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阿基米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设计思路
1.教学指导思想:突出科学探究过程,重视学生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注重归纳整理得到求解浮力问题的多种方法。
2.设计理念:由于这一部分是初中物理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抽象,运用的知识多,学生学起来总 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与传统的实验相比教材中实验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所用方法并不直观,演示步骤多,学生思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学生极易在此处形成两极分化,但就现行课本来讲我认为有所不足:一是要记下两次弹簧秤读数,算出增加、减小数值,有些麻烦;二是移动挂物体的弹簧秤不方便、又不稳定,会偏上、偏下移动,造成排开水重与浮力的大小有较大的误差,得出的数据也不够准确。为此我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方法, 把阿基米德定律及应用两个课题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并把课本中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动态学生实验, 采用简单,直观,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看书,边思考、边实验、边探索、边分析讨论得出阿基米德定律。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创设富于挑战性、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比如橡皮泥,易拉罐等设计实验,拉近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对物理有亲近之感,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优化了的实验探究和科学的推理归纳等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解题归纳出求解浮力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整理出一些重要的解题收获以备使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欲,打破一些学生感到物理学习枯燥和偏难的思想。
3.教材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上基本突出了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本节设计的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活动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联系上一节课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通过交流猜想,得出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也有密切关系,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4.教学方法运用;本节设计采用逻辑推理和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猜想,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利用习题演练提升学生从多角度深刻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实质和解题方法。这一节内容在力学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深入理解液体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共线力的合成,浮力的概念等知识提供全新的认知机会,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机械效率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5.学情分析:利用“教材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与学生成绩相比较”方法定量研究了初中物理的内容,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初中学生的思维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依托具体的事物,事实作载体,通过逐步的观察,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指引才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思维阶段。 初中学生的物理思维基本上还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即在这个阶段学生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片面性,要依靠物体、实物和能观察到的事物来支持进行, 不能仅仅依靠词语、假设等。在上一节虽然学生已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多数学生受认知的局限性和诸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越大”等错误生活观念的影响,接受新的思想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我所教的班级中,一些学生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基础和自觉学习能力比较差,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跟不上,如何通过恰当地利用具体事实和学生可亲手体验的探究实验来恰当的处理教材内容,更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就成为完成本节有效教学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6.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经历科学探究浮力大小过程,理解浮力的实质,掌握阿基米德原理;②能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和解答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边学边实验的探究性学习学会观察浮力的存在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定性因素;②采用控制变量法,经历从提出猜想和假设到进行实验探究的操作过程,得到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经历实验观察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②通过独立操作去认识现象、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乐于参与科学探究的优良习惯.
7.现代化教学手段,方法运用:运用实验探究法和幻灯片相结合形象直观的降低学生对浮力的本质和阿基米德原理内涵的理解的难度;运用控制变量法、推导法确立浮力大小相关因素的数量关系。运用分析,归纳法得出求解浮力问题的方法和重要关系式。
四、教学重点
1.浮力概念理解。
2.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及其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难点
1.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决定浮力大小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实验过程设计,掌握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准备:
1. 演示用:铁架台,自动升降台,弹簧测力计、溢水杯、水、酒精,食盐,圆柱形金属物(铁块,铜块)、橡皮泥、细线等。
2. 学生用: 三人一组。每组配备器材有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圆柱形金属物,细线、溢水杯,小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温故知新
(师生共同回忆相关知识点,教师播放浮力产生原理图和三种求解浮力问题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为本节探知浮力大小做好知识铺垫,增强学生复习记忆能力。)
(1)通过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受浮力的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以及“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4)在探究浮力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 容器、乒乓球(或木块)、金属块、大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鸡蛋、食盐、溢水杯、小烧杯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播放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视频或展示巨轮远航、气球腾空的图片引入课题。
(板书)四、 阿基米德原理
(2)新课教学
(板书: 1. 认识浮力)
演示图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遇到的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你是怎样知道它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请举例说明。
[学生开始可能会以在水中上浮或漂浮的物体为主举例,逐步地会有学生意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
(注:在这里,第2问的提出一是增加学生对第1问的思考深度,二是为后面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做好铺垫;对学生举出的不恰当的例子要及时进行处理)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怎样知道它是否受到了浮力?
