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黄河的公益广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益广告的对象,是广大的社会大众,它是时代的、社会的信息传播,例如,提倡戒烟、禁毒的公益广告,直观看,仅仅是针对吸烟、吸毒者,但烟毒的危害已伤及环境、社会,伤及子孙后代。从内容来看,大都是社会的大众题材,它揭示了社会的基本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贵阳电视台摄制《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后,中央电视台开播了《广而告之》,以后公益广告便迅猛发展起来。广大群众接受了教育,弘扬了社会的好风气、好风尚。
1.1公益广告的非营利性
公益广告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为社会的公益事业服务的,其具有社会的效益性、现实性和号召性,这也是公益广告的社会性所决定。如,为慈善事业向社会筹集资金,以及社会公益机构所开展的救灾、抗洪、防艾滋病等的广告活动,无一不凸现其鲜活的社会性、现实性。通过某种信念的传达,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问题,为社会风尚树正气。
1.2公益广告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实践者
公益广告是推进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的传播活动,也是围绕和解决社会的共同问题而开展的系列行为。无论是刊播在电视、报纸上的广告,以及车站、巴士、路牌的广告,还是以政策类为选题,如改革开放、推进民主和法制、扶贫等;无论是节日类,如“五一”、“教师节”、“重阳节”等;社会文明类,如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关心残疾人等;还是社会焦点类,如打假、电信诈骗、食品安全等;无一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无不具有社会的现实意义。公益广告同时也展现一种理念,弘扬正能量,彰显公平正义。在我国,多年来公益广告事业已有长足的进步,各大中城市的公共汽车、道路、显示屏、路牌已十分常见。几乎所有市级以上的电视、广播电台都有公益广告的专门播出时间。这些广告,无一不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没有社会的发展,何来的公益广告的进步,所以,公益广告的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公益广告所关注的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对社会重大题材作出恰如其分的宣传和表达,因而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它倡导的新风尚、新观念,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1.3公益广告表达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公益广告的社会性,往往还表现出时代特色,它取材于当代社会,针对当前的热点和难点,展开积极地表达,如民主法制问题、空气污染、医疗和养老问题等。笔者在2013年创作的公益广告《缺一不可》(获2013年福建省第十六届优秀广告作品金奖,2014年第2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年度奖“优秀奖”),表现的是“秉公执法,和谐亲民”的主题,这也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社会呼吁政府必需廉洁、公正,如图1所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仍至一个国家的公益广告,彰显了这个城市、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素养和文明水平。
2公益广告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公益广告最本质的特征,它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也不是为了获取政治上的支持,而是为公众服务的,唯一目的就是为群众谋福利,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面对不良风气,通过广告唤起公众的觉醒。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文明和民众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更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之所以定义为公益广告,是因为它具有明确的公益性,这是它的本质特征,它瞄准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纵观中外的公益广告的题材,保护生态、爱护地球、反对、爱国敬业等等,无一不是社会的公益内容。
2.1公益广告的“劝告功能”
从基本的层面来说,公益广告具有基本的“劝告功能”这种具体的劝阻和倡导,确实是直接而有效的。笔者在2014年创作的《关爱动物停止杀戮》系列之“犀牛篇”、“大象篇”、“鲨鱼篇”(该获2014年第2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国酒茅台”中国公益广告黄河奖创作奖“优秀奖”、2014年福建省第十七届优秀广告作品优秀奖、2014年厦门市优秀广告作品评比活动平面公益类三等奖),该作品劝阻使用犀牛角、象牙、鱼鳍制品的人们,弃用这些不能再生的珍贵稀有物品,同时,也在影响未来使用这些制品的人们,这些影响力将难于估计。保护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自然资源,这类公益广告的劝告功能及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如图2、图3、图4所示。
2.2公益广告的“道德疏导”功能
公益广告并不是要规定受众去做某一件事,或不去做另一件事,而只是作为一种“道德疏导”的工具,进行宏观劝导。比如,扶助老人的公益广告,他并未倡导具体的做法,只是简单说出“老人需要帮助”,对受众进行道德的疏导。还有另一类似的、同样承担着“道德疏导”或“道德教育”作用的,如打黄扫黑、反诈骗、拐卖儿童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进程的加快,公益广告将成为广告的永恒主题之一,它以独特的构思,有效的艺术手段,向社会和时出有力强音,弘扬正气、批判邪恶,主张公平正义。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的时期,贫富差距、分配不公、权力腐败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非一朝一夕。公益广告存在的目的,不是教育人们必须去做什么,而是正面的引导、积极倡导“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道德疏导”的作用。
3结语
公益广告的社会性和公益性是环环相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缺失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广告,不具备公益广告的特质,是不成功的广告;没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公益广告,其现实意义、教育意义何在?希望在社会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公益广告将以其鲜明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为时代为人民多做奉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地理教学;案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方便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直观材料,模拟地理过程,创设地埋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成个性化课程,教会学生有效地处理信息,保持地埋学习可浓厚兴趣。这里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经验性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分析
《黄河》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了我国河湖概况之后,教材着重介绍了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黄河和长江,但是两条河流学习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
二、学习者分析
初二学生对地理科学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对黄河并不陌生,从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中,对黄河或多或少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大多数学生也已经了解了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作用。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一是能根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人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二是能分析黄河的主要贡献和存在的忧患。
(二)能力目标。一是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二是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并提出基本的治理方案。
(三)情感目标。一是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奉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二是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原因的分析和黄河断流的情况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
