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xx年华民慈善基金会与兰州大学首次合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此项工作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已经签订合作协议。针对华民慈善基金会的要求,结合兰州大学受助学生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现制定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培训方案如下:
一、 培训目标
以送岗实习实践引导就业,充分利用我校优质高效职业教育资源,直接面向职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毕业生职场就业经验积累,搭建学生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就业对接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培训可以学习职业技能,习得工作经验,获得就业推荐,提升职场竞争力。
二、 培训对象
申请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的xx大学在校20xx届本科生
三、 具体培训过程
(一)策划准备阶段(20xx年6月初)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提出并制定工作方案,报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批准后实施。
各部门根据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各项政策和制度,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实施阶段(20xx年x月至20xx年x月)
召开由我校就业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下发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
20xx年x月x日前首期培训班开班。
(三) 具体培训过程
1、举行华民慈善基金会大学生就业扶助项目兰州大学启动仪式,并邀请我校相关领导出席讲话。
2、邀请资深人力资源顾问邱岩老师作“创业教育”的讲座培训。
3、培训课程紧扣外在形象管理最核心的三大内容:妆容、仪态、服饰的“礼仪素养与形象塑造”培训。通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自我演练、专家指导等多种培训方法,致力于帮助广大同学获取快速改变外在形象塑造的技能,让你简单快速地提升外在形象,成为一个自信,优雅的应聘者。
4、“人际关系与有效沟通”培训,本次培训邀请穆健刚老师主讲,以有效沟通与和谐人际关系构建、有效沟通的过程、倾听----有效沟通的基础、有效沟通技巧训练、小组中的有效沟通等五项内容为重点,全面细致地讲授有效沟通的技巧。
5、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是当前新技术革命中一个非常活跃和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技术应用领域,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本课程将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详细讲解。
6、演讲与口才培训阶段将通过案例分享、游戏体验、情景模拟、小组训练、现场展示等环节,切实帮同学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日常交流和求职、实习过程中必备的沟通技巧;从而具备对各种沟通障碍的有效分析和灵活应对能力。
7、报考公务员培训阶段将针对公务员报考注意事项、公务员报考条件、各类公务员报考需求以及如何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强化培训。
8、简历制作与面试阶段培训将进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求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以及面试的方法和技巧的培训。以便本期学员能够在职场挥洒自如,尽显个人风采。
(四)专家点睛阶段:
(五)实习练兵阶段(20xx年x月末)
与相关企业建立就业实习模块。在该期,针对其中相关职位具有就业意向的学员安排实习,并对其实习过程进行跟踪调研,进一步明确所需技能与知识,为其在以后就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六)素质拓展阶段(20xx年x月末)
训练目的:如何融入到团队中去,在团队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
训练目标:
(1)人的整体协作精神
(2)提高人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
(3)团队作战及心理控制的技巧
培训地点:
国防生训练地(东区操场)
(六)成果验收阶段(20xx年x月末)
组织学生参加就业辅助项目资格鉴定考试,发放培训证书(考核评价体系见附件一)。各部门总结分析培训工作情况,指导今后工作。
四、 培训费用
【2017大学生就业培训计划书二】
为贯彻落实省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我校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组织实施好我校“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工作,现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并将2016年培训计划和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意义:
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团队意识,挖掘个人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双困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工作,从根本上帮扶我校“双困生”实现充分就业。
二、培训对象:
我校20xx级学生。
三、培训计划数、培训报到时间、地点、内容及返校事宜:
1、培训计划数:省里拨给我校双困学生培训计划96人,创业班培训计划2人(详见附件《20xx年“双困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名额分配表》)
2、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4月20日—25日
第二批双困学生培训:20xx年5月10日—15日
创业班培训:20xx年4月24日—29日
地点: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封闭离校学习。
3、报到时间、地点及返校事宜:
参培学生于培训开始日的上午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领从学校出发,前往省就业指导中心(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街151号教育宾馆一楼)报到。具体集合时间及买火车票事宜等候带队老师通知。培训结束后,由带队老师统一带队返回学校(不能统一返校的学生需由学院领导准假方可),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后果自负。
4、培训内容:
双困生培训:采用模块式教学,包括:户外能力拓展训练、职业探索、能力提升、简历制作和面试训练等内容。
创业班培训:实用性强的创业方面的重要知识以及训练。
四、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双培工作顺利开展:
学校按照省厅文件精神,要求各学院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组织管理,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到人,将此次培训工作组织好、落实好。具体分工明确如下:
(一)统筹“双培”工作。(负责部门:就业处)
1、制定“双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双培”工作各项要求,制定方案,明确职责。
2、汇总相关材料与数据,按照文件要求及时上报省里。
3、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就业处要在方案制定、组织管理、安全教育、跟踪服务等方面做好上下协调与服务工作。
4、做好学生请假事宜。就业处统一协调为此次参培学生办理请假手续。
(二)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加强安全纪律教育。(负责部门:学生处、团委、各学院)
1、加强宣传工作。可充分利用板报、广播、QQ群、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提供耐心细致的政策解读服务,真正做到培训计划“为生所知,为生所用”,充分实现效用最大化。
2、加强文明礼仪、纪律及安全教育工作。各学院要在学生参培前对其进行相关的礼仪、纪律和安全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培训的各项规定,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倡导团队精神和艰苦朴素精神,并将学生培训期间表现列入其年度考核鉴定之中。
(三)公开、公平、公正遴选“双困学生”。(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1、要制定推选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2、组织报名及审核。学生本人必须自愿向所在学院提出书面申请(学院将手写版的申请书留存于“双困生”培训学生档案中),然后由学院认真组织审核;审核合格后,以学院为单位联系学生处对审核通过学生进行心理筛查、填心理筛查表;心理筛查无异议后,将名单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各学院将名单汇总表签字、盖学院公章、报送就业处,就业处汇总后上报省就业指导中心。
3、每名学生都是代表我校参加培训,体现着我校的大学生风貌。
(四)心理筛查、严格把关、以人为本。(负责部门:学生处、各学院)
省厅要求,必须对每名参培学生进行心理筛查。我校学生处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参加培训的每一名学生提前进行心理筛查,依据筛查结果对学生提出能否参加培训的界定。凡在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测试未通过的学生,一律不得报名。发现有心理疾病的要及时替换培训学生,如有瞒报、不报等,导致学员在培训期间发生意外事故的,由责任部门负全部责任。
