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战术

心理战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战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战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战;散打;对方;压力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11(C)-0245-01

散打场上的情况会不断变化,往往会出乎意料之外,这时训练有素的战术意识便会判断出形势和散打战术方案。

一、什么是散打战术。散打战术是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形,为战胜对方而采用的计谋和方式。散打比赛不仅是技术水平的抗衡,也是心理意志和智慧的较量。一名优良的散打运动员能够应用自己身体性能和技术专长抑制对手之短,从而争夺比赛的终极胜利。防身散打战术与技巧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战术的基本,只有熟练地把握了散打的各种基础技术,才干机动地运用各种战术。散打战术的作用在于把运动员已经获得的身材、技术、心理等方面的练习结果,依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最优化地进行综合应用。其核心就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造成有利的态势,控制自动权。

二、散打比赛战术运用的重要性。随着散打运动的普及,防身散打比赛的程度不断进步,竞赛中运发动的技术程度和竞技巧力日趋接近,单凭身材条件和技术上风克服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比赛中只有通过有效的战术,把更好的专项身体素质和技术充足发挥应用出来,才干取得比赛的成功。公道地运用战术可以减少无效的行为,对取得比赛的成功有着极其主要的作用。同时散打战术的造就对活动员身体、技巧、心理和智慧的练习水平具有较大的增进作用。例如,练习主动进攻战术,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映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进步运动员对机会、间隔等的断定才能,培育运动员坚决武断英勇坚强的品德,有利于运动员自身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竞技水平。练习防守回击战术可以进步活动员的防守能力,加强回击意识。散打的战术练习,首先应当确立准确的战术领导思想,遵守散打技术的规律和比赛规矩,重视适用性和灵活性。准确运用战术的基本是必需控制战术原则、战术情势和施展战术作用的条件。良好的战术意识应体现在庞杂多变的条件下,积极察看场上情况,随机应变,快速正确地决议自己的战术举动,把握场上的自动权。另外,战术意识还反应在举动的预感性、动作的隐藏性、配合的一致性、战术的机动性等几方面。

三、散打比赛战术设计的原则。(一)按机动多变原理设计战术。散打比赛紧张剧烈,错综庞杂,比赛时假如应用为数未几的战术,甚至采取固定的战术,一旦被对方摸到规律,往往使自己陷进被动的困境。因此,设计战术时,应多斟酌几种战术情势,及其互相之间的连接关系,利用多种战术方式,最大水平地体现不同进攻方向和进攻点。应用竞赛场上的时光、空间、方向和地位,设计和练习灵巧、多变、多种情势的战术组合、战术意图,既灵巧多变又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按对手实际情况设计战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军事家断定作战计划的先决条只有准确地认识自己,清晰地懂得对手的实际情况,能力百战百胜。要想克服对手,就要懂得对手的优毛病,根据实在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战术,实现运筹帷幄。真实地懂得对手的实际情况一般通过以下五个方面:1、专项技术程度。要明白了解对方比赛中的技术特色,如,对方是擅长用拳,擅长用腿,还是擅长用摔。他的重要得分别段是什么,他的弱点是什么,是防摔的才能差,还是防腿,或防拳的才能差等。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战术,到达扬长避短的战术目标。2、身体素质条件。运发动之间的身材素质各不雷同,有的速度快,有的气力大,有的体力好,有的柔韧性好,有的反响快。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战术,如,对付力气型选手,须要用以快制力、以巧制力的战术,遏制其气力的运用。对付耐力差的,就要用耗费其体力的战术,逼着打,不给其喘息的机遇。3、攻防类型。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攻防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自动进攻型,第二种是防守回击为主的防守型,第三种是能攻能守的综合型。在制订战术前,要了解对方属于哪一种攻防类型运动员,然后依据实际情形制订相应的战术。4、比赛动态类型。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表示出不同的动态类型,有的属于技巧型,即重要靠良好的技术施展得分取胜,对付这种类型的对手时要用封堵路线,转变间隔等办法;有的属于力气型,则须要运用以快制力、以巧制力的战术。5、临场心理素质。活动员比赛时临场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十分主要的制胜因素。心理素质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有训练型和竞赛型运动员的说法。这里重要指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有的运发动虽技术好,但心理蒙受能力差,碰到剧烈反抗便发生害怕、恐慌等心理障碍,影响技术战术施展,造成比赛失败。有的运动员无所害怕,敢打敢拼,靠其临场稳固的心理素质从容对阵,发挥自己的上风,取得比赛的胜利。

