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绝句的诗意

绝句的诗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绝句的诗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志南和尚 《绝句》 意境美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诗句短小、简洁、明快。细细品味口齿生香,妙不可言。作者是宋朝僧人志南,诗名题为《绝句》,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么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这么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读其诗、知其名,而此诗意境高远,诗风恬淡、闲适,确有盛唐田园诗之遗风。

首先,以实境与虚境相结合的写法展示了中国美学表现万物之灵趣的特点。“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把藜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扶人前行,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另人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有人不免要想,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

其次,把宇宙中自然景物与人类心灵及生命律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人而灵动的姿态,打动我们的心,穿越千年而不变。沾衣欲湿,似红唇轻吻,素手轻拂,多一点则觉猥亵,少一滴则显飘浮;吹面不寒,似耳鬓轻诉,呢喃,轻一丝则过于诡异,重一息则落于粗俗。总之一句话,读此两句,如目亲视,如耳亲闻,如身亲受。这是慰藉忙碌者的清心心经,这是叫醒追逐名利者的静心心经,这是呵护元神回窍的归心心经。归结到一个感觉,这就是天籁之中仙子般的意境,恬淡而又素雅,爽润而又清新。前人写春的诗句,也不胜枚举。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枚《怅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而唯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既空灵,又动人。诗中并没有提到春之一句,但春天明快的和风细雨却暖暖地流淌在心中。

再次,是把诗与画联系起来。把美境与人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形成主观精神的赏心和客观美境的悦目。造就一种让人心动的感悟与共鸣,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中”,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着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杖藜”即为拐杖,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志南此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已远没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没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过来了,是“杖藜扶我”,诗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这是怎么回事?实际上,志南此说才正合常道。在平常人看来,拐杖是人扶着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为拐杖,如没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须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过桥东”了。禅者的观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逻辑和常理,但正是这种反常,才构成了诗的奇趣,最终又归合常道。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过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层,更有曲折之感。这就是禅家所说的“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的意蕴与真谛。在带著节奏的“笃笃”声中,杖藜扶著诗僧从桥西来到了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是说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湿的,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欲湿”是似湿未湿,欲扰犹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感如酥细雨,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感情。

最后,把常人的境界诗体化,形成了有我之意境与无我之意境的结合,产生了一种通透而又酣畅淋漓的美感。宋人论僧诗,“无蔬笋气”似乎是最高境界。他们认为僧诗要具清拨之韵,有本分家风,水边林下气象。看来志南此诗颇合标准,才赢得凡事讲究标准的朱熹的称赞。实际上,有无“蔬笋气”并不见得是论僧诗的最高标准。僧也罢,俗也罢,在诗之真谛上并没有截然界限,“真诗人必不失僧侣心,真僧侣亦必有诗人心。”(钱钟书《谈艺录》八八引法国白瑞蒙《诗醇》语)志南此诗被人称赏,主要还是於平常景物中写出了一种诗趣,或是禅趣。那种桥东桥西的不同境界,那种“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种杏花雨、杨柳风的柔美清丽,既是平常的,又是满含诗味的。诚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平常非即惯常。譬如人莫不饮食,而知味者则鲜。凝神忘我而自觉,则未忘我也;及事过境迁,亡逋莫追,勉强揣摩,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语道穷,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会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审美收获。成佛成魔一念间,志南留下一首好诗,正是他桥东到桥西知其然而然的缘故。终于说完了,意思其实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我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杨柳枝随风荡漾,不觉有一丝儿寒意。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云栖修篁夹道,意境殊胜。”端木蕻良《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很少能闯出林和靖式的梅花品格,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写春天的诗也很多,能写出志南和尚杏花雨杨柳风意境的却也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1]王新勇.空山灵语:意境与中国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1999.8.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2009.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

[4]顾祖钊.艺术至境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9.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2篇

是断的意思。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绝,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五绝每首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图画,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五绝有仄起、平起二格。

(来源:文章屋网 )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视剧,文学内涵;戏说;失语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导演彼得・霍尔就指出: “我们的社会是重视视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除了音乐之外,人们并未得到其他的听觉训练。”的确,人类的视觉训练在影视剧的迅猛发展中达到极致。中国的影视剧有过许多经典作品已经在我们的视觉中留有深刻的印象,从《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早春二月》、《林则徐》到《李双双》、《喜盈门》、《人到中年》、《陈焕生进城》、《黄土地》、《三峡好人》等;电视剧精品也不断涌现,如《唐明皇》、《渴望》、《便衣警察》、《大宅门》、《刑警本色》、《闯关东》,精品艺术数不胜数。但在影视剧艺术的发展中,呈现出来的视觉遗憾也是不能忽视的。从而造成了我们视觉艺术的缺憾,归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一、影视剧文学内涵的失落

