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壶口瀑布在哪

壶口瀑布在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壶口瀑布在哪

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第1篇

1、人类的决策模式永远都是情感先于理性。

有人对什么叫做生意做过一个精辟的论述,就是“把你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但我们最后发现,即使是真理,大多数情况下也很难装进别人的脑袋。因为人性是懒惰和简单的,接受一种新的思想往往需要想破脑袋,所以,人们更愿意“感知”。这个世界上有80%以上的生意都不是靠讲道理做成的。

因为人类的决策模式永远都是情感先于理性。

我们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合情合理”,都是合情在前,合理在后。“为朋友两肋插刀”,那也是朋友的感情在先,至于插刀是否插得有理也在其次了。

因此,关于销售中的客户沟通,还有这么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而是客户认为你是什么。”

所以说,客户对你的认知往往比你是什么这个事实更重要。

求职者怀才不遇,企业呕心沥血研发的产品滞销,往往也是如此。

2、感知不一定等于事实

1997年,为了迎接,特技演员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成为中国飞越黄河的第一人。1999年,山西小伙朱朝辉驾驶摩托车飞跃黄河壶口瀑布,成为驾驶摩托车飞跃黄河的第一人。

我想先请问一下,作为一个新闻事件,飞越黄河和飞跃湘江哪一个更难?哪一个更有震撼力和影响力?我相信80%以上的人会选择飞跃黄河。

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们记住的是“飞跃黄河”四个字,由黄河的宽广、浩荡所产生的联想使我们认为“飞跃黄河”是多么辉煌的壮举,做到这一点该有多么的难!这就是我们的感知——在感知里面,每个人都会加入自己的很多想象。但事实是什么呢?请大家回头再仔细看看那2个新闻,中间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飞越黄河壶口瀑布”。

为什么都是壶口瀑布?

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秦晋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滚滚黄河水流至此,300余米宽的洪流骤然被两岸所束缚,宽度变成50米,故名“壶口瀑布”。黄河出了壶口瀑布,又越来越宽。总体上讲,黄河的主体河道宽度为300米~1500米,全长5464公里。

湘江的主体河道宽度为250米~1000米,全长817公里。

那飞越黄河和飞跃湘江哪一个更难呢?关键其实要看你在哪个位置飞。

这就是一个关于“飞跃黄河”的认知和飞跃黄河最窄的、只有50米宽的“壶口瀑布”的事实之间精彩策划。世界汽车斜坡飞跃的最远记录已经达到101米,50米的飞跃其实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距离。

(湘江三叉矶大桥的跨江主桥长为732m,在这里谁也无法驾车飞跃湘江!)

因此,在感知和事实之间,数据更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本质。尽管如此,大多数人的决策行为主要还是来自于感知。

3、感知影响客户决策

一个跨国集团的采购经理这样描述他们的供应商选择标准:“一看人,气质如何?二看形式,如何演示方案?”

那么方案的内容呢?!

“内容?东西都一样,产品、性能、价格等专业信息我们更是了如指掌。”

“观相貌,可以了解这个团队的能力与诚信,看形式,能够了解这家企业做事的系统性与专业性。有了这两条,就足以找到我们需要的供应商了。

著名策划人叶茂中曾这样说道:

“认知比事实更重要,我们千万不要跟顾客讲什么是事实。你不可能有这个时间、不可能有这个金钱去做这种事情,顾客也没有兴趣去听你讲这个事实。”

因此,在广告策划界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无法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认知。

风行一时的“定位”,其核心观念就是“改变消费者的心智”。

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河流地貌;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描述河谷的形成过程。

2.说出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分布特征及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河谷的演变过程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观察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各类型冲积平原的成因及主要地貌特点,并演示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观察、设计、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意识及实践能力。

【导入新课】我们河南省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其中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古代都城遗址,其依托洹河而建。那么,殷墟与河流的分布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后,就能回答这个问题了。

【引出问题】各小组的组长收集组员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提出问题:河流对地貌的影响主要与内力作用有关,还是与外力作用有关呢?学生回答: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教师提问:根据我们在前面所学习的内容,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教师出示外力作用示意图进一步解释总结。

【课件展示】展示人民币上壶口瀑布、巫峡和黄河的一些地貌图片,根据同学们对导学案预习的成果,要求大家说一下这些是什么地貌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回答:瀑布、峡谷、三角洲等。

