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国人的习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人人重庆;标志;靳埭强;中国文化元素
【中图分类号】 I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77-1
“人人重庆”的设计继续沿袭了靳埭强先生一贯的设计风格,同时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人人都是重庆形象的对外传播理念。标志以“双重喜庆”为创作主题,两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道出重庆市名称的历史由来。标志以“人”为主要视觉元素,展现重庆“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传递出重庆人“广”“大”的开放胸怀,和“双人成庆”,祝愿美好吉祥的寓意,又如两人携手并进、迎向未来,蕴含政府与人民心手相连、共谋重庆发展的内涵。
一、“人人重庆”标志的色调
“人人重庆”标志的色调为红色和黄色搭配。其红色代表刚强,黄色代表这个城市的时尚。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甚至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色彩,而是一种文化,这种红色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的各个方面,成了民族颜色的代表。黄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我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也体现现了我们民族由始以来的图腾崇拜。“人人重庆”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意喻重庆是炎黄子孙的重庆,在一定程序上迎合了中国人的色彩喜好,代表了大众化的朴素风格,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这样使得标志的内涵重新回到了设计的初衷――重庆是人民的重庆,每个炎黄子孙都是重庆的主人。
二、“人人重庆”标志的形状
“人人重庆”标志体现出来的第二个中国文化元素,那就以汉字代替了图形,汉字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绝无仅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汉字最显著的特点,它是独立创造,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字体系。在世界文化艺术中,汉字是唯一可以成为艺术品的文字。从直观来看,“人人重庆”标志设计摒弃了传统的标志设计中以图形为主,文字为辅的模式,直接用最直接的汉字来表述其所要表达的内涵,以汉字“庆”为核心,把文字拆分开来为“广大”,如果把它当成一个图形来看,是两个叠在一起舞动着的“人”。所以我们可以说,“人人重庆”的标志构架以汉字为主体,无疑让它的风格打上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烙印。
三、“人人重庆”标志中蕴涵的国学
(一)儒家思想。提到中国的国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儒家思想,实际上,国学涵盖了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和玄学(既阴阳家)的思想,从国学的角度来解释“人人重庆”标志,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儒家和玄学的影子。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是一种贤人政治,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要以人为本。而这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就源于儒家思想里的“人治”。 “人人重庆”的传播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人人都是重庆形象。重庆是人人的重庆,我们每个人都是重庆的主人,重庆的美好明天需要广大市民群众共同谛造。
(二)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形而上学,“形而上”简单来说就是概念的抽象,这和西方美学中的的“抽象”不谋而合,都是主张人的思维方式从传统的主观到客观,集中到发散,由“形”到“神”的转变。在现实意义上,玄学既带有神秘深奥的一面同时也有着满足精神世界慰藉心灵的作用。靳埭强先生设计的许多作品中,除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和水墨画风格,更是巧妙地掌握了玄学的功用。从“人人重庆”标志中,我们既能看到文字图画的“形”,又能看到标志本身蕴含的“神”。有艺术设计的美感,有形而上学的抽象。让我们在对作品本身鉴赏时多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使得艺术作品更具立体感和朦胧感。
因为这些中国文化元素在“人人重庆”标志中的体现,让“人人重庆”牢牢地打上了中国化的烙印。从艺术角度来讲,它只是一件单纯的艺术作品,但同时它又附加了太多的其它功用,它是一个城市形象的标志,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代表着这个城市人民希望重庆的明天会更美好的共同心愿。而靳埭强先生的成功,无疑也会给中国那些做设计的艺术家们一个较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3-7.
[2]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57-58.
