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享受人生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滴水,至于它在哪条河流,它无从选择,它成为水的那一刻在哪儿,它就注定要在那儿开始它做为水的一生。一个人,至于降世何处,我们也无从选择,但上帝造物的神奇就在于赋予每个人生命的平凡和平等。人在踏上人生征途的时候,上帝就已画齐了起跑线,设置了终点线。零的起点是同等的,而征途却是人人殊途,终点线也各不相同。就像随波逐流的水,也许同出于一条河,但却不可能都注入同一片海洋,巧合流进了,也可能是殊途而入。河流奔流不息,人生也如江水般滚滚向前,有时激起涛天巨浪,有时却又风平浪静,无声细流。
江水奔流,河道礁石密布。礁石会将江水无情地撕成碎片,有的水流能再愈伤口,继续奔流,而有的却会被就此溅逝而去。人生的道路也是“礁石”密布。失败、冷遇、挫折总是不期而至。面对这些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有的人跌倒了,能再振雄风,起身踏“石”而过;而有的或许就永趴于“石”下。河道曲复延伸,或平川直道,或又峻崖险滩,人生的“河道”,也是时而一路平坦,时而又险奇难测。无论河道多曲复,水始终要奔流;无论人生的“河道”多坎坷,人生始终要与时间同步流过。
水因流动而长清。流动了,才能摆脱腐叶的束缚;流动了,才能穿出狭隘的沟谷;流动了才能免于湖、池的禁锢。人生也要“流动”,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换种活法,也许就拥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舍弃固执,也许就能拨开迷雾,看到晴天。水要清澈,就得常流不息,人生想不落伍,也要“流动”不止,伴着时代的节拍“流动”。
同属一江水,就因为各自流向不同而散流至不同的河道;不同的河道,注定了水流不同的命运,有的久经山渠峡谷,却终究难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恶运,而被摔得粉碎;有的又误流入沼泽,受污受染后,最终化身为一滩臭气熏天的死水,与污泥同腐;还有的注入水库,它不曾激起巨浪,也不清澈明丽。但它却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庄稼,随阳光蒸发于世。这怎不叫人想起那些一生拼搏却又始终一路坎坷的人生;那些因一失足而铸千古恨的人生;还有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却不被人记起的人生。水流将流向何处,它无法知晓,只有流过才能明白;人生将会如何,这也是一个谜,一个无法猜度的谜,唯有“流过”才能知晓谜底。水流无畏沟险谷狭焦石多,要在蒸发之前注入大海;人生也要无畏坎坷磨难,在人生随时光流尽之前,有所作为。不要求事事竟成,但要让它尽量精彩。卷起涛涛巨浪固然雄壮,但微波荡荡漾亦不失为一种宁静美。人生的酒还在饮着,人生的歌仍在唱着,人生的江水也依旧流着,伴着时间的步伐,伴着时代的节拍不息的流着……
人生需要关怀。需要欣赏。没有这些品德的人,生活该是多么悲怅,生命该是多么毫无意义。而正在给予他人欣赏的人,内心又是多么仁爱。给予他人欣赏不紧是对他人心灵上的鼓励,更是对自己自身素质的考验。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洁心诚,四海枯渴,丛山荒芜。”
【关键词】 农村学生;写作兴趣;基础技巧
每次调研考试阅卷时,翻看学生答卷不难发现:内容新颖有创意的作文太少了,充满真情和活力的作文太少了;内容俗套的“克隆”作文到处泛滥,情感空洞虚假的作文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现在我们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不够规范,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在作文课上,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把作文课教成纯写作课,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另一方面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都先天不足,很大一部分农村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大都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不懂得教育,不能给孩子提供适当的作文指导。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更是从来无人问津。
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导致了农村学生与城镇的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相差悬殊,农村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写作目标相距甚远。多数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阅读量少,知识面窄,信息储备量小,观察能力不强,写作技巧匮乏,用于写作的基础知识不足,导致他们不会作文,惧怕作文,或是作文内容虚构,情感虚假。而到了初中,许多语文教师,或是忽略这些情况,或是对这些孩子了解不够,或是教学方法准备不足,往往在一开始教学作文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造成学生对作文的绝望,进而影响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因此在这些学生升入初中以后,我们语文教师就要迅速了解他们的写作能力、写作水平的真实状况,及时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必要的补救措施,使之快速赶上“城市孩子”。
因此,我认为提高农村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更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七年级的教学中,我改变了命题作文的课堂教学,将每周的作文课改成了读书写作课。让学生拿来爱看的课外读物,先凭爱好自由阅读,当迸发出写作激情时,自选主题和形式,作文、日记、读后感等随意选择,内容任意发挥,要求则只有一个: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时,总会找到和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事情或情节,总会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篇章。此时恰恰是产生写作欲望,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最好契机。好多的学生在日记里表示,我们在情感表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文的愉悦。
由此我认识到,更新教学理念,重视素质培养,让学生内心充实,思维活跃,认识水平提高,情感体验丰富,习作兴趣火花自然迸发,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多彩多姿、生动活泼的文章来。
二、引导学生体悟生活,享受人生乐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生活素材,作文才有内容。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单调乏味的人会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学生习内容空洞,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学生认识上有误区。总认为伟人、名人的故事可表可写,而自己的故事渺小得不屑一提,岂不知自己的故事才最富有情感,才是最动的人的。因此,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应指导农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农村纯朴的风俗民情,享受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享受三农政策带来的种种好处,享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呵护和自己帮助别人时得到的快乐。在享受生活同时,又要善于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积累人生经验,体悟人间真情。有了丰富的积累,表达时就可以信手拈来、联趣成文。这就是享受人生的诸多乐趣。
