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滕王阁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滕王阁序》的介绍: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诗序》,骈文名篇。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作者介绍:王勃出生于649,于676年逝世,唐代诗人。字子安人,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滕王阁;文化意象;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李 昱(1966—),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W1011)及南昌市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NCSK-Y14)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附临章江,面直西山之胜”。史载,此阁由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创建,建阁本为观景玩乐,却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盛名传世。所谓“歌舞已随尘土化,文章终是古今夸”,实是“文以阁名,阁以文传”。王勃的创作对名楼文化的生成与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中国文学艺术首创、助推下,历经千余年聚集内蕴,滕王阁已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历史的更替中,滕王阁屡毁屡建,文人在此来去、流连。盛世的高阁雅聚,衰世的触景生情,积淀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美景吟诵、说古论今的大气开阖,意坚气豪、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以及地方官员赏文重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是极具现代意义的。而作为古今文人寄情抒怀之地,千余年来文人墨客的歌咏为滕王阁注入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亦使其成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其中表现的人文精神和内含的文化意蕴,对挖掘名楼文化个性,探寻城市形象塑造、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均有积极意义。
一、盼明主贤君识才、赏才的人文情怀
滕王阁是一座才子之阁,不少诗文所表达的入世情怀,或者流露出那种时过境迁的沧桑与怀才不遇的沉郁,我们可以读出他们渴望明主贤君识才、重才的强烈愿望。这方面王勃及其序作的影响可谓深远。正如元代高信卿在《大江东去(滕王阁)》中所写的“闲登高阁,叹兴亡满目,风烟尘土。”滕王阁诗文中还有一些作品则明显地传达了一种呼声——要求社会赏识人才,尊重人才。辛弃疾赞“王郎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贺新郎?赋滕王阁》),词里有对古人才华的欣赏,有“物换星移知几度”、“空有恨,奈何许”的叹息。结合词人一生为复国强军奋斗的事迹,更明白个中滋味。《滕王阁序》所引“徐孺下陈藩之榻”的典故众所周知,对人才的赏识和追求,堪称古今共识。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便是江西省形象宣传独特而绝佳的口号。
人才难得,伯乐更应旌表。但在滕王阁故事的流传及解读中,对赏才、识才的洪州都督阎伯屿的肯定、赞美是比较吝啬的,相反,写得更多的则是他的“尴尬”。据《唐摭言》卷五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请宴所,极欢而罢。”这一记载流传甚广。在各种流传中,对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的心思、行为格外关注,也不乏渲染,对“公矍然曰: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的赞语和“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的做法,或解读为阎公不得已自找下台阶,或分析说反衬了王勃的才华横溢。即使是当下滕王阁景区的导游讲解也是如此:“唐朝上元二年(675),洪州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并重加彩绘。维修工程竣工后,他本打算在重阳节那天大宴宾客,让事先作好准备的女婿吴子章一展文采,谁知那天却被王勃抢先作序,为新阁增辉添彩。”后世对这位洪都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摒弃嫌隙,识人、容人的雅量和赏文、识文的慧眼,缺少积极的肯定和良好的正面宣传。
当今社会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和渴求,可以说已经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获得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古至今滕王阁诗文中的求才呼声一直没有断绝过,建功立业的精神追求到了现代,已不是文人所独有,而是所有现代人努力奋斗的目标。近年来,南昌市政府开设了“滕王阁奖”,表彰在南昌建设和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正是求贤赏才人文精神的传承。
二、抒怀才不遇,却不甘沉沦的进取决心
罗兴莉:女,本科, 主管护师,护士长
罗兴莉
