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 后勤管理 物业管理 人文关怀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86-01

随着我国高校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国内外高校的实践经验均证明:有效开展高校物业管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只有把物业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为高校营造优美的环境和为师生创造舒适的生活,为此,可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借由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实现物业管理工作的外包及专业化管理。

1 我国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现状

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产物,高校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有学生公寓管理、绿化、保洁、维修、教学楼管理、保安工作等等,起着保障校园正常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总体服务水平仍有待提高,以下为我国高校物业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服务公司规模发展较快,管理模式有待优化。

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度不断加快,许多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为精简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改善服务效果,纷纷把物业管理工作外包给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而很多物管公司是从原先的商业住宅小区管理起步经营,高校物业管理经验不足,面对服务对象的差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尤其是管理模式的优化。

(2)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服务对象是师生,非社会大众,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人员的理念尚未更新,服务意识被动,师生更需要的是服务,有别于中学统一生硬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更需要自由而有序及有活力的环境。

(3)人文关怀、服务育人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把人文关怀精神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但普及程度仍需加强。不少高校的物业管理存在管理观念落后、服务模式老化的迹象,从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即可判断,很多物业管理人员非专业培训出身,内部管理不够严格,导致服务人员形成生硬、缺乏热情的服务意识。

2 高校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运作过程中,除相关管理、监督人员外,师生很少刻意留意物业管理的成果,然而,一旦服务出现问题,投诉便随之而来。事实上,物业管理工作体现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脚下的一花一草,到高大的校内建筑,从室外的清洁环境,到课室、公寓的教学、生活环境,校园中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布了物业管理的成果,物业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从硬件维护的角度上说,高校物业管理工作能确保建筑物及水电实施的正常使用,确保教学、生活正常有序地进行。

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结构部位、围护部分、装修、上下水及其设备管道等,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时进行检修,大及电梯运行、墙体维护,小至水龙头更换的工作,都是确保师生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不间断的专业管理服务,还可以使建筑的寿命延长,提高师生生活的档次。

(2)从环境建设的角度上说,物业公司对校内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对室内外环境卫生的维护工作均是创造绿色校园、营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基础条件。作为高等学府,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绿色校园、整洁大方的环境能使师生赏心悦目,提高求学兴致。

良好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3)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若物业管理人员带着人文关怀的理念进行服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逐步感染学生之间形成互助互爱、律己守则的精神,是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推动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日常管理之中,让远离父母照顾的大学生感受到家庭温暖和人文关怀。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特别是学生公寓管理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加强互动与沟通,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创造舒适、愉悦的生活环境。

(4)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升后勤管理服务的层次。

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由于物业管理采取企业化管理模式,在竞争机制下,可以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多劳多得。统一化的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从而改变外界对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思想僵化、服务意识落后、办事效率低下等的印象,提升后勤服务的层次。

由于目前许多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较为落后,师生意见较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应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目标。

(1)创新管理模式,向国外先进的高校学习、取经。通过高校后勤,把物业管理工作推向市场,要真正转换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化、企业化的物业管理体制。

(2)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整体质素。通过素质教育、岗位培训、技术考核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并通过优胜劣汰,形成优秀物业管理队伍,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3)各级部门给予支持配合,营造物业管理公司良好的内部氛围。物业管理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支持高校物业管理健康发展,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要重视物业管理工作,在资金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目前物业管理成本增加,人员流失严重,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将难以确保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优秀的物业管理服务,能在各方面为高校增值,无论校园环境、师生表现,都是高校的名片,能否为名片加分,物业管理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高层次学历、以教师和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在常规运作之余,还要根据教育行业的特征调整工作法则,注重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良好的物业管理目标不仅使高校的软硬件得到加强,也能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郭立.高校物业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物业管理,2009(6).

