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端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promulgation of "Moder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of Southern Jangsu" in 2013,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into a national strategy level, and locate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angzhou. Taking Southern Jangsu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as the targe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restricted factors of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this paper proposed upgrading path and measures for 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Changzhou from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service innovation, industry sharply upgrading, value chain competitiveness upgrading, clear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fusion with productive services industry, creating high quality of policy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 government service efforts.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high-en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Changzhou;upgrading path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4-0206-03
1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
2013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出台,将苏南地区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也为常州的产业定位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明晰了定位,廓清了方向。按照规划精神,常州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由一般制造为主向高端制造为主、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顺应国家产业发展的大好形势,对于优化常州的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常州装备制造业升级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常州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常州市五大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工业经济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基础较为雄厚。2012年,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361亿元,年均递增约26%,占全市五大产业工业产值比总55.38%,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37.21%,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声誉。目前,已形成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门类齐全、上下游配套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并且呈现规模不断扩大、机制不断创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态势,积累较多的工业资产、较高科技含量的研发能力、较为先进的技术装备,形成较为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
3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3.1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显著 常州位于江苏南部,沪宁沿线中部,作为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空间联系与运输成本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作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业强市,位邻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也也使得常州更方便地与周边城市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协同发展。
3.2 产业基础良好,优势产业鲜明 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常州最大的优势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构成中地位显著,是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和车辆、轨道交通设备、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等行业在全省,甚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同时,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近年来依托科教城的优势和与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建的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转化中心,有力地推动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调整结构,提升档次,占领制高点。
3.3 劳动者的技术、文化素质较高 常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向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加上作为国内老牌工业城市长期以来的沉淀,蕴育了大量科技型、技能型人才。据统计,2010年常州市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数占市区人口的比重达到10.34%,在江苏省名列第一。
3.4 具备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 常州具备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三大核心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和运用的能力。常州劳动力资源丰裕;通过大力的招商引资与多年来民间资本的积累为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为雄厚的资本保障;近年来政府积极地引导,配合企业不懈的努力使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逐渐成为了常州潜在的竞争力要素。
此外,常州装备制造业还具有企业创新氛围良好、产业布局合理、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竞争优势。
4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4.1 产业与资源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各区各县各自为政,在决策体制上,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难以形成合理高效的协作与分工;在管理上,责任与决策不对等,与事、权相一致的追责制度尚未建立;在资源上区域、部门间缺乏统一规划;在正常导向上,产业、投资、贸易、消费等政策间缺乏有效的配合与衔接,甚至让企业感觉无所适从。
4.2 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由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时间较短,社会上对其缺乏清晰的认识,对其如何发展看法有些片面:
①现在通常以产业名称来认定、区分高端装备制造业,而非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忽视了高端装备制造业与普通装备制造业,甚至传统制造业其实一种相互交错的关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也可能存在其他制造业的环节,反之亦然。②政府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而对普通装备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有所忽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于普通装备制造业的确技术含量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经济效益更好、环境污染更低,但是纯粹的的“拿来主义”必然不是长久之计。政府引导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方法,其也可能升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同时其具有原有基础,可能在服务功能、配合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