(注:要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的各种方法的特点,认识到用弹簧测力计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有独到的好处)
浮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你认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受到浮力?
(注:在学生充分讨论、感受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总结、概括)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物体在浸入液体或气体时,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在物理上就叫做浮力。在实验室里,我们可以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测量求出浮力的大小。
在我们举过的事例中,物体都受到了浮力的作用。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
[学生一般会想到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浮力不相同。]
(注:这一问题的解决要引向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进行比较,使学生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浮力的大小?
(板书:2. 探究浮力)
请你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注:说出猜想依据是为了保证猜想的科学性,避免出现胡猜乱想的现象)
[学生一般会从浮力的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液体入手进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有关,也可能与液体有关。学生可能猜想出的因素一般有:
⑴与受力物体有关的因素:①物体的体积;②物体的密度;③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
⑵与周围物体有关的因素:①液体的密度;②液体的多少;③被排开的液体体积。]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上述猜想归结为以下4个:⑴物体的密度;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注: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这些猜想进行分析、归类,去伪存真,以便实验探究更加顺利)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来设计这一实验呢?
(注:引导学生注意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要控制变量)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主选择探究以上的一个或几个猜想,并注意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大小的。
(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必每个人都要进行完全的探究,藉此引导学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兼顾学生对猜想的选择情况,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个猜想都有多组学生来验证。
(注:要让学生感受到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密度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请大家思考:物体在密度大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大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一定大?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可否受到相同的浮力?
[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不难回答;况且也有学生在实验中已发现在密度小的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的话浮力也可较大。]
(注: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这样就等于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促使探究进一步的深入)
既然在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都不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相同。再说“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是否欠妥?那么,浮力大小到底跟什么因素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可能会猜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质量、重力有关;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或成正比]
(注:根据液体密度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大与液体密度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小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相同,不难猜出排开液体的质量,进而猜出排开液体的重力;而浮力的大小更可能与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因为它们都是力)
为了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相等或成正比,又应当怎样来设计实验呢?
(注:要提醒学生在液体密度不同、排开液体的体积也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机测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然后进行比较)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用不同物体、不同液体定量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的关系。]
(注: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每个人只要随意测出一组数据即可)
巡视中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指导,进行正确引导,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典型展示。
(注:探究成果共享,使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同时,不要忽视错误探究过程的展示,犯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是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通过大家的合作探究,我们对提出的猜想进行了验证。大家得出的结论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相等。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注:要对学生强调大量实验得出的结论才可靠,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我们一节课解决了智者阿基米德几年都没解决的问题)
(板书: 3. 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讲述阿基米德洗澡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的轶事。阿基米德在洗澡时突然意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对你以后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有什么启示?课下与你的同学一起讨论。
(注:这对提高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能力有重要意义)
知识扩展:我们研究的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物体在气体中是否也受到浮力呢?
