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开颅手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范文第1篇

手术显微镜在开颅手术中可使视野更清晰, 照明更充足, 对残余损伤的创面一览无余, 避免了对脑组织的强力牵拉, 可以充分达到止血清除血肿的目的, 避免血肿继续扩散, 是现代神经外科的标志, 成为现代神经外科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手术设备之一[1, 2]。本文通过对10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与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做了对照比较, 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明显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占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10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39~77岁, 平均年龄59.2岁, 出血量30~50 ml有26例,最大出血量达65 ml有24例, 原发出血均在基底节区, 由基底节破入脑室者有13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有12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53.2岁, 出血量30~50 ml有29例, 最在出血量达65 ml有21例, 原发出血均在基底节区, 由基底节破入脑室者有15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有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下行开颅探查术,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 均实施减压术, 根据GCS评分判定疗效。具体方法:在手术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例如备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手术室接送患者的护士把患者接入手术室, 巡回护士核对好床号、姓名、住院号、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 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巡回护士把患者妥善固定后, 连接好电刀、电凝、开颅电钻的机器、手术显微镜的连线, 手术医生戴上无菌手套后用显微镜保护套将显微镜罩上, 调节好参数度, 以方便使用。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常规消毒铺巾。在患侧颞部瓣状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部分颞肌直至颅骨外板, 钻孔后去除骨瓣, 悬吊硬脑膜, 敞开硬脑膜, 在显微镜下将颞叶皮质切开, 进入血肿腔, 在显微镜下沿血肿周边寻找出血点, 找到后电凝止血, 血肿随后可大部分或全部被吸除而不必损伤血肿壁;血肿吸出过程中即可见脑膨出渐退, 脑搏动恢复, 清除血肿一般在80%以上, 不必强行彻底清除, 尽量少或者不牵拉脑组织, 血肿清除之后, 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一根,便于随时观察血肿腔内的出血情况[3]。在显微镜下将手术野彻底止血后, 于切口旁做一长约1.0 cm切口, 置入硬膜下引流管一根, 固定好引流管, 连接引流袋。清点器械无误后关闭手术切口 , 缝合皮肤, 切口包扎。

手术完毕, 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接送患者护士三方一起将患者送至重症监护室, 与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做好患者的交接班工作。

1. 3 术后护理

1. 3. 1 开颅手术的患者手术完毕后直接送入重症监护室, 手术后的护理也很重要。手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意识、瞳孔变化, 每15~30 min观察记录1次,若患者情况稳定后可改为1次/h。

1. 3. 2 观察头部切口的渗血情况、引流管的引流量、速度及引流液性质、患者有无头痛及呕吐情况。

1. 3. 3 观察患者的神志、语言表达能力及患者肢体活动情况。

1. 3. 4 手术后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 随时观察各引流管的情况, 绝对卧床休息, 病情稳定后, 床头抬高15~30°, 以防止颅内高压。搬动患者应特别小心, 头部尽量保持静止状态。

