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原生态旅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原生态旅游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1篇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1、生态旅游是指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对当地的自然区域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基础,使人们带着好奇心去观察欣赏自然现象和人文风光,使旅游者在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自然区域完成旅游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文化。

2、生态旅游强调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一直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这也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必备前提,并且这是生态旅游区和自然旅游区的本质区别。

3、生态旅游希望当地的居民积极参与,尊重他们的应有权利,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除有为旅游者提供体验自然旅游的自然环境的责任外,还有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以及维护当地的文化习俗完整性的义务。生态旅游应具有教育游客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努力提高游客环境保护的意识,甚至改变游客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

(二)生态旅游的开发理念

针对传统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它是指使游客到景点或到一些具有特殊的自然生态区域进行旅游活动或为倡导这种旅游提供的一些服务。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开发是指通过一些技术和经济活动,使自然界中和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生态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并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意义的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其提出了保护性开发的新理念,具体表现为; 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是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一个限制级的前提,在自然环境和现有资源可以承受的范围内选择生态旅游开发的方式和强度,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让当地居民受益,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强调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生态旅游开发是一种科学先进的开发理念,这一理念对于在草原生态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绝对优势的内蒙古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交通位置、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综合考量,先是在乌兰察布草原开发建立了三处旅游风景区,分别是希拉穆仁草原、灰腾锡勒旅游区、格根塔拉旅游区。成为国内外游客到内蒙古旅游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进入九十年代之后,随着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旅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内蒙古的呼伦贝尔、鄂尔多斯等地也迅速开发出了多处草原旅游风景区,已经可以接待相当规模的游客量,草原旅游已经是内蒙古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和主题形象。但是,用生态旅游的理念来重新评估审视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的现状,还是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例如,由于在过程中开发的力度和方式不当,保护措施不到位,草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草原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过于分散且规模太小;旅游产品的结构单一,组合开发程度较低;草原旅游产品缺乏品牌性产品,导致塑造旅游形象时乏力。

三、草原生态旅游模式研究

(一)间集聚规模开发与散点开发相结合

空间集聚规模开发模式是指在开发草原生态旅游时,在空间上要尽量集中在靠近旅游中心地的位置,以便能够使旅游中心地已有的基础设施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借助旅游接待中心特有的旅游资源,例如展馆、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等,进行旅游产品的组合开发利用,建设草原旅游的招牌景区,提高游客接待规模,通过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区带动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这种开发模式可使游客的部分活动转移至旅游中心城市,相对减轻游客的旅游活动对草原生态旅游景区造成的环境上的破坏程度。

散点小规模开发模式是指以优良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使草原旅游景区(点)在空间上呈一个个的独立点分布状,形成小规模旅游景区。在草原旅游规模开发时这种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以作为空间集聚规模开发模式之外的一种辅助形式,既在旅游空间集聚、规模开发分景区的四周,利用具有鲜明特色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一些和规模草原旅游不同的特色专项旅游产品,这样可以使原生态旅游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原生态观光与草原文化体验相结合

总内蒙面积35.9%的4135万公顷的草原,是内蒙古开发一切旅游产品的基础和依托,因为草原横跨几个不同的温度带,自动向西依次形成了草甸草原、干草原、沙漠化草原和荒漠四个类型生态景观。辽阔、绚丽多彩草原极具观赏力和视觉冲击力,是开发草原生态旅游的基础资源。但每种草原景观面积很辽阔,所以在每种草原景观的范围内,景观很单一,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很难使游客有一个连续的旅游体验。因此,草原生态旅游在逐步向教育、科考和草原度假休闲等专项草原旅游项目拓展的基础上,注意将草原特色的民俗文化与草原生态旅游进行有机结合,丰富深化草原生态旅游产品。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多种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不可代替的,是草原旅游资源中最具生命力和魅力的部分。选择一些具有知识性、审美性的民俗文化,用多种展现方式去展现这些民俗文化的特有魅力,可以使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容更充实,更突出草原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通过特色的民俗文化突出地域差异,既能使草原生态旅游的参与性、独特性得到提高,使游客获得更生动、真实的旅游体验,并从中感受到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又可以在不同地区塑造不同的草原生态旅游形象,进而提高草原生态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四、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策略

(一)政府加大草原生态保护的力度

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所以负责草原旅游的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士的法制观念,依法加大旅游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同时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建立完善有区别的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各地的所有生态旅游项目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总体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执行时,可以根据“谁主管、谁协助”的原则分层次、分范围、分类别的明确各个职责的负责部门,配置专门的管理执行人员,列入岗位目标管理

