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的变化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快来,老公!帮我做家务好吗?”“你自己做吗?”“你来不来”“……”看爸爸又屈服于妈妈的“"之下了。你还记得那个"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男权社会吗?比起现在男女孰轻孰重?
转头一想,这还不是得益于我国的优好政策吗?否则妈妈又怎会如此厉害。家里又怎会家具。电器琳琅满目呢?房屋又怎会从土房变为砖瓦房呢?人们又怎会有自己耕作的土地,又怎会有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创业,增加家庭收入,提高物质生活呢?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家庭在改变……
"老公,来一下……”听,妈妈又在指挥了……
从驿马送信到手机短信,经过了改革开放到今天的中部开发,人们的交往范围在加大,交流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手机短信。电子狗。E-mail。传真。QQ。MSN等等一些都成为朋友间聊天通讯青睐的对象。“祝你生日快乐。呵呵!”“天气凉了,多加衣服。”这些极平常的话,无论相距多远,也能告诉你的朋友。亲人,表现你的关心。你还在写信联系朋友吗?换个方法吧!否则你就out了,交流在飞越,你的心情,思绪也在飞跃。
来吧!举起手,拿起手机给你的朋友献上最真挚的祝福。“最近,还好吗?我想你了。”看见闪烁的字体,你的心里是不是也泛起一点甜蜜。
你有看过蜘蛛网吗?那你又想像过被网覆盖的中国吗?
从天俯视看中国,你有没有觉得眼花缭乱?当夜幕降临,你有没有惊叹它的美丽壮观?我们每天穿梭在这张大网上,欣赏周边的风景,体验风拂头发的清爽。风在吹,情在飞,我们一起漫游,星空灿烂,我们共享宁静。
看吧!网在蔓延,延伸到世界各地,覆盖每个角落,你想放飞在大千世界吗?来吧!一起行动。
青春漫舞,个性张扬。在21世纪的今天,打扮潮流,装扮时尚已成为每个90后的装束,从简约大方到追求时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服饰也面临巨大的改革。
“妈妈,我去淘衣服,给您也订一件吧?”这是我在网上淘宝,真得感谢科技的进步,足不出户,衣服到家,尽情挑选,迷恋网购。同学们,看到祖国的发展了吗?我们一起为国欢呼!
关键词: 远程教育 合作文化 测验 测试
1.引言
自1999年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68所高等院校相继开办远程高等教育,我国的远程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远程教育影响高等教育的同时,基础教育、社区教育、农村教育等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远程教育的影响。随着远程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等实践活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也在蓬勃发展,其中,远程教育文化学已经成为远程教育的重要分支学科。因此,研究远程教育文化对促进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远程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处处存在着合作,可以说合作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最能体现远程教育的时代精神的重要方面。远程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合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合作理念、合作思维、合作方式等,即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同样,远程学习者在学习合作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远程学习者合作文化。这两大群体的合作文化共同组成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又是远程教育文化的制度文化维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程教育工作者是远程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远程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远程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对远程教育实践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是远程教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是远程教育文化研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为了促进远程教育文化的研究、建设和发展,丰富远程教育事业的内涵,本文主要依据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特征模型,编制了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并进行了测试。这个测验为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的诊断、文化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也为远程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建设、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2.理论依据
《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孙绿怡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06年年底正式立项。该课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组织地方电大申报了具体的项目,经过申报、专家评议,最后批准了108个子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8个,一般项目90个。《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研究》课题是2007年7月经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审查、批准立项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张亚斌主持。自立项开始,《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研究》课题组就认真对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理论体系和现状、管理合作文化、教学合作文化、技术合作文化、科研合作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研究》课题的前期研究中,张亚斌从自律与他律两个层面,文化律、合作律、教育律和远程律四个维度,构建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理论体系框架,并认为文化永远是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学的理论基础,合作是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学的理论属性,教育是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学的理论内涵,远程是远程教育合作文化学的理论特质。基于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认识,张亚斌提出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特征模型,认为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特征表现在以下10个方面:(1)合作关系相互平等;(2)合作价值相互认同;(3)合作心理相互依赖;(4)合作角色相互尊重;(5)合作活动相互支持;(6)合作需求相互满足;(7)合作行为相互协调;(8)合作过程相互信任;(9)合作效果相互满意;(10)合作成果相互共享。这10个维度有机整合形成了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特征模型。作为后续研究,本研究即在此基础上,编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测验和试测,为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的诊断、评估提供工具,进而为远程教育文化建设服务。