1. 3. 5 注意防止坠床, 当患者躁动不安时, 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

1. 3. 6 昏迷患者需进行口腔护理2次/d, 有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天更换引流袋, 随时整理床单位。昏迷及吞咽困难者, 术后24 h开始鼻饲, 饮食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恢复状态良好的患者有25例, 占参与此项实验患者的50%;致残的患者有22例, 占参与该项实验患者的44%, 死亡的患者有3例, 占参与此项实验患者的6%。对照组恢复状态良好的患者有11例, 占采用常规治疗患者的22%, 致残的患者有30例, 占采用常规治疗患者的60%, 死亡的患者有9例, 占采用常规治疗患者的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从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的住院情况来看,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约为4~6周, 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约为3~4个月,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随着社会进步, 外伤性颅脑损伤越来越多, 外伤后颅内出血, 使颅内压增高, 进而形成脑疝, 一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需立即进行开颅探查术, 清除损伤的脑组织。头颅CT和(或)MRI检查后, 在显微镜下开颅、止血、清除血凝块、减压, 减轻脑组织压迫, 使散大的瞳孔恢复,以利患者恢复。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用微创脑室引流不彻底的, 也可在显微镜下彻底清除淤血、血肿、血凝块、止血, 更好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4]。在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清除血肿后, 再联合应用脱水剂、利尿剂、限制液体入量、止血药、高压氧治疗, 降低颅内高压, 以利患者康复[5]。显微镜下开颅探查术, 不管是年老的、年轻的患者, 在显微镜下行开颅术, 远比传统开颅术盲目的减压止血效果好。显微镜下开颅探查术能充分暴露, 扩大视野, 达到彻底的清除血肿、止血的目的, 提高患者恢复的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致残率,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新强.显微手术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比较.中国医药指南:学术版, 2009, 7(11):99-100.

[2] 栗超跃, 史锡文,张佳栋, 等.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内血肿的疗效评价.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7, 21(10):752-753.

[3] 郑志雄,李康增,苏小君.微创穿刺脑室引流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出血10例.安徽医药, 2003, 7(6):442-443.

[4] 王根兆.微创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1):160.

开颅手术范文第2篇

上海 周中玲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张全斌:开颅术后的头疼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术后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还有头疼,多出现在像你父亲这样的颅脑外伤开颅术后,患者的总体恢复情况良好,但遗留轻重不一的头疼、头晕症状。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这些症状的加重往往与天气变化、情绪变化相关。由于头疼症状持续的时间较长,患者多伴发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尽管医生告知患者检查结果没有异常,但患者总是不相信,总认为自己的病看不好了。在这种情况下,除药物对症治疗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心理上解除患者的思想包袱,鼓励患者早日康复。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五下午

哪些人可接种HPV疫苗

有新闻报道,接种HPV疫苗可预防宫颈癌。哪些人可以接种这个疫苗?我国可以接种吗?

江苏 吴云晓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教授吴小华:目前美国已经有两种获得批准用于预防HPV(人瘤状病毒)感染的疫苗:重组HPV四价疫苗、重组HPV二价疫苗。两种疫苗都应该在男性或女性性活跃之前注射:建议女性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时间为11~12岁,第二和第三次注射分别在第一次注射后的1~2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较年长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女性(13~26岁)可进行强化免疫;男性用于预防生殖器疣需要在9~26岁接种3剂四价疫苗。

HPV疫苗在中国人群中需要接种多少次才能产生预防作用?重复注射需要间隔多长时间?预防作用能维持多久?什么人群需要接种?最佳接种年龄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均尚未明确,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探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目前该疫苗过于昂贵,限制了其在中国大规模人群中接种工作的开展。

专家门诊:周二上午

怀孕后甲胎蛋白升高是何因

我今年28岁,现在怀孕15周了,最近体检时发现甲胎蛋白(AFP)比正常值略高。我知道AFP是一种反应肝癌的肿瘤标志物,我没有乙肝,也没有什么不舒服,以前体检都没问题。这种情况正常吗?需要进一步检查吗?

安徽 贺菲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教授陆伦根:甲胎蛋白是临床上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已广泛用于原发性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及预测复发。患生殖腺胚胎瘤、少数转移性肿瘤、活动性肝炎及妊娠时,甲胎蛋白可升高,但不如肝癌明显。一般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甲胎蛋白开始升高,7~8个月达到高峰,但一般在400微克/升以下,分娩后3周可恢复正常。因此,你血清AFP轻度升高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如不放心可定期随访甲胎蛋白及肝脏功能。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特需)

乙肝抗病毒治疗发生耐药怎么办

我是乙肝大三阳患者,HBV DNA 3.73*106 拷贝/毫升,ALT(丙氨酸转氨酶) 132单位/升,医生建议我服用口服抗病毒药物。听说这类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耐药,我要是服用后发生耐药怎么办呢?

