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仲列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了范蠡在治国和经商中的重要思想,留下许多很有价值的经商理论。文章就《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商业经营理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述了范蠡的商业经营观及其产生的深远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135-03
作者简介:蔡杰(1976-),河南博物院文博馆员。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其思想博大精深,已经渐为学术界所认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范蠡:“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范蠡睿智的一生造就了他的传奇色彩:为国,他是一个奇谋兴国的良将;为商,他是三致千金而富甲天下的商贾;为人,他是察微知著的谋士智者。范蠡的奇谋妙策为现在人们从政、经商、知人善任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启迪。
在我国,各个时期的学者对范蠡思想的研究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1963年,关锋先生在《范蠡的哲学思想》[1]一文中对范蠡的思想就有明确的论述。1980年,《中国思想史纲》中增加了范蠡思想部分。1995年,魏启鹏先生则在《范蠡及其天道观》中展示了范蠡思想的博大精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写道:“从春秋到秦汉的学术史、思想史上,范蠡都是一位极有分量的巨子”。[2]而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编第六章第五节“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思想在范蠡的政治策略中的表现”中,同样对范蠡的哲学思想作了精辟的评述。
随着学术界对范蠡思想认识的深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范蠡商业经营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对于他的商业经营理论,《史记・货殖列传》中又作了高度的概括,笔者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对范蠡的商业经营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具体观点如下。
1 《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
1.1 《货殖列传》与范蠡其人
《史记・货殖列传》是《史记》中专门记叙从事“货殖”活动的人物传记,也是体现司马迁在《史记》中的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范蠡则是其中之一。“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也就是利用货物(商品)的生产和交换,进行相应的商业经营活动,从而获取最大的利益和利润。但在《史记》中,“货殖”不仅包括了货物(商品)的经营,而且还包括了当时的手工业、农业、牧业、渔业、矿山等多种行业的经营在内。
众所周知,在历史文献中,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使用计然的治国谋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得越国民富国强,从而称霸中原。其后,他意识到勾践此人不可同富贵,便顺应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变革的“天时”,弃官从商。在齐国,范蠡运用计然之策,用很短的时间,便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人。其后,他几经辗转,最终选择了山东定陶,《史记》中载:“天下之中,诸侯四通”[3],从而获得商业经营理论中的“地利”,得以家财富可敌国。由此可知,《史记》中范蠡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特别是货物(商品)交易中,首先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交通便利。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便利,四通八达,即处在齐、鲁、宋、卫等诸侯国的交通枢纽,同时,距离晋、楚、越等诸国也并不远,正所谓“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4]果不其然,范蠡迁到“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的陶地后,审时度势,抓紧有利时机,妥善经营,富甲天下,又几散家财,“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5],成为一代遐迩闻名的商圣。
1.2 《货殖列传》中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
在范蠡经商的过程中,他运用计然所授之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经营理论,为他以后的经商活动带来了无尽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难得的宝贵经验。笔者通过对《史记・货殖列传》中计然之策的分析,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将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大致概括为:分析预测、质量保障、资金流转、商业经营、价格策略等五个方面。
1.2.1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分析预测理论。由《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可以知道,范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认识到在商业经营中,市场的供求变化与价格的涨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商人对于市场的分析和预见,也就是商业经营中的分析预测理论。告诉人们在干旱的时候,就要准备船只,以等待水涝的时候使用;而在洪涝来临的时候,则要准备车辆以等待干旱的时候使用。同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间接地强调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善于运用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应用在变化万千的商业经营之中。
