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抒情散文

经典抒情散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抒情散文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

这篇游记中,作者紧紧围绕一个“独”字作文章,以独游江苏太湖之滨的马迹山的不同历程,以及此时此境中独特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淡淡描绘独游中所独览的北山风光景物,款款道出独游中所独得的乐趣和感受、所领悟的独到的启示。全文仅有二百七十多字,却有写景,有状物,有记事,清新、形象,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心旷神怡;也有抒情,有议论,酣畅、深刻,掩卷,令人凝思静想、深受启迪。真可谓写景状物一波三折,抒情议论油然而生。

在作者读书的马迹乡山寺,向北远望,只见“一峰然而高”,那就是又高又险的北山。作者早已心驰神往,几次都想登临北山,可是苦于无人结伴同游,都未能成行。文章一开头便从渲染向往已久入笔,不仅自然、亲切,而且更是着意以这一顿挫,为“奋然独往”作了有力的衬托、铺垫,以便更鲜明地突出“独游”。

最为传神、最具特色和魅力的是作者把登山前前后后的历程同当时的心态、感受,彼此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得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熨帖而真切。

心向往久之,一旦下定决心,奋然独往,初攀时节,当然兴致盎然,意气风发。正因为山势陡峭,必须攀葛藤而上,才登上半山腰,便不由得感到“足力倦止”。复进,益上,得以见到“涧水纵横草间,微径如烟缕,诘屈交错出”,面对如此一幅令人惊叹、幻缈仙境般的山水画卷,心中难免涌出“惑不可辨识”之慨叹:真让人分不清哪些是纵横的山涧流水,哪些是烟缕般的山间小径。――也许更无须细究吧?其乐趣可想而知!“又益前,闻虚响振动,顾视来者无一人,益荒凉惨栗”,独自一人,面临此地此境,身在虚响振动、一片空寂荒凉的氛围之中,恐怕就连读者也同样会情不自禁地敛声屏息,不寒而栗吧!“余心动,欲止者屡矣”,欲进欲止再三,欲罢不能的矛盾心态,跃然纸上。读者深切体察个中的滋味又有何难!可以想象,经过了一番或进或止的反复思想交锋,终是初衷不改,断然不肯半途而废,于是更加鼓足勇气,奋然益前,终于登临北山峰巅,果然获得了大自然极为丰厚的奖赏:“吾身之所未历,一左右望而万有皆贡其状,毕效于吾前。”至此,读者当然自会如同亲临其境,与作者同一般雅趣,同一般情怀。谁人能不脱口惊呼:无限风光在险峰!进而对作者那些饱蘸感情又富于哲理的抒情、议论,点睛之笔:“天下辽远殊绝之境,非先蔽志而独决于一往,不以倦而惑且惧而止者,有能诣其极者乎?”读者不仅会首肯、会认同;或许不少人更会有所深层次的感悟:岂止登山览胜如是!做大学问、成大事业,不都是同样的道理吗?

本文另一个值得称道的特色是描绘风光景物,文笔简洁优美、富有情趣;既以简笔作正面展现,又以侧笔作折射点染,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用墨省俭,而容量颇丰。

不顾登到半山时的足力疲倦,奋然继续攀登,此时作者仅着寥寥数笔,却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北山迷人的宁静温柔美:满山生机盎然的绿草之中,大大小小的涧水纵横流淌,清水滋润,使绿草更加青翠欲滴;绿草映衬,让流水更显清澈晶莹。读此,读者眼前似乎也铺满茵茵草色,耳畔似乎还响起淙淙水声。那些奔向山巅或涌下山腰的微径小路,弯弯曲曲,时隐时现,犹如或浓或淡随意翻滚的烟缕。对此,读者也一样会顿生飘飘忽忽之感。蜿蜒的涧水,蜿蜒的山径,一样的飘忽不定,又时时交错,真让人一时难以分辨哪是涧流,哪是山径……好一派山清水秀、草蔚径幽的绮丽风光,好一幅忽明忽暗、飘渺朦胧的山水画图!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第2篇

散文,主要指的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它不讲究音韵,也不讲究句式,准确说来,是没有任何束缚和限制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来看,散文一般可分为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两大类。

抒情散文虽然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清逸的语言见长,但它的着力点却是在于准确表达作者的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便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关于这一点,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即学即练】

杏花村访酒

梁 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赏心悦目,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的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来参观的人,一般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脚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柜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的恬静。原来我国的名酒有四个香型,即:浓、酱、清、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贵州的“茅台”,是清康熙年间,一个山西盐商传去的。陕西的“西凤”,是“山西客户迁入,始创西凤酒”,至今我国不少地方的酒名中,仍带有“汾”字,如“湘汾”“溪汾”“佳汾”,可见其渊源。

