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舆情信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20年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公司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建议,对涉及本单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XX同志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XXX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编辑《XXX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内容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情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特别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内容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及语意不通等问题。要增强回复内容的针对性,确保回复内容既一语中的,又切实可行,坚决杜绝用应付式、程序化语言回帖或含糊其辞的现象。
[关键词]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监测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2-0111-04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12.021
引言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校园网中网站、论坛、微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信息资源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主要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校园网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观点。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此引发对校园网络舆情这种校园信息传播方式的关注,实施对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测与管理,维护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健康传播,已经成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工作。
一、网络舆情概述
1.网络舆情的概念、要素与发展过程
所谓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为反映舆情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信息”则是民众在互联网上和传播的能够反映民众舆情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往往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网络舆情反映和表达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
作为社会舆情的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高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事务和学校管理等与自己利益相关的问题的情绪、看法、意见和态度。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可知,高校网络舆情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本体和舆情空间四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其中以学生为主。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社会事项,包括各种事件、热点现象、行为和政策等等。高校网络舆情的本体是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高校网络舆情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对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情境,通常指学生社会政治态度形成、变化和发生作用的环境。网络舆情空间是多层的、结构化的和复杂多变的,是主客体和空间中具有的其他基本因素之间的多维或多元的互动。舆情空间包括硬空间和软空间。硬空间是指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种虚拟空间,如校园BBS、论坛、微博等。软空间是指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角色认知、价值观以及网络文化等。
网络舆情一般都要经历产生、形成、发展、消亡四个过程。首先是社会或校园中某个话题或现象引发网络使用者(俗称网民)关注。在得到网民的关注后,借助网络的传播和放大作用,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一种或数种舆论观点。当参与人数和舆情信息的传播达到一定程度后,网络的声音开始在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引起现实社会的共鸣,促成网络舆情的到来。而一旦热点转移或消失,该舆情热点话题随之退化或转入下一热点。
2.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
从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可以得知,网络舆情信息有着自己的生命周期。所谓网络舆情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决策工作产生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开始,到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结果被决策者利用的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和利用分别是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的起始和终结,中间还要经历一系列不可缺少的环节,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规划、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和评价、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信息的报送和反馈、网络舆情信息预警等,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主体部分。
