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赞美老师的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课前诵读,精彩纷呈
课前的诗词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借助诗词的优美意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诗词的语言特色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开设一个“诗文采集本”,每周采集五首诗,一个星期内的语文课前三分钟都需反复诵读这一组诗。同时,我引导学生尝试“四段式诵读法”,即将一周七天划分为四段。周二至周四是朗读阶段;周五开始引导学生尝试背诵,并要求利用周末两天巩固记忆;周一要求同桌互相检查背诵的情况,并在对方的诗文采集本上给已背过的诗词贴上红星。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还根据学生的得星情况,在班上开展“诗文背诵小能手”评比活动,让学生在积累大量古诗词的同时,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诗文导入,情趣横生
导入新课时利用古诗词特有的语言艺术来创设情景,能有效地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把情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如在导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齐背《游子吟》,然后让学生说出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的理解。在学生回答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母爱是春夜的小雨,物细无声;母爱是三月的阳光,静静地奉献。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唐代的孟郊用了这首《游子吟》赞美了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所写,他用这篇课文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相信通过学习,你们也一定会被这份浓浓的母爱所感动……这样的导入,渲染了课堂气氛,触动了学生心底对母爱的共鸣,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效。
三、即兴穿插,加深感悟
在学习课文时,即兴穿插一些经典的古诗词是一门教学艺术,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的心灵在浓浓的充满诗意的氛围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如沐诗香。
《小草之歌》是一首现代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在学习最后一个小节时,我以小草的口吻说:“我就是一株小草,但不要担心冬天我会面容枯槁,因为当春风吹遍辽阔的大地时,我又会绿遍天涯海角……同学们,听了我这株小草的自述,你们能想到用哪一首诗来赞美我吗?”学生一下子就想到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结课延伸往往是教师对课文主旨的升华。在这时渗透经典诗词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课文的“余音缭绕”,可让诗歌的音符像清泉一般在课堂上流淌,让语文课堂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做到“人散课终情未了”。
1. 学文引诗点中心。如教完《失去的一天》一文,我让学生诵读一些珍惜时间的诗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学生在古诗的声韵里接受了诗词的熏陶,在诵读声中感受到时光的匆匆,懂得了珍惜时间,珍惜今天。
2. 以诗带诗展思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学完这首诗后,我又出示了其他的一些送别诗,以诗解诗,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惜别之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问题导入,理解情感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领会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一、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科学中有的内容很抽象且无基础知识相依托,这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如果引用生动、形象的优美诗词,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从而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要素,这样三个抽象化的概念学生能对它产生兴趣,能理解、能区分吗?正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很形象地解释了它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解释凭什么知道“夜半”是“钟声到客船”,而不是鼓声、箫声、木鱼声等?钟声和箫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远处的客船?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适时引入了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这时,一个学生还另外举出一句诗句来——“闻其声而知其人”,有学生感叹终于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了。这里的古诗词引用贴切而自然,不生搬硬套,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些概念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利用古诗词中所揭示的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能够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使他们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使抽象的概念更形象化、通俗化,并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试想一下,课堂上同学们低吟着优美的诗句,咀嚼着其中的科学道理,怎能对学习科学没有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习科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古诗词中可以挖掘的思维素材是丰富多彩的,如果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学生的理解和分析就会向更深层次发展,学生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一些诗词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发学生去探索,以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如,在判断物体运动与静止时,“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些优美的诗句无不体现了科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更绝的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在那西风残照,落红片片的傍晚,诗人乘船东去。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刮着西风,为什么天上的云彩却一动不动呢?相对运动的知识告诉我们:当云和小船正好以相等的速率向着同一方向运动时,那么船与云之间的相对速度为零。因而,船上的人观察云彩,云彩就是不动的。课堂上,用言语说不清的概念、原理,几句精妙的诗词或许一经老师点拨,学生会豁然开朗,他们就能在心领神会中体察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歌颂自然,赞美生灵,热爱生活的诗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让学生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注意领会在获取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要学到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关键词:激发 ;预设;朗读;体验;吸收;高效
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诗词教学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与分析,忽视学生的个性感悟,只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和谐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深受影响。那么,如何在“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中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和谐高效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有这样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感,预设诗情画意课堂
