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对于科研内容,我坚持从问题人手、从细微处人手的原则。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课堂上怎样以学生为本?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怎样交融……这些身边的问题正是我们进行科研的最好资源。前不久,我听了一节《质数和素数》的数学课。课堂采用问题推进式,在学生相互质疑、教师及时点拨下顺利完成,学生思维的活跃、发言的争先恐后,质疑的深度和针对性,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兴奋之余,我一直在思考,她的课堂为何如此高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最后,我得出了结论,差距在于我们的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找到了,课题也就产生了。于是,我们就以“如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课题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而从细微处人手就是把大课题变为小课题,通过对小问题的研究来解决大问题。我校的理想课堂建设,就是把理想课堂这个大课题分解为预习的内容和形式、小组合作的原则、点拨升华的语言与时机、课程目标的落实等小课题进行分项研究、点上突破。这样,理想课堂建设就由难变易、由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提出了落实课程目标的七项要求:集体备课确定目标、自主备课落实目标、新授之前出示目标、小组合作围绕目标、课堂检测紧扣目标、问题设计贯穿目标、评课研讨评价目标。

在学习教育科研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我们以集中研讨、聆听感悟和经验总结为主要模式。

一是集中研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集大家之长,问题就不难得到解决。语文教学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师常常是把优美的文章,动人的情节拆卸得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美没有了,感人的情节也没有了,导致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面对尴尬的局面,我们做法是:组织语文教师集中研讨,会上把问题抛给大家,让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争辩讨论中观点越来越统一,从而得出了语文课堂中应遵循的若干条原则。

二是聆听感悟。研究的形式多种多样,与他人交流、聆听别人的教诲也是一种研究,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灵感、一个启示,就能解决一个问题。书香校园建设之初,我校并不清楚此项工作如何开展。在一次与区教研室于春祥主任的交流中我们谈及了此事,从语文阅读谈到数学、英语阅读,从阅读谈到理解,从学语言谈到用语言。于是,一条书香校园建设的思路在我脑中形成了。随后,我把它归结为三个并重,即语文阅读与博览群书并重,阅读与欣赏并重,阅读与应用并重,从而构建起了读、赏、用于一体的书香校园建设基本模式。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在高职环境专业化学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与实践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总结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经验,并提出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化学检验课程;项目化教学;探讨

引言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司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化学课程改革。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特定的行业和岗位培养合格的生产或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使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探索的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自己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理论和动手能力都有,但是缺乏实际岗位的工作经验和能力。为此,我们以环境监测与治理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之一,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高等职业教学的模式,积极将“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高职教学中来。

1 教学实施过程

1.1教学目标

化学检验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化学分析工,其工作任务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与分解;样品分析;分析结果处理。课程内容是化学检验岗位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课程通过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分析仪器的基本构造和操作技能,能运用其知识、技能解决样品分析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积极进取,团结协作、实事求是、用心做事的工作态度。

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通过连续三年对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行业及企业专家的访谈,以及人才市场的跟踪调研,明确了《化学检验》的技能目标、知识目标以及态度目标。

1.1.1技能目标

能遵守实验室卫生、安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行为达到5S(整理、整顿、清理、清洁、修养)管理要求;分析仪器操作能够达到化学分析工中级工以上的水平;能独立进行样品的采集、制备等;能够对一般分析仪器进行维护,对滴定分析仪器进行校正。

1.1.2知识目标

能讲出定量分析过程中误差的来源及减免方法;能正确讲述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样品预处理基本知识;能正确讲述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1.1.3素质目标

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行为能力。

1.2教学组织及教学内容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根据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需求及工作态度,重构以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检测任务为依托,选择典型分析项目,设计了实验报告的编制、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用滴定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重量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用仪器分析法对物质进行测定、按工作过程进行样品分析实训等8个教学项目,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进一步分解成21个学习型工作任务。

以实践教学为先导,实验室作为教学实施场所,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渗透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采用“边讲边练,边做边学,边做边讲”,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进行理论延展。整个教学活动均在实训室完成,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

