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求值域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简介:周文国(1971-),男,江苏苏州市张家港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名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若集合A是函数y=f(x)的定义域,则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x,都有一个输出值y与之对应,则我们将所有的输出值y组成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值域.求函数的值域的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法
对于一些简单的解析式或者是可以进行简单变形的解析式,则可利用熟知函数的值域求出其值域.
例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1)y=2x+1,x∈{1,2,3,4,5};(2)y=x+1.
分析上述两个问题可直接通过观察法来求出其值域.
解(1)由于x∈(1,2,3,4,5),将x的取值代入函数解析式,则得到函数的值域为y∈(3,5,7,9,11);
(2)由于x≥0,则x+1≥1,则得到函数的值域为{y|y≥1}.
点评一般在函数的形式比较直观的情况下,则往往可以通过观察法求出函数的值域.
二、换元法
对于形如y=ax+b+cx+d的函数,在求其值域时则常常用换元法,可令t=cx+d,再将原函数转化为关于t的二次函数,再运用简单的初等函数方法进行解答.
例2求函数y=x+2x-1的值域.
分析本题可用代换法将2x-1看作整体,并令u=2x-1,然后求出u的范围,将问题转化为u的二次函数.
解令u=2x-1,则u≥0,此时x=u2+12,
y=u2+12+u=12(u+1)2≥12.
函数的值域为12,+∞.
点评换元法适用于y=ax+b+cx+d的函数,在使用该方法时则要先观察函数的特点.
三、分离常数法
对于分式类型的函数,可采用的方法比较多,下面举例的是利用分离常数法来解决.分离常数就是把分子分母中都有的未知数变成只有分子或者只有分母的情况,由于分子分母中都有未知数与常数的和,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分拆分子,这样把分子中的未知数变成分母的倍数,然后就只剩下常数除以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例3求函y=3x+2x-1的值域.
分析本题是分式形式,且指数都为一次,则可以采用分离常数的办法来求解.
解y=3x+2x-1=3(x-1)+5x-1=3+5x-1≠3,
该函数的值域为{y|y≠3,y∈R}.
点评对于一次型的分式函数求其值域,采用分离常数法则能容易解决问题.
四、判别式法
对于形如y=ax2+bx+cdx2+cx+f以及y=ax+b±cx2+dx+e的函数可以化为关于x的二次方程,因为该方程有实数解,所以判别式大于或者等于零来求得函数的值域.
例4求函数y=12x2-3x+1的值域.
分析本题可将其转化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时判别式Δ≥0则可得到关于y的不等式来解答.
解易得所给函数的定义域是x≠1且x≠12,把原函数变形得:2yx2-3yx+y-1=0,
(1)若y=0,易知无对应的x值;
(2)若y≠0,由于x是实数,故关于x的判别式:Δ=(3y)2-8y(y-1)≥0,解之得:y>0或y≤-8,故其值域为{y|y>0或y≤-8}.
点评对于含二次型的分式函数一般可转化为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有解的问题则比较方便.
五、配方法
一般地说,对于二次函数型的解析式求值域基本方法是通过配方法.
例5求函数y=2x-5+15-4x的值域.
分析本题可先设t=15-4x,当然这里要注意t的范围为t≥0,再将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
解令t=15-4x(t≥0),则t2=15-4x,得到x=14(15-t2),代入函数关系式同时化简得到y=-12t2+t+52(t≥0),可以得到y=-12(t-1)2+3(t≥0).
当t=1时,ymin=3,所以函数的值域为{y|y≤3}.
点评配方法的使用范围是一元二次函数或者是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函数的问题,如y=ax+b+cx+d或y=ax2+bx+c(a≠0)的问题都可用该方法.
六、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法是用几何图形的方法来表示题设条件函数关系式,再通过直观的图形来求解得到函数的值域.
例6已知函数y=x2-4x+6,求当x∈[1,5]时该函数的值域.
分析本题是给定区间上一元二次函数的值域问题,结合图像更能直观的求出该函数的值域.
