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圆明园毁灭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优化;语文;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078-01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艺术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艺术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施展。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艺术也就无从展开。
二、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人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艺术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点问题;科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23-01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需要明确一点,现阶段在开展语文教学科学优化时,不能脱离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环境。只有在认识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误区之后,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相应语文教学科学的塑造。
1、升学压力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导向
小学仍面临着局部区域内的升学压力,这种压力就使得: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测试成绩;测试成绩的效果,又直接与教师的工作绩效挂钩。因此,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因素上来考察,这些都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优化。所外化的表现形态便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非常突出知识点的讲授,而忽视了语文本身的人文性特征。
2、传统课程设计限制了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施展
正如上文所述,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传统课程设计的固化又进一步限制了上述实践的开展。通常情况下,小学语文课本的版本在较长期不会发生变更。这在方便教师教学的同时,又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的固化。固化的模式限制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当然,语文教学科学也就无从展开。
二、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科学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科学体系的构建,不可能跳离现有的制约因素而展开。由此,只有在承认目前现状的前提下,去寻找最易实现该培养体系的切入口。如,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的建立,使学生主动的去说、读和写,在双向反馈下逐渐使小学生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1、学生主动性的引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这句话所折射出的道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当然,该信息应与教学有关。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段中,教师可以采取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师讲授模式的改善
正如上文所述,目前小学语文过于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不可否认,这些知识是小学语文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过多的去强调这些知识的传授,将使语文教学程式化缺少吸引力。本着快乐学习的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与情操的培养。
3、师生互动关系的形成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关系的构建,具体体现了“主体性”教育的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就体现为,在有限的课时内形成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关系。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标,充分引致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与求知欲。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科学的具体途径
诚然,在目前制约因素存在的条件下,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科学优化的途径还有许多种。并且,针对语文教学科学系统性而言,还需要诸如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知识的辅助。
1、学生主动性引致的实施途径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如: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吗?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毁灭圆明园呢?通过让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知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 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再从朗读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进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中的人文素质。
