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行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某个好笑的商品广告,会到企业网站上继续搜寻相关情报,在觉得有趣的情况下,继续在自己的博客上大肆褒扬,日后,只要在卖场看到这个商品,就会持续购买。如果你有以上的消费行为倾向,那么你正是标准的数字时代生活者。
由于网络普及与网络相关技术的进步,衍生了Web2.0、长尾理论、循环理论等网络新概念,这也刺激了营销、广告从业人员,必须认识这些新名词;另一方面,若是网络都已经进入到2.0的时代,那么置身在网络时代的生活者,每天的消费行为,似乎也应该有重要的变化,于是乎AISAS模式便孕育而生,以理解数字时代生活者的新消费行为,这也就是所谓的消费行为2.0概念。
所谓的消费行为模式,以20世纪20年代经济学者霍尔(Ronald Hall)提出的AIDMA模式最为有名。这里AIDMA五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注意(Attention)商品/服务、产生兴趣(Interest)、产生欲望(Desire)、形成记忆(Memory)、采取购买行动(Action)。2004年,日本电通公司关西本部的互动媒体传播局,又提出AISAS这一数字时代的新消费行为模式。所谓的AISAS模式,意指生活者会注意(Attention)商品/服务、产生兴趣(Interest),藉由网络搜寻(Search)产品,实行购买行动(Action),随后,在网络上撰写自己的感想,与他人分享(Share)意见。
基本上,AISAS与AIDMA两个模式间最大的差异,在于AISAS模式在购买行动前后,分别加上搜寻与分享两个生活者的自发行为。
所谓搜寻,意指积极从生活情报节目、广告商品、广告情报、企业网站、消费者所参与的媒体(Consumer Generated Media,简称CGM,由消费者本身自行所产生的媒体信息,譬如博客、社群关系网站SNS、知识网页等不同的形态,是所有口碑可以衍生渠道的总称)搜集相关商品/服务信息;而分享则是指生活者自行将对于所购买商品/服务的评价、广告印象发表在CGM上的行为。事实上,分享在CGM上的消费意见与想法,很快又成为他人搜寻的情报,而这一情报循环过程,就形成网络口碑(WOM,Word of Mouth)。
3M销售明星 培养之道 ——《销售与营销管理》6月封面文章
十年来,3M一直试图解决找寻明星人才的问题。有什么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吗?那就是同大学携手培养未来的销售明星。
当3M第一次邀请大学代表来公司的时候,双方讨论了如何展开合作讲授销售课程,以及建立实习项目。结果,大家不欢而散。因为大多数学校都认为你是无法教会一个人如何卖东西的。而且,当时学校课堂里关于销售的内容低于10%。但正是这个事实促使Alabama的 Tuskegee大学开始尝试组织了一次关于销售教育的讨论会,他们邀请了美国西南部14所大学的代表和数位3M员工讨论如何开展销售教学。
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现在3M是大学销售教育方面的领导者,它已经和10多所大学开展了名为“一线行动”的项目,项目的内容是3M赞助大学的销售教学项目,帮助开发课程,并让学生到3M进行销售实习。作为回报,公司可以优先招聘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多元化年轻销售专业人才。
如今,销售人员职业方面的要求与二十年前完全不同。现在的销售人员要具有商业智慧和供应链方面的知识。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很难找到既懂销售,又愿意在这方面发展的人才。3M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做法是培养未来的销售人员而不是坐等现今的人才库干涸。
去年,3M招聘了逾180位销售人员,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通过其“一线行动”项目,比如公司高层到校园进行宣讲,以推广销售这项职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销售,并对销售产生兴趣。同时,3M也提供很好的销售实习项目,这样最终吸引了大量的学生,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自己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做销售。
正是通过和学校的合作,3M解决了自己在销售人员招聘方面的难题,招到很多具备良好的商业智慧的优秀人才。因为这些人中,很多在学校时就参加过3M提供的实习项目,所以他们加入公司很快就能上手。可以说,3M“一线行动”高校合作项目既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也为自己培养了未来的销售明星。
《国家地理》 创意直邮之旅 ——《目标营销》6月封面文章
提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你一定会想到那本标志性的宽边黄色封面的杂志——《国家地理》。的确,这本图片型杂志是这家非政府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会所提供的产品远远不止这些,除了旗下的五本杂志,还涉及到图书、DVD、电视节目、教育课程、展览、音乐会和讲座等领域,甚至还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国家地理小蜜蜂”全国性地理知识竞赛。学会的信条就是“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
正如学会这些互补型组合产品,帮助人们去探索“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一样,他们的直邮战役也是在多个部门的专家共同努力之下完成的。也许你会认为,一般来说直邮都是一位作者和一位图画设计者完成的。但是,学会就旅行团、会员、杂志订阅和地图以及DVD的直邮方案都会有从地图部门到研究部门各个部门的参与。
《国家地理》是一个非常知名的品牌。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到了直邮战役中。每一位参加直邮项目的员工都必须先阅读品牌方针中关于品牌介绍、品牌管理,以及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方面的内容。
这个有着119年历史的品牌给人的印象就是值得信赖、准确、严谨。因而,这些特征也要反映在直邮信件中,要尽力做到直邮信件内容准确、语法合理。但有时候一个历史太过悠久的品牌也会成为营销创新的障碍,这就要求在推出一些新产品时必须借助一些新方法和新创意。
说道创意,学会制定和邮寄直邮信件的过程也印证了他们的信条“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他们向整个学会所有部门征集创意方案,然后众多创意不断被试验,直至选出最合适的方案。
每一封直邮信件和每一次的直邮活动都是一次对价格和奖励方案的测试。学会会在邮寄出的信件中选出一部分样本进行调查,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调查,他们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直邮方案,使之更加有效。