[3]李巍.平面广告设计新思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关键词:政府采购;素质;培训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采购规模每年不断扩大。但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随之暴露,如,采购成本持高不下,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对政府部门采购人员的要求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其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使采购人员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其次,要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三)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
参考文献:
关键字:代表人诉讼制度;缺陷;完善;美国集团诉讼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共同诉讼的延伸,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保证高效解决当事人人数众多参与的案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54条和55条,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可以分为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特别是人数不确定的案件,它主要是用来解决当事人人数众多,使得案件的全部当事人无法全部参与庭审,而由代表人来参与案件诉讼的。当下我国群体诉讼案件频发,诸如环境污染案件、食品安全案件、反垄断侵权案件等等,往往面临同一行为导致的受害人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单独受害主体可能遭受的损失不大,但如果提讼,却要面对高昂的诉讼费用和实力强大的对方当事人。群体诉讼的设计使这些小额损害的当事人能够抱团参加诉讼,克服了以上缺点,但是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设计上还是有一些缺陷,使该项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缺陷
1、诉讼请求要求同一,降低了该程序的吸纳能力。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具有同一法律关系的才能进行权利登记,甚至是诉讼请求也必须统一。例如,在产品质量瑕疵中,消费者与生产商之间的关系是买卖关系,但消费者一旦遭受人身损害,有的消费者要求按照侵权,有的消费者要求按照合同关系,这就造成了诉讼请求不统一,这样的就不能进行合并审理。因而法院就不能对案件进行统一处理。
2、权利登记程序设置复杂。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在后进行公告,与案件相关的当事人可以到法院申请权利登记,但是我国的公告一般在人民法院报,这些公告的范围有限,使得很多当事人无法参与到案件当中来,降低了代表人诉讼的参与度。
3、对代表人的授权有限。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要求代表人在做出确认、变更、放弃诉讼,达成和解、调解协议时,必须要有被代表人的特别授权。代表人本身作为当事人参与到诉讼当中,并由被代表人推选而出,如果代表人再要做出影响被代表人实际权益的时候还要进行再次授权,会继续耗费代表人的精力财力。特别是在和解或调解的过程中,一定会涉及权益的部分放弃或妥协,如果需要让所有被代表人达成协议,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决定了代表人在做这部分工作的难度,结果可想而知,代表人会因为工作的难度程序选择放弃,导致代表人诉讼的整体瓦解。
二、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
1、对于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前提应当进行适当修正。美国集团诉讼的标准是面临同样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这样的标准也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修改的,之前也是要求必须有同一法律关系。同一法律关系这样的限制使得参与在群体诉讼的当事人尽管是同样的事实,也不能参与到诉讼中,难以发挥这种制度广泛解决问题的作用。因而,放开诉讼请求的限制,将标准定位为面临同样的事实或法律问题可以做到一次性的解决群体问题。
2、拓宽权利登记的程序要件。一方面人民法院应当拓宽公示的途径,使得大量的当事人能够通过主流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得到权利公示的内容。第二方面人民法院应当通过加强自身的网络平台建设,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权利登记,通过后台的操作,审查甄别权利当事人的信息是否符合此次诉讼的登记要求。这样做不仅能降低当事人权利登记的成本,还从更广泛的途径维护了权利人的权益,同时使得法院在更广的方面维护了判决的统一。
3、对代表人授予更多的权利。之所以要被代表人的特殊授权还是为了保护被代表人的权益,却增加了代表人的成本。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是通过加强法院对代表人的管理,对代表人与对方当事人所签和解协议、分配方案进行审查,来实现对案件的管理,对被代表人的保护。
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在实践当中,应用很少,一方面是有制度的缺陷,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在实践中,法院对此故意回避使用。确实在当下稳定压倒一切的态势下,防止闹访、上访成为法院工作不得不考虑的大局。对此,美国的集团诉讼是这样做的,即代表人参加诉讼,其他被代表人并不参加案件的审理。这样也防止了大规模当事人的参与和可能出现的。在这样的案件当事人可以选择单独,但如果要选择代表人诉讼制度,就必须放弃参加案件庭审的权利。被代表人的利益保护一方面交由推选当事人这个程序来保障,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法院加强案件管理,加强司法能动性,发挥职权主义的功能,主动去保护被代表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章武生,杨严炎.我国群体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法学研究,2007(2):112-120.