(五)请假或调串课、研究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及课程改革等事宜。(负责部门:教务处、就业处)
就业处、教务处负责协调办理参培学生请假或调串课等事宜;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培训工作为切入点,深化我校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教学和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六)省厅要求,各高校要加强后续服务,建立动态跟踪机制。(负责部门:各学院、就业处)
1、每期培训结束后,各学院要召开 “双困生”培训交流会,并在交流会结束一周内留存好影像资料及参培学员培训心得存档。以“树典型”的原则固化培训成果,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我校“双困生”就业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帮扶体系,全面促进我校就业质量的提升。
2、各学院实施责任落实制,要对培训后的学生进行后续帮扶,及时关注他们的就业状况,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心理上和求职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要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服务,采取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推荐等方式帮助其顺利就业。
3、各学院必须建立“双困生”培训跟踪平台,要建立参培学生的档案及信息库,对离校后的参加学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动态跟踪,记载“双困生”培训后的表现、应聘时的表现、参培学生的就业率、工作后近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以及毕业后三年内的情况。
4、对部分学生进行实地随访,及时掌握学生在求职和工作后职业发展的有关情况,征求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提高培训工作质量。
五、培训需知:
1、学员培训期间食宿费与培训费全免,而且省中心按统一标准给参培学生报销往返车费。
2、培训期间学员要严格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培训期满由吉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颁发培训证书。
3、省厅要求学员参加培训期间不允许缺课,如果学员缺席超过八小时,将不会发给培训证书。如果培训期间学员自动放弃培训,该名额将视为已培训而被核销。
4、培训期间学员需携带身份证原件、带适合于活动的服装与正装(职业装)各一套、运动鞋、拖鞋、饮用水杯以及学习与生活必需品。
5、培训期间学员要注意个人安全,妥善保管好个人钱物及贵重物品,丢失自负。
6、各学院务必在学生参加培训前召开会议,讲解参加培训的目的意义;提前组织参培学生学习《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强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强调不许吸烟、喝酒、打闹,不做任何有损学校和大学生形象的事。
7、对培训学员的其他具体要求详见《培训学员守则》(见群共享)。
六、报送材料有关要求:
(一)各学院需交的材料:
(二)参培学生需交的材料: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 影响
一、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因素。包含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地方经济状况,地方政策等条件状况;学校因素的影响,如专业设置,就业指导等现实条件;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经济因素,父母择业观等。二是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本文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主观因素的分析,原因在于作为高校教育者,更多思考的角度是如何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主要有:
首先,专业素质。专业素质一般包含专业知识,知识结构,外语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情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各因素中,专业素质是最重要的,合格的专业素质是大学生获得招聘单位青睐的首要条件。其次,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一般包含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内涵。在就业影响因素中,综合素质是仅次于专业的素质的影响因素,而其中的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是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重视的三项综合素质,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再次,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一般包含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绪控制能力,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内容。近年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量,一般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心,与企业的要求比较吻合,能够较快地融入单位的文化。最后,身体素质。主要是指身体状况与岗位相符度。针对不同工作性质,用人单位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对就业的影响
1.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内涵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每一种职业都有具体的职业岗位,都对从事该职业者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其中包括知识结构、技术技能、生理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实质上是对准备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提出的必须具备的条件。职业技能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其目标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者顺利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职业技能培训有以下特点:第一,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分类、培训目标、教学内容等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用人单位实际需要和职业标准确定。职业劳动者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要求,上岗就业。第二,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培训形式上可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形式;在培训时限上采取弹性学制,可以脱产也可以半脱产;在培养对象上依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灵活确定,不受学籍、年龄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实行开放式入学;在教学形式上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据职业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第三,技术性和技能性。在培训方法上强调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突出技能操作训练,强化培训者运用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推动培训与就业和使用相结合。
2.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与前文所述,职业技能培训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劳动者就业或者再就业,因此,职业技能培训是服务于就业。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首先,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内化,并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环节为辅,职业培训能够帮助大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专业技能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能为学生提供相关专业的技能证书,确保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
其次,职业技能培训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促进作用。职业技能培训是以社会需要为前提,一般包含专业方面的技能,同时也包含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历,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
总之,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毕业生来说不仅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工作技能,提高就业能力;还可以通过培训获得更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提高适应岗位变化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对于那些创业者来说,可以提高创业能力,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机制。