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宜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以活跃课堂气氛。
五、教学程序(截取部分教学实录)
(一)播放视频,激趣引入。播放黄河录像,将《黄河大合唱》作为背景音乐,以雄壮的黄河景象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到黄河雄壮磅礴的气势,在增强视觉感观的同时,也对黄河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二)学科整合,丰富情感
(导语)师:提到黄河,我们总会想起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那么,为什么我们把黄河叫做“母亲河”呢?
生1:早在远古时代,中国境内的原始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
生2:那里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从各个方面来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让学生领略到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师:“母亲河”的称呼倾注了人们对黄河的一往深情,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诗客为了表达对黄河的这份感激,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句,你能说出其中几句吗?
生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生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学生争相回答,热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地理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体现民族精神,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
(三)师生合作,探究交流。(过渡)师: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难道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
接下来便向同学们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并配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政区图”,并用课件展示发源地景观图和发源地的标志,然后用FLASH动画展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和地形区。
(播放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说出每个省区和地形区的名称)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同时,复习和巩固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六、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首先,收集黄河的有关资料,出一期有关黄河的手抄报,并在班级内交流。
【关键词】 说课;成功;不足;反思
在我校12月举行的说课大赛上,我对《黄河的治理》一节进行说课,通过自己说课和评委老师的点评,使我看到了一些成功之处和不足,通过组织这次说评课,我思考了许多。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放录相,看图片,分组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形成原因,探究黄河的贡献及各河段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治理措施。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1 成功之处
1.1 注重了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在学习黄河的自然概况时设计了 “治黄河 颂黄河”学习版块。利用学生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要自学的题目,学生先自己找出,再相互说明所找的内容,记忆住重点知识,进一步到黑板前展示,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我们地理组提出的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的要求。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在学习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环境问题时,设计了“我来当医生”即“诊黄河 医黄河 保黄河”这一活动。设计目的: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用图,并培养学生从收集的资料和课本的图中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至最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遇到疑难杂症时教师(专家)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适时的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1.2 注重了知识的拓展和综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体现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中游地区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时插入历史知识:古代比较强盛的朝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古代的丝绸之路就从长安出发,到达欧洲。说明古代的长安也曾草木茂盛。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综合。
在“颂黄河”中设计了“黄河――我为你自豪”的一分钟激情演讲,与语文学科联系,使学生对黄河由知到爱到颂,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在“保黄河”中设计了“针对黄河的忧患重重,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来呼吁保护母亲河――黄河,可用各种形式来汇报”。这一活动不但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是本节课难点中的难点,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1.3 引入乡土地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理念。引课时利用乡土地理知识设置悬念。河南濮阳范县有一怪――“范县县城建在省界外”,为什么范县县城建在了山东省境内?激发学生急于探究结果的好奇心。在制定黄河下游的治理措施时揭示悬念,达到前后的呼应效果,范县在黄河的滞洪区内,为确保县城不受洪水的危害而建在了金堤以外的山东省境内。现在有了小浪底水利工程枢纽,使黄河的抗洪能力达到了千年一遇,范县县城迁回了河南境内。
在颂黄河的活动中,再次适时引入乡土地理。濮阳县、范县大面积种植水稻也得益于用黄河水进行灌溉。体现了新课改的注重校本教研的新理念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理念。
1.4 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根治黄河上,让学生献计献策,并对学生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从现在起,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学好本领,为治理黄河和建设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拓展练习是对濮阳市的马颊河进行病理诊断,制定出治理措施。使我们附近的河流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等等。这些问题中,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2 不足之处:
2.1 说课时由于心理紧张而漏掉了设计意图。
2.2 设计课件时忽略了电脑所安装的软件不同这一因素,而导致设计的超链接没有播放出来,影响了说课情绪及说课效果。
3 反思:
3.1 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我校实施课改以来,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为此,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上网查资料、跑图书室、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为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3.2 师生地位的变化。课改以来,最大的变化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3 加强理论学习。说课不但要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还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所以还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专啃教材,守在教室,圈在学校,关在家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写照,学生缺乏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下去,就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就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下面笔者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认识与做法。