四、战术应用时应注意的具体问题。(一)战术上要有尽招。所谓尽招,是指用以制胜的奇特战术,包含别人没有的战术,在战术打法上有独到之处,那么这种战术就是你取得比赛成功的有效道路。(二)战术上有创新。可以在比赛规矩容许和根本许可的条件下,追求可利用的条件,以其忽然性造成对手一时束手无策,不能适应,来克服对手。(三)战术要熟练。熟练把握和应用多种战术,特殊是合适自己特色的战术,只有熟练地控制和运用,能力到达有效的应用目标。(四)战术要先进。随着散打技术的不断提高,战术也要随之更新。如:1、70年代的散打战术同现在散打战术比拟,现在散打战术更简捷,更重视实效性。2、战术先过程度越高,对手就相对不适应。运用时还要依据对方适应情形,可以选用对手不熟习的战术。3、某种战术已经进人停止阶段,就不要再学习和选用。

作者单位:武警成都指挥学院教研部

参考文献:

心理战术范文第2篇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柔道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使用的情况和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出现的变化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训练方法。

关键词 柔道 运动员 战术运用 心理素质

现代柔道比赛日趋紧张剧烈,对抗拼搏越来越凶,有时比赛双方在实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正确运用战术,减少体力消耗,减少劳动,对夺取比赛的胜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增加比赛的胜算很大的筹码之一。本文从实战角度出发,全面的分析比赛中运动员的战术运用和心理变化,为提高柔道运动员的比赛综合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比赛中运动员的战术和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逻辑分析法。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后,进行了归纳、分析和比对,再结合本人多年的执教经验,对文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

二、柔道战术及心理素质的相关概念

(一)柔道战术

柔道战术是指根据比赛双方的具体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所长,限制对方的特长,而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与行动而战胜对方。

(二)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所谓的柔道运动员心理素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的心理变化,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促使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正常发挥,相反,则会使运动员的战术使用较差,甚至连平时的训练水平都达不到。

三、柔道战术的运用

(一)柔道战术的特点

1.柔道技术特点,制服对方,不准踢打,以柔克刚,刚柔相济,攻防结合,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以攻为主,主动前进进攻,进攻与防守是矛盾的统一体,进攻可以得分,可是进攻得分又是在防守成功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也就是没有防守的成功,就不会有进攻,两者是紧密相连的;以攻为主,攻防结合,攻中有防,防中有攻,首先要先学会投技、舍身技、寝技中各种防守技术,柔后在防守的基础上学各种进攻技术。

2.对抗性的项目比赛中千变万千,对战术要求除了应具有预测外,还必须具有灵活性随机应变的特点,在比赛之前应准备好几套作战方案,用以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同时又要求在比赛中能根据比赛变化情况,灵活的运用战术。

3.柔道比赛战术运用与运动员的意质品质,心理状态也密切联系,在有些情况下,两个运动员在比赛不分上下,体力已消耗很大,在处于旗鼓相当的争夺战中,可是在一刹那时间,一个运动员咬牙拼搏,另一个运动员忽然败下阵来,这就是心理和运动员的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

(二)柔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

柔道比赛每场五分钟,对手之间的对抗是相当激烈的,临场变化也是变化莫测的,柔道比赛中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例子很多。柔道的特点是两人身体直接接触进行较量,在接触的一瞬间,行动上就要做出反应,采取的战术是主动进攻还是防守反击要有充分的准备和经验。