今天商业经营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在市场经济下,商业经营的货物(商品)必须要适应市场,这就要做前期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然后再将货物投放市场,参与市场的竞争,最终使货物适应市场需求。商场如战场,分析预测市场,把握先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获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的涨落进行充分地调查分析,并做出相应的预测,然后采取比市场变化和价格涨落先行一步的措施,才能获得丰厚利润。就像《货殖列传》中所载的那样,旱时准备船预防涝,而涝时则准备车预防旱。
1.2.2 “务完物”的质量保障理论。质量保障,是今天商业经营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货殖列传》所载的“务完物”可以看到,范蠡在商业经营中对商品质量务求完美无缺的经营理念和今天我们要建立的质量保障体系是相同的,只有确保了货物(商品)的质量,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商业信誉,才能使商业经营的诚信得以提升。两千多年前的这一理论,也正是每年“3.15”消费者权益日所追求的目标。同时,《货殖列传》记载的对商品经营中质量保障的理论,也有助于增进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范蠡所提到的务求保证货物的完整,也就是说只有保证了货物的质量,才能获得利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的日常消费对生产、生活以及饮食的质量要求很高,自然就会对质量好、价格适中的产品表示关注,同样这样的产品也就会热销,给商业经营者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也正是人们对货物质量的期望。相反,那些只为挣钱,不讲道德,不求质量,甚至制假造假的商家,早晚会被市场所惩罚、淘汰。
1.2.3 “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商业资金流转理论。《货殖列传》载“无息币”,范蠡认为在商业经营中,资金的流转是关系经营的一件大事,应该做好前面所讲的各方面理论要求,加速货物(商品)与货币之间的流转,以避免商品的积压,或者货币的长期占用,真正做到“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在“无息币”理论应用过程中,范蠡还提到了两个措施,其一就是坚持“务完物”的质量管理,保证货物的完美无缺,使购买者满意,这是商业经营的基础;其二则是要坚持“无敢居贵”的薄利多销的理论,告诉人们不要贪图一时丰厚的利润,而失去商机。把握好买卖时机,抓住有利的商业机遇,使货物尽快卖出,保证钱币的流通,薄利多销同样可以带来丰厚的利润。
1.2.4 “择人而任时”的商业经营理论。在现代商业经营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和力量都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合作伙伴和雇员,同时,也要挑选适时的交易时间。《货殖列传》中所载的范蠡“择人”理论,主要是强调人的职业道德和人品,他认为“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在商业经营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在商业经营中把生意交给合作伙伴或雇员,就应当对其信任,就算有什么过失,也不应责备。正是这种信任,才使范蠡在用人过程中高于别人,使他的商业经营越做越大,从而富甲一方。同时,“任时”强调的是对贸易时机的预测。只有把握好货物交易的时机,才能使货物在买卖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润。然而,“择人”与“任时”两者之间存在有机的必然联系,即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而放弃良好的商业机遇,更不能为了有利的商机而追逐钱财不顾他人。在现代经营过程中,如果做到用人的适度,加之把握时机,相信同样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1.2.5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价格策略理论。范蠡认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即在商品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市场供求变化的深入分析,可以预测货物(商品)价格的高低,从而决定在货物(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买卖货物(商品)的良好时机。而对于价格贵贱的变化,范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价格的浮动应当有一个幅度或一定的限度,即“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八谷亦一贵一贱,极而复反。”[6]从这些理论中可以看出,范蠡主张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要看准买和卖的时机,运用“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理论,保持货物价格的灵活变动以获取利润,这就是范蠡的价格策略理论。
以上是笔者对范蠡商业经营的理论进行的简单概括,作为范蠡商业经营中的主体,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同时也是相互影响的。在商业经营中,必须做到统观全局,把握时机,才会使自己的商业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范蠡是这样理解计然之策的,也是这样去做的。在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基础上,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对范蠡的经商观也进一步做了深入探究。
2 《货殖列传》中范蠡的商业经营观
2.1 范蠡商业经营观的确立
在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这套关于对经济市场中分析预测与价格策略的商业经营理论,其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都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的农业生产与天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和岁星(即木星)在天空中的运行周期一致,即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其余为平年。范蠡正是依据这样的理论对农作物的供求变化和货物价格涨落进行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商业经营观。
按照《货殖列传》中的记载,范蠡运用计然七策,先帮助勾践安邦定国,然后自己才治产经商,他的商业经营理论在当时已经相当的完备和系统,以至于他在“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后来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7]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治国到治家,范蠡可以说是处处都在运用他的这套商业经营理论。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范蠡的商业经营理论成为许多商人在经营中的法宝,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同时,这也是范蠡对商业经营中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