[2] 周向群,曾岗.浅析人文关怀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的应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 李百炼.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艾滋病干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29-01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消除危害因索、预防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科学[1]。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艾滋病是全世界高度重视的死亡率极高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且没有特效治疗药和有效的疫苗预防,我国的艾滋病发展自1985年发现首例至今已进入快速增长期[3]。因此预防艾滋病刻不容缓。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思想活跃、行为主动、意识前卫的群体,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同时也是艾滋病防治的主力军[4]。因此健康教育干预已成为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现对我院45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前的问卷调查,然后利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板报、讲座、视频、宣传画等多种教育手段宣传艾滋病对健康的危害,再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艾滋病的危害有进一步认识,大幅度提高了我院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

1 资料与方法

整群抽取铁岭卫生职业学院12级护理系学生450人,年龄均在18-23岁。采用入学第一学期(第1次问卷调查)和入学第二学期末(第2次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

健康教育方式:2012年9~10月,首先对450名大学生进行艾滋病干预前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入学时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状况;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板报、讲座、视频、宣传画等多种教育手段宣传艾滋病有关知识;让同学熟知艾滋病对健康的影响及严重危害,熟知艾滋病传播途径、治疗和预防措施等;经过一年的健康教育于2013年6~7月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最后对干预前、干预后2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问卷调查表主要参考中国CDC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中心统一设计的青年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同时根据本次研究的特点进行适当的修改编制。此次调查表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危害、感染途径、治疗及预防等),对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及相关行为,以前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等。为保证学生回答的真实性,问卷匿名填写,完成后,当场收回。调查教师对问卷进行审核,剔除无效答卷。干预前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干预后发放问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

分析资料时,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 0.01或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 健康教育干预前,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常见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上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而对其他专业性知识及相关问题知晓率相对较低。健康教育干预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且干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态度及相关行为 健康教育干预前与干预后,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幷愿意给予帮助的,由干预前的41.3%上升到73.5%,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3 P

3 讨论

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增加艾滋病防范意识,改变或抵制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增强艾滋病的干预能力。通过对我院护理系450名大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结果分析看:①“貌似健康人也可能是HIV感染者”,由干预前的24.0%上升到84.2%;②“共用注射器吸毒会被感染”,由干预前的19.6%上升到75.5%;③“用不洁的器械剃须/纹身/打耳眼是否会感染艾滋病”,由干预前的35.6%上升到90.2%;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由干预前的 23.6%上升到93.5%。以上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健康教育干预前,大部分学生对艾滋病抱有恐惧的心理,不敢正视艾滋病病人,甚至排挤和歧视;健康教育干预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态度发生了改变,表示同情、理解和愿意给予帮助。但仍有部分同学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还有许多学生认为艾滋与“我”无关。由此可看,健康教育在改变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有恐惧和歧视心里,提示我们在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的同时,要说明艾滋病患者是无辜的,应关心、理解艾滋病患者,这将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5]。所以在大学期间开展各式各样的健康教育对预防艾滋病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施榕.社区预防与保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1.

[2] 胡伟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计划【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0.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安全工作 安全教育 重要性 主要内容 方法创新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高校是相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安全教育问题远不如生产经营单位那样重要,即使有些小的安全问题,也有保卫部门负责解决,所以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被忽视,以致于使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多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没有把安全教育作为重点,并且缺少必须的、基本的心理素质培养与知识技能训练,致使许多学生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安全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安全工作在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要性

1.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校园治安和大学生安全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已纳入社会主义法制轨道。《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动准则(试行)》、《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已经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中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大学生的安全合法权益,把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依法治校确定为高校各级领导的法定义务,推动了高校各级组织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

2.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从接受幼儿教育开始至高中毕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他们缺乏法律、安全知识;从能力结构来看,他们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是走向社会后面临的问题。用安全知识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安全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获益良多,减少由于缺乏安全知识的教育而造成的遗憾或悲剧。

3.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是应对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后勤社会化的深入,在校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大学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逐渐转化为开放式的小社会,高校内的人员结构、数量和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运行后,校园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教育园区。日趋开放的校园环境造成学生与社会接触频繁,校内往来人口的增加,不安全因素增长。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需要。

4.加强学生安全工作是针对性缓解校内安全隐患的需要

宿舍盗窃、诈骗、火灾、学生心理亚健康等是校内常见的安全隐患,而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使隐患的危害性大大提升。据了解,高校宿舍被盗案和诈骗案,其中有90%是由于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通过对1037名1―3年级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有83.7%的学生愿意接受消防器材――灭火器的使用训练,有71.9%的学生愿意接受公共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有81.8%的学生愿意接受食物中毒急救,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等毒气中毒急救训练。因此,通过对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仅可以减少很多案件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校园秩序的稳定,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生活,顺利地完成学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进行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教育