当下影视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文学内涵的失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解体导致人物形象支离破碎;二是作品整体缺乏诗意。被一些人称颂的电影《甲方乙方》看似好看好玩,但细致品味不过是几个小品的组合,电影中并没有开始、经过、发展、、结局等连贯的情节发展脉络,也就不能确立起核心人物的整体形象,不能让“人物”在画面中“活”起来,作品整体上也就缺乏了诗意,所以很难达到影视艺术的强烈视觉冲击。这个问题在电影《爱情麻辣烫》、《英雄》等影片中同样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当下影视剧创作工作者创作理念发生了变化。他们中很多人秉承着现代主义的理念,思维中总是认为现代主义是与一切传统猝然决裂的运动,因此影视剧的创作一定要标新立异,一定要努力创新,一定形式大于内容,一定是技术高于思维。现代主义的这种使一切艺术要素“解体”的反传统特征,使影视剧创作变成了以娱乐和游戏形式取代了情感表现,并以一种公式化的符号式人物为主流意识形态加上了创新的包装,看似表现人性、回避商业炒作,但恰恰是商业炒作而忽视人性。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忽略了影视剧的文学内涵,换句话说,文学内涵,恰恰是影视剧的必要核心要素,没有这个要素,就没有影视剧的一切。文学内涵的要素就是戏剧性,众所周知,影视剧发展过程中戏剧性要素所起到的作用,不但体现于贯穿整个影视发展历史的情节影视的主导地位,而且体现于“淡化情节”的现代影视也终究未能取消演员表演故事的这一戏剧本体基因,即最本质的戏剧性要素上。正因为影视戏剧性的审美形式是演员的戏剧动作,体现出直观性、动态性和连续性,所以会给观众现场印象好像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戏剧性的现场感恰恰是影视剧文学性的本质。

二、颠覆传统观念的“影视戏说史”的泛滥

我在这里说的“影视戏说史”,并不指影视发展的历史,而是指用影视媒介表现的戏说的历史。在当下的影视剧中,“影视戏说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历史,甚至颠覆了我们的历史观。历史题材影视剧处在了一个“恶搞”历史的境地。《戏说乾隆》可以让乾隆飞檐走壁;《戏说慈禧》可以让慈禧与太监勾搭成奸;《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等塑造的封建帝王均都爱民如子、贤达孝悌,人情味实足。《英雄》里塑造的秦始皇更是天下的大英雄。即使是革命题材的电视剧,也出现了戏说化颠覆传统历史观的倾向,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老一辈革命家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20世纪以、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之间纯真美丽的爱情故事。里面的青少年形象是白衣翩翩,现代“酷哥”味道实足,而与陶斯咏之间情意绵绵的少年情愫更令人感觉及不舒服。

“影视戏说史”颠覆了历史,形成了新的野史图景,建构了属于影视话语的新历史观。这种“影视戏说历史”的泛滥,一方面说明创作者们对现实题材发掘不够,能力不强,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失语;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创作者的创作态度严重地出现了问题,他们不是在制造艺术精品,而是在制造文化垃圾;不是正确地艺术地引领艺术发展的方向,而是搅乱视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样的戏说,会错误地引领人们对真善美的认知,降低人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在纸质媒介逐渐退出他们阅读视野的时候,影视剧的戏说成了他们认知和了解历史的教材,但恰恰是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三、影视剧艺术离奇地“玄幻”

近几年,玄幻文学大行其道,特别是在网络世界里遍地开花,这直接地影响了影视剧艺术的创作。武侠加玄幻是当下影视剧艺术中的“奇葩”,这朵“奇葩”奇就奇在“神出鬼没”、“魔法横生”。本来在传统的神魔小说中,“妖魔”一直是反面形象,但在“玄幻文学”的视野里,妖魔“怪力乱神”、上天入地。电影《笑傲江湖》、《无极》、《神话》、《英雄》都赋予了玄幻色彩,电视剧《风云》更是“玄幻”得离奇。

这种利用科技制作宏大场面的“玄幻”,导致了影视剧艺术艺术性与现实性的缺失。我们的影视剧艺术本应该是要表现人的世界和人的生活的艺术,但在“玄幻”的思维中仿佛这个世界不是人的世界而是妖魔的世界,或者说,人在其中必须要赋予超人的力量才能生存,“人”已非人。这些影视的画面看似气势不凡,色彩绚烂,但匪夷所思的场面描绘恰恰印证了创作者对“人”的世界缺乏了真实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也印证了在科技飞速发展时期人的想象力的无比缺乏。艺术思维脱离不了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产生。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活动。”想象所产生的新表象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之物,而是人的大脑通过对原有的旧表象的加工改造而产生,艺术家想象出来的东西无论多么离奇古怪,都必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构成的因素。而离开了现实,就是无意义的。