除此之外,在编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测验过程中,还参考了莱尔·史班瑟(Lylem M. Spencer)对团队合作的行为描述和等级,以及一些组织文化测验中团队合作的项目进行描述。
3.《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编制与测试
3.1编制
本文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特征模型的10个维度出发,围绕维度名称和定义,由研究者编写完项目初稿后,请中文专业、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或同学对项目提意见,根据提出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85个项目,其中反向计分项目13个。为了测查被试的测谎倾向,借鉴MMPI测谎量表中的项目,编写了5个测谎项目。因此,《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共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设置了相同的五个选项,采用5级计分,五个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完全符合。另外,在调查时,《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90个项目交叉排序,并增加了人口统计学的项目,如年龄、性别、单位名称、岗位名称、学历。
3.2试测过程
本次试调查全部采用的是网上调查方式,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在远程教育工作中合作的经历在相应的选项上涂红或填写相关信息,填写完后发至规定的电子邮箱。
本次试调查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大连广播电视大学、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56份,其中,年龄23—54岁;男性25名,女性27名,缺失4名;管理岗位23名,教学科研岗位24名,教辅岗位7名,缺失2名;中专(高中)及以下1名,专科1名,本科30名,硕士22名,博士1名,缺失1名。
3.3试测结果
先筛选掉测谎量表总分超过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6个被试的数据,剩余50个被试数据。计算每个项目和测验总分的相关,删除项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小于0.2的2个项目,这2个项目分别是3、36。在项目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13.0软件对剩余项目的问卷数据进行测验的信度分析。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有时也称可靠性。信度的估计方法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等方法。本文主要对《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即Cronbach系数进行了考察,结果见下表。
上表的结果表明,《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整体信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测验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各维度的信度来看,各维度的信度系数都超过了0.60,具有较高的信度。
4.讨论
本研究在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特征模型的基础上,编制了《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并进行了试测,通过对试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筛选掉了一些项目,这表明,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
虽然经过试测检验的《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但是本研究没有对《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效度进行验证,也没有对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特征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调查工作,对《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进一步考证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特征模型的合理性。
从试测结果来看,测验总体信度和各个维度的信度都很高,有可能存在说谎倾向,虽然测验也加入了测谎项目,但是还是很难控制被试的说谎倾向。因此,在以后的调查工作中,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证被试真实回答问题,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
另外,本研究的样本很局限,从事远程教育事业的机构和人员还有很多,在后续调查中,还需要把网络学院、奥鹏等结构中从事远程教育事业的人员纳入调查范围,详细制定抽样方案,以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
5.结语
《中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合作文化测验》具有良好的测量学品质,可以应用于以后的远程教育文化研究和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从他律到自律[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
[2]孙绿怡,孙福万,王淑娟.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
[3]“现代远程教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高层专家咨询会的会议纪要.文化建设与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内涵发展[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4][美]史班瑟著.魏梅金译.才能评鉴法:建立卓越的绩效模式[M].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8.