2.2 范蠡的商业经营观
范蠡商业经营观的重要内容是他根据商品流通的规律和特点,采取了相应的积极主动的商业经营方法。他认为:商业生产和物货流通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区性,市场对货物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会有不同的要求,而商业资金周转的快慢则对商业经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通晓商品流通中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商业经营方法才会获得丰厚的利润。为此,范蠡总结了商业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了他最著名的商业经营观――积著之理。
2.2.1 积著之理。“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8]这是范蠡把他对商业经营规律的认识与商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务完物”反映了商业经营中货物质量的好坏对商业经营利润的重要作用。“无息币”则表现了商业经营资金的周转对实现商业经营利润的必要性。而“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则体现了商业经营要根据货物的性能和特点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在范蠡商业经营观中,他还特别提出了要根据货物价格的变化规律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加速货物的流通和资金的周转,以获取高额的商业经营利润。范蠡的这些商业经营观充分体现了他在商业经营中的主张,即:销售货物的优质低价和销售利润中的薄利多销思想,反映了他善于根据经商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思想。此外,范蠡还根据人们对货物的需求,提出了货物的储备思想,做到“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9]
2.2.2 待乏之理。在对范蠡商业经营观研究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待乏之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人对利润的追求,在商业经营的方法上也基本上没超出“贱买贵卖”的经济思想范畴。但他却不同于一般奸商囤积居奇、谋取暴利的思想,他所提出的“待乏”和“积著之理”观念,仍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当市场销售的某种货物价格下降,则表明该货物已供过于求,在这种情况下范蠡采取“贱取如珠玉”的经营观则利于货物价格的回升;如果市场中某种货物的价格上涨,则表明该货物已供不应求,此时如果大量卖出这类商品,不但会缓和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会促使该货物价格回落。范蠡的这一商业经营观是在市场供过于求时买,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卖。所以对于调剂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有不同寻常的积极意义。这也体现了范蠡在经商中,客观上为国分忧、为社会担责、为人们谋利的很高的思想境界,这也正是他在经营中屡屡取胜的可贵之处。
2.3 范蠡的商业经营观的局限性
每件事物都有两重性,范蠡的商业经营观也不例外,受到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条件的制约,以及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范蠡的商业经营观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表现在:①范蠡把自然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混为一体,反映不出经济发展规律中的特殊性。虽然他在商业经营中发现并运用了规律的客观性,但他却不能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我们在现代商业经营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也是必须注意的。②范蠡把农业的发展和货物的流通变化与天体的运行联系在一起,是典型的形而上学。他在商业经营中的“循环理论”带有极大的唯心主义成分,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生产力的低下,使范蠡对天体运行与货物流通变化产生错误的认识,误认为自然界中某些现象与商品交易产生巧合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是历史的局限,也是范蠡商业经营观局限性的一部分。
3 综述
以上两项内容是笔者对《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商业经营理论以及范蠡商业经营观的分析和探究,由于条件所限,其中有些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分类完善和深入研究。
但就本文来说,笔者认为范蠡把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作为商业经营思想的指导,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规律,采取相应积极主动的经营举措,从而把客观规律与商业经营观念有机联系起来,在商业经营中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对现代商业经营思想的确定将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同时,范蠡的商业经营观念也为现代商业经营理论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他在供求不断变化的市场运作中,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为调节市场,顾全大局,该收则收,该放则放,在客观上起到了为国分忧、为社会担责、为人民谋利的作用,这也是当今商家应具有的经营道德和理念。
参考文献:
[1] 关锋等.春秋哲学史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81.
[2] 魏启鹏.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范蠡及其天道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6.
[3][4][8] 司马迁(汉).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9:2461-2482.
[5][7] 司马迁(汉).史记・越王句践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21-1433.
[6] 袁康等(东汉)辑录.越绝书全译・第十三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51.