品牌建设 与员工激励共进 ——《促销》6月特别报道
今天,企业对员工的认可和员工激励计划,比以往任何时候对于增加企业品牌资产都更为重要。当然,让企业的员工激励计划按既定方案进行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那些漫不经心地企图激励员工的努力,只会让你的计划朝着背离良好品牌建设的方向发展。
下面是成功执行员工激励计划的五个重要步骤:
第一步,奖励与赞誉
你将采用什么类型的奖励措施,你将如何兑现这些奖励?没有一项奖励能够适用于每个项目或者每位目标受众。所以保证你的奖励能够有效驱动你的受众,并且和他们达到目标所需要付出的努力相称,这是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
第二步,预算
你打算为员工激励计划花费多少钱?你是想进行一个公开的项目还是封闭的项目?基于各种各样的结果,正面的或负面的,花销会有什么不同?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第三步,效果评估
你将如何评估奖励支出对于组织的财务价值和非财务价值?另外,企业的员工激励计划应该包括一个清晰的时间表,同时规定每个步骤的负责人,而且还应该将所有将会影响到项目结果的外界因素都纳入考虑中。
第四步,跟踪与管理
员工激励计划的重要好处之一就是能够收集到很多关于结果和流程的重要数据。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的数据在优化激励计划和未来设计新计划时都会非常有价值。
[关键词] 网络信息 消费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信息的开发、管理、利用,以及供给、传播、消费,关系到个人、企业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它能满足人的信息需求和求知欲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网络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使用网络信息资料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料的使用过程,即对内容的吸收、利用和信息需求的满足过程,保证吸收的信息与需要相匹配。正是因为信息具有物质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才把信息作为消费对象,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消费信息。网络信息消费是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
一、网络信息消费的现状和特征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密切结合,引发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信息的商品化程度加深,信息产业崛起,网络信息消费逐渐成为信息消费的主体。
与其他消费相比, 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具有以下特征:
1.信息消费的国际性和开放性
网络在全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在网络空间里信息消费市场没有国界、疆域限制。网络又是一个开放的媒体空间, 通过因特网,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国内外的信息, 有信用卡的用户可以成为全球的信息消费者, 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世界范围的信息和服务。
2.知识水平、经济收入决定的信息消费的层次
知识水平、经济收入越高者, 其信息消费的欲望就越强烈, 信息消费的层次就越高, 多以网络信息消费为主。反之, 知识水平、经济收入较低, 信息消费的层次也较低, 如听收音机、看电视、读报纸等。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而中西部经济相对滞后,所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的信息消费水平居全国前列,而众多西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
3.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在市场经济时代, 商家必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才能赢得商机。在信息消费市场, 商家同样把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放在第一位,网络运营商在经营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设立更多的专业网站, 来适应这一趋势。
4.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在网络时代, 信息消费者随时可以通过网络把消费后的反馈信息传给网络运营商, 运营商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
二、影响网络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
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用户的信息需要
信息需要是指人们在从事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对信息的不足感和求足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社会现象日益复杂,人们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就更加需要了解情况,掌握知识,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于是信息需要也日益增长。当一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获得信息来支持该问题的解决时,我们就说他具有信息需要。当信息需要成为信息消费的满足对象时,其目标所在就成了信息消费的行为目标。因此,用户的信息需要决定了信息消费的目标。
2.用户的素质
用户使用信息满足需要的消费过程,主要是对信息内容吸收和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的知识、智力和能力水平等素质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用户能够表达出其信息需要,而且制约着信息需求与实质问题的关联程度。
3.用户的支付能力