关键词:诗歌批评;时代背景;发展;出路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当前中国诗歌批评发展概述
提及当前诗歌批评具体进展究竟如何,不仅仅普通大众,就连一些文学爱好者也对这些内容漠不关心甚至一无所知。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领域中,诗歌正逐渐走向边缘化,诗学研究者大量关注的关于诗歌的种种事件或诗坛论争,一再倾注大量的精力来阐释那些事件和论争的意义,严重忽视了诗歌本身、诗歌发展的现状及合理且有意义地开展诗歌批评。因此,大量的诗歌批评与理论研究成果对新诗的创作与发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大量充斥于诗歌研究领域的诗歌批评也开始失之原味,暴露出诸多的弊端与误区。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清当前诗歌批评误区的相关问题,从根本上把握诗歌批评误区产生的相关根源,进而纠正当前诗歌发展方向,寻找一条诗歌批评极其自身的发展出路。
二、当前诗歌批评发展的出路
诗歌批评领域出现的问题不是凭空闪现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原因的。所以,要想有针对性地解决诗歌批评领域存在的问题,真正为当前诗歌批评发展及当代诗歌创作乃至整个诗坛的发展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就必须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诗评主体及诗作本身等各个方面考虑,寻求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出路。
(一)充分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学观
中国传统文学向现当代文学发展过程,是继承、借鉴、创新、发展的历史。中国现当代诗学由传统诗学发展至今,继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尊重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这是根本。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必须深深跟之余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次才可以适当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经验。毕竟外国的文学理论观念是其国家政治经济甚至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反应,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大有不同。继承我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根源并有所发展,保持其具有中国特征的旺盛生命力和艺术张力,在此基础上以多民族视角去发现外国文学理论中的精华部分,切不可全盘西化照搬西方理论,也不能脱离我国文学发展的背景和规律,更不能违背我国人民大众的文学审美和批评习惯,兼容并包且和而不同,创造出我国特色的当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
(二)坚持以创作文本为中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不仅仅可用在思想上,同时也可以用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上。实践出真知,诗歌创作的实践之中才能得出正确合理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像当前诗歌批评体系之内,大部分批评家都是没有诗歌创作实践经验的空谈家,这样的现象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学的。诗歌作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诗歌批评必须以诗歌作品的文本为基础出发点,批评的理论必须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有料可考,不能抱着“纯理论”或者“纯主观”的态度去进行诗歌鉴赏与批评。
(三)以人为本,提升诗评者综合素养和形象
在上文中我们可知,部分诗评者进行诗歌批评的目的不纯洁,附庸风雅、盲目追捧的现象严重,其实从根本开来还是其综合素养相对较低,与其进行诗歌评论的行为活动不搭配。诗歌评论所需要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诗评家除了要具有足够的文学素养以外,还必须能够在诗歌评论时做一个“纯粹的文人”,不能过多得将除去文学以外的其他东西带进诗歌评论的行为之中,严肃准确地划清诗歌评论与社会政治、人际关系、金钱需求等等的关系,同时要具有知识分子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本着对传播受众负责的态度,真正用心去做好诗歌批评。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个人形象的打造和维护。有部分诗评者或以前卫自居的文学爱好者极力炫耀自己的诗歌天赋,主张把诗歌文本同诗人人品完全剥离,纵容自己的人格及形象背离社会发展的正常方向,展现给人们一种刻意做作下的愤世嫉俗、神秘怪异、荒诞不经的形象,这样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诗人及诗评家产生误解和偏见。所以,提升诗评者综合素养和形象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重视教化作用,引导诗歌创作向良性方向发展
威廉维姆萨特说过:“批评家不是关于一首诗的统计数字报告的撰写人,而是诗的意义的启发人或诠释者;如果他的读者足够敏锐的话,他们将不满足于把批评家的话当作证词,而将把它当作一种教导来深思熟虑。”这句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诗歌评论家对受众的引导和教化作用。当前诗坛充斥着大量的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比如“下半身”诗歌、“梨花体”和“口水诗”等等。这些诗歌的创作者大部分以第三代或后现代派自居,与中国诗学传统格格不入,自绝于大众,同时也不吸取西方诗歌创作理论的精髓却追逐其浅显自由的表达形式,严重地扰乱了诗坛的创作秩序,使中国当代诗歌质量下降,备受大众诟病。诗歌批评应该严肃地尊重中国传统诗学的发展实际和审美向度,在严厉整饬诗坛的这一股不正之风的同时,努力倡导如东方诗风般的新格律诗,以救赎当前新诗无韵无味的痼疾,纠正当前新诗创作之中反结构、反韵律、无内涵的歪风,尽量使新诗能够很好地被朗诵甚至演唱,提升其语言的魅力,同时力求致力于建立新的诗风,与当前时代现状想结合,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以此来增强诗歌评论的教化作用,解决当前诗歌误区中的难题。