物体在气体中也会受到浮力。大量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3)回顾小结
关键词:比较光滑;紧密接触
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
笔者担任初中物理教师,在备教材时,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课产生了一个疑问,现斗胆提出共大家探讨。阿基米德原理是这样表述的“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笔者认为这句话似乎不太严密,是不是所有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均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是不是都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呢?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在一块光滑的玻璃杯上滴一些液体蜡,待凝固后,将其取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一直放到烧杯的底部(光滑的一面朝向杯底),放手后,发现蜡块没有浮起来,然后我将其背面朝下,放到杯底,放手后,蜡块浮起来了,反复做了多次,结果都一样。
实验二:在一立方体塑料泡沫的某一表面滴少量液体蜡,使其表面比较光滑,等冷却后将有蜡的一面放入盛水的杯底,在放入杯底时,用手轻轻按住泡沫来回滑动一下,然后放手,发现塑料泡沫不再浮起来了。
实验三: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块底面比较光滑的铜块重G,用弹簧秤把铜块吊起并浸入盛有水的玻璃瓶理(玻璃瓶的内底面也比较光滑),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读出此时弹簧秤的示数为G示,则铜块受到的浮力F1浮=G-G示。然后将盛有水的玻璃瓶放到天平上称出其质量为m1,接着轻轻把铜块放入玻璃瓶(放入前要把铜块上的水分擦净,铜块的光滑面与瓶底接触),读出此时天平的示数为m2,则F2浮=(m1g+G)-m2g,经过反复测试发现F2浮
实验一中,蜡块的光滑面朝下时,没有浮起来,说明F1浮G,同是一蜡块即G相同,显然F1浮
实验二中表面滴有蜡的塑料泡沫没有浮起来,而没有滴蜡的塑料泡沫放入杯底很块就浮起来了,此实验也明显与阿基米德原理相悖。
实验三中可得出F2浮
从以上三个实验中均可以看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与玻璃杯接触比较光滑时,即接触较紧密时,受到的浮力较小,也就是说当物体与容器底相接触时,如果接触面比较光滑,那么它受到液体的浮力小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理论分析:液体内部的压强可以定性的认为是由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压强和分子力引起的压强两部分构成,但由于液体分子间距离比较小,以致分子力引起的压强占主导地位,即液体内部压强的实质是液体内部单位面积截面两边分子间的引力之和以及斥力之和的代数和,同样,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的压强的实质应该是该物体与液面接触面的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引力之和及斥力之和的代数和。由此可知,侵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强大小与它和液体接触表面处液体的分子数有关,即液体分子数越多,对物体的压强越大,反之越小。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与容器底接触时,如果接触面较光滑,那么接触面处液体分子数较少,故此时物体底面受到液体的压强较小,而物体所受浮力是它的下表面与上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之差,所以此时物体所受浮力较小。
下面是我根据多年摸索,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有关内容重新组织和进行教学设计的情况。
1.等学生情绪安定后,教师指出观察能力在研究科学问题时极为重要。然后,出示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器的圆柱体和塑料小桶,并缓缓将圆柱体塞入塑料小桶中。
启发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并据此让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 先引导学生根据圆柱体塞入小桶后刚好与桶口平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是:圆柱体刚好将塑料小桶的空腔塞满。接着,由此得出圆柱体和小桶空腔的形状相同,体积相等的结论。
2.提出课题 :研究物体浸入液体时的现象。(板书)
先演示:用细线悬挂着圆柱体,逐步将其浸入盛在大烧杯里的水中(如图)。
引导学生注意烧杯中的水位,并在教师启示下能说出,随着圆柱体逐步浸入水中,烧杯中的水面逐渐升高,直到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为止。
引导学生推断:圆柱体浸入水中时,将水排开导致烧杯中水面上升。学生可能会说出,圆柱体浸入水中后,看上去变大了。教师可表扬其观察认真,并说明这是光学现象,留待以后研究,今天暂不探讨。
3.教师指出: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当观察到有关现象后,应进而研究其中所遵循的规律。针对上述现象,要求学生考虑:现在我们应如何作进一步的研究?