4.3 生产业体系发育不成熟 目前,生产业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而常州生产业增加值还不到服务业增加值的50%。大量的生产尚存在于制造业价值链中,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化。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尚未形成专业化聚焦,生产体系急需进一步培育。创新的社会服务体系无法满足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需要。虽然常州近年来加大了在创新社会服务平台上的投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差强人意,大部分企业不会积极运用。
4.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动力、能力有待强化 企业应该是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但在现实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①对创新主体的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企业仍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才是创新的主体,漠视、忽略甚至排斥自身或其他主体的创新意识与行为。②企业创新动力、能力不足。除少数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与较大的科研投入外,其他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虽然创新对企业意义重大,但是研发与技术创新属于长期投资,风险大、短期看不到效益,导致企业在创新面前犹豫不绝。
4.5 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 创新与研发室企业与社会发展的源泉。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革新与系统集成能力,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主导能力还相对薄弱。在创新成果的应用上,缺乏专业机构的有效引导,难以将其转化成生产力。科技服务机构发育尚不健全。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有待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思尚显薄弱,对业务主体、发展方向等问题缺乏明确认识,科技中介功能未能有效发挥。
4.6 产业链尚不完整,供应链协调度有待提高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增强。尽管常州目前已经形成了轨道交通、输变电设备等一系列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但是能主导产业链走向的链主企业还比较稀少,核心技术、市场掌控能力偏弱,一旦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容易造成产业大规模迁移。常州尚需完善产业链经济,加强供应链主导地位,提高产业集聚化水平。
4.7 “低碳时代”产业生态环境的制约 常州地域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受到约束。同时,常州的产业发展尚未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对于解决复杂、系统的环境问题缺乏经验。“节能减排”也只是关注企业生产工艺中的污染,对生产过程的衔接关注度不够。迎接“低碳时代”,优化产业生态,对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整体性的规划与大规模的投入。
5 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路径
5.1 通过自主研发和营销服务创新,向价值链“两端”转移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获得高利润,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
①向价值链左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提升,走高技术增值路径。这里的技术不止包括专利、新流程等“硬技术”,也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方法等“软技术”。政府为企业营造适合创新的环境与氛围,培育、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②向价值链右端转移的路径核心是品牌与营销网络控制战略路径。这两个路径需要企业足够强大,拥有非凡的创意水平与营销网络的企业可以调动、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应用,从而获取增值利润,实现产业升级。
5.2 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级能向高层级发展,实现产业集聚升级 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可以通过技术引领,打造自主品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用过装备引领,集聚核心设备制造环节;通过价值链引领,融合科技研发、品牌打造、设备租赁、生产制造等多个价值链环节。在布局上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与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与产业集聚升级,推动产业发展与环境优化的和谐调控。
5.3 从单纯强调提高产品、产业竞争力向主导价值链竞争力转变 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支柱产业,一直是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常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目标。随着常州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需要具备主导作用和强大控制力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体系。所以,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是单纯的提高产品、产业的竞争力,还需要形成具有行业、价值链主导能力的企业。
5.4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输变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五大支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挥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效应,稳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方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先进技术提升产业能级,聚焦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构建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5.5 促进生产业发,提升其与高端装备制造业协调发展与匹配融合 顺应“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依托研发设计、融资、物流、商务、租赁、技术支持等相关生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服务。鼓励本地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配置制造资源,将制造总部、研发总部、管理中心本地化;吸引优质外地企业总部入驻常州;以资源和金融集聚为突破点,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金融支持,降低产业链风险。
5.6 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营造优质政策环境 通过产业要素聚焦政策,将土地、人才、财政、技术等产业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通过产业环境优化政策,营造有利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引导援政策,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区、县引导政策,完善产业布局。
5.7 整合政府资源,加大政府服务产业力度 调整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资源,设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通过多种经济、法律手段,注重政府的服务、调解、监管等职能的发挥,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5.8 加强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体系建设,构建优质软环境 ①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和技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制造业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政策的支持。加强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注册和保护,鼓励国内企业申请国外专利。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②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服务。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帮助企业提高对于技术标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参与标准研究和制定来提高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金霞,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7.
[2]吕佳,长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7.
[3]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2.