【引出问题】如果从外力作用的角度,这些地貌主要是哪些外力作用造成的?其中有哪些是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我们把外力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归类,主要是侵蚀和堆积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侵蚀的定义: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的过程。那么,河流侵蚀一般具备什么条件?在哪儿容易发生呢?学生回答:落差大、水流急、河流上游等。

【引出问题】同学们回答的不错,我们能不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呢。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既然咱们提到母亲河――古老的黄河,就说明她曾经年轻过。每一条河流也像我们人一样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河流不同的成长阶段又表现为哪些地貌呢?

板书:河流侵蚀地貌。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看课本4.17图。提问:

1.河流的发育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在每个阶段中主要的侵蚀作用方式是什么?

3.河谷在不同时期有什么形态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填出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比较表。

河谷不同发育阶段的特征比较

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下蚀、溯源侵蚀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侧蚀为主

河谷形态特征“V”形河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河湾“U”形河谷

【教师总结】

河流的侵蚀类型表

作用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概念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提问:我们刚才看到的壶口瀑布的位置将来会不会变?会沿河道哪个方向移动,上游还是下游呢?

在介绍河流发育中期时,涉及本节的难点内容,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蚀,这种侵蚀有别于长江上游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这里的流水侵蚀使河床不断加宽,我们称之为侧蚀;凸岸由于水流速度慢而易于泥沙沉积,逐渐形成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受其作用,总的变化趋势是使河道更弯曲,经过长期的侵蚀作用,形成“U”形谷。(在讲解过程中,配以板图)

小结:河流侵蚀地貌是由多种侵蚀方式共同作用而成,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的侵蚀方式不相同。

【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分析了同一条河流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表现的地貌,那么在一条河流的不同位置是否也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呢?引出“河流堆积地貌”。播放图片(黄河或三峡的),组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课件展示的图片都属哪种堆积地貌?发生在哪些部位?并在图中填出,抢答,看谁先找出来。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里也有河流堆积地貌。

板书:河流堆积地貌。

堆积的定义:被搬运的岩石碎屑物质,因外力减弱或失去搬运能力而积聚的现象。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用粉笔按照课本图4.20做实验。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第3篇

误区一:回答“判断题”,只见其一而不见其二。

例如广东卷选《淡淡的深情》一文,第一题为: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以下略)

考生先看到A项后,在文章第一段“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这一句后面有神态描写句“自豪里带着炫耀”,于是与选项中的表述“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挂上钩,立即判断A项为正确。殊不知表述语中还有一个“同时”,“同时”后的内容与文章结构有关,实际上要你判断父亲的话与“我”后来能发表文章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而这正是命题者的“陷阱”。上述考生匆忙间“只见其一不见其二”,造成失误,失掉3分,殊为可惜。

纠误策略:画出表述要点,逐一对接原文。上题体现要点的关键词是“自豪”和“铺垫”,“自豪”与原文接通,但还有“铺垫”呢,你必须进入文章耐心寻找,可以发现父亲的话与“我”后来能发表文章之间没有正衬、反衬之类的铺垫关系,至此可确定A项不正确。

误区二:回答“限字题”,只顾字数而轻视内容。

例如北京卷选《白梅无价》一文,第一题为:本文主要用五个场景来写人叙事,请依次概括前四个场景。(每个场景用5个字回答)(4分)

场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五:深夜赏白梅

有的考生遇到此类试题,神经绷紧在“5个字”这一要求上,至于用哪5个字,就考虑得很少,于是随意落笔,甚至“凑字数”,结果出现了“长跪并恸哭”“嚎啕又悲伤”“情感难自拔”“世间一珍品”之类离要求甚远的答案。“长跪并恸哭” “嚎啕又悲伤”,“哭”谁?在哪里“嚎啕”?都没有。“情感难自拔” “世间一珍品”,语义模糊笼统,都与“概括场景”要求相去甚远。

