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心理学

网络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犯罪心理学;影响

犯罪心理学就是研究犯人的作案动机、实施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的学科。犯罪心理因素包含多个方面:性格、气质、意志、情感、理想、动机、需求、兴趣、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等。犯罪的心理因素及其复杂,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各种外部因素的作用造就了一个人的犯罪心理,这也就是一个人犯罪的原因。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外部的有内部的,有个体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人的大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有一部分反映在心理上,个人的心理水平是其社会认知、科学文化认知、观念的反映,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客观现实对一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实施有着强烈的制约作用,当前,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了连接万物的桥梁,网络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离不开的工具,它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交流、休闲等,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给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1网络技术发展影响犯罪心理形成

简单来讲犯罪心理就是个体在一定生理素质的支持下,受到外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心理在逐渐内化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犯罪心理的形成受到社会、情景、自然以及个体等各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归根结底来讲,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人在受到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后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不良思维。由此可见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离不开对其形成外界因素的分析。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以来的重要新生事物,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犯罪心理的产生。具体来讲,网络技术发展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信息时代促使个人的私欲逐渐膨胀,再加上文化差异以及社会不同阶层的影响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其次,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成为了如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就导致了以窃取他人信息来谋取利益的黑客的产生。

2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技术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的变化、人际间的复杂化以及全球化的加深,人们的心理也随着时代在变化,西方价值的侵入、传统价值观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提出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错综复杂,日趋多元化。当代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更加追求个体的价值,却又跟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太相同;他们对社会上的时事满腔热血,却又不赞同完全的利他主义;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却又愿意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融合;他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平等、民主,却又对西方的社会价值不完全认同。他们在社会和学校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在其中加入浓重的个人特征,使得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互补,总之,当代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在整体上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还呈现出多元化个性价值观的特征。犯罪心理学是将犯罪学科与心理学科结合到一块的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心理活动的产生就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然后引起大脑的反射,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犯罪心理学主要是对引起犯罪人犯罪的主、客观原因进行研究,因为,客观现实对主观因素有指导的作用,因此,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更偏向于客观现实对主观心理的影响。通常所理解的客观现实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科学等各方面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客观因素的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尤其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信息的收集、分析更加便捷。尤其是网络信息的互通互联,使得全球的信息信息传递成为可能,人们不仅通过网络可以获取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还通过网络制造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种对现实世界的虚拟现实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肆无忌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无国界的互联网络使得有国界的现实产生了大量的网络犯罪,他们有许多人是青少年、是网络黑客、是高科技工作者、是普通大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犯罪目的更加不确定,互联网上信息的多样化促使犯罪内容的多样化,只是出于好奇、好玩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犯罪呈现网络化特点,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一些传统的犯罪行为也紧跟时展,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诈骗、洗钱、敲诈等,给别人带来严重的伤害。

3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

3.1犯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学科性质以及课题研究的方向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是否有效也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我们在对传统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方法为:实验法、心理测试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数量统计法、经验总结法和归因法等等,这些方法方式是随着犯罪心理学研究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是犯罪心理学科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也使得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要想打破传统心理学研究在现代社会造成的困扰,就要创新方法,依靠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为现代犯罪心理学研究开创一个新的路径。

3.2犯罪心理学研究中预测、预防的网络化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犯罪心里预测是为犯罪心理预防提供信息的手段,也是犯罪心理预防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进行科学的预测,才能有效的预防。犯罪心理学预测方法多种多样,据统计,目前常用的犯罪心理预测方法就有:心里测试法、谈心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心理征兆预测法等等。在社会逐步迈进网络社会的过程中,法律法规、道德准绳势必会落后于实际的发展,而网络社会中犯罪方式、犯罪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犯罪动机和犯罪目的变得更加不明确,这就使得传统犯罪心理预测在实际工作中变得不再那么适用,心理预测也变的更加困难。而网络技术既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使得信息的发放、收集变得更加便捷准确,使得各类群体的犯罪特征更加易于分析,有利于犯罪心理学研究者及时、准确把握群特特征以及犯罪心理状态,有利于拜我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有利于及时作出调整,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犯罪心理预防主要是采用外部干预的方式消除引发犯罪的外界因素,阻止犯罪心理的产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诱发人们的犯罪因素更加多样化,但是,如果能更好的利用网络技术去引导网络群体的心理,给他们加以正确引导,必定会减少犯罪的发生。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我们应该加强开展网络心理课程培训、网络心理咨询等,使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心理疾病的治疗,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一个网络渠道,进一步达到消除犯罪隐患的目的。