1.3教学方法与手段

《化学检验》内容多、实践性强,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理论密切结合实践,《化学检验》主要解决的是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及操作技能、分析数据处理等问题,而分析检验岗位工作是为了完成分析项目工作任务,是重复劳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具体、真实的分析工作任务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方法,增加师生互动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开设实验项目的训练,可将学生组成项目学习与训练小组,分工协作,相互帮助,相互监督,按照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分析操作技能要求进行项目活动,提交任务成果。

1.4考核与评价

《化学检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按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分别考核,综合评价。课程考核是项目考核的累积。并将“化学分析工”职业技能认证考核成绩与课程考核成绩综合评定为课程总体成绩。

1.4.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按照项目分别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则是项目考核成绩的累计。

课程成绩中每一个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卷面、计算机模拟和实操。

1.4.2项目考核

以班组为单位对成员进行考核,采用操作与答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每个班组由组长负责小组考核,集体答卷,一人操作其他成员评价,然后按答卷贡献大小、操作评价和态度对小组成员进行成绩评定(排序)。

教师根据各组答卷成绩、操作成绩和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价。工作评价成绩按A(90分)、B(80分)、C(70分)、D(60分)、E(50分)划分为5个等级。

考核注重应用,紧扣大纲,项目里重点介绍或讲解的知识,就是重点考核的知识;不出偏题、怪题。

2 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目的明确,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说明实行了项目化教学之后,尽管平时的作业上缴、单元实验以及技能训练对有些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但是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3 经验总结与问题探讨

实行项目化教学是一个改革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化学检验》项目化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是可取的、有实际价值的。

项目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法,或者在项目教学中不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等机械化操作现象。有时还存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落实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具体环节和详细设置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我们在今后的项目化教学中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使项目化教学不断地得到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 音乐 审美能力 感知 想象 表现 思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76-01

笔者在此之所以提出来要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因为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学生对音乐的欣赏附带着诸多非审美的功利因素,这就使得学生在音乐作品欣赏过程中出现昏昏入睡、精力分散、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积极性不强等现象,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水平无法真正的提高。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审美能力,根据笔者的经验总结,小学生音乐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1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感知强调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听觉艺术,更注重视觉、触觉、听觉等全方位感觉器官的有效整合。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除了听觉通道以外,还要帮助学生打开视觉、触觉、语言知觉、直觉、运动觉、平衡觉等通道,以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并使之与音乐建立多维联系,以促进学生对音乐整体知觉的形成。为达到以上目标,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音乐动画、电影片段等;并丰富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合作讨论、互动游戏等。以笔者《小青蛙》欣赏教学为例,首先利用计算机展示出小青蛙、荷叶、月亮、狂风等各类形象,同时根据音乐强弱、快慢,完整地表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各类角色,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整体感知。

2 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

音乐审美想象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美的享受,还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美的思考。可以说,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诞生,都是音乐审美层次的一个提升,而音乐审美真实想象的实现都是来源于欣赏者差异性的音乐审美感触,如聆听纯音乐作品《罗米欧与朱丽叶》后,不同的欣赏者会想象出不同的“朱丽叶”形象,这种差异性的联想才是真实的音乐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来激发学生对音乐想象外,还要认识到个体联想差异性这个客观规律,对每一个音乐作品不可以一个统一的画面去限定学生的想象。例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中《大象》这个片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音乐中低沉、拙笨的感觉让我们联想到什么体态的动物”。通过这种启发,学生联想到了犀牛、河马、大象等多种动物,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 审美思辨能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深入人“灵魂”的艺术,不仅有视听美,更重要的是蕴含着意义美。因此,在对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感知和想象,还需要欣赏者理性思维的参与,即对音乐进行合理的审美思辨,感悟和领悟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寓意,进而成为学生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音乐教育所应用的价值和功能。同时,学生审美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将为其今后自我积极、健康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目前小学音乐教育重感受,轻思辨的现状中,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学生审美思辨能力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在运用思辨策略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意蕴、内涵浅显易见的音乐作品。如《龟兔赛跑》这个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评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深刻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哲理。