“玄幻”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科技发展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对现实的观照不足,过分表现玄幻会使我们失去对生活的自信,导致信仰危机。

四、改编与重拍的失语

改编与重拍一直是影视剧艺术创作的重点。但近几年的改编与重拍现象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重复,没有新意。旧瓶装新酒中注入的现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情感纠葛严重地损害了原著的本来面目。二是现在的影视剧艺术创作者对原著的改编与重拍动辄就是十几集、二十几集甚至三十多集,把原来的内容越拉越长,没有原则地改编,完全颠覆了观众心目中的原著内容,只是在一味地编故事,这就难免成为“注水剧”。三是改编和重拍严重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氛围破坏了,经典就没了依托。以“红色经典”为例,我们都知“红色经典”作品中表现的历史和人物,都是历史铸造的,历史和人物不能处在真空里,更不能跨越遥远的时空。即是说,这些人物不能脱离那个培育他们茁壮成长的历史时空,如果改编和重拍脱离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空,重拍的“红色经典”肯定会进入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管导演怎么注入现代的艺术元素,今天的人们也是不认可的。这不能不使观众大跌眼镜。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4篇

态度决定一切的下一句是细节决定成败。出处:出自美国已故大演说家、“成功学家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的话。诺曼·文森特·皮尔是闻名世界的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被誉为“积极思考的救星”和“奠定当代企业价值观的商业思想家”,获得过里根总统颁发的美国自由勋章。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俗语,也是一种哲理哲思,指的是讲究细节能决定事件的走向。对于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下定论,不要让机遇悄悄溜走。也许一个决定,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决定了你的成败。

(来源:文章屋网 )

绝句的诗意范文第5篇

1、我初见你,人群中独自美丽,于是只消一眼,便沉沦我心。

2、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3、当一个人把寂寞当作人生预约的美丽,怀着淡定从容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寂寞了。

4、我们有一种天生的惰性,总想着吃最少的苦,走最短的弯路,获得最大的收益。有些事情,别人可以替你做,但无法替你感受,缺少了这一段心路历程,你即使再成功,精神的田地里依然是一片荒芜。成功的快乐,收获的满足,不在奋斗的终点,而在拼搏的过程。

5、真理就是具备了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和证明了它。——伽利略

6、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它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德米安

7、别人认为重要的,并不一定就是你的追求,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最合适。

8、成熟的标志之一是懂调侃,不仅调侃世界也自我调侃。不要固执,不要凡事刨根问底,不要得理不让人,不要企图改变他人,不要以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要求他人,学会理解最奇怪的事物,学会欣赏与自己距离最远的艺术风格,一句话,学会随便,随便才能宽容。

9、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因为,只有让该结束的结束了,该开始的才会开始。

10、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以前我不知道爱情这么美好,爱到深处这么美好。真不想让任何人来管我们。谁也管不着,和谁都无关。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王小波

11、生活的乐趣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对升入一种更高的生活的恐惧;生活的折磨也不是生活本身的,而是我们因那种恐惧而进行的自我折磨。——卡夫卡

12、我要你相信温暖、美好、信任、尊严、坚强这些老掉牙的字眼。我不要你颓废、空虚、迷茫、糟践自己、伤害别人。你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任凭时间流逝,不会磨折和屈服的信念。不是因为在象牙塔中,才说出我爱世界这样的话。是知道外面的黑、脏、丑陋之后,还要说出这样的话。——柏邦妮给妹妹的一封信

13、相思是篇冗长的腹稿,可发表出来却往往很短。

14、只有一个人在旅行时,才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它会告诉你,这世界比想象中的宽阔。你的人生不会没有出口,你会发现自己有一双翅膀,不必经过任何人同意就能飞。——吴淡如

15、实际上,男人撒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女人会沦为帮凶,跟男人一起骗自己。

16、所有的姑娘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念:我单身,不是不敢再爱,不是怕受伤,也不是还忘不了谁。(经典语录 )没什么狗血特别的原因,就是对的人还没出现。真正愿意包容我珍惜我肯陪我走一辈子的人,还在路上。在他来之前,我不怕孤单,宁缺勿滥。

17、梦被举得太高,够不着,只能珍藏。陈得久了,发了霉,变了味儿。有了不去动它的正当理由,就心安理得地继续束之高阁。——七堇年

18、美好须交付给同等的美好。你可知,山河大地,一草一尘,它们都是你的心。只有清净安稳,才能见到秋水朗月。——安妮宝贝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诗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作家协会

含笑花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文山州委宣传部

岷峨诗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