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折柳送别的诗

折柳送别的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诗词 杨柳 愁苦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很多,其中杨柳所寄托的情感,所象征的意蕴便十分丰富。根据所寄托出的愁苦与愁思,分析情感的不同表达。

一.杨柳的闲愁意蕴

杨柳的闲愁范围极广,包括:面对美好春天而产生的无名愁思;面对自己人生低谷,功名未就而产生的愁思;面对夕日的爱情今日已不再而产生的失落之愁等等。如欧阳修《碟恋花》“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是年年有?”“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白居易《长安春》“青门柳枝软无力,东风吹作黄金色。街东酒薄醉易醒,满眼春愁销不得。”都是借描写春天的柳絮,柳枝等来抒发春天带来的那股幽幽的惆怅之情;贺铸《横塘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烟草,飞絮,梅雨来状写多而不断,缠绵难驱的闲愁。赵鼎《李园》“射虎将军竟不侯,脱身锋镝老菟裘。柳枝折尽东风晚,闲对酴蘼一醉休”,诗人借汉朝虎将李广军功卓越却终身未被赐封为侯的事例感叹自己的人生不得意。折不尽的柳枝道不完的愁情,心中无限的愁思与失落,只有醉酒的时候,才能得以缓解。再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绿柳成荫,春色满城,这样的美好时刻,与自己以前的爱人相逢,但是所有的事情都已改变,夫妻被迫分开,以前的开心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留给自己的只有那像柳丝一样的愁情,于是便有了“错,错,错”的感叹。

二.杨柳的离愁意蕴

“多情自古伤别离”由于柳与“留”谐音,因此古人在送亲人、朋友离别的时候,往往折柳相送。借柳枝带给离别之人以美好的祝愿,希望游子能像柳那样在异地他乡随它而长,具有坚韧的适应力与生命力。所以杨柳往往被诗人们借用来表达心中的那种婉转凄切、恋恋不舍的离愁。写不尽的是离愁,道不完的还是离愁,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十分多,诗人或借杨柳来描绘离别的情景,或借杨柳来突出别后的相思。如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诗中很多明显地表明攀折苦的原因就是别离多,正是有了别离时的痛苦,才让人觉得折柳的痛苦。再如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直接反映了人们折柳送别的习惯。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千条万条的杨柳枝,编织着离别的愁苦,折柳送别的地方,又是令人肝肠寸断的地方。女主人公见到了千万条杨柳枝,行路人离别折柳,又想起了与丈夫离别时的情景,不禁一股离别后的愁苦与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三.杨柳的乡愁意蕴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风情万种 柳树

诗歌中的意象众多,柳树可谓是意象中的“明星”,提到借意象理解和鉴赏诗歌,总忘不了举出柳树的例子,不过,柳树作为意象,它的寓意可能并不像人们认识到的那么简单,可以说集褒贬于一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明星”,欣赏他多变的内涵。

一、惜别怀远

柳树最早在诗歌中出现,可能要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因“柳”与“留”谐音,可表示挽留、不舍之意。所以,到汉朝就有“折柳赠别”的风俗,还广为流传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又因柳乃喜水植物,常常被栽种在桥头溪旁。隋唐时,朝廷在今天的灞桥(西安城东)设立驿站,并在桥两边广植柳树,凡自长安离开之人,亲人好友必送到灞桥后才分手离开,离别的悲伤无法言表,此刻的心意只有借身旁温顺如丝的柳枝来表达挽留之意,于是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就成为当地特有的习俗。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人不在灞桥送别,但也深谙这“柳”与“留”之意蕴,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别离伤感。同时,游子离乡后,日夜思念着亲人,回想当日送别的场面,不免又拿出珍藏已久的那柳枝,摩挲中又不由引发了思归之情。隋朝民歌《送别》诗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又有“诗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春意生机

柳是春的代言人,春天的脚步刚迈入人间,柳树柔软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率先透出嫩绿的枝芽,万物在蛰伏了一个严冬后,有谁还倔强的保持着他生命的活力,柳树此刻便拔了个头筹,迫不及待的探出头来四处张望,所以,柳树极强的生命力,总是给人欣欣向荣之感,而古人“折柳相赠”就不再只是表达“留”的意蕴,还有对即将远离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他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站稳脚跟,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春色常在。毕业论文也有单纯的借歌颂柳树来赞美春天的美丽及自然的活力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讥讽自叹

