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数学微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也面临着考验,必须积极改革传统课堂以迎接挑战,“翻转课堂”正是变革传统课堂一个有效途径。传统的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外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它的核心思想不是推翻和取代传统课堂,而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革新。
目前,国内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例如,有学者结合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实验研究,利用问卷、访谈、学习成绩对比等方法验证具体应用的有效性;有学者构建了信息化环境下兼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太极环式翻转课堂模型”;有学者分析了翻转课堂有效实施的策略、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行性问题等,总体而言对于翻转课堂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理念性、探索性、策略性方面,而对于“翻转课堂”如何进行课前、课内、课后活动的设计,各环节之间如何衔接等问题则鲜有研究,不具有操作性。笔者结合自己的课程教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两步四阶段十环节”实现了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和内化、知识巩固和拓展的三位一体化。
二、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学科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011年春季,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在TED大会上的演讲“用视频再造教育”使“翻转课堂”风靡全球,但他并非“翻转课堂”的首创者。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伯格(T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采用录制视频并上传网络的形式,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创造出了“翻转课堂”的雏形。之后,“翻转课堂”被称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它并非凭空走入教学实践的,它有着坚实的前期理论探索。
微课是指时间在7~12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内容的小视频。它有以下特点:(1)服务于自主学习,兼顾移动学习需求;(2)针对某一知识点,主题突出、设计合理;(3)以教学视频为主,包含辅助学习素材。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可以应用视频播放器的快进、暂停及回放功能,及时做笔记和进行思考,自主控制学习的进度,并方便一段时间的巩固复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微课的比较分析,探索微课的开发思路和方法,提出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微课设计方法。
用于翻转课堂的微课,不应该只是一个视频,而是服务于课堂的一个环节或者几个教学活动的集合,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展示。它以教师讲解、演示的“微视频”为主,辅以课件、案例、素材等资源的学习资源;以“微作业练习”为主,辅以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自主学习活动的学习反馈。其中微视频时长不宜超过15分钟,完成整个微课学习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要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得教学模式有操作依据、有理论支持,我们必须理清课堂翻转的过程,把握翻转课堂的特征,遵循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
(1)理清课堂翻转的过程。本人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后,认为课堂教学结构翻转的过程如图1所示。
(2)把握“翻转课堂”的特征。翻转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结构的翻转,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翻转后的课堂,教师不再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更多的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则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从“主演”变成了“导演”,学生从“群演”变成了“主演”。有效的“翻转课堂”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学生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课堂翻转;课堂内安排各种活动实现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课堂内有时间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挑战性的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遵循“翻转课堂”的设计原则。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时,应该遵循相关理论,依据以下设计原则:
原则一: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递放在课前完成,课内增加了师生互动、生生协作等活动。老师要把课堂的舞台让位于学生,成为协调者和指导者,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活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原则二:要有利于实现分层教学。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传统的课堂选取相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统一的教学组织,使得基础好的学生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而基础差的学生认知负荷过高,阻碍了学习。因此在翻转课堂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微视频和相关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基础,灵活选择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时间,不用担心是否影响其他同学的进程;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视频,不必担心知识点的遗漏;可以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用担心答疑是否及时有效,从而实现真正的分层教育、个性化学习。
原则三:要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在“翻转课堂”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一个舒适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不必像在课堂上听讲那样紧绷神经,摆脱了群体教学模式中教学进度的困扰,学习不再受时间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直至掌握所安排的内容。根据课堂教学结构的翻转不难发现其关键是课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传递?课堂内如何设计活动实现知识内化?而“翻转课堂”的特征和设计原则是构建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
本人根据“翻转课堂”的特征和设计原则,在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的应用案例后,提出了“两步四阶段十环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下借助微课完成知识的自学,通过自测和同学间的在线交流、合作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并通过网络在线调查学生存在的问题,使老师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
第二步:课上,教师首先根据学生自学后暴露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并讲解,然后组织针对性训练,紧接着是一对一的讨论,面对面的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课上,随着问题的不断生成课堂张弛有度,呈现螺旋式前进,直到问题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两步”的划分最能体现“翻转”的思想。
一节完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根据课时进行学习内容的整合,适当控制每一课时的“量”,保持合理的教学进度。在控制“量”的前提下还要把握“质”,就是教师要精选微课讲解的难点,因为我们仅仅是把知识的初步学习放在了课下,教师没有过多的“讲”的时间。由于讲解的时间短,所以对“讲”的适切性、科学性要求更高,从片头到片尾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微视频设计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和在线测试题等。同时,“微课的录制”是一个全新的环节,它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活,应该根据内容特点,选择相应的录制方式。例如,铁架台+手机、录屏软件+PPT、摄像头+扫描仪软件、录屏软件+写字板+交互式电子白板软件等方式。为了提高微课的录制质量,学校还专门投资建设了录播教室。