摘要目的:探讨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分析1056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患者术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及影响疼痛的相关因素,提高护士准确及时止痛的技能并对患者进行疼痛教育,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对症护理。结果: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与心理社会因素、手术创伤、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有关,应对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提高止痛技能、创造舒适环境、加强查房及对症护理。结论:重视术后患者的止痛,合理、正确、有效、及时的护理可缓解患者疼痛,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疼痛;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3.027
牵引性视网膜主要是因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增殖条带牵拉而引起的没有裂孔的视网膜脱离[1]。由于病情需要,都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从而切除增殖条带,同时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气体和硅油,使脱离的视网膜重新贴复。在临床上行玻璃体切割术后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术眼疼痛,而疼痛会造成患者不适,更会影响术眼的恢复。疼痛是一种不愉快、不舒适的主观感觉,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本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的分级标准[2],总结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科收治的1056例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疼痛的情况,分析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1056例1056只眼,其中男582例,女474例。年龄25~58岁。行单纯玻璃体切割手术20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入硅油632例,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入气体404例。
1.2评估疼痛的方法及标准
1.2.1方法根据患者的表情、声调、行为、态度改变以及患者术后的主观感受进行判断,包括患者自诉疼痛的部位、性质、次数、时间和强度,连续记录48 h。
1.2.2标准根据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疼痛的分级,分为4级:0级,无痛;1级,轻度疼痛,但不严重,患者感觉不舒适;2级,中度疼痛,患者表情痛苦;3级,重度疼痛,有恐惧感觉;4级,剧痛,患者不能忍受。
1.2.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疼痛情况(表1)
1.3疼痛对机体所造成的影响
1.3.1对呼吸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疼痛刺激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分解代谢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负氮平衡、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引起心跳加快、心排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严重疼痛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本组10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消化能力下降。8例因为疼痛影响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出现呼吸浅而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坐位休息,从而影响了患者睡眠。
1.3.2对心理方面的影响疼痛可使患者精神兴奋、烦躁不安,甚至还可引起强烈的反应。本组有10例患者因为长时间的慢性疼痛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1.3.3对行为的影响本组所有疼痛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皱眉、、喘息、痛苦表情。
2影响疼痛的因素
2.1心理社会因素年龄、性格、心理、文化素养及环境等因素皆可影响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年轻者耐受性较高,对疼痛感受轻,年龄偏大者耐受性较低,对疼痛感受较重;性格内向者对疼痛的承受能力强,遇事不喜欢和别人倾诉,而性格外向者对疼痛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往往高估疼痛的程度,夸大疼痛的症状;文化层次较高者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准确地描述疼痛的部位及疼痛的性质,加深对疼痛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缓解疼痛。环境嘈杂、喧闹、不安静会令人心情烦燥,加深疼痛的感觉,优美的环境或有兴趣的活动可以提高痛阈;疲倦、紧张、焦虑和恐惧则能降低痛阈,增加疼痛的感觉[3]。患者对手术越担心、焦虑水平越高、术前心理准备越不充分、对术后疼痛越惧怕,对康复的信心不足,则术后疼痛越重。另外个人的生活经历、宗教信仰、家庭因素等均会对疼痛的评估产生一定的影响。
2.2手术创伤眼部手术造成周围组织机械性损伤,刺激机体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脉冲,从而使机体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引起机体激素方面的放大效应,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感觉刺激反应增强、患者情绪兴奋。目前临床上全部视网膜手术患者手术麻醉方式均为局部麻醉加强化麻醉,局部麻醉即向眼球后注入利多卡因1 ml,麻痹睫状神经节,强化麻醉即术前30 min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50 mg和盐酸异丙嗪25 mg,由于长时间的手术以后,麻醉作用渐渐消失,患者诉术眼疼痛感,但疼痛持续时间较短,程度也比较轻,予止痛药口服可缓解。
