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代爱国人士

古代爱国人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代爱国人士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第1篇

——读《中国古代爱国故事》有感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郑成功、屈原……

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

“开辟荆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读着郑成功写的《复台诗》,我对郑成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浓。是的,郑成功,靠的是他的爱国心。看了他的事迹后,有谁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爱国心不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处,更是永远留在了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爱国主义

一、充分挖掘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学生主要是学习中国历史。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本身就是一部贯穿古今的爱国主义史。古代有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杜甫、陆游,保家爱国的名将霍去病、文天祥、戚继光,他们是我们伟大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千年延续的民族脊梁。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带来了东西方的列强分割,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外国侵略者的武力未能摧垮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其间涌现了无数爱国人士,如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洪秀全。他们有的为了保卫祖国献出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有的具有高尚的民族气节,有的毕生忧国忧民。正是这些人,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了解这些爱国史实,以起到潜移默化、振奋学生的爱国心的效果。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中教师的立场、观点和引导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立场、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对千古传诵的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气概的历史名言,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能燃起学生的热情。

在历史教学中还要运用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受到教育。教师应根据历史学科、历史内容和学生自身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如:讲到名将岳飞时,可以先播放屠洪纲的歌曲《精忠报国》感受岳飞的爱国忠义;讲到时,播放电影《林则徐》的片段,引发学生对鸦片的憎恨,激发其爱国情感;讲时,播放图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自觉为祖国的强大而学习。

2.情景再现式教学使学生在爱憎分明中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时,让一位学生扮演日军,要尽可能地把日军屠杀中国人民时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学生扮演被日军捕获的爱国军人,宁愿受尽各种酷刑也不屈服。通过角色表演,学生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第3篇

宦游一生多失意

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1125年11月13日),一个狂风暴雨的凌晨,淮河岸边的一条官船上,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仆妇们忙向38岁、再为人父的淮南计度转运副使陆宰报喜:“是位小官人!”因夫人怀孕时曾梦见诗人秦观,陆宰便说:“秦观字少游,这孩子就起名陆游吧。”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陆宰是一位坐拥书山的著名藏书家,所以陆游从小浸润书海,自谓“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很快就诗书满腹。十七八岁时,又拜著名文豪曾几为师,学问更为长进。

时值金兵南侵,不但夺去半壁江山,而且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南宋朝廷在奸相秦桧的把持下屈膝媾和,割地称臣。隐退在绍兴老家的陆宰跟友人“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此情此景,让陆游刻骨铭心,从小产生了收复国土、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可是,在主和派得势的环境下,尽管29岁的陆游在杭州省试中名列第一,却在次年礼部考试中因“喜论恢复”触怒秦桧而被黜落;尽管在秦桧死后,比较清明的宋孝宗即位不久,就第一个特赐陆游进士出身。在孝宗当了27年皇帝准备禅位时,亲手封的最后一名官员也是陆游――“上怜其才,旋即复用。未内禅,一日上手批以出,陆游除礼部郎。上之除目,自公而止,其得上眷如此。”但是,孝宗始终把陆游当作诗人看待,不肯委以重任。

陆游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十一月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至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任太中大夫,宦海沉浮30年,从34岁陆续做官到79岁,宦迹遍及浙、苏、闽、赣、川、陕六省,先后担任过23个官职、三个兼职,最高的官职也只是四品,而且多次被人中伤,四度受到罢黜,只落得“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结果。

在奸臣当道的黑暗朝代,像陆游这样的志节高远的人,很难施展抱负、不受排斥。

军前三次杀猛虎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三月,陆游到了抗金前线南郑,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官邸任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在军营枕戈仗剑,风餐露宿,“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身在抗战第一线,陆游与战友们常以狩猎作为作战训练。侦察、布阵、合围、射击,南郑周围的群山,从中梁山、山到定军山,都留下了他们策马飞纵的蹄印。

这年秋天,陆游与同伴们正在围猎,突然听到虎啸声,同伴们大惊失色。正值壮年的陆游凭着一身轻功,过人臂力,手持长矛,大吼一声,勇往直前。老虎猛一纵跳,浑身直立,张开血盆大口,就要扑向陆游。说时迟,那时快,陆游的长矛用力一送,恰好戳进猛虎的喉管。鲜血飞溅在陆游的白袍上,老虎立时毙命。

陆游曾用夸张的笔法描写自己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用长矛杀死一只老虎,自然不在话下。

对于这惊险的一幕,陆游曾写诗记录:“眈眈北山虎,食人不知数……,我闻投袂起,大呼闻百步。奋戈直前虎人立,吼裂苍崖血如泣。从骑三十皆秦人,面青气夺空相顾。”“剌虎腾身万目前,白袍溅血尚依然。”

在这之前的当年年中,陆游曾在南沮水边用箭射死过猛虎。有诗为证:“中岁远游逾剑阁,青衫误入征西幕,南沮水边秋射虎,大散关头夜吹角。”这次射虎,陆游身穿青衫。当他带着战利品回营时,受到千人围观:“千年老虎猎不得,一箭横穿血皆赤。空争死作雷吼,震动山林裂崖石。曳归拥路千人观……”

