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度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本文论述了制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作用,分析了制度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措施。
关键词 :制度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
一、制度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分析
首先,制度化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形式进行管理,满足企业和国际接轨的需求。企业制度化管理的宗旨是一切按照制度办事,企业在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实现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从低文本文化到高文本文化的过渡阶段,而制度化管理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主要途径。在制度化管理中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标准作为指导,员工在企业中可以根据契约制度进行工作,而不再需要察言观色或者见风使舵,企业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力度和进度才能得到保证。制度化管理和国际惯例是相符的,也更加接近于国际企业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其次,制度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制度化管理的特征是标准化、程序化和透明化,制度化管理能够让员工快速地掌握企业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给部门和部门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上下级沟通得到明确的规范和指导,使得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得到最大降低。制度化管理使得绩效考核和激励变得简单起来,能够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和绩效改善提供明确的指导政策。
第三,如果企业的运行能够规范化的话,那么企业就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加盟到其中。制度对于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信任,目前中国社会普遍呈现出诚信缺失的现象,而企业重视诚信建设很快就能够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是能够激发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当激励制度变得规范而又有据可依时,它就变成了企业吸引人才的有力武器。
第四,制度化管理可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制度化管理使得企业内部的市场营销、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乃至内部信息系统和沟通变得程序化和规范化,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快速的决策机制和反应机制,企业能够对外部市场、内部环境及时地做出应变,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使得整个市场的供应链应变能力得到加强,使得企业的竞争力和供应链的竞争力都得到提升。
第五,制度化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企业内部的舞弊、违法违规行为大多是因为权力失去监控和约束的结果。制度使得企业的各项工作透明、程序,企业中每一个人的每一种行为都得到严密的监控和控制,强化了对权力的约束和制约,舞弊和违法违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时,制度中对腐败行为的严厉制裁措施,也使腐败的风险和成本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化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了腐败行为的产生。
二、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措施
企业应该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企业内部的事物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得企业内部的每一项事项都有明确的标准,将企业制度认真地落实下去,如果制度难以落实的话,那么企业的规章将变为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威慑的作用。当前企业中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中青年,让阿门整体的专业水平还需要提高,专业人才还比较少,如果企业不能落实制度化和精细化管理,那么将不可能走上持久发展的道路。
第一,我们要以企业为中心和条例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员工制度作为重点、以各项专业的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将综合考核和职能考核有效联系在一起,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都要有规章制度覆盖的局面,事事都有标准,事事都有人管理,使得企业的规章制度真正地引导员工的行为。
第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体现在制度的落实之上,企业不应该以任何借口和任何情面为违规违章行为辩护。比如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因为操作失误或者蓄意舞弊使得企业的资产蒙受损失,或者不重视安全管理使得员工的身体受到伤害,就必须惩治和追究,不能因为某个员工之前兢兢业业、克忠职守,就放宽惩罚力度,员工做出的成绩是成绩,但是员工出现问题是一定要严惩不贷,出了问题一定要按照制度来办理,通过这一层面的工作使员工意识到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在工作中不要违规违纪,使得企业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
第三,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其绩效管理和考核的过程之中,公正和透明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必要的。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本身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矛盾,在绩效考核时做到人人平衡,实现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之间的平等很有必要,在绩效考核中对于每一个含糊的考核意见都要人参合适,注重和被考核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避免考核纠纷,让考核工作做到公平和公正,这样考核工作巩固制度运行的目的才能实行,制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才能做到深入人心。创新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强化谁主管,谁负责的意识。企业应该从成立之初就开始重视对绩效的考核和分配,强化责任、绩效优先,进一步清晰了各个部门及职工的责、权、利关系,将部门每项职责的完成都与部门领导挂起钩来,对责任人实施考核的同时必须对部门领导进行连带考核,如核心指标有一项未完成则处罚部门负责人,该办法的制定突出了对部门领导的考核,强化谁主管,谁负责的意识,要求管理者必须具有企业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创新工作,为充分发挥干部群体的作用,进而推动电厂各项工作的向前开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企业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企业要注重对精细化管理工具的积累,国际上高效的企业都比较重视管理工具的积累,比如说三星、飞利浦和松下都对员工进行5S 真正的培训和教育,使得员工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5S 管理,使得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这几个要点,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使得员工的思想状态和企业要求的一致,让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连接到一起;第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很多企业对管理过程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好高骛远,一味追求最新的精细化管理手段和方法,这样会导致企业的管理混乱不堪,员工在工作中没有可以遵循的指标,其实这些企业应该意识到的是,一些管理工具的核心理念大同小异,只有让员工真正地参与到改善过程中,企业才可能产生出高效率,倘若不然,企业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
参考文献:
[1]张艳峰.矿建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之发展方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2]张风帆.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方向与措施探析[J].经管空间,2012.