2.3治疗方式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常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入气体或注入硅油,注气或注硅油的目的是为了使展开已有皱褶形成的视网膜,同时顶住分离的视网膜,使脱离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和神经上皮层紧紧复贴在一起,从而达到封闭裂孔的目的。但该手术方式可引起眼压的急剧升高,成为手术后疼痛的主要原因。(1)玻璃体切割手术所用的气体为国产全氟丙烷,属膨胀气体,可膨胀3.5~4.5倍,注入24 h膨胀达到最高峰,术中注入量以眼压达25~28 mmHg为判断标准,如术中注入气体过量或浓度过高,气体膨胀后使眼球内压力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眼睛、头部剧痛以及眶周疼痛,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全身症状。(2)术后保持不当。如仰卧位,晶状体-虹膜膈前移,使原来已经变窄的房角关闭,阻止房水由后房进入前房,导致房水循环受阻,引起青光眼的急性发作,出现眼压增高。(3)注入硅油对睫状体的机械刺激,使房水生成增多,或硅油泡沉积在角膜上,引起角膜缺损,阻塞房角,引起瞳孔阻滞使眼压升高,发生剧烈的眼痛。
2.4反应性葡萄膜炎由于手术创伤或者刺激,特别是冷凝过量,引起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反应性葡萄膜炎。此时因眼内填塞了气体或硅油,形成眼组织的反应性水肿,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组织pH值降低,导致致痛物质释放增多,疼痛加剧,表现为患者眼压不高,角膜后沉着物,房水混浊。
3护理
3.1心理护理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年龄较轻,突然的视力下降会造成患者精神压力较大,给生活、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术后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的感受,还可以引起机体发生病理性应激反应,甚至诱发各种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充分有效地术后镇痛有着举足轻重的临床意义,是保证患者安全、促进康复的必要措施。因此,护士要加强人文沟通技巧、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学习,可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特点,针对性应用鼓励、安慰、祝愿的语句与患者谈心,分散其注意力[4]。及时准确地掌握患者的个性、生活习惯、家庭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资料,对不同的患者作出具体分析,给予患者充分有效地镇痛。重视患者术后疼痛的主观性,术前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和疼痛的原因,让其做好心理准备。患者从手术室回来,护理人员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患者主诉疼痛时,用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和鼓励,并讲诉疼痛的规律,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消除疼痛的心理成分,减少消极暗示,逐步消除其思想负担和痛苦,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机体自身的疼痛调控机制,使患者思想放松、机体放松,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
3.2提高护士准确及时的止痛技能,改善疼痛护理质量我科把术后患者的止痛应当作为一项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来抓,使每个护士认识到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制定出医院疼痛护理的质量要求及有关制度和操作程序,评估检查疼痛控制情况,组织护士加强疼痛知识的学习,改变对疼痛的观念,更新护士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改变对疼痛药物成瘾性不正确的认识。因为不论麻醉药剂量多大,在用麻醉药止痛的患者中成瘾发生率只占1%[5]。因此,护士要根据患者的自我报告、生理、行为方面来综合评估,熟悉掌握疼痛的评定及控制疼痛的方法,及时止痛。建立疼痛宣教小册子,内容包括对疼痛、止痛药的认识,疼痛评估的方法,深呼吸、咳嗽的重要性及方法,止痛的重要性及方法,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控制感以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无助感,以利于早期活动,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3.3创造轻松舒适的环境气氛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清洁、舒适、空气新鲜,避免一切不良刺激。我科病房都为双人间,内设有电视,还配有音乐枕,当患者手术完后放一些温馨、柔和的音乐可以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减轻疼痛。走路、说话、关窗、操作要轻,尽量减少一切噪声。
3.4消除疼痛原因进行对症护理