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准确把握教育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导向、发展趋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决策数据链,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支持。结合网络舆情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过程,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与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信息萃取)、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网络舆情决策管理和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环境。
网络舆情信息提取是利用网络抓取技术,包括网络雷达技术、元搜索技术、网页内容智能提取技术等;多文档自动摘要技术;信息检索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技术、基于图片内容检索、数据挖掘技术、自动分类与自动聚类、相似搜索与消重等技术,对校园网(新闻、论坛、微博、即时通讯等)进行实时监测、采集,对转载频率高和访问次数多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和专题聚焦等。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核心功能。是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者在对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把握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本质,并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方向。
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目的是提供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需要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给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将网络舆情信息数据挖掘分析模式及特征输出为舆情监测图谱。在相关数据挖掘、监测分析算法的支持下,形成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报告。同时将生成的舆情信息存储于舆情信息数据库中,以便今后舆情信息研究的需要。
整个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网络舆情监测的环境中,监测环境的建立有助于相关舆情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分析处理、决策方针的制定、对舆情的监控和管理。
三、主要功能分析和实现
1.网络舆情信息采集与处理
高校利用对校园网络的控制与管理,校园网内的舆情信息数据可通过对各种信息平台的访问权限来获取。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对校园网内多种异构数据源的信息采集,具体为:利用网络爬虫模块实现对校园网内网页文件的信息采集;利用Lucene数据库接口实现与各种异构数据库的连接;利用Nutch的插件机制,实现对文档文件的解析与读取。
Nutch是一个开源的Java实现的Web搜索引擎,在Lucene基础上通过添加网页数据抓取功能构建而成,提供了构建搜索引擎所需的基本工具模块,包括网络爬虫、文本分析、分词工具、建立索引、搜索功能和结果过滤等。Lucene是一个高性能、可伸缩的信息搜索库。可为Nutch提供文本索引和搜索的API,也可为应用程序添加索引和搜索功能。通过Lucene的数据库接口直接从数据库中取出数据。用API建立索引并提供搜索接口。
互联网的舆情数据信息可利用元搜索引擎技术从网页数据和异构文档中获取。元搜索引擎将检索条件转换为各独立成员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能够接受的格式,并通过各自的查询接口提交,然后对获得的HTML格式的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处理。获得与之相对应的链接地址、网页标题以及部分说明文字,将上述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后存放到相应的数据库中。最后通过对不同独立成员搜索引擎所获取的舆情信息的链接地址和网页标题等信息的对比和有效性检测,实现结果的筛选和去重,然后将结果提交给Nutch插件,与校园网舆情信息统一建立索引。
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包含分词与建立索引。主要对信息采集过程采集到的文本数据库进行读取,逐条进行数据清理,去除文本中的脚本等无用信息,提取出文本的标题、内容,并利用对文本进行分词索引,创建文本模型并提供数据资源。
2.网络舆情信息分析
网络舆情信息分析是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的核心。学者们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虽然总结了许多应用模型,但不能较全面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分析,在继承学者们的研究实践(如指标分析)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网络舆情信息,结合内容分析法,选取趋势分析、指标分析、文本分析、比较分析等分析方法,以达到较为全面地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内容的目的。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其目的是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隐性信息,对事物发展做出预测。内容分析法用于网络信息的分析,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方面。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析法可以在自动处理环境中深入揭示文本的隐性内容。