第二阶段:记忆领会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观看微视频,参与在线答疑、讨论等环节,完成教师所设置的过关任务,实现知识(技能)的传递,顺利完成记忆领会的过程。微视频具有可快进、暂停、重复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不懂的过程可以反复看,一看就懂的问题可以快速看,这对于接受能力较弱、接受较慢的学生,提供了强大的帮助,更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同时,学生通过在线自测,在线答疑,向同学、老师求助,在线探讨一些在知识领会阶段的细节问题,帮助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教师通过分析学生过关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在线答疑和讨论情况,及时获取微课教学效果并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三阶段:应用分析阶段。课上,师生共同努力首先解决记忆领会阶段教师搜集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类型,编写成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将课时内容的难点分化,重心前移,同时选取恰当的方式组织探究式课堂或者讨论式课堂;在完成问题解答后,教师设置典型任务,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学生或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学习,教师或在旁边观察学生操作情况或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进行适宜的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后完成任务形成学习作品,实现知识深层次分析与初步灵活应用。学生通过疑难探究,合作突破,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再产生新的问题。每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的讲解也更有针对性,预设性的问题逐渐被生成性的问题取代,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课堂效率也大幅提高。
第四阶段:综合评价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后,把优秀的学习作品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示;教师还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源,设置拓展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挑战拓展任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教师对于学生课下、课上的表现给予多元化评价,充分体现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在“翻转课堂”模式下,过去学生在课外完成的巩固作业,现在都在课上完成了,对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教师也能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课后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选拓展任务,彻底清除了学生的课外学业负担。
课下,学生之间进行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五个环节;课上,师生之间进行疑难探究、合作突破、评价点拨、成果展示、反思总结五个环节,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即“十环节”。
教学要素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只能是因材施教,因时而教。因此,本人提出“翻转课堂”只是一个模式,让初入课堂的老师能有规可循,同时引起同行的关注与研究。
四、对“翻转课堂”的几点思考
1.“翻转课堂”实施需要的条件
(1)首先必备的硬件设施是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的不同反复观看视频内容,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对于大多数寄宿制普通高中教室里最多配备一套多媒体设备,如果是集体播放,则不符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发展,所以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只有开放计算机房。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刻性。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学生要主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并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调查和讨论。对于一般的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否都有这样的自觉性呢?正像与会的一位上海教师说的,他积极地投入“翻转课堂”的研究,但学生迫于完成各门课的作业,对看视频预习只是敷衍了事,那么必然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也就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这显然违背了翻转课堂的初衷。所以,在高中实施“翻转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有足够的自觉性的基础上。
(3)教师要有制作微视频的技能。这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实践表明,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声音的录制上声情并茂,同时还要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丰富性、趣味性等。另外,教师要设置网络平台以供学生交流经验、共享资源,也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总之,普通高中要实行“翻转课堂”,必须在设备和技术上得到保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也有较高的要求。
2.对“翻转课堂”的展望
【关键词】学法指导 课堂教学评价 评价内涵 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151-03
随着“评好课”活动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听、评课活动越来越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同课异构”、“微格教学”更是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切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园地。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具有监控、鉴定等功能,更有导向、激励等作用;故而,教学评价成为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师生发展、助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
在新课程背景下合理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做好教学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应具有学科特点,强调数学学法指导的评价,从而促进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一、对现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认识
由于授课内容的差异性、评价对象的复杂性和评价主体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带来了课堂评价中标准的多样性。大部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项指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策略方法(情景创设、资源利用、师生沟通、学习方式、参与状态)、教学效果(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学科能力、教学风格、媒体技术)等。
课堂教学评价表大体上反应了现行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面貌,见表1。
孔凡哲教授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一文中,就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一个评价标准,见表2。
在表1中没有学科区分,缺乏数学学科评价目标特点,从两个评价表不难看出,学法指导是现有大部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的盲区或模糊地带。
二、将“学法指导”纳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而数学活动的完整过程是“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数学内容现实化”。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这一过程除了逻辑和证明外,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因而,教学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更要学习数学思维的方式方法,发展数学能力。
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也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课程教学理念。因而,将“学法指导”纳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策略与方法
数学学法指导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等部分组成。因此,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那么,教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行学法指导呢?