3.4.1消除手术创伤引起的眼部疼痛我科临床上常规在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协助采取舒适的,对于俯卧位的患者会卧于特殊的气枕上,同时护士详细讲解术后的注意事项,嘱其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导致腹压增高从而引起眼压升高。对易发生便秘患者可用温开水冲服适量蜂蜜(糖尿病除外)[6]。嘱患者术后头部不能用力,更不能提重物,头部用力会使视网膜重新脱离。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在患者疼痛未发生前预防性给予止痛片0.5g口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3.4.2控制眼压对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内注气或注入硅油者,术后1周内为高眼压易发期,为此,我们应每日监测眼压[7]。原因为膨胀的气体、硅油跑到前房(尤其是无晶体眼)容易造成前后不交通、堵房角,引起瞳孔阻滞使眼压升高,可静脉快速输入甘露醇,口服乙酰唑胺,术眼滴噻吗心安眼液,以降低眼内压,若角膜上皮损伤者,及时给予迪可罗眼膏包封术眼,同时向其解释引起上述症状的原因,使患者心中有数,减少心理上的不适[8]。眼压升高还可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强烈的胃肠道反应,发现有呕吐者予胃复安10 mg肌内注射止吐,告知患者呕吐时要暂时禁食。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时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指(趾)、口唇麻木,末梢神经炎,尿路结石,心率减慢,服用本品后要特别交代患者多饮水,促进药物的排除。输注甘露醇时由于迅速降低了血浆的胶体渗透压,患者出现脱水现象,血容量降低,可能会出现头晕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待药物代谢后症状就会消失。
3.4.3观察并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引起反应性葡萄膜炎,关键要及时给予散瞳,防止或拉开虹膜后黏连,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麻痹瞳孔括约肌、睫状肌,解除睫状肌的痉挛,减轻疼痛和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遵医嘱给予硫酸阿托品眼液点眼,每日3次,同时用含有激素的眼液(如点必舒眼液)点眼,每日4次,结膜下注射类固醇类激素或地塞米松5 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在输注此类药物前要评估患者的健康史,及时告知患者药物的副作用,如最常见的胃肠道不适、呕吐,少数患者若有溃疡就会加重消化道溃疡或者出血,引起黑便。其次有神经系统反应,表现为精神兴奋,导致睡眠差,失眠,还可以引起内分泌失调,表现为血糖升高、骨质疏松、骨痛、水钠潴溜、血钾降低,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血压升高。本组23例反应性葡萄膜炎引起疼痛的患者,给予消炎痛、地巴唑口服,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或静滴地塞米松后,1 h~2 d后疼痛可得到缓解。
3.5加强查房,及时纠正由于手术的需要,术后患者大都需要采取俯卧位,因为术后的正确与否与术后恢复密切相关。由于术后的俯卧位使患者的舒适度降低,表现为遵医行为差,常常改变手术,造成手术效果较差,影响了脱离视网膜的复贴,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强化教育,示范正确俯卧姿势,强调俯卧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9]。加强病房巡视,发现患者改变要及时纠正,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
4小结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主要是由于伤害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其次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患者对疼痛反应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术后疼痛常可影响患者的情绪及精神,从而影响术眼切口恢复及脱离视网膜的复贴,对疼痛及相关因素应作全面的评估,根据每例患者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减少主观偏差,正确判断其对疼痛的反应。我科对1056例术后疼痛患者经过合理、正确、有效、及时的护理后缓解了患者的疼痛,使1级疼痛率下降30.59%,2级疼痛下降22.80%,3级疼痛率下降1.64%,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使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堪兴主编.眼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1.
[2]张静平主编.现代护理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5.
[3]杨玫,叶琴琴,杨亚娟.对护理人员处置癌症疼痛知识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4):42-43.
[4]何秀娃,杨娇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原因分析及舒适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653-654.
[5]李漓,刘雪琴.护士疼痛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6A):633-635.
[6]周扣红,刘小娟.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临床护理用药,2012,5(1B):10-11.
[7]刘淑贤,罗瑛.不同规格的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34-336.
[8]张莉.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被动的舒适护理[J].中国校医,2008,22(5):580-581.
[9]李荣,王建州.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俯卧位的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3):483,493.