在比赛中要根据对手的把位变化、间距变化、站架变化、重心变化等进行相应战术的选择。针对对手不同的站架与技术特点,要采用不同的抓把技术,充分利用抓把技术动作的变化来摆脱对手有威胁的抓握,而且还要使自己获得有利的把位;而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是由双方的实力和技术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运动员正确地估计对手的实力,注意观察对手的动态,采取相应的技术并选择有利的距离,为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同时针对对手使用技术设置障碍;站架的变化主要起到限制对手正常使用技术动作的作用,它能迫使对手只能使用单调的技术或无法实施技术,以达完全瓦解其进攻;重心的变化同间距,把位和站架的变化相似,在比赛过程中重心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比赛中处于优势,进攻战术是多数运动员的首选。通过假动作破坏对方的身体重心,比赛的前期可能对手有威胁,但是后来对手熟悉套路时,不妨将自己的进攻方式简单化,采取直接进攻战术,可能成功率会大大提升。

四、柔道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变化

在比赛中,运动员处于领先地位时会出现盲目的自信,对于自己所处的领先优势过于自信时,往往思想会出现松懈,导致对手乘胜追击,被对手反超。在这种情况下,要建立自我心理机制控制,正确树立比赛动机,制定好自己的技术水平目标。在比赛中应当学会控制自己内心的情绪,保持头脑清醒,镇定沉稳。

运动员在与以往交过手的对手再次比赛时心理会产生恐惧,会想起以前无法战胜对手的场景,在比赛中无法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教练要在赛前有针对性的疏导,对于一些以前交手过的对手,可以总结之前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正确分析对手现在的实力和自己现在的实力,以便能够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做到知己知彼。利用语言激励法多鼓励自己的队员,使运动员发挥出自己正常的技术水平。

在比赛中,运动员处于落后的劣势时会产生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心理上承受的压力比较大,导致不能集中精力抓住对方的弱点,在极力掩盖自身弱点不被对方发现的时候却相反将自身弱点袒露在对手面前。运动员头脑要清楚,明确即将采取的战略战术,集中精力,找到对手存在的弱点,针对手的弱点部位要集中攻击,对其弱点采取猛攻的形式。

五、结束语

在柔道比赛中,运动员临场的战术运用是关系到比赛胜负的重要部分,同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制胜的法宝。运动员不仅要把战术运用的恰当好处,而且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支撑。针对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战术,同时也要随机应变,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这样才能在比赛中发挥出正常的竞技水平,甚至会超常发挥。

参考文献:

[1] 冼东妹.略论柔道战术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0.7(6).

心理战术范文第3篇

搏击本身是一项非常灵活激烈的运动,综合运用踢、打、摔结合技术、战术进行对抗,步法变换、位置移动、攻防形式不拘一格,这给运动员灵活运用技术、战术、战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运动员的自由发挥。实战是考验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灵敏反应、经验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效方法,也是检验平时训练成果的有效途径。

在搏击对抗中,迂直并用是进攻的有效方法之一,实战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变的战法对控制对手占据主动是非常重要的,迂直并用是指佯攻对手某一部位,迫其对手防守,当对手正面或侧面露出空档时,突然改变攻击方向击其空档。例如实战中两人对峙我方主动以直拳或侧踹等直线性腿法猛攻对手正面,等对手集中防守正面时,虚实并用,突然改变攻击路线采用左右摆拳或鞭腿击打对手两肋或头部。这种方法可归纳为:先击正面后击两侧,当然也可以先击两侧后击正面。使用迂回战术关键是佯攻或实攻时步法要灵活多变,不可僵滞死板,直线进攻时打点要准,速度要快,转变击打方向时要迅速,不能给对方留有空挡。

实战是获取技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之一,实战过程中很大程度是敌我之间的心理较量,心理战也是影响实战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战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对目标个体或集体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使其心理崩溃或产生错觉,最终改变其行为方式的作战行动。心理战包括战略心理战和战术心理战,在实战中后者运用的机会较多。战术心理战是指以目标人或局部战斗中的敌人为作战对象,使其产生错觉或错误,破坏自信心,动摇其意志,最终使其行为随心理战实施者的意图而改变心理的作战方式。运用心理战术可使对手攻其心、泄其气、夺其志使他们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进而导致精神崩溃,从而改变实战意图。“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即说明了心理战术的重要性。