目前硬件高速转发技术的趋势是将整个转发分成两个部分:PE(ProtocolEngine,协议引擎)和TM(Traffic Management,流量管理)。其中PE完成协议处理,TM负责完成队列调度、缓存管理、流量整形、QoS等功能,TM的核心是BM(Buffer Management,缓冲器管理)、QM(Queue Management,队列管理)、Scheduler(调度器)。
而在实际的转发系统中,转发系统服务的客户不同,处在网络的位置不同而使得数据的业务类型、用户的数量等等均不尽相同,在很多情况下NP(Network Processor,网络处理器)芯片、TM芯片、交换网芯片无法选用同一家厂商的芯片,在这种条件下定制TM成为了成本最低系统最优化的方案,一般使用FPGA来实现。
TM的常规结构如图1所示,目前主流的TM接口均为SPI4-P2接口形式,对于SP14-P2接口形式可直接采用Altera公司的IP Core实现,SPI4-P2IP Core的配置如图2所示。
Altera公司的主流FPGA均实现了硬件DPA功能,以stratix Ⅱ器件为例,在使能DPA的情况下使用Altera的SPI4-P2 IP Core可实现16GB/s的接口数据速率。
SEG模块为数据切分块,根据交换网的数据结构要求,在上交换网的方向上负责把IP包或数据包切分为固定大小的数据块。SEG模块可以使用Altera的SPI4-P2 IP Core来实现。与SEG模块对应的是RSM模块,RSM模块将从交换网下来的数据块重新组合成完整的IP包或数据包。
BM模块为缓冲管理模块,管理TM的缓冲单元,BM模块可以吸收线路中数据流的突发,平滑网络的流量。BM模块存取数据时访问外部DRAM的带宽既是TM的瓶颈带宽。外部DRAM的控制部分可使用使用Altera的DDRSDRAM IP Core实现来解决带宽瓶颈,其配置如图3所示。
当使用Stratix Ⅱ FPGA,BRAM使用DDR Ⅱ SDRAM时,有测试表明DDR Ⅱ SDRAM接口速率可达到800MB/s。
在常规使用的情况下DDR ⅡSDRAM接口速率可保证667MB/s。对于一个64位的DRAM接口,接口速率可达到42.7GB/s,完全可以满足一个10G的TM系统。
QM模块为队列管理模块,负责完成端口的数据队列管理功能,接收BM模块读写DRAM时的数据入队,出队请求,TM所能支持的数据流的数目、业务类型数目、端口的数目等性能指标在QM模块处体现出来。
Scheduler模块为调度模块,根据数据包类型及优先级和端口分配的带宽进行调度,TM流量整形、QoS等功能通过调度模块实现。
CELL_EDIT模块完成输出数据的封装,把由DRAM中读出的数据封装后发送出去。
在TM中需要基于数据服务策略,对于不同服务等级的数据包进行不同的管理策略,例如多媒体类的数据包,如语音包是不能允许到同一个用户的包乱序的,同时也必须保证一定的带宽,而数据包则没有则没有这些要求。
不同类型的数据包有大有小,经过SEG模块所分割成的数据块的数目也有多有少,业务的不同,需要的接口带宽、传送优先级也各不相同。必须把这些数据区分开来,做到按顺序及优先级进行排队服务。这样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数据结构基于链表的方法管理这些数据。
QM模块负责组建这样一套数据结构及链表,配合BM模块的入队出队操作及Scheduler模块的调度操作。因链表操作的频繁性及复杂性决定了部分链表必须在片内组建,QM的链表结构以及芯片内部的逻辑资源的限制往往使得QM的性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使用FPGA做这部分设计时,QM的设计就对FPGA的内部结构提出了要求。
QM在管理业务和数据流时共分4个层次,依据4个层次共分为3级链表。首先来看最底层的层次结构和链表,PQ关系如图4所示。
QM管理业务和数据流的最低层次为基本存取单元层,在TM中,数据的存储一般放在DRAM中,对于链表指针类的操作并不适合DRAM完成,所以同时存在着SRAM完成链表的管理。
BRAM为数据缓冲区,对应片外的DRAM。BRAM负责存储数据单元,相对于SEG模块切分的数据单元,BRAM内有相应大小的存储单元BCELL与之对应,BCELL在BRAM内以地址空间划分,每个BCELL相同大小,BCELL为BRAM的最小存取单元。在实际系统中基于SEG模块切分的数据单元大小,BCELL一般为64~512B。
PRAM为指针缓冲区,PRAM对应片外的SSRAM。PRAM内部同样以地址空间分为PCELL,PCELL是QM中的基本单元,代表了最底层的指针信息,PCELL与BCELL一一对应,每一个PCELL对应于一个BCELL,对应的PCELL地址与BCELL基地址相同。PCELL地址对应相应单元的BCELL的地址,PCELL中的信息是下一跳指针。
PRAM的控制器可使用Altera的QDRⅡ SRAM IP Core实现,其配置如图5所示。当使用Stratix Ⅱ FPGA,PRAM使用QDRⅡ SRAM时,QDRSRAM的接口性能能够保证在800Mb/s。
第一级链表为PQ,代表已经存储的数据包链表。PQ中的基本信息为该数据包文的首BCELL指针,尾BCELL指针,以及该数据包所包含的BCELL的数目。
在实际系统中,数据包有大有小,有可能一个PQ对应于一个PCELL和BCELL,也有可能一个PQ对应于上百个PCELL和BCELL,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最差情况,即当前网络在一个时段内,只存在短包,在QM中一个PQ对应于一个PCELL和BCELL,在这种情况下PQ与PCELL一一对应,为适应这种极端情况,一般把PQ与PCELL合并,PQ中的首尾指针简化为1bit的首尾标记。合并后,PQ与PCELL并存于PRAM中。
在QM中,第二级链表为FQ,FQ代表同一种服务等级的数据,FQ的关系如图6所示。
FQ是区分服务类型的最小单位队列,FQ由同一种类型的PQ构成。如果构成FQ的PQ全部是来自同一端口,这个FQ为源端口FQ队列,如果构成FQ的PQ全部是需要发往同一端口,则这个FQ称为目的端口FQ队列。在实际系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一般采用目的端口FQ队列。FQ是QM的最核心部分,FQ的数目代表了QM的处理能力。
FQ作为区分服务类型的最小单位队列,在一个系统中一般会有上万条FQ队列,基于服务类型的不同和子端口的不同,每条FQ队列都有自己独特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权值,调度器Scheduler需要根据这些权值确定当前需要被调度的队列。
