首页 > 文章中心 > 浮躁的社会

浮躁的社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浮躁的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浮躁的社会

浮躁的社会范文第1篇

进入本世纪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结构逐渐呈现高龄化、空巢化、人口比例不科学等特点,社会上“421”家庭日益普遍。在老龄人口中,需要照顾的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数量逐步增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综合解决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社会各界热切期盼的重大民生问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普遍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庞大的老龄人口基数、复杂的老年人口结构,城乡间、区域间人口老龄化的高度不平衡,大大增加了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难度;再加上未富先老现象,很多农村地区居住和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走社会化的养老道路,加快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逐渐成为各界的共识。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加强制度建设,采取有利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优质的养老服务,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有关部门要加大政策性引导和扶持力度,鼓励各类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着力打造政府、企业、社会共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

爱晚工程是致力于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协助下,爱晚工程始终坚持以推动中国老龄事业、老龄产业发展为己任,坚持多领域协同发展的理念,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平台、金融平台、企业平台、公益平台和科学平台。引导和推动社会力量充实并健全养老服务产业,努力将社会化养老产业建设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最终将造福老年人。

浮躁的社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红外线;药物透入;早期康复锻炼;肠功能;恢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4.201

受物、手术操作、手术时间等因素影响, 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在术后常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等现象, 一般表现为肠胃的蠕动能力下降, 排便功能出现障碍, 肠胃内物质长时间存在, 产生的气体将导致患者出现腹胀症状。本院针对腹部手术后肠功能异常的患者采用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进行综合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前后顺序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5例。实验组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49.2±5.9)岁;9例实施胆囊切除术, 7例实施结肠切除术, 5例实施胃癌根治术, 4例实施消化道穿孔术。对照组中男13例, 女12例, 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50.4±6.2)岁;10例实施胆囊切除术, 6例实施结肠切除术, 6例实施胃癌根治术, 3例实施消化道穿孔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相应的早期功能锻炼指导, 教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待患者术后麻醉清醒后, 将其床头抬高, 鼓励患者在床上适当进行活动, 帮助患者定时翻身, 若患者身体状况相对较好, 可鼓励其下床活动, 按照坐起、床边站立、沿床行走、独立行走的顺序逐步进行, 活动时间20~30 min/次, 2~3次/d。除此之外,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呼吸运动、缩肛运动等。

1. 2. 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 利用红外线治疗灯进行局部红外线照射, 仪器基本参数为:频率50 Hz, 功率600 W。术后24 h患者未出现腹腔出血现象, 将含有新斯的明药液的纱布贴于患者腹部左侧并加以固定, 两腿弯曲暴露会阴, 将红外线照射灯置于20~60 cm距离处, 利用其热量促进药物的吸收, 治疗时间为40 min/次, 2次/d照射治疗,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腹部及局部的皮肤情况[1]。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和术后48 h腹胀情况。根据患者腹围变化和自觉症状将腹胀情况分为轻度和重度两个维度, 轻度:腹围增加幅度2 cm, 需使用药物或插管进行处理[2]。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35.4±5.7)h, 2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症状, 无重度腹胀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46.3±6.5)h, 7例患者出现轻度腹胀症状, 3例患者出现重度腹胀;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 术前需禁饮禁食, 这必将导致患者胃肠道的分泌减少, 并且患者术中受物、手术操作等影响, 其胃肠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随着患者胃肠道功能的逐渐减弱, 排气的时间将延长, 而排气时间是判断患者胃肠功能的重要指标, 因此, 采用有效措施促进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排气有利于患者及早恢复肠道功能。

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 部分可转化为热能, 使得局部皮肤及组织的温度上升, 血流量增加, 加速细胞的新陈代谢, 同时可促使白细胞、巨噬细胞等作用于炎症组织, 有效抑制和消灭病菌[3], 清除致病因素。通过红外线照射促使药物透入胃肠道, 可显著提升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作用, 由此增加局部药物浓度, 提高药物疗效。本次作者针对实验组患者采用新斯的明药液具有显著促进胃部排空的作用, 同时能增强胃活动, 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 促进患者术后排气, 减轻其腹胀症状。利用红外线照射灯进行照射透入后, 其效果更加显著。