参考文献:
[1]郝杰.在校大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几点设想.大众科技,2009.9
[2]王云艳,王东明,王粟.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关系的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08.9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培新机制
一、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政策层面。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实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第二,工作自身要求: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能力及业务水平,是一项科学而又严肃的任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就应当掌握规律、特征及相关知识。逐步建立和完善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机制,应当依据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采取有效的培训措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培训的现状
首先,专业背景缺乏。现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一般包括:校级从事就业服务的专职人员、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学校专职教师或其他部门教职工。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从业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熟悉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而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背景和就业知识,难以符合工作要求。
其次,岗前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无系统岗前培训,多数学校岗前培训内容相对滞后,缺乏时效和现实性。岗前培训不到位的就业指导教师处理普通的就业工作尚可,但涉及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就业心理咨询、教学和理论,就难以应付了,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再次,在岗培训不足。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随着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以最新的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理论、就业技能等为主题的就业指导教师在岗教育和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在岗培训的次数少于每学年1次,培训内容也比较陈旧,无法满足就业指导教师的现实需求。
最后,实践体验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必须掌握就业指导实践和体验,这样才能深刻理解就业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就业指导工作的特点和要求。
鉴于目前就业指导教师的构成,其虽有较为丰富的就业理论,但缺少就业指导所必需的就业实践体验。部分培训含有一些参观和交流的实践环节,但功能单一,程度不深,效果不佳。
三、构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培训机制的途径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种类繁多,既有政府及相关机构组织的义务培训,也有社会及企业组织的付费培训。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以提高层次,注重实效为原则,做好培训计划;做到点面结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聘请企业家、政府官员、工程师、社会成功人士等社会各界人士来校进行交流培训。要以中、高级职业指导师等具有职业技能鉴定和学历证书的高层次培训为主,为就业指导教师的身份认定及岗位胜任力提升提供有效证明和保障。
其次,学校在选派培训人员时要有计划、分层次,根据学校、学院、年级辅导员所在的岗位特点来进行专门化培训,避免出现盲目重复培训;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研究能力和智力资源,做好专职、兼职等类型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梯度设计,要求广大就业指导教师做到就业指导和就业研究相结合,不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当今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加快,就业指导教师只有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理论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再次,根据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特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单一与多元相结合、参与与体验相结合等理念和方式,发挥各类型培训的优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施。校内培训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资源,结合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培训。校外培训使培训教师能够走出校园,深入到不同的职业环境,参加企事业单位人才招聘、人事活动,使培训教师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从而实现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的良好对接。
最后,对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既要强调就业理论知识积累,又要注重就业实践的提升。特别是就业实践方面,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对一就业指导模拟等方式,使就业指导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了解就业技巧施用的时间、场合、方法,促进其就业教育技能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美颖,张益刚.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瓶颈”分析――从有效需求谈起[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2):31―3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CDIO;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陈兴文(1969-),男,辽宁锦州人,大连民族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创新教育中心主任,教授。(辽宁 大连 1166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辽宁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构建‘多元化、开放式、学做研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C11CY092)、大连民族学院2013年度教学改革研究招标项目“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19-02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相继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国家、省(区)、校和院四级体系,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直接受益、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2011年大连民族学院作为中央部委属109所高校之一启动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了保证国家级训练计划的顺利实施,大连民族学院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师生积极申报并实施计划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取得了非常较好的成效。本文结合笔者在大连民族学院负责“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工作中的经验与体会,探讨如何结合民族院校现有教学资源、工作基础和生源特征,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基础
自1998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开始实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成立了创新与实践教育指导委员会,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主任,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指导委员会主要对全校学生课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进行宏观指导;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搭建政策平台;审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决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工作事项。教务处和创新教育中心负责具体组织和实施。
