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明城市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环境和资源节约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而我国有些城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些城市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以生态文明来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城市,应该是有远见的城市,因为它代表着未来,如果能够建设起新型的治理制度,它可能就会成为未来时代的中心;如果它能够集中力量形成针对着环境和资源节约的研发实力,形成辐射区域以及全国、全球的环境与资源节约的产品、服务和技术能力,在生态文明即将到来之际,为未来成为生态文明中心做出准备[1]。这样的城市应该是:第一、追求幸福指数的城市,而不是追求GDP的城市;第二、发展以生态保护和环境节约为导向的产业结构,利用现有的城市需求,完成最具有环保优势和资源节约优势的城市建设规划,以此来诱导企业向环境与资源节约产业方向转换。第三、培育和输出生态产业,以自身的生态治理能力培育生态技术研发能力,推动生态产业不断发展;第四、用公共财政手段推动生态文明行为,对环境保护组织等社会组织进行财力投入,对生态和资源节约产业和需求,进行有效的补贴,提高公共环境消费水平。
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几个重要关系和问题。
1、树立“生态成本观”
十七大代表黄兴维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自觉牢固树立三种观念。
――生态成本观。生态环境是最珍贵、最有限的发展资源。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生态账,决不能以环境成本扭曲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决不能干向子孙后代“征税”,转嫁生态隐性负债的蠢事。
――环境大局观。一切以大局决定取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决不搞只顾GDP增长而不顾生态环境、局部污染全局、上游污染下游的事情。
――绿色政绩观。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作为衡量发展成效和政绩大小的一把尺子。无论确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和办法,都必须对群众负责,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不急功近利,真正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2]。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
彻底放弃大量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资源,减少生产和生活行为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最终使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写进报告。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3]”标志着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实现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以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为重点,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通过审理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总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我们要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出自张耀辉的《浅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2]十七大代表、河南南阳市委书记黄兴维在讨论十七大报告时对科学发展观的论述.
1.建设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水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邢台市充分发挥“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作用,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河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年度考核中,连年上台阶,2016年邢台市名列全省第1名。
1.1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实现区域用水总量控制
编制完成了《邢台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邢台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邢台市现代水网规划》,新建取水监测点67个、地下水位自动监测站310个,不断强化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全市用水总量逐年下降,2016年为15.78亿m3,低于19.87亿m3的目标值。
1.2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工业方面,指导邢台钢铁、德龙钢铁等重点用水行业,大力创建节水型企业,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率。2016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3.93m3。农业方面,依托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现代农业粮食产业县,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2016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549万亩,节水灌溉率62.1%。生活方面,先后建成了酒店、学校、机关单位等42家节水型单位。特别是邢台市财政拿出3000万元,在市区推广节水器具1万套,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节约用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6年底,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为215.6m3。
1.3严格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强化水资源保护
严格按照国家“水十条”、省“水五十条”的工作目标,全方位治理水环境。一是提早实行河长制,有力推进了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制定了《邢台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对河道沿岸200多家重点工业企业的达标情况进行整治,对64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规范、改排或依法封堵,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西沙河4条出市河道水质连续3年达到省考核要求。三是对饮用水源地周围的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面源污染进行了全面清理,确保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安全。2016年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水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积极打造现代生态水网,使河、库、渠、沟、塘相连相通,确保水引得来、蓄得住、用得上。
2.1全力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在城镇,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全面建成,新建水厂20座,城镇居民喝上了长江水。加快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2016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7.17%,城市供水保证率达100%。在农村,大力实施联村集中供水工程,使100多万饮水困难农民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基本解决了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2.2最大限度使用引调水
在引江上,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南水北调直供企业试点,年计划用水4000万m3,提高了引江水的消纳量。在引黄上,建成了老沙河、老漳河、滏阳河、留垒河等多条引黄线路,年引调黄河水5000万m3,有力地保障了沿线县市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
2.3严格控制使用地下水