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在术后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可以加快肠道蠕动, 促进肠道内物体的排出, 有利于术后及早排气, 减轻腹胀症状, 从而减少腹胀对患者腹部造成的张力, 促进伤口快速愈合以及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但是在临床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 部分患者由于担心术后活动引起伤口疼痛、导致引流管移位等, 对早期功能锻炼存在较大的抵触心理, 对此, 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同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 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树立早期康复的信心, 并对患者的早期功能锻炼给予科学的指导,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得出, 实验组患者在腹部手术后采用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 术后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患者, 且腹胀情况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红外线照射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腹部手术患者的效果显著, 有利于减轻腹胀, 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 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 胡凯燕.红外线照射后渗透药物促进腹部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及其护理.中国药业, 2013, 22(5):121-122.

[2] 张秀丽, 周海波.超声药物透入配合早期康复锻炼对腹部手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护理研究, 2010, 24(31):2861-2862.

浮躁的社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浮躁 社会变迁 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浮躁是一种社会病

“浮躁”在字典里解释为:“急躁,不沉稳”。即行为上漂浮,心理上急躁。而社会浮躁的含义则更加地宽泛了:一是指一种社会心态,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指心中有许多事情想做,但又没有扎扎实实去落实。总想投机取巧,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回报。想得多,做得少。二是指一种社会行为,做事情没有持久的、稳定的、专注的精神与毅力,见异思迁,做事无恒心,总想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快的收获。三是指一种思维方式,目标短浅,急功近利,只追求近期的、能够快速获得的目标,而不顾及长远的事业。可以说,急功近利观念是社会浮躁的本质。

当社会的自然气候出现炎热和沉闷时,人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会感到烦躁、不安,社会的精神气候同样如此。当下的社会,有许多人在认真、扎实地工作、学习、生活,也有许多人变得浮躁。社会浮躁已经变成了一种不良的社会精神气候。充斥着各个领域、各种群体,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渗透在交友、恋爱、婚姻、工作、事业之中,成为一种普遍化的社会心态与许多人的社会行为。浮躁是一种情绪,一种并不可取的生活态度。人浮躁了,会终日处在又忙又烦的应急状态中,脾气会暴躁,神经会紧绷,长久下来,会被生活的急流所挟裹。

浮躁本来是一种体现在个体身上的情绪,属于负面的心理特征。但是,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所以,社会浮躁从范围上来讲,是指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的一种现象。例如,在经济领域,地方政府贪大求洋,追求世界第一、全国第一;追求政绩,不顾群众利益、不顾环境生态、不计长久利益,遗留下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

从主体上来讲,是指社会中无论哪种职业、哪个年龄段、哪个阶层的人,都存在着浮躁现象。譬如,从职业需要讲科研人员应该是最有耐心的一个职业群体。科学研究的重要创新,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只能够“一年磨一刀”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过多地重视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科研创新的质量。

社会浮躁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可归纳如下:第一,没有计划性。对人生只有短期的目标,没有长期的规划,因此目标漂忽不定;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对现有目标缺少专注度。第二,没有持久性。总是想急功近利,没有扎扎实实地投入精力。不愿意做持久性的投入,总是盼望一蹴而就、一棒定音,耐心度不足。第三,没有稳定性。目标不断地转换,所以常常出现见异思迁,心浮气躁,做事常常浅尝辄止。第四,急躁性。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渴望和别人一样一夜成名或一夜暴富。而自己的能力又无法达到,产生诸多烦恼、不安、急躁,常常喜怒无常,乱发脾气。第五,恐惧性。对事业、个人前途焦虑不安,患得患失。第六,不平静。日常生活中整天给人很迫切的感觉,其实根本没什么事,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安定不下来。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