[3]张文静,许征.加强变电站精细化运行管理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制度化管理体 理念
一、制度化管理的涵义
制度化管理是公司治理中强调依法治企,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因此以管理制度完善,并且注意管理的硬件,重视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公司的制度化管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有这样几点:一是可将优秀人员的智慧转化成为公司众多职员遵守的具体经营管理行为,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行为体系;二是能够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使企业内外能够更好的配合,可以避免由于公司中的员工能力及特点的差异,使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产生波动;三是为公司员工能力的发挥制定了一个公平的平台,不会因为游戏规则的不同、评分标准的不同,对员工努力的评定产生大的误差;四是有利于员工更好的了解企业,能够更好的规范企业的工作流程,让员工能够在其中找对自己的位置,有法可依,使工作更顺畅。
二、制度化管理对中小企业的作用
1.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化管理意味着程序化、标准化、透明化。因此,实施制度化管理便于员工迅速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便于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及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使员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失误。同时,实施制度化管理更加便于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考核,从而促进员工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
2.制度健全而规范的企业更容易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本身就意味着需要有良好的信任作为支撑。在当今社会信任普遍处于低谷之时,具有良好信任支撑的企业在人才竞争中很容易获得优势;另一方面,规范的制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企业管理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人们普遍愿意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参与竞争和工作;同时规范而诱人的激励制度是企业赢得人才争夺战的最为有力的武器。
3.利于企业运行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
“一切按制度办事”是企业制度化管理的根本宗旨。制度化管理是企业的“低文本文化”向“高文本文化”过度的具体表现。企业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员工更多的是依据其共同的契约即制度来处理各种事务,而不是以往的察言观色和见风使舵,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
4.制度化管理能强化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制度化管理使企业管理工作包括市场调研、供应商及客户的管理和沟通等工作都得以规范化和程序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快速反应机制,使企业能及时掌握市场变化情况并及时调整对策.也使整个供应链的市场应变能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供应链和企业本身的竞争力。
三、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1.缺乏明晰的理念
公司理念主要要搞清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对待人才的理念、企业对待消费者的理念、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要明确的是,企业如何处理与员工共发展的关系。是继续坚持以前资本家与员工的雇佣关系还是秉承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倡以人为本。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人、财、时间已成为新时期企业三大最核心资源,而人作为企业战略资源最核心的要素,如果处理不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阻碍。在企业与员工的相处关系中,具体来讲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问题即可:
(1)企业与员工要形成共同价值观。企业所有的战略远景规划、所有采取的管理变革活动、所有的经营创新能否站在同一平台与员工有深层次的沟通,能否真正在心灵深处获得理解和共鸣,在此问题上,企业需要员工能够理解公司所有的行为,进而推动公司发展,而员工所关注的是企业的管理行为能为员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两者有矛盾的地方,但同样两者不矛盾,都在关注利益,区别在于是公司的大利益和员工的小利益。
(2)企业能充分尊重员工的需求。员工的需求相对比较简单,一方面是精神层面的需求,第二方面是物质待遇方面的需求,第三方面是员工职业发展空间的需求,如果在职业发展上企业提供不了足够的发展空间,那么员工的流失也是必然的。
(3)企业要将员工的职业生涯与企业的发展高效整合。企业需要及时、有计划的将公司发展规划、企业发展变革、企业的近、中、远期目标及时向员工贯彻,并力求让员工充分理解并支持公司的苦衷,避免发生上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2.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
如果企业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战略就是生命体的灵魂和骨架,而具体执行计划细节就是生命体的血肉。无灵魂和骨架的生命体能存活多久?有了明晰的战略规划,为企业的综合运营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为企业各个作业单元的具体操作指明了方向。没有战略规划的企业,将导致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企业行为没有方向、公司上下无法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公司各个作业层将盲目作业、公司执行体系混乱等。要明确战略规划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公司战备定位要清晰。要明确公司现在和将来公司发展的区域吗?从事于哪个行业?服务于哪种层次的目标市场?为满足目标市场需求我们将提供什么层次和什么品类的产品呢?