通过结构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管理节水和增加替代水源“四节一增”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形成了果树以管灌、滴灌为主,粮田以管灌、喷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模式,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70多万亩,整治河渠675km,调整种植模式71万亩,推广冬小麦春灌节水稳产配套技术358万亩。通过3年治理,试点区地下水压采量累计达2.51亿m3,2016年浅层地下水位平均升高了1.13m,深层水位年变幅由2014年下降5.66m,到2016年逆转为抬升8.91m,地下水位下降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2.4鼓励开发使用非常规水
坚持把浅层水、雨水、中水等非常规水大量用于城市绿化、道路喷洒、洗车、洗浴等领域,大大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通过城市中水回用,以及对污水处理厂的技术改造,2016年处理污水3729万m3,利用再生水1177万m3。在广宗县、平乡县实施微咸水利用项目,年可压采地下水4000多万m3。
3.建设城乡防汛抗旱体系,应对灾害能力显著提升
邢台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组织领导,狠抓防汛重点,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程措施方面:在上游,治理山洪沟,加固小水库,实施应急度汛工程,积极推进青山水库、八里庙水库项目建设,提高上游拦洪能力。在中游,加快南水北调中线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推进大沙河、七里河、白马河等中小河流治理,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在下游,全力推进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防洪工程和安全建设,进一步提高蓄滞洪区防洪能力。在市区,对牛尾河、小黄河等进行拓宽整治、清淤疏浚、拆违治乱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形成了完整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非工程措施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了市县乡3级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落实了各项责任。二是与水文、气象等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和预警平台,建成了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于一体的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提高了防汛指挥决策和调度的科学化水平。三是足额储备了防汛抢险物资,组建了市级专业抢险队,定期开展专项演练。在做好防汛的同时,全市还紧抓抗旱,大力实施应急抗旱水源工程,开展抗旱服务3年提升行动,打造标准高、服务全的抗旱服务站,切实做好节水、蓄水、调水,确保生活生产所需。气象部门加强人工增雨作业选点布局,开展增雨(雪)作业865点次,增加降水约2.8亿m3,科学开发利用了空中云水资源。
4.建设城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人水相处更加和谐
4.1加大河道综合整治
2015年以来,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河道综合整治行动,共投入资金3.6亿元,出动铲车、挖掘机等机械设备3.3万台次,平整河道36km,累计植树130万株,河道清淤110万m3,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重点河段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4.2开展山区环境综合治理
首先是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整治。累计投资13.2亿元,对因采矿引起的山体破坏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其次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3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9km2,营造水保林、经济林230km2,封禁270km2,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62.65%。通过“山水林田路”小流域综合治理,使前南峪成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获得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建成了内丘县富岗苹果、临城县绿岭薄皮核桃、邢台县板栗等产业基地,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加快山区造林绿化步伐。在邢台县、沙河市、内丘县和临城县,完成容器苗造林7万亩,飞播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种植核桃20万亩,邢台市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9.37%,超过预期29%的目标。
4.3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提升
一、成立领导班子,把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纳入制度化管理。
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是全市的一项重要工作,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局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下设办公室认真组织实施。局党组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制定下发了《市民宗局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民族宗教行政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意见》。明确了具体推进措施、时序进度安排,并将任务分解到人,做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各司其职,全面落实。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业务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检查,统一考评。确保人员思想认识到位、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到位、检查考评到位。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由于党组重视,领导率先垂范,局创建办认真负责,各项制度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形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全局上下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先行者。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机关形象明显提升,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强化责任意识,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目标任务落实。
按照“社区内无擅自乱建宗教设施,无私设聚会点等非正常宗教活动”创建工作目标。一是下发通知要求市各宗教团体认真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对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人士文明言行和礼仪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四做三管好”活动,普遍提高民族宗教干部、民族宗教界人士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狠抓《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宣传,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两年来,全市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受训教职人员、信教群众16000人。三是充分发挥县(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作用,会同公安、安全部门联手开展打邪制非,取缔和处理了各种*和非法宗教聚会点300余处,妥善处置了30多起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了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与稳定。四是深入开展模范宗教场所创建工作,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以模范宗教场所创建活动为载体,把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纳入到模范宗教场所创建工作中,有效地推进宗教场的文明建设。市区现有信教群众10余万人,宗教活动场所46处,宗教场所管理规范,宗教活动正常,秩序井然。社区内无擅自乱建宗教设施,无私设聚会点等非正常宗教活动。五是注重加强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信教群众爱国爱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投身文明城市创建工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市信教群众心系灾区踊跃献爱心,共向灾区人民捐款150余万元。六是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为坚决打赢创建文明城市攻坚战,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我局按照《关于开展创建文明城市自评工作的通知》要求,认真对照市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下达的目标任务,采取多种形式,逐条逐项抓好创建工作落实,逐项准备相关资料文件40余份,认真做好档案资料的整理归档,切实做好迎检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软件不丢分,硬件得高分,管理得满分。