柳条随风摇摆,肆意轻扬,丝毫没有定力,其婀娜的姿态又让人联想到风情万种而又轻浮妩媚的女子,所以也就不由让人生发一些讥讽之意。如晚唐诗人唐彦谦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前两句写垂柳多情轻盈,“绊惹”“斗”等词,已透出几分招摇任性之态,后两句借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故,有力地讽喻了当时朝败,大臣极尽迎合诌媚之能事的现象,而“楚王江畔无端种”的垂柳,恰在其中成为了楚灵王昏庸腐朽的标签,真可谓“一柳留骂名”。也许至此以来,柳在人们的眼中已不再只是生机和希望,抛开早春撞入眼帘的绿色,在春风的摇曳下,人们更注意到了她的风姿绰约,联想到那些靠出卖色相,扭动着腰身招揽生意的女子们,于是有了“烟花柳巷”之说,给“柳”蒙上了一层讥讽之意。

又如:李商隐的《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枝随风乐游,春风得意,却怎奈清秋遂至,斜阳笼罩,蝉鸣凄切,一派零落憔悴之景象。诗人借柳树从春到秋的变化,表达了自己生活发生变故,妻子亡故,只身赴蜀,孤独落寞,了无生趣,恰似那昔荣今枯的柳树。所以,“柳”在此处表达了诗人自伤迟暮与自叹身世的情感。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第3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进行有效拓展,让语文课堂更高效、开放,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全面地发展。

一、拓展、积累“同主题”作品

以教学《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上课伊始,便引入《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边诵读边找到两首诗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从而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而后以“折柳赠别”的典故,引出系列杨柳送别的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之涣的《送别》:“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像这样拓展“杨柳依依离别愁绪”同主题的诗句,将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为一体。这样整合,同中求异,奠定了古诗的情感基调;异中求同,索解出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为后文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现象”

诗歌阅读的第一部,便是正确理解词义。掌握文言实词是阅读浅易古诗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缺少它,就谈不上阅读古诗词、欣赏古诗词。换句话说,掌握相当数量的实词,是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的基A。

教学《乡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满川”的“川”时,引入学生熟知的词语“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通过比对,学生明白了“一词多义”这一文言现象。

再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的“儿女”是典型的古今异义,便可拓展相应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停车坐爱枫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异义,由此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文言现象的印象,并顺势渗透了读懂古诗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诗词语言的精炼、含蓄,意境的悠长、深远,给我们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古诗词教学中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也就没有了品位和创意。而意象是古诗词的细胞,在古诗词学习中具有核心意义,它不是普通、客观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以《渔歌子》为例,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教学时着重在还原和拓展意象中,让学生读懂词中景,更读懂词中情。

1.走入意境,寻找意象

古人说得好“一切情语皆景语”,诗词的意境是诗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教学时应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心中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先让学生圈出诗句中的景物,而后让学生在倾听乐曲的同时想象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有哪些色彩,这时学生很快发现了白鹭、金鳜、红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

2.丰富想象,还原意象

通过寻找意象,学生找到了诗句中的景物:白鹭、金鳜、红桃、青山,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让学生回忆描写春天的诗句。有的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的说“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还有的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想象、吟诵诗句的基础上,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词中美好的意境。教师又让学生透过诗句,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生合作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黄莺、紫燕等,在语言的互动转化中还原了意象。

3.情辞勃发,拓展意象

在学生找到了许多描写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学生填入意象,创作诗词:

此时再问“张志和为何不须归”时,学生的答案不止停留在景美上了,有的说“向往自由不须归”,有的说“爱好垂钓不须归”,还有的说“留恋自在不须归”。这样的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又能入情入境,更好地体验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第4篇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抒怀”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歌咏的重要内容。唐代以前的送别抒怀诗,感情基调一般都是低沉伤感的。真正使送别诗以刚健高昂的格调、动人的情致出现于诗坛,是从初唐、盛唐开始的。从内容上说,多抒写亲情、爱情和友情、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从抒情方式来说,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如李白的《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大多是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和以喻显情。(1)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别之意来烘托,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2)借景抒情,如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作者的归意,但作者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3)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 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了解送别诗的结构形式。关于送别抒怀诗的写法,《诗法家数》曾作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2.通过典型意象,理解语言传达的信息。送别抒怀诗中有一些典型的意象,找出这些典型意象,有利于解读和把握离别诗。如“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常见场所,“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杨柳”中的“柳”与“留”谐音,古代有折柳留客的习俗,是抒写离别之情的常见意象;“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举不胜举。

