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短歌行写作背景

短歌行写作背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短歌行写作背景

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古诗词兴趣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将作者的生活或者写作背景向学生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一知半解地读懂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或者教师直接将古诗词的翻译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深刻的内涵,可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播放歌曲《雨霖铃》,同时视频展示歌词,也就是全词的内容。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深深陶醉,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从而急切地想要进入词的学习中,理解词的内涵,领悟词的情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身世,总之,学生对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古人生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有许多内容,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或者短剧,如果能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曹操的认识,感悟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词的理解,我用视频展播电视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交流、诵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曹操的文才武略,知道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文学家。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配音朗诵,促进古诗词的理解

配音朗诵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配音朗诵往往有现成的录音,标准的朗诵,不仅让学生学会朗诵,更重要的是从朗诵中,感悟出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也便于学生对整个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学会断词、断句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培养想象力,产生创新的思维。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播放配乐诵读,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给生字词注音,同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视野,学会鉴赏古诗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浏览网络,经常浏览网络世界,拓宽教师的视野,学生也应该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学会收集资料,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告诉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选择高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然后归类整理,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也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和灵活,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给予学生网络学习的机会,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互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那么,与之相连接的大学课堂上的诗歌学习也应该因之求变。作为中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学师资力量的源头的大学生自然承担了更多的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老师,当然责无旁贷。怎样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现状,更好地对几乎占据了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半壁江山的诗歌部分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达到学习与应用、体悟与传播的教学目标,成为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而了解当今中学古代诗歌教学情况就成为高校中文老师一项极为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备课内容。

一、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选用

山东17地市由于地域文化、教育理念、发展水平的不同,选择的高中语文教材版本也有差异,主要集中于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鲁人版(山东人民出版社)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三个版本。比如济宁市、滨州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人教版,青岛市、日照市、淄博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鲁人版,聊城市、菏泽市、潍坊市等很多高中都选用苏教版。

虽然高中语文教材版本的不同导致各地区的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也有所差异,但是重点的古典诗歌篇目重合率较高,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旅夜书怀》、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等,这些唐宋诗词中的名篇佳作都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讲授的重点对象。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粹,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就篇目分配而言,必修教材中的诗歌篇目相对较少,但都十分经典,多是某一诗人、某样诗体、某类题材或某种风格意境的代表性作品,是教学的重点内容。除了必修教材中的诗歌,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有一本配套的古典诗词选修教材,以拓宽学生的诗歌视野。当然,由于时间紧张,内容较多,一般情况下,教师对于这些诗歌,并不是全部精讲,而是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典篇目进行选讲,剩下的则留给学生自学,以背诵、积累名句,增加诗歌知识含量为目的。

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目的、方法和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以及通过学习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和素养。“课程目标”一项明确表示,高中阶段古代诗歌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2.掌握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培养学生审视诗歌思想内容并进行评价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诗歌语言的感知力。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发展学生的审美力。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除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外,最主要的依据是高考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内容和方式。从2015年高考开始,山东的考生高考时开始统一使用全国卷,不再使用以前的山东卷。不过,不论是山东卷还是全国卷,对于古典诗歌的考察都以名句默写和诗歌鉴赏这两种题型为主。名句默写内容80%来自于课本诗词,有时也会考察一些课外名句,比如2010年山东卷6分的名句默写5句来自课本原文,另外考了课外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歌鉴赏这一类型的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歌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常考的题目主要集中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技巧等方面。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和高考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基本是以应试为主,教学内容主要迎合高考命题形式。因此,从高一开始,教师在讲授中国古典诗歌的篇目时,就主要围绕高考中经常考到的知识点进行。比如,为了应对高考名句默写,高中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古典诗歌几乎全部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尤其如此。此外,为应对高考中诗歌鉴赏的题目,老师在授课时较为注重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比如,在讲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老师会帮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从而分析诗歌情感和诗歌的语言特色,而对于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只稍作解释,不进行太过深入的解读。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在讲课过程中设立一些接近考点的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练习答题方式。可见,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与初中相比,大同小异,也是以背诵、默写为主,只是略微增加了一些诗歌字句欣赏的内容。