[2]詹昊.中国反垄断民事诉讼热点详解[M] .第1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陈锐.反垄断民事诉讼中代表人诉讼制度的适用与完善[J].法律适用,2010(Z1):103-107.
[4]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 .第1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出国读研 影响因素 人才需求 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回首百年,国家兴衰,民族荣辱,与代代留学生的命运共同起伏。而当下留学除了解决经济发展对国内新型战略型人才的需要,更多是对国内本科毕业人数与研究生招生人数间矛盾的第二选择。出国热已经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高速的增长。在当前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深化的大背景下,而对出国读研及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数据说明
(一)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我国出国读研的因素。选取了1995年―2014年出国留学人数、研究生招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二)数据处理说明
(1)被解释变量Y:出国留学人员(万人)
选取1995―2014年出国读研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共七个分别是:
X1研究生招生数(万人)、X2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万人)
国内研究生招生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出国读研人数,2014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本科毕业人数为659.3671万人,研究生招生人数62.1323万人,10:1的矛盾在重点高校保研名额有限的前提下,限制了很多高校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因此作为解释变量引入研究生招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
X3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GDP的增长学生公派出国的数量增加,国家地位的提高,出国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使得更多学生愿意出国。也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生出口国的原因。因此引入作为解释变量。
X4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亿元)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能够显示出人们闲置资金数以及对于出国读研费用的支付能力,余额越多,对大额的出国费用的支付能力越高,则出国读研有了资金支持才会切实可行。因此引入作为解释变量。
X5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元=100)(元)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直接体现出人民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状况,会影响读研学生对于学费的支付能力从而影响出国读研学生数量,因此将人民币汇率作为解释变量引入。
X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很大程度刺激研究生升学率。失业人数越多,读研人数越多,同比例留学读研的人数也会越多,因此作为解释变量引入。
X7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万人)
根据经济学中的羊群效应,由于学成回国人数越来越多,回国后的事迹影响比如李彦宏对出国人也是一种激励与促进。因此留学读研的人数会增加,故作为解释变量引入。
三、建模
构建理论模型;由变量的直线图可知变量间并非都为线性关系,因此引入对数模型对非线性进行线性化。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β4lnX4+β5lnX5+β6lnX6+β7lnX7
运用eviews进行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
LNY=-5.8135+1.3817*LNX1-1.3547*LNX2+2.4139*LNX3-
3.0834*LNX4-0.9427*LNX5+3.5353*LNX6+0.7381*LNX7
四、模型的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β1=1.3817说明研究生招生数每增加一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增加1.3817个万人,呈正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2=-1.3547说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每增加一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减少1.3547万人,呈负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3=2.4139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亿元出国留学人员增加2.4139万人,呈正相关,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4= -3.0834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每增加一亿元出国留学人员减少3.0834万人,呈负相关,不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5=- 0.942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每增加一个单位出国留学人员减少0.9427万人。呈负相关,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6= 3.5353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每增加一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增加3.5353万人。呈正相关,符合经济意义检验。β7= 0.7381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每增加一万人出国留学人员增加0.7381万人呈正相关,符合经济意义检验。