(2)公司的总体经营目标要清晰。公司的经营目标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财务目标;二是定性目标。企业财务目标由此可派生出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各个区域、各个客户的财务指标。而定性指标则是衡量企业各个部分、各个岗位工作素养提升的标尺,各岗位工作素养又反作用于公司财务指标的达成。
3.缺乏有效的制度建设或强有力地制度推行体系
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决定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但作为企业管理最基础的制度化建设仍非常必要。企业管理是靠“人治”“法治”,众说云云,法治是大势所趋,“法治”的基础就是制度化。
然而缺乏制度,或制度执行不力,企业就会出现以下状况:
(1)“人治”大于“法治”,人情比制度重要,人情可凌驾于企业制度之上,这必将形成拉帮结派、官僚作风的人际关系怪圈,圈外的人永远无法进入到圈内或者圈中心,此种情况之下工作能否执行开展,人情占重大份额,而不是工作目标占据主导。
(2)公司总体目标与各自部门目标脱节。公司总体目标是由各个职能部门目标实现才得以实现,可无制度管理,企业会出现,高层狠抓企业总体目标,可忽视企业各职能目标达成,各职能部门由高层并没给自己部门明确的目标和相关的绩效管理,工作处于无压力、无动力状态,自然职能部门目标也是浮于水面而已。
(3)公司部门目标与部门员工目标脱节。由于公司部门目标只是“镜中花”、“水中月”,部门内部员工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不清晰、更谈不上工作绩效管理,员工工作无标准、无压力、无动力是自然而然了。
要避免这些问题出现,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企业职能体系。包括公司整个组织结构、公司各个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能、权限;各企业岗位上下级隶属关系,公司汇报体系、公司监控体系。企业职能体系建设一定是因事设岗位、因需设岗、各自岗位职能清晰、可行,一旦确定各自的岗位职责,必须无条件严格执行,保证各自工作质量和数量。企业的职能体系为各部门以及员工介定了工作标准,明确了各个部门,以及员工的工作权限,清晰的告诉了员工企业需要他们做什么,做到什么标准。
(2)公司行政管理制度。公司的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用来规范企业行政管理规范、人事管理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等,用来作为企业综合管理的基础性制度。
(3)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执行绩效指标管理。职能体系明确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职能,也即让各位员工明确了个人需要做事情的标准,绩效管理制度让员工明确完成工作标准与否,将关系着员工个人的奖惩。
企业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要建立流程、管理流程,就必须要制定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企业只有实施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才能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的模式,才能让企业的基因代代相传,才能真正地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从而保持活力与活性,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汪应洛:《世界500强企业制度化管理工具》.海天出版社, 2005
[2]范继荣: 《转轨时期中国企业制度化管理问题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
[3] 喻婷婷:《行政伦理制度化》.经济期刊《消费导刊》,2010
[4]谢健:《民营中小型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关键词]食品小作坊 食品质量安全 控制
一、前言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早在西汉时期,班固就已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述了“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思想。因此,随着王朝的更替、历史的演进,在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化的同时,我们对于食品安全所给予的关注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然而,在食品安全上的期待却换来了一次次灾难性的悲剧。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质量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二、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存在的问题
1.食品小作坊生产条件差。
大部分小作坊生产设备简陋,工艺简单,且多数是家庭式生产,投资规模较小,环境条件普遍较差。如远离市场和食品集中加工点的个别豆制品店、蛋糕店,以“前店后厂”或“制售远离”的形式制作销售豆制品和蛋糕,其布局不合理,生产场所面积小,与卫生和工艺流程要求都有较大的距离。很多小作坊受周围环境和自身厂房条件限制,根本达不到食品加工的要求,且由于生产场地面积小,无法设预进间,更无洗手、消毒设施和食品冷藏设备,各种预防措施严重不足,环境条件及其恶劣。这些都直接导致产品在生产、销售和运输以及储藏各个环节造成更多的交叉污染。
2.食品小作坊无标生产多。
以余杭区2008年调研情况为例,食品小作坊无生产标准的达180家,占总数的60%。有的虽有标准也不按规范生产,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仍凭着传统习惯和个人感觉组织生产,致使产品质量很不稳定,生产合格率极低。造成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因素主要出在添加剂的使用上,如熟肉制品和酱腌制品的甜味剂、防腐剂、色素等超标等问题尤为让人头疼。同时,绝大多数的食品小作坊不具备出厂检验设备,不配备出厂检验人员,更由此导致生产人员对原料和产品质量无法进行标准检验,全凭感官和经验判断质量优劣。根据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食品小作坊中,有63.59%对原料、添加剂购进只进行简单的外观验收,无进货验收记录和索证索票;有83.4%缺少检验检测设备,并且在销售前基本不进行关键项目的检验。