4 审美表现能力的培养

音乐也是一种情感、语言、肢体的表现艺术,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还需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表现能力。首先,教师要经常肯定学生的进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音乐审美成功体验。其次,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创造”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表现、自由发挥的平台。通过欣赏、图画、肢体、语言、创造的有效融合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样以《龟兔赛跑》这个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为例,首先将故事概况讲述给学生,再播放代音乐,要求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根据自我认知与感受,用语言、图画、表情等来描述龟兔赛跑的动物形象和整个过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各个小组根据音乐自我分配角色、自我设计表演过程,并对各个小级的音乐表演进行讨论和评判。在这一环节中,无论是角色分配,还是表演设计,或是表演评论,学生都踊跃的参与其中,特别是一些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轻松、活泼、愉快的融入其中,进行创作和表现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对音乐作品有整体的审美感知,还发挥了审美想象,进行了审美创造,并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5 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

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评价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音乐审美评价是学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对音乐作品特点、网络、价值等做出的理解和判断,直接体现出学生音乐审美观的科学性和审美能力的高低。在音乐作品欣赏后,在学生角色扮演结束后,都可进行自由的教学生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这种平等、开放的评价平台的创建,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更能有纠正学生音乐审美过程中所存在着各种缺失或不足,最终形成科学的音乐审美知识、能力体系。

6 结语

小学生音乐综合审美能力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文章只是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从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教师需要根据音乐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性的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字:项目教学法;校本教材;教改实践;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053-02

在长期的VFP教学中,不少学生存在厌学、动手能力差的问题。经过实践,将项目教学法引入教学,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从而解决问题。下面将课改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几点。

1课改过程

1.1开发“项目驱动、案例导向”的校本教材

传统教材是根据对象来编写章节的,各章节独立,忽略了其间应有的密切关系。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以项目“成绩管理系统”为中心,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形成项目中的14个模块:开始、密码、录入等等。每周上一个模块,学期结束,正好完成一个项目,也完成了教学内容的讲授,通过这种方法,降低了VFP的学习门槛,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了起来。

在每个模块的编写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根据知识点,设置由浅入深的几个上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再引入理论知识。例如:在“表的制作”这一节设置了六个任务,第一个任务建立只有一个字符型字段“姓名”的表。后续每个任务完成一个数据类型字段的添加:成绩(数值型) 、是否团员 (逻辑型) 、出生年月(日期型)、照片(通用型) 、简历 (备注型)。在学生完成这6个任务后,再来讲解什么是数据类型,数据类型的分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关理论。

1.2以项目考核为主,对传统的笔试法进行改革

现在的计算机教学考试还是以具体概念和语法的笔试为重,以至于学生把VFP当第三种外语来学习。这种方式打击了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也使部分学生考前突击背语法、概念,在考试中蒙混过关。

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以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十四个模块的教学都完成后,以学习成绩、动手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男女搭配等因素互补的形式将学生分组,每组设立“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落实工程项目的安排。项目的选取自定,在项目开始阶段,每组提供项目规划书、分工情况以便于教师在项目各阶段检查、指导。

对学生学习评价是以完成工程项目的情况为主要依据。学期末项目的成绩和十四个模块的任务成绩占学期成绩的80。为了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成绩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占成绩的40,第二级是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占成绩的40,第三级是组间互评,占成绩的20。综合三个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评价。评价表如下:

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大激发。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督促上:在项目规划之初,教师要充当用户的角色和学生谈需求;在项目实施中,教师要充当技术支持者,帮学生答疑解惑,指导项目的实施;在项目结束时,教师要充当评价者,组织学生公正地进行项目评价。

2课改效果

2.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次课的开始首先给学生说明本课教学目的。然后在教学中安排由浅入深,难易适中和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就感,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在学期结束的大项目制作中,由于自定感兴趣的项目,所以在完成过程中,学生自觉性很高,制作的项目富有创意和个性。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

学生在项目的制作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例如:如何在VFP中放映 Flas,如何在表单中制作图片由下向上跑的效果。这些问题由老师指导解决,或是学生到网上找到的答案。在完成项目的过程带动了相邻学科的学习。例如,学生想在表单中放置艺术字,这就要求学生复习Word;学生想将图片美化,就需要自学Photoshop。这些都提高了学生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学法使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而项目教学法讲授知识时一切围绕相应的项目内容展开,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体现了知识的实用性和理论为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学生在平时的任务练习和最后的大项目制作中,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3需要解决的问题