(二)端正思想,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正确的理解生态旅游是内蒙古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前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开发是在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把普及自然知识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创新的更高层次的旅游。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要保护好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因此,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应从这个建设原则出发,进行以在不破换生态资源为基础上的生态旅游开发。加强涉及旅游业人群特别是和旅游业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更自觉地去保护生态环境。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条件,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切实从法律的高度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日常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强制性遵守的法律相结合。对于一些破坏名胜古迹、毁坏草原森林、制造白色污染、伤害野生动植物及保护动植物和在生态旅游景区乱搭乱建的行为要加强管理和法律教育,情节严重的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五、结语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玉狮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30-02

1 引言

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聚落为平台,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为目标,将农业、农民和乡村发展高度结合起来,使旅游业成为乡村重要的产业及社区经济内容的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它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旅游经济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乡村社区发展之间的联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现实途径,并成为21世纪重要的旅游趋势之一。

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在这种特定范围内形成的“真、土、古、始”主体特色的同时,外来文化以及不良示范效应等也为其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现代化过程初期会“造成大量的社会解体和全然悲惨的现象”,目前传统少数民族村落的剧烈变化正说明了这一点。普米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打破原有封闭的民族村落,导致了普米母语、风俗、祭祀、服饰等传统民族在年轻一代中淡去。虽然发展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来说是把“双刃剑”,但在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合理规划后,旅游对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族群意识、社区经济等有重要作用。

2 玉狮场村旅游资源分析及特征

2.1 玉狮场概况

玉狮场位于滇西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隶属于河西乡箐花村委会。位于河西乡东侧,距离村委会6公里,距离通甸镇12公里,2009年修通了通往河西乡的毛坯路,近期内实现道路硬化。该区域人口369,面积33.68平方公里,海拔2500m,年平均温10℃,年降水量850mm,耕地589亩,林地48139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

2.2 玉狮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旅游资源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次调查采取实地调查法、文献查阅、访问座谈等方法进行旅游资源概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玉狮场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大概有8大主类。(见表1)

2.3 玉狮场旅游资源特色

玉狮场旅游资源特色以原生态的普米族文化和自然景观为核心。通过对旅游区资源的分析,总结如下:

(1)古:寨子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和普米族文化,它被认为是普米族文化的正宗位点。村里仅有589亩可耕地,却有8万多亩原始森林。那里生长着大量的榧木、云杉、铁杉、冷杉、红豆杉等国家保护树种。其中树龄在1200年至2000年间的原始古树群最为壮观。当代原始森林的日益减少,使得玉狮场具有较好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

(2)幽:玉狮场处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地区老君山中,村寨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且多珍贵原始树种,山中生长着多种蕨类以及野生菌、野果等形成幽深的原生态森林景观。

(3)险:该村寨谷深山陡,河流纵横,地势险峻,瀑布急流。走在陡峭的人马驿道上,穿梭在高深莫测的山间峡谷中,别有洞天。尤其适合于科考、探险旅行。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普米族信奉的宗教是“韩归教”,有很多的鬼神,传统宗教仪式有:祭龙潭、祭山神、祭树神。这表明普米族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崇拜,对水源、林地、以及一些古老的树种有着敬畏之情,不会随意破坏。

(5)旅游资源、地域组合性较好:普米族作为玉狮场的主体民族,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具本土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其独特的木楞房建筑、具有北方游牧文化特色的生活习俗与手工艺品、以人马驿道为代表的独特交通、内涵丰富的节庆与祭祀文化在青山古树中孕育,嫣然构成了一副别致的民族田园风画卷,形成了民族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的极佳组合。此外,玉狮场周边坐落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多个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高原生态森林与民族村寨相互衬托,且空间分布良好。这些都为玉狮场乡村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

3 玉狮场村寨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欠发达

本区域虽蕴含着大量的旅游资源,但当地居民以种植、畜牧为主要经济来源,生活贫困。贫困导致相关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由于高门槛的旅游业需要经济建设作为后盾,故玉狮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需要首先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

3.2 乡村交通不便利,景区可进入性差

地处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老君山脉中的玉狮场,整座村庄四面环山,交通方式仍以人背马驮为主。从村里到箐花村和河西乡的道路蜿蜒曲折,时常受到雨天影响致使道路泥泞难行。交通不便遏制了旅游的发展。

3.3 旅游资源方面宣传力度不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玉狮场最初受到关注是当地居民为保护生态森林而拒绝修路的报道。而后,陈哲的“土风计划”,使玉狮场名声大震。外界议论更多的是当地发展的经济问题,而关于旅游资源却鲜为人知。因此,直接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