3. 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小作坊的经营者认为这些传统产品都有悠久的历史,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而作为食品小作坊的从业人员,组成人员的结构更为复杂,其从业人员大多为外来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家庭内部成员,或者身份不明的流动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素质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卫生意识薄弱,有的食品生产业主经常更换从业人员导致无健康合格证明,甚至有许多从业人员长久以来就未经过任何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直接参加食品安全工作;有的还将不良卫生习惯带到生产加工过程中,例如生产时不穿戴工作衣帽、口罩,留长发、长甲,戴戒指、手表等,操作前不洗手消毒等。这些因素都容易造成食品的质量安全隐患。
三、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的目标定位
食品卫生法典委员会最近提出一个新概念,即食品安全目标FSO(Food Safety Objective)。所谓的食品安全目标就是指食品在能够提供的合理保护水平上,其所可以容许危害因素的最大频率和最高浓度。而上述“合理的保护水平”,我们认为在WTO/SPS协定上有相关阐述,即各国政府有权采取强制性卫生措施保护本国人民健康、免受进口食品的危害,同时要求各国政府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合理的保护水平。所谓的“合理的保护水平”可以形象的解释为“某种食品引发每年每十万人的发病数”。因此,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也应基于此要素之上加以考虑。具体而言,食品小作坊的安全控制应当达到“安全性、经济性、合法性”的目标。这一目标,既符合食品小作坊一方面方便了周围的群众百姓日常消费,为社会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另一方面又要兼顾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之所在的中国国情。
对于“安全性、经济性、合法性”这三大目标,安全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连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再多的经济性也是无从考虑的。安全性,我们可以按照食品安全风险大小作出阶段性的排序。即绝对安全的食品、有一定风险的食品、含有轻微毒素的食品、含有达到食品中毒危害的食品以及危害到死亡的食品。上述风险由轻到重依次排序,当然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无论哪种食品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目标从安全性考虑应达到有一定风险的食品这个阶段即可,也就是说技术难以测量的、可能具有一定风险的食品。
从经济性的角度考察,对于食品小作坊来说,目前国内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遍采用的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标准并不适合于食品小作坊操作。因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标准往往成本较高,并且适用性不高。因此,对于食品小作坊经济规模小,设备简易等特点,在设计控制规范时,必须以确保食品安全为基础原则而确定其具体的技术适用规则。
从合法性考虑,无论是《食品安全法》还是各地方法规,如果能够在合理的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那么监管者也应正确地对待食品小作坊经营者。而并不是一味地将食品小作坊看作是“危险食品”的代名词。因此,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应当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要求,同时也应当符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规则。
四、实现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制度化管理
1. 广泛应用HACCP体系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其已成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最常用的方法,它克服了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所存有的现场检验和最终产品测试的缺陷,将企业的精力集中于关键控制点上。
HACPP的首要步骤是实施危害分析来判断危险的存在和控制需求。由前文可知,食品小作坊在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流程中,从原料生产、接收、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到食用等各个环节中,可能产生生物性危害和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一般包括各种病原菌的感染,而化学性危害包括食物中的农药残留以及不恰当的食品添加剂或其他有害化学物质。其次需要确定关键控制点。笔者认为食品小作坊的质量安全关键控制点应当涉及原料、生产过程、包装、运输等环节。同时具体可以包括六个方面,即包括生产场所要求、设施与设备要求、卫生安全要求、质量安全管理、包装、贮存和运输要求以及食品标识要求。再次,通过明确每一个控制点的管制要求以求达到管制的目标。针对食品小作坊生产场所面积小,布局不合理的问题,应当要求食品小作坊在最初选择时就应当符合规范要求,即分割成生食区与熟食区、原料区和成品存放场等;针对食品小作坊设施简陋、设备简单的问题,应当要求食品小作坊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对供水排水设施、照明设施、消毒杀菌设施、冷冻冷藏实施进行改进;针对食品小作坊卫生“脏乱差”的特点,应当要求对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生产设备卫生、操作加工过程为作出严格规定;针对食品小作坊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滥用添加剂的问题,应当从提高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规范食品原辅料的使用以及生产工艺的控制等方面加以管理;为防止食品在流通过程中受到污染,应当对食品小作坊的包装材料选择、运输工具选择以及贮存场所的选择作出规定;针对食品小作坊产品危害性普遍,必须考虑采用食品标识以追踪食品的流向。具体可要求食品小作坊在产品上标注食品名称、生产厂家、生产地址、生产日期等内容。