用户在信息消费中的支付能力包括在收入基础上的货币支付能力和时间、精力等的投入程度。货币支付能力与信息消费存在着相互促动或相互制约的关系。当货币支付能力较高时,信息消费可能增长,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又会因其生产力作用而增加用户的收入,进而提高货币支付能力;当货币支付能力不足时,信息消费可能受到限制,信息消费的不足又会制约收入和货币支付能力的提高。有人曾对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进行回归相关分析,认为信息消费水平与国民收入呈线性相关关系。
4.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剧增”现象,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处理能力,人们再也无法像早期那样仅凭自身的生理器官来获取和使用信息。如何延伸和扩展人的感觉器官、传导神经网络、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的信息功能,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成了要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信息技术。用户如果有较高的技术装备,信息消费的数量规模和质量效果就可能得到扩大和提高,进而影响其消费结构;如果技术装备很低,用户就无法获取和消费使用更多的信息,就可能影响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
总之,信息消费是一个由信息需要、用户素质、支付能力、信息的质和量、技术手段等因素共同构成的运行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导致相关的失衡,进而引起信息消费过程的转向、畸形或停滞,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三、网络信息消费行为所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刚刚具备较大规模的初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面对。
1.网络信息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以及消费结构不均衡性
第15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工作人员总共占上网人数的0.8%,70%的农村人口的信息消费总量不及城市的三分之一,网络信息消费更是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数字鸿沟”问题在城乡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反映到网络信息消费领域里,表现为随着地域差别趋势的扩大,其网络信息消费鸿沟也将继续扩大。其结果是,一部分人是手机上网,电子购物,网上娱乐,一部分人则是忙于改善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随着城市网络信息消费的日渐增长,广大农村的网络信息消费长期滞停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在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共占78.4%)远远超过学术研究、商务活动和网上购物的总和(0.9%),这种巨大的差距显示出网民对网络信息消费的不成熟性。“获取信息”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获取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将用于什么样的用途都不明确,并不排除获取或散发一些无用或是有害的信息,这就不是正常的网络信息消费研究范围之内了。网络信息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信息消费的质量。
2.用户网络信息素养
在我国农村居民中,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信息意识淡薄,制约了对网络信息消费的数量和质量。网络信息消费尚未得到普及,相当一部分用户仍然习惯于传统的信息供求模式,导致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消费的有效需求不足。还有少数网络用户利用网络进行非正当的活动,而一些网络信息用户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和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加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不加分析任意接受别人的信息,结果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上网不慎而导致上网费用高达上千上万的案例已屡见不鲜。
3.网络信息监管问题
目前,网上虚假、无用信息很多,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信息精品如大海捞针。网络监管不力,使用户对网络信息产品的期望收益与实际增殖之间反差过大,对网络信息消费缺乏热情,对网络信息产品和服务产生信任危机,网络信息消费心理脆弱,严重制约了网络信息消费市场的发育。
4.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网络信息是有其知识产权的,包括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而目前对信息的复制、篡改、任意传递轻而易举,防不胜防,网络侵权此起彼伏。我国网络信息产品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立法滞后,对网络信息消费者缺乏应有的法律保护,使网络信息消费者的权益受损极为普遍。
四、引导网络信息消费健康发展的措施
为了使我国网络信息消费健康高速的发展,我们必须引导网络信息消费走向正规,所以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发挥政府宏观政策引导的积极作用,制定有利于网络信息市场发展的宏观政策
加快网络信息消费立法,加大网络信息监管力度,规范网络信息消费市场,提高网络信息服务质量。制定信息法律主要包括知识产权法、网络技术安全和标准法、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等。要通过强化信息质量控制和市场管理,防止信息污染和信息犯罪,保证信息安全,切实保护网络消费者的权益。
2.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全民获取信息的能力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需要普及高等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信息消费力;通过各种继续教育和网络信息利用实践,提高对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掌握程度,为提高网络信息消费质量奠定良好的主体条件;加强网络信息消费教育,逐步改变人们盲目追逐新潮的消费心理,促进网络信息消费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信息主体的法律意识、伦理道德观念,从而有助于提高网络信息消费的层次。