3.4 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非常弱

目前,玉狮场缺乏外界的投资经营,当地村民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缺乏现代服务观念,市场开拓能力弱,这些都制约其乡村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5 缺乏社区管理

经过田野调查发现当地政府有发展旅游业的意愿,并讲述了旅游发展的瓶颈:缺乏一个社区共同参与和进行旅游管理的组织。当地村民对待发展旅游业有不同看法:少数村民坚持陈哲的“土风计划”,他们抵制旅游业甚至“拒绝道路”,认为这样会破坏他们的传统文化;多数村民支持发展旅游,但前提保证不破坏当地原始森林和生活环境。总的讲,当地人渴望发展,希望旅游业能改善他们的生活。

4 玉狮场村寨旅游开发的对策

4.1 玉狮场旅游发展目标及开发指导思想

4.1.1 玉狮场旅游发展目标

根据自身独特的民风和原生态森林资源创立一个自己的品牌,例如可以拟建“滇西北普米族原生态民族文化村”。

4.1.2 开发指导思想

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度规划的理念,以保护促发展,在不破坏当地原始森林和普米族文化的前提下规划旅游业。坚持国家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和云南旅游发展规划战略以及《滇西北旅游发展规划》,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开展旅游发展的布局。坚持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开发普米族原生态文化为核心,以生态探险科考旅游作为补充,突出旅游脱贫的功能,强化当地旅游特色。

4.2 旅游开发原则

(1)文化性。玉狮场进行旅游主题开发要始终围绕着普米族的核心文化体系展开,如“生态文化”、“火塘文化”、“祭祀文化”等。

(2)特殊性。紧抓原生态普米族村寨和原始森林的特色,开发多元、专项的旅游产品。

(3)民族性。突出普米族民族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文化深度策划开发。

(4)参与性。调动当地村民积极参与旅游业意愿,使当地人民共享旅游业发展成果。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

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改善交通,加强对当地普米族村寨的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科学规划村寨住宅布局,杜绝一切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项目。游客需在本区域享受美的自然和设施的同时,更好的认识和保护自然,这要求当地居民具有全面的知识较高的素质。通过引进人才和培训的方式加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人力资源的建设,提高村民的旅游接待水平。

4.4 建立普米族文化传习馆,加强旅游宣传

经当地村委会指导,玉狮场成立了民族文化传习馆(包括图书资料室、陈列室等)。但并未充分体现普米族的民族文化。应辅助开展举办培训和展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等活动。陈列室可展示当地普米族日常生活器具,如羊毛羊皮服饰、四弦等;依附当地丰富珍贵的红豆杉等稀有树种资源,可举办“认领绿色”环保活动,即外界人士可在此地出资认领一株幼苗,附上认领人的基本信息,待成木后回归自然;也可通过类似公益方式或环保行动扩大玉狮场知名度。

4.5 营造活跃浓重的民族文化氛围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的过程中,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素质提升培训,通过广泛动员村民与当地旅游业开发既得利益联系,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保持淳朴的普米族文化习俗,讲普米话、跳普米族舞蹈、唱普米族山歌,全方位营造生态民族村寨的文化氛围。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普米族民族风情表演团队,打造普米族的文化品牌。

4.6 加强与周边村寨的旅游合作,建立旅游资源组合区

由于玉狮场旅游资源同质性情况普遍,应加强与周围彝族、傈僳族村寨的协同发展,以吸引旅游者,延长背包客的停留时间。徒步旅游者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普米族的文化盛宴还能欣赏到不同文化特质的其他少数民族村寨。

4.7 建立景区与社区一体、游人与居民一体的适合当地特色的社会运转机制

玉狮场内居民人口数量虽少,但也急需一支能够驾驭当地旅游经营的管理力量,除发挥原有玉狮场各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外,也应该顺势成立类似于“玉狮场旅游管理协会”组织管理,并设不同职能的工作小组,如环卫组(主要负责未来景区环境卫生、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等。通过控制一系列影响因素,力求达到玉狮场人口数量稳定、农民收入增加、社区活力增强等目标的和谐统筹发展。

4.8 玉狮场乡村生态旅游产品设计构想

5 结语

乡村生态旅游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欧洲的“农村旅游”,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保意识的深化,乡村生态旅游得到了空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故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乡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乡村生态旅游以其淳朴、自然的乡土气息受到游客的青睐。目前,乡村生态成为国内外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尹弘.云南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类型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2][以]S.N.艾森斯塔德,张旅平等译.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李林.旅游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为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8.