精神性的东西需要时间的持久性才能够建立,如一个人的知识文化素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一个社会的精神信念等。但社会浮躁使这些需要时间慢慢积累的东西,无法得到积累与建立。在浮躁的社会中,凡是需要时间积累,需要个人稳定持久投入的东西遭到的破坏最大。为了达到目标,只追求短期效应,就出现了大量不择手段的行径,产生了大量的失范与越轨现象。

社会浮躁是社会急剧变迁的一种伴生现象

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的不适应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

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安全感。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认为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进入到加速度发展时期。如果我们以交通工具来比喻社会发展的速度,那么,农业社会是牛车的节奏,工业社会是火车、汽车的速度,而信息社会是高铁、飞机的速度。社会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社会中,经济发展是缓慢的,社会结构是高度整合的,社会是高度组织化与稳定的。社会结构高度的整合与稳定,决定了人们的行动自由很少,人们的利益变动极少,人们的需求也十分有限,人们的选择性也有限。那时,没有社会浮躁的社会环境。而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制度上的巨大变革引发了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伴随着社会利益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对降至社会底层的担心,急于向中层、上层迈进的烦心,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成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老的标准被打破了,新标准又不能建立。只要这种失控的社会动力没有达到新的平衡,这段时间各种价值观都无一定,规则标准也无从说起。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人们很难区分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不公正的,什么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是非分之想。由此,人们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也自然而然地使欲望迅速增长。就在传统约束失去权威的同时,可望得到的报酬越厚,刺激就越大,欲望也变得越迫切,越不受控制。在这最需要限制激情的时刻,限制却偏偏更少了,脱缰野马般的激情更加剧了这种无规则的混乱状态。”①人们得不到满足便总是处于激动不已、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财富使人忘乎所以,激起对抗心理,从而走向邪恶。②这时,许多人会产生“镜花水月”心态。社会的变动性本身就是一种压力: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思潮不断变化、新工具不断出现,要不落后社会发展的步伐,就要不断地做出新的选择,不断地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每个人都要在社会中重新定位。人们被社会发展的快速节奏所支配,个人在加速转动的社会机器面前,感到渺小与无助,生怕被飞速发展的社会摒弃,所以我们难免急躁。

社会竞争带来的压迫感。激烈的竞争与工作压力会直接产生浮躁。在计划体制下,平均主义观念支配下的“大锅饭”、“铁饭碗”,人们没有压力感观。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竞争促使优化,优化则导致每个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进步,否则就容易被淘汰,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社会竞争的一个结果,总是有胜负之分,有的人占了优势,有的人处于劣势,有的人成为失败者。竞争最大的结果是带来了利益分配的差距,有了贫富两极分化,产生了诸多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激烈的竞争带来压力,有了压力就感到不稳定性、不安全。

竞争压力是浮躁的直接原因。竞争促使优化,优化意味着给个人更多的要求,人们不能坐以待毙,不能坐享其成,凡事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去获得。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人们希望事业、职业、家庭财务的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希望尽快获得期望的结果,尽量地减少投入、减少成本、减少时间。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在速度上尽快搞定,速战速决的思维方式与社会心态在社会中形成。最好今天决定,明天行动,后天达成。浮躁已成为一种社会亚文化。

攀比带来的不公平感。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都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这种成果的分享并不是完全公平的,竞争在某些场合也是不公平的。竞争的结果对某些群体不利。

但总体上讲在我国,发展型相对剥夺感占了主导地位。一是个人的欲望增长的速度,超过现实自己获得的速度。在与自己过去的比较中,尽管也分享了社会发展的成果,但总是感觉这种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在与其他人的比较中,感到其他人的收入增长要比自己更快。三是与其他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投入更多,而收入并没有更多。这些比较都会产生不满。因攀比而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于是不公平的感觉油然而生。内心产生了一种似乎别人的所得是对自己的剥夺的感受,尽管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从自己这里拿走什么。人们因而显得急躁、不满、焦虑,一味在挣扎、奋斗。浮躁成为社会发展的“衍生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认知出现了差错,社会归因简单化,将自己的劣势原因归为外部的社会环境,骂社会、骂制度、骂领导,为自己的失败、落后、劣势寻找合理性的答案。不是努力地改变自身的素质提高竞争力,而是宣泄。