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兼具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两种性质,即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如何更快、更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科课程涉及面极广。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具有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市井风俗,涉猎古今中外,通晓各种文体的篇章教学技能,还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如了解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关注学科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善于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因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必须培养、提高语文教师的认知能力,更新其教学观念;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并转化为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必须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探求并努力充实自己的教学研究,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二、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合理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的新教材,在编写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其中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最有新意的设置。例如,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先设计的是五篇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文,分别是:《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然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专题“黄河,母亲河”。专题中先布置了以下活动: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然后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以分组交流、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设计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这一综合性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三、开展可行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从课外活动中汲取课程资源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达:“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多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出现有的教学资源: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除这些之外,特有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村风情、民间风俗、婚丧嫁娶、垒屋砌灶都能成为挖掘的对象。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得到情感体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家家粮满仓,个个笑开颜。其实,细想想,一户农村家庭,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支,真正能挣多少钱呢?就此问题,我校开展了一次“我为家庭算一笔农田收支帐”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自咨询父母,从农田总收入、种子开支、农药开支、水电费开支等方面计算,最后用毛收入减去所有开支就是一年中的纯收入。交流时,一些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情况说出了真心话。
高迎同学说:“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家里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钱,供我们上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李萌同学说:“我家的纯收入是3200元。我认为农民种田太辛苦了。我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改变生存方式,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总之,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从自身经历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会了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通过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地理学所具备的特性,赋予地理学科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地理教师多层面的开发提供可能。在众多的地理课程资源中,影视类地理教学媒体能以动态的效果真实、系统地呈现地理事物和现象,能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见表1)。传播理论认为,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获取信息的通道接受能力83.0%通过视觉,11.0%通过听觉。[3]因此视听并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信息量,提高单位时间内地理教学信息传递的数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表1可清晰地认识到影视类材料在表现力方面的优势,它能够更为真实、生动和深入地体现地理事物。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地理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和体验的过程。当前,我国已在倡导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就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5]影视资源的运用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将知识传授的过程变为有趣的师生互动。这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能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例,探析影视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创设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和鼓舞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尤其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情境创设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快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定的情境,从中获得感染和启发。学生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努力去探求结论,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展开。如在学习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介绍:在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深秋夜晚,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冻害,带领家人及工人在庄稼地旁边点燃柴草”(见图1)。借助这个视频来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1、为何在深秋的夜晚,庄稼容易遭受冻害;2、庄稼防霜冻为何要点燃柴草。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想进一步探索这两个问题的原因何在。因此在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讲完受热过程后,给学生们思考时间,学以致用,解决根据视频提出的两个问题:深秋季节,多晴朗天气,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容易产生冻害;点燃柴草,会产生烟雾,烟雾本身有一定的温度,同时烟雾能够起到和大气类似的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重点,而大气的作用,包括削弱和保温作用是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关键,这两个问题突出了本节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以解决疑惑。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还是无法完整回答,但是通过运用视频来创设情境,大大提升了课堂效果。笔者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贯穿式教学