以人教版第二册中的《短歌行》为例,老师在讲授这首诗歌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导入。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引出这首诗歌或引出曹操这位诗人。2.了解创作背景。引出诗人后,老师会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曹操的其他作品,借此机会复习背诵已学诗歌。然后简要介绍曹操,并说明本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攻打孙刘,想要统一全国。曹操虽有雄心壮志,但是担忧自己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这一愿望,因此他希望贤才志士能够归附于他,辅佐他统一全国。有了这个大背景做支撑,学生会对《短歌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3.正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会有把握不准读音的字,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主动查字典,而一些没有自主学习意识的学生则凭自己的感觉读,因此,老师一般会领读一遍,或者播放录音,或者找学生读,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进行字词读音的纠正。4.学生自由朗读。通过自己的理解,揣度本首诗歌的思想感情。自由朗读结束后,如果时间允许,一般会找部分同学进行范读,然后老师做出相应的点评,并给出朗读建议,从而引导他们用正确的语气和腔调来吟诵这首诗歌。5.学生对于诗歌的背景、节奏韵律也就把握得差不多了,但是对于诗歌背后的深层意蕴还是很模糊的。因此接下来就需要对每一句诗歌进行分析,包括它的意思,它的艺术手法,蕴含的典故,它所表达的感情等等,都需要一一分析。由于是名篇,因此里边的名句也尤为重要,需要重点解读,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6.背诵、默写。通过对全诗进行解读,学生基本理解了这首诗歌的内涵,这样整首诗歌就讲授完毕,剩下的工作就是需要学生加强记忆。老师提问背诵,然后默写,保证大部分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全诗,默写全诗。

为了能够利用高一高二的时间把所有新授课讲完,以备高三进行全面复习,山东大多数地区的高中语文课时安排的都很紧凑。像这首《短歌行》按大纲及教参要求,应该是需要两课时完成,但是多数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尽力压缩成一课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由诵读和揣度体悟等环节用的时间很少或干脆去掉,多是教师直接将诗歌中的重点字句加以解释和分析,让学生强化记忆。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虽然教学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各有特色,但因为有一致的教学目标和考试要求,彼此之间互通之处颇多,部分地趋于模式化。反观学生的接受及反应则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由于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基本能够达到老师预设的教学要求,在全面理解诗歌情感的基础上,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更多的学生则很难从情感表达及艺术手法方面体会全诗,更多的是靠死记硬背,以应付老师、应对考试。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思路

总体而言,高中语文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这一块儿,思路大体一致。高一高二新授课阶段一般都会重点讲授课本上的诗歌篇目,也会利用练习册做一些拓展练习。相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高中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已有较大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开始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教学中会通过对诗歌作品的分析,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典型意象,比如月亮、柳树、莲花、竹子等,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字句赏析的方法,比如修辞手法、锻炼字句、意境用语等。这一时段主要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阶段。

高三诗歌模块复习时,老师会引导学生对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名篇进行系统梳理。比如,高中阶段的名句统一归纳,高中阶段应该掌握的诗歌题型,以及针对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这时候的诗歌教学不以课本为主,而是以做高考题为主,通过做题把握诗歌鉴赏题的出题动向和出题思路,对答题方式等也会作统一规范。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以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的要求。

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诗词互解;激发兴趣;教学高效

诗词教学既是语文课的重点,又是难点。特别是古代诗词,含蓄凝练,意境深远,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理解,因而学习诗词的兴趣不高,给教师的诗词教学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教师依赖常规教条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诗词,又会丧失诗词神韵。如果选用诗词的相关联作品,进行诗词互解,学生就比较容易感受到诗词的魅力,又避免了诗词教学“空转虚耗”。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亲近诗词艺术,而且能在诗词艺术的熏陶中快乐成长。事半功倍,教学高效。

一、同类互解,解出作者独特的艺术境界

看同为政治家兼诗人的和曹操的作品。的《沁园春・长沙》刚健遒劲,大气包举,神采飞扬。“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囊括时空大地,涵盖人类斗争的大问题,凝结他关乎中国前途的深沉思考,表达了“改造旧中国”的自信和气度。而曹操作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爱惜人才,共创王业,天下归心。但是从历史高度来讲,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大众谋幸福。而曹操则为封建帝王,脱离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词豪放派代表的苏轼和辛弃疾,苏轼开创了豪放词,辛弃疾把它推向高峰。他们都打破了绮丽婉约的传统模式,提高了词品和词的抒情功能。但由于处在不同时代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词也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比如,遇到赤壁,苏轼顶多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豪放中尽显旷达;辛弃疾则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位予窄”倾尽悲壮。