三、品尝读书的快乐,打好写作的基础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学生家长相对而言更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农村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电视或电子游戏中度过的,文本的阅读量太低了,造成了写作时内容空洞,写作技巧匮乏。
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写作基础。首先,阅读是唤起写作兴趣的途径;其次,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鼓励学生多读多看。书是知识的海洋,具有充实人和造就人的丰富资源和强大魅力。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著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也要鼓励他们多读书,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打好写作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强调引导学生多读书,而且规定了要保证阅读数量。因此应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结合实际生活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多给他们创造读书的条件和机会,尤其是文学名著。切不可只限于作文书及作文选刊。
四、摘抄,丰富语言积累;练笔,练习表达技巧
即使有了丰富的生活,如果你的语言贫乏,表达思想也是词不达意。有了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才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可以妙笔生花。所以培养语言素养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丰富语言应该是大量阅读的目的之一。我们要鼓励和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摘抄优美的文字就是丰富语言积累的一条有效途径。美国作家凯尔指出:“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的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写作是一门技能,单靠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要鼓励和要求学生课外勤练笔,写日记,写感想,不拘于形式,自由表达,写的多了,语言自然就灵动起来了,表达的技巧自然也就娴熟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刘锡庆朱金顺:《写作通论》
3 钟启泉:《语文教育展望》
4 陈美玲:《新课标下的习作教学初探》
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一般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我不会写”是许多学生回答老师为什么不写作文时唯一的答案。
2、作文内容十分贫乏。“我没得写”,写作素材是所有学生共同缺乏的一大硬件。
3、作文技能普遍偏差。有许多小学生,平时不用普通话和人交流,在作文中连最起码的叙述清楚、语句通顺也做不到。
4、作文缺乏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笔是口非,词不达意。写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很多。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和参与,自然就没有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生活,积累语言。
1、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素材,写作才有了内容,因此要教会学生具备一双观察的眼睛,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享受物质文明带给自己的种种好处,享受人们对自己的关心呵护以及自己从对别人的帮助中得到的快乐,积累人生经验。有了这些积累,表达的时候就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比如,上学期有个“关注身边的垃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布置了一些调查任务:我们身边的垃圾是如何产生的,你的家庭垃圾都有哪些种类,这些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通过一周的观察调查,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记录。于是在第二单元有关环境保护的习作中,学生的材料充实了,就连作文的题目也都异彩纷呈,诸如:让垃圾去它该去的地方,垃圾你别得意,垃圾消灭战等等。
2、要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贫乏,表达就会词不达意。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一个人的绝大部分时间要花在阅读上。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丰富语言应该是大量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多做积累词句的练习,多做熟读成诵的练习。在指导课外阅读时,首先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接着就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鼓励和要求学生多做读书笔记。
二、勤于练笔,锻炼能力。
美国作家凯尔指出:“大多数人不理解写作是一门手艺,就像做任何其他事一样,你总得经过一番学艺。”写作是一门技能,单靠每学年16次的课堂作文是不够的。于是,我安排学生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小练笔。如:我新买了一个提包,有一天我把它带进课堂,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外形,阐述它的用途,小练笔“老师的手提包”就产生了;根据三八节女教师的活动――姬岩一日游向学生讲述姬岩美景,要求学生练笔“我听老师说姬岩”;根据体育活动“二人三足”布置小练笔“有趣的二人三足游戏”,学生有了真实的材料,写起来就不费工夫。久而久之,不仅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三、优化作文指导。
1、开源畅流,激发写作欲望。