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赋予地理学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地理中国》、《生财有道》、《远方的家》、《美丽中国》及《大国崛起》等节目。在这众多的节目中,很多内容都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能以一期节目为载体,开展地理教学过程。运用一段视频来完成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并且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作用。如在讲解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时,运用《生财有道》曾经播过的“飘扬过海卖山葵”来完成本节的教学(视频介绍:主要讲解了山葵的种植环境要求、种植过程中遭受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保鲜及开拓市场等方面的内容),本视频囊括了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当然,这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及教师的要求更高,学生需课前预习,并且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对教师而言,视频的处理尤为重要,教师可对其进行剪切,分成多个片段。前5分钟主要介绍了山葵种植的环境要求,播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对其归纳,进而得出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源四个方面(见图2-图5)。气候因素通过光照及温度体现,这里教师可以抓住教学机遇,提示学生气候因素包含光照、热量及水分,同时强调水分与水源的区别。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点,强调区别,加深学生认识农业区位选择中的自然因素。在之后的片段中,难度逐渐增大,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因素较为分散,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要求在提高,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视频中较为明显的社会因素是市场(见图6)。此外,提到出口贸易限制对山葵生产的影响,体现了政策因素。基于此事件,经营者意识到保险冷藏的重要性,进而研制出真空包装延长保鲜日期,还可以将山葵烘干研制成粉末再真空包装,这体现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目前,山葵得益于便利的交通,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国家。视频还提到山葵的种植使得云南省保山市这一片的老百姓都赚到钱,这体现了老百姓作为劳动力参与了山葵的经营。社会因素较为分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完整回答农业区位选择中的社会因素,教师应当加以引导。通过视频的播放可归纳出政策、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除了教材中罗列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区位选择还有资金、经营者意识等,这些在视频中都可以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局限于教材。除此之外,视频中还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如运用黑色遮光网阻挡强光直射(见图7)。借助此要点展开经营农业可以对不利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从而充实课堂。当然,讲述区位因素时应当强调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通过视频来贯穿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知识归纳及分析农业区位选择方面的能力,突破教学重难点,为之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3.情感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7]。传统的地理教学,主要运用板图、幻灯片、投影和教学插图等资源,对于学生情感教育方面更多是需要教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影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其包含的文化渗透性特点,使课标中的情感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后,播放一段视频(全球气候变化公益广告介绍: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冰川消融,气候变干旱,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无处觅食,难以适应这陌生世界,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公益广告体现了环境的凄凉、动物落寞的眼神(见图8),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教师结合教材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学生应尽己所能参与低碳生活,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纯粹的讲述难以让学生看到全球变暖带来的残酷事实,但是通过简短的视频,能给予学生视听两方面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4.观看赏析观看赏析是一种浏览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时间上贯穿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空间上横跨世界各国、乡土甚至太空。所以,很多学生认为地理遥不可及,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中学生受到生活地域及经验的限制,对于一些真实的地理事物无法亲身感受。通过观看赏析地理相关视频,真实展现地理事物、再现地理过程,拉进学生与地理的距离,让学生对地理产生亲近感。地理教学过程中,讲完具体教学内容后,插播一些记录片或主题片,让学生再次体验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CCTV-10《地理中国》的影视资源名为《“蛇曲”幻影》[8],让学生再次感受河流侵蚀地貌的发育及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明白我们学习的知识是基于客观事实,且地理原理可以用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展开地理教学,有利于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变得一目了然。观看赏析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影视熔诗情画意于一炉,集时间和空间于一身,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更富有意蕴。[9]《“蛇曲”幻影》展现了黄河独特的自然景观,从空中俯瞰,陕西延川境内的黄河蜿蜒迂回,呈现九曲回肠之势,有一个河段是太极八卦图形(见图9)。同时体现了不同村落的经济发展特点,学生既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教育的启迪,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审美水平。
三、运用影视资源的注意事项
视频的运用模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处理。虽然影视资源以其自身特性,在辅助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调节课堂氛围、活跃地理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等优势,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仍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影视资源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视频处理能力,下载的视频不能全部运用于课堂,需要教师截取典型片段来运用。教师还应当熟悉影视资源的运行环境、操作过程。在恰如其分运用影视资源时做出恰当的处理,使用多样化的课堂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道理,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第二,影视资源的运用是为教与学过程服务,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应避免喧宾夺主。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而有效地组织与调控影视资源在课堂呈现的时机和长度。从表1可以看出,影视类材料的受控性较差,这需要教师在使用时合理调控,规避不足。第三,影视资源优势明显,但并不是意味着仅依靠影视资源便可达到教学目标,它只起到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同时需要将影视资源和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第四,地理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源时,注意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相联系,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实现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