2、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实施途径
5月10日,号称按1:1比例仿建圆明园的浙江省东阳市横店“圆明新园”,在争议声中开门迎客。横店文化产业联合会主席何亚平表示,圆明新园的价值在于,不仅要记住国耻,还要记住祖先曾经的辉煌,目前关于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国内我们应该是最全的,我们是根据资料进行重建,不是仿建。”(5月12日《新京报》A16中国新闻版)
因仿建圆明园备受关注的圆明新园,从提出到如今一期建成,7年时间内,争议从未停止。北京圆明园管理处曾就召开会,反对此事。圆明园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圆明园记录了一段历史,历史不可能重复,在异地企图重复这段历史是毫无意义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认为,圆明新园在建筑材料、建筑细节、景观、文物和植物等,都存在差异,1:1的仿建并不现实,而这种仿建,容易造成大家对原建筑的误读,并表示最快将于本周向民革提出建议,针对改变中国历史的、有重大历史意义建筑的复建和仿建,应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有关专家也认为,圆明园这类历史文物,大家只有在北京圆明园这处地方,把圆明园跟那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联系在一起,才有价值。国家文物局此前表示,要进一步规范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一般不支持不提倡复建历史上已损毁无存的文物古迹。
综合关于“圆明新园”的争议,其实观点已经非常明确,就是“重大历史建筑不宜复建”。这可谓是一种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可以为当下大量的复制、复建历史建筑热,提供一个客观、理性的建议,这也让这个“圆明新园”该不该复建的争议,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放眼目前各地方兴未艾的古迹重修、历史建筑重建的风潮,提倡“重大历史建筑不宜复建”这样的文化自觉,却仍然难以让人乐观起来。
其实,一些地方在对待文化遗产方面,在保护文化遗址方面,以所谓的复古和复原之类历史文化口号指导下制造的、毫无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历史古迹重建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在各地“拆旧”和“仿古”的文化建设风潮中,那些假历史建筑、假文物、假古董,已泛滥成灾。这些历史建筑的仿古风,大都不是以历史和文化为核心思维,在对待历史建筑的重建的态度、取向和目的上,不是为了培养历史的情感,也不是为了留住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遗存这些文化的价值,不是为了保护历史建筑的文化质感和历史内涵,而是采取直接实用的功利主义态度,这就是开发至上、利益第一、政绩第一。这是当代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对过去一切时代的文化搜集汇拢.但却是贪得无厌、竭泽而渔,结果造成了对历史、传统、古代的毁灭。纵观今日各地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中,这种急功近利地对待历史文化的“仿古风”“模仿风”“复制风”的盛行,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根本目的。
提倡“重大历史建筑不宜复建”的历史文化自觉,其实,这仍旧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文化的老问题。我们知道,我们人类一直在复制力和创造力之间存在着无休止的斗争,这种二元性可以在历史文化生活的所有领域中看到,所不同的只是各种对立因素的比例。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的剩余,人们的愿望,都是建筑文明的素材,但这还不够,还要有更深的前提,这就是应当有灵魂。古典建筑的灵魂,就在于它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理念、思想与信仰。但当产生这些文化的历史土壤不在,这些社会文化意识、思想意识,便永远凝固和定格在这些古代建筑艺术之中而成为文明的历史。
本栏目投稿邮箱:,欢迎各地教研员赐稿。
信息技术整合课堂的诸多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两类问题。第一类是教师自身的技术修养问题,第二类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点问题。前者关注教师掌握何种技术,如何使用技术,是整合课技术的支点;后者关注技术应用在什么地方,是整合课技术的落脚点。两者关系密切,共同决定了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率。
技术的支点
整合课堂需要教师合理有效地运用技术,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于如何使用技术存在较大误区,下面是一线信息技术教师遇到的两则事例,足具代表性。
事例一:一位英语教师在公开课之前突然电话求助信息技术教师,课件中一个“砸蛋”的文件不能打开了。信息技术教师赶到现场一看,原来是PPT中的链接出现了问题。这属于“常见故障”,信息技术教师让英语教师自己去调整超级链接。没想到课件是别人代为制作的,该英语教师根本不懂超级链接的使用。没有办法,信息技术教师只好承担起“义务维修工”的责任。
事例二:一位数学教师要参加优课竞赛,他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希望将一张素材光盘中的视频插入到PPT页面上去。他请求信息技术教师帮助解决这个难题,这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也不是什么难题,可是光盘中的文件经过了加密处理,在光盘目录中根本无法找到相应的视频文件。于是,信息技术教师建议:课堂上需要用到这段视频的时候,直接运行光盘,播放视频。可是,这位数学教师纠结于操作比较麻烦,又怕影响评委打分。最终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借助屏幕录制软件,将需要视频重新录制一遍,解决了“问题”。
在整合课教学实践中,寻找技术的支点,实际上是解决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问题。
1.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技术
不管任教什么学科,教师不仅仅是课件操作员。教学是教师自己设计的,课件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承载着教师自己的设计意图。事例一中的英语教师的“拿来主义”,将技术处理的责任推给他人,实际上是将隐患留给自己。