3.1项目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引入项目教学法后,教师必须要有项目经理意识,要具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中心人物,而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实际企业中的工作经验,所以在项目指导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要求。

3.2在新知识的传授上不摒弃讲授法

每个模块中都有适用讲授法的知识点,所以要注意吸取传统教学法的长处,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体现在项目中的小模块上,从而让学生建构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知识框架。

3.3注意分组评价,避免两极分化

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项目初就要求每个小组提供的项目规划书中分工明确,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设计结果。在评价项目时,评价由老师评价、组内互评、自评三部分组成,尽可能使评价结果如实、公正。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内涵如下:

1) 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

2) 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的形式自行组织完成项目。

3) 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比较适合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值得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中普及。

参考文献

教学评价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一)课题的明确表述

    课题的名称必须明确表述所要研究的问题。目前教育科研中,在课题名称的表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第二,课题名称外延太大,研究对象的表述含混不清;第三,课题名称表述中研究的范围不清楚。

有的学者建议,研究者在课题名称中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如“初一代数自学辅导教学的实验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初一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初一代数教学的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

    (二)阐述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目的、意义的论述

    首先要阐述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述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的价值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课题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阐述这部分内容,要认真、仔细地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做过哪些研究及其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研究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

   (三)研究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任何科研课题,都应该有一定的研究范围。否则,课题研究就无法进行。

   (1)对研究对象的界定

    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研究对象总体范围进行界定;其二是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这既关系到研究对象如何选取,也关系到研究成果的适用范围。

    ①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研究对象的总体不同,那么同一个研究课题所得到的结论就很可能不同。例如研究青年教师的素质,以经济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和以欠发达地区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总体所得到的结论就可能会不一样。因此,对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进行界定就非常重要。

    ②对一些研究对象的模糊概念进行界定。有不少课题中研究对象的概念模糊,外延不确定,如“厌学生”、“差生”、“青年教师”、“品德不良学生”等等。这都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因此,必须给予界定,以确定研究对象总体的范围,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一般来说,对这些模糊概念下定义,应尽可能使用有参考依据的、比较权威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说法。

   (2)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

    对研究课题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必须下比较明确的定义。这一方面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使研究成为一个有确切涵义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研究结果和评价该研究的合理性。因为在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中,许多概念说法不一,观点各异,所以不下明确定义就无法显示研究目标。

    例如:“化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一课题研究,对“思维能力”要给以明确定义,对“课堂实验”也要有一个限定:是指教师演示实验还是指学生动手实验。对一些关键概念给以界定,也称为“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对变量的内涵做出明确说明。在的实际研究中,通常用确定变量的结构指标的方式来给变量下抽象定义,即分析一个变量的内容性质、范围角度结构,也就是说从哪些方面或哪些角度对变量进行研究。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从学生的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情感、学习的行为意向入手。研究学生的生活态度,可从学生的生活目标、学习态度、劳动态度、消费态度、娱乐态度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要使课题研究具备可操作性,还要通过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确定其操作指标。如学生学习态度中的学习行为意向,其操作指标是:学生到校率、迟到和早退的次数与时数、上课时认真听讲的情况、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等。给关键概念下定义,包括对所有关键概念下定义。如“在培训工作中提高校长政治素质的研究”中,不仅要对“政治素质”这一概念下定义(即政治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工作作风素质),还要指出“政治素质提高”的研究范围,即只涉及培训工作中校长政治素质的提高。

    给变量下抽象定义,确定其结构指标,可以参照有关辞典、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大纲、教材等对变量概念的科学定义,或参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上级领导对教育问题的方针、政策、法规、守则、职责要求等。这就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在研究之前要进行学习,要查阅资料,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基本的了解。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范围限定以后,就要着手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一项科研课题,如果提不出具体的研究内容,就无从研究。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如果研究课题很大,那么研究的内容必定很多;如果研究课题较小,那么研究的内容也就比较少。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研究课题。目前,教育科研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第二,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第三,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

