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经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范文第1篇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从读诗中,我……

中华经典范文第2篇

一、增强记忆力

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与低,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的高与低。儿童时期是开发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让孩子在儿童时期诵读大量经典古诗文,是增强记忆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课题组遵循儿童智力发育的规律,将“诵读为本,不求甚解”作为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活动的指导思想。大量的语言文字通过反反复复的诵读印进了儿童的大脑,为他们智力的发展提供了锻炼的平台,记忆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而孩子一旦获得这种记忆能力,不管学哪一门学科都会感觉很轻松。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东西,这正是教育所追求的。

二、开发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语言宝藏,许多经典诗词语言简练、形象,一两句诗词就能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实践证明:诵读经典能扩大学生的语文知识面,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学生诵读到“小桃初破两三花,深浅散余霞”“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等时,头脑中描摹的是一幅幅四季花卉图;诵读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时,脑海中浮现出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的情景;诵读到“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时,仿佛置身于白雪飘飘的北国,寒气中阵阵梅香扑鼻而来。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垂柳随风摇曳的样子,流露出自己在春风、春雨中的真实感受,这得益于他经常诵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等经典诗文,丰富了想象力,厚积而薄发。

三、养成读书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这句话道出了学校教育的根本。要学好语文,只读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博览群书。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经典诵读活动,为语文教育打开了一扇窗,开启了一道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魅力无穷的世界。课题组根据古诗文朗朗上口、韵味十足的特点,注重激发兴趣,不求整齐划一:在内容选择和技巧的指导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在活动形式上将常规教学与比赛、诵读、表演结合起来,采取个人朗读、集体诵读、情景游戏等多种诵读类型,融入舞蹈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强诵读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赋予经典诵读活动更广泛的内涵和影响力。学生自觉诵读,并把这份诵读热情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学生们在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渐渐爱上了其他的书籍,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是教育的又一个收获。两年过去了,我们惊奇地发现,到图书馆、书店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四、健全人格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和与之相应的道德传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习惯,造就高尚的人格。我们在校道、楼道增添了以中华经典诗文为内容的对话牌,并配上充满人文色彩的插图;开辟了中华经典专栏,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经典的熏陶。“读经典美文,做时代君子”的警句让学生们每天都沉浸在浓厚的书香之中,校园里随处可见学生们手捧经典古诗文集的影子,随处可听到学生们的读书声。读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学生们明白了恒心的可贵;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学生们学会了谦逊;读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们更团结了;读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学生们对“善”的意义了解得更深了;读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生们尊重长辈的事例一天比一天多了;读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学生们更珍惜时光了。中华经典的魅力丰富了学生们的内心,净化了学生们的灵魂,提升了学生们的境界。我看到学生们每天遨游于中华经典的海洋中,享受着有所收获的快乐,我也在学生的快乐中快乐着。

中华经典范文第3篇

【温金海先生,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嘉德丽中英文幼稚园、国际幼儿园校董,素茂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长,天真集团总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是他鱼跃的海洋,“先求人格,后求卓越”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办学宗旨,也是对全民的希冀。在复兴中华经典文化的道路上,他默默地播种希望。】

蓦然回首 皈依心灵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从封建帝王到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和政治精英,并以卓异的风格,独特的魅力,风靡全世界。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靠经济的强盛,更藉文化的昌盛。总书记在十七大上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中华经典的复兴再次引起了全民的关注,温金海先生则是复兴中华经典文化中默默耕耘的义士。

或许谁也不曾想到,眼前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温金海先生,是曾经纵横商场的商界精英,弃“商”从“文”只因欲为心灵找一个归宿。温金海先生说:“自从有幸从南怀瑾老师那里知道“儿童读经”活动以后,我就突然觉得,生命中一直寻找的东西可能就在这里(中华经典文化)。”带着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温金海先生豁然开朗。随参与推广“儿童读经”,到随缘告别商场,“读经之声遍闻城野,文化之国再造不远”,来自心底的呼唤引领着他重新书写人生。

“南怀瑾老师是当代希少的大学者、修行人,无论是与他接触,还是读他的著作,对我们的人生都有莫大的帮助。从1999年开始,受他启发,我就帮忙推广中华经典了,2002年从自创的科技公司退位,交给朋友管理,2004年正式创立了国际经典文化协会,自己专心学习,做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温金海先生娓娓道来,而这正是源于中华经典文化的力量。同年,温金海先生又斥资收购了“嘉德丽中英文幼儿园”,着手重整教育理念和方法,长期培植师资团队,从而塑造了全港第一所“经典幼儿园”。三十多年纵横商海的飘摇无根,在中华经典文化里,温金海先生找到了一种根本的人生价值的皈依。