4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发展中的展望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犯罪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定前景光明,我们的生活必定会更加依赖于网络,因此,加强网络技术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是未来大势所趋,我们都无法左右。如何在网络信息时代更好的促进犯罪心理学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是我今后发展的目标。当然,现在才刚刚起步,很多问题我们还没有认识到,但是我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犯罪心理学研究改革,网络技术肯定会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条广阔的大道。

5结论

研究犯罪心理是我们完善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犯罪心理的研究有助于犯罪的预防、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有序发展。文章从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出发,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犯罪心理学跨入网络时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最后预测网络技术必定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罗大华.法制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45.

[2]王桂华,吴绍琪.论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犯罪心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网络心理学范文第2篇

一、教育网络化概述

教育网络化即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由原来的传统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由网络为主的学习模式。教育网络化是实施的过程中其自身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及交流性成为其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教育网络化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通过网络将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及学习的内容进行明确。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内容确定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将学习方式再进行明确,在网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育网络化的交流性

教育网络化其自身具有一定的交流性,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学习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正确决定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之后,出现疑惑可以根据网络将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对知识的补充,在不断交流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教育心理学问题

(一)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认知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相关研究范围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是其重点研究内容。其实学生在不同环境下对于学习形成的某种规律是会发生改变的,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发生变化[1]。教育网络化在网络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性的,当然要求学生长时间对其保持注意力如果只是依靠网络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的。知识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其更具有立体性,相对于传统教学更加能够丰富学生的思维,然而一些相对系统的文科知识内容在表达上就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教育网络化在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的同时,是根据相关知识结构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在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是更加立体的,相对机械化的评价并不能完全将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对学生进行误导。以此学生在进行网络化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学习是存在一定的出入的,将此现象进行改善其重点就是要将教育网络化更加现实。尤其是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学习过程中其重点针对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对学生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是教育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而实行了教育网络化之后,学生在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学习,从环境上失去了与同学进行情感交流的条件,是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机械化[2]。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更加需要心灵上情感的交流,如果长时间网络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交流,没有与同伴的情感交流,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网络中进行匿名的交流,很容易导致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下降,与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形成对比,学生容易形成网络性的多重人格,甚至将网络生活中与现实生活进行结合。长此以往,学生在教育网络化的教育下,不仅心理健康上容易出现一定问题,对身体健康情况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教育网络化引发的学生家庭教育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环境下进行教学,在家庭环境下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在教育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教育网络化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相关情感教育主要是来源于家庭环境,因此家庭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成长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行为的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偶像。因此家长不仅要对学生的生活负责任,也要对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发展。学生家庭环境的构成以及家长的职业、文化学历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样对其进行影响,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环境教育的结合,是对学生成长过程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束语

网络心理学范文第3篇

关键字:网络环境;高职心理学教学;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36-02

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现如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它引起了社会上人们的普遍重视。

1.目前我国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问题

1.1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高职院校相较于其他本科院校而言,学历较低。学生们普遍有着低人一等的思想。个人没有过硬的文凭,毕业院校没有响亮的名号,使得他们总是在本科院校毕业的学生面前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没有光环,没有跟别人竞争的资本。从而忽视了高职院校更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只是一味的觉得自己比别人矮了一截。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里没钱,读不起学费昂贵的三本院校而无奈选择了高职院校。没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也造成了一些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随着高考的扩招,高职院校在人们眼中似乎成了"只要参加高考,只要想继续读书,就能上的院校"。社会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偏见,无疑使高职学生更加的自卑,社会上一些人的有色眼光,也给高职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1.2高职院校学生的惰性思想。高职院校所吸收的专科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不是特别优异,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一般不是智商问题,而是对学习有惰性。他们总是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学习不努力,然后再为成绩不好找这样那样的理由。由于我国过于重视理论教育,书本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同学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也是助长学生们惰性思想的成因之一。