为了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课外综合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了《学分奖励与替代管理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团队和个人评比表彰办法》、《大学生优秀创新学术成果奖评奖办法》、《大学生创新基地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规定》、《优秀课外活动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大学生“太阳鸟”科研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评选办法》、《大连民族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大连民族学院专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003年起,大连民族学院实施了以“做中学”、“工作室”、“导师制”、“赛课一体化”和“本科生团队培养”为载体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每年大连民族学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载体学习性产出成果1000多项,申报专利200余项,200余篇,国际获奖论文100多篇;每年在国际上获得学科竞赛奖励100多人次,在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300多人次,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15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课内外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大连民族学院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国内外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标志性成果,奠定了进一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
二、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大连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工作目标是:建立符合民族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自主研究、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整合各类平台和资源,构建参与率高、受益面大的四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探索“以创业促就业、以创业带就业”的多元化就业新模式。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分为三类,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实施的需求、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在导师指导下团队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进行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可见各类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培养目标都不同,但是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层次上属于递进深入的。其中,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是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创业训练项目实施是以“商机驱动、自主调研,面向市场,公司模拟”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基本技能;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是以“成果转化、公司运作,自主运营,服务社会”为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以上分析的创业类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业,是将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的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市场对接实现“技术商业化”,实现成果的商业价值。可见,训练计划项目中三类项目都经历了“构思一设计一实施一运行”(CDIO)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与目前工程教育中的CDIO教学模式是一致的、吻合的。
2.构建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以及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于2001年合作构建了工程教育模式――CDIO,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简称。CDIO教育模式包含了产品、生产流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也就是涵盖了从产品的工程设计到工程制造,最后到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的过程链和价值链。
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三类项目也涵盖了CDIO教育模式的各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C为构思阶段,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定位拟定项目研发计划或者可行性论证,相当于项目的选题;D为设计阶段,主要根据选题开展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相当于研发;I为实施阶段,是把产品原型设计为能够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产品,相当于技术商业化;O为运行阶段,是对生产出的产品和系统通过市场销售、运营来实现预期价值,同时还包括对产品和系统的维护、改造、回收和升级,相当于创新创业实践。
基于CDIO模式构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职业素质、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可以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技能和能力,主要包括:公司的创办和组建;商业计划的开发;公司资本运作与财务管理;营销策划;产品的增值与服务;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建设;国际合作。
从以上分析,构建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也符合知识、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3.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特点
(l)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是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进行了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前期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创新性实验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前景,对项目实现方案的成本和开发周期进行深层次分析,并做好与市场同类产品、技术的分析和对比。这就要求在立项选题时要引入商业思考和市场调研,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盲目性与单一性。通过将成本、时间、市场等要素引入创新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生动和实际的实践训练与演练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以训练,而且有助于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增强市场敏感性。
(2)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而且要充分考虑技术方案最优、成本最低、市场前景广、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意味着训练的目的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行为层面,而是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市场的洞察力和应变力、职业能力以及塑造优良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3)实现了学科教育向专业教育的转变。首先,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学生知识面广度上的要求远远高于对单一学科知识在深度上的要求;其次,训练过程中更强调多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所侧重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增减,而是知识结构的重组、优化与整合。因此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强调团队作用、团队成员的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等学习策略的应用,也是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的原因。