纠误策略:1.读懂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场景”。“场景”也称为“场面”,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由一定的人物和人物活动所组成的生活画面。用这四个要素衡量,上述答案“世间一珍品”一个要素都不具备,而且“世间一珍品”字样出自原文第4段,这一段是作者的议论文字,没有构成场面,构成场面的应该是下面一段“赠白梅”的描写;2.体会“示例”透露的信息。示例“深夜赏白梅”给考生的启示是:明显的人物名可省略;第三字宜用动词,构成“状语―动词谓语―宾语”这一格式;3.区别场面描写与非场面描写,依次概括。下面答案可作参考:场景一:灵堂哭苦老;场景二:家中哭苦老;场景三:挥笔画梅花;场景四:白梅赠爱徒。

误区三:回答“赏析题”(分析题),只求“点到”而忽视“周全”。

例如江苏镇江卷选《秋光的涨幅》一文,有一题为: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同样的,我的盛夏也是可以用价钱来估量的,在绿竹笋一路由三十而四十而九十的时候,我的盛夏便成青烟一缕。

有较多考生答到“比喻”,再加上一句“生动形象,增强表现力”,就算完事。至于比喻的本体、喻体是什么,这样的比喻在哪一点上增强了“生动形象”性,整个比喻句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则不见下文。如此答题,谈不上“赏析”,至多得1分。

纠误策略:1.答题时既要“点到”,更要“析随笔到”,即简明的分析文字要跟上;2.分析不能“就题说题”,要把被赏析内容放到文章构思链条中去考察,说出其内在联系,力求“周全”。3.“周全”不等于拖沓,表达须力戒“以多取胜”。例如回答上题说四句话即可:①此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点到”,1分);②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比作“盛夏”(或将“盛夏”的易逝比作“青烟一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的易逝(“析随笔到”,分析本体与喻体及其相似点,1分);③表现作者对时光消逝的惋惜、无奈之情(继续分析,接通作者情感链条,也就接通了文旨,1分)。

误区四:回答“感悟题”(体会题),重复对文本的理解,缺乏属于“我”的“心声”。

“文章阐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或“请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这样的命题往往把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后的“感悟”结合起来考查,一般安排在最后一道,有些考生在回答了上面的题目后“兴味正浓”,于是以较多的篇幅叙述对文本的理解,而属于个人阅读体验的“感悟”却呈“云里雾里”“似有非有”的状态,结果当然失分。例如南通卷记叙文阅读选《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一文,最后一题为: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她’用轻盈严谨的舞姿阐释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的理解和感悟。(6分)

有的考生这样回答:“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很美,为了这样的绽放,昙花经历长久的积累,有着不离不弃的坚持,这就是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如此回答,内容并不错,但它只是停留在“理解文本”层面,并未涉及“感悟”,所以最多得一半分。

纠误策略:1.区分“理解”和“感悟”。“理解”是基础,“感悟”由“理解”而来,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思考的“心声”,不能代替“理解”;2.表述用语也有所区别。“文章表现了主人公……的精神(思想),阐述了……的道理(规律)”,如此表述语属于“理解”;“文章使‘我’明白了(或是‘体会到’‘懂得了’)……”“对照自己……,深感……”一类的表述语才属于“感悟”。据此,上题可这样回答:“严谨长久的积累使昙花的绽放虽短暂却无比美丽,可见成功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在于甘于寂寞的坚守。联系自己有时遇难而退的思想,我愈加敬佩厚积薄发绽放生命之美的昙花,我获得了这样的信念: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全力以赴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尽情绽放生命的光彩。”

误区五:回答“题目题”(以选文标题为命题点的题目),用语笼统老套,缺乏个性色彩。

以选文标题为命题点,是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常见形式。例如2012年江苏省就有:“小说用较多文字写了快手刘的‘不灵’和失手,为什么还以‘快手刘’为题呢?”(苏州卷);“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南通卷);“本文用了很多笔墨写绿竹笋价格的涨幅,却以‘秋光的涨幅’为标题,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镇江卷)。有的考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以自己“熟记”的有关文题作用的套话应对,以共性代替个性,离题甚远。例如有的南通考生不顾“说说……理解”这一要求,尽用套话答题:“这两个词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并贯穿、照应全文,突出主题。”有的镇江考生犯同样的毛病:“绿竹笋价格的涨幅与秋光的涨幅是有联系的,作者以此统领全文,寓意深远,给人启示。”问题是在哪一点上“有联系”?深远的“寓意” “给人的启示”究竟是什么?这些结合文章个性内容的阐述一点都没有答到,当然失分多多。