(五)制定“行业规则”,建立相对的诗歌批评标准
当前诗歌创作与批评体系之内,可参考的标准纷杂且较为混乱,秉持不同诗歌评论观念的学者也就会有不同的诗歌批评标准,而学者与学者、流派与流派之间,诗歌批评参考的标准都具有较大的差异甚至出现理论性的冲突,诗歌批评标准也未形成一种常态的相对完整的体系。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作为诗歌评论受众的读者的判断意识直接陷入了“瘫痪状态”,在“百家争鸣”的诸多诗歌批评理论之中,究竟该相信那一家的言论。这种局面的确相当糟糕,必须进行彻底或较大的改观。
我们都清楚,诗歌的定义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诗歌批评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诗歌之所以被称为诗歌的基本元素,却不可能被轻易地否定或者颠覆,诗歌创作在语言的纯度和张力、想象力的持守和发散、生活的诗意发现即“诗意栖居”方面均具有自己规范性的要求。如果有相关学术权威组织或者团体在尊重诗歌自身基本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当下新诗发展的客观实际而制定相对的诗歌批评标准,诗歌批评界内各种不和谐的声音便会大大减少,诗歌批评产生理论的质量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结语
当前中国诗歌批评现状的产生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及根源,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必然阶段。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结合中国诗歌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到当代诗歌批评突破当前现状、进行下一步跨越的有效方法和出路。只有这样,我国的诗歌批评才能够以完整的理论体系、深刻的教化作用形象展现在广大诗歌及诗评爱好者面前,进而推动我国当代诗歌乃至整个诗坛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言宏.诗歌研究与诗歌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9(5).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我们在学习语言应用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定的人文教育。教育工作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不仅要保证学生所学英语语言的规范性和纯正性,还要顾及他们能够接受语言的能力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这些题材对个人修养所起到的熏陶作用。所以,一般所选用的篇章都能够做到文笔优美,难易程度适中,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具备一定的文化影响力和思维的深度,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而且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英文词句和进行作文练习时,也不忘进行相关的理论说教。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精通地道的英语语言,一些英语教师会经常提到标准英语、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问题,让学生多看英文原版书籍、多模仿英语为母语者人士的语音、多听英文原版音频文件和在线广播等。这种引导无疑具有它的积极作用,能够保证学生在短期内学到纯正的英语,便于学生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再仅仅是要努力去包容和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而是要更努力地保持汉语文化,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化,并时刻保持能够用英语了解和宣传中国发展的最新动态。纵观国情,我们的教育工作一直把中国英语教学作为任务教学来对待,大学英语教学中,四六级考试成绩如何不但是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衡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都宣告着国人对英语这门语言的诠释与理解。但事实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伴随着中国环境成长起来的英语学习者,一直把英语学习作为ESL或EFL,这不能不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换言之,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早已超出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纯粹,即走出国门融入西方英语社会的主流当中。在英语教学中中国英语已远非是否客观存在的范畴,而是让作为交际工具的英语语言服务于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早已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而为了让相关的英语研究者和学习者对中国目前国情下的英语教学有全面的认识,非常必要重提如下几个有关英语类型的重要概念。
(二)关于传统意义上标准英语(英式英语、美式英语)、中国英语、中式英语的再认识