解将函数y=x2-4x+6配方得到y=(x-2)2+2,再画出该函数在x∈[1,5]的图像,则由图1可以知道当x=2,函数ymin=2;当x=5时,函数ymax=11.
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蚕病;发生原因;防治
蚕桑生产是铜山县棠张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桑树种植规模一度达到2万hm2,但近几年来,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蚕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蚕农的收入[1-2]。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就秋蚕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促进秋蚕的健康养殖。
1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特别是在老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15%~20%,特殊年份高达25%~30%。棠张镇现有新老桑园1 333.3 hm2,正常情况下中晚秋可养蚕2.5万张左右,如平均每张产茧37.5 kg,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160 t,相当于拥有106.7 hm2桑园的一个重点村全年蚕茧产量,按中准价13.0元/kg计算,每年收入减少200万余元。
调查中发现,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蚕病发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而且小蚕发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浓病),中秋蚕发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见,五龄4~6 d暴发。
2发病原因
2.1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环境的消毒工作。养蚕环境中,病原存在是发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户在蚕室蚕具消毒结束后,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疏通阴沟,然后用新鲜石灰粉,对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专室专用。养蚕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养蚕室、贮物室等专室专用,严禁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从而影响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蚕农重视药物消毒,忽视打扫和清洗;重视地面消毒,忽视墙壁和屋顶消毒;重视蚕具消毒,忽视蚕室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忽视大蚕室消毒;重视自家院落消毒,忽视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视蚕期消毒忽视蚕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别是中晚秋蚕期,气温较高,病原菌繁殖快,两季间期短,如果簇具、蚕沙处理不及时,病死蚕随地乱丢,任人践踏或喂食鸡鸭,必然使养蚕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给做好蚕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在生产中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药剂量不足。部分蚕农为了省钱不按标准购足药品,结果造成蚕病发病早,传染快,损失惨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药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直接用福尔马林熏蒸蚕室蚕具,而没有使消毒用品在温润状态下密闭24 h以上,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蚕室蚕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饲养管理粗放
①桑园偏施N肥,造成虫害严重,叶质差,加剧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②收蚁期、将眠期、起蚕期、老熟期处理不当,蚕药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时不撒消毒蚕药。③饲养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蚕儿互相踩踏,加重蚕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蚕,造成“几代同堂”。⑤人为降低上蔟后的温度,致使营茧时间延长增加感病机会,特别是晚秋期表现尤为突出。
2.4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桑园排灌配套设施不健全。全镇80%以上的桑园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和“三沟”配套。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据调查,50%的农户无专用蚕室,40%的蚕户蚕具不足;80%的农户蚕室无对流窗或对流窗偏小,空气流通不畅。
2.5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是随着县、镇两级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造成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职数减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组合并后,村级没有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兼职人员队伍也不稳定,满足不了蚕农对蚕桑技术人员的要求,造成老蚕农技术倒退,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3防病措施
3.1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
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现场规范和矫治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消毒药品、统一防病制度的“五统一”的综合防病制度,坚决做到及时、全面、彻底,避免人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蚕期“三隔离”(前后批隔离,大小蚕隔离,蚕室、贮桑室和生活用房隔离),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预防抓“三期”(收蚁期、起蚕期、将眠蚕期),做好“三处理”(蚕沙、蚕病、旧簇具),实行“三专”(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气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奖惩到位。
在每个秋期生产季节到来前,要做好各种蚕病防治预案,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拨付专项资金,利用广播、讲座、集市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同时县蚕桑主管部门的所有技术人员包镇包村强化“零距离”服务,细化服务的各个要点和环节,量化防病的各个指标,坚决做到好者奖、差者惩,并和技术职称晋级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让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对重点村“老病户”、“低产户”实行包技术、包送药上门、包提高产量的“三包技术”。每一个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必须联系10~20个重点示范户,使规范化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推广实施,实现无病夺高产[5-7]。
4参考文献
[1] 陈端豪.秋蚕期蚕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蚕桑通报,2002(4):34-35.
[2] 董林,乔翠芳,丁汉.秋蚕期蚕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84.
[3] 李洪.蚕病的综合防治[J].蚕学通讯,2010(1):43-44.