“文化中有许多宝贝,需要我们去挖掘。”温金海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最好的文化精华称之为经典。学习经典可改变人的气质、才华、道德,然后可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文化的断层,我们有责任去弥补,经典文化我们有义务去继承、弘扬。”2004年温金海先生创立的国际经典协会,正是以弘扬、传承、发展中西文化经典,提高个人品德和修养,以臻社会祥和、净化为使命。

无论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经典翘楚榜、嘉德丽中英文幼稚园,还是去年刚开课的天真国际书院等等,温金海先生尽己所能,和志同道合之士,凝集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努力打造一系列经典文化传承的平台,让更多的人重识文化,重温经典。温金海先生说:“我们的祖国,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和误解,文化断层至少有一百年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三尺,非一日之功。然可喜的是,已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经典翘楚榜参加的人数已由第一届的1500人,增长至第三届的2700人了,而地区范围亦由香港本地,辐射到深圳、中山、天津、马来西亚等各地了。”皇天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会有回报。

温金海先生所期待的不是“回报”,而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鼓励社会各界,特别是年轻人及儿童诵读经典,将古代的智慧与当今社会相结合。温金海先生希望依靠整个民族的力量,让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复兴于华夏大地!

传承经典 任重道远

文化经典的核心范畴,能够代表本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具备哲学本体性或思想原发性,同时具有意义生成和阐释的无穷性,中国的国学经典融文、史、哲于一体,博大精深。它就像流传久远的老字号小吃,人们觉得它风味独特,可是谁也说不清它的配方。中国人提起中国文化充满自豪感,但多半说不清它的深刻内涵,为此,我们更应该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追回属于我们的根。温金海先生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经典中的文字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

最早把“文”“化”连在一起使用的是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史,温金海先生在传播和弘扬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经典之用,终在乎行。须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过程,内化人的修养,而表现在行为,方为究竟。”温金海先生说:“我们把《论语》读完一遍,大概需要两个半小时,糊里糊涂的不要紧,继续读,直到你读到一百遍的时候,不懂的你都懂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读多了,不知不觉整个人都会发生变化。经典一定要去读,否则,经典再好也与你无关,‘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尤其是研读经典,回归到最原始的文本之中,你会受益匪浅。”在温金海先生的推广下,很多小孩、家长、年轻人、老人都加入了读经队伍,“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金子总会发光,即使它曾被历史掩藏。

在文化教育界温金海先生已经走过了十几年,他秉承先贤之声,坚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说:“教育的本质是‘道’、人格、智慧的传授,而现在普遍是资讯的累积。资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不等于修养,修养不等于智慧。我们要把资讯变成知识,吸收消化,成为人生的智慧。”

在传播中华经典文化的过程中,温金海先生也遇到了重重困难,“困难每天都有,而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我们的人民对本身文化的不认识。但做事用心就好。路很长,但只要做的事情有道,不放弃,一步步地走,从能做开始做起,你就不会是孤独的。现在参与其中的人越来越多了,规模也不断扩大。”温金海先生说:“首先要让我们的人民认识我们的文化,并认同它,然后支持,最后参与。这是一个过程。这甚至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工程,不容易,但必须做,而且我们有信心,默默地去做就好,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的是对的,是好事。”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经历罡风暴雨,断层百年,但它根深蒂固,假以休养培植,定会再吐芳华,经久弥坚,净化人心,肇体大同。

用心播种 导人向善

在温金海先生心中,教育有三个目的,第一,教人做人,而做人又分三个层次,即做健康(身心灵的健康)的人,懂得自理的人,和有独立人格和道德的人;第二是教人做中国人,要懂得我们的文化和历史;第三是教人做现代世界的中国人。

在今后的推广工作中,温金海先生说:“现在是摸着石头过河,从自己做起,然后影响身边的有志之人,吸纳有见地有共识的人士加入来壮大我们的队伍。经典文化的推广有三条路,通过民间活动和积累,引起政府关注和重视。第一,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将经典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之中;第二,和社区单位合作,开展校外读经班;第三,将读经活动延伸到家庭,孩子家长一起读经。我们也培训读经导师,编写教材,努力将这文化传承工作辐射开去。”鲁迅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温金海先生已经在路上了,相信他可以走得更久更远。