在语言学界,外圈英语指的是英属殖民地英语;而发展圈英语则指的是以英语作为外国语的国家,如中国等。对于标准英语,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角度而言,通常是把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作为标准英语的范本,这与英语变体所代表的文化实力有密切关联。而因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学习英语语言的主旨与内涵亦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中国英语逐渐以它强大的文化内涵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按照这种逻辑推理,中国英语迟早亦会发展成为规范英语的一种。由此必须论述“中国英语”以及“中式英语”两语言理论的术语。事实上“中国英语”的概念早在1980年由葛传?先生明确提出,但其后围绕之的定义多有争议,且一直处于发展补充与完善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在诸多学者争议的基础上,可以大致归纳为,中国英语以规范的英语为基础,是在汉语和英语进行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它本着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和文化依附的原则,以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作为其一的目的,将英语作为其文化领域的载体进行表述,包括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换言之,中国英语是为表述中国特色事物的需要而存在的,它依赖于规范的英语形式而非汉语的语法规则。作为一种国际英语的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的正宗体例,它的存在与推广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化战略的价值,而且有其深刻的意识形态意义。而在描述中国英语概念的时候必然涉及它与中式英语之间的联系。通常认为的中式英语是畸形的英语表达方式,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把汉语的表达形态不自觉地迁移到英语交际中。但是要尊重这样一个事实,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之间并非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能够代表典型中国思维的英语表达,在历经多次反复调侃、述说,竟然引起学者的关注思索乃至认同,其后以英语为母语者也欣然接受,就连权威的语言监测机构都给予这种英语高度评价,认为其是汉语和英语的“可喜的混合体”,这时候它们就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英语了,这种趋势是语言学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一些汉语独有词汇表达的英文对等翻译在不断地被规范与调整中发生演变,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接受,最终成为能反映中国思维模式的英语表达。这类中国英语之所以能被广泛传播与使用,或许源于中国悠久历史和绚烂文化之故。汉语语言独具风格,中国英语更是有其内在魅力,根本之处离不开汉语文体纷繁复杂的演变过程。汉语语言的文体涉及古文言、古体诗、律诗、绝句、韵文、散文、元曲、成语、谚语、现代诗歌、白话文、各种方言和变体一直到网络的使用所伴随滋生的网络语言等。众多的语言文体形式,加上千姿百态的汉语字体,其演变的历史都导致着汉语文化的丰富多彩。因此,在中国环境下学习英语,用英语交流汉语文化,有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表达历程,是语言发展的必然阶段。
二、中国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
目前在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秉承着让英语教学服务于中国的理念,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英语在大力运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其独具的特征,亦出现了很多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英语发音在中国教学时遭遇的本土化问题以及我们所持的态度
因为学习英语的过程出现在中国的大环境中,说英语者绝大多数都是以汉语作为母语、英语作为外语或者第二语言,无论我们多么刻意地去模仿英美人士的英语发音,但颇有道理的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理论给我们以启示,很多人由于在儿童时代错过了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以至于后来难以达到与说英语的本族人一样的语言发音水平。这些使得中国学生说英语就有了自己的语音特征,这可以联想到英语在不同国家的语音特征,亦有“生于齐者,不能不齐言,生于楚者,不能不楚言”的表现。而且由于汉语发音的迁移影响,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的发音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再者汉语中不同的方言发音使得中国不同地区的学生的英语发音更为繁杂。事实上包括内圈英语、外圈英语和发展中英语的任何一种英语发音都缺乏普遍意义,那么对中国英语的语音特征作统一规范确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只有本着对语言既宽容又严格的态度,即对语言的发展趋势宽容、对语言的使用规则严格,并尽量以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的发音特征为基础,按照其语言规则要求,用一般意义上的标准英语来诠释汉语文化。
(二)涉及汉语拼音的中国英语文化负载词
以及英语教学中词语表达的误译误用由于中国人生活的生态坏境以及其思维与认知的方式定位,与英美国家人士的所属有一定的不同,导致了英语中缺少描述汉语事物的对应词,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引起语言研究者关注的带有汉文化特点的词语。更是出现了诸多反映中国问题的英语题项,如四级的阅读理解中关于中国综合网络商城卓越亚马逊的有关介绍以及翻译题中的中国教育问题、六级的翻译部分中关于中国流行的网络词汇、北京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等,这些都要求中国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汉语语言的内涵,并使用英语语言去恰当地表达它们。可见,现在的问题已不仅限于西方词库是否能接受此类汉语表达的拙劣英译,而是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并以此服务于英语翻译。要使汉语和英语两语言能更好地起到交际作用,向翻译的信达雅层次进发,语言学习者的汉语功底必须进行魔鬼训练式的加强。