写景抒情是诗歌的共性,高中生对诗作景与情的关系也有类似公式的一套所谓行话,诸如“直抒胸臆、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可一旦进入实际的诗歌阅读与鉴赏,尤其是面对阅读鉴赏中的问题,往往会“乱枪打鸟”,不管轻重地用这样一组“四字诀”来套贴诗作的手法特点并藉此应对所问。结果是,古诗词的阅读鉴赏不能完全根据作品的意象和意境加以分析,对诗作文本的解读往往空泛而乏力。《唐诗宋词选读》作为一门选修课,无疑应在必修接触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空间,提升解读的水平,优化赏读的能力。《“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又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的第一个专题,在把握诗词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可以前承必修的所学,并有的放矢地解决诗词阅读鉴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整个唐诗宋词的选修开个好头,最终达到巩固与提高并举。
[教学思路]
第一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选有初唐五位诗人的五首诗作,其中除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典型的古体诗,其余四首基本可归入近体律诗的范畴。根据文本解读的目的及效用看,把这四首诗做比照式阅读,有助于学生具体而又明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写景抒情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从诗词中景、情的认识入手,明确“景”既指自然风物也指生活场景,“情”既有人之常情也有个体之心。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再去看四首诗中景的具体所在,可以由学生根据诗中的意象逐一指出,同时体会它们与诗人所表之情的关联并做出分析和推断。
[教学过程]
师:在诵读的基础上来分析一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景与情的呈现状况?
生1:景有“物候”和“古调”,情是“归思”之情。
生2:景有“云霞”、“梅柳”、“黄鸟”、“绿蘋”和“海曙”、“江春”、“淑气”、“晴光”等。
师:谁来把他们两位的述说修正并整合一下?
生3:生2所说的意象实际上都是“物候新”的具体内容。
生4:“古调”也应当属于景的一种,因为它也是使诗人动情的东西,由“忽闻”可知。
师:看来大家对“归思”之情没有异议,那能不能把这种情感说的再具体明确一点呢?包括:归思指什么?什么人归思?
生:“归思”就是回家的念头,是第一句中的“宦游人”,即离家做官的人有了想回家的念头。
师:的确是“宦游人”的“归思”之情。可官做得好好的,还与同僚陆丞踏青赏花呢,怎么会生出想回家的念头?
生:他们(指陆丞和诗人自己)在外做官,长时间远离故乡和亲人,本来乘着早春外出散散心,结果看到异乡一派“物候新”的景致,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
师:好一个“油然而生”,诗人“归思”的情感正是由这“物候新”而触发的。依照景与情的关系,这应当叫……
生:触景生情。
师:对。是景物、场景触发了诗人心中蕴涵着的情怀,因情而惊景,惊新而怀旧,这就叫做触景生情。接下来我们一起诵读王勃的《滕王阁》,结合景与情,分析一下诗歌题目与诗作内容的联系。
生:全诗写的就是“题”,即滕王阁,以写滕王阁来抒情。
师:想想我们在必修四里所读过的王勃的作品叫……
生:《滕王阁序》。
师:这首《滕王阁》与那篇《滕王阁序》有什么关系?
生:这首《滕王阁》就是那篇《滕王阁序》结束时赋诗抒怀的八句。
师:既然是骈文结束时的赋诗抒怀,那诗歌的情感应该很清楚了。请一位同学结合《滕王阁序》来说说《滕王阁》所抒之情。
生:抒发的是对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一种感慨之情。
师:这样的写景抒情与前一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相比,一是在对象上,二是在手法上,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从对象,也就是景来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基本上就是自然的物候,“滕王阁”就不是纯自然之景了,有建筑的美、歌舞的盛、人事的变,都应该算“景”吧。
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是触景生情,《滕王阁》应该叫就景抒情。
