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亲近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带您去看花海
昨日之时,你教长莺飞,细雨朦胧。
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
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花名。
尽赏自然,尽得清欢
苏轼有言:“人间有味是清欢。”漫赏春光,流连山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何必局促一室之内?品味自然的滋味,亲近自然,投身明丽山水,如画风光尽享生命清欢。
怡情自然之乐,遍赏山水,自古已有文化渊源。东晋谢公隐于东山而不仕,会稽秀丽山水中,留下他潇然背影,如同凝成一支笛曲,悠然回响于林间。宋代雅士林逋亦曾言:“山水与我情相宜也。”文人墨客总有牵挂心中的山水情怀,山水为伴,生命在其中找到了文化共鸣与深长情谊。
亲近自然,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的是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王摩诘隐居终南,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与花草虫鸟悟菩提。他在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中,品味出生命的浩瀚博大,获得人生的彻悟,再无烦恼困顿,灵魂纯粹而明净。自然便是如此玄妙,看似无法渗透,实则身处其中,便能获益无穷。喜马拉雅山下的不丹王国,一块藏传佛教深入人心的土地,人们深信自然有灵,皆与自然和睦而居,在这里只有纯净的山水滋养人心,人们接受明媚阳光最无私的馈赠,脸上洋溢着安宁的笑容。自然,其实触手可及,每个人都能够对话自然,感悟自然的无限生机与平静安宁,灵魂自然受到洗礼,这正是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投身于自然,用心去感知,用心去触摸,身处其中,这本身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福楼拜曾写信致女友:“我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惜时如金的世界大文豪竟将晨曦之降视若盛世,按时静赏。原来,当那晨光穿过天幕,仿佛朦胧如蛋壳白的天空,是一天中最新鲜纯净的时刻。静坐窗前,那是自然对生命的致礼。正如王开玲曾说:“做精神明亮的人。”亲近自然,每一缕晨光的意义,代表着自然的张力与生机。感悟品味,生命接收自然的赠予,岂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明亮乐观的精神美学?
现代社会的纷扰喧闹中,人们更应走近自然,投身自然,让自然之美洗去浮华与疲惫,诗意地栖居。王国维曾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世俗浮华,摆脱生活的烦恼与疲惫,投身自然,寻觅生命最纯粹的本色,最本真的格调,尽享尘世清欢。
春风飞扬,春意浩荡,又是一年春光明媚,岁月在春*中苏醒。愿亲近大自然,遍赏春光烂漫,生命芳香弥漫,清欢相伴。
用眼去看,用心去听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厚重与美好。
“屎克螂”和蚂蚁
戴春江带领孩子此行并不只是单纯地走走看看,而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更多的时候,他会领着孩子蹲在路边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让孩子全身心地融入自然世界当中去。
在九台市饮马河镇,戴贺被草甸子上一堆半风干的牛粪吸引住了视线。
牛粪上有一个大洞,洞口边有一只全身黑油油的虫子,身上好像披着战甲,头上还长着一个月牙形的头盔。它正努力向洞口推一个小“球”,好不容易推到洞顶,一不小心“球”又滚落下来,它就再往上推……