相对于PQ、FQ中包含的数据量很大,每条FQ队列需要五部分,首指针、尾指针、队列长度、下一FQ指针、队列权值。在调度过程中,FQ的操作会非常频繁。这些因素决定了FQ队列不可能与PQ队列合并放在PRAM中,只可能将FQ队列放在FPG内。在FPG内放置FQ的数目也代表了FPGA能够处理数据流的数目。当使用FPG内大量的小块RAM拼接成较大的RAM,来存储管理FQ队列时,会造成大量FPGA资源的浪费及性能的降低。FPGA的片内资源能够容忍FQ的数目成为了QM的瓶颈。
Altera FPGA中的MRAM的容量是目前FPGA中内嵌RAM容量最大的,能够非常恰当地把上万条FQ队列放在1~2个MRAM中,而不需要进行大量小RAM的空间拼接,MRAM的配置如图7所示。在数据接口方面,MRAM具有很多灵活的配置方式。在数据接口方面,可达到双端口144bit的位宽,这样FQ的所有信息可以一次全部读出,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进行FQ更新回写。在使用MRAM存储管理FQ队列的情况下,MRAM的结构可以加快FQ处理的速度,从而提高OM的处理能力,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
上万条的FQ队列在管理上依然非常复杂,所以在OM中使用第三级链表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作为QM管理的数据链表的最顶层直接参与调度模块的第一级调度。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的关系如图8所示。
Active queue表示可以参与服务的队列,Active queue由同一种类型的FQ组成,这些FQ所需要的服务类型相同。
对应于Active queue,同时存在Pending queue,Pending queue为等待服务队列,Pending queue的构成以及结构均与Active queue相同。
在系统中,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中的FQ在完成服务后,会按调度算法根据FQ的权值确定是否可以继续参与服务,如果需要继续参与服务的话,则转Active queue尾部,如果权值不足以继续参与服务,则转至Pending queue尾部。在Active queue为空并且Pending queue的权值为可参与服务权值时,表示需要开始一个新的调度周期。在新的调度周期需要根据调度算法将FQ重新激活,生成新的Activequeue。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的处理流程如图9所示。
在调度过程中,Active queue和Pending queue作为两个动态链表进行处理。把Active queue和Pendingqueue放在不同的M4K RAM中,这样的结构可以让Active queue和Pendingqueue分别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处理效率。由此,可以得到QM处理的逻辑结构及链表间关系,如图10所示。
这种QM的架构利用MRAM的特性,解决了FQ的存储及效率的问题,并将所有的队列及相关信息放入M4k和MRAM中,解决了QM对逻辑资源的需求,并可根据系统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而不增加额外的逻辑资源开销。这种QM的架构可以适应由接入网侧到核心网的不同位置TM对队列管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阅读 条件 设计
“课外阅读是智力生活的指路明灯,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现在网络阅读已成为阅读常态,抛开浮躁的快餐式阅读不谈,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则是一种积极的阅读方式。
研究性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阅读目标确定一个或几个主题,根据主题要求,收集整理材料、获取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归纳分析,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阅读应具备以下特征:1.阅读内容与研究主题的一致性;2.要在在教师指导下,选用适当的研究方法进行阅读;3.具备一定的在收集、分析和处理阅读资源时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
与传统的研究性阅读方式不同,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发挥着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的作用。同时也是研究性阅读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完成阅读活动。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实现的条件:一是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和拓展,完成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二是阅读目标与研究主题的确定。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且这个主题要具有知识性、挑战性,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三是选择合适的阅读平台。这个阅读平台既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内容,减少学生查找信息资源的盲目性,又能为学生阅读研究成果提供机会;四是有交流、讨论、评价阅读研究成果的平台与阅读者考评机制。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不同于一般的文本阅读,它具有阅读目标、阅读方法的多样性特点;阅读内容、研究成果不确定性特点;阅读分享、阅读评价广泛性特点。所以对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设计也就不同于一般的文本阅读设计。