师:很好!分析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一定要注意时空。大家只要梳理一下《滕王阁》中有关时间和空间的表述就不难看出,全诗正是以写滕王阁来抒情,而且是现时的,所以可以叫“即景抒情”,也可以叫“缘情写景”。具体地说,是由于诗人带着一定的感情来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所以他所描绘的这一景物或场景也就印染上了一种特别的感彩,形成了文学上常说的“有我之境”。
清楚了触景生情和即景抒情,我们再来读一读另外两首初唐诗,比对一下景情的关联又有哪些独到之处。先来看《从军行》中的景。
生:《从军行》中的景有“烽火”、“牙璋”、“风阙”、“铁骑”、“龙城”,还有“雪”、“旗画”、“风多”和“鼓声”等。
师:这位同学已经注意到了把诗作中的景分成两方面。再请一位同学依内容与表达把它们更细化一下。
生:“烽火”、“牙璋”、“风阙”展现的是隆重和庄严的出师场面,“铁骑”、“龙城”展现的是军事态势,“雪”、“旗画”、“风多”和“鼓声”就是战场上的情形了。
师:既然如此,那诗人的情怀也很就容易感触的到了。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
生:志士们坚强无畏为国杀敌的壮志豪情。
师:都有道理。怎么会生发出如此的激情、豪情?还是可以从景、情的关系看,注意前两首的说法。
生:因“烽火”而“心中自不平”,所以可以叫“因景生情”。
师:因景生情,很符合诗的思路,也可称之为“随景生情”。外在的景致与内在的情怀总是在碰撞中交汇融合。究竟是“触景生情”、“缘情写景”,还是“随景生情”,关键是要看诗人情感的存、显状态。一触即发的“情”,多是蕴积已久且个性鲜明的感情;缘景而抒发的,又常常是一种别具机杼的情怀;随景而所生之情,则往往是那些所谓的人之常情。
师:下面我们再来一起分析《春夜别友人(其一)》一诗景情的特点。
生:《春夜别友人(其一)》中的情,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诗歌抒发的是离别伤感之情。诗中的“银烛”、“金樽”、“琴瑟”、“别路”、“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洛阳道”都是景。
师:还是按时空来看一看景的变化以及述说是如何与情感交织在一起的。一联一联地来,好不好?
生1:“银烛”、“金樽”是别宴上的器物,“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默默无言中传递出的却是一派惆怅与伤感之情。
生2:人到了室外,“琴瑟”还在耳旁,“别路”已在眼前,真是难舍难分。
生3:“明月”、“高树”、“长河”、“晓天”是夜空的景色,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更显出别离在即的伤感。
生4:“洛阳道”是说展望征途,后会难期,别离的哀愁愈发沉重。
师:每一联都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这种情感与他笔下的景物是什么关系?
生:诗人把外在的景物拿来抒发主观的情怀。
师:“拿来”,有道理,就是借用一下吧。大家归纳一下,也可以用四个字来说明景与情的关系。
生:借景抒情。
师:解读初唐四首诗歌的景、情关系,从“触景生情、缘情写景、随景生情、借景抒情”的分析与推断中不难看出,景物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它们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又不是等距离的。阅读鉴赏古诗词写景抒情的方方面面,一定要讲求精准到位。
[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词语有比较实在的概念意义,这是一般字典词典上都有的。但是,许多词语还蕴涵着基于概念意义的民族文化意义。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制约并影响着语言,在不同的文化里,相同的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含义。这就是王德春教授所提出的“国俗语义”。比如我们熟悉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在汉语里由于“柳”和“留”谐音,所以,我们的民族文化赋予它比植物学要丰富得多的内涵,常以“柳”暗喻“离别”和“惜别怀远”等。因此,通过探究关键词的文化含义,即国俗语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深层意蕴。
下面,笔者试从关键词的“国俗语义”入手,对“滕王阁三秋图”的情感内涵作一管窥。
(一)
先看总写三秋九月之景的第一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它所写的核心内容有两项,一为水,一为山。