教师掌握必要的技术是为了能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教学,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题时,自己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失去“必要的技术”这一支点,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常常遭遇困境。
简单来说,教师应该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Authorware等。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掌握一些学科性较强软件的操作,如数学教师应该学会使用几何画板软件。
2.教师需要简化技术
在整合课堂中,技术本应该是用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而在一些整合课竞赛中,教师似乎为了展示“技术”而运用技术,过于注重课件的功能,有些教师甚至将一切教学内容都“注入”课件之中,放弃了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具。事例二中的数学教师过分依赖课件的教学,不但增加了课件设计的繁琐性,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简化技术要求教师避繁就简,如果使用简单的技术就能解决问题的,则避免引入复杂的技术。“简化技术”这一支点要求教师着眼于教学本身,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首要原则,不要强求技术运用的完整和巨细。
技术的落脚点
在很多整合课中,技术的辅助作用是有限的,如PPT展示代替板书,媒体声音代替教师朗诵,甚至虚拟实验取代实际操作……理性思考这些现象会发现:有些技术使用完全是多余的,有些技术使用则是错误的。
在整合课教学实践中,寻找技术的落脚点,实际上是解决“技术应该用来干什么”的问题。
下面这些案例的做法,给予我们积极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找准技术的落脚点。
1.落脚点之一:使用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数学课《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片段:
课堂上,教师使用动画演示下列过程:先分别将三个角“割开”,形成三个小扇形,用三种颜色表示三个隔离开来的小扇形,再把三个小扇形拼接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半圆。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角度之和正好等于一个平角角度,即180度。
小学语文课《曹冲称象》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动画再现了以下过程:一头大象走到船上,船身下层,水面处被标上了红色的标记,随后大象走下船,船身再次上浮,然后人们不断往船上放石头,直至船身下沉至红色标记线……
分析:在《求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使用动画技术直观地展示了较为抽象的思维过程,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重点问题,又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曹冲称象》教学中,低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不但很好地掌握课文的重点,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一举两得。
使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可以顺利地克服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不足,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另外,在一些实验课程中,使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学生能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物质的微观领域,也可以进行各种虚拟实验。理化等学科教师只需要稍加培训,就可以熟练掌握仿真实验室等软件的操作方法。
2.落脚点之二:技术本身作为学习的工具
初中英语课“每日演讲”教学片段:
教师宣布进入“每日演讲”环节,演讲的学生走上讲台,打开电脑中事先准备好的PPT演讲稿,用流畅的英语开始每节课的5分钟演讲……
初中数学课《统计图表制作》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课堂任务”分发到每一台学生的计算机中,要求学生根据任务需要自己选择适合的图表类型,制作图表并撰写图表分析结论。
学生使用Excel软件制作表格,然后使用软件的图表功能生成图表;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再使用Word软件,撰写分析报告,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老师……
分析: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常见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在英语课“每日演讲”的教学片段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PPT演讲稿,综合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作,并且实现自我展示。在《统计图表制作》教学片段中,教师改变了传统的笔纸工具作图法,让学生借助计算机实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两则案例都将技术本身当作学生的认知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正呈现开放化的趋势,很多技术正在或即将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工具。比如,学生可以借助BBS、即时通信工具讨论难题、交流观点等;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工具检索学习资料;可以借助博客撰写日记和作文,并互相评价。
3.落脚点之三: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WebQuest教学片段:
教师提出任务:当年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又怎么会被毁灭的?