“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它在干什么?它……”戴贺一连声地问。戴春江当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他没说,只是微笑着说:“你先看,看看它要干什么,然后我再告诉你。”戴贺果然蹲在牛粪前认真地观察了起来,他的举动,吸引着弟弟也蹲了下来。
10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哥俩被这个东西深深地吸引着,竟然面对一堆半干的牛粪看了近一个小时。这时戴春江才告诉他们,这种昆虫俗名叫屎克螂,它们把牛粪滚成一个小球,在里面产卵,幼虫靠吃牛粪长大,然后,破壳而出―它们是草原上的清道夫……
父子三人重新启程。
不久,戴新又被一种现象吸引了。河岸上一长串又大又黑的蚂蚁,排成一条细线,匆匆地向前而去。他伸出一只脚,蚂蚁竟然越过鞋面,毫不停留地继续向前。“要下雨了。”戴春江看看布满云彩的天空说。哥俩也看了看天空,脸上却露出怀疑的神色。“不信?你们看,”戴春江说,“它们都叼着食物,这是为了避雨而准备的。”兄弟俩不信,顺着蚂蚁前进的方向走去,没多远,他们就发现了那个凸出于地面的巨大蚁窝―原来,蚂蚁还是能干的建筑工匠。这种情景,在城里是绝对看不到的。
这一次,父子三人没走多远,就坐进一个看瓜田的窝棚里休息了―因为,正像戴春江所说的那样,下雨了。
老人和橡树
孩子在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虽然全面却并不细致,因为知识并没有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戴春江想到自己看过的一本国外杂志,说到国外孩子上历史课时就在历史博物馆里上,书本知识与实物相结合,孩子自然记得牢固。所以,他也有意识地让孩子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对照。
那天早上,经过其塔木乡一个小山坡时,他们遇到了一位正在晨练的老人。
老人白衣白发,年纪很大了,却精神饱满,双眼有神,似乎有着无穷的精力。而最吸引戴贺戴新的,却是老人身后那棵老树。老树树干笔直挺拔,丫丫杈杈上结满了圆圆的果实,宽大的叶子绿得好像能滴下油来,真是太漂亮了。
戴贺情不自禁地走前去:“老爷爷,这叫什么树呀?”老人慈爱地摸摸他的头:“这是我们这里最平常的一种树,名叫橡树。孩子,你是从城里来的吧?”戴贺羞涩地点了点头。
老人悠悠道来:橡树,小的时候可以做烧柴;长大后,树干所做的家具十分结实耐用;它结出的果实还可以吃,在遇到天灾时,许多人就是靠橡子充饥的……
前面说的哥俩大都学过,但橡子救荒年却是第一次听说,感觉对橡树一下子亲近了起来。
他们顺手摘了几颗橡子,一直珍藏到了现在。每当看到那几颗橡子,戴贺、戴新就会想起那棵橡树和橡树下的老人,就会想起老人教给他们的那句顺口溜:青干柳,老柞木,玻璃轰子橡子树……
山河湖泊,一草一木,都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感恩和思考,开阔着孩子的胸怀。
走过故乡亲近过自然,本来就钟情写诗的戴贺,更是诗情如潮涌,写出了许多作品,以“江子”为笔名,在《星星》诗刊、《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等50多家报刊上发表了近300首(篇)诗歌和文章,还出了两本诗集:《心中有个太阳》和《江子小诗点评》。他说:“是自然激发了我的灵感,我的生活也时刻在感受着自然。”而弟弟戴新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了,激励他的,竟然就是那执着的“屎克螂”―有了它那种执着的劲头,还有什么无法攻克呢?
为了孩子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戴春江付出了33天的分文不获,但他通过自然所教给孩子的,却无疑足以使孩子受益一生。
著名家教咨询专家、本刊指导专家王晓春点评:
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千万不可以搞“任务化”、“知识化”和形式主义。自然中当然有许多知识,有无尽的作文材料,但是家长应像戴先生那样“引而不发”,让孩子在热爱的基础上主动地、自愿地去“触摸”其中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命令孩子从苍松翠柏、名山大川中“榨取”作文材料。否则大自然就会失去迷人的魅力,变成应试的工具,孩子走在青山绿水边,满眼都是练习题,多么扫兴!
