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数点除法

小数点除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数点除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数点除法

小数点除法范文第1篇

为了提高学生小数除法的计算正确率,树立学生计算的自信心,笔者将学生平时的计算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归类,总结出以下三种小数除法计算中的常见错误。

(一)关于“0”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关于“0”的计算错误比较典型。

1.扩大被除数,末尾忘记添“0”。

运用“商不变性质”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计算,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会遇到被除数数位不够,需在末尾添“0”的情况,而忘记添“0”就是常见错误。比如,1.8÷0.12会被错误地转化成18÷12。

2.商中间“0”不占位。

在除法计算中,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在小数除法里遇到不够除的时候,学生急于把后一位移下来接着除,导致前一数位上“0”未占位。比如,40.2÷0.4正确的商是100.5,而学生的错误答案是10.05。

3.被除数末尾的“0”未移上去。

在被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里,有时候会碰到除到末尾“0”的前一位就整除的情况,这时候应该把末尾的一个0或者几个0移到商对应的末尾。比如,19.2÷0.12正确的商是160,但在实际计算时,学生发现除尽后就容易忘记把0写上去,在横式后面写上错误的得数“16”。

(二)关于“点”的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商不变性质的运用要通过移动小数点来实现,计算方法归纳为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关键步骤也是出现错误的主要地方。

1.被除数的小数点移错。

有的学生在计算中并未掌握好算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不同的倍数,体现出来就是简单地去掉两个数的小数点,以达到“转化”成整数除法的目的。比如,1.8÷0.12会被错误地转化成18÷12。

2.商的小数点忘点、错点。

“小数除以整数”的教学,掌握算理是教学的重难点,也就是“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教学中通过说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接下来学了小数除以小数以后,这个商的小数点的确定就给中下水平的学生带来了困难,练习中经常会出现商的小数点与原被除数的小数点不对齐或者商的小数点忘记点等问题。比如,13.8÷1.5=9.2,而结果却错误地写成92。

(三)其他问题。

在小数除法里,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以后,算式已经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余下的计算过程其实就是一些较简单的乘除法和减法,但是在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中,学生常常会因学习习惯、注意力等因素出现计算错误。

1.基本口算出错。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加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几位数乘一位数都能口算,扎实的口算技能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小数除法,提高计算能力。但实际计算过程中,这些最基本的计算学生都会掉以轻心,时常出现错误。比如,熟悉的“二四得八”在计算中变成了“二四得六”,“3+3=6”,写下来却是“3+3=9”,还有就是减法中出现错误。

2.竖式计算过程中的余数比除数大。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学生在初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得出的结论。在除法计算相对熟练以后,小数除法里的这个法则在学生脑海里不再突出,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余数比除数大,却也接着再除。

3.“熟”能生“疏”。

五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数感,就如看见“125×8”能马上说出结果是“1000”。熟悉的数字加上以往的计算经验,也会牵出一些错误。比如,36.12÷6的正确计算结果是6.02,然而一部分学生过于疏忽,将计算结果写为6.2,这种错误比较多见。

二、教学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经常出现的计算问题,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一)培养估算意识,发挥估算运用价值。

加强估算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量”的估计;二是运算中的“估算”。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就会大大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比如,在进行62.4÷2.6的计算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得出估算结果,分析精确值应该在20左右,这样就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了条件,计算后再组织学生将计算结果与之前的估算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判断出自己的计算过程是否出错。如果计算结果是2.4的话,就能马上知道结果出错了。这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的价值,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计算习惯。

(二)明确细节要求,体验数学严谨之美。

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的格式进行规范书写训练。具体操作是:在抄写数字前先把该数字读一读,再边读边写,最后对照看一看。在写中穿插读,能很好地预防书写的错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小数除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一看”、“二划”、“三移”、“四点”的计算过程口诀。即,看清被除数和除数的数位;划去被除数和除数原有的小数点;移动被除数小数点;点出被除数新小数点的位置。其中“点”出新小数点的位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做到“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同时也能起到提醒学生“点”对商的小数点的作用。

(三)留住错误样本,挖掘错误资源价值。

小数点除法范文第2篇

刚刚开学一周,3月7号,吴正宪老师又一次的来到我们的身边,看阶梯教室座无虚席,又一次感受到了同仁们学习吴老师课程的高涨情绪。本次学习我有如下收获:

一、导课贴近数学本质

吴正宪老师在教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抛弃了传统课堂中用课本的情境图来导课,课本中出示的是:王鹏坚持晨练,计划4周跑22.4千米,他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而吴老师为了体现必须平均分这一除法的意义,她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有四位大学生,叫甲乙丙丁,今年毕业了,4个人准备一起吃顿饭,约定AA制,服务员说花了97元,你是4个人之一,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说每人花了多少元?吴老师边讲故事边让学生记录,想怎样记就怎样记。有生在前板演,结束后老师问:“你觉得最有用的是什么?”生总结:甲乙丙丁4个人,97元,AA制。老师表扬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种导课的方式既让孩子有了对新课的好奇心,又让孩子们知道了如何去抓住生活中的数学要素,学会聆听。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吴老师评课中说:要真诚,要敢于批评,引导时用数学本身的数学魅力来吸引学生。这正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品质。