陆游第三次杀虎,是在这年的岁末,这次是用剑刺死了一只小虎,且看《怀昔》一诗中的记载:“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

如此看来,陆游在南郑前线一年多的时间里,亲手猎杀了三只老虎。这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大诗人中,恐怕绝无仅有。

写诗万首抒壮怀

陆游诗名极高,被誉为“小李白”。他与苏轼并称为宋代“两巨匠”,名列中国古代“六大诗人”之中。早年,他曾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三条途径:学道飞升,提兵边关,苦心文章。他本不愿做诗人,但时势造英雄,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吟诗无数,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至今存世9700首,是中国古诗、存诗最多的大诗人。他的诗大体有五类:缠绵凄婉的爱情诗、退而难隐的田园诗、歌咏山河的风景诗、充满睿智的哲理诗、志在恢复的爱国诗。而在这五类诗歌中,又以抒发报国情怀的爱国诗最具代表性,最为光辉灿烂。“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文恬武嬉、不思恢复的南宋腐朽统治者们的有力鞭挞;“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是上阵杀敌雄心未的豪迈呐喊;“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抒发了岁月催老、壮怀落空的悲愤;“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坦陈了报国雪耻至死不渝的雄心壮志。

所以,钱钟书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

流芳千古励后人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第4篇

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原本的意思是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现在我们常把它当作是吸取别人的经验之说。那么,究竟如何的他山之石才能攻玉?他山来的石头又怎样才能攻玉?它们又是如何攻玉的呢?看来,不能简单地拿来石头就用。别人山上的石头,在别人眼里是石头,是见之又见的东西,是不稀罕的,甚至是弃之路旁的,而对我们来说,或许就是金玉,可以成为我们山上的宝贝,是值得炫耀的,是会发挥巨大作用的,是稀有之物。但我们是不是不加选择地就拿来别人的石头呢?我们是不是随便就可打磨了呢?还是我们一拿过来就奉为神灵,认为它是了不得的舶来品呢?不是的,这石头说到底还是要看你如何去取舍和使用的。

倘若我们能以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先拿来再筛选,进而有所留、有所弃的话,那么这样的他山之石定当是发挥了它们最大的作用了,而如果我们不知选择地是物就取就用的话,也是相当危险的,小则生病,大则危及生命。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不过有一点是应当肯定的,即先拿来再说,东西好坏我们姑且不论,只要是我们没有的,只要是他们常见的,称得上是“他山之石”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先拿来再说。这样的东西只要不是垃圾、不是人家非得扔掉的东西即可。但我们无法保证这些石头对我们是否有用,反正在他们看来是不值得一提了的。于是,我们就要拿出我们甄别玉器的手段来了,看看它们的质地,再看看它们的成分,敲打一下,细研一番,总之,要分析出个子丑寅卯来,于是再作打算,是去是留都能分明。

然而,不论怎么说,单从这句话当中,我们应该明白一点:在别人的看似平常的东西中,我们能发现对自己人生有珍贵价值的“金石”。

这种“金石”在认识上特别明显。我们常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不是那个“君”一定要把这“十年书”教给你呢?不是的。对他来说,他的这席话,也只是一块“石头”而已,是他平常而普通的生活当中的点滴而已,那样的话他可以每天讲上很多,但是这块“石头”对于需要它的人来说,却是至宝了,所以“胜读十年书”也不为过,它或许就此点亮了那个人心头的那盏明灯,或许就此为他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或许就让那个人悬崖勒马了,……总之,这番话是创出了一个别样的天地。

历来,人们就在开着这样的玩笑,难怪乎“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了。或许我们的祖先修筑长城只是像我们造房子一般平常的事,我们现在的人却将其当作顶礼膜拜的奇迹了;或许我国古代制造火药如同家常便饭,而外国人却拿它当作了人类的四大发明了;或许在王圆篆看守的敦煌藏经洞里的经卷,本就看似普通的很,但它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宝藏;……我们中华的许多“石头”成了西方国家的“金玉”,他们不远万里来取经,不辞辛劳来求法,看上去只是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拿了一点去,将我们日常的方法学了一些去,比如养蚕、纺丝,比如印字、造纸,等等,我们中华的老祖宗将他们当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他们却如获至宝地拿了就走,仿佛取到了真经一般。他们干什么去了呢?他们“攻玉”去了。他们将火药打磨成了利炮敲开了我们的国门,也敲开了我们的金银库;他们用纺丝打磨了风靡世界的服装;他们用造纸术打磨了让我们羡慕不已的现代信息文明……当我们再次想用自己的储蓄去购买他们的“石头”的时候,他们却不肯了,他们开出了很高的价格,他们连让我们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的机会都不给我们了。于是,我们中的爱国人士大呼:人家不给我们,我们自己搞!结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搞出来的东西却落后人家几十上百年。最后,还是不得不引进国家先进科技,期望有一天能“师夷长技以制夷”。

不过,我们的国民毕竟还是很聪明的,有很多地方又有了超越别人的兆头了,于是我们又沾沾自喜起来,开始向别人介绍经验、推广方法了,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石头”又落到了人家的山上,而我们想要去挖些“石头”来却难得很了。