[4] 吴月芳.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10(1):62-63.
[5] 孙黎峰,韩益飞,杨佩华,等.2008年江苏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2009,31(3):7-11.
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 排球发球教学 有效方式
排球发球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得分的高低,并且打破对方的战略方式,同时也可以使我方减少攻防压力,为攻击对方创造新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在发球时既可以过网,又可以使发球有水平、有质量有针对性,而且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出学生对排球的兴趣,就需要每一名体育教师进行刻苦研究,从而使学生的球技逐渐提高。所以,要对中职体育教学中排球如何发球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这对排球教学来说有很大的意义。
一、定位球教学的有效方法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发球技巧后,就会想尝试上网发球。教师应该就着学生这种求知欲引导学生,帮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可以尝试着用发定位球法来进行发球练习。在排球场中线两侧7、8、9米的地方各画一条线,在确保发球动作正确的前提下,学生站在7米线处采用下手发球的方法,如果能连续5个球过网,就可以退到8处线继续进行发球练习,以此类推反复进行,也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三关发球法”。但是,如果5次里出现一次失误,就要向中间移动1米,重新再来。掌握下手发球法的学生,可以到其它场地进行上手发球练习。
发球动作规范,准确地反复地进行练习,不断强化发球技术,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和好胜心理,促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上下手发球的技术,减少为达到发球过网而造成的动作变形。
在进行定位球练习的时候,因为女生的臂力较小,容易产生疼痛感,所以,在刚开始练习时,可以将女生的远度和网的高度降低,也可以用软式排球来练习,然后慢慢提高要求,直至达到比赛要求。
二、发网兜球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网兜球就是在买排球的时候,用装球的网兜把排球并排装在网兜里面,再把网兜用一根橡皮筋栓在排球网的拉线上(处在同一排),也可以挂在指定高度的地方准备上下手发球练习。在进行排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不停地做空手发球动作练习,让学生在大脑中对怎样发球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要学习一些必要的要领,通过对基础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再进行发网兜球的教学训练。
进行下手发球课程练习时,应该把学生按照身高不同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再调整皮筋到合适的长度,也就是把皮筋拉长些,使手摆到小腹前正好能击中球。在做上手发球课程练习的时候,又要把皮筋适当的缩短些,这样就能适应发球的高度。
体育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教学时,适当提醒学生仔细观看击球的点,因为击球的点不同,所以使得球变动的轨迹也随之改变,增大击球点的改变对球产生的干扰。采取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打球的熟练程度逐渐加强,学生也可以不用不停地去捡球,这样不仅使课堂效率得以提升,而且使学生对打球产生浓厚的兴趣,更节约学习时间,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技能。
当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升时,教师可在合适的时候把网兜去掉,然后把抛球和发球当成关键进行练习。做抛球练习的时候,学生要找适当的地方进行练习,如站在排球网边、篮球框下、球场边进行单手或双手的练习,抛球时要注意技术要求,球要垂直向上抛起,高度和位置要保证一致。
三、分值球教学的有效方法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球基本能过网,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考虑让学生怎样发出有质量、有威力的球,这就需要用发分值球教学。把二分之一个排球场分成若干个区域,不同区域代表不同分值。学生可以连续发5个球(方法不限),然后根据排球落点的区域,算出5次发球的分数,评出“最优发球手”,用这样的方法激励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各区域的分值要看学生掌握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换。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依据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组合,也可以按分值高低进行分组,以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
四、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中职体育排球发球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停地提醒学生对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注意:在练习发球时一定要每时每刻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仔细品味和发现别人的优缺点,特别应注意发球动作的质量好坏,从所站的位置、抛球的高低、摆臂的位置到击球等细小部分上一一加强锻炼,加强发球的目标性,从实践着手;一定要注意好发球的击中性和正确适应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先注意准确性,再考虑攻击性,再把这两部分很好的结合,才能确保有所学成,学以致用。
对于每一个人来考虑,受到身体等多种条件的影响,应依照每个人不同的特征,先把发球技能练好练精,然后再对第二种发球技能进行加强,从而适应比赛战术的要求,切记三心二意、好高骛远。在发球练习中,每个人的发球方式、所站位置、抛球的高低、手臂的摆动都要相对不便,这样才能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形式和情况发出的球都能有出击性、有针对性,自己也不会因为发球的好坏而使心情受到干扰和技术水平的发挥。
五、结语
总之,要想使球技不断进步,就要通过发网兜球、发定位球、发分值球等三种发球技能进行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习发球的技能,提升发球质量,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树立,从而让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为以后的体育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金玉.排球CAI课件的制作[J].高师理科学刊,2005,12,(5):21-22.