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有力武器。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使他们明确在校园范围内,必须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懂得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合法权益。

2.进行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教育

当代大学生虽具有较强的自立意识,但社会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安全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被诈骗、被偷窃、被抢劫、人身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社会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等诸多原因,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大量的研究统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安全工作方法的创新

1.打造立体化学生安全工作体系

学生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校内校外两个环境,包括教室、宿舍、活动场所等多个场所,面对不同年级、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素质的学生工作对象,要做好学生安全工作需要构建立体化工作体系,分层次、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不同场所的安全责任要进行部门分解,责任到人,辅导员定期到学生宿舍中检查学生宿舍的安全状况,对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将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点滴;要建立安全信息网、设立安全信箱,及时获取学生在安全教育中的想法和意见,收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安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将问题消弭于萌芽状态。

2.开展专业化学生安全工作

学生安全工作要增强专业视角,学生工作部门要加强与校内外专业安全保障力量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安全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工作部门要与学校保卫、后勤等部门建立维稳联动网络,聘请专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通过扩充安全教育的知识含量,提高安全教育的实际贴合度,使安全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3.强化实践性学生安全教育

学生安全理论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知识储备,但更重要和紧迫的是要在实践教育中增强学生面临安全危机时的临场应对能力和应变技巧。在学生安全工作中,要积极开展安全实践演练,让学生进行逃生演习,自己动手自救救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掌握有效的安全自救基本技能。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参观教育、案例教育,通过模拟安全防范处理的成功典型案例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自救本领。

参考文献:

[1]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22-124.

[2]周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126-128.

高效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作用;重要性

随着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剧增,在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发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工作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不仅关系着毕业生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关系着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此,本文从当前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毕业生工作职业指导的途径等出发,对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做如下分析: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就业观念不端正

面对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部分毕业生在日常工作中,仍抱着“天之骄子”的工作态度,就业期望值过高,甚至脱离现实情况,一些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就过分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过分追求超越自身能力范围的薪金、福利补贴;尤其是一些名校毕业生,往往将就业单位放在国家直属机关及事业单位,对中小企业、基层单位盲目排斥,最终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二)用人单位观念陈旧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在日常生产发展中,面对同行的激烈竞争,要想从根本上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在于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对此,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过程中,本着节省成本的理想,背离了人才使用的科学性,在脱离实际的同时,过度强求新人所创造的现实价值,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竞争规则,这在忽略新人培训引导的同时,造成众多单位过分注重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且逐步形成了应届毕业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的惯性思维,本能的减少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问题

在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上,国家结合着高校的实际发展趋势,先后出台了多项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政策,在打破传统“统包统分”就业模式的同时,确立了由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并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求职见面会。但需要注意的事,面对市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毕业生在工作中,其就业指导由教育部门统领,但户籍却由公安部门管辖,人才市场则离不开人事与劳动部门的管理。这样的体制除了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外,还存在着资源分散的问题。与此同时,在许多地方部门存在着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对外地毕业生进行了身份、专业限制,直接阻碍了公平、健康就业市场的形成。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顾名思义,职业指导在实际运用中,其核心作用在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当前的就业状况,了解人才需求和有关人事与劳动政策法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与个性特点的过程,运用调查访谈、心理测量方法和手段,按照求职择业者个人条件与求职意愿以及单位用人要求,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

(一)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面对经济社会中的物质诱惑,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容易出现违法犯纪的现象,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可弥补的经济损失。而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帮助毕业生及早的端正工作态度,在树立正确价值观、思想观、人生观的同时,还能结合着自己的专业状况,科学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还能不断完善自我,确保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在心理上、在专业上做好就业的准备。