1.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的几个层面
(1)指导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数学学习的方法实际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就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灵活地组织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在“做中学”,从操作中获得感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文化和数学美,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2)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质疑问难就是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极重要的一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比较后,自己提出解决疑问的方法和相应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
(3)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总结。在课堂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究新知。进而让学生意识到知识是通过实践、观察、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去尝试、认识、发现而得到的。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4)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学习资源。高中数学教学不能囿于教材和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教材发现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创新学习;二是要指导学生整合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拓展数学学习领域,变革数学学习方式。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几个环节中的学法指导
由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其教学的基本环节和结构具有一定稳定性、操作性、层次性。
课前指导环节,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科知识联系。
课上指导环节,结合数学课堂教学特点,协调学法和教法,从多层面、多方位渗透学法指导,主要包括:①目标展示环节,明确大纲要求、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明确能力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实际能力状况;②知识建构环节,通过问题情境创设、引导问题探究、师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强烈好奇心、求知欲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③反馈矫正环节,把学生学习认知目标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记忆、储存和再现;④强化训练环节,做到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有效性。
课后指导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巩固所学知识;借助互联网等收集所学内容的相关知识。
3.指导学生选用科学恰当的学法
高中数学学法中,学生必须掌握常见的比较法、分类法、类比法、归纳法、记忆法等。
(1)比较法。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注意分组、对比,就容易搞清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如:概率中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在数学问题解决中,对相似问题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如不等式问题中:
通过比较可发现,上述问题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质是函数的最值(范围)的求解。
(2)分类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有关知识进行科学分类(分类随标准而异),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例如,研究幂函数f(x)=xα,α∈Q的图像特征,可首先确定第一象限的图像,如右图,抓住直线x=1右侧的图像特点,然后再根据函数性质确定完整图像,而第一象限的图像可根据α的取值进行分类。
(3)类比法。数学中有的概念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根据这些相似性可以指导学生尝试利用类比推理法大胆推理。如:由平面向量知识到空间向量知识;由平面几何知识到立体几何知识;一元到多元问题;二维平面问题到三维空间问题。
(4)归纳法。数学知识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存在着内部联系,学生在学习一段知识后,应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为线索,构制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图示法、提纲法和列表法。图示法一般用于归纳几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单元总结可用提纲法,而期中或期末复习更适应于列表法。学生掌握并实际应用这些方法就可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增强学习效果。
(5)记忆法。数学概念和公式等记不住是造成某些学生学习被动、学习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先快后慢,因而采取先密后疏的记忆方法。由于口诀生动、形象、简练,在数学学习中编制口诀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如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就非常简洁。
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评价的内涵
基于上述的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法指导”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学法指导的规律性、学法指导的灵活性、学法指导的针对性、学法指导的实效性、学法指导的示范性。其具体内涵包括:①根据学生实际指导学法,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法,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符合认知规律;③根据不同教学环节指导学法,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实效性;④恰当引导学生利用合理的学习资源,并促成新的学习资源的生成;为学生的学习设计、提供必要的学习方法,起到示范作用;⑤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体现经验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科学的“学法指导”会促进教学的高效率;在新课程标准下完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课体系,确立学法指导的重要地位是十分必要的,它对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庆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坛新星精课精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 李广.评好课:应知应会[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刘晓明、冯墨女、刘 虹、吴世蕴.评好课与师德行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学一向和枯燥有缘,高中始终和单调相伴,数学课堂素来与乏味为伍,这是人们谈到高中数学课堂的直观感受。我不怨不弃,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中积极探索,寻找激活高中数学课堂的四种维他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实施高效课堂扫除障碍
现在的高中教育大部分还采用“课内加密,课外加练,假日加班”的“非法操作”。这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这不符合时代精神。这不符合我们的学情,而且这也压抑了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的学生更需要有人听听他们心底的声音,只有这种交流才能改变目前难堪的教育现状。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堂上要解放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使他们沿着人性的道路,使知识变成话题,让学校真正变成他们学习的乐园。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新教材、新教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在高中数学教师的观念中,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有什么出色的表现。束缚了学生的嘴,压抑了学生的脑,学习因此也逐渐失去了色彩。