趋势分析通过对某一舆情话题,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舆情信息资料进行函数模式的转化,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某一特征的信息的数量、重要性、强度等发生变化和差异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舆情话题的趋势倾向。
指标分析用于内容分析中可以测量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热点或重点,检测偏见存在的趋势,推断信仰、信心和动机的水平等。网络舆情信息研究模型里常用的指标有热度指标、倾向性指标、预警指标。
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信息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本分析是对文本的表示及其特征项的选取,它以特征词作为分析要素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统计其出现的频次,分析和推断网络传播的内容,以及言论的倾向性。
特征分析把从文本中抽取出的特征词进行量化来表示文本信息,通过对某一对象的特征词,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比较分析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研究对象的不同,找出本质上的异同。例如:比较同一舆情信息在不同地域的传播特点、反应热度等;比较不同媒体载体报道风格的异同等。
四、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的实践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决策和管理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得到重视,它的应用促进了高校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提供技术保障,使高校教育管理适应网络时代的形势发展需要。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模型,以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为中心要素,构建互动的反馈响应体系,主体要素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媒介要素为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如图3所示。
网络舆情信息互动反馈响应体系中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直接面向教育工作者和网络环境,利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校园网络环境中的舆情信息采集并挖掘分析,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舆情信息情报以及决策支持。在舆情分析及管。理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现实环境中的情报信息;舆情管理通过教育工作者在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决策反馈行为,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作用。另外,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舆情信息监测管理体系将自己的思想、需求及建议等反映给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建立交流机制。这样,在教育实践中受到阻隔的两大主体要素(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有效地建立互动关联机制,一方面,让教育工作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及行为;另一方面,让受教育者的意见可以畅通地传递给教育工作者。
应该说,《旅游新报》在举国同悲的国家哀悼日的荒唐举动,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中国新闻出版界并不多见,它在互联网上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并不止于公众情感在道义上的压倒性胜利,作为一起新闻类公共事件,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标本意义。那么,在众多的网络评论里,我们究竟能体验到一种怎样的舆论倾向?又能从中透析出怎样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从网络舆情这一视角对《旅游新报》事件作一粗浅分析。
5月20日19:08,腾讯网较早刊发了《重庆地震报道违背社会公德被停刊》的新闻,次日8:30,该条新闻的评论帖子及点击数量约为480条,至11:00,已激增到2385条,至15:30,达到4248条(此时相关图片已被网站删除),至5月22日18:00,达到4755条,基本接近峰值,尽管随后还有零星评论加入,但整体数量已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
笔者以5月21日8:30至5月22日18:00腾讯新闻BBS评论中的577条主帖及跟帖(4条无关帖子排除)作为研究样本,借助内容分析法,得出网民对于该条新闻的三种基本态度:
一、支持意见487条,占样本总数84.4%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⒈对《旅游新报》的愤怒、斥责与鞭挞。这类评论共476条,占支持意见总数的97.7%,占样本总数的82.5%。评论中“”、“卑鄙”、“缺德”、“道德沦丧”、“败类”等字眼比比皆是,更有以粗口直接唾骂者,言辞尖刻,情绪激烈,表达了广大网民对《旅游新报》在国家哀悼日期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强烈愤慨。如:“把娱乐建立在灾难之上,天理不容!”;“这是对整个国家哀悼日活动的亵渎,对死难同胞的不尊重,良心何在?”;“在国家哀悼日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就是藐视国家和人民的尊严,应该严惩!”;“支持停刊处罚决定!!”等等。舆情学者刘毅认为:“从数量方面分析民意的赞成或反对态度,是考察民意唯一科学的方法。70%是数量对比的绝大多数的观念……从这一共同基础出发,民意是公正的。”①从统计数据考察,批评以至于痛斥《旅游新报》并赞成对其进行停刊处罚的意见占样本总数的84.4%,与通常情况下网络留言的观点分立、众说纷纭相比,价值取向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而这种主流意见所折射的,正是汶川大地震以来华夏神州无处不在的庄严民意――一种在灾难面前空前凝聚而决不允许丝毫亵渎的民族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占到支持意见的绝对多数,“愤怒”是这些言论的基本态度。