纠误策略:1.吃透题目中的个性化要求。“题目题”虽然“瞄准”选文标题,但提出要求的切入口不尽相同,有的着眼题目中看似矛盾的词语(如南通题),有的则要求解释看似“文不对题”的现象(如苏州、镇江题);有的重于“理解”,有的则须在理解中分析原因。2.对准题意,根据文本内容确定答题要点。因为文本题目关乎全文构思立意,所以此时“回眸文本,重温文意”显得特别重要。根据上述纠误策略,上面提到的三个题目可以这样回答:苏州题:“‘快手刘’是小说主人公的绰号,他始终是我心中‘名副其实的快手刘’,以‘快手刘’为题,可以交代人物身份,暗示人物遭遇,凸显人物特点,也更能表现我对‘快手刘’这类人物的喜欢和同情。”南通题:“‘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和尽情、完美绽放生命的状态及其给人们的启迪都是永久的。”镇江题:“绿竹笋随着秋光流逝、天气渐冷而涨价,两者有联系;作者又联想开去,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抒发时光易逝的感叹,表达把握、珍惜美好时光的人生感悟。作者以‘秋光的涨幅’为文题,正是为了让读者体会到这些深层含义。”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

黄河岸边好师傅

尚书华

10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随一家企业赴西北做产品质量考察,车行驶到山西与陕西交界处,离黄河壶口瀑布只有五六公里远的吕梁山,雨天路滑,汽车意外地溜出路面,顺坡滚出30多米,跌翻在一堆乱石上。幸运的是,一车七人除一人轻伤外,其余的安然无恙,可车却四爪朝天地躺在那儿动弹不了了。

天色渐渐暗下来,吕梁山像从天边扯过来的一幅巨大帷幔,遮得四周黑漆漆一片,寂静而荒凉。天傍黑时,路上来往的车辆并不少,可无论我们怎样拼命挥臂拦截,也没有一辆车停下来。

天愈来愈晚,大家截车的信心开始动摇了。从东北到西北,从长白山到吕梁山,遥遥数千里,异乡野地,风冷雨凉……正在绝望之中,远处又出现了两束光亮,众人顿时来了精神,扯着嗓子呼喊起来。那车果然明显减了速,在离我们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慢慢停下来。师傅从驾驶室里探出脑袋,怯生生地问:

“啥事?”

“我们的车出事了,想求师傅帮帮忙。”

“车在哪儿?”

师傅顺着我们手指的方向看了看,幸好那辆出事的车电路还没有完全毁坏,苟延残喘地发出了一点微弱的光亮,足以证明我们的话是真实的。师傅放了心,同车上另外一个人下了车向我们走过来。大家充满了感激,你一句我一句忙着介绍出事的经过。师傅走到汽车近前仔细瞅了瞅说:“这车不行了,明天再想办法。这样吧,你们留下两个人夜里在这儿守着,其余的人坐我的车到山下壶口宾馆住下。”

听了这几句话,大伙儿感动得什么似的。带队的老曹当即点名留下两个年轻人看守,其余的人搭上师傅的卡车直奔山下的壶口宾馆。

到达宾馆,已是夜间11点多钟了。师傅看上去跟宾馆的人很熟,迅速帮我们安排好了住处。随后,他对老曹说:“你买瓶酒,再买点食品,我给山上那两个人送去。夜里山上风大阴冷,不吃点东西不行。”于是,师傅带着老曹又上了一趟山,12点多钟才回来。临睡前他对老曹说:“明天我着急赶路,你早点起来,咱俩再给山上的人送点热水热饭。”

第二天一早,还没等我们起床,师傅已备好了热腾腾的豆浆油饼在等着我们。大家脸也没顾得上洗,匆匆跳上车又去了昨天出事的地方。一路上,师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我们:可以去什么地方找人救援,离这里最近的修车铺有多远,路怎么走……一一告知,生怕我们人生地不熟受到难为。

车到了地方,大家下车后,不知怎样感激师傅才好。这时老曹一把拉住师傅的手,从兜里掏出200元钱硬塞给他,说这是我们大家的一点心意,劝他一定收下。师傅稍一迟疑,没做更多推辞把钱收下了。车开动了,大家静静地目送着,这时,师傅从车窗探出头,把200元钱撒手扔到了路上,朝我们微微一笑,说了句:“收钱就失去帮你们的意义了。”说完,一溜烟跑远了。

望着远去的车影大家全傻了,谁也没有说话,过了好半天,不知谁由衷地感叹一句:“连个姓名都不留,好人,好人哪!”