借助简笔画将小学古诗词语形体化,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先勾勒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层次观赏庐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学“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句时,无论怎样的阅读与分析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铺”字,这时,我只用几笔简笔画便勾勒出广阔的原野和绿草如茵的场景,便让学生理解了“铺”字所展现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象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手段,配以伤感的音乐、寒风朔雪之声来理解“夜深千帐灯”所描绘的情景;“故园无此声”则通过感人的画面、故乡的人与物来表现,烘托出作者“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寂寥、无奈和思乡之情。学生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词句,恰到好处地突破这首词的教学难点。
二、入情入境多朗读,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诗词美
我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2、精读诗文,弄清诗人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谊。3、研读诗文,感受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伤感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深情的语调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怀念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对好友的无限依恋,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词的一种好办法。我是这样指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家乡的兄弟们遍插茱萸的热闹景象,我说:“多么热闹的景象啊,但兄弟们中唯独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这一切,我怎能不说――”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声音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我又说:“我一个人身处异乡,怎能不怀念我的家乡――”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思念。紧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们在异乡独自一人过节时,你会怎样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思乡之情。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孤独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学以致用巧吸收,成功体验现高效
我们学习古诗词,除了欣赏品味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外,也可以学以致用。孩子们掌握了许多古诗词,有时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会脱口而出。我认识到这些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吸收为积极释放,也为口语表达和写作运用增加色彩。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设计这样一道填写诗句的练习题:“( )”,中秋节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读大学的姐姐。姐姐,什么时候能回家和我们一起过节呢?不难看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恰当入选。
关键词:古诗词;改革;创新;情境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享受前人给我们创造的优越历史条件的同时,我们也要将这些无形的财富不断地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小学语文古诗词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我们能够依靠这些文字深切地体会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所想、所见以及所经历的事。文人墨客通过古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或者开心,或者忧愁、或者思乡、或者思人、或者赞美、或者抨击等等各种各样的感情以及心理状态。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古诗词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一部分,在引导学生学会古诗词、理解大义的同时,还要感受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感受古代诗词歌赋的熏陶,感受他们用写诗作词来抒发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用来寻找知音之人,就如同现代人用歌表达情感是一样的。这次的新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打破了以往的旧的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尊重人文教育,全面诠释“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概念,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应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生字生词,自己借助有效的手段,例如,新华字典,古代汉语字典等,有条件的可以使用电脑、电话查询,自己尝试着去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含义,揣摩诗人内心的状态等,在课堂上老师再和学生一起梳理。
二、激发想象力进行故事转换
古诗词与现代文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现代文言简意赅,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接近,而古诗词有的晦涩难懂,一词多义。在不明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很难理解作者的意图。以前老师在讲古诗词的时候,都是带领学生读通顺了,然后逐字解释,再机械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一首诗下来寥寥数语,既缺乏诗人创作的意境美,又使整首诗显得生硬,作为小学生更难以理解,同时就会给学生造成古诗词很难的心理障碍。
小学生单纯无杂念的想法和他们不受约束的特有的丰富想象力,老师稍做指引,就可以大刀阔斧,天马行空。老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做出情景假设,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求知欲望。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把较难理解的字或者词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以及想象,对整首诗进行复述。以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为例,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基础的学生都能较容易地理解,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对鹅再熟悉不过了,在熟读之后,对生字生词进行解释,然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基于对鹅的印象进行修饰,弯弯的脖子、蜡黄的嘴、洁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再加上在水里游泳的场景,一首诗应景而生,学生把自己也加入到画面当中,贴近生活的同时感受到了动物的乐趣,又学好了古诗词。
三、编排话剧
对于一些意境优美的写景静态诗词,可以采用以上方法,但是不免有些枯燥,而对于有的古诗词在创作过程当中,可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抒发了某种感情,低年级的学生不能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可以加入一些情境,有了前因后果,进行补充,以简短的话剧、小品等形式编排出来,加之在编排过程中的乐趣来增强记忆。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为例,老师可以编排两到三个场景,第一个是在乡时期,第二个是年轻时离乡,第三个是年老时回乡(主要是第二个和第三个场景),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离开时的那些人变了样子,自己也变了样子,就连新出生的孩子都不认识,一种孤单单的落寞感油然而生,加之感慨时过境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从诗中的儿童的角度来看待文章,家里来了个满头白发的老爷爷,既好奇,又害怕,很多复杂的情绪,就会问:“你是谁啊,你找谁啊?”等等一系列的话,不同的诗,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就依靠我们全体老师共同的努力,不埋没孩子们的天性,又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古诗又会有新的认识。
总而言之,古诗词的学习在整个学生时代都占有很大比例,学习古诗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所有老师共同努力,小学语文老师要给学生打好基础,努力地去发掘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