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应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生成性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活动当中。挖掘幼儿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应把握兴趣资源、经验资源、活动资源等方面,开发教师蕴藏的课程资源主要是生活经验资源、教育经验资源、偶发性课程资源等。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第3篇

1.体验爱,表达爱。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大部分孩子的“自我中心”的意识很强,有些孩子甚至凌驾于父母或其他长辈之上,任意使唤,不满意就发脾气,形成了一种自私心理。在本学期初,我们对30名幼儿进行了一次调查,问:你父母在家干什么?那些事情是为你做的?54%的幼儿只能说父母在家做饭、洗衣服,表现出对身边人的漠视;绝大多数幼儿想不出长辈为自己做了什么。有的幼儿也只能说出“妈妈喂我饭”,而后就再也想不起来父母为自己做什么了。这反映出幼儿的潜意识里不知道长辈为自己做了什么。为此,我们制定了“亲亲好妈妈”、“我为爷爷奶奶捶捶背”、“妈妈辛苦了”、“到超市帮妈妈买东西”、“能干的我”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知道父母亲人都很爱自己,学习用行动和语言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

整个活动得到了家长的大力配合,有的家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做一些小事,来表达对长辈的爱;有的家长还将孩子在家帮大人做事的情景用相机拍摄下来,以做永久留念。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比以前懂事了,知道体谅父母了,也更有礼貌了。

2.迁移对“爱”的体验。新“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保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于是,我们尝试将孩子对身边熟悉是人的“爱”的体验,迁移到动植物方面。自然角中,孩子们每人带来了自己喜欢的1―2棵植物,如大蒜、洋葱、青菜、萝卜、刀豆等,每天来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植物朋友浇水,看看他们长大了没有,并尝试用画日记的方法,来记录自己植物朋友的成长过程。当青菜长出第一片叶子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的种子放在一起,做发芽试验。有的芽还没发出来就烂了,有的因为星期天没有及时浇水而枯萎了,也有的刚长出来就给虫子吃掉了。孩子们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挫折,积累到了有关植物发芽的经验;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物,因此饲养小动物也成了我们激发幼儿体验“爱”的情感活动之一。看,一下课,孩子们都围在自己带来的动物朋友身边仔细观察着议论着:龙虾的两只大钳子真厉害,金鱼的眼睛是突出来的……王雯带来的小白兔死了,孩子们很伤心,不停地问“小白兔怎么会死啊?”“它还能活过来吗?”当知道死去的小白兔再也不能活过来时,他们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但也初步积累了生命死亡的经验。

种大蒜的过程观察日记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其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善于联系生活去学习数学,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习有用的数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学习方法实际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但其知识本身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那么数学知识的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自然亲切。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事物,进而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从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去学数学,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并用数学去服务生活,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的目标和手段。

一、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带入。

教师在教学新课开始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能理解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风和日丽,突然天阴了下来,乌云来了,这一变化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平常接触的现象,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打雷”,“可能会下雨”,“可能就是乌云遮住了太阳,一会儿就会天晴”,“可能就是阴天了”,……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那哪种可能性最大呢,哪种可能性最小呢?学生会说“下雨可能性最大,下雪可能性最小”……老师接着说“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学生说:“今天的作业不能可能发生”,“奶奶晚上烧了我最爱吃的鱼可能发生”,“我会越变越小不可能发生”,“下雨时,地上不会湿的,不可能发生”,……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选取生活素材,实时解决。

用学生最直观、最能感受的事物代入教学中,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生活素材很重要,选择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在教“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利用同学们每天上体育课,存在体育器材的选择的问题,男生和女生玩的不同,器材受欢迎程度不同,让学生很自然地主动参与进来,并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可能是男生女生体质不同,男孩喜欢活动量大的器材,女孩喜欢活动量小的器材;可能是有的器材好玩,有的器材不好玩等。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这样看来,如果你是体育老师,要购买些新的体育器材,我们首先得去了解些什么?”学生被这一身边的新颖问题所吸引,有的学生便得意地说:这得去了解我们同学们平时都爱玩什么,还要看班级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这样学生就自觉形成了统计的需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三、结合生活场景,用于实践。

语文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写日记,而很多学生都会使用数学语言把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而从学生日记中的场景展开教学,不仅生动真实,而且易于理解,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下面是一些学生的几篇数学日记,通过在课堂上朗读,课下表扬,会让学生自豪,如果出现数字错误,给予鼓励订正,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更能激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使用他们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有学生写,今天放学,妈妈给了我20元,让我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些零食,用了7元钱,还买了3支铅笔,1元钱一支,还买了一本数学本,用了5角钱,回到家里,我算了一下,一共用去10元5角,超市阿姨找给我9元5角,回到家,妈妈说我:“真棒!”课下我给予了表扬。有学生写。星期六,妈妈带我去市场买菜,我们买了8个大蒜共3元,4根胡萝卜6元,2斤肉25元,一共花去多少钱?我仔细算了一下:3+6+25=32(元),所以一共花了32元钱。我会利用课下,纠正他的错误,并鼓励他继续写这样的内容、

学生通过经历、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理解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生活中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四、引入生活问题,学以致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当教学目标完成后,学生学会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认识角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熟悉的钟面入手,转动钟面上的时钟和分钟,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是有大有小的;并让学生动手用2根小棒搭出直角、钝角和锐角。如:在教学比例时,让学生站在太阳下面,看自己的影子有多长,然后量出自己的身高,在量一量其他同学的身高,看能不能得出他影子的长度,将计算出来的数字,和量出来的数字比一比,是否一样。使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切身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创新学习方法,引人入胜。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电子工程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总参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