也许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高效课堂对人的发展有多么重要!新课程改革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让我们走向教育自觉,与数学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二、组织形式多样的对话方式,为开展高效课堂搭建平台
面对基础较弱、发展不平衡的学生,我注重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多边活动,不拘形式。我组织学生经常在课上或课下小范围交流、对话;各自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
生生对话――以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讨论为主要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述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生师对话――我经常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参与学生的讲题,我可以对学生发问,也可在台下发表我的见解。
师生对话――我讲课时学生可以随便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数学辨错赛――对学生常见的错误将学生分成正方、反方,通过辩论的形式来矫正自己的思维。
他们通过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多样的对话活动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补充,并调整自己的观点,学生才会学得开心,学得和谐。在对话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
在我们普通的数学课堂上,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生刺激,唤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展示自己的个人成果,可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一花待放,百花争春。展示学生的个人成果能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也能对一些参与意识弱的学生有鞭策作用。
三、注重语言内功的修炼提高,为融入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教师是语言大师。不注重语言的修炼,教师的语言会成为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下面是普高课堂上的常见病:(1)可面对基础差的学生很多教师不愿再去设置问题情境,“对不对”“是不是”的无病让学生感到乏味。(2)抢时间赶进度,导致师生思维的不同步,思维的不和谐。(3)忽视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周密设计和组织,特别是对差生的引导与指导,使学生思维的目标与方法不明,导致课堂上难以收场,只好草草收兵。(4)把学生的各种思维纳入教师的框架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提问打击得多,鼓励得少。出现打击一片、扼杀一片的恶性局面,不利于课堂的可持续发展。
演讲中的空白能给听众留下悬念。课堂中的空白语言艺术,也能给听众留下悬念。课堂中的空白语言艺术,也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无疑能形成一种有利的思维场,这种场的辐射效果远远超过一堂课的容量。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沉得住气,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审题、思考、尝试。不要超前提示,不要抢话。要相信我们的学生,只要适时、适度、适量地点拨就行了。
四、坚持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为打建高效和谐的数学课堂提供动力支持
学无止境。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学习业务知识,才能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就无法应付灵活多变的课堂;丰厚的业务底蕴,才能刺激学生并同时接受学生的问题刺激。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使课堂有了很强的弹性和韧性,这样我们才能跟上和谐的旋律。
【关键词】美术 艺术 创新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36-01
工作几年来,越来越崇尚美术课堂回归“原味”的教学,想要彰显美术课的本色,整个课堂充满独特的“美术味”。这里说的美术味,其实就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让师生间保持着心灵上的共鸣和交流。不管是在鉴赏课中的欣赏与评价,还是在绘画课中的自由涂鸦,都是学生感受到令人舒心和沉醉的美感。有感于这几年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不管是鉴赏课还是模块教学,老师们都在努力的探索与研究,探究让我们的美术课更加味道十足。
艺术味
从新课程标准把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看,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不仅仅是学科技能方面的学习。另外,它又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扬的教育任务。使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历史、美术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我们要在美术作品中体会“意味”。“意味”指艺术形象的意味和“有意味的形式”的意味。这种“意味”,不只是在艺术幻象中的虚设,而是它能使读者长久的回味和思索。而如今社会里,金钱成为我们很多领域包括艺术领域的主要标准,艺术作品商业价值至上,金钱价值至上,已经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弊端。对于艺术理想,信仰的日益萎缩和艺术趣味的丧失已经影响波及到我们的中学生身上。我们希望的是作品如同卓别林的哑剧能让人长久记忆,如同唐诗宋词能经常被人吟诵,如同名著让人百读不厌。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意味,具有一定的艺术味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美术课程,教学就与过去的单纯美术技能学不一样了,对教师的要求提升到能够对美术文化比较全面理解的高度,而且能够将美术的视野拓宽到视觉文化的层面上认识和实施教育。
一节美术课,不需要讲太多,一幅作品把它讲精、讲到位就够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这基础上体会我们美术特有的艺术味。美术的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只能通过美术的手段来实现,但现在的一些美术课,却出现了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往往给我们一个错觉:老师讲的是文化,而不是美术。
生活味
美术是人文课程,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浓浓的生活味。傅雷说:理想的艺术境界应该是高远绝俗而不失去人间性、人情味。保持感情和理性之间的平衡。中国人画山水,画家游历名山大川,铭记在心,在绘画中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生活味,即是对生活的态度在绘画中的反映。当美术流派越来越多的充溢于我们的生活时,就要适当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好的艺术应该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愉快的。就像龙应台说的:我们面对前辈大师的艺术,好像大师刚刚在这儿坐过,凳子上还留有他的体温,他刚刚走出去,我们还能听得见他的咳嗽声,他仿佛随时会回来。生活是美术课堂上取之不尽的源泉,美术教学要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好的体现生活,美化生活。
情感味
钢筋水泥的城市,蜘蛛网似的人际关系,让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冷漠。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的感染来树立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意志,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随时在教学中渗透着感恩教育,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艺术在高中教室里最大的功效就是让学生自我表达。当一个学生把艺术作品和自我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可以从凡高的作品中领略到艺术的真谛,可以诠释对艺术的见解。他们可以从《父亲》中理解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的艰辛,也可以从鹌鹑图中读懂一个画家的无奈和悲哀,当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作品融为一体,当他们能进一步的用语言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充分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是最为珍贵的情感味道。
创新味
【关键词】趣味性;课堂;高中数学;教学
趣味性具有令人感到愉快且有吸引力的特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决定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手段.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有的学生对数学是有天生的兴趣,但是很多学生对数学有兴趣是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培养的.