通常,网络舆情都是某种社会问题日益积累而由某一公共事件刺激公众情绪而急剧生成。在《旅游新报》事件中,网民高度集中的愤怒情绪固然是对不良媒体批判的宣泄,但从更深层面看,实际上也是对大众媒体长期走娱乐路线、偏重“眼球经济”、忽视人文关怀不满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如某网民留言:“不光是一个编辑部一个刊物……社会大众的心态,追求物质刺激,道德的沦丧……能说和传媒大亨们没有关系?”。再如:“重庆的很多报纸只会宣扬奢华,消费,享乐,充斥着浮躁、奢靡。似乎这个西部城市里只有小资、新贵。缺乏对弱势阶层的关注,只能让社会断层拉大,有必要引起注意了。”多年来,对新闻娱乐化、庸俗化的反思仅仅局限于学术探讨的范畴,而在实践中却被众多媒体奉为迎合市场的“至宝”,“硬新闻软着陆”、“严肃新闻软包装”已经成了许多媒体的思维定势。此次《旅游新报》在举国同悲之时仍然不忘“性感路线”,竟以人的生命和尊严作为娱乐对象,正是其惯性思维造成的恶果。有关部门对其进行停刊处罚,正应了一位新浪网友的愤言:“希望你这次可以‘娱乐到死’!”网民的不满和担忧情绪以及善意的警示,值得当今众多媒体认真反思。
⒉对新闻体制、新闻事故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理性思考。相关留言共11条,占支持意见总数的2.3%。这类留言虽少,且大多只是只言片语,却不乏理性的深刻与思辨的严谨,发言质量较高。有网民质疑,新闻出版物每期发行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方能面世,而像第60期《旅游新报》这般低俗的报刊,如何得以越过数道关口而堂皇出笼?有关部门是否有失职行为?在痛批报纸责任人的同时,主管部门是不是也要负一定责任?从网民的质疑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社会公众对当前某些媒体新闻把关和导向审查流于形式的不满,以及对建立重大新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的迫切呼吁。为死难平民而设的国家哀悼日在我国尚属首次,《旅游新报》的悖逆行为与哀悼日的严重冲突也引发了一些网民的思考。有网民希望从法律层面建立长效机制,以便在法定的全国哀悼日期间对媒体的行业行为进行制度约束,并提出了相应的违规惩戒措施。
二、反对意见26条,占样本总数4.5%
在《重庆〈旅游新报〉地震报道违背社会公德被停刊》的新闻评论中,4.5%的反对意见在发帖总数中只占到绝对少数,与压倒多数的主流意见相比,舆情冲突并不明显。虽然如此,作为舆情矛盾统一体中的构成要素,它所代表的对立立场和观点仍然明确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反对意见又是显著的。同时,因其提出的多是涉及政治、法律和意识形态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普通网民对其正确性辨识有一定困难而容易产生附和与认同心理,加之网络言论的隐匿性特点,易被寄生在网络里的消极政治群体“浑水摸鱼”,因而对这类意见应予以高度重视。
反对意见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⒈认为对该事件的处理与新闻自由存在冲突。相关评论共17条,占反对意见总数65%。这一数据表明,新闻自由虽然是个老话题,但却一直是新闻传播界最容易产生是非争议的领域,也最容易成为某些人“说事”的“噱头”。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对新闻自由有着本质不同的框定,新闻观认为,新闻自由从来都是阶级的、历史的、相对的,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不存在的。由于网民具有海量性特征,其素质参差不齐,对新闻自由的理解也就千差万别,但最常见的理解误区仍然是片面化与绝对化。如某网民留言:“国民有言论自由,这个权力不能被轻易抹煞。”又如:“说实话,我虽不赞同这样的报道,但我同样也不赞同全国只有一个声音。”虽然后一条帖子的反对点击量一度为305人,但赞成点击量也同时达到了262人。不少网民就此展开辩论,有网友严肃指出:“这不是全国一个声音的问题,是对亵渎公众感情的媒体应有的处理。”实际上,即使在一贯标榜新闻自由的西方国家,在遭受重大灾难时,也罕有媒体以新闻自由的名义做出违背社会公德、伤害民族感情的举动。例如:“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许多媒体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民众昼夜排队献血、全体国会议员在关闭的国会山前齐唱《上帝保佑美国》、警察和消防队员救援受难者等非常具有人情味和激励意义的报道②,美国媒体所表现出的团结和爱国精神令人刮目。“9・11”一周年纪念时,一些知名媒体如福克斯电视台等决定将9月11日定为“无广告日”。据《华尔街日报》估计,“9・11”周年纪念日当天,美国所有媒体的广告总收入将减少2亿美元③,各媒体均表现出国难时期应有的道义和应负的责任。我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月19日至21日全国哀悼日期间,几乎所有平面和网络媒体在版式设计上都以庄重、肃穆的黑白两色寄托对数万逝去同胞的哀思,《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西方主流平面媒体在报道有关地震救援情况时均配发黑白照片,以示哀悼。而《旅游新报》却在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就以令人震惊的形式大唱反调,以娱乐的心态调侃灾难,彻底抛弃了新闻道德与媒体良心,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严重亵渎了神圣的民族尊严,严重伤害了崇高的民族情感。有网友这样评论:“不尊重公众的共同情感,就没有你的自由。”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⒉认为该事件属于道德而非法律范畴。相关评论共7条,占反对意见总数27%。这类网友认为,《旅游新报》事件仅仅局限于道德范畴,应该从道义上予以谴责,对其做出停刊处罚缺乏法律依据。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遇有争议首先从法律层面进行思考已经成为许多公民的自觉习惯,这无疑是法制的进步。在这起事件中,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对《旅游新报》做出停刊整顿的处罚决定,有着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分别是《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五十六条,《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第三条、第二十五条、第六十条,及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旅游新报》若不服处罚决定,可在法定期间向有关部门提出行政复议。