关键词 杂交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151-01
冶山镇位于南京市六合区东北部,属丘陵地区,秋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常年种植杂交水稻2 800 hm2左右,是南京市杂交水稻种植的优势区域。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栽培模式的改变和品种的更新,病虫害逐年加重,成为阻碍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目前,发生严重的病害有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等,发生较重的虫害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如防治不力,一般可损失稻谷10%~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影响全镇秋熟作物产量。
1 病虫害发生原因
1.1 栽培制度变化,导致螟虫发生严重
近年来,冶山镇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加大,栽培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许多种植大户为了减少投入成本,只种植一季水稻,这样造成冬季稻田螟虫残留基数大,历年螟害发生严重。一般田块二化螟危害率达20%,严重田块已达50%以上。
1.2 栽培模式改变,导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严重
目前,水稻的栽培方式呈多样化,一个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旱育手栽、机插秧和直播稻等方式,偏迟、偏嫩绿贪青的田块多,这为害虫提供了食料桥梁,造成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严重。许多田块卷叶率达15%,严重田块飞虱危害出现了“冒穿”现象。
1.3 品种不断更新,导致稻瘟病、稻曲病逐年偏重发生
为了顺应人们的消费需求,目前全街道推广两系杂交稻品种比例加大,两系品种已占水稻面积90%以上。两系杂交稻对稻瘟病、稻曲病抗性能力存在明显差异,造成稻瘟病、稻曲病连年偏重发生。此外,没有经过包衣的种子,水稻苗床几乎都有稻瘟病发生。水稻穗期没有及时防治的田块,稻曲病发病率达30%以上[1-2]。
2 防治策略
2.1 加强病虫测报,抓住防治适期
建设丘陵地区病虫测报点,综合全区病虫发生趋势,及时病虫发生情报,抓住适期防治水稻病虫害。政府需重视水稻病虫防治工作,通过建立镇村病虫防控体系,配备专人负责病虫测报和信息工作,及时把病虫发生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
2.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技术
针对目前水稻病虫发生特点,加之农户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技术不高的情况,及时抓好培训工作是确保水稻生长安全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当前农业专项技术培训及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实施的契机,认真抓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的防治水平,克服其不用药或滥用药的不良习惯。镇农技人员要抓好农技服务工作,在每次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防治,确保药方用好、防治到位[3-4]。
2.3 实行统防统治,确保防治效果
针对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加大、种植大户不断增加,农业部门应加强引导工作,扶持成立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强化防治工作。植保专业化服务是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确保粮食安全的保证,也是发展水稻规模化绿色种植的客观要求。通过植保专业合作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可有效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克服农村当前劳力不足、栽培方式多样、防治不力等问题,切断害虫食料桥梁,压低残留基数,减少隔代危害程度。
3 防治技术