古代爱国人士范文第5篇

一、紧扣诗歌题目,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在古代诗歌中,题目是作品内涵的一扇窗户,可以揭示诗歌创作的背景、目的,还可能蕴含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对于正确解读诗歌、领会内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诗歌鉴赏中要重视对诗歌题目的解读,从中搜集、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准确领悟、理解诗歌,提高诗歌鉴赏题解答质量。

如《旅夜书怀》,从题目中可以清楚地获得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能够感悟出其中蕴含的羁旅之情。再比如《过香积寺》,从题目就能够得知诗中描述的事件“拜访寺庙”及地点,能够基本感受到诗人追求闲适安逸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诗歌鉴赏中,紧扣诗歌题目,能够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对于准确解读诗歌内容、寓意与思想情感作用巨大。

二、关注作者背景,准确解读诗歌情感

诗歌是作者对生活及社会的感悟,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与时代烙印,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诗歌鉴赏具有典型的“知人论世”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只有充分了解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经历和遭遇,才能够设身处地地对诗人当时的心情、思想等感同身受,想象诗歌内容,并进行“复原”,提高鉴赏准确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关注作者的时代背景、心境情感等方面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对诗歌进行解读。

通常来讲,在某个朝代的早期,因为政通人和,诗人经常会创作出积极向上、建功立业、奋发有为主题的作品,而在朝代末期,经常会处于政治腐败、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此时的作者因为心中充满忧郁,多会创作对社会不满或强烈要求变革主题的作品。因此,紧密联系作者的所处时代与生活背景,有助于准确理解和领悟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鉴赏得分率。例如,南宋时期的诗歌,就要紧扣时代背景。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因军事实力不如金国,所以一直偏安一隅,为爱国诗人所不齿。所以,解读当时作品的主题,大多要紧扣对统治者无能的抨击和爱国人士想要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如《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注意诗歌注释,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在诗歌鉴赏答题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诗歌中的注释,虽然并不是每一首诗歌都会有注释,但是只要有注释就应当重视,发挥这些注释在帮助理解诗歌内容和把握情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诗歌中的许多注释能够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的词句注释有助于读者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所以,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应当引导学生重视从诗歌的注释中搜集有价值信息,并将之与对诗歌主题的领悟结合起来,理解其中的难点,突破思维障碍,从而降低诗歌鉴赏难度。

四、分析诗歌题材,加深内容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一般分为送别、田园山水、咏史怀古、咏物以及边塞等类别。送别诗多表达留恋、怀念以及劝勉等方面内容,或者是表达心迹。而田园山水诗一般表现的是闲适悠然的生活情趣以及归隐山林、无欲无求的心境状态。咏史怀古诗一般是对前人缅怀、追忆,由古及今,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宏远志向;或者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无法报国的无奈、感慨或愤怒。边塞诗一般展现边塞秀丽风光或者描写军旅艰苦生活等等。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教师应当指点学生从诗歌题材入手,利用这一题材的情感表达范式与规律,结合自身的理解,准确解读诗歌,加深对诗歌意境和内容的理解,这是读懂诗歌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别舍弟宗一》,一眼可辨属于送别诗,分析时可尽可能按照送别诗常见的主题解读;《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鉴赏时注意作者所追求的闲逸情怀。结合题材解读诗歌,则不至于主题偏颇。

五、领悟诗歌意象,提炼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意象凝聚了作者的思想与心境,优美的意境需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意象来创设,历史与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诗歌中许多固定的意象。如青松喻指坚贞不屈,鸳鸯代表美好爱情,梅花象征纯洁美好,长亭寓意送别,月亮意指思念等等。这样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在鉴赏诗歌中能够帮助作者准确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对于鉴赏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注意搜集和整理各种意象的相关内容,做到随手拈来,运用自如,提高诗歌鉴赏准确性。

六、抓住诗歌诗眼,把握情感脉络

诗歌在表达上具有跳跃性,意象转换也较快,但是作者在创作和表达的过程中,必定会借助于一些重点词语,即“诗眼”来连接内在的情感与意境,实现整首诗的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因此抓住诗歌的诗眼,对于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作用明显。重点词句在诗歌要点的展现上具有重要作用,扣住这一点就能够有效理解诗歌,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可以让人感悟出游子在外、怀念家乡的情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中的“离人”可以让人体会出幽幽离愁的哀思,教师在训练中应当指导学生从诗歌内容中提炼出诗眼,将这些重点诗眼抓住,就等于抓住了整首诗歌情感与思想的脉络,有助于深化诗歌鉴赏的成效。

七、梳理景情关系,加深思想情感理解

写景、叙事、抒情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一般情况是写景叙事在前,情感思想在后,有些作品表达情感与思想的内容在最后的点睛之处。景情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细分为乐景衬乐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等几种类型,有些诗歌在表达情感与思想方面不够明显,这就需要读者将景情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尤其是从景物的特点入手,进而把握作者与作品的情感。这样的思维过程对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质量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当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