所谓开源,就是作文题目要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现在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题,对学生来说,限制固然少了些,有些却不着边际。教师如果能根据实际自行拟题,则会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所谓畅流,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能比较顺畅地表达。为了调动学生的积累,老师可以以材引材:如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我就就地取材,讲了自己小时候的许多课余生活:割猪草,转铁圈,骑自行车。这些课余生活,学生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熟悉的就引起了他们的共鸣,而陌生的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总之都能促进他们的写作欲望。再如在组织学生完成习作《校园的一角》时,我先问学生:你觉得我们的校园哪里最漂亮?因为学生和学校朝夕相处,对校园的环境非常熟悉,所以很快就激起他们的谈话热情。接着我利用一节语文课给他们充分观察校园的时间,然后集中讨论汇报自己的发现。这次观察的结果可以说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有说操场挺拔的松树的,有说教师宿舍门前美丽的三角梅的,还有说教学楼前那两棵茂盛的榕树的……一段段优美的文字,连学生自己都难以相信这是他们眼中的校园,这就是开源畅流的结果。
2、少些限制,鼓励自由表达。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浅陋的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们的聪明才智才会得到发挥。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阅读中,兴趣是最好的引航者,以兴趣为中心拓展阅读辐射面,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半受“近期效益”的支配:训练目标的达到、优秀成绩的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同学的羡慕、竞赛或辩论获胜的喜悦,都会驱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去从事他们在通常情况也许感到枯燥的阅读。我通过下面的措施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首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把学生领进阅读的殿堂,通过一个富有情趣的店名,一处名胜的题诗,一次精彩的演讲,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词,一副绝妙的春联,一曲动听的歌曲,以及同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阅读评价,随时随地领略语文的美妙与亲切,使学生徜徉在精彩的语文世界里,感受阅读的美妙,领略语文的魅力,接受爱与美的沐浴;其次组织各种竞赛辩论等活动,运用多种鼓励形式培养成就意识。如恰如其分的赞扬,当众诵读等,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评价,都具有进步感与成就感。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对于现代文的阅读一般采用四步法:第一步,快速通读全文,整体认读;第二步,对照试题略读,抓每段首句、结论句或议论抒情句,注意关联词语等;第三步,精读,逐个解好每个答题点;第四步,再回读,检查答案是否正确。也可采用先看题目要求,再看文章,边看文章边做题的方式,有时比先看文章再看题目要求,后做题的方法效率高。
三、用好课本,抓好课堂主渠道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凭借所选课本上的范文,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作为讲练与学思的依据。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导读的过程。课本上的范文都是沙里淘金,精选出来的,它们都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凭借,它们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可以修身、养性、怡情。导好课本必须全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必须领悟揣摩语言的妙处,必须根据范文的思路来确定教学方式及迁移模式,必须对范文的结构能学以致用。
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阅读前提出难易适度的目标,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明确的方向感,阅读结束时有显著的成就感;第二,善于点化。所谓点化就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或独立探索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时,教师巧妙的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吸收并消化,掌握并提高基本技能,从而达到“投石击破水中天”的目的,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具体做法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举一反三,注重迁移,努力达到“点石成金”的目的;第三,师生共同交流,形成互动。课堂上主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创设宽容、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提供交往和对话的自由空间,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切勿拘泥于教参的标准答案。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变成学生思考的激励者,丰富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获得思维的启迪,享受美的乐趣,心态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第四,通过课本剧等其它文学样式的改编进行课堂活动,丰富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总之,课堂的主渠道途径和方法很多,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课外阅读进行能力迁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拓展和延伸,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主要围绕阅读材料的选择、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合理的检查评比等四个方面进行指导,最终达到能力的迁移。