――――――――――――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智能转型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0-03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支撑着各类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加工制造过程,决定着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后劲,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优势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但2014年第三季度以来,在市场低迷等因素的影响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出现增速放缓、效益回落的情况,处于增长动力重构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和高端化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产业基地,仍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辽宁是我国制造装备的核心产业区域,装备制造业区域集中度较高。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三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31.7%、31.9%、47.9%。辽宁装备制造业以重型装备为主,涵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多个子行业。在市场倒逼机制和政策推动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成果渐显。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等,逐渐向系统集成和制造服务化转型,初步实现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进口产品的国产化替代。
1.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实现突破。充分利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政策,支持沈鼓、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依托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一批世界级装备制造产品,逐步改变关键零部件和核心元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制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如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已经可以提供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钻井船等海工设备。沈阳机床围绕机床产品全生命周期向集金融工具、加工解决方案、新机销售、机床租赁、机床再制造等于一身的工业服务商转型。已启动建设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的重要载体――中德高端装备制造园,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等。
2.发展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结构的一个新的动力。辽宁确定了高档数控机床、输变电成套装备、海洋工程与高技术船舶等十大具备走出去优势的行业,装备制造企业加速开拓优势产品国际市场,充分释放辽宁先进装备的产能。如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2014年签订出口南非机车合同近10亿美元,实现从单纯整车出口,向产品配件、运营服务、属地化维修、海外建厂、技术输出等领域拓展。2015年,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实现出货值5.2亿元,同比上升777%。2015年6月,特变电工沈变公司作为工程总承包为印度网公司建设的220KV变电站实现全站带电运行。
3.辽宁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打造全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通过多层次合作共同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和优化产业供应链,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2015年以来,由特变电工沈变集团牵头的输变电产业联盟、沈鼓集团牵头的核电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沈阳机床牵头的数控机床产业联盟、华晨汽车集团牵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装备制造业重点产业联盟相继成立。将有利于提高重点产业链相关企业竞争力,促进装备产业整体水平提升。如辽宁核电装备产业联盟由沈阳鼓风机集团核电泵业有限公司联合沈阳远大科技电工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20余家核电装备优势企业、科研院所组建,着力打造核电装备全产业链,形成一系列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标准。
二、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趋缓、创新投入不足、产业层次不高、中低端装备产品占比较大等问题。装备制造业组织结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品牌,均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较为迫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
1.工业增加值增幅放缓,行业下行压力较大。2015年,辽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幅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出现了由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由高速增长转为负增长的转折性变化,对全省工业整体运行影响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大部分重点产品产销明显下降,如金属切削机床产量98 582台,同比下降14.5%。市场因素对装备制造业影响较大,装备制造业中工程机械、机床及冶金、煤炭、石化等专用设备领域受市场订单不足影响均较为明显。2015年,沈鼓集团、北方重工、大连机床、瓦轴集团等重点企业累计订单金额同比降幅均在15%以上。
2.行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骨干企业亏损严重。订单不足、产品价格走低,加上劳动力等各类成本上升,挤压企业市场利润,直接导致装备制造业效益水平降低。2015年,辽宁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8.9%、-28.3%、-33.2%,处于历史低位。2015年,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4.8%,较上年同期下降0.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主要子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均降幅较大。2015年,装备制造业4 95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742户,占全行业比重15%,亏损面比上年同期增加5.2个百分点。