阅读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研究性阅读的意义,讲清阅读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并能给予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和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学生研究性阅读中“导”的作用。
阅读中,学生作为研究性阅读的主体,在研究性阅读过程中,要积极获得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要为学生研究性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坚持,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调整不适当的研究方法,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研究负担,及时总结阶段性研究成果。
阅读后,对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形成研究报告,在交流平台交流、分享,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阅读成果进行考评。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引入到教学中,是很有成效的。
如在学习《史记・管仲列传》时,讲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然在《论语・宪问》又有论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孔子对管仲到底是怎么评价的?请学生通过网络阅读,搜集相关资料,谈谈孔子对管仲的认识。
从学生搜集反馈资料看,孔子共有三段论管仲的文字,分别出自《论语・宪问》和《论语・八佾》: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学生评析: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辅佐公子纠,而公子纠被齐桓公杀死,作为臣子,应该为其尽忠才是“仁”,管仲却背叛了公子纠,所以说,管仲“不仁”。
《史记・管仲列传》中,司马迁也认为“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
然从《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三段评述看,孔子“小”管仲有三个方面:一是器量小;二是不节俭;三是不知礼。但孔子并没有否定管仲“仁”,而是说“如其仁,如其仁”。其原因是孔子认为,“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管仲辅佐齐桓公,让老百姓得到了好处,所以是“仁”。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观与子路和子贡是不同的,孔子认为管仲器量小、不节俭、不知礼,但肯定他“仁”,这是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可以说孔子对管种的评价是全面而又中肯的,“人无完人”,管仲亦是。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一为二的,他能辩证地看待人和事。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案例,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同学们不但对管仲有了新的认识,对《论语》也有了进一步了解。
但从阅读指导过程看,问题还是有的。通过对学生阅读的分析,教师可以判断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能力,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问题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研究性阅读中去的方法等。这几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但是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利用网络阅读很容易,阅读积极性也很高,收获也比较大。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方式方法还可能比较单一,对问题的认知还是缺乏个性,原因在于学生之间往往重阅读,轻分享、轻评价,缺乏思维的碰撞。
也有一些学生在阅读之后,不善于总结或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更有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把别人的东西剪切下来,东拼拼凑,敷衍了事,对自己研究的主题不认真思考、分析、探究。这样的话,其研究性阅读学达不到学习的目标要求。
作为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阅读,也要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共同参与,不做旁观者。同进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开拓思路,成为自我发现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赵勇.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
[2]周明玉.浅析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改革[J].知识窗,2010,(11X).