若对这类网民留言作进一步反思,我国新闻法制尚不健全也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多年来,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但由于种种原因,新闻法制建设却十分滞后,我国至今尚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新闻法》,对长期困扰新闻界的一些问题没有明确、具体的禁止性规范,仅靠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一些分散的行业条例、规章和党委部门的宣传政策作为调节手段,系统的新闻法制框架尚未建立,导致了当前新闻传播界在很多方面无法可依、进退失据,同时也使无德媒体有了可乘之隙。不少网民仅从道德层面来审视《旅游新报》事件,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现实写照。
⒊无聊型恶意反对。共2条,占反对意见总数8%。这类意见以油嘴滑舌、无聊恶搞为特征,在反对意见及样本总数中均占极少比例,不具备分析价值。
三、中性意见64条, 占样本总数11.1%
网民对新闻本身提出疑问的帖子共52条,占该类意见的81.2%,其余意见或对《旅游新报》表示同情,希望公众原谅,或模棱两可,约占中性意见的8.8%。
中性意见通常位于舆情冲突的中间地带,反映出舆情传播主体一种松散的、非关切的无谓心态,基本无意见倾向或倾向性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网友对新闻本身存疑的52条帖子。由于腾讯新闻频道次日将《旅游新报》的相关图片删除,造成众多网友不断提出疑问,如:“能不能把《旅游新报》报道的部分内容公布,让大家看看,他们到底做了什么?”、“究竟是刊发了什么样违背社会公德的报道?为何语焉不详?”等等。在腾讯网的这条新闻中,《旅游新报》封面及其内容图片是构成该条新闻最为重要的事实元素,如果没有图片,仅凭新闻中“严重违背社会公德”、“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含混表达,传达给网民的只能是一头雾水。5月21日腾讯网还给该条新闻配发了两幅图片,遗憾的是大约在当日下午即将图片删除。因为新闻要素的残缺,后来网友未能实现对新闻文本的全面解读,从而无从发表意见,这也是后来发帖量迅速减少的原因。因其暂未发表意见,笔者将其列为中性类目,但这类网友无疑都是潜在的意见主体。实际上有些网友一定程度上已经表达了不满情绪和各种猜测,如:“应该写明如何违规了,都写了些什么,才好让人判断是非,不能只是单方面发言”、“ 请问刊登什么了?有时候过犹不及啊”。等等。这些帖子再度说明,媒体在新闻时,尤其是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公开不但要及时,更要全面、充分,努力使公众了解到有关事件的尽可能多的信息,媒体应当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充分信任公众对于所谓“负面信息”的接受与包容能力,若出于某种顾虑而对事实遮遮掩掩,只会因信息不对称而使公众产生更多的质疑、不满与误解,也为各种流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刺激生成新的热点话题,甚至引发二次公共事件。
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问题单”,而通过较为科学的方式把准这些问题的脉搏并逐步在关键领域寻求突破,是新闻传播业实现自身变革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这也正是《旅游新报》事件在网络舆情视角下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注释
①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58页
②黄昆仑:《从“9・11”事件灾难新闻报道看中美媒介生态的差异》,联易网吧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 平衡 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解放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独立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1 借助首节信息,推断故事情节的发生
故事性记叙文往往是作者遭遇特殊经历后的有感而发。因此,首节无论是披露心理、介绍观点,还是描绘经历,无不渗透着文章的主题,流露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动机。显然,首节内容对文意的延伸和情节的发展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跟随首节内容文章的情节,由发生到发展到到结局到教益,自然延伸。
(2013年广东卷)原文:Tom brought a box of biscuits to a summer camp. He ate a few and placed the rest under his bed. After lunch, he found the box was gone. He went to tell his camp coach about it.
大意:汤姆带了一盒饼干去参加夏令营。他吃了几块饼干,将其余的放在床下面。午饭后,他发现饼干盒不见了,于是将此事告诉了负责夏令营活动的教练。
思路点拨:认真阅读首节可知,汤姆参加夏令营活动时饼干被偷。而根据常理推测,饼干被偷后,他一定会将此事汇报给负责夏令营活动的教练。因此,下文必然会介绍教练是如何帮助汤姆寻找偷饼干的人,并对其进行处理。进一步思考可推测,有经验的教育者对偷汤姆饼干的人不会大加惩罚,而会想方设法既让汤姆找到小偷,又不让其成为汤姆的敌人。这样的分析对推断文章情节发展阶段的未知信息很有好处。
2 利用故事情节的发生,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事情节发生之后,主人公的处境渐渐明朗,作者的意图慢慢流露,文章的思路也步步发展。此时,借助故事情节发生的部分内容,结合现有语境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可以逐个推断故事情节发展阶段的未知信息。
原文:The next day, the coach saw a boy eating Tom’s biscuits behind a tree. He came up with an idea to solve (解决) the problem. He found Tom and said to him, “I know who took away your biscuits. Will you help me to teach him a lesson?”
“Well, yes...are you going to punish him, sir?” Tom asked. “No, I am not,” the coach explained patiently. “That would only make him hate you. I want you to write to your mother and ask for more biscuits.”
大意:第二天,教练看到一个男孩在一棵树后吃汤姆的饼干。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他找到汤姆,对他说,“我知道谁拿走了你的饼干。你愿意帮助我教训一下他吗?”