3.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系统集成能力较低。装备制造业产业生态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完全打通,导致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无法更好地发挥。装备制造业面临产业链纵向发展不均衡和横向资源不共享问题,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产业链现状是:拥有一批龙头主机企业,其中不乏百亿、千亿级企业,有的甚至具有世界级品牌地位和话语权。但相关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底部,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缺乏自我升级能力,难以支撑产业向高端突破。造成本地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产业不发达,大量关键材料和基础部件需要外购或进口。同时,专业化服务企业难以嵌入生产制造企业供应链,无法形成生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4.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装备制造业存在产品技术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装备制造业价值链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最终装配环节,总体处于装备产品加工基地阶段,而非装备产品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业单项技术世界领先,成套装备却处于中低端水平。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材料、机械、电气、液压等都属于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但因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工,缺乏对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附加值较高为主机配套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多数要从欧美企业采购,成为制约产业向高端升级的瓶颈。核心元器件、材料及制造工艺、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缺乏,最终导致装备制造产品性能及可靠性方面的不足。
三、增强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途径
先进装备制造是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核心,未来五至十年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应依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基础和科技人才优势条件,推动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汽车等加快发展。加强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推动质量提升和品牌创建,切实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大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转变。
1.以集成化和增量优质为突破口,构建装备制造业全产业链。装备制造业技术构成复杂,配套零部件多样化,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都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高度灵活的专业化生产网络是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条件。应围绕“补链、强链”,进一步理清装备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延伸和协作的产业链条。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针对装备软件、创新设计等产业链短板开展针对性的招商强链。支持和引导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由单一产品制造向集工程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检测、售后服务等总承包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发展,从制造商转型为技术服务商、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探索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和集成开发的有效方式和路径,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服务等,支持整机集成制造企业联合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业工程总承包公司联合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协同制造模式。
2.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展装备制造业的市场规模。重视“互联网+”营销的各种实现方式,找准需求和强化营销。注重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装备需求升级结合,对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等智能化装备产品提供就近便捷服务。注重与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最具潜力的新的装备需求结合,如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对外开放度,推动轨道交通、重型机械和数控机床等骨干企业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谋求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企业通过并购境外科技企业、投资建厂、建立境外研发平台和营销体系等,打造跨国企业集团。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实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优势与对方市场空间和资源优势的有机结合,在国际产能合作中彰显装备产品性价比好的优势。
3.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整合行业、企业等方面的资源,推进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加快突破制约高端装备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逐步具备国际水准产品与技术研发能力。统筹政府资源,完善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在产业链关键点上精准发力。构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和测试检测平台,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企业或自主,或通过牵头协会、联盟等形式,组织提供一般装备制造所必需的全方位生产。加强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在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等领域开展重大产业技术专项攻关,力争突破智能控制、关键零部件、何服系统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培育一批精、专、特型中小企业,逐步解决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难题。完善装备制造业研究成果共享的政策机制设计,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从横向打通产业链。