重视秧田病虫防治,坚持播前浸种,移栽带药下田;加强大田防控,抓住适期,治前控后,病虫兼治,打好水稻病虫防治3次总体战。秧田期,治稻瘟病、二化螟,栽前7 d用好药。水稻大田期,第1次总体战主治水稻纹枯病、白背飞虱,兼治稻瘟病、灰飞虱、螟虫、稻纵卷叶螟;第2次总体战主治稻曲病、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兼治云形病、叶尖要病、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病虫害;第3次总体战主治稻曲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兼治稻飞虱和螟虫。
3.1 秧田期
治稻瘟病、二化螟,重抓播前浸种,坚持带药下田。采用药剂浸种,用25%咪鲜胺2 000~3 000倍液(即2 mL对水5 kg,浸种4~5 kg)浸种6 h,然后用清水反复冲洗稻种,把残留药液冲洗干净。有稻瘟病的田块加施20%稻瘟纹克(井・三环)可湿性粉剂1.5 kg/hm2。栽前7 d,秧田起身药加施40%索虫亡(丙・辛)900~1 200 mL/hm2防治二化螟。
3.2 第1次总体战
防治时间:7月下旬。药剂配方:用52%速盾高(阿维・杀虫单)1 200 g/hm2+25%农好(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3.5%井冈霉素A・己唑醇水剂1 350 g/hm2;有稻瘟病的田块加20%井冈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
3.3 第2次总体战
防治时间:掌握先破口先用药的原则,破口1块,防治1块,隔7~10 d再用第2次药。防治药剂:用40%滋丰(毒・辛)乳油1 200 mL/hm2+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450 g/hm2+42%穗源康(咪鲜・甲硫灵)可湿粉600 g/hm2。
3.4 第3次总体战
防治时间:8月下旬,迟熟中杂稻用药后5~7 d再用好第2次药。防治药剂:40%滋丰(毒・辛)乳油1 500 mL/hm2+25%农好(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50 g/hm2+42%穗源康(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20%井冈・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 200 g/hm2。
4 参考文献
[1] 朱训泳,薛世芳,林国辉,等.两系杂交水稻推广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种子科技,2011(7):40-41.
[2] 朱训泳.南京市六合区水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方水稻,2009(5):72-76.
提供参考。
关键词:秋季;蚕病;发生原因;防治
蚕桑生产是铜山县棠张镇的重要产业之一,桑树种植规模一度达到2万hm2,但近几年来,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蚕病的发生严重影响蚕农的收入[1-2]。为此,结合生产实际,就秋蚕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以促进秋蚕的健康养殖。
1蚕病发生情况调查
在养蚕过程中,特别是在老蚕区,蚕病发生的种类很多,主要是发病率高、危害重的三大传染性蚕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居高不下。其在中晚秋每年造成的损失大约15%~20%,特殊年份高达25%~30%。棠张镇现有新老桑园1 333.3 hm2,正常情况下中晚秋可养蚕2.5万张左右,如平均每张产茧37.5 kg,因各种蚕病每年损失蚕茧近160 t,相当于拥有106.7 hm2桑园的一个重点村全年蚕茧产量,按中准价13.0元/kg计算,每年收入减少200万余元。
调查中发现,目前蚕病的发生突出表现出以下发病特点:发病早、发病广、防治难、损失重。各种蚕病中,以病毒病、真菌病(主要是白僵病)危害最重,占蚕病发生率的95%以上。其中真菌病晚秋发生较重,而且小蚕发病率高。病毒病(主要是血液型浓病),中秋蚕发病率高于晚秋,往往是四眠中略见,五龄4~6 d暴发。
2发病原因
2.1改进消毒方法,提高消毒效果
2.1.1做好大环境的消毒工作。养蚕环境中,病原存在是发病的主因。因此,各家各户在蚕室蚕具消毒结束后,要对全村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垃圾,铲除杂草,疏通阴沟,然后用新鲜石灰粉,对大路小道、屋前房后普撒1次。
2.1.2专室专用。养蚕过程中,原则上要求养蚕室、贮物室等专室专用,严禁生产用房和生活用房混在一起,从而影响全面消毒效果和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