温金海先生相信,人心都是向善的。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无争”。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淮南子》中说:“天地之气,莫大于和。”老百姓常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诵读经典,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向善的力量,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之路,以至中庸之境,明明德,止于至善。

中华经典范文第4篇

2. 让传统文化教育走进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为了保证经典文化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为了让教师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化学习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我们进行了教师科研培训,学校在《课程总表》上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程《阅读与写作》,要求教师在课前5分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或古诗,或格言,或名言警句,或故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旨在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学校重视学科渗透,将经典文化学习活动引入语文课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经典文化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凭借这些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情感、人格培养。老师们能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与经典相关的知识,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经典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灵魂,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大家都知晓的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情健康、关注现实,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象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出他的乐观、自信。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由于学生平日的学习积累,学生们学会了品味美景,学生们增长了智慧,学生们变得满腹经纶,学生们自觉修正自己的行为,端正自己的处事态度,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学生们学会了感恩等等。我们就是这样,让经典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促使其良好美德的形成。

3. 把经典与德育活动相结合。能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项活动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主要体现。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感到传统的德育工作老师说的多,学生听的多。师者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姿态,以俯视的角度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应该怎样,不该怎样。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的感受是,如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觉其香,其结果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左耳听,右耳冒,达不到德育的真正目的。而经典文化的学习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感悟,自己体会,其意义与影响在许多先行地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因此,我们以经典文化学习活动作为突破口,使之成为德育工作的递进,拓展,补充与提升,使德育工作更具立体感。

我们结合传统节日教育、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活动等德育载体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合理安排并扎实开展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德育培养体系。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转变。学生在其中耳濡目染,身心经受着熏陶。学生们在积累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文化知识和道德品质的积淀,积淀着知识,积淀着文明。

中华经典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华经典;诵写讲;推广

中国经典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的教育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经典的弘扬和传承是教育的重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的提高,人均民众的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作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场合,更加需要认识到自身文化传承的责任,重视对经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高校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开展的意义

(一)诵读经典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词是国学文化的经典。早在周朝时期,《论语为政篇》载著,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阳货》记载,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翻译过来就是说孔子认为诗可以激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当代伟人则认为诗可以言志。从这些记载的内容里就可以看出来经典的诗文对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朗读和朗诵古诗的时候就会起到了励志、教育的作用。

(二)诵读经典有利于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言文字水平

学生通过诵读认识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自身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影响和熏陶,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运用水平和能力。

(三)诵读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良好的辅助作用

大声的诵读所产生的作用也很多,它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从而开发右脑;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增强参与未来事务的一种素质;有利于集中精力,提高记忆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确保中华诵写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一)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资源库

中华文化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是可以顺利开展各项文化传播和推广活动的前提。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是保证这项活动可以持续开展的基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是不同的,不然就会让人觉得乏味,并且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经典文化的精髓。这就需要有个庞大的资源库作为支撑,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各种样式的文化内容。

(二)丰富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

在开展中华经典文化讲座的活动时,应该采用各种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利用学校中的学生会、学生社团等进行活动的推广。同时具体的活动内容包括经典文化赏析、诗词比赛、书法大赛、朗读比赛等们这些活动不但可以推广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给大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为其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会被感染,投入到文化的学习中来。

(三)建立经典诵写讲活动的长期有效机制

很多的学校都在开展这项活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文化了解的一个机会,所以,应该将这项活动积极的推广下去,长期的开展下去。为此,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活动开展和管理机制,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活动的开展中可以邀请一些名师进行辅导,教师应该从自身的言传身教到学生的言谈举止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教育,帮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文化知识。

(四)Y合校园社团活动,提高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校本身因为学生的各种性格、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就会形成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活动也是经典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途径。对此,社团活动中可以开展视频、音频、书画等形式来推广和宣传文化传播,实现高校的经典文化的有效的传播,并且还可以利用大学校园中的展板,走廊、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除此之外,大学的广播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方式。

三、结束语

高校开展各项中华经典诵读来,高校师生都投入到中华文化的热情学习中,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文化的传承方面,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也促进了中华文化弘扬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旭.湖北省随州市东关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邬靓婵.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