4.扶持智能装备的“互联网+”,推动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制造装备的发展方向是低能耗、精密和高速的装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装备的创新研发中,推进装备制造绿色智能转型。利用信息化工具优化装备制造企业管理流程和运营流程,发展工业软件,应用到装备制造业行业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自动控制、循环再造等技术手段对存量装备制造企业的机器设备和生产流程等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产品、工艺、流程等设计和开发水平,在整个装备制造产品生命周期中实现对环境影响最小化,降低能耗物耗。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 李昂,刘翰泽.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 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N].中国经济时报,2015-11-11.
[3] 郭航.中国制造2025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崛起[N].中国产经新闻,2015-08-25.
特朗普是一个开发商,但他的竞选纲领中更多的是打制造业的牌,这一方面迎合美国国内蓝领阶层对美国制造业外流的不满以及出现的美国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业之间严重的“断层线”的担忧;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从经济大国的重要经济策略看,主要大国都开始反思制造业政策,反思“后工业化”的思维,重视制造业成了后危机时代经济大国争夺全球新的经济战略制高点的关键。
出于这样的考量,特朗普的前任奥巴马在金融危机之后大力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相对于过去似乎取得了成效。
从回归美国的企业数量看,2010年仅有16家,2011年为64家,2013年有210家,2014年有300多家,逐年增长。当年奥巴马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并为新一轮产业革命进行充分的准备。本质上是实现美国产业的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特朗普的制造业政策和奥巴马政策的不同在于,特朗普除了希望美国公司回流美国,更希望制造业的振兴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很多人过去一直认为,美国制造业在衰落,判断的标准在于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美国制造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以及美国制造业创造的就业。
按照这些指标,美国制造业的确在衰落。1950年,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高达40%,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高达30%以上,创造就业早高峰时的1979年,制造业就业人数接近2000万,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也接近30%,而现在,美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9%,占美国GDP的比重不过13%左右,创造的就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甚至不到10%。然而,这些数字完全误读了美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以上底值谋浠,一方面是美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美国服务业的崛起是制造业比重下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美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下降也是“产业漂移”的结果。
自1860年以来,制造业的中心开始在全球转移,新的制造业中心的出现拉低了美国制造业的贡献和比重,但如果从制造业的产值看,美国制造业的产值总量一直在增加,在2010年以前,美国维持了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超过100年,即使在2010年被中国超过,但美国目前仍然是全球第二制造业大国,那些认为美国不再做制造业的看法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美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制造业,美国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国民经济强有力的支柱。2005年之前,制造业一直都在美国的GDP中占有最高的百分比。2006年,房地产业上升到首位(14.9%),制造业屈居第二(13.8%),但是在2008年之后,制造业再次跃居首位。
而且,如果按照GNP而不是GDP统计,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仍然是全球第一;如果看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美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数一数二的强国,占据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很多高端。单就苹果一家公司,其智能手机占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比重超过了90%。说美国制造业衰落的人完全是被假象所蒙蔽。
在美国的产业部门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一直在所有行业里排第一,没有其他产业可以取代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没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服务业和金融业将崩溃。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制造能力,它也不可能会有创新能力。
美国西北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戈登在其出版的著作《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兴衰》中谈及财富和大国兴衰的规律,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前途的绝不是华而不实的大数据、互联网等风靡一时的东西,而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制造业。