3.开拓景物意境,领悟作者情感倾向。送别抒怀诗往往注意营造送别氛围,在景物或生活气息中透露出送别时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情调。其情感表达主要是朋友间真挚友谊的告白,或临别时坦诚的慰抚,或依依不舍的留念,或发自肺腑的感慨。阅读鉴赏送别抒怀诗时,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意境,才可以推断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明确情感表现方法,分析运用表达技巧的效果。就送别抒怀诗的抒情手法来说,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景中寓情、情景交融;就送别抒怀诗的表达技巧来说,多见的是运用修辞和虚实结合;就送别诗景与情的关系来看,常是“哀景哀情”来渲染,或“乐景哀情”来衬托。

【阅读训练】

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四句四景,形成了特定的空间,简析四句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曾说此诗着一“寒”字“境界全出”,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注]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将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晋国边患,这里用以类比魏大。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首句运用了什么典故?首联给人怎样的感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横”“接”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请简要分析“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后两句在写景角度上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最后一句表现了李白朋友的哪种性格?李白对他有怎样的告诫?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①自鸣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②。

握手祝君能强饭③,华簪常得从鸡翘④。

[注]①山鸟:指一种捕食小虫的禽鸟,俗称“山鸡”,又名“鸡头鹘”。它鸣叫时的声音为“泥滑滑”(滑,在这里读作“古”),南方人也就称这种鸟为“泥滑滑”。②白璧招:即以白璧招聘。典出“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③强饭:平阳公主对汉武帝卫皇后卫子夫说的话,卫子夫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一名歌女。她初入宫时,平阳公主拊其背说:“行矣!强饭勉之。即贵,愿无相忘!”努力加饭,即保重身体。④鸡翘:鸾旗车的俗称。这种车上的旗竿插有彩色羽毛。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①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遣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②,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①雪堂:苏轼在黄州的居所名,位于长江边,是他到黄州一年多之后友人帮助营建的。②黄州再闰:苏轼谪居黄州五年,阴历三年一闰,故称“再闰”。③洛水清波:洛水流经洛阳,与汝州近,故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运用了一些浸润情感的词语,请找到并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性格与词风?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声慢

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 炎①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②。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③。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z。

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注]①张炎:宋末元初词人。宋室南渡后举家迁至临安(今杭州)。入元以后,不仕新朝,以“遗民”自居,落拓而终。这首诗作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其时诗人已51岁,在宁波一带飘荡。四明,四明山,这里指它附近的鄞县。②东瀛:东海。③西泠:西泠桥,西湖胜景之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作者即将归杭时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章法整饬,结构匀称,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吕]一枝花

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

春事成虚,无奈春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花②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元曲抓住哪些景物来写“春日”景致?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春景?透露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柳送别的诗范文第5篇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

①渡头:渡口。

②罟师:指渔夫。罟,打鱼用的网。

【翻译】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鉴赏】

王维的送别诗,几乎首首都有新意。这一首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感情深切浓郁。

首二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杨柳渡头是实写春景、既为下面的别后相思伏笔,又渲染送行的环境气氛。在杨柳依依的渡口,在春光烂漫的时候,与朋友分手,心情尤为抑郁。这是以美景反衬离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杨柳”的意象又暗示离别。“行客稀”,表现别后渡头岑寂之景。行客越来越稀少了,只有诗人仍立在渡口,依依不舍地目送着友人远去。这又是采用了反衬手法。“罟师荡桨”句再添一笔:连渔人也都摇着船桨,向着近水的曲岸边荡去准备归家了。诗人却忘了归家,他的身心都被离去的友人带走了。今人刘拜山云:“行客、罟师本属局外,却被牵入局中,借彼之漠不关心,形己之深情独往。烘染无痕,妙不着力。”(《千首唐人绝句》。

相关期刊更多

农机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建筑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建工集团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