缓解社会浮躁的措施

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在社会调控方面,主要有规则调控与媒体引导:

第一,合理、公平、科学的规则(广义的包括制度、政策等约束人们行为的原则)与措施,有利于淡化社会浮躁心态。在决策层面与管理层面制定出合理的规则,有利于产生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使人们减少压力感、急迫感与不公平感,调节某个地域、某个系统内的关系,减少浮躁心态。

在社会转型中,许多规则、措施是针对社会转型的情况而制定的。许多规则措施表面合理,实质不合理。例如,科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原创。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突破。但现在的科研单位与高校的评价体系是按照时间量化的。在一年内需要写多少论文、拿到多少科研基金。管理层逼着研究人员短时间内出大成就。在制度设计时奖赏的是一些短期行为,冷落的是那些耐得住寂寞却暂时未出成绩的人。如果制度鼓励的是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如何不心情浮躁呢?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也是如此,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干部就直接地奔向经济增长。因此,单纯依靠呼吁人们加强道德自律恐怕还不够,进行制度化治理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第二,媒体客观、理智的舆论导向。如果媒体总是以猎奇的心态,去报道、宣扬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偶然的个案,而不是具有普遍性的榜样,那么,对民众来说,只能够挑拨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浮躁心。媒体需要宣传勤劳致富的榜样,宣传各行各业中通过艰辛劳动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这对民众才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

在个体的心理调适方面:

第一,正确归因。社会环境条件并不直接引发人的某种心态,而是以人对此种社会环境条件的认识为中介的。这就是身处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却并不是人人都心态一样的原因。要想保持心态平衡,关键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认知,形成对外在环境的客观看法。

归因即个体对他人或自我的行为动机的推论和对行为过程的因果解释。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考虑是什么决定了我在社会中的位置?这有社会外部条件的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因素。个人的归因会出现偏差,意味着个人在做社会推论时,往往会选择依据直觉的判断而忽视客观的评价,趋向于选择从众模式,如将自己现在身处的劣势,归因于社会不公平,社会没有提供机会与条件等,这是一种简单的、懒人的归因。在同样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他人成功了,把握住了机会,而自己却没有把握住?对此要有冷静的反思。一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功,主要的还是自身的因素。因此,要调整好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如果将自己追求不到的对象作为人生目标,形成不理性的认识和追求,其结果只能是自作自受,整日浮躁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使之与自己的实际条件基本一致,保持相对平衡心态。

第二,选择多重参照系。在选择比较的参照系时,要遵循相似性原则,选择与自己学历、经历、经验、能力、背景相似的人进行比较,这才能够保持客观性。在与成功人士比较的同时,也要与非成功人士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够平衡自己的心态。人们在比较时通常会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在自己处于优势的时候,通常将原因归为自己的能力、才能,而在自己处于劣势的时候,通常将原因归之为外因,而不是自己的能力。二是人容易产生过高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过低估价社会对自己回报的倾向。一方面在内心深处认为自己是有本事的,另一方面觉得社会没有给予自己应有的机会或没有从社会得到应有的回报。在比较中我们要防止这种误区。

因此,在选择参照系的同时,既要选择成功的榜样,可以激励自我成长。也要选择某些不成功的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身优势,平衡自己的心态。无论身居何位,都不要盲目攀比。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既要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劣势。不能够只比收获而不比投入,要相比两人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真实的。这样,人的心理失衡现象就会大大减低,也就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第三,提高自身修养。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大量的修身养性方面的知识,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摆脱浮躁,使心理产生平静的力量。得失心淡了,自然对身边的功名利禄的追求就淡了。容易冷静下来去寻找和追求自己所喜欢的目标。修身养性是培养心理调节能力的有效办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或心理复原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来反省自己的行为,获得对浮躁的抵抗力。在节奏太快、头绪太多、压力太大、选择太多时,可以暂时转换社会情境,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也是一种办法。另外,培养一种闲情逸致,一种有趣的业余爱好,也是很好的解决浮躁的方法。