[4]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

[5]马晓京.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再认识[J].广西民族研究,2002,(4).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3篇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在一定自然区域中进行负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区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负面影响和为当地居民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特定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为基础,具有生态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它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推动区域旅游业良性发展的模式。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优势

所谓湿地公园,顾名思义离不开湿地和植被,是指以良好的湿地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为基础,以保护湿地、利用湿地、弘扬湿地文化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其优势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优美的自然景观

湿地公园一般依水或傍山而建,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晴天的湿地公园湖光浩瀚,波光粼粼,宛如银蛇起舞;阴天的湿地公园漂缈似烟,若隐若现,似羞涩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不胜收。

2、丰富的湿生植物

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湿地公园的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湿生植物更是品种繁多,是实现“植物造景”的重头戏和主要途径。常见的湿生植物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黄菖蒲、水葱、再力花、雨久花、梭鱼草、花叶芦竹、香蒲、旱伞草、灯芯草、芦苇、睡莲、荇菜、莼菜、芡实、慈姑、荸荠、菱、浮萍及各种藻类。开发者在开发的过程中,除利用现存的自然湿生植物外,还会人为地栽植一些耐生存的植物品种,通过设计人员错落有序地布置区域主题和功能特性,在人们尽享“天然氧吧”的同时,使景观更富层次感和观赏性。

3、珍惜的动物资源

目前,我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禽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而在湿地内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约有200种。常见的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 燕鸥、苇莺、掠鸟等。湿地水草丛生的沼泽环境和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养,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避敌的良好场所。

4、浑厚的文化底蕴

任何旅游项目,都离不开文化的映衬,湿地公园的旅游开发也是如此。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收集并传唱当地世代相传的渔歌,科普渔具、渔业文化,以及利用故有鱼塘、芦苇荡,种植“水八仙”、水稻等农业特色景观的展示,重点打造充满泥土和生活气息的水乡农耕文化、渔家风情文化。

在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湿地生态的开发、建设将变得尤为重要。

三、湿地生态开发的前提条件

湿地公园如能自成系统,良性可持续发展,需具备以下条件:

1、交通的可达性

所谓交通的可达性是指到达湿地公园的交通体系较完善、便捷。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市民可以乘坐公共交通专线或景区内设有公共自行车停靠点;对于自驾游的旅客可以沿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快速干线顺利进入景区,各高速公路应互通,从高速出入口至景区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2、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湿地公园不同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水景公园,它不仅应有“一川稻香绿,十里荷花香,千池鱼虾跳,万顷碧波流”的水乡特色,还应具有保护、科教、观光休闲等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可持续发展效益。

3、服务与基础设施的配套性

湿地公园是敞开大门迎接四方来客的生态旅游景点,伴随游客的涌入,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既要解决游客的吃喝拉撒,也要注意相应的安全、卫生事宜。所以,景区在开发之初应考虑服务与基础设施的配套,可设置农家菜馆、零售商店、购物中心、周边有提供住宿的酒店及停车场,建设集娱乐、餐饮、休闲于一体的新型休闲生态农庄,使游客体验到质朴的乡土气息和便捷的服务。

4、湿地公园生态与观赏的和谐性

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在基于现状的生态肌理上,通过对水岸线的调整设计,营造出岛、湖、湾、林、田、塘等不同的水岸景观,辅之以配套的服务建筑和硬质景观,以体现湿地公园生态性与观赏性和谐共存。

四、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1、坚守“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

湿地公园在保留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保证湿地内部生态廊道的畅通性、平衡性,保持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环境的完整性,营造一个生态稳定、各物种和谐发展的水乡特色景观。

2、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开发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目的就是要以当代人的享受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准则来探索一种能够较好地协调人与自然、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的可持续的旅游方式。

3、实现综合效益原则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在净化水体、保护动植物、蓄洪排涝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又要能够带动当地区域经济和居民共同致富,使其从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受益,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不忘保护的综合效益。

五、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建议

1、从单纯的湿地保护模式,转变为保护与利用和谐共处的发展模式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不光是一种原生态的绿色旅行,更是一种通过旅游来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生态、环保观念的重要途径,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2、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补充人文内涵

通过项目策划,旅游产品设计等途径,加大景区的影响力,使之适应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与解说体系,融入历史文化知识、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同时,认识景区的科学价值、湿地生态的重要作用以及湿地资源存在的重要意义,使景区赋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同类旅游产品中脱引而出。

3、实现区域联动

湿地公园如果仅仅依靠自身景观资源,难以获得良好的整体发展,宜依托其周边知名度较高的风景旅游资源进行联合营销,实现区域联动是必由之路。

4、推动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的发展不仅要注重本身的观光休闲、生态保育、科普教育等湿地功能,更应在增加湿地的生态承载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生态湿地的活力上下功夫,以提升游客的观赏性、参与性,推动其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应保持区域内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使之接近于原始的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科普等功能,实现区域联动,推动多元发展、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克武,周晓芳,李建阳.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27-12429.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4篇

