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 以人为本 技术革新

中图分类号: U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的世界科技创新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企业经营中不断的创新也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保证。在整个社会都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的大形势下。作为县级供电公司最基层的供电区域管理公司,管理基层的用电市场。了解最基层的用户需求,简单快捷安全地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安全提供电力产品的同时提供一流优质的服务。县级供电公司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根据实际业务范围和人员素质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创新管理、以人为本、注重实用。

一、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创新

科技创新管理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原有的管理制度可能有制约人们科技创新的积极因素,适合的制度能够释放人们的创新意识,以结果和创意为导向的创新管理模式是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管理趋势。县级供电企业在原有职能制管理模式下,等级分明职责明确,员工缺少创新的动力,不利于员工的创新意识培养。改革原来束缚创新发展的制度,采用更能有利于创新管理开展的管理制度。制定鼓励创新符合创新科学规律的管理制度,比如科技创新培育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实施工作办法、科技创新活动安排计划、科技创新奖励制度等,从制度上改革鼓励创新。创新合作管理模式,采用与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联合起来搞创新研发,实施新技术的应用等工作。成立创新奖励专项基金,公司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技术革新,专利申请,论文写作,管理创新的专项奖励基金。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推行科技创新管理工作

实事求是就是根据县级供电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和涉及的基本技术分类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县级供电企业的主要业务包括生产技术管理,营销服务管理,安全调度管理等,围绕这些主要业务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在生产技术管理中实施技术创新改造。例如营销科技手段的提升,办公大楼局域网络的升级改造,新的生产技术的实施应用,新的抄表系统的应用,新的营销系统的应用,新的营销稽查系统的运行等等。在管理创新方面例如新形势下农电工队伍的管理模式,农电工的培训模式等等。

因地制宜就是根据某个县级供电公司的具体管理强弱方面和创新人才多少情况和现阶段成熟应用的技术情况等具体现实的客观情况实施科技创新管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是结合县级供电公司的具体业务范围,结合现在最成熟的应用技术。在公司整体管理战略指导下开展最需要科技创新管理的那部分业务。

因地制宜也是制定可行性高的科技创新管理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规避可能遇到的风险。尽量减少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失败项目率,在项目实施的初期把好立项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过程培育监督。在选用技术的过程中进行立项考察,选用最成熟的先进技术。结合供电公司的实际业务需要,和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制定可行性高的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已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科技创新主要取决于有创新意识员工的发明创造,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创造积极性是创新管理的根本所在。人本管理根据不同的工作人员熟悉的业务范围不同,能够创新的领域不同。因才使用,因人而异。人才培养,人才开发,人才梯队建设,人才的挖掘和发现。人是在创新活动中最关键的因素。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很难成就创新成果。没有创新的思想成就不了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创新人才的发现挖掘,创新思想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培养主要在于培养重视尊重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培育创新思想。具体结合公司的管理实际情况。培训青年毕业生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技能。发现挖掘经验丰富老员工的工作经验中的创新之处。新老结合一个有专业的知识体系一个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易结合出创新成果。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管理手段。这些创新的管理形成说明性的文档,使之能够被别人理解,尽量能够被模仿复制。针对县级供电企业的高端人才匮乏,普遍综合素质差的实际情况。采取选派人员到省公司或高校进修学习。加大企业内部的业务培训人员范围。针对关键重要的人才实施尊重高薪的特殊政策。在整个公司上下形成以人为本,培养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重用人才,重奖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

四、创新成果管理的归档以及后续应用实践

科技创新的管理作为一个企业的技术储备资源,历来被企业非常重视,创新成果及时申请专利,相关创新管理方法的学术。能够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的应用部分的创新成果,以检验创新实际应用的效果情况。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成果管理工作的范畴。

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管理创新,这些都要及时进行文字资料的整理保存并归档。技术革新的及时生成QC报告,上报省电力公司,参与专业评价。当成果有强的应用价值时及时推广应用,并总结应用的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保护,既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对创新劳动的一种肯定。

管理创新及时申请上级的公司评定,每年国家电网公司会有一个管理创新的调研,及时申请评定,并申请相关上级单位管理专家的评审,结合自身公司实际情况,分析预测应用前景。并根据公司管理的实际情况实施该管理创新用实践检验,是否真的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和效率的提升。如果确实效益和效率有很大提升,总结应用的经验推而广之,将极大地促进公司的发展。

参考论文:胡宝民 王丽丽 李子凯 于新凯 河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科技创新管理研究领域状况及展望》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4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银行;员工;绩效管理