【注释】

浮躁的社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浮躁心理;受挫心理;心理调整

一、浮躁的界定及就业浮躁表现

“浮躁”是指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的心理体验的综合。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必须予以纠正。就业中“浮躁”的表现有: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等等。比如也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的定位,急乱地到各个人才市场乱投简历;只要公司录用自己,不作思考规划就接受,干不了几天就跳槽,有的学生在临毕业的3、4个月连跳10多家公司;看其他同学的工资比自己高些就心理不平衡,不能脚踏实地地作长远规划和努力等等。

二、浮躁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方面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于是,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和急功近利是产生浮躁心理的直接原因。通过攀比,对社会生存环境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不满意,又特别地急功近利,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因而使人们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

三、克服浮躁,脚踏实地

(1)付出不要马上索取回报,急于索取的心态往往会使自己走向反面。有时候,越是急于索取,越是不能得到。你在职场中付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你觉得自己比别人胜一着、高一筹,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然而,回报却总是姗姗来迟,甚至有时候压根儿就不给你相应的回报。坚毅地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懈努力,是在为自己最终的成功作铺垫。(2)不要视职场为坦途。缺乏迎接挫折和艰辛的心理准备,常会令你无法忍受、不战而败。职场如同战场,处处充满竞争。步人职场后,必然会遇到诸如人际关系的干扰、事业发展的障碍及晋升无望甚至有屈辱感等挫折。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而如果缺乏迎接挫折的心理准备,就会无法忍受而作出错误的选择,最终败下阵来。(3)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把自己看得太高,就会使你丧失对自己的客观估计和正确评价,这样就会导致你从高处摔下来。因此,人在职场,对自己要有个正确的心理定位,即使你很优秀,也不可翘尾巴,任何事情都不是非你莫属,地球离了你还照样转。(4)时时通过自省认清自我,浮躁就是给自己的一切清零。而自省和忍耐却常常给人带来机遇。(5)要有务实精神。务实就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精神,是开拓的基础。没有务实精神,开拓只是花拳绣腿,这个道理是人人应弄懂的。(6)遇事善于思考。考虑问题应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切实做一个实在的人。

四、受挫后的心理调整

(1)合理宣泄法即当自己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状态时,不能一味压抑,受挫后如果失望焦虑的情绪封锁在心里,会凝聚成一种失控力,它可能摧毁肌体的正常机能,导致体内毒素滋生。而应将自己的心理痛苦向他人倾诉,或者大哭一场。也可以参加一些运动,如户外活动等,但是一定注意宣泄要适度,没有破坏性,不要殃及池鱼。(2)有时受挫后难于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以诉衷肠,便需要自己设法平衡心理。优势比较法要求去想那些比自己受挫更大、困难更多、处境更差的人。通过比较,将自己的失控情绪逐步转化为平心静气。其次寻找分析自己没有受挫感的方面,即找出自己的优势点,强化优势感,从而扩张挫折承受力。具体可以采用“酸葡萄”和“甜柠檬”心理。(3)修订目标法,挫折干扰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毁灭了自己原有的目标,重新寻找一个方向,确立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目标法。新目标一旦确立,犹如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人就会生出调节和支配自己新行动的信念和意志力,从而排除挫折干扰,去努力进行达到目标的行动。(4)理性情绪法。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丽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的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于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比如有的大学生在择业中受到了挫折,便怨天尤人,原因是他原本认为择业应该是顺利和理想的。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了不良情绪的产生。(5)自我激励法。如果学习工作中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未成功”,“我要尽我最大的努力”,“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对消除怯懦、走出自卑有一定的积极心理暗示作用。(6)自我转化法。有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比如进行一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参加一些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日郊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的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保护。(7)参加活动法。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不仅有强身健体之作用,而且有陶冶情操,调试心理之功效,还能在与人交往中增强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有利于健康,当然也有利于摆脱抑郁的心情。(8)松弛训练法。学习在心理上和躯体上的放松方法,常常用肌肉松弛训练和意念放松训练来练习。可以帮助消除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9)努力扩展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内外职业生涯,树干、树冠、树叶、果实等就像外职业生涯,它一般显而易见,谁都希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之树茁壮挺拔、硕果累累,但这样一颗参天大树不是凭空长成的,地下的庞大根系给了它强有力的支撑,它汲取并输送着大树所需要的营养。对自然界中的植物研究发现,环境越是恶劣,土壤越是贫瘠,越是需要更庞大的根系。在肥沃的土壤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约1:1;在贫瘠的环境中,树根与树冠的比例可达到3:1;在沙漠地带,树根与树冠的比例会达到5:1,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的智慧,它给我们的启示足够我们深思的了。