而且,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更重要目的也不应该是为写作文,而应该是陶冶孩子的情操。情操的陶冶是隐性的、缓慢的、无法量化和无法计划的。那些带孩子出游几次就急于“见成效” 的家长,不客气地讲,个人素质不会太高:家长本人都没有真正体会过“山水有清音”的乐趣,他们和大自然的“交往”难免肤浅、表面,他们所谓的“热爱自然”也难免有附庸风雅的味道,大自然在他们眼里,只是可资利用的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应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只字不提“人文素养”四字,恐怕是一个疏漏。目前对“人文素养”的概念虽然还没有定论,但笔者认为,人文素养至少应包括个人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情感情操、审美能力等四个方面。即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高中语文新课标把“人文素养”这一概念归并纳入“语文素养”之中,似乎不妥。
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等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成为能否顺利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的重要因素。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说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体现出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价值和言传身教的指导、促进作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厚积薄发,以身示范,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自然渗透。
作文应给学生什么?我想至少有两条,第一是教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是教给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能力,即达到懂事理、通人情、知百事、观万物。教作文,就是教做人。朱自清先生说过:“作文,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作文教学过程除了传授知识和写作技巧,更实际的是不断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人生和大自然的认识、理解、思考,同时还是不断培养学生审美感悟能力,用美的情操去陶冶学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不能亲自下水作文,使写作指导乏力,不得要领,重要的是起不到率先垂范的带动感染作用。改变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只能是先从改变教师自身做起。语文教师若能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思想理论素养,多读书,多写作,经常和学生一起同台竞技,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并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
二、高中语文必修2《写景要抓住特征》的作文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必修2教材开篇第一次作文就是写景作文训练。在教材的《话题探讨》中,编者向学生传达了鲜明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热爱自然、感恩自然的情感,具有较强的人文色彩。笔者在这一次的作文教学中,就充分挖掘作文训练材料的人文内涵,注重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在作文课的“导入”中说:“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和生活的天地,它不仅养育着人的体魄,也滋润着人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精神食粮。自然美培育着人的情操,调剂着人的心情,丰富着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和高尚情怀,对于形成我们的健康人格,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同学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我预设的人文情境之中。我因势利导,列举了人与自然的三种关系:一是征服自然,二是屈服于自然,三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屈服于自然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征服自然尽管令人向往,但渺小的人类尚不足以完成这一任务。如果一定要和自然对立,换来的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妄想征服自然,而只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让自然帮助我们,哺育我们,然后用我们的双手将自然变得更美丽,这才是一种双赢的格局。作为高中生,应该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家园,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栖所,应该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前景,批判和反思人类对于自然的伤害,倡导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番讲述之后,我点拨了写景的方法技巧,拿出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描述景物,赞美自然,表达感受,交流思想。同学们认真地欣赏着风景画,一行行优美的文字伴随着灵动的思绪沙沙流淌,作文很快就当堂完成了,同学们轻松愉快地上完了一节作文训练课。我也和学生一起,当堂写下水作文。我把学生作文收起来逐一评阅,发现这次作文,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去写景状物,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实现了此次作文训练的目标。我也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贴在教室里,接受学生的批评。
三、反思
生态哲学认为,人――社会――自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人类是居高临下的俯视大自然,还是以一种敬畏、喜悦之心去亲近、拥抱大自然呢?显然,答案是后者。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课程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景观的审美效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珍惜、热爱大自然,更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交融。
大自然是无限丰富而多彩的,感悟自然,便可以时时给人启迪,相当一部分话题,都可以从感悟自然中找到合适的材料。作文教学,应让学生的作文插上人文素养的翅膀,张扬自己的写作个性,多角度、理性地审视生活,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写出自己眼中人、物、事的独特个性,从而完成作文教学对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的重要任务。
附: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作文
一幅风景画
湖北 汉川市综合高级中学 李继平
夏天是热烈、奔放、充满激情的,但这一幅风景画,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夏天。
画中是夏天的早晨,一层薄薄的轻雾象青纱一样笼罩着整片森林,给人神秘的感觉。远处是一棵棵生长茂盛的杉树,尽情舒展着自己的枝叶,吸收着晨露。一阵阵风吹过,枝叶在风中快乐地舞蹈。慢慢地走近,就在屋后看见稀稀疏疏的白杨,同样的生机勃勃。
房前屋后的月季、刺槐争奇斗艳地开放,就连点缀在旁边的狗尾巴草也像受到鼓舞一样,仰起了他们的小脑袋。一阵淡淡的清香飘来,沁人心脾,让人的心情也为之清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
房子的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从远处看,像绿色的海洋。房子四周,围着栅栏和篱笆。窗台上摆放着几盘花盘盆景,像刚睡醒一样,慢慢舒展着枝叶。可能是因为太早的缘故,房屋的主人还沉浸在梦乡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和谐,那么的美好。
房屋的前面是一个小小的池塘,水面上飘浮着水草和浮萍,中央是几株睡莲,碧绿碧绿的荷叶上面点缀着露珠,晶莹剔透般,像一颗颗的珍珠。叶子底下是潺潺的流水,脉脉的流淌着。
欣赏完这幅画,我的思绪无法平静,我的视线无法移开,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也是那么的和谐、静谧、安祥,那么的让人留恋、赞叹、向往。这才是我的心灵真正的住所呀!