3.努力填平“数字鸿沟”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弥合“数字鸿沟”。(1)加速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制度障碍和人力资本障碍。(2)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因特网接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同时也提高未来劳动者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3)积极推进农村的社区接人和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强化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化。(4)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缩小“数字鸿沟”。
4.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强化信息系统
信息对称主要靠制度保障,管制和信誉是解决非对称信息的两个基本机制,两者有替代性也有互补性。要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规范信息消费市场行为,为信息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加强信息鉴证和网络监管,强化信息系统,维护学术权威和专利,维护消费者权益;努力研发网络安全程序,杜绝各种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智史毅华:发展完善信息消费的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1(2):79一82
[2]侯延香房玉琦:信息消费障碍及对策分析[J].情报杂志,2003 (7):9一10
[3]金燕:信息消费质量:含义、评佑及提高[J].情报资料工作,2002(1):26一28
[4]王桂云:影响用户信息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J].信息研究,2002(1):41一43
[5]张鹏: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比较分析[J].统计与信息,2001(6):26一28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走低碳发展之路成为重要而现实的课题。而旅游业的碳排放与旅游者行为休戚相关,公众在旅游过程中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住宿设施甚至是饮食方式等都会影响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公众的低碳旅游行为对于旅游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公众低碳旅游消费倾向是低碳旅游行为的度量,因此,对公众低碳旅游消费倾向影响因素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背景
(一)内在因素―外部环境行为理论
德裔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Lewin提出了内在因素―外部环境模型,该模型如下:
其中,B表示个人行为,P表示个体的内在条件和特征,Pn 分别表示各种具体的内在条件和特征,如动机、态度、情感以及个体的性别、年龄等;E表示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En表示构成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如经济、科技、文化、制度等。该模型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态度―情境―行为理论
Guagnano,Stern and Dietz(1995)在Lewin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预测环境行为的态度―情境―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环境行为是个体的环境态度变量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情境因素的影响为中性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关系最强;当情景因素极为有利或不利的时候,可能会大大促进或阻止环境行为的发生,此时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会接近于零(即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之间呈倒U函数曲线)。
二、研究设计
问卷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量表,该量表是在内在因素―外部环境理论及态度―情境―行为理论的基础上设计的,包括低碳旅游认知态度5个测量项、低碳感知利益4个测量项、旅游目的地低碳情境4个测量项和社会参照规范4个测量项。第二部分是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量表,通过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和积极低碳旅游行为两个维度的8个测量项调查公众行为,以上均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测量(1=非常不赞同,5=非常同意)。第三部分为人口统计特征信息,主要是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和收入等。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问卷星网络调查平台,对成都市的公众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2017/4/5-4/15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
三、数据分析
(一)样本概况