二,算理和算法清晰明了

小数点除法范文第3篇

一、突出主体,先行自学

先学后教不是不教,而是教的目的和方式有别于先前,重在学前引导、学中辅导、学后督导。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就如同汽车要上高速公路,若没有引桥和匝道,就上不去;如司机驾车没有路标,就可能走错路。教师要当好“引桥”“路标”,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

1.巧设提纲,为先学导航

“先学后教”的“学”不是学生盲目的自学,应是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的自学。为了提升“先学”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根据所教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及思维特点,抓住知识点、突出重点“靠船下篙”,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学提纲”,为学生的先行自学、思考、交流明确方向。如 《精打细算――小数除以整数》 (北师大版四下)一课,其目标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理解、掌握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由此,依据教学目标拟定如下导学提纲:

(1)要解决情境图中的问题,为什么用除法列式?这两道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不同在哪里?由此,你想说些什么?

(2)你想怎样算出“11.5÷5”?你是怎样理解书上的两个竖式的?

(3)你看懂了“12.96÷6”的计算过程吗?遇到什么困难?除到哪一位出现了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4)现在,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教师通过提纲形式的导学,让学生在先学即预习的时候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思路明确。经过这样有目标、系统性的导学,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为之后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依据提纲,先行自学

“先学”,就是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结合具体的例子,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互为补充等方式,解读数学文本,找出已知和未知,建立起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还有哪些困惑和疑难,为有针对性地“后教”打下基础。其流程如下:

汇报展示: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明确教的内容。

师:哪一组先来汇报?

生1:我们小组想汇报第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用除法列式”。我们的理由是:因为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所以用除法列式。这两道算式与以前学过的除法不同的是它们的被除数都是小数。

师: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2:我们小组有不同的意见!我们通过讨论、交流发现:“11.5÷5、12.96÷6”,这里的11.5与12.96表示总价;5与6表示瓶数(即数量);而11.5÷5、12.96÷6所得的商表示单价(即一瓶牛奶的价钱)。因为,单价(一瓶牛奶的价钱)=总价÷数量(瓶数),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学生掌握应用题结构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生3:我们小组汇报第二个问题。我们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即11.5元=115角,115角÷5=23角,23角=2.3元。

生4:我是列竖式计算的,如下式,我是这样想的:先用11除以5得2,2写在个位1的头上,再用1.5除以5得0.3,3写在5的头上。

师: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5:××同学(生4),竖式的余数15可以点上小数点吗?(该生说不清。)

生6: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4:这是规定的,因为小数加法中和的小数点要与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所以,我认为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是学生知识点的“盲区”,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们的相互交流中,为教师的后教找准了“切入”点。)

生7:我汇报第三个问题,即12.9÷6。(学生对照竖式说思考与困惑)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时,我不知道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

(在余数的后面补“0”继续除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即“后教”的重点)

……

这样,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围绕“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对小数除以整数的意义、算理等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由浅入深的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二、立足疑惑,灵动点拨

先学后教的“教”不是系统讲授,而是灵动的“点拨”(即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与引导,或规范其不准确的表达或解答其疑惑的问题,或纠正其错误的理解。如前所述: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节课重点目标。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即经过努力,依然对小数除法算理的理解有障碍时,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比如,可以通过“元角分”和小数意义等知识的提示,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表及里,去认识知识(即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本质。

具体可从以下方面适时引领:

(1)在直观对比中感知。如,先引导学生把11.5元转化成115角再除,如左下竖式。再把所得的商23角及被除数115角化成以元为单位,如右下竖式。让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一原理。

(2)在数的组成中提升。学生就“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有了初步的感知后,可结合数的组成(即小数的意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着竖式,说说计算思路。如先用整数部分的11除以5,得到商2,余数是1;再把小数部分的5落下来,和余数1合成1.5,这里的1.5表示15个0.1(或15个 ),15个0.1除以5,得到3个0.1,所以要把3写在十分位上,因此,11.5除以5得数是2.3。这样,通过教师适时、恰到好处地点拨引导,以及生生间的互为补充,我认为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思路(即算理)会慢慢清晰起来。

再如,生7在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不知如何解决,需寻求帮助。此时,应发挥集体智慧,解决问题。如:

师:谁来帮助解决该问题?

生8: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我们的困惑是“3”是什么意思,而在“3”后补一个“0”变为30,那“30”又是何意呢?