2.参照HACCP体系提出的整改措施
为了能够加快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逐步提高其食品的质量安全,以期消除食品的安全隐患、降低风险、降低危害,笔者认为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有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意识。第二,应当要求食品小作坊与质监部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尽可能的按照HACCP体系计划生产和加工食品。第三,应当设立质量管理检验员,对于各项生产加工程序实行责任制。第四,应当派专人负责产品质量的检查以及记录。对于进货原料需要有检验报告单,对于现场生产卫生质量需要有检查记录和消毒记录,对于产品出厂需要有出厂合格记录和销售记录。
五、结语
食品小作坊的存在,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它既不会在一夜间消亡,也不可能在一夜间提升,正如《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中提到的,“中国存在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决定了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的问题,以期食品小作坊从自身提高食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建科室;管理;制度化
制度化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管理有素的根本途径,制度化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人治”的随意性、短期性和表象性特点,充分发挥制度本身的权威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的优点,我院普外科建科起实施制度化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职责、规范服务行为,优化工作流程,使科室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1 制度的定义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制度的定义是:(1)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经济学家康芒斯将制度定义为“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包括从无组织的习俗到有组织的机构以至国家,它们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通过利益诱导和禁例的方式进行的。舒尔茨认为,制度是行为规则,它们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作为制度决定论者,诺斯将制度抽象为:“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1]。
制度要有效能,总是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任何人的行为若违反了这种制度而占了便宜,便会受到更大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制度变迁就是实现效率更高的制度,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创新的找寻。实现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并提供给社会选择,是政府的公共职能,其制度选择影响和制约着政府本身及社会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2]。
2 新建科室制度化管理的意义
现代的医院管理已经从过去的经验式管理转变为制度化管理,在医疗服务的整个流程中,应当做到任何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医院的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合理化、统一化,为医院的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创造条件,科室是医院的一个单元、是医院、职能部门及科室三级管理中最基层的管理层,尤其是新建科室,只有实施制度化管理,才能使科室的工作流程顺畅,尽快走向正轨,确保医疗安全。
3 新建科室制度化管理的做法
3.1制度的制定 我院普外科于2011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由科主任主持,副主任、科护士长、医疗护理骨干共同研究、探讨,编写了《普外科管理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及时总结分析,不断完善定期重新修订。内容包括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职责两部分,其中规章制度30大项10小项,工作人员职责15大项9小项,涵盖了科室的医、护、教、研、后勤等各方面的工作。
3.2 明确岗位管理者的目标责任 目标是由具体人去完成的,引进一些竞争机制,善于改变制度中的一些弊端,作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3工作中严格按制度规范执行 科学、适用、有效、严格、严密、标准的工作规范,是医疗服务活动能够顺利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化、正规化的必然要求。尤其是新建科室,人员来自不同的科室,业务层次参差不齐,思想观念复杂多样,按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执行,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重要前提。