1.3高职院校学生的盲目性心理。现如今,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跟风"。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为什么你要做这件事?因为别人在做。也仅仅是因为别人在做。他们都缺乏思考,没有自己思想的独立性。盲目地跟随别人的步伐,报大家认为好的专业,考大家都在考的证书,却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有的同学甚至报各种证书的保过班,完全不考虑自己能不能学到知识技能。

2.运用网络对其心理进行干预的创新研究

2.1随机抽取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386名学生进行研究。他们的平均年龄为21岁,按人数对分为两个组:一个组为实验组,一个组为参照组。两组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测试。干预前的测试有效问卷收回了365份,有效回收率为94%,干预后的测试有效问卷收回了380份,有效回收率为98%。

我们用症状自评表,来了解学生的各项心理状况。应对方式问卷有68个条目,观察学生的应对方式,比较两组的行为差异。

2.2下面我们将列出变化较突出的实验组学生干预前后的对比结果进行分析。

表1实验组的193名学生干预前后SCL-90得分的对比结果

由表我们可以看出,相较于干预前,干预后的各项指标,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均有显著的下滑。这就说明网络对于心理干预有着明显的作用。

而对照组学生通过测试也得出,干预前后的各项指标有所变化,但明显没有实验组的学生各项指标的变化突出。由此说明,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干预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种方式可以在教学中加以推广,以减轻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3.探讨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的影响

3.1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优势

3.1.1运用网络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自己心理问题的尴尬。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更加放松,更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3.1.2网络条件下的心理教学更容易被高职学生们所接受。相对于接触老师而言,无疑同学们更加倾向于网络。在网络上同学们不必遮遮掩掩,也不必担心自己的一些不足为外人道德秘密被挖掘出来。同学们通过网络,也可以发现自我心理的不足,能使学生们在一个更加安全、隐蔽的环境下进行心理干预。

3.1.3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相比较人为教学而言,网络更具有时效性。能用最科学、最先进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3.2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劣势

3.2.1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学生的自闭心理。不利于学生与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他们人际关系的扩展。

3.2.2人是鲜明的个体,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跟真实的人交流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网络没有人的情感,也不懂得考虑高职学生的某些特殊感受,因此在某些问题上,网络心理干预不如人为心理干预妥当。

3.3网络进行心理干预的影响及推广。无论如何,网络环境下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干预的优势远远大于劣势。他让学生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自己。不拘泥于条例,不拘泥于框架,使灵魂更加自由。在网络中展示高职学生就业的美好前景,树立学生高职不等于丢人、高职也有好出路的思想。也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对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把网络心理干预运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当中来,发挥网络的优势,使高职学生能够心理更加健康地成长。

结论:网络对于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心理学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道路会越走越宽,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会越来越好。运用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可以在校园里实施和推广,使更多的高职学生在网络心理干预当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祝晓强. 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7)

网络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体系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能够面临新世纪挑战的人才是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并已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局限有:第一,在教育对象上,难以做到关注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必将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在教育内容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与咨询,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取向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期,是西方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8 年,前美国心理学会会长赛里格曼通过长期以来对心理学发展的反思,撰文指出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与误区,同时呼吁同行正视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米哈伊森特博士的《积极心理学导论》问世,此后心理学家们更多地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以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建立积极情绪和品格为重点。它关注三个主题: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出任何人生活的质量首先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而是在于积极的情绪体验量。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种研究取向有效克服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三、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重心与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在学校、分院、学生班级三个管理层面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防范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当前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分院系层面,工作重心是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从新生进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即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据心理问卷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分院心理工作小组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问题学生的关注上,力求减轻或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人群中心理异常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中的少数,这种工作模式这样就忽略了更多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塑造,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1.在教育对象上,点面结合,面向大众