对运动员自身而言,如何加强实战心理的锻炼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自我心理调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两种方法:第一是意志引导法,在对抗中调动意念这个级具杀伤力潜在的强大武器引导自己,告诉自己放松,这种放松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不是身体上的放松,这样使自己紧张的心情可以得到缓解,恢复到正常的比赛心态。第二可采用呼吸调节法,两人在对峙过程中,眼睛集中精力注视对方,采用多次呼吸的方法,结合灵活的步法移动来调节心态。

搏击技术实际上就是运用踢、打、摔、拿技能来制服敌手的能力,具有动作精炼实用性强的特点,搏击训练对个人的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多方面的,例如对抗时首先要克服畏惧胆怯的心理,养成敢于拼搏的精神,耐力对抗中培养顽强的毅力和坚持到底的作风,以及在对抗中正确对待胜负的心理锻炼等,训练过程就是对自己磨练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使自己具备这些特点是搏击训练的最终目的。

心理战术范文第4篇

一天上午11:30分左右,有一个业务员敲门进了我的办公室,很诚恳的说我说:“你好经理!不好意思,打扰你,快下班了不会耽误你多少,给您说点私事!”,我想反正也快下班了就听他们说说也无妨,另外他说的是私事,还好奇:在公司你能给我想有什么私事?所以就说“你说吧,什么事?”这个业务员就开始从包里拿出来一个比火柴盒大一倍的方块东西说“这是我们公司的推出的一个保健按摩器,非常的实用,你看一下”;由于好奇我看了看说“这么小的东西会按摩,不会吧?”对方说“那我给做个试验,你体验一下”,由于我也有好奇心就说“好呀”

这时业务员又拿出了一条线,两个小圆片,让我把领口打开,并且把圆片和线、小方块的机器连在了一起,把机器启动以后,所两个小贴片贴在我的肩背上,真让我惊奇,分别体验了垂背、按摩、捏拿三种体会,感觉还真是舒服,可以轻轻按摩,还可以调节加重按摩的力度,立马让我体会到自己的媳妇也没有给自己这样的一种享受,心里上本已感觉到这是一个好东西,机器小但科技的含量还不小呀!对方这时候在连续不段的说:“这个产品是高科技而且很实用,是采用电脉冲原理,二节七号的电池每天用二个小时可以用三十天,像你经常看电脑,脖子累了可以按摩,你爱人在家作饭的时候也可按摩,家里有了长辈了也可以按摩,你看这是你们这栋楼上的其它客户购买我们产品的资料,**公司的***买了二台,**公司的***买了……”

我问“这东西是多少钱呀?”,对方说“这个产品我们公司统一的销售价是198元/台”,我在犹豫说:“这么小的东西,这么贵”,其实心理上感觉是稍微偏贵了一点点,对方接着说“不过没关系,我们最近在搞活动,打五折,现在是100元/台”,对方接着又打开一包装十分精致的盒子,里面有2个这样的机器,这个人接着说“我还没说完,其实我们现在是买一台送一台”这让我心里上感觉到实惠的惊人,也想过怕上当,但真的又很想用,就说“这样吧,我先买一台,我先试一段时间,如果好我可以再买一台”,对方说:“你准备好50元钱,我可以特殊的先卖给你一台,如果用的好了你要帮我们宣传一下”,我很顺利的拿出来50元钱,让对方给我填好了单据和保修单,很快的完成了这笔交易。

作为营销人,事后总结对方这次的推销过程,这个销售员分别在选择时间、唤起兴趣、实物体验、产品介绍、打折促销、心理战,最终完成了这笔销售,而且没有让我感觉到任何的怀疑和不满意,反过来想如果当时对方直接说这台机器50元钱,我一定连试都不试,我一定想50元能有什么好东西,但是经过这个销售人员的话术加工,就很顺利的完成这笔交易,而且在我心目中建立起了这个产品的初期档次,这也是对方采取最高明的心理战术,这正是这个推销员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谈判的过程控制,价格一直是最敏感的问题,如果报的价格高了,使对方认为我们的产品质量档次低,如果高了对方又不能接受,确实是一个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但经过这个业务员的启示以后,更加确认了我们做销售工作者的正确心理战术思路,那就是产品报价必须要从高到中再到低这么一个过程,最终会使我们的谈判效果更加主动;