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    研究方案。如“班主任德育素质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这个课题,属因果研究的范畴,在考虑具体研究内容时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即:第一,研究并提出“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内容;第二,对选为被试的班主任进行“德育素质评价”,分析当前班主任德育素质的基本情况;第三,研究、分析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与班主任的德育素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出研究成果。

    比较简单的研究课题也要考虑具体的研究内容。又如“职业高中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内容是;第一,分析几年来自费生的报名情况,从招生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二,对几年来自费生与公费生的教育质量进行比较,从培养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三,对几年来自费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从分配角度研究招收自费生的可行性;第四,如有必要,对有关职业高中办学模式与收费政策进行可行性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都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教育科研的每一项题目一定要有相对应的教育科研方法。例如,对青年教师的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必然离不开调查法;研究如何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一般总要用到经验总结法;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否优于原有的教学方法,则宜采用实验法。

    在教育科研中,仅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不大容易得出科学研究结果。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与局限性,采用单一的方法,往往只能获取部分信息,而遗漏许多其它有用信息,难以做出全面准确的结论。因此提倡使用综合的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例如,我们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时,当然主要采用实验法,但也要使用测量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进行测验).也可以用调查法对实验效果进行比较(如了解学生的反映)。再如进行某项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以得到大量数据,但也要辅之以访谈调查,以使结论更加可靠,材料更加丰富。

    “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要“做些什么”和“怎样做”。除了要叙述清楚使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尽可能写得细致一些。如用调查法,可写明调查方式是问卷还是访谈。如果用问卷调查,最好能将设计好的问卷附上。如果是访谈调查,尽可能附上访谈提纲。若采用实验法,最好将实验方案附上。若采用经验总结法,可以把预计总结经验的内容项目、实践方案及用何方式积累材料、预计积累哪些资料写出。

    当前在教育科研方法中,存在着几个问题:第一,大多数使用的仅仅是工作经验总结;第二,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第三,在实验法的使用上有滥用的情况,不了解实验法的科学涵义和特殊要求,随便在研究中冠以“实验”二字;第四,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有的虽然用了定量分析,但由于对统计方法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分析方法不当,所得结论不科学。这些问题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是必须解决的。

    (五)研究对象

    在研究计划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课题对被试代表性和典型性提出的要求,选定具体研究的被试,以保证研究结果可以说明一个地区、某一类情景或某一类对象的一般规律性,以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如果是总体研究,对总体范围要有具体说明;如果是抽样研究,则要说明抽样方法和样本容量。这部分内容可写在研究计划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写在研究方案中。

    (六)研究程序

    设计研究程序,就是设计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研究者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者也可依据此研究程序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与管理。

   (七)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还要设计好研究成果的形式,即最后的研究结论、研究成果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最主要的两种表现形式,还可以将研究成果写成专著、教材、手册等。比较小的课题写成最终成果形式即可;比较大的课题,除了要有最终成果形式,还应该有阶段成果形式。最后将阶段成果综合并发展成最终成果。或者将比较大的课题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分别有各子课题的成果形式和总课题的成果形式。

    在研究计划中设计出成果形式,从研究者角度来说,可以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向这方面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从课题研究的管理者角度来说,可以据此进行检查验收。

    (八)研究组成员

    在研究计划中,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

    (九)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

    任何科研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研究用品,教育科研也不例外。例如,研究中查阅文献资料,不论研究资料是购买、租借还是复印,都需要一定的资料费。进行调查,就需要一定的调查费。印制问卷需要纸张和印刷费用,访谈调查有时还需要录音设备。进行实验要有实验设备和器材,要有实验费。最后的研究数据需要计算器和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需要有计算器或统计上机费。有些较大的科研项目,还要开会研讨,这就需要会议费。进行经费预算,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认真计划,不仅要有具体数目,还要写清用途。从课题管理角度来说,对此要审批,还要监督使用情况,如果发现有使用不当的情况,或者科研任务因研究者主观原因未能完成,要有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