(三)句式和语篇层面上中国英语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愈来愈多的中国英语词汇进驻英语词典,亦有愈来愈多的中国短语、谚语以及一些典籍名言被吸收到英语语言中,这大力促进了英语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加快了中国与国际接轨之步伐。语言教学可分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理论和以人科学及心理学为基础的语言教学理论,教育工作者早已经留意大学英语语言教学的这种导向,而这原本在英语表达中被视为语义和词汇重复的表达,此处却显得气势磅礴,突显哲理色彩。从中国英语的语篇而言,中国英语重视意识对象的主体,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之一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当中,三纲五常是其中的架构,说话行事应遵循长幼尊卑的顺序。而英美英语则不同,它着重于首先传达信息的重心或者是先为信息做铺垫,即表现为松散句和圆周句的形式。我们普遍认为,在圆周句中,主要论点在句末论及,与松散句相比,它表述严谨、重点突出,语句更加具有内涵。关于这类例子的文篇,读者可以从大学英语教程读写译教材中找到很多。虽论及咖啡,在此处却是强调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整段翻译采取时间的先后顺序,凸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等由此可见一斑,中国英语的句式和语篇特征主要受中国所特有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带有浓重的汉味儿。综上可知,中国英语由内向外贯穿着中国汉语的语言魅力,它借助于英文形式的工具,在目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向世界展示中国英语的强势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在课堂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中国英语的特征和运用,而且让学生切实掌握好中国英语,以便使中国英语能真正地走出去,得到世界的认可。
三、结束语
【关键词】传统蒙学;现实意义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追捧,国学课堂、孔子学院的兴起让我们重新拾起并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听到和搜集来的大多数意见中,有很多声音是对现今的语文教学存在不满,他们认为现今的语文教学并没有为我们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放眼历史上曾接受传统蒙学教育的文学大家大多数都是五六岁就能读文学著作,八九岁就可以写诗做文章,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成名。因而,针对现今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人提出应从传统蒙学中吸取精华,改革我们的教育。与此同时,同样有一些声音反对将传统蒙学应用于现代语文教学,他们认为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孩子思维的开放。在这样的热议中,我们科研小组对吉林、山西等地的蒙学课堂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情况简述
1.蒙学班发展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走访了吉林省东辽县、山西省大同市等地方,调查各地是否有蒙学班以及蒙学班的发展情况。经过走访我们得知,大部分地区并不存在蒙学班,而少数地方也只是打着蒙学的旗号办学,并没用很好地实施蒙学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传统蒙学的教学模式。
2.学生家长反馈
在调研中,我们采访了多位学生家长,听取了他们对现今小学语文教学、传统蒙学的看法。大多数家长表示:尽管现在语文教学有很多不足,但他们并不想让孩子接受传统的蒙学教育方式。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传统蒙学的教育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教育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思考的空间。也有小部分家长支持传统教育,他们认为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德育培养,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德。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自己的孩子参加课外蒙学教育或接受家庭蒙学教育时,家长们皆表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让孩子们学习传统知识用处不大,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尽管大家对传统教育有赞成的地方,但很少有人学过系统的教育方法,家长们自己无法对孩子进行蒙学教育,也不愿意增加孩子负担。
3.教育机构及教师反馈
我们走访了几家打着蒙学教育旗号办学的幼儿园,与幼儿园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了关于传统教育的一些问题。他们表示,现在并没有成形蒙学教材,他们的蒙学教育仅限于对学生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些启蒙读物。对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教学很多家长表示观望的态度,再加上现今一些从事传统蒙学教育的启蒙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研究,使得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因而并没有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他们的语文教学以儿歌为主,过于简单,没有经典文化内涵,但是孩子压力不大;若改用传统蒙学教材,过重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孩子厌学。
我们还走访了一些中小学,与语文教师、班主任等进行交流,了解小学毕业生的语文基础。她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现今中小学学生的语文基础大多数都很差,作文语言匮乏、字迹潦草等情况很严重。有老师表示,现今的语文教学应该进行改革,应吸取传统蒙学中的一些精华。比如说,传统蒙学识字量大、古词背诵的押韵、识字的规律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应该借鉴,但在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开展一些活跃思想、开发智力的活动,避免传统蒙学中因为死记硬背造成的思想僵化。