三、基于CDIO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模式的实践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模块,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的项目训练,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直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人数不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那么如何解决全体学生受益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通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基础”、“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全校性创新创业模块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引导大学生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
2.实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训练深度融合,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见习与实习等教学内容都在大二、大三阶段相继开设。围绕这一阶段的专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自觉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设计开发以创新创业为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在课程设计时要求学生在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讨拟定设计项目,开展方案论证、方案设计与实现,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设计商业推广策划书。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从产品开发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把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与专业课程学习紧密结合。在专业实践环节中安排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创业型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实践,通过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体悟,总结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商业推广运作模式,从中实现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
3.依托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真实体验创新创业实践
主要面向大三、大四获得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资助的团队,根据项目类别的差异,采取不同培养模式、指导方式和评价方式。在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所开展的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要求将商业思考和商业规划引入其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展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引入“模拟公司制管理”模式,通过开展市场调研研究、编制商业计划书、虚拟注册、团队组建、角色扮演、企业模拟运行、企业体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实施创业实践项目时,通过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园、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让创业团队体验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环节,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完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创业实战能力。
四、结论
为了全面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目标,构建了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培养体系,并将培养体系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同时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和训练目标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培养方案和创新创业计划结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有利于营造创业氛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形成了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服务体系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45-0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很多服务还不甚完善,各方面都有待加强。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本国大学生就业提供系统完善的服务。本文挑选了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美国、德国、日本三国,重点对三国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展开比较分析,希望能够提供借鉴与启示,优化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美德日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成
(一)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美国的就业服务体系较为健全,涵盖立法机构、政府、学校、中介机构、用人组织等社会各方面。而美国将大学生作为整个就业群体中的一部分对待,是就业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之一,其服务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美国立法机构积极制定相关法律,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打造规范的就业法律环境。美国先后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如《就业法》、《职业教育法》、《紧急就业法》、《劳动力投资法案》等相关法律,规范和管理就业,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利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第二,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主要是提供相关就业信息及制定相关政策。美国劳工部下设统计局,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数据,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分析行业的需求形势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就业环境的变化。这些信息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学生的择业导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1]。同时,制定相关就业促进政策,如减免学生贷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第三,学校承担更多的就业指导和培训的工作,并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相关专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美国高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结合各个学年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灵活,能较快地按照行业发展的变化,迅速调整课程设置和专业方向,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第四,社会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职业中介机构从各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为求职者提供相关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沟通学校、学生与用人组织之间的信息。第五,美国用人组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用人组织都乐于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同时,许多企业与高校开展长期的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产品,同时也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机会和岗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也是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特点。
(二)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德国是典型的欧洲发达国家,其所建立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备,涵盖立法机构、政府、高校、企业及私人介绍所等各方面,其就业服务体系构成(如图2所示)。