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这些原料及工艺看似很粗糙,甚至还有点不卫生之嫌。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双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一万三千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呆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酿酒之初即如此。每参观至此,客人们都会问,那粗瓷大瓮难道不可以换成水泥池或搪瓷罐吗?那丑陋的大甑不可以换成工业蒸馏塔吗?换是可以的,也确曾换过,但是那汾酒也便不是汾酒了。这些粗则粗点、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得仔细。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却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全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一九一六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金奖,一解放又被列为我国的名酒。以后其他名酒虽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

喝过酒,也看过了酒,我们被让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别致,是一所中国式的四合大院,取名曰“醉仙居”。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泥塑的黄牛从山脚处转来。牛背上牧童横笛,牛后山石上有碑,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陈列室,里面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词。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人家却总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要是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那种酒何处没有?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一下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的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闲情谐趣卷》,有删节)

1.请你结合文章的第二段谈谈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解题思路:在文学创作中,抒情散文的主体是景物,这些景物就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因此,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就可以增加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同学们需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行文中所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回答即可。)

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杏花村汾酒的酿造过程。

(解题思路:这类问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同学们只需紧扣文中相关段落进行理解即可。)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结构 抒情 语言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散文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还应该尽可能地写得优美。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所以他的散文或多或少受着诗歌的影响,但是朱自清在散文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要远远大过诗歌,他在散文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且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学教材里,《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诃》、《荷塘月色》、《绿》等名篇以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他的散文蕴含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把读者带入一个韵味悠长、遐想美妙的艺术境界,并且在心里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 结构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大多篇幅不长,随意性强,但构思独具匠心。人们在读他的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朱自清先生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散文《绿》,一开头就写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在朱自清的笔下,这种绿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绿了,它被赋予了灵性,因为作者情感的投入,是这片绿有了动感。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那微微泛起的绿色涟漪,一种柔和、明快、亲切的感情也会从心头漾起。作者只是顺着游历的足迹,对瀑布、对梅雨亭作了简洁而形象的介绍,没有详细地描述游览的经过。《荷塘月色》虽然一路写来,处处见“静”,但是处处的“静”,却衬托出了心中的“颇不宁静”。

2 抒情方面的风格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他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有细致状物的功力,正如他评论别人的描写艺术所说的那样,笔像“小解剖刀,银光一闪,骨肉判然”。他的抒情经验告诉我们,景物描写愈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绘画美,感情的抒发也就愈见真切、细致。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

首先是借景抒情,作者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如《荷塘月色》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那淡淡的月光,那脉脉的流水,那微微的荷香,都被作者笔下的情思所笼罩,真切地表现了当时那种心绪和感情,抒发了那种忙里偷闲的情趣,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淡淡哀愁,表示了对故乡的怀念。文中写景较多,但很集中凝练,字里行间隐隐地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思绪。他不但把感情和周围的景物联系起来,也和历史联系起来。在这里,景色衬托着人的感情。如果没有这些景色,人的感情也无以附着,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也将受到损害。

其次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中以父亲的“背影”作为艺术抒情的“泉眼”,由远而近,铺陈叙事,字字句句融注了惦念父亲的感情和无以孝感的痛惜之情。语言凝重,对父亲的怀念着之情溢于言表。“背影”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是作者描绘的重点。父亲岁数大了,加之境遇、心情不好,行动不便,但却要坚持亲自去买橘子,给儿子路上吃。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写得非常细,我们读这些内容,肯定不感到“繁”,只能感到父亲形象的高大。父亲的背影可谓凝聚了“千行辛酸泪,万斛亲子情”啊!

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平时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例如,《冬天》,写了三个冬夜的三件事之后,文章结尾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总是温暖的。事情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体现了真挚美。

3 语言表达方面的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入画”,他的散文多采用“活的口语”,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但在运用语言时,决不矫揉造作,加以修饰渲染。在他的散文中,它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平易淡雅,如早春晨曦、晚秋山泉,给人们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把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展示在你面前;“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的轻柔,温情送入你的心田;还有写草、写花、写人的活动,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沿用了生活中的口语,形成了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对春天中人的活动描写一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语言形象、新颖,含意深刻,把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写得如此鲜活,不能不给人以振奋向上的力量。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 “蓊蓊郁郁”的树,写出了树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 以“层层”刻画出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映树的错落有致,开阔又有立体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利用“通感”的方法,把“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神奇般的感受。

事实上,凡是获得伟大成就的作家,都具有自己鲜明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散文有情致,有风趣,有诗的意境。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他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像一面镜子一样将永远烛照后世!