参 考 文 献

[1]廖秋根,王茶生.关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浮躁心理的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2]尚久悦,王宏德主编.职业情商与心理素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3]车超.关于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关系研究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6)

浮躁的社会范文第5篇

要摆脱浮躁之风。中国的评价体系首先应该重新调适。媒体也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客观理性地评价一夜成名者。

中国社会的浮躁之风

前段时间回国,与不少大学生交谈,发现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如何找工作。有不少学生从大二起就开始寻寻觅觅,忙着找实习单位,考各类证书,设计吸引人眼球的简历。我问他们,还有时间读书吗?得到的答案居然是:上大学不过是走个过场,学不到什么东西,早点找到工作才是关键。顿时,“浮躁”二字在我心里萌生。

大学本是青年人沉思苦读、集聚能量之地,但在中国,却已变了样。这可以说是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浮躁之风的最好说明。大学里的学术气息变淡了,做学问、求真知的学生和学者也越来越少。再从满大街铺天盖地的广告看,商家在产品宣传上费尽了心思,在优惠促销中不遗余力,却不知他们是否真正愿意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在电影方面,无论是《英雄》还是《无极》,或是《夜宴》,清一色的武侠古装剧,动辄上亿元的大制作,还有豪华演员阵容、高科技的绚丽画面,票房成了首要目标。然而,欠缺的却是有深度的剧本,无怪乎美国有位资深导演有这样的评价:中国人不会讲故事。此外,许多地方以建设为由大兴土木,却忽略了管理,马路越来越宽,堵车却越来越严重;楼越来越多,买不起房的人也越来越多。绝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孩童都幻想着发财、升官或成名……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一股与和谐发展不符的浮躁之风。

概括起来,这股浮躁之风分为三类:对现有目标的专注度不够(如大学生不好好学习,却一味找工作),对现有目标的耐心度不足(如商家急于推出新产品,并希望马上获得利润)以及现有的目标不切实际(如某些地方追求片面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沉稳、含蓄,就如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都在劝诫戒骄戒躁。《论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还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如今,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心态和处世态度本应该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然而,不少人似乎少了耐心,多了急躁;少了冷静,多了盲目;少了脚踏实地,多了急于求成。莫非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必然会助长浮躁之风吗?

需要警惕未来可能的挫折

事实上,浮躁并非中国的专利。当今中国社会的浮躁,同样曾困扰过美国社会。美国人也是出了名的心浮气躁。美国作家诺里斯曾用“镀金鸟笼”,来形容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主体心理模式,即金钱成为人们的微型心理监狱,人们所有的欲望、情感、行为总是封锁在这种物质化的囚牢之中,难以逃脱其束缚。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大众意识完成了从生产主义到消费主义的变迁。美国人的浮躁,可以说是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导致大众深层意识和社会价值观转变而产生的,进而形成缺乏冷静判断、盲从的一种心理情绪。