[3]张静舒.让网络成为阅读的沃土[J].中学教学参考,2011,(07).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说,他写《史记》,目的在于“述往事,思来者”;他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是说,他写历史是为了未来;搜集天下的史料,考证史实,是为了探讨历史上成败兴亡的道理。他给自己提出很高的要求,那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用史学家特有的方式——“原始察终”即考察事件发展的完整过程,来认识历史。在考察中,他注重“见盛观衰”;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处,特别是社会弊端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他主张“承敝易变”。“承敝易变”既是他通过研究历史得出的一条经验,也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
在司马迁的笔下,大到一个朝代,小到一个人物,其历史都是一个盛衰荣辱的变化过程。他写盛衰变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洞察力,即他善于从事物的内部,发现催促事物走向反面的因素。如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也是威震四海,不可一世。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焚百家之书,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器聚于咸阳,销锋铸鐻,自以为关中稳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可达万世之业。但是这种强大的表象下面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危机。秦始皇抛弃了秦统一六国以前的改革进取精神,到处刻石颂功,宣扬“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任用酷吏钳绝天下人口,实行愚民政策。这些做法意味着他的统治基础极其脆弱。果然,没过几年,陈涉一呼,“山东豪俊遂并亡秦族”,“强大”的秦皇朝一下子崩溃了。秦朝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项羽的失败同样如此。项羽当年很是强大,“分裂天下,而封诸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但他也有走向衰亡的致命弱点:“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人专横、残忍、猜疑,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项羽对自己的弱点毫不知晓,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失败,还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马迁评论他说:“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认为“变”是事物的属性,他吸收《易》学、道家学术中的富有辩证法因素的通变思想,提出“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是以物盛而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司马迁不仅在考察前代历史时注意“见盛观衰”,考察当代史时也是如此。西汉经过70余年的休养生息,到武帝即位时,社会已是一番盛世景象:“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但在这种繁荣的下面,却有危机的因素存在,司马迁也沉痛地指出了这一点:“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即大地主横行乡里,上层社会争相奢侈,说明在盛世之后,隐藏着衰败的因素和迹象。在《万石张叔列传》、《汲郑列传》、《匈奴列传》、《李将军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酷吏列传》等篇章中,司马迁用了比较曲折的笔法,揭示了武帝统治下的政治危机。在《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还直接引用了主父偃、徐乐、严安等人对汉武帝的上书,对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政策提出了批评。武帝听到他们的言论,受到震动,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颇有相见恨晚之意。汉武帝晚年能够改弦更张,与他能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管仲之侈
(一)因为其“侈”,所以孔子“小之”。
司马迁本传提到孔子“小”管仲的话,孔子认为作为人,管仲是小器量的,贪财的,谋私的,不清廉的;对待君王,你管仲就是个无理的、僭越礼法的臣子。这给我们留下一个功高自傲、贪图享受、不把连同齐桓公在内的任何人放进眼里的管仲形象。
但司马迁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齐人”竟然“不以为侈”?为此疑问,细读《管子·侈靡》,似乎有了新的注解。
(二)管仲首倡并身体力行“侈靡”。
管仲提出要让社会形成“侈靡”之风,要构建出以“侈靡”为经济链式结构的“侈靡”社会。