一、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趣味性
如果教师的课讲得很生动,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老师的这个方面上来,他们就会学得比较轻松,如果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我们只要掌握课堂教学中的方法,真正掌握好教学的发散尺寸,就会使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又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重点.所以要打造高中数学教学全新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应该来源于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意是提供新颖和有价值的成果,创意思维是指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中学生用自己头脑中的信息作为素材,然后发散思维,借助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灵感,形成渐进式和突发式的模式,然后对现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加工.
二、增加数学课堂趣味性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如果数学与生活不能紧密相联,那么在数学课堂当中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唤起学生去体验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然后组织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非常接近,所以认识数学是非常有用的.只有使学生消除数学当中的枯燥感,才能让学生以积极、愉快的心态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凸显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角色.
比如在学习对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在河流两侧有两个村A村和B村,要在河岸边建一个水泵厂,去连接A,B村,那么水泵厂建在河岸的哪个地方会使得水更少?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他们会去寻找方法,使学生感觉有趣的同时,又能不脱离课本.所以,在讲函数的时候,可以紧密联系银行存款利息当中的计算;讲概率的时候,可以联系彩票.所以,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去进行发现,那么就会找到很多高中数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如果让学生能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学习,那么课堂就会变得非常活跃,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有趣.
(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课堂当中,老师讲、学生记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完例题的时候,学生完成练习,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方式,这样往往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真正地显现,如果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那么课堂就会显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每节课周而复始地进行学习,学生就会感觉到非常疲劳,然后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听得有趣,练得高兴,各小组在完成任务后,派代表把结果写到黑板上去,并小结难点和易错点,看哪一个组学习的速度快、小结规范,这样课堂就会有趣得多,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迅速提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可以当小老师,这样的课堂自然有趣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比如苏版高中数学课本中空间几何体,教师可以通过建房子的形式,讲解课本中几何数的立体形状,然后结合美术的空间结构图,让学生明白几何体的形状.
(三)巧用数学趣题引入新课堂
在现在所使用的苏版高中教材当中,为了便于让学生能够理解新课的作用,几乎每一节新课都会引入新的材料,学生在预习中已经基本有所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再进行引用,学生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比如在讲授极限概念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的问题:我们知道兔子比乌龟跑得快,如果乌龟在兔子前面的十米,它们一起跑,你说兔子能不能追得上乌龟?
所以大家都会认为肯定能够追上,但是我却给了他们一个否定的答案,如果学生大惑不解,我讲了一个理由,当兔子追到到乌龟的位置(离它大概有十米),乌龟跑出去大概是六米,当兔子追到六米的时候,那么乌龟就会跑三米,当兔子跑了三米,那么乌龟就会跑了又一段距离,如此反复地进行下去,从而引出一个极限的概念,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当中的趣味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很快提高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活跃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
结论
数学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展现新的理念,提出“要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变成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需要进一步让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去观察、猜测、推动.高中数学教科书需要展现一个富有挑战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发展区,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迁移.高中数学教材的教法是教师的一门专业的必修课,所以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学习内在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实用价值,各种知识技能对于学生的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用途,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需要通过各种例子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