4.学生反馈
我们在走访地区进行了抽样实验,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读物的讲解与传授,很多孩子都对此有着极大的兴趣。一些高年级学生说,回头来看他们以前背的那些儿歌,虽然简单轻松但是没有什么文化内涵,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曾经背过的儿歌都忘记了,也没有太多的用处。如果当初在低年级教学中多接触一些古诗词,会有助于他们更好的进行现在的学习。
但大部分学生仍然认为现今课本中留下的古文极难懂,他们理解的传统教育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丝毫用处,不愿意接受传统教育。
三、传统蒙学在现代语文中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研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还是一线教师,他们都对传统蒙学有着很大的偏见,基本上都把传统教育与死记硬背划了等号。大多数人对传统蒙学只是一知半解,仅凭着刻板印象来理解传统蒙学,并没有看到传统蒙学的精华。
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而言,大多数人并没有接触过传统蒙学的系统教学模式,不了解蒙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无法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老师们在课堂上讲授古诗词与文言文时多显枯燥乏味,同学们兴趣不足,课堂效果较差,学生古文素养普遍偏低。
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分析传统蒙学在现今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消除社会上对传统蒙学的误解,使传统蒙学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现代语文教育。
1.文言文的意义
据说,巴金先生在童年的时候读书用功,能够将《古文观止》全文背诵下来,通过《古文观止》他就懂得了文章的结构、布局,并根据所掌握的规律去写文章;茅盾先生能背诵《红楼梦》的许多章节;当代的一些有造诣的大家都有能背诵经典的本领。传统蒙学教材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包括忠信、仁义、孝悌、谦让等,这些信念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着中华儿女关爱善待他人。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丰富的内涵、显著的特色。
我们现代的教育,是按照西方的教育观念,讲究寓教于乐,围绕着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孩子能理解多少接受多少,老师就教授多少。教材的编写也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幼儿园时,教小孩子读简单的识字儿歌,这些儿歌识字量小,韵律极差,对小学的学习帮助不大;到了小学时教一些浅显的课文,其主要任务就是为识字而识字,学两三千字要用五六年的时间,那些小学课文并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例如“春天到了,燕子来了”之类浅白如水的文字,远不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所负载的信息量博大深厚,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精炼的语言能够留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问题。到了初中时要写作文时,小学的课文内容是无济于事的;到了高考作文,初中课文又是很难用上的,这是循序渐进学习的不足。
2.读经典对孩子的意义
很多家长都认为,现在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经典已经过时了,再让学生读那些经典是很迂腐的,孩子读经典会加重学习压力,且对提高成绩无益,是会吃亏的。那么,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是否很迂腐、是否会吃亏呢?
让我们看一看孩子们要读的《古文观止》是本什么样的书。《古文观止》是清朝吴楚材、吴调侯二人,从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选取的,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散文精品222篇。它是一部比较系统的通史选本,以短篇为主,对学生学习古文非常适用,历代传颂名篇,大都收录在内,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北大著名学者金克木说:“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古文观止》中的奇谋妙计、外交辞令、治人治军的方法,经国的方略,为人处世,无所不包,真是一个智慧的宝库。读这样的书怎么会迂腐、吃亏呢?
3.传统文化不应当对学生们创造力低下负责任
当下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教育出来的学生虽然勤奋好学,饱读诗书,可就是比外国的孩子创造力低,所以有许多人都认为,这些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落后,中国历史负担太沉重了,我们应当甩掉这个包袱。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上是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而中国传统教学的内容已经渐渐的淡化了,这几年偶然才冒出一些私塾教育,随即受到猛烈地攻击。所以,学生们的创造力不高,不能归罪于传统文化作怪。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能给与人们无尽地智慧和启迪:《水浒传》中好汉们侠肝义胆、率性而为、快意恩仇、顶天立地;《三国演义》是军事、政治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是社会学的百科全书;《西游记》上天入地、变化多端,创造力、想象力无限。读这样的书是不会影响学生们创造力的。
参考文献:
[1]赵习裕.传统蒙学教育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3):179
[2]王炳照.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J].寻根,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