一、前言

自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Taylor)1891年创立科学管理理论后,关于企业绩效管理的相关研究就成为了管理学中的一个热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企业间竞争的持续加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重要环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早已升级为人才的竞争。绩效管理工作是企业人力管理制度制定的基础,其评价结果的应用为员工培训、晋升等人事调动工作及薪酬制定等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通过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可以很好地分析员工的特点和个性,为各个员工安排适宜自身能力的工作岗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二、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1.指标现状

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常用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包括量表考评法、360度绩效考评法、关键业绩指标法及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法等。实际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特色来选取适宜的绩效考评方法。现阶段,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制定了适宜自身的绩效管理科学办法,并针对不同岗位的工作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考核指标。由于银行内部包括了管理、销售等多个岗位,因此考核指标也应结合不同岗位工作来设置。一般来说,管理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组织绩效为主、个人行为能力为辅。专业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个人绩效及能力为主,并与其部门绩效挂钩。销售岗位员工的考核应以销售业绩为主、行为能力为辅。

2.体系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以笔者所在的大连银行为例,银行内部成立了由人力资源部及其他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委员会,对不同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并对绩效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在确定各岗位考核指标后,由绩效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工作,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各类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基于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绩效的考核与激励作用,并综合考虑了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项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并实现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加强。3.应用现状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将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员工,可帮助员工分析和总结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更好地落实绩效考评工作的激励作用,并为银行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现阶段,大连银行制定了绩效评价结果沟通机制,通过银行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面谈,来引导员工关注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真实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员工岗位调动、晋升等人事管理工作,可进一步增强员工对于绩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技术问题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的逐渐渗透,也为新形势下的银行员工绩效管理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基础数据,如采用手工统计的方法势必影响效率与准确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深,一些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也纷纷加入我国市场,并带来了先进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方法。国外商业银行拥有先进化的网络数据信息库,并可借助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等完善自身绩效管理工作。其工作效率、专业程度等都要优于国内的商业银行。

2.制度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制度还不够完善,绩效考核的前期培训工作存在不足,员工对考核工作的内容、环节、方法和流程缺乏足够的了解。个别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员工甚至将绩效考核看作企业监督自身的工具,对相关工作存在抵触心理。多数商业银行的考核周期为一年一次。这种年度考核一定程度上会给员工带来“例行公事”的感觉,从而影响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绩效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创新与突破。3.机制问题现阶段,评价指标的适宜性、考核工作的公平性、反馈制度的完善性、数据处理的专业性等因素还应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些难以详细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的指标因子,应加强其评价工作的可操作性;此外,还应进一步搭建评价结果的应用——反馈机制。将考评结果全面应用于岗位设置、薪酬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从而发挥考评工作的激励效能。

四、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1.先进的技术保障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数字化的考核信息录入、处理、存储平台,并借助先进技术构建绩效管理系统。通过为每位员工建立单独的绩效考核档案,来及时调整各个岗位的绩效目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动态的绩效访问系统,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绩效评分来查询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应学习国外银行绩效考评的先进方法、流程,从而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的技术水平。

2.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实施绩效管理工作中,应建立包括绩效考核指标、绩效沟通和监控措施、绩效考核与反馈激励机制的完整管理制度,并通过网络办公系统抄送至各部门。为了提升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环节等的认知,应制定各部门各职位的职务说明书,并适当地开展绩效管理工作介绍会。通过明确各个部门、岗位的责任与权力,使绩效考评中的指标设定、任务分配等工作有据可依。对一些需要合作进行的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配,还应在工作和组织设计方面明确权责、工作关系以及工作流程。此外,还应结合各部门工作计划,灵活调整绩效管理的周期,从而使绩效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完善的应用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考评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与招聘、选拔、薪酬、晋升、调配、辞退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效结合。将绩效考核结果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其他工作挂钩,克服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的走形式、讲人情等不良倾向,提升绩效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性。通过制定《绩效考核工作标准》、《绩效考核方法与考核程序》、《绩效考核结果应用方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实际职能,并对考核工作的方法、标准、程序等进行规范,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绩效考核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借助上述工作,能够更好地保障自身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国内商业银行数量及规模的增长,同时也引发了不同银行之间的剧烈竞争。为了满足资本市场发展的需求,同时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探寻先进的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对于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增强部门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和员工自身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模式在金融机构中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绩效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崭新的局面。本次研究从指标现状、体系现状、绩效结果应用现状等三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相关工作中技术、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存在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应借助先进的技术保障、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应用机制,来加强自身员工对于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知,让企业和员工在共同受益的基础上形成高效的工作氛围,并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未来,广大管理人员应进一步提升对银行员工绩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加大绩效考评与薪酬体系的内在联系研究。

作者:徐艳辉 单位: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行

参考文献:

[1]郑善彪.基层央行绩效考核与员工素质提升的辩证关系[J].经济师,2011,(11):192-193.