山东 李辉

开颅手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 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107-02

高血压脑出血是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当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较高[1],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单纯性的药物治疗该疾病目前没有明显的效果,流程治疗多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与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主要有直接开颅清除术、脑室外引流、血肿抽除等,我院使用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如下简要分析报告。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2例,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龄为32-78岁,平均55.3±3.4岁,患者从发病到进行手术的时间为3h-72h,平均为22.4±1.5h,以上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经过MRI确诊有颅脑内出血的情况,其中大脑半球出血者36例,小脑出血者7例,血肿破入脑室者9例,出血量50cm的患者5人。对就诊患者进行精神意识评估,其中意识清晰的患者9人,头痛伴意识障碍患者41人,2名患者出现昏迷。以上所有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病史,但收缩压控制在200mmhg以下,没有合并有严重的其他疾病以及脏器损伤,和其他不能进行手术的禁忌症。

1.2手术方法

患者进行术前全麻,按照CT或其他检查方法定位[2],作相应切口开颅。先切开患者的头皮层、再清除出血的血肿块,典型的基底节外侧型血肿清除术,多使用颞上回或颞中回前中部做为手术入路。一般手术时深入伤口的5cm即可以达到血肿腔内。也有在充分分开外侧裂后,再经岛叶入路进入血肿腔内者,此手术入路方式虽然皮质损伤较轻,但在手术的过程当中要避免损伤到侧裂部的血管。加入在清除血肿块后偶尔任可见豆纹动脉有少许的活动性出血点,需要在手术显微镜下及时止血,夹闭好出血的分支血管,以保障主干血管不受损。基底节内侧型血肿多可深入血肿腔内5~7cm,在手术过程当中应尽可能避免损伤血肿壁,天使要注意附着在血肿壁上的少量血块一定不要强行清除,且在深部内侧型的血肿更要避免盲目使用电凝进止血。破入脑室的血肿在清除的时候,应采用额中回或顶叶做为手术入路,切开皮层,清除患者脑室内的血肿之后,再通过侧脑室壁的血肿穿清除脑内残余的血肿,血肿清除完全术后再进行脑室的引流,降低颅内压。手术结束时应使血压回升至原来水平,检查止血是否彻底,对活动性出血以电凝烧灼或明胶海绵压迫止血,上述办法不凑效的致命性大出血,则使用耳脑胶,术后 1 d~2 d ,无新的出血后 ,拔除血肿腔引流管,脑室引流管可多留置数日,以便观察脑脊液性状,了解颅内压力 ,并行控制性引流 ,以顺利度过术后急性水肿高颅压期,根据术中颅内压力情况决定是否行去骨片减压,常规关颅与缝合。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行抗脑水肿治疗。

开颅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手术;高血压脑出血;应用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11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高血压脑出血(HCH)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脑内血管破裂而引起的一种脑血管病,其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高血压脑出血以40~70岁的中老年患者居多,且男性的发病率稍高于女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特点为起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若不及时对患者采取治疗,则死亡率极高,经救治存活的患者其预后也较差,据研究表明,在全部脑卒中病人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占10%左右,所以高血压脑出血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上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以清除患者脑内血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循环为主,并采取措施促进患者脑组织恢复。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其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和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有效率及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现将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范围40-69岁,平均年龄为49.4±2.0岁。将砷例患者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的血肿部位分别为:脑叶9例,小脑4例,基底节12例,丘脑5例。观察组患者的血肿部位分别为:脑叶11例,小脑6例,基底节9例,丘脑4例。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选标准为: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患者的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标准;患者经颅部CT确诊;患者无呼吸暂停、深度昏迷等现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肿部位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

我们对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全麻处理,在麻醉状态下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手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