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局限是教育对象的局限,心理学的发展绝不应该仅仅研究心理的消极面和面向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教育者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发现其优势和特长,及时予以肯定并做积极的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正可以运用其健全的体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每一级网络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高校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彼得森和赛里格曼(2004)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以人格力量与美德为取向,分类列出了六种重要人格特质: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与之相联系,包含了24种人格力量,具体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我控制、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为目标,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才能保证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成员。

3.探索与运用多种教育模式,普及面向学生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肩负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活动、朋辈咨询、文艺作品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其次,分院心理健康小组应在分院范围内,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专业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第三,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委员应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构建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科学,其倡导的心理教育理念正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入手,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心理品质,这才是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网络心理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成瘾;心理韧性;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85-02

前言

Young将网络成瘾定义为:由于过度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害,并伴随有和上网有关的耐受性、戒断反应以及强迫等[1]。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个体有效地适应和应对丧失、困难以及困境的能力[2],心理韧性水平高意味着个体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截至2012年6月底,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大学生在网民中占的比例远高于其他群体[1]。研究证实,大学生中网络成瘾者占所有成瘾者的60%[2]。可见大学生不仅仅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成瘾易感人群。中科院心理所对全国13所高校调查发现,80%中断学业的大学生都是由于网络成瘾[3]。为有效对网络成瘾进行干预,其原因探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Davis的认知-行为模型指出,病态的网络行为受到生活中压力事件的影响,已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6-8]。生活中的压力事件不可避免,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挫折后的复原与自我超越的心理韧性,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4],这也与积极心理学的“掘个体自身的优点和潜能”理念契合。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究竟如何?国内尚缺乏相关实证研究。本研究拟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两者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北京某高校36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5份,有效回收率约为93.1%。

(二)研究工具

1.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

19个项目,包括“强迫性上网及上网戒断反应”、“网络成瘾耐受性”、“人际与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四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9。量表采用4点计分方式,得分为46分~53分为网络成瘾倾向群体,小于46分界定为正常群体,大于53分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7]。

2.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

27个项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四个维度。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0.83。量表采用5点计分方式,分数越高心理韧性越强[8]。

(三)数据处理

对335份合格问卷进行统计,统计方法分别采用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大学生网络成瘾(>53分)率与成瘾倾向(46分~53分)率分别为7.7%、15.4%。网络成瘾率与成瘾倾向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

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r=-0.41);心理韧性的五个因子与网络成瘾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值均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以网络成瘾为因变量,心理韧性的五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家庭支持、人际协助、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三个变量的联合预测力达22.0%,其中家庭支持的解释力最强,其解释量为15.4%。

三、讨论

从网络成瘾现状的分析结果看,近四分之一的学生(网络成瘾群体与成瘾倾向群体总和为23.1%)受到网络成瘾的困扰。在性别差异上,男生的网络成瘾检出率与网络成瘾倾向率都显著高于女生,与国内外研究结果一致[9-10]。年级差异上,大学一年级的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可能由于刚进入大学面临适应不良的问题,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网,倾向于借助网络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四年级网络成瘾倾向率最高可能是因为学生空余时间较多,加之就业带来的压力,网络成为打发时间、发泄压力的主要渠道。高校要高度重视大一与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网络成瘾存在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与情绪控制三个因子对网络成瘾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家庭支持的预测力最佳。可见家庭支持性的氛围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成员的理解、包容与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

参考文献:

[1]Young.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psych Behav, 1996:237- 244.

[2]刘丹,等.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4).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2.

[4]李睿.大学生网瘾成因及其对策[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2(6).

[5]王微,孙明哲.大学生网瘾原因浅析[J].学理论,2011(6).

[6]王玲凤.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挫折耐受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5).

[7]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检验[J].心理学报,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