(二)职业指导可促进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

首先,从学校角度来看,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开展职业指导,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为高校专业科目制定、人才目标培养及教学内容改善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还是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所在。其次,从用人单位来看,通过职业指导,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相应招聘依据。从职业指导中能够看出,用人单位除了要科学选人、合理用人之外,还应结合着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尽力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在避免人才浪费的同时,还能提高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最后,从劳动力供给方来看,职介服务部门可根据劳动力需求状况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做好具体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工作,包括咨询服务、推介服务、安置服务等工作,从而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具体的用人单位需求实际,在学校就业部门的具体职业指导下,主动适应市场,选好合适岗位。

(三)职业指导可增强毕业生职业适应性

毕业生在适应职业的过程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中一点一滴形成的。职业指导在增强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过程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让毕业生全面了解自己,结合着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从自己的专业、兴趣、性格等多个方面出发,准确掌握职业需求与自己的差异,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因定位过高或过低而错失就业机会。其次,通过职业指导,能够帮助毕业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在认清自身责任感的同时,还能将自己的人格类型与职业岗位有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三.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职业指导在毕业生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当前毕业生的频繁跳槽现象中能够看出,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准确定位,在浪费就业时间的同时,还错过了就业岗位。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能够结合着经济市场的实际发展趋势,对毕业生展开相应的职业指导,在提高毕业生职业认识的同时,还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做好铺垫。而在其实际开展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不难看出,多数高校在日常管理中,将重点放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在普遍缺乏专制职业指导教师的同时,甚至缺乏相应的职业指导中心,导致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除了对职业发展趋势一无所知外,更无法对自己的专业进行准确评估。因此,在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过程中,基本前提在于锻造一支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建立起与之相符的管理制度,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稳定发展。在其具体落实中,首先,在就业指导队伍的组成上,可以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在扩大指导队伍的同时,还能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渠道。其次,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应选拔出资历丰富的人员来领导整个队伍,并按照政府部门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与之相应的管理措施。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各个高校应加强对现有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提高职业指导综合素质的同时,还能有效的规范职业指导工作,使其更加专业化、科学化与全面化。

(二)高校毕业生职业指导要注重心理指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毕业生在踏出校门进行求职择业时,其心理状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高校毕业生来讲,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在选择工作岗位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盲目与误区。且通过调查得知,82%的大学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时,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怯懦等心理问题,通过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在引发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主要在于毕业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择业目标,则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甚至在遭遇挫折时,不敢进行下一轮的竞争。这就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能够结合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择业心态进行认真分析,并从其兴趣爱好出发,对其进行引导、疏通,帮助其确立健康积极的择业心态。与此同时,积极的健康心态与当代大学生的务实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准确掌握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结合着市场经的实际发展趋势,对整个专业就职趋势进行准确判断,在减少择业盲目性的同时,还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三)职业指导形式系统化,渠道多样化

与其他教学活动不同的是,在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时,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工作,除了要结合毕业生的专业、层次外,还要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家庭背景及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以此来确保职业指导的系统化与多样化。而在其实际开展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学校应结合着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开设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除了对就业市场及专业人才的供求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外,还应通过相应的情境模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求职的氛围,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其次,综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职业策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适时开展职业专题报告,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式。最后,学校应加强与社会间的联系,在为学生开拓更多就业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应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其能在今后的就业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自己专业优势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四)职业指导应贯穿于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达到好的效果,单纯依靠一两个学期是无法达到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方可形成。这就要求高校负责人能够从根本上重视起职业指导的重要性,将其贯穿到整个高校教育中。首先,毕业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应从大一新生开始,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科学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在明确自己职业理想的同时,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其次,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离不开必要的实践能力。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我国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多数学生在评价自己专业水平时,习惯从考试成绩出发;以至于在今后求职中屡屡碰壁。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激发起学生对该行业的就业兴趣,积极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最后,在贯穿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不同的专业发展趋势不同,因而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除了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外,还应结合着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发展趋势,在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同时,还应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果;并在其毕业前,给予相应的求职技巧与心理调试指导,确保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

总结:综上所述,毕业生在就职择业中,科学、完善的职业指导除了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方向外,还能帮助毕业生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准确分析出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断予以完善。这就要求高校负责人在完善高校管理中,能够从根本上重视职业指导的重要性,结合着高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确保其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准确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及就业等多个方面出现的变化,使其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这在积极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磊,刘溪潺.试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J].职业规划,2011(04) .

[2]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