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分组学习:
一组、二组:收集圆明园园林艺术方面的资料;
三组:收集圆明园历史文物方面的资料;
四组、五组:收集圆明园毁灭方面的资料;
各组分别制作相关的电子作品。
教师提供资源网站:省略/(圆明园遗址),并做适当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情分析;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6-0251-02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重视发展素质教育,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宣扬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课程教学的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语文教学的开展提供动力。学情分析是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主张对学生学习状况、兴趣、成绩等的分析与关注,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学习生活和状态的总结,是以生为本的充分体现。为了更大程度上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对学情分析予以研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从不同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掌握当前学生学习的整体情况和水平。在学情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应及纳入到意见簿中,以便为日后教育决策的提出提供借鉴[1]。学情分析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各项表现进行分析,以分析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方法为主,可以此来掌握学生的可进步空间,一方面在于学生自身的能力,一方面在于学习方法的选择。通过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关注,能为制定后续教学计划提供借鉴和建议,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必要性,同时还能够充分了解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并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符合其学习及发展规律的教学措施,促进全体小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学习经验的地方,对于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情进行深刻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应对措施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现状
就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对学情分析工作秉持着不重视的态度,认为小学语文课程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学情分析就可实现教学,教师在思想认知和意识上对学情分析的重视程度不够,制约着学情分析工作的开展。由于教师在学情分析上的意识相对薄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小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习惯等都无从了解,在学情分析上存在片面性和单调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重要体现,制约着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教师资质的不同,对学情分析也会具有不同的重视度,在学情分析上的深入和探索意识有所欠缺。
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了功利化的泥潭,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实际以及学生心理的阶段发展特点,盲目地讲述教材内容。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主导性,但如果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差距较大,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以及个性化发展,有时教师过于陈旧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无从下手,阻碍了学生个性化语言和思想的表达。此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同样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的教学结构和形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学生自身的思想体验内容,而教学的主题也比较单调,比如教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文中的某个词是什么意思等等,沿用了很多年始终不变,这种教学形式容易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有效对策
1.分析语文教材内容,掌握学生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开展,应从学生在学习的不同层面着手,对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考验是关键[2]。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教师应明确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文化修养程度,进而才能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语文知识点的设置,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点相对琐碎,但是每种知识点都是重点内容,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然后将其纳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宿新市徐公店》时,这是一首古诗,与小学生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存在着困难与障碍,教师可以将古诗教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的难点列入到日后的教学计划之中。
2.运用创新性教学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教学模式的选择至关重要。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提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倡以生为本的理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情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学生能力和特点的充分考验。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趣味性教学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地了解到学生更热衷于哪种教学模式,从中解读出学生的兴趣爱好[3]。我们以多媒体教学为例对学生的兴趣情况进行了调查。例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然后老师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用多媒体播放圆明园的空中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以及它的建筑美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平湖秋月”、“武陵春色”、诗人笔下的“蓬莱瑶台”以及异域风情的西洋建筑的画图,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画面设置问题:“想想,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圆明园历代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运用这些多媒体资料进行教学,相信每个孩子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图片,在心里都要再一次赞叹圆明园的雄伟。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在拓展中提高,在交流中升华。在理解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观看电影《》片断,再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然后用《》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更好地渗透了“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再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亡羊补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动画的播放,激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深度认识了该成语的内涵。但是,在进行《惊弓之鸟》学习时,并未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平平,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多媒体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此案例教学,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可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4]。
3.提供自主学习空间,掌控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应将其放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予以掌握。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要求性和规范性,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受到制约,只有让小学生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才会运用属于小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5]。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忆江南》时,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巡视,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做问题类题目时,是先看问题再读文章,还是先读文章再看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个细节都要予以掌握,以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
4.为学生合作学习留出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实现良好的发展[6]。
例如学习《田忌赛马》时,先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教师说:“战国时期齐国举行赛马比赛,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是在孙膑的帮助下后来却输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字词在小组内解决。另外,你们小组还能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田忌取胜?”学生感觉很有趣味,很自觉地做着预习工作,小组长更是积极自读、督促组员。在检查预习效果中,每组对字词掌握都过关,并出现了思维火花。如有一组积极地探究合作,说到帮助田忌取胜时这样提出:科技发达了,可以让田忌的马腿进行转基因,变成豹子腿,那齐威王的马只能望尘莫及了。此想法令人拍案叫绝,学生不由自主为他们小组鼓掌。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小组合作完成了预习任务。
总之,综上所述,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学情分析,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注,根据学生的感受来不断地优化课程设计,以得到更合适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应通过分析教材的内容,来了解学生的真实语文功底,选用具有创新性、趣味性的语文教学模式,将创设情境、多媒体、趣味性教学等应用到语文教学的学情分析中,从中解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欢乐的氛围中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展现,有利于学情分析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魏上j.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4):119.
[2]赵秀莲.小学语文教学学情分析的方法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239.
[3]薛慧.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4,(28):67.
[4]臧丽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29):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