经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47.6%,女性占 52.4%;年龄以21-35岁和36-50岁为主,分别占62.7%和22.2%;受教育水平以大专为主占56.3%;月收入水平以0-2000元和2001-5000元为主,分别占45.2%和38.1%。不同的旅游者对低碳旅游消费意愿行为的表现各异,经统计,性别与年龄对低碳旅游态度影响不显著,而文化程度和收入对其影响较为显著,且受教育水平越高,月收入水平越高,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意愿就越积极。
(二)公众低碳旅游内部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公众低碳旅游内部影响因素是使低碳消费动机和愿望得以实现的启动因素,通过对低碳旅游认知态度分析,可见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水平及低碳旅游态度普遍较高(正向观测变量均值分别为4.41、4.31、4.37、4.21),但也有部分对个人低碳行为对低碳旅游的作用认知不够明确(负向观测变量的均值为2.21),总体来看,研究对象对于低碳旅游认知及态度趋向于积极。
通过对低碳感知利益分析,表明公众对参与低碳旅游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声誉的利益感知较为显著(均值分别为3.71、3.92),而对于参与低碳旅游的质量体验及实施障碍的感知不太显著,均值均在3以下。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行为选择时往往倾向于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原则对其感知利益进行衡量。
(三)公众低碳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公众低碳旅游外部影响因素是使低碳消费动机和意愿得以实现的强化因素,
其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地低碳情境变量问项的均值均处于3.5-4之间,表明旅游地低碳情境总体处于较好水平。通过对社会参照规范行为与态度规范及参照群体类型间的比较可以得出,朋友同学的规范略高于家人亲戚的规范,而且行为规范(均值在4.5以下)与态度规范(均值在4.5以上)的契合存在差异,说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对接有待改善。
(四)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描述性分析
通过对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和积极低碳旅游行为两个维度的均值对比发现,受访者对于一般低碳旅游行为的参与程度(均值分别为4.03,4.02,4.02,4.04)比对积极行为的参与程度(均值分别为3.94,4.16,3.49,3.85)略高。这反映了公众对于一般行为较为熟悉,而对于需要更高参与热情和知识能力的积极行为则相对陌生,总体来讲,公众参与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程度较高,从侧面反映了公众环境责任意识越来越强。
(五)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探索性因子分析
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变量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显示KMO值0.818,大于0.7,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0.000,小于0.05,说明问卷测量变量数据的效度良好,影响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消费变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可知,低碳旅游行为变量可以萃取4个公因子,根据各因子所含问项特征,可以将公因子依次命名为认知态度、情境、参照群体、实施障碍。认知态度是主体对某行为所持有的主观看法和认知,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不仅受到态度变量的影响,同时也与外部情境因素相关。同时来自于家庭、亲友、同事等一些重要参照群体的规范压力也对参与低碳旅游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者参与低碳旅游而感知到的实施障碍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参与低碳旅游的消费行为。从上述4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也可以看出影响低碳旅游消费行为的首要因素是低碳旅游认知态度,其次是旅游地的低碳情境,再次是社会参照规范,最后是低碳旅游实施感知障碍。
四、对策建议
本文对公众低碳旅游消费行为意愿的调查表明,低碳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建议采取差异化措施,对关键影响因素加以干预和引导,强化正向因素的作用,规避负向因素的影响,增强内部因素的推动,改善外部因素的拉动,具体如下。
第一,普及低碳理念。通过低碳环保教育等系列活动,提升其低碳意识和认知态度;通过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培养其低碳旅游消费习惯。
第二,提升感知利益。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公众参与低碳旅游行为的经济与时间成本,保持旅游安逸舒适诉求,提升公众感知利益水平,从而吸引公众主动参与低碳旅游行椤
第三,低碳情境吸引。从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出发,加强旅游地低碳情境建设,完善旅游地低碳设施。
[关键词]茶叶消费;消费行为;烟台市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0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饮食健康。人类的饮食活动直接体现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饮茶作为饮食活动的一部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易耀伟对厦门茶叶市场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张晓伟、王德涛等对烟台茶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为深入了解当前烟台市茶叶消费情况,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对烟台市区,包括茶馆、茶叶市场、茶专卖店等在内的茶叶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现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烟台市茶叶消费者。通过偶遇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2份,回收率为8600%,剔除无效问卷后得有效问卷159份,有效率为9244%。