3.4加强对人、事、物的管控 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核心,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促进科室尽快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高科室整体功能水平,加强科室的检查及反馈系统的建设是确保科室完成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没有检查何谈制度?没有制度何谈管理?科室制订各项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护理操作常规和工作程序、流程,必须有相应的检查手段来督促执行,只有科室每一个岗位按统一目标贯彻、执行,科室管理整体质量才有提升,管理才能出效益,管理才能达到确保安全的目的。
4 新建科室制度化管理体会
4.1强化制度约束意识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完善健全管理制度的竞争机制,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按医院分级管理标准,抓好现行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实行全员、全面、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注重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管理,对整个护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真正做到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2 调动全科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 科室医护人员自觉执行好重症和死亡病例的规范书写、入院评估、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术前处置、术后护理、转科、出院、床头交接班、三查七对等核心制度。特别是医疗护理查房制度的落实,促进了医疗护理教学技术内涵质量的提高,真正起到医疗护理技术把关和学术交流的作用。
4.3 制度化管理使科室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尽快走向正轨化 通过制度的制定,制度的落实、检查、监督,使科室顺利的走向正规化,程序化,科室运行半年,各项工作指标合格,无差错事故,切实作到了“以优良的技术让病人放心、以优质的服务让病人称心、以优美的环境让病人舒心、以科学的工作流程让病人安心”。
参考文献: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511370)
摘要:高校的班级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相同的目标,即实现教育功能。笔者结合个人对班级管理的理解与探索,通过班级制度的制定、健全与执行,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化建设,并提出具体的实行与创新措施。
关键词 :高校;班级管理;制度化建设;教育功能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26—02
基金项目:2013年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CY049)。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周育山(1980— ),男,广东梅州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班级日常管理制度建设
(一)班级党团组织管理制度。首先,选拔几位素质高的学生负责党团组织发展工作,建立班级成员平时表现的档案。其次,需拓展活动阵地。再次,为密切党团、党群、团群关系,秉承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服务同学”的宗旨,学生党员应加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辅导其他团员同学,解决其入党程序和与党相关知识的咨询问题,帮助其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班级日常管理制度的实现,首先,应建立在学生自发的需求基础上,合理、灵活地使用班级、小组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班级里获得归属感,并在活动中学会处理各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其次,通过班级制度为学生创设展示自身能力、获取成功的空间,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视角、思维方式、进度要求等,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应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保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既注重学生在某些教育资源利用方面的独有价值,又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时空发展个性。
(三)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宿舍是学生在生活中驻留时间最长、出入最频繁的场所,也是班级再细化的一个小集体。应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宿舍管理之中,丰富宿舍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和谐发展。
二、加强班级干部选拔、培养、任用制度建设
(一)班级干部的选拔。班级干部的选拔应遵循“德才兼备、公开公平、用其所长”的原则。“德才兼备”是为了保证班级干部的先进性,保证班级制度能够在实际的管理中得到有效的落实;“公开公平”就是要全程公开选拔干部的过程,做到尊重每位班级成员的意愿,再由全班同学表决选举;“用其所长”是指充分发挥班级干部的特质与特长,因材适用,更好地发掘他们的潜质,为同学服务。
(二)班级干部的培养。制度的贯彻落实要靠班级干部的执行和推动,班级管理工作需要综合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较强的班级干部队伍。班级干部的培养首先需要辅导员的引导;其次,为加大学生干部管理工作的力度,可以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及时了解班级管理现状,帮助辅导员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改进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再次,建立班级干部评议制度,考察班级干部在德、勤、能、绩等方面的具体表现,以作为干部考核及继续任用与否的重要参考。