阅读材料的选择。当今社会可供读物十分广泛,如信息网络文学、科幻武侠小说、笑话幽默等休闲读物、宣传暴力、凶杀、、迷信等书刊、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和当前催人向上的新人新作。如果不加选择任意阅读,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个别同学还会误入歧途。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自控力较差,教师更应加强指导。我认为适应初中生阅读的读物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是指导学习介绍学习方法的读物。《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天地》等,可以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提高效率;第二类是指导写作的读物。《话题作文指南》、《读写指南》、《怎样写作文》等,能切实帮助学生熟悉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第三类是优秀的古典读物。《唐诗三百首》、《古诗文诵读》、《寓言故事》等帮助学生从中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第四类是时代性强的读物。《读者》、《青年文摘》、《小说选刊》等时代性鲜明、健康向上的读物,能扩大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第五类是健康的古今中外名著。《红楼梦》、〈〈简爱〉〉、〈〈三国演义〉〉等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性情。
2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效,还必须讲究方法。“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不仅能为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法打下基础,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内容和个人习惯等选取恰当的阅读方法。作为中学生来说,阅读的目的是“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4. 对应题目和中心思想,检查作文中是否明确。
五年级的作文要根据训练题的要求写出成篇的文章。无论是自由拟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学生都需要准确理解题意,独立确定中心思想,进而依据中心思想合理地选票布局。材料选择的恰当不恰当,结构安排的合理不合理,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如果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就是我们说的“跑题”,怎样修改呢?我让学生仔细思索“为什么写”,使他们如叶圣陶先生批示的那样“见题而知,审题而立意”。长期让学生如此,就能加强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就能够抓住重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清楚如何表达,也就做到中心明确了。
(二)放开手,让学生“模仿”
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的去“模仿”优秀的范文,这里的“模仿”不排除抄袭,其实教师对抄袭这一现象,不必为此惊慌,因为所谓的这种抄袭是模仿的组成部分,是积累的一个过程,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这种抄袭来得好的词语,好的语言,好的文章结构等,将来总有一天会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三)少限制学生作文形式
如何走进“本色语文”世界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语文教学走什么路,关键取决于语文教师,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
1.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下面我谈一下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问题。我认为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养:
1.1 热爱语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热爱语文,阅读、写作、观察、思考、搜集、整理,这些应该是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之外所做的最多的事情。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把教学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把教学看作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人生乐趣的方式。热爱语文及热爱生活,热爱生活对学生就有关爱之心,对作品则有欣赏之态,对工作就有热忱之情,对同事亦有亲和至力。一个语文教师的心态应该是积极、乐观、热情、豁达的。无论这一年是否得到荣誉,无论这一届学生的成绩是否理想,只要懂得珍惜,学会善待,尽职尽责、充满爱心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你的生活就会因此而充实,因此而快乐。
1.2 坚持学习。要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并且要学会学习。语文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广涉博览,是一个“杂家”,而在语文知识、教材分析、写作指导等方面则必须是一个“专家”,要做到这两点,唯有不断学习。语文教师的学习内容除了语文教材及其相关资料,还应包括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著作。
1.3 学会关注。语文教师要学会关注世界、关注生活,更要学会关注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构成、语感的形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课外生活。如果你学会了关注,你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体现一种人文性和科学性,你的教育理念就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当高的程度。
1.4 重视创新。叶澜教授曾说:“教师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使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和富有内在尊严的职业。”如果一个语文教师长期使用一种模式为学生上课,多年来一直用一种设计去教授某篇课文,这不仅是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的罪魁祸首,也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最大悲哀,更是对语文教改精神的无情漠视。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每天都有新感觉,对每堂课都兴趣盎然,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工作是教育学生的最佳榜样,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创新。
1.5 勤于思考。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没有思考:学习他人需要理性思维,研究教材需要集中思维,课堂导引需要灵活思维,课后小结需要认真反思,教法设计需要精心构思;观点要在思考中诞生,教法要在思考中创新,素质要在思考中提高,经验要在思考中积累,乐趣要在思考中品味,希望要在思考中放飞;目标是思考的起始点,创造是思考的关键点,失败是思考的转折点,成功是思考的终结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勤于思考,如果真能如此,那么语文教师的每一程路都会有赏玩不够的美丽风景。