在余数的后面补“0”继续除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当学生在知识难点处深感困惑时,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

师:同学们,这里的9是9个0.1,除以6得1个0.1,还余下3个0.1,不够6除,所以在“3”的后面添“0”,为“30”,30表示30个0.01,除以6得5个0.01(如右式)……

归纳小结:

师: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认为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生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从高位除起。

生3:当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继续除。

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除法的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三、巧设练习,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例题教学的同时,应该精心设计练习、充分运用练习达到教学目标。如,本课时在完成新知学习后,可设计以下练习:

1.在下面竖式上点上商的小数点(想想有什么窍门)

2.练习套餐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一组或几组计算。比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计算比拼:

93.2÷4= 75.15÷5= 25÷4=

(2)解决问题:

①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②小红买6个苹果共花去3.12元,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

(3)计算接力(拓展题):

35.2÷11= 7.79÷95=

练后反馈:

师:大家都做得差不多吧?下面我们一起校对一下。谁愿意把自己的作业拿到前面展示一下?同桌交换批改。

师:校对完后,看看自己的练习情况,你觉得哪几道题还存在疑问,在题号前面打上“√”,待会儿我们一起研究。

师:老师收集了大家的错例,主要集中在下面几道题目上(挑选其中典型错误进行展示)。谁来说说这道题怎样做?需要注意什么?(采用“生教生”的方式进行)

小数点除法范文第4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0.6-0.42×36÷2

100-152×0.30.6÷0.2

0.2+0.3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三)练习.【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积是三位小数)

8.7÷0.03(商是整数)

3.13÷15(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a-0=aa×0=00÷a=0

第二组:a×1=aa÷1=a

第三组:a-a=0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47.5-7.6518.4×75

84×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进行了整理和复习,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0.43×7.8=

33.54÷0.78=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12×12÷3×2

÷12÷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小数点除法范文第5篇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从各单元内容的编排上来看,第一单元往往安排了“期初复习”内容,这是对前一册书本所学内容的回顾复习,通过对这一编排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同时还便于学生和教师找出或发现学生中对已学知识的薄弱点或盲点,并通过学生们自身的学习活动或师生间的共同活动加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为新学内容的教学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已学的小数相关知识以及单位换算的复习,为后一单元的“小数和复名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通过第一单元对整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从而为第三单元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及第四单元的“小数乘法和除法”和第五单元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就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来讲,前后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也是非常大的。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的“小数除法”,首先安排的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通过学习归纳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后,并在学生掌握并能应用的基础上,再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运算,正是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单从计算的法则上看,我们也会不难发现,新学知识的有关计算法则与已学知识的计算法则间的重大联系。譬如: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的个位商要写0。”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小数的四则运算方法是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方法紧密联系的。

还有,诸如书本中提出的“小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小数连乘或小数乘法和加法、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小数连除或小数除法和乘法、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再有,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里,首先就明确指出“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新学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只要教师能抓住这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并不断形成和提高能力。

二、 思考问题

1. 由学生们的主动学习所想到的

在我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部分学生能主动地去自学新知识(还未教学的内容),做新练习题。我想,这是一个好兆头――学生肯学。于是,从本学期起,我就改变了一贯做法,把家庭作业变新学内容的巩固练习为新知识的自学和尝试练习,结果竟然令人欢喜,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作业完成得很好,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这也是可想而知和必然的。再想,为什么新知识老师还未教,学生们就能学会呢?原因很简单,学生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运用已学的知识来学习相关的新知识,还是可能的和可行的。

2. 由课堂的教学结构所想到的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课堂教学,我想,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帮助引导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形成能力。不管是“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还是“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不是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由教学的最终目标所想到的

对教师教学最终成果的评价,不是只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看你教会了学生多少方法,看你帮助了学生形成了多少能力。正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教师教学行为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 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充分把握教材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帮助学生抓住这一牢固的“桥索”,通过老师搭起的“引桥”,到达新知的彼岸。

例如《数学》第九册第三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例1和例2。

教学重点: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过程:

1. 出示例1,学生列式。(学生很容易写出)

2. 你会写竖式计算吗?学生自己写竖式,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看书本。

3. 学生汇报怎样写竖式,说出为什么。

生1:把2.58元和3.15元换成258分和315分后,变成整数加法计算。

生2: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对齐,百分位和百分位对齐,再相加,因为整数加法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

1. 师生交流,明确小数加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

5. 学生思维活动:

(1) 你觉得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发言,集体明确)

(2) 猜想一下: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是这样的吗?(学生发言)

6. 学生自学例2。(验证猜想)

7. 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为主)

8. 学生独立做“练一练”第1、2题。(完成后,小组互阅)

9. 学生独立做“试一试”并自学“注意”,然后小组交流作业。

10. 巩固练习:做“练一练”第3题和练第1―5题。

评析:整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置,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经验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成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联系纽带。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自学,并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自主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