2.1.3全面清理,全面消毒。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蚕农重视药物消毒,忽视打扫和清洗;重视地面消毒,忽视墙壁和屋顶消毒;重视蚕具消毒,忽视蚕室消毒;重视小蚕室消毒,忽视大蚕室消毒;重视自家院落消毒,忽视大路小道、屋前屋后消毒;重视蚕期消毒忽视蚕期后的回山消毒[3]。特别是中晚秋蚕期,气温较高,病原菌繁殖快,两季间期短,如果簇具、蚕沙处理不及时,病死蚕随地乱丢,任人践踏或喂食鸡鸭,必然使养蚕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给做好蚕病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2.2选用优质高效蚕用消毒药品
在生产中消毒效果达不到要求,其原因:一是用药剂量不足。部分蚕农为了省钱不按标准购足药品,结果造成蚕病发病早,传染快,损失惨重[4]。二是使用方法不当。如漂白粉和石灰粉混合消毒,或用药液消毒后立即放在阳光下曝晒,或直接用福尔马林熏蒸蚕室蚕具,而没有使消毒用品在温润状态下密闭24 h以上,从而降低了消毒效果等。三是蚕室蚕具消毒后管理不善,造成二次污染和交叉感染。
2.3饲养管理粗放
①桑园偏施N肥,造成虫害严重,叶质差,加剧野外昆虫与家蚕的交叉感染。②收蚁期、将眠期、起蚕期、老熟期处理不当,蚕药用量偏少。眠前不撒止桑材料,眠中干燥材料偏少,眠起时不撒消毒蚕药。③饲养密度偏大,造成食桑不均和蚕儿互相踩踏,加重蚕病感染。④不提青分批,不淘汰病弱小蚕,造成“几代同堂”。⑤人为降低上蔟后的温度,致使营茧时间延长增加感病机会,特别是晚秋期表现尤为突出。
2.4基础设施不健全
一是桑园排灌配套设施不健全。全镇80%以上的桑园不能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和“三沟”配套。二是养蚕设施落后。据调查,50%的农户无专用蚕室,40%的蚕户蚕具不足;80%的农户蚕室无对流窗或对流窗偏小,空气流通不畅。
2.5技术服务跟不上
一是随着县、镇两级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造成基层技术服务人员职数减少,甚至偏少;二是村组合并后,村级没有专职蚕桑技术人员,兼职人员队伍也不稳定,满足不了蚕农对蚕桑技术人员的要求,造成老蚕农技术倒退,新蚕农缺乏养蚕和防病科学知识。
3防病措施
3.1宣传、规范蚕病防治技术
一是统一印发宣传材料,技术人员必须到村到户宣传指导,现场规范和矫治各种不当技术。二是技术人员包村包组,以村或组为单位,建立一个统一消毒时间、统一消毒程序、统一消毒标准、统一消毒药品、统一防病制度的“五统一”的综合防病制度,坚决做到及时、全面、彻底,避免人为留下“死角”。三是做好蚕期“三隔离”(前后批隔离,大小蚕隔离,蚕室、贮桑室和生活用房隔离),重点防“三病”(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预防抓“三期”(收蚁期、起蚕期、将眠蚕期),做好“三处理”(蚕沙、蚕病、旧簇具),实行“三专”(专用蚕室、专用蚕具、专人饲养)的“五个三”工程。四是全面实施养蚕前全面消,蚕期中经常消,蚕儿眠中四周、空气中消,蚕体蚕座定期消,发现蚕病及时消,上蔟采茧回山消的“六个消”综合消毒措施。
3.2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奖惩到位。
在每个秋期生产季节到来前,要做好各种蚕病防治预案,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拨付专项资金,利用广播、讲座、集市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同时县蚕桑主管部门的所有技术人员包镇包村强化“零距离”服务,细化服务的各个要点和环节,量化防病的各个指标,坚决做到好者奖、差者惩,并和技术职称晋级联系起来,从而调动县、镇两级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我们的主要经验是让技术人员集中力量抓重点,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对重点村“老病户”、“低产户”实行包技术、包送药上门、包提高产量的“三包技术”。每一个技术人员除了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必须联系10~20个重点示范户,使规范化的科学养蚕技术逐步推广实施,实现无病夺高产[5-7]。
4参考文献
[1] 陈端豪.秋蚕期蚕病流行原因及防治措施[J].蚕桑通报,2002(4):34-35.
[2] 董林,乔翠芳,丁汉.秋蚕期蚕病暴发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6):184.
[3] 李洪.蚕病的综合防治[J].蚕学通讯,2010(1):43-44.
[4] 吴月芳.浅析东阳市蚕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蚕桑通报,2010(1):62-63.
[5] 孙黎峰,韩益飞,杨佩华,等.2008年江苏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J].江苏蚕业,2009,31(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