(原载2012年9月12日《人民日报》“与雷锋同行”栏目)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我们”出车祸后,路过的一位普通“师傅”热心帮助“我们”脱离困境的故事。

B.四周漆黑,异乡野地,风冷雨凉,寂静荒凉……文章一开始的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做好铺垫。

C.主人公“师傅”的出场并不“爽快”――停车离“我们”有距离,神态“怯生生”,下车前连发两问……这样写,体现了生活的真实。

D. “师傅”先安排好住处,再安排给留守人送酒送食品,接着又安排翌日送热水热饭……文章通过这些“实事”表现“师傅”的高尚品格,而文章未写到“老曹”他们参与后两次的“送”,则是一种反衬笔法。

2.文章曲径通幽,设置波澜,让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世界在读者的不断期待中渐次展现。请根据要求,参照示例,在每条横线上填写八个字:

波澜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澜二: 心有疑虑,谨慎盘问;

波澜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澜四: 三次安排,二见精神;

波澜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题《黄河岸边好师傅》中的“好”概括了主人公的哪些品质?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执教八(上)《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一课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地理;合作学习;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同伴相互合作,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合作学习完全符合了新课程理念。因此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以“小组团团座”为主要样态的“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在我校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地理学科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积极改变以教师注入式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间的互助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地理课堂充满了新的活力。

在朗颂“黄河—母亲河”的音乐视频中,我把学生带进了八(上)《黄河的开发与治理》这一课,学生在观看欣赏时,眼神中透露着对滔滔黄河那种雄浑气魄的感慨,观后经过几分钟简短的分组交流对黄河的大致认识后,就正式进入课题了。

我把黄河分成四个篇章:概况篇、奉献篇、忧患篇、治理篇。(合作学习首先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配有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他们都各负其责。)

第一个小组活动为:眼睛总动员—知黄河。展示“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同学们利用地图册、小地球仪,查找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黄河发源于什么山脉?途经哪些省份?流入什么海?(2)流经哪些地形区?几个阶梯?(3)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在哪里?属于哪一个省份?(4)黄河有哪些支流?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看哪个小组查得快,查得全,在合作交流中,对于简单的题目,主持人发挥了作用,鼓励后进生积极举手发言,抢答中积极为小组获得加分。在提问如何能快速记忆黄河流经9个省区时,学生总结:青川甘宁内蒙古,山西陕西和豫鲁。查找中有小组发现黄河下游支流很少的特点,还想到了“泾渭分明”这个成语,这为后面学习黄河的水土流失,讨论“地上河”的形成设下了比较好的悬念。

第二个小组活动为:颂黄河。展示“中国地形图”、“我国干湿地区图”、壶口瀑布、秦陵兵马佣等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思考(1)为什么我们把黄河比作母亲河?(2)设想假如你们是水利专家,打算如何利用黄河造福两岸人民呢?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利用地势落差、夏季多雨、冰雪融水等知识,找出阶梯交界处的主要水电站,找到被塑造称为“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讲到了炎帝、皇帝、华夏文明等。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都作了及时的评价,对于他们交流的成果给予了肯定。

第三个小组活动为:忧黄河。千百年来黄河就像慈祥的母亲哺育着两岸的人民,我们称它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设问自然过渡到了第三个小组活动环节“黄河存在的问题”。在这个活动环节中,播放一段水土流失的视频资料,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书本插图,荒漠化景观,凌汛,地上河等图片及示意图。分组探究讨论(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2)哪些表现是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影响?(3)历史上,黄河下游,每逢暴雨连降,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处都有决口的危险。黄河曾经多次决口改道,成为黄泛区,民不聊生。那么,黄河下游这种特殊的河道“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还有比较有难度的,在这里,组长的的任务就比较重要了,要布置好每个人的任务,保证把要求回答的问题全部解决。记录员要记下主要问题的答案,并进行归纳整理,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是最忙碌的,任务也是最多的,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因为对于有难度的问题,回答全面,得到老师肯定和表扬的,小组就能加分。学生在交流中,还发现了新的黄河问题,黄河断流、水污染等,当然也得到了老师的重点表扬。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很是频繁。