一、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特点及草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草原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其中荒漠草原的基本特点是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特别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由非常稀疏的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有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就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如: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与旅游相关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及人们自然回归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十一”和“五一”两个黄金周的出现,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也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近几年来,来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人数直线攀升,根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6.40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24.53万人次。游客主要集中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5市共接待游客179.88万人次,占假日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的80.11%;旅游收入之和为。4.91亿元,占全区总收入的76.72%。其中草原旅游收入是主要来源之一。

草原旅游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荒漠半荒漠的性质及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决定其旅游环境的阈值。可理解为旅游区生态环境对负面影响容限值,指在某~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旅游区在保证其旅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旅游活动的最大容量值,会越来越小。与之对应游客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景毁业亡。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注重对其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保护,县口实现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

二、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生态化旅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生活双重责任,那么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的发展而言,就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既要发展草原旅游让当地居民得到旅游实惠,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对草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1、对中西部草原进行合理的地域规划。

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植被情况。首先,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和乳品业是自治区的产业支撑,而草原是发展畜牧和乳品业的依托。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无限扩大草原旅游的地域范围,压缩甚至是取代畜牧业和乳品业。这样做必然会使自治区中西部的产业支柱由畜牧和乳品业转向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可能导致自治区中西部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产业转换所带来的失业、文化冲突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次,除了产业因素外,草原本身的植被特征是开发旅游业不得不考虑另~个因素。中西部草原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这样的植被是极容易受到破坏的,再加上中西部地区降雨量小,植被自我修复期长,这就使得草原~旦受到破坏很难短期修复,如果过度开发还会导致草原的沙漠化。为此,我们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要坚持草原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可改善性,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居民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草原的植被特征,找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及当地居民的最佳结合点,统筹规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

2、开发注重自然与人文、草原与民族的结合。

中西部地区不但有着神奇多姿的草原旅游资源,还拥有悠久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上,内蒙古族与匈奴、突厥、鲜卑等lO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这里形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这些与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石刻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因此,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草原本身,应更多地去利用、发掘赋予草原灵,性的人文、民族文化。进而减轻自然旅游资源的压力,强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要突出民族特色。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地域(草原)特征和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特点,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相异性和相同性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现代与传统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使用上既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要特别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相异性和相同性指的是游客的求同,|生和求异性,即游客到旅游区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相同的一流服务,又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旅游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外形更多体现民族特色,而服务则应充分体现现代气息。可见,只要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地进行草原旅游的开发,不但不会破坏草原生态,而且还会有利于当地居民,实现生态化旅游。

三、加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的生态化

旅游生态化要求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超越旅游环境承载力,采取一切生态保护手段,将由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对环境的影设施的过度扩张,应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手段来控制游客的不当行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就是要为。但最根本的是有关保护政策的落实。采取一切手段,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二者是有利l结合民生存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于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共同构成了草原旅游的生态化。

原生态旅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旅游开发;黔东南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3147-06

Developing Suggestions and Strategy of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WANG Heng-song,LI Bing-chang

(Southeast of Guizhou Nation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Kaili 556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oul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 Cultural tourism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quriement of characteristics tourism, but also strong measurements of economic devement. Th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hould be the drie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ast area of Guizhou province. With the advantage and opportunity,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could be achieved by developing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Three strategi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rigin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of inbound tourism strategy as well as two development models, eco-tourism model and eco-towns development model were put forward for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so that the tourism image of southeast Guizhou be improved as an attractive original culture eco-tourism destination for tourist all over the world.

Key words: original culture tourism;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tourism development;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灵魂。原生态民族文化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民族地区流传于民间以口头形式记录的原汁原味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传承着不同的文化,旅游主体的地域差异因文化差异而凸显出消费差异。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旅游是保护、传承和开发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是提升民族旅游素质、充实旅游内涵和提高特色韵味的重要内容,深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能使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是中国特色旅游的需要[1]。黔东南州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苗族、侗族传统的民间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原生态文化。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发展该地区旅游业之根本,是打造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依托所在。黔东南州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可以充分挖掘、利用民族风情资源,发挥其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发动机”的带动作用,推动黔东南州的经济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井喷极”。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状况尚不够理想,旅游产品缺乏明确的主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市场竞争乏力。究其原因,除了交通等硬件设施制约了黔东南旅游业的发展外,关键因素是对旅游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准确定位。因此,本研究试图从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入手探讨黔东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促进黔东南旅游产业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黔东南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