“嗯,是的……先生,你想惩罚他吗?”汤姆问道。“不,我不想惩罚他。”教练耐心地解释道,“这样做只会让他恨你。我想让你给你妈妈写信再要一些饼干。”
思路点拨:果然,教练没有简单地处理问题。找到小偷后,他没有严厉批评,也没有惩罚,更没有让小偷赔汤姆的饼干,而是让汤姆向父母要更多的饼干,与小偷化敌为友。教练真是用心良苦。他的办法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所必须的。而这正是本文主题之所在,充分体现了本文写作的现实意义。
3 利用故事情节的发展,预测文章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低谷,摆脱困境。这时,其不懈的努力已露胜势,文章的结局也显露方向。
原文:Tom received another box of biscuits by mail from his mother a few days later. “Now,” said the coach, “go and share them with the boy who stole your biscuits.” Tom didn’t understand the coach’s intention, but he still followed his advice.
大意:几天之后,汤姆收到妈妈邮寄过来的饼干。“现在,”教练说,“去和偷你饼干的男孩一起分享吧。”汤姆不理解教练的意图,但他仍然接受了他的建议。
思路点拨:教练这种不计前嫌、以恩报恶的行为一定会感化小偷,让其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这样的分析对推断文章结局部分有帮助。
4 利用故事情节的,预测文章的结局
当文章情节的发展达到时,主人公的不懈努力将有结果,其奋斗目标的实现已成定局。此时,顺势预测文章的结局就水到渠成、顺乎自然了。
原文:Half an hour later the coach saw the two boys come up the hill, arm in arm. The boy was trying to ask Tom to accept his toy robot in payment for (赔偿) the stolen biscuits. And Tom was refusing the gift from his new friend. He said that a few biscuits were not so important.
大意:半小时后,教练看到两个男孩手挽手爬上了山。男孩竭力让汤姆接受他的玩具机器人,作为对被偷饼干的赔偿,而汤姆也在拒绝新朋友的礼物。他说几块饼干不是那么重要。
思路点拨:教练和汤姆用宽恕化解了看似复杂的事件,文章的主题也得到了升华。有理由相信汤姆和小偷之间真正的友谊会永远保持下去。
5 回顾故事情节,预测文章教益
讲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因此,故事结束后,作者很可能会揭示其所蕴含的教益,以教育读者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同学们在解故事性完形填空题时,当故事结束后,应回顾一下主要思路,问一问自己文章主题是什么,它有什么现实意义。然后,再想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想让读者获得什么。
原文:In some situations, forgiveness (原谅) is better than punishment.
大意:在一些场合,原谅比惩罚更好。
思路点拨:作者在故事结束后及时展示教益:宽恕胜于惩罚。以劝告人们学会原谅,学会宽恕。当然,这篇完形填空题没有在最后一节的教益上挖空,而是直接将教益提供给读者。相信大家只要掌握了推断教益的方法,做起来也不是难事。
【好题推荐】
(2013年长沙卷,保留原题号)
Bruce shook his money box again.
Nothing! He carefully counted the coins that lay on the bed. All that he had was $ 24.52. The31which he wanted was at least $ 90. How on earth (究竟) was he going to get the rest of the32 ?
He knew that his friends all had bicycles. It was hard to hang out (闲逛) with people when you were the only one 33 a bicycle. He thought about
34he could do. He couldn’t get money from his parents, because he knew they had no extra (额外的) money.
There was only one way to get money, and that was to earn (挣钱) it. He would have to find a job. He decided to ask Mr. Clay for35 .
“Well, you can start right here,” said Mr. Clay. “You see, my windows need cleaning and my car needs washing.”
That was the beginning of Bruce’s part-time(兼职) job. For the next three
36 he worked every day after finishing his homework. He took dogs for walks and cleaned rooms.
The day finally came when Bruce37his money and found $ 94.32. He wasted no time and went down to the shop to38the bicycle he wanted. He rode home proudly, looking forward to39 his new bicycle to his friends. Bruce liked his bicycle very much because he had bought it with his own money. At last, his dream came true, and his parents were40of him.
31. A. car B. bicycle C. truck
32. A. money B. help C. food
33. A. with B. without C. behind
34. A. why B. how C. what
35. A. food B. advice C. water
36. A. months B. minutes C. seconds
37. A. lent B. lost C. counted
38. A. choose B. sell C. drive
39. A. borrowingB. showing C. as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