第四个小组活动为:治黄河。黄河对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黄河也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沉痛的灾难。我们既要看到黄河的“功”,又要看到黄河的“过”。现在请在座的“治黄专家”,给她会诊,针对黄河的上、中、下游出现的症状对它进行有效的治理。小组对黄河的治理方法,采用明确分工解决,根据第三个教学环节提到的问题,逐一写出了治理的具体方案,小组在这个活动中,很能体现团体的互帮互助的力量,对于提出的方案,能相互协商并给予补充完整。

本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治理黄河的措施,明确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一、注重学生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黄河的自然概况,利用学生自学与分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列出思考及查找的内容,学生根据地图册及其小地球仪,充分利用地图查找相关地名,通过比一比,赛一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巩固知识,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小组之间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二、注重知识的拓展和综合,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黄河的根治中,断流和水污染的治理,要求学生结合当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原因,找出最合理的根治办法,并布置学生结合我们当地的河流去探究学习,体现了开放式的地理教学。

三、突出人文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通过开发利用黄河的水能资源,灌溉,合理探究治理荒漠化,水土流失,断流,水污染等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渗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四、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

壶口瀑布在哪范文第5篇

如果你是山西人却不爱吃醋,外省人会问“你是山西人吗?”山西人则会问“你是人吗?”这话说得夸张,但是一点不假。醋是山西人特有的和天然的标签,这种标签甚至进入了山西人的骨髓,形成了山西人特有的性格,直爽但不失谨慎、厚道但不乏机警、奔放但时而内敛!

醋,是一种调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个山西人就是一个醋坛子。

名产虽多,唯醋独尊

一提起醋坛子,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个酸涩的民间故事。唐太宗时期,一代名相房玄龄虽为政有道但十分惧内,并无其他妻室。一次,唐太宗在洛阳的行宫宴请群臣时,故意赏赐给房玄龄美女两名,以表彰其辅政之功。房玄龄怕夫人怪罪,不敢接受。为了压制房夫人咄咄逼人的气焰并挟迫她同意夫君纳妾,唐太宗特地召来房夫人,让她在两位美女和事先准备的“毒酒”中作出选择。秉性刚烈的房夫人毅然捧起“毒酒”一饮而尽,喝完之后才发现,所谓的“毒酒”实际上是老陈醋。

山西名声在外的不止是醋,还有汾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管杜牧的诗指的是不是山西的杏花村,但山西的汾酒杏花村毕竟享誉九州,又有杜牧那么一首诗搁在那儿,无论如何,杏花村汾酒都应该是山西的第一品牌。

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汾酒却敌不过醋,总是退居在二线。

除了醋和酒,山西还有煤。山西的兰花香煤,燃烧时火苗鲜艳如兰之华,香气馥郁如兰之芳,据说英国女王烧壁炉,点名要的就是山西的兰花香煤。

然而,为什么山西人走出娘子关的时候,没因为兰花香煤引起人们的注意,却因为醋而让人印象深刻呢?

蕴藏在山西民间最丰富、最容易让心灵为之震憾、让精神为之爽朗的,就是山西民歌。《正月十五挂红灯》《走西口》……虽然有点沉重,有点凄凉,却久唱不衰。往往不知道谁开的头,也没有人领唱,人们就相互应和着一起唱起来,直唱得脸上流汗,眼里含泪,杯中淌酒。

但是,却很少见外省人像说醋一样,津津有味地说起过山西民歌。

世界上的许多物种,都在时间的隧道中不停地流变,有的被岁月的利刃削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早已经绝种。山西也是,包括黄河,包括风土人情。黄河不知道改了几回道,壶口瀑布也因为水流量小而气势渐渐衰退。然而,不知道为什么山西的醋却依然酸得如此结实。

醋坛子,爱吃醋

毫不夸张地说,山西人都是“醋坛子”。笔者就非常喜欢吃醋,无醋不欢,顿顿必吃,吃面食、炒饭以及饺子的时候,没醋根本吃不下去。记得小时候,隔壁邻居家的爷爷喝水都要放醋,父亲在别人请吃饭时要先问醋怎么样,有个书法写得很好的先生写对联要拿醋做润笔费……直到现在,笔者家里仍然习惯把家里的醋壶洗得干干净净去酿醋卖醋的小作坊打醋。