三、积极采取措施,狠抓重要路段责任制的落实
一是认真分析创建工作形势,制定切实措施。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以来,局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创建形势。二是局领导数十次深入责任路段实地检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局领导带头坚持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义务劳动,走访有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三是是实行门前“四包”,认真落实重要路段责任制。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多次走访沿街单位、店主、农户,认真落实门前“四包”。四是明确专人负责,抽调四位机关工作人员担任联络员、巡视员,组织协调、督促检要责任路段创建工作,及时掌握创建工作动态。通过努力工作,我局承担的海宁大道的新孔路至振海路段基本做到了“三清理、三干净”:清理道路沿线绿化带5000余平方米,捡拾垃圾20余吨,确保沿路环境干净;清理粉刷小广告150余处,确保沿线墙面干净;清理占道经营3家,确保沿街门前干净。截止目前投入资金1500余元,动员人力180与人次,出动车辆8台次。责任路段现已转入长效管理,局巡视员与环卫人员每天坚持维护和管理,始终保持路段环境优美文明有序。
2001年以来,凯里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争取和筹集资金9亿多元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6平方公里增加到2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6.12%。城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10.2平方米。建成一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住宅小区,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24.97平方米。城区供水能力达到日供水量7.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自2002年以来,凯里不断加强城区绿化和清违还绿工作,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已达641.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8%,绿地面积141.63万平方米,绿地率34%,人均公共绿地达7.44 平方米。通过完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明城市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凯里市委、市政府还根据实际情况,把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提升到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确立了以人为本,从行人走“斑马线”、不随意吐痰、车辆不乱停乱靠等“小事”入手,按照把小事做大的工作思路,抓好市民行为习惯的转变,确保抓“小事”取得实效,并通过抓“小事”促进市民文明意识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表明,这一工作思路符合群众愿望,为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几年的努力,凯里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文明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城市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凯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凯里亦喜获一系列殊荣:2004年获州级文明城市称号;2005年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6年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城市精神支撑。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本质上完全一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把人们的精神振奋起来,使创造活力迸发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更需要有城市精神的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努力学习好、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注入旺盛的活力,就要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
二、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是推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仅要植根于历史,还要体现于现实,推进跨越式发展。其中,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的着重点,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要与城市的性质、城市未来的功能定位、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相适应。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过程贯穿于发展的始终,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会激发市民的的热情,鼓舞市民战胜困难的斗志,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法治化水平,加强城市精神建设,着力培养和塑造体现民族精神、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是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根基。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要与时俱进符合时展要求
我们培育和塑造的城市精神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城市精神面貌的精神内核,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城市精神。时展的潮流推动了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时展潮流既是城市精神培育和塑造的方向,也是拓展城市精神的动力。
为建设成现代化的城市,必须具备和展示其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精神,使城市精神富有时代气息,顺应时展的潮流。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构建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后继文化总是毫无例外地包含着前代文化的某些因素,文化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有机成长过程。因此,城市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不能断裂传统,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转换,才能培育和塑造新的城市精神。要在继承中发展,接受时代精神的选择。新晨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培育城市精神,要运用好各种载体
市民的思想境界、精神风貌和自我修养,是衡量城市精神的最高标准,也是城市精神的价值取向,它的外在表现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体现城市精神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城市活力、凝聚力等软环境建设和市民素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