近几年来,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大凡西方大师们来中国访问,都会在赞赏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出防止经济过热的警告。比如,常来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就多次称赞中国政府在转轨期间的政策把握很好,但是,中国真正的危险在于,许多人对市场过分热情,过于相信市场能解决一切问题。我想,华尔街的投资家们观察中国股票市场时,也许会联想到自己过去投机纽约股市的疯狂,或许会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可惜,中国舆论容易热衷于西方旁观者们前一部分的话,却淡忘后一部分。

在其《喧嚣的90年代》一书中,斯蒂格利茨说,美国政府、美联储、会计、金融、税收等各种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为繁荣推波助澜并种下恶果。政府管制的不充分,企业高层的过度财富激励、失控的利益冲突等多种因素,互为因果地造就了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和新千年的衰退。在西方的大多数观察家看来,整个社会的浮躁往往会导致一种经济或社会危机。

与美国相比,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近30年来,中国几乎没经历过什么重大挫折。中国社会在应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冲击方面,并没有太多经验。美国“股神”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只有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光着身子游泳。”他当时批评的正是以前美国人的盲目,经济热潮一经退却,喧闹的沙滩上留下的便是投资者惶恐、尴尬的身影。如今,这句名言用于警醒那些梦想着一夜发财、成名的人来说非常贴切。

中国未来能否排除经济萧条、泡沫破灭等诸多重大变故的可能性,能否承受得起这样的大起大落,还是未知数。如今,中国的许多产业诸如房地产业,和当年美国的一些产业一样属于投资过热。热衷于“炒房”的中国人中有不少和当年的美国人有着一样的浮躁情绪。难道我们还要重蹈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覆辙吗?

抑制浮躁需整个社会共同努力

从社会学理论上看,社会风气会影响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要打破某种社会风气,同样需要社会个体的点滴努力。

中国人很久以来都有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民族愿望,然而,这种雄心壮志落实到行动上却往往产生许多不切实际的盲目。靠修建多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或国家形象。如今,美国许多城市不再采用以消耗能源和金钱为代价的建设模式,以芝加哥为例,这座高楼鳞次栉比的大都市,一到晚上10点后就变得冷冷清清,没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景观灯。芝加哥人现在对打造“不夜城”似乎没太大兴趣,他们在乎的是如何多节省能源。芝加哥的地铁设施大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市政府并未对这些设施进行大规模地翻新,如果能满足日常交通要求,市民们对旧地铁并不介意。相反的,对于文化教育的投入,政府却不吝啬,因为教育的投入比那些“世界第一”有更多的回报,也更能博得人们的赞许。从这点看,要摆脱社会的浮躁之风,中国的评价体系首先应该重新调适。在官方层面,不必总以GDP增长率为先,无须鼓励每一个地方都“经济发展至上”。在其他行业,政府也不必都以短平快的方式作为衡量人才成长的标准,而应该制定综合的、全面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多地杜绝“好大喜功”的面子工程出现。

回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美国年轻人也担心就业,他们的就业前景同样严峻。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美国年轻人做得更多的是,投身于有效的、有益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比如,大多美国学生从踏入大学起,就有自己的专业兴趣,然后顺着自己的专业方向前行,不盲目地过早追求所谓的“工作经验”。而成名对于大多数美国青年来说,并不是一个实际的选择,也不会成为一种普遍的幻想,追求自我认可的生活才是第一选择。类似于“美国偶像”之类的选秀,在美国社会中只是一种消遣的娱乐方式。媒体对于选秀者更不会过于推崇,进而怂恿那么多年轻人趋之若鹜。从这点看,中国媒体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客观理性地评价社会上的一夜成名者以及事业成功者,尽可能地不去营造投机、走捷径的社会氛围。而高校需要继承“象牙塔”的本色,在不断加强与社会联系的同时,对一些并不能短期内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学科,比如历史、纯理论学科等,进行更大力度的扶植,也无须一切都以“就业率”、“大学排名”为奋斗目标,不妨为一些“奇才”、“怪才”创造必要的保护空间。

相关期刊更多

歌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

市场观察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分

芙蓉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