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山西人爱吃醋的民谚。“山西人爱吃醋,家家有个醋葫芦”“老西生性怪,无醋不吃菜”,这些习惯在外人眼里很是稀罕,对大多数山西人来讲,“有醋可吃糠,无醋肉不香”“一里香油十里醋”,所以,“宁可丢了饭担子,不敢扔了醋罐子”,甚至“缴枪不缴醋葫芦”,简直嗜醋如命。

人们常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醋的醇香更胜于酒的诱惑。据传当年宁化王朱济焕王府里醋作坊酿的醋,香味浓郁,满城的人都能闻到醋香。骑马的、坐轿的、步行的……但凡路过宁化府胡同口的人,都会驻足闻闻醋香,恋恋不肯离去。有些过分迷恋醋香的人,常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坐在胡同口闻醋香,时间一长,闻醋香的人越来越多,胡同口被挤得水泄不通。更有甚者,干脆端碗面坐在胡同口,闻着醋香吃面条。

一位老者有个女儿,长得如花似玉,不少有钱人家的公子欲以重金当聘礼娶她为妻,但都被老者拒绝了。老者放出话来:不要金不要银,谁能端来宁化府的一坛醋作为聘礼,女儿就嫁谁。老者的话不胫而走,却把那些豪门富宅的公子都镇住了,家里钱财虽多,一坛醋也并不值几两银子,但宁化府的醋是宫廷御品,千金难求啊。宁化王府里醋作坊掌柜席晋仁,30多岁了尚未婚娶,得知一坛醋便能娶个好媳妇便动了心。席晋仁想方设法弄了一坛醋,端着去了老者家,老者大喜,当即允诺婚事,让两人拜堂成了亲。

有这么句话: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从能吃饭开始算起,一直到他寿终正寝的那天,最少也要吃150至200公斤的醋。这话毫不夸张。山西人无论吃面条类食物还是馅类食物,或者烹调菜肴,都离不了醋。调和须见醋色,饭菜须有醋香,否则就不算好饭,吃着就不香。仅观普通农家餐桌上必备的醋具,如瓶、盆、壶、碗之类,就知醋在山西“醋坛子们”饭食中的作用了。

晋人爱醋,不是传说

“四川的辣子山西的醋,东北的嘎子和酒不数数,河北的芝麻河南的糊,香也香不过王致和的臭豆腐。”这里说了我国几个地方的著名特产,其中就包括山西的醋。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京师居中,五味调和共享之。中国传统口味定式里,山西的酸占一席。

山西人爱吃醋,已经到了每餐必醋,无醋不成席,无醋不成味,无醋不吃饭的地步。午餐晚餐自不必说,即便是早餐,也要在咸菜里浇两勺醋。在山西,烧菜时,撑勺的会在菜里放醋;开餐时,服务员会给每位食客递上一小碟,内放有醋;酒菜过后是主食,醋壶又会递上来,人人都自己给主食内放醋;就连菜单上,也有不少菜品与醋有关,老醋花生、醋溜白菜、酸汤莜面、酸辣土豆丝等不胜枚举。

大部分山西人吃饭时,没醋难以下咽。去外地旅行,吃饭时常因没醋或者醋质不好而生气。笔者前阵子去云南,在昆明见到当地粉红色的醋时着实吓了一跳,几次壮胆都没敢吃,不住地恨自己去之前考虑不够周全,没有带上一瓶醋。在山西打工或者定居山西的外乡人回乡探亲时,一定会带点醋;山西人去外地办事或者外地人来山西访友,醋也必然是最佳馈赠品。

外地人来山西工作,无不感叹地说:“常在山西住,哪能不吃醋。”可见山西醋的魅力。

一直以来都有一句有名的笑谈来形容山西人爱吃醋,就是“山西老西爱吃醋,缴枪不缴醋葫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山西当兵的在打仗投降后交枪,但却不会交出身上带的醋葫芦。关于这句话的出处,现在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的是在隋朝末年,山西的一支义军攻打太原,唐国公李渊奉命迎敌,在儿子李世民的配合下,父子二人内外夹攻,将义军包围在一座山上,时值盛夏,烈日当头,可是已经被围困了3天3夜的义军居然安然无恙!李渊召来几个降兵,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山西人爱吃醋,每餐必用它佐味,所以义军每人腰间都吊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喝上一口,因此才不畏酷暑。当李家父子攻下山头缴械时,这支义军将手中的兵器都上缴了,却无人上缴腰间的葫芦,从此“山西老西爱吃醋,缴枪不缴醋葫芦”便成了调侃山西兵丁的笑谈。