《管子》中有专门篇章,专事宣扬“侈靡”。要义是:“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民力,不用说,就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人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欲”和“愿”。如果能满足这样的欲求,你就能使用他们,他们就听从你的。此其一,这里说到生产问题。
其二,我们的生活比蜜甜,请大家尽情寻欢尽情作乐吧,大家要吃味道最好的食物,欣赏特别动听的音乐,鸡蛋先画上图案再煮了吃,木柴先雕成艺术品再来烧火。这里说到消费问题。
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以令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意思是让齐桓公下令为商贾建筑住所提供好服务。
其三,说到流通问题,管仲提出的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国力的有三驾马车:生产、流通和“消费”。让有钱的人尽情地为快乐消费,普通人就能挣到钱,这就有了安居乐业的升平气象。
不用说,管仲以他春秋那个时期思想家的远见卓识,看出社会发展的经济链结构:社会消费是社会生产的重要一环。
“齐人”因为偏爱于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为,肯定他的功绩,“不以为侈”;后人因为偏爱于这位思想家、改革家,崇拜他的思想,敬佩他的行为,肯定他的功绩,似乎亦“不以为侈”。但今日看来,“侈靡”从词的感彩上来说,确实具有贬意性。管仲倡导和身体力行的“侈靡”,在当时的社会已产生负面效应,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更大。
(三)管仲之“侈”产生的社会负效应。
1.必然导致统治集团腐化靡费,荒无度。管仲主张的侈靡,即是指一种“高端消费”。“高端消费”的群体,是君主、统治上层和富商巨贾。
管仲认为,人人“可得而用之”,社会财富就会源源不断,社会财富增加了,就得产生“高端消费”群体来进行“高端消费”。而“高端消费”往往又反过来刺激社会生产。不用说,管仲的用心是好的。但“高端消费”的高端人群,能以良好的用心进行“高端消费”吗?实际上,侈靡一旦成风,副效应马上会显现出来。
齐桓公,一代英主,一世英明,“侈靡”之后表现怎么样?他却是日日宴乐,日酒高会,时时迷醉。
“甘肥饮美,殚天下之味。”之后,觉得天下再无可食,齐桓公就想着,不是野味又能比野味更吊胃口的还能是什么?有个叫易牙的大臣,厨艺非常出色,马上回家,把自己年幼的儿子给烹了,做成一道千古未有的菜肴捧给齐桓公。
后来,管仲之后,齐桓公因为生病被活活饿死,饿死后在床上晾了70多日没人理尸,几个儿子在各自党徒的扶助下大打出手,搅扰天下纷争。扶助儿子们作乱天下的得力之人,其中就有厨艺超群的易牙。
2.必然导致社会上层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管仲认为,财富足了,远者来了,近者思安了,人心齐了,“守战之备合”了。可由于管仲施行了“侈靡”,社会积非成是,蔚成风气,在当时已经推及到上卿(他本人)及社会上层作威作福,锦衣玉食。导致了达官显贵们的争名逐利和巧取豪夺,也导致了豪商巨贾生活靡烂和屯积居奇。所以管仲不得不调整策略,提出奢俭并重,积散相辅,后来干脆下令把极度“侈靡”的祭祀与丧葬取消。
3.必然导致社会追名逐利,勾心斗角。司马迁说管仲侈比公侯,“齐人不以为侈”,想来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当时齐人,把追名逐利视为常态,见怪不惊。足见当时“侈靡”成风,习非成是,人人欲之。
诚如管仲主张的“侈靡”,或许倒真是一种经济策略、经济手段、经济调控措施了,那样或许社会上的“侈靡”者倒真是尽心尽力为社会作贡献的人了。但实际情形与管仲主张毕竟不相符合。
二、晏婴之俭
晏婴三朝做宰相,一顿饭只吃一道肉菜,妻妾不穿丝绸衣服。上朝以后,国君如果说话涉及到他,他才恭恭敬敬正正经经地陈述意见;要是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正经经认认真真去做自己分内的事。国君能行正道,就按他的指示办事,国君如果不能行正道,就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办事。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胜于各国诸侯。
比之管仲,晏婴少了些张扬的个性、犯颜直陈的勇气和大刀阔斧改革的魄力。刘向说:“晏子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道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亲附。”这里看出晏婴是以“节俭力行”,增加了君王及百姓对他的信任,提升了自身的威望和亲和力。还有与管仲不同的是,晏婴的“尽忠极谏”,就是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地曲谏或诱谏,从中既显示了他高度的政治智慧,也看出他委屈求全的处世态度。
晏婴之俭,推及百姓,就是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贫困与疾苦,大家一起过苦日子。推及到“高端消费”者,就是不要过分奢华侈靡。而“高端消费”者的奢华侈靡,恰恰是人民生活贫困与疾苦的根源。这不能不认为是一代贤相晏婴对前贤相管仲追求“侈靡”的一种反对,不能不认为是晏婴对管仲因倡导“侈靡”造成严重恶果的一种历史性修正。
“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晏婴者,“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还有史料称他不去封邑取食甚至不要封邑,自己的俸禄以及君所赐者,大都接济了穷人。与管仲自请有“三归台”种种,侈俭各行其道,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