可以说,振兴制造业在美国是有很强的民意基础,奥巴马做了,特朗普也在做。尽管特朗普的很多行为有点极端,但其通过大规模的减税,通过放松监管吸引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以美国制造业并不具有成本优势认为特朗普是“胡闹”。但是,最近10年,美国制造业的成本不断在下降。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估计,现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
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这是为什么一些企业包括中国的企业到美国设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当然,吸引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不仅仅因为成本,更重要的是,是美国制造的创新和核心技术,以及对全球制造业未来的引领力。
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下,印刷设备制造业开始了转型升级。在转型过程中,有的企业进入了数字印刷和高端制造领域,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有的企业因转型滞后被淘汰出局,还有一些新型企业主动抓住市场新机,迅速崛起。与此同时,一批适应现代印刷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如数字印刷设备,数字化、环保化、智能化和自动化印刷设备等,将成为企业下一步转型、创新和发展规划的方向,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将会以优异的装备支持印刷包装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
数字化设备取得突破
直接制版设备已经实现国产化,主要制造企业之一科雷机电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热敏CTP、UVCTP、紫激光CTP、柔性版CTP、印铁专用CTP、包装超大幅面CTP等制造能力的企业,产品出口到世界多个国家,成为转型的佼佼者。除方正电子、科雷机电、杭州通讯等企业经过自主努力拼搏,成为全系列的制版设备供应商以外,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在此领域也有可喜的创新成果,如辽宁大族冠华、潍坊华光、北京多元电气制造和销售适合本企业产品规格的系列直接制版机。
我国最早推出数字宽幅面喷绘设备的是IT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产品主要用于广告制作,并替代了一部分丝网印刷设备。目前,数字宽幅面喷绘设备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成熟,有数十家企业可制造不同规格的数字宽幅面喷绘机,如深圳润天智、沈阳飞行船、上海飞阳、安徽力宇、上海驰廷、上海傲颜、上海泰威、北京恒泽、上海雅色兰等企业。
此外,国内有多家企业参与药监码数字喷码设备的制造与销售,其中包括方正电子、北京圣德科技、北京蒙泰、河北玉田元创、上海德拉根、上海隽大、北京欣健龙、上海天岑和鼎恒联合等企业。这些企业制造的数字喷码设备除适应药监码赋码外,还可以应用在食品监管、彩票、门票、票据、制卡等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德拉根制造的药监码数字喷码机已经形成多品种解决方案,包括单张纸水性高速喷码机、高速自动UV喷码机、模切纸喷码机和卷筒纸喷码机,设备纸张规格也实现了多样化,最高喷墨速度达到4000~6500张/小时。
相较于国外,我国数字印刷设备制造业的落后状态凸显,但近年来在众多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一些企业通过对外开展多种合作的方式,进入数字印刷设备的研制行列,还有的企业通过融合创新技术和新兴技术,取得了数字印刷设备研制的创新,推出了一些创新型数字印刷设备。例如,威海印机推出了国内首台单张纸WIN JET56捷特喷码印刷机,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实现标签的可变数据印刷和不可变的条形码、二维码及药监码的印刷。北京多元电气推出Duoyuan Jet3200/5000超宽幅高速UV数字印刷机。北人集团推出了超新星DP32喷墨印刷机,并于2015年4月举办的印刷展览会期间,与惠普携手合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和《惠普高速喷墨协议》,共同推进数字印刷设备在出版印刷、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领域的应用。辽宁大族冠华推出了筱原JetPress520喷墨印刷机。到目前为止,已经进入数字印刷设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还有潍坊东航、乐凯华光、上海豹驰、上海紫光等。
虽然目前国内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已经可以批量生产直接制版机、数字宽幅面喷绘机、药监码数字喷码机和部分数字印刷机,但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激光制版头、喷墨头等关键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据一家药监码数字喷码机制造企业介绍,一台药监码数字喷码机的受益方有3个:一是国外喷墨头供应商;二是国内软件及操作系统供应商;最后才是印刷设备制造商,这一部分仅占设备销售额的25%~30%,这意味着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在为国外配套供应商和国内系统供应商打工。因此,对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已迫在眉睫。
高端设备进入国际俱乐部
国内印刷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国际并购升级了品牌形象,这标志着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已经进入了国际俱乐部。这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嫁接国外先进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单张纸胶印机在幅面、印刷速度以及自动化水平上均有了极大提高。在幅面方面,经过几年的发展,江苏昌和河南新机成为超大幅面单张纸胶印机制造领域的佼佼者,已经可批量制造全张和超全张规格的单色、双色及多色单张纸胶印机,并推向市场。产品规格已拓展到1180mm、1300mm、1420mm、1650mm等幅面(仅2050mm幅面是空白),在印刷设备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在市场上销售多年的对开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在幅面上也不断实现创新,完全可以满足出版印刷和包装印刷的需求,幅面规格包括750mm、790mm、880mm、890mm、920mm、1020mm、1040mm、1050mm、1060mm,与超全张设备一道,可满足整个印刷包装市场的需求。
同时,国产单张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上海光华推出了高水平的单张纸五色胶印机,最大印刷幅面为1060mm,印刷速度已经达到18000张/小时,成为我国印刷速度最快的印刷设备之一;北人集团推出的印刷幅面为1050mm的五色+上光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印刷速度提高到16500张/小时。辽宁大族冠华筱原品牌的单张纸多色胶印机印刷速度达到15500张/小时;江苏昌、中景集团、威海印机、威海滨田等企业推出的单张纸多色胶印机的印刷速度达到13000~15000张/小时。
在自动化水平方面,近年来,国产单张纸胶印机开始广泛应用各种新技术,如自动换版、自动清洗、自动调版、自动套准、自动供墨、油自动降温、自动定点系统、出墨辊自动降温、CPC墨色遥控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单张纸胶印机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满足了印刷企业的普遍需求。