参考文献

[1]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

[2] 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第4篇

你如抒情散文般恬静,细腻而又淡雅。

开学初,莺歌蝶舞,你我初见。你着一身长裙,粉色外套,长发披肩,出现在教室里,出现在我的眼前。你说,你以后就是我们的班主任了,希望好好相处。淡淡的音调,浅浅的微笑,伴着太阳,带着大把大把的阳光,将你的柔和,洒进我的心田。课堂上,你仔细地讲着重点,带着粉笔在黑板划过一条条美丽的弧线,你显得那样美好,那样恬静,没有太多的话语,但却让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宁静,嗅到百合般的清香,纯粹,无杂质。你,虽平凡,却给人无法用语言形容,无法用笔尖流淌的那种奇妙的感觉,细腻,柔美!

你的确如书,才是前言,就给予我一颗宁静的心;才是初见,便有了亲切!

你如鲁迅杂文般麻辣,严厉却富有活力。

相处,发现你大为不同,带着青春的气息,带着活力。不久后,你身上的活力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我们,学习,课堂,每时每刻,都显得朝气蓬勃。但在学习上,你绝不开玩笑,严厉,也竭尽全力。班会上,你说,又有同学偷懒,逃作业了,你生气地训斥着。你说,学习重要,要学会自觉不让父母担心;你说,现在要发奋学习,才不会后悔。你说,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道路的荆棘掩盖不了利刃的锋芒……课堂上门后你巡堂的身影,考试前你关切的叮咛,犯错时你严厉的批评,失败时你积极的鼓励。我知道,你的心永远在这个班级,在我们。

你的确如书,刚到前回,就有就别样的精彩;才是相识,就有关心。

你如经典童话般纯美,亲切而又温暖。

现时今,在考场,回想考前,脑海里全是你的身影,你的话语。“出去走走吧!别太紧张了。”“不要有太大压力,努力就够了。”在考前复习,你亲切地关心又准时出现了,驱散了紧张得快要崩溃的氛围。如同强有力的阳光,直击心海,透过血液的纹路,在心田上开出一朵百合,温暖而又贴心!

你的确如书,还未细细品读,就有贴心的温暖;才是共处,就洋溢美好!

经典抒情散文范文第5篇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散文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新课的导入,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

有人说开讲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更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开讲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特别对那些抒情性很浓的散文佳品,教师宜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肺腑之言,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感情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二、品析词语,开拓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

对于那些洋溢着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开拓其审美联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中极富艺术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深悟文中深层意蕴所包含的艺术美、哲理美和情感美。“词以一字为工”。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月下荷塘”这一极富诗情画意的语段时,可引导学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趣;在赏析“塘上月色”这一精彩段落时,可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词在描摹景物上有何特点?”(以动态的词描写静态的景)、“营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通过指导学生仔细揣摩作者在用词遣句方面的功力,体味文章的意境美。现在学生阅读易犯的毛病是不求甚解、浏览情节,对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总是一掠而过,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深刻体会作品的内蕴美,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它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者选词造句的深意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样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塘上月色”这一段落,为加深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微和妙处,教师可以找出其它同义和近义的动词让学生作比较,如把“泻”换成“淌”或“照”,把“浮”换成“升”,把“笼”换成“包”,表达效果又有何不同?指导学生比较分析,在思索中让学生领悟语言的丰富内涵,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只有创设具体的语境,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揣摩、领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审美想象和审美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质。

三、配乐朗读,提升审美情操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一些经典散文作品,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对那些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提升审美情操。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多次尝试以音乐作为媒体进行散文教学,效果是明显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情景交融、境与情合、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我预先剪辑了三段经典民乐(一为《二泉映月》、一为《春江花月夜》、一为《梁祝》)作为披文入情的触发点,在概括完文段的景物特点后,用录音机播放出来,要求学生用心去听,把握音乐旋律的感情基调,选择一段旋律作为课文文段的配乐朗读的音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音乐的感染力来唤醒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对节奏、旋律、音响等听觉表现进行分解和综合等心智加工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但是,这种审美感受和体验毕竟是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学生不一定都能上升到这一审美层次,有些同学有这种审美体验,但也是瞬间的,怎么样来保持和强化这种审美活动呢?因此,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从“配乐美读,提升情操”入手。配乐朗诵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也为了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调动其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我利用乐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课文朗读的背景,要求学生主动起来进行配乐朗诵的表演,使学生广泛参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的实践活动,通过审美对象诱发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用艺术美的力量来使学生的心灵世界向美好方面转化,进而表现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和欣赏抒情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入情入境地朗读散文的能力,同时,音乐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也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作文,审美创新能力的再迁移训练。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大天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又最能拨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散文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对音乐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抓住这个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契机,教师进行一些听音乐作想象作文的训练课,利用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让美的因素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和高度发达的个性。如高一册散文《荷塘月色》教学结束后,笔者以经典民乐《二泉映月》为音乐材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听完音乐后,当堂想象作文,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实践证明,这样的情境作文比一般的命题作文更适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更易于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