1.2.2观察组治疗方法

我们对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为:给予患者全麻处理,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清除患者颅内血肿。对患者头部先用CT,根据CT扫描结果可以看出血肿位置,然后标记手术切口位置。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待气管插管后,在上述标记位置开一手术切口,长约5cm,切开患者头皮,对患者颅骨进行钻孔,钻孔直径为3-4cm左右,切开硬脑膜,沿脑沟分开脑皮质找到血肿部位,采用低负压吸引器缓慢小心地吸取血肿,在吸取血肿过程中,注意对缓慢冲洗及止血,血肿清除后,在创面贴明胶海绵,留置导管引流。

1.3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我们观察两种方法的有效率;患者在治疗后,我们对患者进行持续2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

1.4疗效评价

在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我们对患者进行持续2个月的随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标准如下: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或减少小于18%;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范围为18%~45%;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范围为46%~90%,病残度1~3级;治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范围为91%~100%,病残度0级。

1.5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5.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作t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种治疗方法总有效率对比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

开颅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 及时予以患者开颅术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护理作为临床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效果与患者的抢救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并且进行CT扫描确诊。其中,男3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45.07±3.21)岁;GCS评分在3~8分,平均分为(6.09±1.02)分;损伤原因:车祸致伤30例,重物打击致伤18例,重物坠落砸伤16例,锐器致伤8例。随机将本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血肿清除术,30行颅内去骨瓣减压术。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监测、术前基础准备、术后配合及术后一般护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①体征监测:术前,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及颅脑损伤原因,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严密监测,包括患者的血压、瞳孔、脉搏、呼吸状况等等;②术前检查:做好患者各项术前检查工作,包括脑血管造影、CT扫描、血常规、尿常规、肝功生化等等,确定患者的出血位置、出血量和血肿大小;③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调节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患者体内营养;④纠正休克:对患者体表裂伤部位活动性出血进行控制,针对休克患者予以抗休克护理;⑤降颅内压:予以患者甘露醇静脉滴注,降低颅内压。⑥完善术前准备:配合医务人员准备好手术时的急救药品和手术器械,并做好备血、剃头、皮试等术前准备工作。

1.2.2 术中护理 ①护理:于麻醉前,对患者的四肢进行牢固约束,防止应用肌松剂后患者出现肌肉下滑。固定好头架,针对头部偏转过度者,垫高入路侧肩部以对形成支撑,同时可对头架压力进行缓解。②心电监护:在手术进行的全过程中,予以患者心电监护,并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确定患者的清醒度,观察患者的呼吸是否正常。③麻醉配合:重视患者麻醉诱导期与围手术期的麻醉护理,积极地配合麻醉师对患者进行麻醉,并在手术中时刻监测患者的病情,如果患者的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予以处理。同时,针对患者存在的麻醉危险因素予以针对性护理,既要对患者的循环稳定进行维护,促进脑灌注压得到保护,又要对患者的呼吸进行维护和控制,以保证充分氧合。

1.2.3术后护理 ①循环系统监护:予以患者心电、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常规监测,为患者补充血容量,维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保证正常血容量和脑血流量。②呼吸系统监护:针对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加强呼吸机使用护理,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及时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调整。③并发症预防及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为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和护理,如果患者在术后出现泌尿感染、褥疮、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护理人员还要根据这些病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除此之外,对于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医护人员要进行及时的护理。同时还要帮助患者按摩和清理,保持床铺的干净,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参照G0S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G0S评分标准分为:恢复良好;中度残疾 ;重度残疾; 植物生存; 死亡 5个级别[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恢复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见表1。

3讨论

颅脑损伤后,因患者病情进展较快,一旦未及时控制,多预后不良。开颅手术作为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于手术围术期予以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除常规基本护理之外,还应予以针对性、综合性及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以便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患者抢救效果[3]。

本研究中,围术期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41.67%,对照组为27.78%,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于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治疗中,予以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以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太梅.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3):42-43.

相关期刊更多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临床神经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