卷筒纸胶印机的整体水平也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中型卷筒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达到75000张/小时,小型卷筒纸胶印机的印刷速度达到45000张/小时,小型卷筒纸书刊胶印机(含卷筒纸商业胶印机)的印刷速度已经达到40000张/小时(四开折页时)。另外,卷筒纸胶印机已经开始广泛应用独立驱动技术,如电子轴、电子凸轮、电子张力控制和电子套准等技术,并实现了设计模块化、组装机组化和联机个性化,大大缩短了设备的开发设计和制造周期,成为最先进的高端智能化设备。
绿色印刷设备异军突起
近年来,以柔性版印刷机为代表的绿色印刷设备开始走强,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的《“2014柔性版印刷在中国”装机量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4年6月30日,我国已安装机组式柔性版印刷机1581台,增长率达10.9%,其中,国产机1200台,占75.9%,增量135台;进口机381台,占24.1%,增量21台。可见,国产柔性版印刷机已成为市场主导。
经过企业的不懈努力,大型绿色印刷设备制造水平取得进展,依赖进口的状况得到缓解。如以往无菌灌装设备需要的包装材料70%以上需要进口,国内的生产能力仅占30%左右,而仅这30%的包装材料也大多采用进口柔性版印刷机印刷,现在这种局面正在逐渐被打破。
西安航天华阳是国内柔性版印刷机制造与销售领域的佼佼者,其推出的适应无菌包装材料印刷的高端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已经在云南创新新材料公司、青岛人民、北京纷美、昆山乐美等企业使用。2014年5月,西安航天华阳又出口到英国一台“E飞”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并且成功通过客户的验收。需要指出的是,西安航天华阳2014年的销售额大幅增长,超过6亿元。
陕西北人制造的三款卷筒料卫星式柔性版印刷机也进入市场,能够适应无菌包装材料、塑料薄膜、纸箱预印的印刷加工,卷筒料幅面可以达到1250~1300mm。这三款设备与江南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推出的JDLF(90-65)×2-1000型多层淋膜复合机一起生产的纸基复合包装材料,适用于食品包装的印刷和制造,包括砖型、枕型、钻石型、三角型、屋顶型的牛奶、果汁、茶饮料等食品包装。
北人富士生产的书刊宽幅柔性版印刷机已经落户上海,开始进行绿色书刊印刷,并取得了成功。可以预见,这种设备将是教科书实现绿色印刷的骨干设备。上海高斯图文针对书刊印刷和包装印刷推出的卷筒纸柔性版印刷机,采取翻转印刷技术,可以实现包装印刷品的单面印刷需求。该系列设备的印刷幅面有1060mm、1100mm、1300mm,不仅可以实现连线折页,而且还具有包装印刷需要的模切、复卷、上光等辅助功能。如果书刊柔性版印刷机市场适应性和价格等因素得到用户的认可,那么设备更新改造的新周期就会来临,部分淘汰传统胶印书刊印刷机的市场就会形成,这将是大型印刷设备制造企业战略转型的希望所在。
开创转型进入新领域
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国际合作、产业拓展、贴近用户等措施,以寻求新的增长点,为企业转型提供新的动力。
2014年7月,长荣股份两份公告,一是拟收购海德堡目前经营的高端模切机和糊盒机的相关有形、无形资产和业务,交易总金额为2500万欧元;二是继续增资以满足子公司长荣健豪发展规划和实际生产的经营需要。
2014年5月,辽宁大族冠华与我要印公司联手开发“小型合版云印刷系统”,探索共建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结合的全新商业模式,致力于让缺乏竞争力的中小型印刷企业在工价、接单、管理、采购等方面富有竞争力。
2014年6月,北人集团面对印刷设备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的态势,利用闲置资产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是转型探索新领域,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二是通过调整内部生产流程,更好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盘活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另外,其还开始跨行业进行智能制造的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和塑胶设备制造领域。
上海电气印包集团采取销售不盈利国有资产的方式,如出售所持上海亚华全部股份、出售上海申威达和上海紫光100%的产权,集中精力推动高端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松德股份自上市以来,公司业绩一直不够理想。通过收购深圳大宇精雕公司,松德股份在运营管理、技术、资本与平台方面实现较好的协同效应,有利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使上市公司的产品结构更加优化,盈利能力更强。
“十三五”时期市场预测
“十三五”时期是印刷设备制造业向绿色、数字、智能制造的转型成熟期。报纸印刷设备的更新改造应该首选柔性版轮转印刷机,市场占有率应该达到5%~10%以上,并逐步替代传统胶印机;另外,数字印刷设备在报纸印刷领域的应用也会有一定的增长。书刊印刷设备,尤其是教科书印刷设备应该更新为柔性版轮转印刷机,以实现书刊的绿色印刷,市场占有率应达到30%~50%以上,此外数字印刷设备在书刊印刷领域的应用也会快速增长。快速印刷、办公印刷、户外广告印刷设备将以数字印刷机为主,胶印机在此领域也还有一定的市场,因为每天换版超过50套的规模已经不成问题。当前无菌灌装材料和食品包装材料以柔性版印刷和凹版印刷为主,预计印刷设备将转型使用柔性版印刷机,机组式、卫星式窄幅和宽幅柔性版印刷机的市场占有率将提高到50%~70%左右。纸质标签和不干胶标签印刷设备仍然以胶印机和柔性版印刷机为主,但短版标签印刷将采用数字印刷机。包装印刷市场仍将被胶印、凹版印刷和柔性版印刷所分割,其中柔性版印刷的市场占有率会快速提高。
关键词 高端装备制造 发展潜力 策略研究 淄博市
“十二五”以来,各地纷纷将装备制造业发展作为地方经济调转升级的重点。淄博市工业体系比较完备,重化工业比重大,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加快突破经济发展困局的重要着力点。
一、发展现状
淄博市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行业规模扩大,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增加。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较2011年增加133家,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计分别较2011年增长190%和310%;大型水环真空泵、大型高压电力设备、高精度减速机等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涌现。二是内部结构得到改善,产业升级不断深化。2014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数占全部装备工业的比重达34.8%,较2011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占全部装备工业的比重分别较2011年提高22.4个和31.7个百分点。三是效益有所提高,投资相对领先。高端装备制造业2014年实现利税较2011年增长140%,2011~2014年间年均投资增幅达21.2%,领先同期全部投资年均增幅4个百分点。
对比行业发展依然存在明显的短板和突出的问题。