二、意象互解,解出诗词意境的时空经纬

意象是中国诗词独有的艺术美,历经千百年的文化锤炼而形成的艺术符号,而意境是诗词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由于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学生年龄尚小,阅历欠缺,难以驾驭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过程,掌控联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诗词从意象到意境的内化,自然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果适当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诗词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维迁延,则有助于学生理解意象内涵,理解诗词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是写别情相思,“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动词和名词勾画出来的。为破解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些诗句,好似动漫镜头,闪亮出现,意象互连,借景会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得以领悟。

三、时段互解,解出创作风格的变化脉络

李煜被称为“千古词帝”,创作风格前后迥异,这与他的身世紧密关联。李煜的前期极尽帝王豪奢生活,藉声色和艳词消遣绮丽奢华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红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宫中通宵达旦的歌舞宴饮,纵情的享乐,欢快的情绪。宋兵南下,李煜沦为阶下囚。亡国之痛,孤寂凄苦,词风尽是哀怨之音,故国之思。绝命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无尽,个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将国仇家恨借助于词句大加渲染,多吟诵几遍,令人扼腕慨叹。其悲惨结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欢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诗词互解作为方法,对解读诗词有正能量,能帮助学生挖掘诗词的象外之象,能帮助学生发现文字的意韵刺激。但必须建立在有一定诗词诵读量的基础上,能正确把握诗词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诗词与所解诗词有关联,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虚。

总之,如果学生通过持续的学习,对诗词的写作背景、文字内涵有了深层的了解和认识,学生才能发自心底地爱上诗词。如果能熟练游走于作品之间,而且做到“举一反三”乃至“融会贯通”,则诗词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兴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11.

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一、联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

所谓“诗言志”。古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诗言何“志”,想知道就一定要对作者生平和生活背景有所了解。例如,教读杜甫的《登高》,我在没有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之前,先要求学生熟读,然后再逐句解读,特别重点讲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广阔深远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怆愁苦。但过后一问学生是否理解诗人的感情、诗歌的意境时,他们却根本无从说清楚。因为他们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一无所知,只是被动地听记,对作品内涵根本不能真正理解,此时就必须向学生补充诗作的背景:生于712年的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是一位在外流浪漂泊了8个年头的饱经沧桑的老人。公元767年的秋天,55岁的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既感受到时代的苦难,生活的艰辛,也体会到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当时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的诗人正逢重阳佳节之际,独自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的七言律诗。听到这里,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中闪现出黯然的神色,对诗中饱含的悲愁之情才有了更加真切深入的领会。

再如教读曹操的《短歌行》,仅从诗作表面,学生很难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便显得极为重要。虽然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但教学中还有必要向学生补充介绍:建安十三年,虽然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曹操一统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他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因感此景而横槊赋诗,以此表示他广纳贤才,一统下的雄才伟略。

二、抓住关键词语,依词入境索意

诗歌作品,最忌肢解分析。那种一句一句分析,用白话翻译诗句的方法,除了破坏作品的完美,没有任何效果。而尝试抓住关键词语,却可以使鉴赏事半而功倍。

例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若从字面去理解意思,“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应该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这完全不符合作品的本义,“自”“空”二字也得不到相应的解释。因为景致虽好,作者却无心欣赏。在作者的潜意识里,芳草本为贤者设,赞歌只为英雄唱,红花绿叶,芳草美人,方相得益彰。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恰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于是,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只有这样抓住关键词,才可能准确体会诗中意境。

再看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又带给读者什么感受呢?也让我们从词语入手去细加体会。这首小令一共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写到了十种事物,外加一个“断肠人”。特别提醒学生关注事物前所加的修饰词语,发现修饰词的感彩特别浓郁,尤其是“枯”“老”“昏”“古”“瘦”“夕”“断肠”这几个词,带着怎样的感彩?学生们经过片刻的思考,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伤感”“凄凉”“悲伤”了。先说出这些感受,然后再引导学生将用这些词语修饰的事物一一排放于脑际,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那画面传达出的便是一种凄凉的感伤之情,在这样的环境里,又见到一“断肠人”踽踽独行,作品所表达的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结合人生体验,领会作品意境

