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寒节气的含义

小寒节气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寒节气的含义

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第1篇

大家知道吗?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是小雪节气,非常具有意义的一个节气,那么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1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以供大家参考!

小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小雪节气的时间是每年公历11月22日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中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 在中国北方,小雪时节,人们喜欢吃涮羊肉。小雪节气里,天气阴冷晦暗光照较少,此时心情抑郁。这个季节宜吃的温补食品有羊肉、牛肉、鸡肉等;宜吃的益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栗子、白果、核桃都是非常温补身体的。

小雪节气的气候特点每年11月22日23日,视太阳到达黄经240°的时候就是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曰:“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个时期的天气就会逐渐的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和小雪节令一致。

虽然开始下雪的时候,一般雪量是比较小,并且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1993年11月15~20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下了大到暴雪。

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气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这个时候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的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

“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没有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小雪如何养生保健防疾病:重点在“藏”,养好神气

在小雪节气里,要顺应季节的变化特点,把养生重点在于“藏”,即把神藏于内,保持思想清静,调神养生,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心地坦荡,才能保持心情舒畅心态愉悦,从而促进身心健康以有效地增强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头最怕受风寒:戴帽子

从小雪节气开始,气候变寒冷,会影响心脑血管,造成血压波动等。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即头部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最不能受风寒,所以一定要戴帽子,注意防寒、保护阳气。

防抑郁:多吃菠菜香蕉

小雪节气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光照较少,人们的心情会受其影响,特别容易引发或加重抑郁症。因此,在饮食方面应有选择性地吃一些有助于调节心情的食物。

壮阳气、温通经脉:常晒太阳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常晒太阳能助发人体的阳气,特别是在冬季大自然处于“阴盛阳衰”状态,而人应乎自然也不例外。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功效,对调节情绪、改善人体状态有很好的作用,有益身心健康。

养好肺:生吃萝卜熟吃梨

小雪过后,大家不妨试着生吃萝卜熟吃梨。因为梨具有润肺清热、养阴生津等作用。对于燥热咳嗽型患者熟吃梨还能增加止咳的效果,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食疗方供大家参考:取大梨1个,蜂蜜60克。将梨挖洞,去梨核,装入蜂蜜,置于大碗中,隔水蒸熟吃。每日服用1~2次。

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第2篇

“小雪”节气间,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此时,太阳位于赤纬-20°16',这天北京地区白昼时间仅9小时49分钟,正午太阳高度仅29°50‘。

每晚20:00以后,您若到户外观星,可见北斗星西沉,而“W”形的仙后座升入高空,她代替北斗星担当起寻找北极星的坐标任务,为观星的人们导航。四边形的飞马座正临空,冬季星空的标识——猎户座已在东方地平线探头儿了。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作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面大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最适宜的模式。本文在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种种提法进行了辨析。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什么是模式?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培养人才包括“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目标,包括培养规格和培养层次等)以及“怎样培养人才”(即培养措施,包括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等)。就构成要素上来说,人才培养包括人才培养主体(即人才培养者,如教师)、人才培养客体(即培养对象,如学生)以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方式、方法、措施和途径等)三个方面。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前必须预先设立一个目标,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作用于培养客体,使培养客体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发生变化。培养主体在实施培养活动时,必须以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作指导,并在培养活动过程中体现和反映这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活动而形成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人才培养标准样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解释。孙芳仲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和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办学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特征和运行机制。具体地说,它是指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人才培养方式和人才培养结构,它涉及教育实施机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些结构状态特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升级、科学技术发展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张振平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王前新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彭元认为:“所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高职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所形成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总之,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丰富了研究内容。

根据以上阐述,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概括如下:

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之上的,并体现和反映这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模式”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反映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实然”,回答的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可以通过模型对事实或实际进行拟合。而社会科学是对社会规律的认识,研究对象是社会活动,其回答的不仅仅是“事实是怎样”、“实际是怎样”的命题,更是“应该是怎样”的命题,是“应然”。人的活动都有主观能动性,是有选择、有目的的活动,不同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同的“目的理性”,其核心是不同主观价值的反映。不同的教育思想就有不同的教育活动,所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模式”还应加上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和现象是“实然”与“应然”、“科学主题”和“价值主题”的统一,对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则更凸显价值主题。既然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理论之上的,那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认为是某种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的应用化、具体化、操作化。而且,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是相对于同一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指导下的其他人才培养形式而言的,人才培养思想或理论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就会不一样。