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德国立法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主要是制定相关就业法律,制定了诸如《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就业环境。第二,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供政策与法规引导及就业信息与培训等服务。德国中央联邦劳动总署与各地方的劳动局是主管就业的政府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全国的就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例如,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度,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失业人员等。此外,强化劳动部门的就业服务职能,提供就业信息统计、就业培训等服务。例如设立大学协调组,具体实施培训、服务规划。第三,德国高校的就业服务主要是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德国高校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咨询服务,包括专业设置、就业前景、职业生涯辅导及个人规划等;同时,学校提供就业讲座、开设辅修专业、实训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第四,企业在德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承担提供实习岗位和培训的责任。德国企业一般都会设有实习岗位,提供给各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实习。通过提供实习岗位,企业可以获得政府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大学生可以获得潜在就业机会。第五,德国私人介绍所在企业与求职者之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企业、学校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联系。私人介绍所出现于1994年,经联邦劳动总署批准注册方可运营,多数是盈利性机构,主要面向企业,针对企业的用人需要,提供招聘策略等服务。
(三)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在日本,大学生就业被视为社会问题,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工作。在政府统一管理下,全国统一步骤,立法机构、机构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密切配合,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2],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成(如图3所示)。
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日本立法机构健全劳动法律,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打造规范的法律环境。日本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内容都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如《劳动基准法》、《雇用对策法》等,保证毕业生择业机会均等,使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第二,政府通过就业信息,制定相关就业法规与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日本政府部门中,厚生劳动省负责开展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厚生劳动省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学生职业中心,负责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3]。中心也会组织职业培训和实习活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此外,为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日本出台了相关就业制度,例如就业体验制度。通过实行就业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适应性,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4]。第三,日本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主要角色是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指导。很多日本高校都建有就职资料室,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提供包括各专业就业区域、企业用人信息等各方面信息。此外,开设就业指导课和专题讲座,介绍目前就业相关情况,包括就业环境、特点及趋势等,引导学生的就业观,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就业。第四,在日本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中,企业主要做好提供实习岗位、加强与高校的信息沟通等工作。日本很多企业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体验,对于大学毕业生职业观的形成和就业经验的积累提供了直接的帮助[5]。同时,日本广大用人单位与高校都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各企业将自身对人才的要求提供给学校,再由学校对专业设置、培养方式等进行调整与改革,提高毕业生素质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美德日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比较分析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分析,将三个国家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服务列表如下(见下页表1)。
1.就业法律、法规。各国都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和管理就业,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例如,美国的《就业法》、《紧急就业法》,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日本的《劳动基准法》、《雇用对策法》等,通过立法规范和管理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2.就业促进政策方面。在法律和法规之外,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都分别制定了相关政策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美国政府制定了相关补偿政策,例如减免学生货款,减免到边远地区或危险地区服务的学生的贷款。德国政府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失业人员,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政府提供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等;并大力推行“非全日工作”制度,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日本则推出就业体验制度,可以让大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特性,为以后的工作选择做好准备。
3.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美国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的,从入学开始就提供系列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相关指导;德国的就业服务体系比较系统,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都会对大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政府和学校主要对就业观,职业规划等进行培训,用人单位则针对具体工作进行培训;日本主要是由政府和高校负责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通过设置学生职业中心,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指导大学生就业观,培训相关就业技能。
4.大学生实习方面。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的用人组织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中,德国企业重视大学毕业生选聘,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也能享受到政府给予的税收减免;日本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支持就业体验制度;美国大学生实习机制比较健全,大多数用人组织乐于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的单位还提供实习薪酬,也有学校会利用与企业的合作关系,推荐学生实习。
5.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美德两国都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美国联邦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创业贷款、审批程序及审批费用等方面提供便利;德国政府通过提供补贴鼓励失业者或大学生自行创业等措施,对于适合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扶持,完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多元化出路,也为有条件和能力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客观上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
