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色的鱼钩的课堂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爱祖国,学会爱父母,学会爱师长,学会用心关爱这个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省。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缤纷的生活,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活用语文教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呢?
一、以情披文 播种爱
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把爱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在备课时,我精心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细心体味每篇课文的情感因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悟后,大胆地谈谈自己的独特体验,而此时教师充满激情的点拨则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他们内心不断涌起爱的浪花。
在教《丰碑》时,我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他们各抒己见,但谈的不够深刻。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已被军需处长打动了,我知道这时只需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拨动他们心灵的琴弦,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而事实上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以及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我已被军需处长深深感动,我声情并茂地点拨:军需处长本可以穿得最暖,吃得最饱,可他却衣着单薄,冻死在云中山,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他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的革命事业。他那被大雪覆盖的身体是那样晶莹明亮,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就好像一座丰碑树立在人们的心中。这充满激情的点拨让学生感动万分,他们噙着眼泪诉说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敬爱之情。有的孩子则联想到了《金色的鱼钩》一文中的老班长,认为老班长和军需处长都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有的孩子则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由感动到感动万分再到倾诉心中爱国情感,在经历了这样的情感历程后,我知道爱的种子已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以读促悟 升华爱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深情朗读对于帮助学生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走进课文,品味语言,和作者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因素,获得思想的启迪。鼓励学生大胆读,品味读,个性读,真正做到以读促悟,让学生蕴藏在心中的情感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句的感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在教《鲁本的秘密》时,我抓住两处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语段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小鲁本对母亲的赤子之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鲁本到工厂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段落时,我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鲁本当时急切的心情,进而体会鲁本为了送母亲礼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鲁本送母亲胸针的段落时我采用分角色读和品味读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鲁本急切的心情,体会母亲激动、感激的心情。在感受到学生有感于小鲁本的赤子之情时,我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与作者真正实现了心灵的对话,真切地体味到了小鲁本对母亲的一片赤子之情,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要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他们深情地回忆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事,回忆父母对家庭的无私奉献,纷纷表示要回报父母的爱……我发现同学们个个沉浸在爱的情境中,又适时补充了孟郊的《游子吟》,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研读这首歌颂母爱的诗歌。在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讨论后,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味这位母亲的心情,用心地感受这位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再让学生通过体验性朗读进入这首诗的情境中,深切体味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心灵共振,情感共鸣。而教者那深情的配乐吟诵,促进了师生之间情感的融合,在教师的师范、感染下,学生吟诵的热情更高了,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受到了语言美和情感美的熏陶,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更加热爱自己的亲人。
三、以身作则 实践爱
日常教学活动中爱的教育已让学生懂得我们应该学会爱父母、爱师长、爱祖国,去关爱我们这个世界。那么,怎样才能让这种爱付诸实践呢?这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又一难题。我认为教师的身教胜于言教,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老师也是在用心关爱这个世界,也能做到爱祖国,爱父母,爱师长。
母亲节到了,我和学生们一起动手制作母亲节贺卡送给自己的母亲,孩子们说:“老师,您也这么爱您的妈妈呀!”我说:“是的,我的妈妈和你们的妈妈一样伟大,她为我的成长付出了许多,所以我也要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的爱。”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阅读方法 教学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一种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喜欢写作,爱上写作,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用老师讲,自能作文无需老师改”,是一位语文教师的职责,是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真正做到的。只有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阅读教学的感悟如下:
一、课内阅读要对文本进行揣摩,运用合理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诵读,使情感得以升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说的是读对理解文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读的方式有很多,如默读、领读、引读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几天前,我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的一节课,窦老师执教的绘本阅读《大脚丫跳芭蕾》,让我对阅读教学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完善了阅读教学的方法。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我发现”、“我还发现”、“我还要发现”的句式,对绘本中简短精练的文字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分析再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了绘本的内涵。同时,窦老师还巧妙地引导学生通过色彩的变化品味情节的变化和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再三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个关?摇 ?摇的故事。加深了对故事的记忆,与主人公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只停留在文本上,还要关注和延伸文本以外的东西。窦老师在执教《大脚丫跳芭蕾》的过程中,在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作者、翻译和出版社。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拓展范围就更深更广了,主人公贝琳达的名字与芭蕾的关系,并介绍芭蕾舞的相关知识,人物费莱蒂与餐厅的关系。窦老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贝琳达的成功,让学生感悟故事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师的范读和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要相辅相成。朗读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了榜样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在课堂上的每次范读。通过精彩的范读教会学生品味关键词句,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使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重音、停顿等方式表达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在《大脚丫跳芭蕾》的课堂上,窦老师多次进行了范读,每次范读都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读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每个同学都读出了特点,读出了感情,读出了个性。