王勃眼前的水是“潦水尽而寒潭清”。意象“潭”或“寒潭”在古诗文中比较常见。谢灵运有“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虞骞有“泠泠玉潭水,映见娥眉月”(《视月》)和“澄潭写度鸟,空岭应鸣猿”(《寻沈剡夕至嵊亭》)。“皎皎寒潭”“泠泠玉潭”“澄潭”都让人觉得非常凄冷。何逊更有“寒潭见底清,风色极天净。寸阴坐销铄,千里长辽迥”(《暮秋答朱记室诗》)这样的诗句。王勃的“寒潭清”这三个字很可能即由此化出。赵昌平解释何逊这四句诗时说:“潭水凝寒,清到了彻底,长天无云,似为秋风清扫,一片明净。在这萧索的秋气中,诗人枯坐潭边,送走了一寸寸光阴,而他的思神却随秋气秋声飞到了千里之外故友的身边。”显然,“寒潭”是个凄冷的意象,诗人往往用它来衬托离愁别绪。
王勃眼前的山是“烟光凝而暮山紫”。“暮山”即“日暮之山”。蔡文姬有“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胡笳十八拍》),李陵有“游子暮思归”(《赠苏武诗》),阮籍有“日暮思亲友”(《咏怀》),王粲有“日暮愁我心”(《七哀诗》),江孝嗣有“薄暮苦羁愁”(《北戍琅邪城》)……唐诗中也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日暮客愁心”(孟浩然《移宿建德江》)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含“日暮”意象的名句。显然,“日暮”是一个能引发游子思归怀人并使他们愁肠百结的特殊时候。
那么“暮山”呢?“暮”和“山”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意象,在王勃之前几乎没有,也许这是王勃的首创。
文化具有延续性。我们既可以考证王勃之前“日暮”的文化意蕴得知王勃此文“暮”的内涵,也可以探究王勃之后文人对“暮山”的使用情况,从而得知“暮山”在王勃笔下的情感意蕴。
刘长卿有“暮山江上卷帘愁”(《汉阳献李相公》)。魏璀有“柱间寒水碧,曲里暮山青”(《湘灵鼓瑟》),灵一有“月影沉秋水,风声落暮山”(《酬陈明府舟中见赠》),李嘉佑有“雨过暮山碧,猿吟秋日曛”(《入睦州分水路忆刘长卿》),许浑有“诗人愁立暮山碧,贾客怨离秋草青”(《题义女亭》),裴说有“泣罢重回首,暮山钟半闻”(《哭处默上有人》),伍乔有“别后相思时一望,暮山空碧水空流”(《寄落星史虚白处士》),等等。“暮山”常与“猿吟”“秋水”“寒水”等凄冷的意象连用,表达悲情愁绪,与王勃此文“暮山”与“寒潭”对用一脉相承,它们几乎都是“悲愁”的代名词。
“寒潭清”,“暮山紫”,总写三秋九月之景的第一句,整体色调偏冷,为全景奠定的整体基调凄凉而悲情。
(二)
总写三秋胜景之后,一句“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过渡到正笔描绘“滕王阁之秋景”。
先仰视,但见“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并想象登阁下视的效果“下临无地”。
作者极力突出“台”和“阁”的高峻。
为什么要突出“台”“阁”的高峻呢?因为“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其一》),“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沈约《临高台》)……陈子昂歌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高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是“登台”“登高”这一特定情境触动了诗人那颗敏感的心,从而触发了人生的孤独、失意和悲戚。可见,“台”“阁”等都是我们古代文人雅士登高赋诗抒感的重要场所。而王勃此处的“层台”与“飞阁”,则是作者后文产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之悲叹的重要铺垫。因此,“层台”和“飞阁”最终离不开一个“悲”字。
仰视之后,作者将视线移向远处的“鹤汀凫渚”和“桂殿兰宫”。
先看“鹤汀凫渚”。
为什么非要叫“鹤汀凫渚”而不叫“鹅汀雁渚”或别的什么呢?这还得追溯“鹤”和“凫”在传统文化里的丰富内涵。
鹤,高雅俊秀的形态和飘逸灵性的神态,人们赋予它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民间,鹤是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爱情忠贞的象征;在宫廷,鹤是祥瑞之象,是有气节的忠臣的象征;在道教界,鹤是仙人的坐骑,也是仙人的化身;而在文人雅士心中,鹤更是“贤人君子、隐逸之士”的代名词。苏轼在《放鹤亭记》中说:“《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说的就是鹤之所以成为“贤人君子、隐逸之士”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