根据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进行分类,从性别来看,男性89人(56%),女性70人(44%)。从年龄段来看,0~20岁12人(75%),20~35岁55人(346%),35~50岁62人(39%),50~65岁24人(151%),65岁及以上6人(38%)。收入方面,月收入1000元以下23人(1447%),月收入1000~3000元31人(195%);月收入3000~6000元66人(415%);月收入6000~12000元30人(189%);月收入12000元以上9人(57%)。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11人(69%),高中学历24人(151%),专科学历33人,(208%),本科及以上学历91人(572%)。
2调查对象行为特征分析
(1)消费者饮茶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在159份样本中,82位(516%)茶叶消费者饮茶原因选择了健康因素;57位(358%)茶叶消费者选择兴趣爱好;有36位(226%)消费者选择提神因素;35位(22%)消费者表示饮茶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21位(132%)消费者表示喝茶的目的在于解渴;另外15人表示饮茶是出于其他原因,由此可见,茶叶消费者最看重的是茶叶的健康,其次是茶叶是否适合自己的喜好,另外就是茶叶提神的功能性。因此,茶叶生产者首先要注重茶叶的安全、健康,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的茶饮品;其次,可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开发不同口味的茶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最后,可以加大功能茶的研发。
(2)购茶地点。在购茶地点上,数据显示,有522%的消费者选择了茶叶专卖店、品牌专卖店;有226%的消费者选择到茶叶原产地直接向茶农进行购买;有201%的消费者到超市、商场、便利店、杂货店进行茶叶购买;有126%的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茶叶,并且这一群体大部分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还有88%的消费者选择到茶叶批发市场进行购买。由此可知,茶叶专卖店、品牌专卖店是大部分烟台茶叶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地点,可见加强品牌的知名度以及品牌专卖店建设是提升茶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信息来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调查发现,358%的消费者主要通过网络、电视等电子媒体获得茶叶相关信息;164%的消费者主要通过纸质媒体获得对茶叶的认知;327%的消费者则是通过茶庄、茶馆获得茶叶相关信息,占比最大的则是通过家人、朋友的介绍来获知,占总人数的547%。
(4)消费时所关心的茶叶特质。消费者购买茶叶时关注的因素由重到轻依次为口感(316%),品质(176%)、价格(16%),功能(118%),产地(112%),品种(96%),其他(22%)。可见,茶叶的口感是销售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5)购买行为。我们对烟台市茶叶消费者对烟台茶叶市场价格的意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约有61%的消费者认为烟台市场茶叶价格是合适的;377%的消费者认为烟台茶叶价格比较高,其中有308%的消费者认为价格偏高;12%的消费者认为烟台茶叶价格比较低。总的来说,烟台市场茶叶价格比较适中,但是随着未来烟台茶叶消费量的增长和烟台茶叶市场的稳步扩大,茶叶价格也将处于上涨阶段,相关部门应当做好调控工作,促进烟台茶叶市场稳步发展。
3茶叶消费行为分析
(1)生理因素与消费行为相关分析。通过对性别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性别与饮茶频率、年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男性的饮茶频率高于女性,并且年茶叶消费量也高于女性。通过对年龄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年龄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相关性。35~50岁年龄段的消费者饮茶频率最高,他们的购买力最强,年茶叶消费量也最高。
(2)社会因素与消费行为相关分析。通过对受教育程度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不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月收入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进行卡方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月收入与饮茶频率、茶叶单价、年茶叶消费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月收入越高,购买力越强,所消费的茶叶单价越高,年茶叶消费量越高。
(3)心理因素与消费行为相关分析。通过对茶原因即消费者喜好、兴趣、习惯等进行调查,将饮茶原因与消费行为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多重响应交叉分析,发现消费者的饮茶原因与喝茶频率呈显著相关性,而饮茶原因与饮茶种类、年消费金额、茶叶单价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时结果表明,因为解渴、健康、兴趣爱好、习惯而喝茶的消费者,喝茶频率较高;而以提神为目的的消费者饮茶频率相对较低。
(4)烟台绿茶消费情况分析。在所调查的159份样本中,71人(447%)听说过烟台绿茶,66人(415%)不知道烟台绿茶,仅有138%的人表示很了解烟台绿茶。消费方面,55位(346%)茶叶消费者表示消费过烟台绿茶,剩下654%的烟台消费者从未消费过烟台绿茶。另外,在对烟台市莱山区的二十多家茶庄、茶叶专卖店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多数茶庄、茶叶专卖店并不售卖烟台绿茶,原因是烟台绿茶售价高,很少有人买,所以并没有售卖。可见烟台绿茶在烟台本地的知名度、认可度并不高。烟台绿茶仍需要加强品牌建设,首先提高本土知名度,提高在全国的品牌认可度。
4结论
(1)提升茶叶品质:充分利用烟台茶叶“叶片肥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含量丰富”的优势,种植方面,打造生态有机绿色茶叶;炒制方面,不断向南方学习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北方茶叶特点的完善技术,全面提升茶叶品质。