多年来,我阅读了很多窦桂梅老师的学术论文,听了很多节课,看了很多课堂教学实录,收获很大。在课堂教学中也不断地学习和尝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落实窦桂梅老师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读的训练,从朗读和默读抓起。朗读是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运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而且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在教学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因为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在学习3至7自然段时,我首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默读,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独立而深入地思考:蟋蟀有哪些个性?从哪里可以看出蟋蟀的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等问题。提出默读要求,学生边默读边圈画,在汇报交流时验证了这些问题都能在默读过程中得以解决。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会默读,许多问题是在默读的基础上完成的,默读绝不能匆匆忙忙,流于形式。
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的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每篇文章都各有特点,课堂上教师要机智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运用抓重点语句、强化朗读的时候比较多,而且效果显著。还以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在理解“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时,先让学生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让学生在“临时”“隐蔽所”“得来全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词句下注明重点符号,仔细读,仔细品,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经过抓重点词语反复读,学生会发现“慎重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不利用现成洞穴”能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最后,我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就水到渠成了,学生会很自然地体会到,蟋蟀身上有一种聪明才智,能造出这样的住宅,就是一个奇迹,这样的住宅可谓伟大的工程。
积累语言、领悟表达的方法。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帮助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能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有这样一组内容――“作家笔下的动物”,有《白鹅》《猫》《白公鹅》《母鸡》,在作家的笔下这些动物栩栩如生、可爱可亲、性格鲜明。不同的作者都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之情,可表达的方法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会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心理体验、不同的表达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特点,感受动物的可爱,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写作方法。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是课内掌握的阅读方法的应用。课内时间是有限的,只能以有限的文本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需课内课外相结合,利用大量课外时间,走出课本,放眼书海。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定期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将课内所涉及的阅读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教学中,我和学生总结了“课外阅读八步法”,几轮实践,学生们很受益。步骤如下:
(一)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前审题能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在文题上多问几个为什么,看文题在提示内容、提炼主题、把握思路等方面给予哪些提示;例如《舍身炸暗堡》解释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金色的鱼钩》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将相和》揭示了文章的思路。理解文题时,要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读书。如《西湖的绿》看到题目,便可想到:西湖的绿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读书,就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分析完文题带着问题将文章浏览一两遍,熟悉全文,了解文章的概貌,只要粗略了解便可,知道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就行。
(三)在浏览过程中用色笔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圈画下来,表上记号,然后利用工具书进行查阅,掌握字的音、形、义,结合上下文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扫除字词障碍,为阅读奠定基础。
(四)再读课文,将文中的佳言警句画下来,在行间、天地、左右空白处作注释,亦可摘抄在笔记本上。如:阅读《西湖的绿》时,有的同学就用波浪线把“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的闲……”画了下来,同时在空白处注明“观察细致。用词恰到好处”的字样。通过自己的琢磨、分析,这样的句子便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通过对字、词、句的学习,疏通了全文,在此基础上,再细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六)在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评议、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艺术诸角度,领略文章的精妙,找出成功的规律。
(七)在阅读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分析能力均不相同,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要鼓励学生及时发现、及时提出,或向人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使疑难得以解决,强化阅读效果。
(八)为了使阅读的文章在头脑中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通过写读书笔记对阅读内容进行小结,联系自己的实际,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整理,发现事物的共性,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使获得的东西条理化、系统化。
总之,为了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丰富和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与收获,必须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内阅读的强化训练,课外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大量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浏览群书的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养成眉批圈点、边读边想的习惯;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释疑的习惯。阅读的速度加快了,阅读的质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写作水平显著提升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