[2]冯莉.论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4):25-26.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黄河;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研究

1. 前言

(1)自2000年黄委开展了水管体制改革的有关工作,于2000年4月一2002年9月选取了原阳河务局柳园、封丘河务局陈桥、济阳河务局曲堤河务段进行了早期的“管养分离”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验,2002年9月国务院《实施意见》实施后,黄委按照《实施意见》精神,结合黄河实际,积极开展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截止到2006年6月15日,黄委所属76个水管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完成。自此,黄河水管体制变革完成,自明清以来延续了数百年的黄河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2)黄河水管体制改革后,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引入了合同管理、行政监督、监理等新的管理机制,工程管理工作由原来的管、养一家,分离成管养两家,管养双方实行合同管理,并委托监理公司对维修养护监督,以便于发挥维修养护资金的效益,提高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水平。

(3)水管改革几年来,我们的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基层水管单位激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部分年久失修、残缺不全的项目进行了整修,工程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尽管如此,也突显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4)下面着重讨论一下目前工程管理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笔者建议。

2. 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不稳,权责不一,工程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1)水管体制改革是希望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但是由于黄河工程管理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在水管体制改革后,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依然存在问题,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还不稳固,权责不一。

(2)一方面是黄河上级管理部门在工程管理上尚未从划桨人变成掌舵手,对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干涉较多,黄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建立。另一方面水管体制改革之后,引黄闸归供水分局管理,水管单位不再管理引黄闸,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较改革前有所削弱。同时由于引黄闸和堤防、险工等工程是连续的,而管理单位是不同的,因此在工程管理的衔接上不如改革前顺畅。

3. 黄河养护单位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相符,缺乏竞争意识

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未实行投标制度,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任务由各单位相应维修养护公司承担,黄河维修养护企业间没有竞争,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黄河维修养护公司这种缺乏企业意识、竞争意识管理手段落后的维修养护企业将不能承担日益沉重的黄河工程维修养护任务,也将严重影响黄河水管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目的。

4. 水管单位运行经费不足,制约工程管理长效发展

水管体制改革后,尽管工程管理经费得到很大提高,但按照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往年的开支水平,水管单位经费缺口仍然较大,具体表现为在职人员管理经费不足、离退休人员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以及原单位挂账问题,。但是,改革后管理单位重点工作室工程管理和水行政职能,创收能力降低,创收范围缩小,弥补事业经费不足的难度增大,水管单位只能背着沉重的包袱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导致黄河水利工程社会公益性效益得不到足额补偿,制约着工程管理的发展。

5. 用人机制不灵活,基层水管单位人才结构不合理

5.1根据2002年机构改革要求,黄河管理单位部分人员由事业编制改为公务员编制,在管理上对公务员实行身份和岗位双重管理,形成了长期来的人才流动“单行道”,使得非公务员身份人员无法到公务员岗位,,对选拔干部和技术人才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制约了干部、人才的流动管理。

5.2受水管体制改革程序影响,黄河维修养护企业人员上岗是在水管单位及供水单位之后,维修养护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上都不合理,但由于上级对养护企业的编制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不得突破,养护企业急需的人才不能从社会上聘任,维修养护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5.3针对以上几个问题,通过几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和思考,笔者在此浅略谈谈几点想法和建议。

(1)首先,确保水管单位的工程管理主体地位,建立职责明确,权限清晰的管理体制。各省、市局工管部门为工程管理的主管部门,其职责应从“划桨”转变为“掌舵”,主要职责是负责工程管理主要业务指导、工作监督和协调;为领导决策和基层单位工程管理工作服务。水管单位是工程管理的责任主体,是本单位工程管理及维修养护的“项目法人”,按照项目法人负责制的规定,对所辖工程的管理和养护负全责,主要职责包括:对水利工程进行资产、安全、运行管理及调度管理,负责管理标准、办法、制度的制定,与维修养护方签定内部维修养护合同,监督检查合同的执行,组织工程管理的定期及年度检查等。维修养护公司是维修养护任务的承担单位,对完成合同约定的工程维修养护任务负权责。

(2)其次,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现代企业养护管理制度。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现代维修养护公司,构建有效的法人管理接哦故,做到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对黄河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施招投标制度,加强维修养护企业间竞争。在用人方面依法实行劳动合同制,允许养护公司自主招聘亟需的企业管理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在分配方面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指定和完善全面的额绩效考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积极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