心理战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区位选择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间行业内贸易量快速增长、企业分布全球化、产业集聚等现象的大量出现,传统理论对企业区位选择的解释越来越无力,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本文系统梳理了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经济学最新分支的理论脉络。

二、古典区位理论与新古典区位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将地理空间与经济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早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初期。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最早注意到区位对运输费用的影响,他指出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是决定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关键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呈六个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理论,即著名的"杜能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20世纪初发表了两篇名著《论工业区位》(1909)、《工业区位理论》 (1914)。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业区位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区位理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美国学者Isard 创立的“区域科学”和Alonso 开创的“新城市经济学”为大家所熟知。Isard (1949) 致力于将古典区位理论整合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关于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分析范式,但其始终未能建立起关于区位的一般均衡模型。随后Alonso (1964) 提出城市土地竞租理论,以完整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分析城市居民和企业布局、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行为,揭示了城市内部空间中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

新古典区位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的均衡与空间竞争,其在古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从比较静态与最优化角度分析企业区位选址问题。然而,新古典区位论的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沿用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产品同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假设,这极大的影响了其理论对于现实中企业区位选择现象的解释力度。

三、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下的区位选择

1991年,克鲁格曼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提出了“中心―”模型(CP模型),它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在分析中,克鲁格曼将D-S模型(Dixit,Stiglitz,1977)拓展到了两个区域,在两个区域对称分布的初始状态下,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导致流入区域市场规模增加,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吸引企业入驻;企业聚集区域的商品由于包含较少的交通成本而使得价格较低,从而产生“价格指数效应”吸引劳动者流入。这两种效应产生循h累积因果关系形成聚集力。同时,由于农业劳动力不可流动,并且一个区域内企业增加会导致竞争加剧产生“市场竞争效应”,从而产生分散力。聚集力和分散力的权衡形成区域聚集或扩散的格局,其中贸易成本是关键参数。

1999年Fujita等人出版了《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2001年Brakman等人出版了《经济地理导论:贸易、区位与增长》、2003年Baldwin和自己的学生一起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这三部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新经济地理理论体系逐步完善并趋于成熟。

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对经济学来说是把空间概念引入经济系统,和采用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和经济地理研究不同,新经济地理学以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来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比新古典经济学更接近于现实。在C-P模型(1991)的基础之上,大量拓展模型相继出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也得以不断完善。Martin 和Rogers (1995) 的自由资本(FC) 模型、Ottaviano 等(2002)的OTT 模型、Forslid 和Ottaviano (2003)的自由企业家(FE)模型都是其中重要模型。

四、“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产业层面的异质性,然而,现实中相同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以及企业劳动力的异质性要明显得多。因此,借鉴国际贸易领域“‘新’新贸易理论”的思路,研究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兴起,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的又一次突破。2006年,Baldwin与Okubo共同发表的《异质性企业、集聚与经济地理: 空间选择与分类》标志着“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开端。

Baldwin 和Okubo(2006)将企业异质性引入了自由资本(FC)模型中,分析异质性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文章有两个主要结论,选择效应:由于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能够应对大市场更加激烈的竞争,因而大市场总是倾向于吸引高效率企业的迁入,并且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迁移至大市场的意愿越强烈。分类效应:随着高效率企业迁移至中心区,中心区市场竞争加剧,中心区低效率的企业将不得不向小市场转移以逃避激烈的竞争,从而形成高效率企业定位于大市场和低效率企业定位于小市场的格局。

五、结论

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结论与现实经济更为贴切,能够有效地说明社会经济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中国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可以预见,新经济地理学,尤其是“新”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国化研究将是下步国内研究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