让学生回顾圆柱体浸入导致杯内水升高的现象,领悟到:应研究被圆柱体排开的水的体积和圆柱体浸入水中体积之间的关系。
先让学生对此作出估猜,然后指出,估猜的内容是否正确,有待实验来加以验证。
4.要求学生设计能验证上述估猜的实验。
先让学生讨论,后由教师总结。实验方法可主要归纳为以下两种:
方法一:测出有关的直径和深度量,算出圆柱体排开的水的体积和圆柱体浸入水中的体积。然后将两者进行比较。
方法二:将烧杯放入一个较大的容器内。烧杯里装满水,将圆柱体逐步浸入水中。溢出的水将聚集在较大的容器中(如图)。圆柱体浸没在水中后,将溢出的水倒入前面出示过的塑料小桶中。可以大致比较两者的体积关系。
5.出示专用溢水杯(如图)。要求学生将它的构造与烧杯比较,并据此明确其特点、功能。
6.用溢水杯代替烧杯,按上述“方法二”做实验。实验时,先做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再做小部分浸入、大部分浸入等几次实验。从中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时,被物体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
7.教师质疑:上述结论仅能适用于水吗?
通过分析,将这个结论推广到一般液体:物体浸入液体时,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板书)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再将上述结论的适用范围推广到物体浸在气体中的情况。
8.教师指出,客观事物往往是多侧面的。要求换个角度再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回顾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确定可从力的角度对其研究。又进一步想到,从力的角度研究,应采用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
9.演示:将圆柱体挂在弹簧秤上,读出示数G。再将圆柱体逐步浸入水中,指导学生观察这时弹簧秤的示数F′随着浸入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小,直至圆柱体完全浸没为止。
分析上述现象后指出:物体浸入水中时,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浮力。(板书)
可知,浮力的大小为:F浮=G-F′。(板书)
再将浮力概念推广到在其他液体和气体中。
10.引导学生研究有关浮力大小的规律。
回顾前面的实验现象和有关分析得知,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水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
教师指出:对规律不能只是定性认识,应进一步研究其中的定量关系(激发学生求知愿望)。启发学生意识到,要研究浮力的大小与被排开的水重间的关系。
11.演示:用弹簧秤和塑料小桶称出被排开的水重,并与圆柱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比较。再将圆柱体部分浸入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这时排开的水重比较,得出结论:物体浸入水中时,所受到浮力等于它所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12.教师质疑: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种类是否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着,分别测出圆柱体浸没在盐水和酒精中时受到的浮力。通过分析得到: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被排开的液体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大;液体密度小,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可见,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既与被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又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13.再通过实验分别测出被排开的盐水重和酒精重,并跟上述测得的浮力大小加以比较。然后将关于浮力大小的结论推广为:
物体浸入液体时,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板书)。
教师说明:此规律首先由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所以被称为:阿基米德原理(板书)。
14.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
F浮=G排液。(板书)
为了体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及被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运用已学过的科学知识,将上式推演为:
F浮=G排液=ρ液gV排。(板书)
引导学生弄清该公式的科学意义以及公式中各科学量应采用的单位(国际制单位)。
15.教师质疑:(1)为什么会产生浮力?(2)为什么浮力大小刚好等于被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3)我们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什么用?
接着指出:这些就是我们应该继续研究的内容,下一堂课将讨论这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及时做好复习和预习工作。
这时,一只公鸡吸引了我的注意。你看它一边拼命地吃着食物,一边赶走其它鸡。“真是一个馋猫!”我自言自语。这时,我突然发现它把小石子也吃了进去。这是怎么回事?我忙去问妈妈:“妈,鸡为什么吃石子呀?它会不会消化不良,会不会死掉呀?”妈妈说:“这我可不知道,你再去看看吧!”我只好又去观察了。
这一次我看得可认真了,眼睛都不眨一下。咦,那只鸡还在吃石子,却安然无恙。我不由得猜想起来:是鸡眼睛不好,把石子当谷子吃?不对,我看它眼睛可好了,专挑大的谷子吃。是鸡饿极了什么都吃?也不对,鸡不可能每天都这么饿。
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苦思冥想。最后,我跑进房间,翻出《十万个为什么》找了起来。因为我想快点找到,只是随便翻了翻,怎么也找不到。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吸取了上一回的教训,翻到了目录。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书上说,鸡吃石子是为了帮助消化。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这个发现是偶然的,是我在不经意间发现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