(一)“小、零、散、弱”的结构性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组织结构方面,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5年全市中小型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就占到96%,带动作用强的大型龙头企业明显偏少。产品结构方面,生产单机、零部件等普通配套产品的企业多,主机产品所占比例只有15%左右。在产业链条和产业布局方面,区域内企业之间、链条内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紧密性的联动增长机制;技术结构方面,产业整体研发能力还相对较弱,在高技术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相对较少。
(二)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突出,高端产品难有定价权,整体效益不够理想
受市场需求下降影响,产业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或核心技术方面受制于国外等因素影响,产品盈利能力明显减弱,产品利润来源于技术成分较低。2014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6.53%。
(三)政府管理相对粗放,扶持发展方式值得研究
一是地方政府对产业发展规划的前置性门槛设置还比较缺乏,容易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二是基层政府对企业的服务缺乏针对性,导致信息不对称。三是在产业基金设立、项目资金扶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影响企业造血发展方面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四)企业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资金人才方面还不足
一是多数企业求稳、求快,追求短期效益,不愿冒风险投资做基础性研发。二是不少企业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升、重加工制造轻研发试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跟风趋同多注重特色少。三是不少企业长期依赖企业自有资金滚动发展,造成产品更新慢、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往往在竞争中丧失发展先机。
二、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势行业确立的基本优势,有利于增强巩固发展能力
一是以新华医疗和中保康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产品生产由单纯的制造向系统研发、集成销售转变。二是以唐骏欧铃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大力研发生产各类电动汽车,成为省内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聚集区。三是轻工机械领域,造纸机械和玻璃机械继续保持优势。四是锻压装备、机电及泵类等产品优势进一步聚集。“锻压装备・淄博淄川”、“电机及泵・淄博博山”两个园区被认定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五是泰宝镭射的电子标签产品、银河高技术的陶瓷覆铜板产品、纽氏达特的工业用机器人减速机产品等都瞄准前沿领域,物联网设备、高端电子信息设备、工业智能装备等产品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和行业优势。
(二)产业链条式发展增强了产业协同发展能力
全市大力实施“铸链工程”,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环保及装备技术产业等8条高新技术产业创新链。链内联盟企业采取抱团发展方式,取得积极成效。新华医疗器械向联盟成员单位开放GPO采购平台,实现成员共性材料采购,有效降低成本。市矿山装备产业联盟通过成员共同对外推介,取得了抱团发展、共同受益的良好效果。
(三)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使产业具备联动发展潜力
全市发展形成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山东唐骏欧铃汽车、淄博柴油机、山东巨明机械等众多骨干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相关领域上下游企业的联动发展。其中电动汽车产业集群企业达50余家,形成了从核心技术到最终产品、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生产,上下游贯通的完整产业链条。
(四)基础产品高端化空间广阔将激发行业配套发展潜能
我市泵类、电机、减速机、轴承、板簧、齿轮等基础件生产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具备产品更新升级的内在动力和要求。从外部因素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四基”发展严重滞后,关键功能零部件替代进口产品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巨大,对我市众多企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五)省会都市圈关联发展将有效激活全市承接发展潜能
随着济青高铁北线的开工,将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在城市间的流动,为我市对接济青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我市基础工业优势明显,济南、青岛在资金、研发和高端人才方面占优,完全具有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
三、发展策略
策略一:树立“围绕优势基础产品做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实力提升”的补充思路。围绕全市的优势基础产品,从点上出发,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占据产业高端市场基础配套产品领域,壮大实力,继而促使企业具备沿产品链条向上层高端产品发展的实力和能力,在产品线上进行突破,最终推动产业在面上实现基础牢固的转型升级。
策略二: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增强发展的着力点。要突出对掌握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项目引进,避免走加工环节过渡膨胀、无序竞争的老路。同时,提倡企业在做强的基础上适时做大,在专长领域稳固的前提下实施多产业发展;提倡把“小产品”做成“大文章”,在“细行业”培育出“小巨人”,打造“专而强”的优势企业。
策略三:多措并举,改善帮扶企业发展的方式。一是避免出现扶持发展“空心化”现象,使中小科技型装备制造业企业真正享受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类优惠扶持政策。二是项目资金扶持应更多投向有实质性产学研结合的产业联盟或科研机构,促进市场研发主体的合作攻关。三是积极完善地方资本市场,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四是鼓励定向培养人才,对于联合培养专业人才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教育经费补贴。
策略四:引导企业八方面转变,努力改变经营策略。一是发展方向要从单纯制造向制造和服务并重转变。二是产品领域要从主机产品向主机与配套产品并重转变。三是市场领域要从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并重转变。四是经营范围要从资产经营向资产和资本经营并重转变。五是生产过程要从单件小批向生产专业化、自动化、信息化、流水化、绿色化转变。六是管理模式要从工厂制向集团化、事业部化、内部市场化转变。七是经营领域要从装备制造向前后端领域延伸转变。八是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
(作者单位为淄博市统计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