一幅风景画
湖北 汉川市综合高级中学一(2)班学生 胡丹
记忆中,有那么一片绿荫,自己曾经依靠在树旁,浅唱一首又一首的歌谣。
记忆中,有那么一个午后,自己曾经躺在睡梦中,聆听一阵又一阵的蝉鸣。
记忆中,有那么一种消遣,自己曾经捧着一杯冷饮,感受一丝又一丝的清凉。
当我们走近一看,发现在这幅风景画里,有着一种让人不忍心打破的优美和宁静。各色的野花都开了,红的、黄的、紫的、蓝的、白的,像绣在一块碧绿的大地毯上的五彩斑斓。成群的蜜蜂在花群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人们都说池塘最美的时候当属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杨万里描写西湖美景的佳句,正可用在这幅风景画中。而王昌龄笔下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更加可以表现出这幅风景画中的池塘是多么的让人惊奇。池中畅游着自由而又活跃的小鱼儿,嬉戏在清澈见底的池塘之中。而荷叶上还挂着早晨的露珠,碧绿的荷叶衬托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在那片绿油绿油的森林前面,耸立着结构简单,但样式特别的房屋,让人忍不住想跳进去住在里面。房屋周围生长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竞相展现着蓬勃生机。
当我看到这幅画时,我不忍打破这幅风景画中的美景。我喜欢美好的时光,夏日的风景尤其让我喜爱。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兴趣培养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
(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
(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
(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
生活是培育想象之花的沃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浮想联翩,创造出新的形象。
一、增强阅读,感受作文之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前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美,并以美引美;后者可以使学生借别人的审视眼光和审美趣味来培养自己的眼光。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文章,能够在广泛的涉猎中不断吸纳,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一切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课文中生动的艺术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可引导学生品词赏句、反复吟诵,从课文字、词、句、篇的学习中体味到文章所熔铸的美的情感,欣赏到语言表达的美的旋律。例如《石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这里赋予了石榴喜悦的心情和动人的笑容,石榴的笑姿和它成熟了的形状是那么吻合。读了这一段,学生不仅掌握了石榴成熟时的特征,而且还被作者的喜悦心情所感染。众所周知,模仿是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也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则能提供数量更多、内容更广、体裁更多样的学习范例。
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是很重要的,因为阅读是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感染。但是让学生自由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他们往往会盲目地、随意地选择读物,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各种读物。1、要根据儿童少年阅读兴趣发展的年龄差异,向各年级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小学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对于战斗故事、英雄人物、科学幻想故事比较感兴趣。然而,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兴趣还没有明显的分化。教师在推荐读物时既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又要让中年级以上的学生大量接触科学普及读物,培养他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的兴趣逐渐分化。2、为使学生理解语文、数学等课文,及时向他们推荐有关的优秀读物。3、为配合学校或社会的重大活动,及时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4、为让学生接受最新信息和知识,及时向他们推荐期刊和报纸。课内外阅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到优美的字词句,从而更好地表达胸中的真情实感。
二、走进自然, 感悟生活之美
写作教学要着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表现自然、社会生活的美,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素材。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自然中,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对大自然的感悟,从“迎春”的第一朵小花到严冬的几株傲雪的腊梅,从乡间的小桥流水到城市的高楼大厦,从春天飞来的第一只燕子到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都能去感知大自然的绚丽多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春夏秋冬及早晨黄昏的变化去细心观察,去深入体会,写一些作文、随感片段,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次外出的机会,去亲近自然,欣赏自然、在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比比皆是,其中又蕴蓄着精神、品德、情操、性格、人情等美好的心灵内容。因此,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材料,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去透视点滴的生活细节,由小见大,可以在现实中感悟丰富生活内容的同时,引发心灵的震动,产生写作激情。
针对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轻松的校外活动。如春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野外踏青、放风筝,到桃园中去看桃花等,让学生畅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醉在诱人的花香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畅想美、创造美,用真挚的情感去作文;秋天,教师可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农田参观,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田野的美景,仔细观察田间农民在忙些什么,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并让他们用笔、用自己的心去描绘自然的可爱,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观察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还要全身心地去感受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要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唤起对所要表达的人和事的丰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