1.6 善于交流。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以语言和形象为工具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客体是定格下来的文本和变化中的生活。交流的过程是复杂的,有分歧也有共鸣,有和谐也有变奏;交流的格局是立体的,如师生间的交流、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交流等等;交流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对话、可以笔谈、可以暗示、可以宣泄;交流的时空是开放的,可以超越课堂、纵横古今。在交流的诸方面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师生交流时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要有真诚的态度和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作为语文教师,与学生交流时不应只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评判,还要谈讨学生的生活,倾听他们迷惘的心声,指引他们追寻的迷津,担当他们失败的痛苦,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形成健全的人格,满怀希望和信心地投身到语文学习和生活中去。
以上是有关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六点要求:热爱语文、坚持学习、学会关注、重视创新、勤于思考、善于交流。
2. 引领学生走进“本色语文”世界,教师可以采取的六种策略
2.1 树立爱心,沟通感情,推行人文关怀策略,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融合。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常怀着对语文老师的崇敬和感激,那么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就会十分重视,甚至于偏爱。
2.2 激发兴趣,引起动机,推行激发兴趣策略,实现学习内因的最大调动。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不断感受到乐趣,那么事情往往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培养习惯,形成定势,推行行为养成策略,发挥学习习惯的定势效能。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以及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总会明白自己应该做些什么,知道哪些习惯是学习语文必需的,并且能够坚持下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了。
2.4 讲究教法,提高效率,推行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在教学活动,只要教学内容处理得当,教学方法设计科学,教学结构安排合理,教学进程调控适度,就是教学的最优化,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2.5 认清差异,分类指导,推行因材施教策略,实现学习潜能的最大开掘。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尖子生冒尖而出,让优等生更进一步,让后进生不懈努力。如果你对学生是拿一把尺子量到低,对所有的学生提出相同的目标,布置相同的任务,那么就会有人对此并不满足,同时有人会对此望而却步。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摘到果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你应该把果子挂在不同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因材施教。
2.6 重视评价,加强激励,推行肯定督导策略,促进学习热情的不断高涨。学生学习是需要获得成就感的,学生的成就感多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因此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是不能吝啬自己的表扬语的,尤其不能忽略对学生奋斗精神的肯定。教师的评价不能只重视结果,而更应重视过程。基于人性的弱点,包括优等生在内的每个学生都会有偷懒的表现,教师的一时懈怠,可能会促使学生的撒谎,助长学生的偷懒,这也有可能是一个恶梦的开始,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的激励和督导。因此,我们要求学生要做的,必须加以督促和检查。
以上是我谈到的六点教学策略:关爱学生,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优化教学,因材施教,肯定督导。
3. 20种可引领学生走进“本色语文”世界的教学技巧
3.1 告诉学生,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语文,每个人都能学好语文,老师相信你也能。
3.2 发现并表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比如品性的善良、意志的坚强、追求的执著,比如阅读入迷、朗读动情、书写工整、发言大胆、勤学好问等等。
3.3 给每个学生创造能让他们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并鼓励其他同学:“你也可以像他这样甚至比他更优秀,只要你今后对此重视并努力。”
3.4 当学生当众出丑时,教师首先保护学生的自尊,然后暗示他:“我相信你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下次你会做得很好。”
3.5 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笑话、广告、对联、歌词、故事等,并与学生一起交流、谈讨那些精彩的语言、优秀的作品和感人的故事。
3.6 把自己的文学艺术特长(如歌唱、绘画、书法、文学创作等)融进语文教学之中。
3.7 经常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语文活动。
3.8 把发问和答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并给他们尽可能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不在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步步紧逼和马上结束思考。
3.9 当发现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时,不发怒,而是委婉善意地提醒他。
3.10 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做的事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时,马上停止或改换方式。
3.11 下课后,不立刻离开教室,留心是否有同学向自己投来求助的目光。
3.12 课余时间多接近学生,与他们谈心,与他们娱乐。
3.13 当学生因生病或遇到麻烦而深感无助、痛苦时,在他的作业本中夹一张纸条或用其他方式帮助他度过难关。
3.14 尽量发现学生尤其是那些确实用心对待写作的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给予充分肯定。
3.15 把学生的成功习作推荐到有关刊物上或自行编辑成册。
3.16 经常询问学生:“最近看什么书?有何收获?有何评价?”
3.17 尽可能地面批学生作业,并向他提问。
3.18 当学生未交作业时,首先向学生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有困难吗?我愿意帮助你!”
3.19 考试结束后,告诉有关学生:“你的成绩比上次有进步,相信你下次会有更大的进步,你应该在……方面做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