(三)班级干部的任用。在班级干部的任用方面,应做到对其充分信任, 不干预其对班级的管理,在必要时对其行为加以引导。首先,班级干部的任期可采用固定与流动、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办法;其次,建立班级干部分工负责制度,使所有班级干部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实现班级干部整体工作能力的提升和班级各项工作的良好运行;再次,要创造宽松、愉快、民主的班级氛围,创新班级干部管理制度,可以设立“古、今、中、外”观点组组长等班级干部岗位,让具备科研能力的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自我管理水平。
三、加强班级学习制度建设
(一)班级“两风”制度建设。在班级制度建设中,应以学风建设为核心,创建利于班风建设、适于学生管理的制度环境。首先,引导新生了解专业现状、发展前景,提出课题,激发其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其次,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职业倾向、人际交往能力等重要指标进行测评,引导其制订详细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近、中、长期目标;再次,尽可能多地开展以学生成长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构建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最后,应鼓励班级成员积极参加学校的学术报告、学习经验交流会,使他们了解专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专业水平。
(二)班集体与个人评价制度建设。
班级综合测评制度主要从思想政治建设、班团组织建设、学风建设、班风建设、品德表现等五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学期评价一次。从每个班级综合测评结果中可观测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活动参与情况、党团员的先进性表现、行为轨迹、对班集体的贡献度等。在个人综合测评制度方面,首先,建立阶段性检测激励制度。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及时进行表扬或批评,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次,建立学生发展激励制度。对于健康的个性特长,除了要给予积极的制度扶持外,还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相互取长补短。
(三)班级素质教育制度建设。首先,落实专业导师制度。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及科研兴趣培养,学校应选聘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专业导师;辅导员应坚持随堂听课,及时地了解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并举办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研讨、座谈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营造班级民主氛围。奖学金的名单确定等应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决策。对于普通事务,大家都有参与权。对于部分学生的失误,也应全面听取学生意见,特别是当事学生的意见,再做相关决定。再次,坚持班务公开。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干部及三好学生评选、干部使用及党员发展等事项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制度公开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加强班级信息化建设
(一)建设信息管理数据库。辅导员可以通过班级信息库的建设,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将学生的家庭住址、家庭结构等信息建成一个数据库,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便于辅导员及时和学生、家长联系。辅导员还应该有计划地逐步优化和整理资料,如每学期开学的一周内进行新信息的统计与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与详细,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利用手机短信加强家校联系。飞信等网络工具能够快速、便捷地将短信群发到学生或家长的手机上,让班级管理更加高效。这些网络工具主要用来向家长和学生发送紧急消息或学校通知等。另外,短信平台不仅可以较迅速地传递信息,还可以发挥不同的教育功效,用短信的方式可以婉转地对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能够让他们心平气和地思考问题。
(三)运用现代载体促进各方沟通。充分运用微博、QQ群、微信等,开展形式多样、符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自制幻灯片,到90年代使用电脑做课件,再到建立班级QQ群、开博客、“织”微博,高校教师一直将各种“潮”手段应用于教学中。
(四)正确使用学校信息资源。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可以尝试建设网络家长学校,使家长们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尝试利用网络开家长会,让家长浏览班级主页,家长也可以通过校园BBS或E-mail向辅导员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
参考文献]
[1]王立华,李红双.谈自主型班级管理结构形式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2(2).
[2]韦世友.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及激励[J].广西教育,2010(3).
[3]陈一远.高校辅导员与班级制度建设[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