(3)再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弥补黄河水管资金缺口问题。在国家财力有限,尚且不能给纯公益性黄河工程管理单位全额拨款的情况下,水管单位除了承担防洪、排涝等基本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综合经营活动能力来弥补经营缺口,只有强力推进综合经营事业,才能为治黄工作的发展提供满足事业运行发展的财力要求。因此,在新形势、新体制情况下,水管单位必须积极探新的经营方式方法,一是要依托现有收入项目,充分发挥自身水土资源优势,要做好淤背区土地规划、开发工作;二是充分发挥水管单位人才优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支持、劳务支持。三是要向政策要效益,只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认可,就要积极探索出一条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子。

(4)最后,建立灵活用人机制和内部分配机制,满足水管单位和养护公司的发展要求。为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使各方面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同时要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要积极推行聘用制度,解决传统人事管理体制下水管单位用人单一化、干部能上不能下、人员能进不能出的情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流动。在水管单位方面,为促进工程管理继续的人才调动管理,允许非公务员身份人员担任领导职务,可以采取对于公务员实行身份管理,不实行岗位管理的办法;在维修养护方面,优先解决养护公司亟需的人才,尽快完善养护公司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确保黄河工程管理长效发展。

制度改革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评问题;对策

引言

环境是围绕人群空间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体,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环境影响是指开发行为可能引起的环境条件改变,而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这种变化做出预评,对项目建设和建成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评估,根据评估数据,制定减缓措施,争取把不利于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主要是为了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结合,在环保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在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工业区、居民区等区域做出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是我国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2003年9月《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正式实施以来,环评事业有了明显快速发展。在30多年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随着环境评价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得到全面发展,评价管理方法体系和机制得到逐步完善,评价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展。但我们应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仍十分严峻,大气污染、水土污染等情况严重,环境影响评价还有待改进和发展的巨大空间。

1 当前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现状

我国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已有近30年,从小平同志南巡后开始关注战略环评问题,在一个较大区域内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同时提出减轻不良影响的多种措施。自2003年的环评法实施以来,我国环保局不断起草并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多项法规、政策,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且实现了注册环评工程师制度,提高了环评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另外各区域成立评估机构,逐步建成科学的环评审批程序和较为健全的环评技术体系,实现了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实时交流的目的,更加有利于我们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但我国引入环境影响评价较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当前我国环境评价影响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

2 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对改善区域环境保护有重要作用,随着环评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经得到公众认可,成为我国各地基本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发展历程短,在实践、经验方面均有所不足,作者根据自己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综合能力不足

环境影响评价队伍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偏低,尤其基础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队伍力量较弱,未设立专门的管理队伍,出现执法水平低下的情况;另外部分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在个体利益面前,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重缺乏环境意识和责任,存在弄虚作假等违规情况,严重扰乱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市场化。

2.2 环境影响评价机制问题

环境影响已被列入法规章程,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普遍实行,尤其是基层小企业基本未能履行该方面法规要求。基层小企业对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有重要影响,但小企业发展存在技术落后,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对环境管理要求松弛,经常出现小企业大污染问题,环境影响评价是贯彻生态环境防御为主的重要措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2.3 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过程不够精细

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详细掌握该项目产生污染物的位置、方式、种类和数量,摸清各种污染物最终向环境的排放方式、数量等重要参数,从而有利于制定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提升控污效果。以上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环评工作的质量和结论。但在实际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经常存在部分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分析较为粗糙,各项参数不够精确,导致污染源计算不够准确或出现失误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时环评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环评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缺乏及时沟通;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前完成或无组织排放问题都会导致对项目工程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出现偏差、数据不精确等问题。

2.4 环境影响评价时间问题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采取减缓和控制措施,在这过程中,选择时机是一项重要内容。一般在建设前期开始环评的作用较大,但由于建设单位不愿花钱在不确定项目可行性时进行环评,却又想在确定项目后加快环评,这给环评造成极大压力,大多环评单位因某些趋使因素不得迎合建设单位,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一种补充性工作,未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3 提高环境影响评价质量改进对策

3.1 推进规划环评

为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本质作用,实践表明,可通过推进规划环评的方式来控制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这种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价不仅要不仅要对单个项目进行环评,还要对发展规划进行环评;要求所有综合性和专项规划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审批部门不得通过未按规定编写的,严格履行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并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各部门间的联网审批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规范化推进环评工作有序开展。同时,还应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力度,依法追究违反环评审批规定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3.2 建立环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是环评内容的重要组成,因此在项目活动中应重视公众参与内容,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布局等,并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规范化、具体化,实现公众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增添公众参与内容,可补充环境监测评价和数学模式预测中难以发现的问题,更好判断出项目可能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对解决当前各地区环境考虑片面性有很好作用,因此要鼓励并积极开展群众参与环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延宁,武建伟,王贤.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X820.3.

[2]浅谈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及现状X820(A)2013-09.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2013-04.

[4]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