三、对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构、政府、高校、用人组织及中介机构等;其所提供服务主要包括完善就业法律、制定就业法规及就业促进政策、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提供实习机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各国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协调立法机构、政府、高校、用人组织、中介机构等各方,为大学生就业构建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还不甚完备,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的各项服务仍需进一步完善。基于对以上三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分析,应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1.完善相关就业法律、法规。为维护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立法机构及政府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规范政府、学校、中介机构、用人组织与毕业生之间的权责关系,把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之上,使毕业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推荐或招聘方式、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合同、协议、收费事项、服务宗旨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大学生公平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6]。
2.制定相关促进就业政策。中国政府近年来积极制定促进就业政策,但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政府应积极制定并执行相关就业促进政策,对到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免除上学贷款、返还学费、就业奖励金等补偿措施。例如美国政府推行的减免到边远地区或危险地区服务学生的贷款的政策。同时,将已制定的就业补偿政策执行到位,切实体现大学生就业补偿政策的吸引力。其次,对于吸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高企业吸收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就业。最后,应加快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的就业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3.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需要政府、高校、中介组织等多方面的关注,特别是高校的就业指导,距离大学生最近,效果也相对明显。中国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首先,思想上重视就业指导。高校应建立起的就业指导机构,制定系统的就业指导规范,配备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充足的就业指导经费,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完备的基础。其次,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素质。组织相关人员到就业指导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如欧美国家)进行考察和进修,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聘请社会上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加入到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就业指导水平。最后,提高就业指导的连续性。就业指导应从大学生入学开始,贯穿于大学四年。从入学开始就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专长,结合各个学年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职业市场的变化,确定适合学生的职业。甚至毕业后仍可以接受母校各种职业指导和培训教育,获得延伸服务。
4.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并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制度,为大学生打造有序的就业实习环境。其次,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特别是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打造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实践,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体验工作,减少就职的盲目性[7]。最后,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与高校,建立起大学生就业实习制度。基于企业经济利益与企业形象的考虑,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可以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树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5.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估计今后的发展趋势,不仅要更新旧的专业,还要设置新兴专业,传授先进思想与技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8]。日本高校与企业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学校依据各企业对人才要求调整与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提高了毕业生素质与职位要求的匹配程度,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因此,中国各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性与工作能力,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保证学生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6.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近几年,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程度的扶持和帮助,很多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是,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除政府在创业审批、贷款批复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外,各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与培训。当前中国的创业教育与培训处于起步阶段,欧美国家的很多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各高校应积极开展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课堂,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进行培训[9];同时,也可以联合社会机构和用人组织,举办创业大赛或企业实训课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向,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吴冰斌.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其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5-87.
[2]谢勇.日本大学生就业促进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7,(21):38-39.
[3]张娟娟,贾万刚.美国、日本典型的大学生就业中介组织介绍[J].世界教育信息,2005,(9):16-17.
[4]陈琛,姚凌.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支持体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9-40.
[5]谢勇.日本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措施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9):41-45.
[6]闫成文.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初探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7]黄光杰,韩瑾.国外高校就业服务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91-93.
[8]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9]程琪.基于国际比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s of USA,Germany and Japan
YANG Shu-ling1,WANG Na2,TENG Si-wei3
(1.Shijiazhuang Personnel Testing Authority,Shijiazhuang 050011,China;2.Shijiazhuang Broud Business Consultation co.ltd,Shijiazhuang 050011,China;3.Shijiazhuang Et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ltd,Shijiazhuang 05001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