(2)打造亲民价格: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同时,适当调整茶叶价格,尤其自饮茶类要平价亲民,逐步改善烟台绿茶在茶叶消费者心目中的“高冷”形象,打开烟台绿茶在本地的消费市场。
(3)创新茶类功能:适当研发功能茶,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开辟新的茶叶消费市场。比如,针对学生、上班族的提神需求,研发具有醒脑功能的薄荷绿茶;针对老年人降“三高”,促睡眠的需求,研发桑叶绿茶。
参考文献:
[1]易耀伟厦门茶叶市场消费者行为与营销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
本文主要利用1985年~2005年这21年来吉林居民消费的各项具体数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支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城市APC(消费倾向)、农村APC、平均APC、收入增长率。其中,APC等于当期消费支出与当期收入之比,收入增长率等于当期收入增加值与上期收入之比;其余数据均来自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
一、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
首先,从1985年~2005年的具体数值看,吉林城市居民的APC一直高于农村居民的APC。
其次,我们从收入弹性的角度进行考察,根据1985年~2005年吉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性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建立数学模型:
农村居民:lnC=0.628434+0.873599lnYR2=0.9806
城镇居民:lnC=0.154367+0.956412lnYR2=0.9991
其中,C为消费品支出,Y为货币收入,0.873599和0.956412分别为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从模型中可以看出,1985年~2005年的21年间,吉林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城镇居民,吉林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效应超过了收入效应。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分配理论,收入越高,消费倾向应该越低,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高于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但吉林的居民消费倾向并不符合这个原理,甚至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都与之背道而驰。这主要是由于无论是我国还是吉林二元结构很严重,城乡收入差距非常大。同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消费价格差异。一般来说,城市的消费品对应着高运输成本和高消费需求,从而对应着高价格。同农村相比,城市居民为保持同等的实际消费水平,高价格就意味着高支出;而农村消费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农村市场产品种类单一,消费品零售体系畅通性差,农村居民的消费面低。
第二,社会保障差异。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影响较大,增加了农民生活负担,降低了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所以他们往往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不确定的支出,这是以减少当期消费为代价的。
二、不同收入水平之间的消费倾向差异
我们以2005年为例,吉林城镇居民最低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1.013,而中等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796,而最高收入者的平均消费倾向为0.668。
我们可以看到,吉林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存在着极为规则的负相关关系,高收入阶层对应着低消费倾向。一些最低收入的家庭组的平均消费倾向已经大于1,说明最低收入家庭已经处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现状,他们的家庭收入已经不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了,可能需要通过借债等手段来维持基本生活了。这一现象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为维持一定的消费水平,人们不得不将收入的较大比例用于消费,没有过多的钱用于投资等其他方面;对于高收入阶层来,一方面无此必要,另一方面高收入拉长了消费战略区间,消费战略重心向未来方向转移。
三、居民消费倾向与收入增长率的关系(图1)
首先,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的消费倾向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1985年的0.8965下降到2005年的0.7042,但是中间有波动,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APC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循环,每个阶段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
其次,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这21年中,居民消费倾向APC与收入增长率14年反方向变动,只有7年同方向变动。因此,我们可以说APC与收入增长率主要表现为反相关,这主要源于消费惯性。人们一般倾向于稳定消费,但收入却往往不稳定,而储蓄是协调两者的调节器,它通过把收入增长率上升时期增加的储蓄用于收入增长率下降时期的消费,实现消费的稳定增长。由此,当实际收入增长率上升时,储蓄率上升,APC下降;当实际收入增长率下降时,储蓄率下降,APC上升。
总体来看,在过去20年余间,吉林居民消费倾向的总趋势是下降的。这是由居民收入总趋势在很低的水准开始上升所致。居民收入一旦能够满足最低生活资料的需求,便开始进行储蓄以稳定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会拉长人们的“消费战略区间”,但目前仍是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