另外还是一则说的是在民国“阎冯倒蒋”时,阎锡山率领的晋军被的队伍包围在一座山上,当时正是夏天,口渴难忍,可是晋军被围了3天3夜,却平安无事。原来晋军每人腰间都悬着一个醋葫芦,渴了就饮一口。被俘后,谁也不肯把醋葫芦缴出去,蒋军不知何意,还以为那是什么“宝葫芦”,就纷纷上前去抢。哪知拿起葫芦打开一饮尖酸难忍,这才知道尽是些醋葫芦。

醋是山西的一个品牌

有人不服,说,别把山西醋吹得天上有地下无,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听说过大碗喝醋的吗?

有。不过,有人说是真的,有人却说只是流传在当地的一个老故事。

故事说的是一户人家的闺女喜好喝醋,又不好当着人的面喝,只好在去舀醋的时候偷着喝。闺女喝醋喝得多了,肌肤渐渐丰润起来。父母见闺女脸上有了红晕,以为闺女情窦将开,便想给闺女物色个主儿。谁知道刚刚动议,连主儿还不知道在哪里,却见闺女肚子就大了起来,且日渐丰隆。

闺女尚未出阁,肚子先就大了,这于父母实在是一件惊惶失措的事!于是悄没声儿地延医诊治。乡中的医生请遍了,都说闺女怀了孕。闺女不知挨了多少打骂逼迫,就是说不出男人是谁。闹腾之际,闺女的肚子越发疼痛起来。庸医昏昧,说闺女是要临盆了。闺女觉得没脸活下去了,夜里趁父母睡着,便偷偷跑到井边寻死。

就在她要跳井的时候,被一位深夜出诊的老郎中救下了。闺女向老郎中哭诉她的苦情,老郎中见闺女哭得可怜,就在井旁帮她号起脉来。闺女脉象平和,心如止水,怎么都不像妊娠之症,但看她面黄肌瘦,腰围壮硕,肚子又疼得一阵紧似一阵,老郎中也为难起来。问及嗜好,闺女说平时就好喝醋,又把平时喝醋的情状说给老郎中听。老郎中沉吟片刻,点头说是了。便断然对闺女的父母说,他们的女儿绝非怀孕,是肚子里有一条大醋虫!

村人也常说醋虫的,无非只是说说而已,怎么就真的有了醋虫了呢?村人无不骇怪。老郎中让村人搭一个木架,把闺女倒吊在木架上,把嘴张大,下置大锅一口,倾醋于大锅之内,燃火烧沸,醋气蒸腾,早已饥渴难奈的醋虫闻到醋香,便倏地向着大锅撞了出来,如蟒蛇般一条醋虫掉进了锅中,闺女冤情方得大白……

不管真实与否,只当是故事也就罢了。但山西人做醋也不纯粹是为了吃,醋还有很多用处。酒醉了,喝盅醋可以醒酒;夏焦热盛,喝盅醋可以解毒;暑伏连天,酷热难耐,喝盅醋可以解渴可以解乏也可以消暑;春天流行性感冒来了,家里洒点醋,或熬醋蒸熏,可以驱瘟消毒;出殡死人,端一碗醋,放入火炭,绕着棺材转圈子,说是祛邪祟,其实也是消毒祛瘟。

山西醋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功效,近来也在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当地民间流行着以醋祛病的风俗,如初患肝病,早晚饮醋可消腹胀,增进食欲;高血压患者,用醋泡花生,连食七日则显明效;肠道蛔虫剧痛难忍,饮醋二三两,即可缓解;痢疾流行可饮醋预防之;流行感冒时用醋熏蒸可杀菌祛病毒;人被蚊子、臭虫、蜈蚣叮咬后,用醋涂抹患处,疼痒即止……

相关期刊更多

词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沿海企业与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社会科学院

中国渔业经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