人才培养模式是较为稳定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首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型是人才培养活动,包含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全过程,是“目的性”要素和“技术性”要素的统一。其次,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不是一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而变化。再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被人们效仿和复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目标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分就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也决定着人才培养措施。人才培养措施是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

必须强调的是,培养目标主要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人才培养措施,可以区分同一层次的不同培养模式。而研究高职教育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人才培养措施上的区别,包括教育组织体系和结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途径以及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等,这正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006年11月,以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者众说纷纭,提出了种种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1)以办学思想、办学道路或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如“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3)以总体性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这里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持这一提法的人比较多;二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三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4)以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涉及具体的专业设置模式、教学模式、课程模式和途径模式等多个方面,如“‘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任务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等。(5)采用以上四种提法混合起来的提法,如“‘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等。

上述种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都可以在国家纲领性文件中找到依据和来源,也确实能阐释和指导现实高职教育的许多问题和实践,有其合理之处。然而,笔者认为:(1)根据前面论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以“产学合作”、“需求导向”等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显得笼统和模糊,不能明确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产学合作”、“需求导向”是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和办学道路的提法。以具体培养措施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又显得过于狭窄和偏颇,同样也不能表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因为“‘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提法只能表明具体的教学模式等,以教学模式来替代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失偏颇,不能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同样,以混合提法来表达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妥当。(2)以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表明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说明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特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然而,这种提法主要是用来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再者,关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理论界和实践者已形成了共识:当前高职教育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是“怎样培养人”。因此,以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作为我国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也存在不妥之处。(3)既然上面种种提法都不是很科学,那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只能表明在“怎样培养人”上面,即在人才培养措施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在“怎样培养人”这一个问题上的“二个方面”,二者统一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把二者单独分割开来的提法都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良好的思想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制意识、良好的诚实守信品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等;高技能是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在职业(岗位群)水平迁移和向上迁移的能力。

第二,校企合作。就是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和学校两方面的人才培养优势,共同作用于学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校企共享(包括人力、师资、实训条件、设备、品牌资源等),培养计划校企共定,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文化氛围校企共融等方面实行合作。

第三,工学结合。“工”即工作,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或作为企业员工的一员进行顶岗实习,在工作中培养职业素质和提高技能;“学”即学习,指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以及人文素质培养。工学结合就是在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上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是高职教育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工学结合将失去前提和基础,“工”与“学”将无法“结合”,人才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本质,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工”与“学”的结合,并以此为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工学结合的要求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工学结合的实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广大职教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甄别、借鉴、引进和消化国外职教模式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职教实践的探索总结得出来的,是新时期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最适宜、最科学的模式,甚至被誉为职教的“一面大旗”。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别于国外的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英国的“BTEC”等,也不同于我国以往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有:

在职业教育思想上,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体现新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新的人才培养观。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产业结构变化调整的需要),并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灵活自主地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使专业能主动满足和适应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课程模式上,是以突出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课程建设与改革既是提高质量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国际经验表明,高职教育可以没有专业和教材,但不能没有课程。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开发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在对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建立一系列“学习领域”,以“学习情境”(可以是系统化的项目,也可以是系统化的模块,或系统化的产品,或系统化的案例等)作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开发,并强调与企业合作开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我国的高职课程经历了由“模块课程”到“项目课程”、再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第4篇

1、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2、“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绝对是一个充满哲理的节气。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中国传统儒家中庸之道,忌讳“太满”“大满”,有“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之说。因此在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上有一个独特的现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有小满却独缺大满。人生小满,足矣。

3、小满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节气。“小满小满,麦粒渐满。”古人命名“小满”时,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收获在即的喜悦。此时,麦类正在由青转黄。过不了几日,金色的麦浪将给大地装扮出远接天际的金色怀想。

(来源:文章屋网 )

小寒节气的含义范文第5篇

二十四节气的来源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二十四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订法称为“平气法”。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则较慢,对当时制订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另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订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它起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且通过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另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u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个节气的命名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实用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北方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科学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