好诗往往言近而旨远,要准确领会其中的意境,还应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融注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到了晚秋的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还不遗余力地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枝头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面对送别的长亭,该是多么牵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时,一场急雨刚刚过去,友人就要启程出发。如果此刻能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曾经送别的体验,设身处地地联想到词中的主人公仿佛就是自己,甚至耳边还能回响着凄切的蝉鸣,淅沥的雨声,就可以让每个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与友人离别之际的依依不舍,激起我们自己对某段往事的深沉怀念。

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有直接的人生体验,才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其实也未必。譬如,我们学习《蜀道难》,对于去过四川的学生,感受必然特别真切,而没有去过的学生,同样也可以通过图画、视频给予我们的间接经验,产生联想,驱遣想象,将自己想象成诗人,眼见接连不断的山峦直耸入天,在夜色中尽显恐怖;崖边的几棵松树机警地挂在绝壁上,鬼魅而妖冶;耳闻奔腾的激流与瀑布相撞,发出雷鸣般的巨响,冲击着山崖;一块块碎石沿着几乎垂直的崖面滚入涛涛的江水,转眼不见了踪影。于是,那份由衷的赞叹,自然而然地从心底迸发。

短歌行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1.引言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会发现从《诗经》到楚骚,从汉赋到魏晋风骨,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每个阶段诗歌都是其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浓缩体现。在现今流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2、必修3中各选入7首诗歌,必修4选入8首宋词,可见古诗词所占比例之大。但通过笔者的见习、实习所见和实践,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诵读古诗词,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一定的差距。故本文将指出现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希望能够对今后的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所裨益。

2.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以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停留在简单的背诵和默写层面,不能真正地去鉴赏和体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2.1教育环境缺失

虽然语文学科一直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古典诗歌鉴赏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学校管理者和学长家长、学生那里,语文学科受到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及数学和英语,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就处于弱势。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许多老师不得不对古诗词鉴赏的课时进行缩减,而学生在课后也不愿意在此项学习上分配时间,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学生兴趣不足

现阶段,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普遍提不起兴趣,更不能养成自学或情感诵读的好习惯。其中的原因:首先,诗歌创作的时代离现在久远,学生理解起来,会因时代隔阂而有困难;其次,古诗词在高考试卷中会以默写的题型出现,为了不在此题上丢分,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学生也只好死记硬背看,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最后,在学生的主观认知中,语文属于母语,课上学不学与成绩似乎关系不大。

2.3教师方法欠佳

在当前的高中诗歌鉴赏课上,教师多采用串讲式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庖丁解牛似把完整的诗歌进行分解,并且从背景介绍到整体的感悟再到意象解读、选词炼字的赏析都亲历亲为,不考虑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与新课标所指出的:“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相背离。甚至,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有限,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不够深入透彻,一味地照本宣科,不能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

3.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诗词担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新课标规定,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有意识地在学习、体悟和运用古诗词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而要想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诗歌教学的力度,笔者就高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了解背景,体悟心境

《毛诗序》 中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人所处的境遇和心态,与写出的作品息息相关,诗歌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主体意识的外在折射,正如白居易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必须对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交代,设身处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如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了解时代背景,才会更好地感知作者所发的人生易逝,贤才难求,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2琅琅书声,悦耳华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学诗具有悠久的传统。诗词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它不仅无声的文字,也是音乐,可以低吟浅唱。[1]因为诗歌创作的年代与我们现在相去甚远,语言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反复的吟诵可以更好地辨音识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再者,诗词本身具有韵律性和节奏感,反复诵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和音韵美。古诗吟诵是当下比较适用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是通过反复吟诵而产生的,而现今让学生通过吟诵练习,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长短、轻重、缓急来体味情感的变化,充分领略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

3.3艺术探究,理解主旨

诗词是十分精巧的艺术形式,除了讲究音韵和节奏之外,诗人还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而对艺术手法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在诗歌的创作中,诗人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情景交融、用典等手法,特别是用典,诗人常常借用典故来阐释自己特殊的情愫,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弄清典故的来龙去脉,就不能正确地解读诗歌。因此,要对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

3.4植根文化,感发生命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与传统文化血浓于水的关系,古典诗词之美正是从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显现出来的,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对传统文学之美的体味恐怕只会流于表面。[2]因此要植根传统文化,对诗词感发生命的力量进行分析。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体味出他超越时空的悲剧意识。

4.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博大精深,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其学会积累相关知识,促进其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希望本文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能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参考文献:

[1]张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