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杜牧赠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赠别》-赵嘏是秋季写的。“秋草”二字明确地写出了季节是秋天,“萋萋”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秋草、残阳等凄凉的景色勾起了诗人的愁思,表达了诗人离别朋友后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与朋友管弦相伴,如今分别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面,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2、《赠别》-杜牧是在春天写的。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
(来源:文章屋网 )
2、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白居易
3、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李端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
5、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秦观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7、西湖杨柳风流绝。满楼青春看赠别。——张先
8、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黄庭坚
9、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3、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6、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7、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10、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渐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1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
1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1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
17、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李白
18、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9、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
弁山,风景秀美,素有“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之称。它还是一座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青山。南宋诗人萧德藻(他的诗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当)因喜爱弁山千岩风景秀丽,隐居弁山,自号千岩老人。跟随他一起寓居弁山的,还有一位文人。永嘉潘柽(chēng)为他取字,号白石道人――姜夔。
二、解读词牌
“慢”是什么意思呢?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三、解读小序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齐读)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3.写作的缘由,其他词人的评价
四、赏析上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2.进入扬州城,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
(1)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2)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3)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3.名都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上片内容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五、赏析下片
1.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
2.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3.写景运用什么方法?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古伤今的情怀。
六、关于诗句引用
1.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2.赏析《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卷上珠帘”怎么理解?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总结:整首词通过扬州古今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而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
【教学反思】
1.关于教什么。我认为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也只能有一个支点。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必须是有效性的,因此课堂的目标只能精简,而无法面面俱到。王荣生教授指出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设定前既必须关照课文所负载、所包含的知识、概念、原理、技能等,又必须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课文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扬州慢》在选文中的位置和性质决定了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脱离课文所负载的单元知识,又可以加以更灵活的处理。
三、抒写兴亡感慨与家国之恨
在“望帝化鹃”神话的一种说法中,望帝杜宇因“其相妻”而导致失位亡国,魂化为杜鹃鸟,终日啼叫哀鸣。如唐代诗人胡曾《成都》诗中所云:“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于是在古代诗歌中便有很多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兴亡感慨和家国之恨。
如唐代杜牧《杜鹃》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碧痕。山川尽春色,鸣咽复谁论。”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诗人只对其年复一年的哀鸣不止提出疑问,展开想象。前四句是说:杜宇啊,你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冤屈,以至于年复一年地朝着蜀国宫门大声呼唤?时至今日,你仍怀着千年的积恨,歌唱那凋谢的精魂。后几句说:芳草,凝结着游子迷失归路的愁怨,红花是杜鹃啼出的鲜血浸染。如今,高山大川都是春光灿烂,杜鹃啊,你为什么仍彻夜哀啼?这首诗借杜鹃之神,用杜鹃之意,抒发诗人的块垒。杜牧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他生活的时代却已是晚唐的多事之秋,唐王朝已接近没落的尾声。杜牧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经邦济世的抱负,注意于定乱扶衰之策。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有益的方案,但均未得采纳,于是在诗中便借杜鹃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平:杜鹃你叫得再久再凄惨有什么用啊,当朝的君主也不理会,他们照样寻欢作乐,不会反思自己,只有我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啊。
四、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正如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诗中说:“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在每年的暮春之际,正值花谢春残烟雨迷离的季节,杜鹃彻夜啼鸣,而其啼声又十分清促,催人急迫,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惜春伤春之感。唐代杜牧《惜春》诗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此诗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哀而不伤。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诗中也用杜鹃写伤春之情,只是内涵更为丰富,在伤春中又饱含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鹃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即是此种有心人。《桃花行》的末句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中既有林黛玉的伤春之情,也包含她的身世之叹。
五、借杜鹃表达离情别绪
唐代白居易《江上送客》诗中写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啼鸣声声急促,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如血。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杜鹃和斑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送别的凄苦哀伤。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则云:“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地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六、烘托愁苦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写杜鹃鸟的名句,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叫和猿的哀鸣罢了。诗中用了杜鹃和猿这两种叫声最为凄厉哀伤的动物意象,表现了作者谪居生活的无限悲伤和凄苦。
北宋秦观在其《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中,诗人有意识地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笔墨沧桑,表达了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