(二)统计学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①R^2=0.997,说明出国读研影响因素中99.7%可由研究生招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来说明。说明解释变量的拟合程度好。
②由于多解释变量会使自由度减少,使得R^2增大,为避免这一弊端因此使用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95,能更好地反映拟合程度。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建立假设:
原假设:H0: βi=0,i=1,2,3,4,5,6,7
备择假设:H1:βi≠0 i= 1,2,3,4,5,6,7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可得t0.025(12)=2.18。lnx1,lnx2,lnx3,lnx4,lnx6,lnx7拒绝原假设,即可以认为我国研究生招生数、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学成回国留学人员对出国读研有显著性影响。同时,不否定β5=0,即可以认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对出国读研没有显著影响。
(3)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建立假设:
原假设:H0:β1=β2=β3=β4=β5=β6=β7=0,
备择假设:H1:βi不全为0 i= 1,2,3,4,5,6,7
在H0成立下,构建统计量 :F= (RSS/k)/(ESS/(n-k-1))~F(k,n-k-1)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可知:
F0.05(7,12)=2.77 F=587.74>2.77拒绝原假设,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判断多重共线性
根据上面散点图,可以判断自变量之间存在较明显的线性关系,即模型重存在多重共线性。
对多重共线性修复。
即修正后模型为LNY=1.4523*LNX1+0.7429*LNX7-1.3163
*LNX2+3.3717*LNX6-2.9982*LNX4+2.1656*LNX3-1.4185*LNX5
(2)异方差检验。
提出假设:
原假设:H0:ui不存在异方差。
备择假设:H1:ui存在异方差。
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查表可知χ^2(7)=14.067
检验结果为 :nR^2=Obs*R-squared=4.8818
(3)自相关检验。
可以看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表现无明显的自相关特征。
五、预测未来出国读研人数变化趋势
查Y的自相关图得模型ARMA(1,3),经回归方程检验,得ar(1),ma(1),ma(2),ma(3)全部通过t检验进而进行预测。因此将时间序列改为1990-2015年,则得出2015年出国留学的预测结果为50.88万人。
六、实证结果及分析
由上述检验分析可得以下结果
(1)本文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客观分析了对出国读研的影响因素。根据经济意义检验,本文认为检验结果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学成回国留学人员与当前中国现状是吻合的符合经济意义假设。
(2)根据最终多重共线性修复结果说明七个因素对出国留学均有显著性影响。显著性影响因素排序为研究生招生人数、学成回国留学人员、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国内生产总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以看出汇率影响因素最弱。
(3)根据2015年出国读研的预测值50.88万人可以看出,受上述因素影响,随着我国出国读研的增长趋势,未来出国读研的人数会越来越多。这也符合我国当前国情。
七、结论及建议
(1)由汇率影响因素最弱可说明人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储蓄增加,汇率的变动对出国意愿及现实情况的影响较其他因素小。而研究生招生人数影响最强,说明国内的研究生招生并不能满足当下本科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学成回国留学人员的影响次之,说明回国留学人员的待遇还是有好的影响。根据我国首份《海归就业调查》调查统计了 7000 位留学海归的就业。调查显示,与本土毕业生相比,留学归国毕业生的就业更具优势,海外留学的经历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宽阔的视野,并且获得了比国内毕业生高出 1500 元的平均薪酬。因此对出国读研的同学形成刺激推动作用。
(2)对于自费留学,不可否认的是也造成很多同学盲目跟风的羊群效应,只要家庭有资金支持均想出国,逃避国内考试,选取费用昂贵的国外三流大学,出现“山寨大学”“野鸡大学”“学历造假”等事件。更有外媒曝光中国留学生打架斗殴,挂科多,以至于战略性高精尖专业刻意性的对中国学生不开放。因此对海外回国人员应该有高标准的约束条件,可以约束在外留学期间的行为;对要出国读研的学生要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珍惜出国机会,完善自身,实现自身发展。
(3)对于公派留学,要增加公派留学经费力度的投入。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应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合理搭建课程体系,更充分的激发、培养优质人才。在国家层面重视人才,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会使出国留学的回国率更高,既节约人力资本,又能让新兴战略性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声誉,可设立多种奖学金、助学金,争取更多人才优势,在全球的竞争中占领先机。
参考文献:
[1]张留禄,姚晓垠.新形势下我国归国留学生的就业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14.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00-01
个人差异(也称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人类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众多学者认为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二语习得中,这些差异包括:年龄、语言学能、学习动机、性格、认知方式和学习策略等。
一、年龄因素
年龄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一般认为:成人在最初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但儿童学习者若获得足够的二语接触,最终要比成年后达到的语言水平要高。这是因为:
第一儿童模仿力、记忆力强,善于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但在理解、分析能力和已经取得的学习经验,特别是在词法和句法规则的理解方面,他们要弱一些。成年人由于自我意识强,模仿力和记忆力下降,对语音和口语的掌握困难要大;但理解、联想能力强,擅长规则的学习,成年人在最初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
第二儿童更有可能获得目的语的语法能力,语法的关键期可能迟于发音的关键期(大约15岁)。著名神外医生Penfield提出的“关键期假说”,即人的一生中有一段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错过了一般很难习得的完美的母语。Lenneberg(1967)发展了该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至青春期前,此阶段语言习得能轻松而自然进行。青春期到来后,大脑已经发生了侧化,学习语言也越来越困难。Johnson和Newport(1989)的实验证实这一假说也适用于二语习得。
以上研究结果可见,在习得二语语法的过程中受年龄的影响不大,而语音习得的过程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语言学能
语言学能指二语习得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不含天资、动机、兴趣等因素。一般认为语言学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因素代码能力, 即具有辨别、记忆所学外语因素的能力。该能力主要体现在拼读单词及掌握声音和符号对应关系的能力上。
2.语法敏感性(亦称语法解码能力),这主要指学习者具有辨别句子中各个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3.归纳性语言学习能力,指二语习得者所具有的辨别句型和结构的能力,以及辨认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之间联系的能力。
4.机械背记的学习能力,一般指对缺乏联系的学习或材料的意义联系缺乏领会的学习,即通常说的简单重复、死记硬背学习。
大部分研究结果证实,语言学能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语言学能越高,学习会更快,更省力。但其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所以训练和时间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
三、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个极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Gardner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动机:一类称为“融入性动机”,另一类称为“工具性动机”。
“融入性动机” 的形成是二语学习者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目标语群体有所了解,学习者喜欢所学的语言及与之相联系的文化,试图通过目的语的学习而实现到目标语国家学习或工作的愿望,希望自己更像目标语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并被接受。“工具性动机” 强调学习的最后结果,学习者掌握目标语只是作为其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前者比后者对语言学习更有促进作用,也预示着语言学习成功与否的更好的因素。无论学习者带有哪种学习动机,如果学习动机不强,则会削弱其学习主动性,阻碍二语习得的效果。
四、性格
性格一般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上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特点是心理能量常常指向外部世界,这种类型的的人开朗、自信、富于冒险;内向型的特点是心理能量常常指向内心世界,这种类型的人不好动、缺乏自信、不善交际。
一般认为是外向型二语习得者在交际能力上具有优势,内向型二语习得者在认识、学习语言能力上具有优势。但在对语言结构的掌握及听力、理解能力、笔头表达等方面,两种性格的人并无明显差异。
五、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 又称认知模式,指个体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表现在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有风格。它“既包括个体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又包括个体态度、动机等人格形成和认知能力与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二语习得中起作用较大、研究的较多是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认知方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场独立”和“场依存”的认知方式和语言学习上。这组变量体现了学习者感知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场独立的学习者具有“离群”倾向,他们较擅长理论性强和抽象的学习任务,适合语言形式的研究、学习;而场依存的学习者比较“合群”,善于融入周围的环境,更依赖感性的思维方式,语言交际能力强。一般认为,场独立的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有一定的优势,而场依存的学习者在自然习得的环境中表现更出色。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或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Malley和Chamot根据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提出三大类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成功的学习者能较好的运用元认知策略,有意识的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并灵活、恰当地运用认知学习策略,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因素对学习者二语习得有极大影响。除此之外,还有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二语习得的这些个人差异因素对我们的启示在于:在进行外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伟成.场依存性 ―独立性特征与大学英语教学 [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孙广治.个体差异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