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学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9-01

小学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智育、美育与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任务。其中,音乐学科与语文学科有许多结合点和交叉点,二者之间进行综合,能达到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音乐与语文学科,虽然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都要依托语言文字体系(音乐尚需记谱体系,这是其学科特点),都要依靠学生的理解、思维、分析及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就为两门学科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充分运用,音乐与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两者之间的综合(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直接将歌词作为课文),也为学科之间的综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在当今形势下,强化学科之间的综合性、不人为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倡导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的潮流和发展趋势;培养复合性、综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需求。因此,进行学科的综合极其必要。

二、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主要有管理体制、发展能力、人文素养三个方面的综合。

1.以管理体制为突破,实现学科综合

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是将所有教师按照所担任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归列为不同的学科组,甚至在安排办公室时,也是根据学科组来考虑。在这样的氛围下,不同学科的教师“各自为阵”,极大地限制了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要实现音乐与语文课程的综合,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上就应当有所突破。如以班级为单位安排办公室,以多学科组参与来组织教研活动,以学科渗透来组织教学内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人员上、理念上、内容上、组织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综合。

2.以发展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科综合

音乐课程与语文课程从总体上看,在发展学生能力方面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音乐与语文学科教学中强化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是可行的。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进行配乐演唱,赋予诗词以韵律和感情。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许多古诗词,它们都可以进行配乐诵唱。例如,我们可以先用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演绎苏轼《水调歌头》词)作为范例,培养学生对演唱古诗词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用“古诗新唱”法对古诗进行配乐。最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定旋律和情感,自己演绎配乐演唱。二是组织学生参加歌词创作,外化内心情绪与感受。引导小学生将生活中的感受通过歌词表达出来,并通过演唱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对于歌词韵律、节奏、句式等方面的把握能力。如以先改编歌词,再自主创作的模式进行。在这一方面,江苏省南通市组织的“童声里的中国”系列活动给了我们参考:即每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向全市少年儿童开展童诗、童谣征集评选活动,并以儿歌集、诗歌集和歌曲集的形式在社会上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引导自编歌剧,鼓励学生尝试与挑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他们基本掌握配乐演唱和歌词创作的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让他们以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篇目为原材料进行大胆改编,创作出适合于课堂演出的“课本歌剧”。如语文教材中的《三袋麦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故事,都是改编为课本歌剧的好材料,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改编和表演。

3.以人文素养为导向,实现学科综合

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同属人文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指向性与同一性,因此可以互为补充。柏拉图说:“节奏与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以美来浸润心灵。”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音乐教育对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的审美迁移作用。同理,对语文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与把握,也可很好地迁移运用到对音乐(包括歌曲)情感基调的把握与演绎上来。音乐学科中的欣赏课完全可以与语文学科的读文课综合,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小学音乐与语文学科综合的原则与禁忌

音乐学科范文第2篇

最近,我简单思考了一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的学科发展的问题①,并有一个感触:我觉得我们曾讨论过如何学习西方音乐史问题(方法论问题),也讨论过音乐学的学生(包括西方音乐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和素质的问题等等,但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有一个更基本的问题需要明确――学习西方音乐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学习西方音乐史?中国人现在学习西方音乐史有何现实意义?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在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建立和谐的世界与和谐的社会服务。

我想就其中的几个要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在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指的是对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这里引发出了另一个基本问题――西方音乐史的内容。

西方音乐史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现在的教学和研究有没有涵盖西方音乐史的全部内容?有没有空缺和盲点?我们现在的教学与研究条件比以前改善多了,是否可以设法填补这些空缺和盲点,比如:

1)档案研究、手稿研究。这方面我们是先天不足,历来只能采取回避态度。现在可以考虑要不要去碰?怎么办?

2)乐谱研究。我们从事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的人员当中,有多少人能够读懂西方古代乐谱?有多少老师能熟读?现代乐谱又如何?有多少人能读?要不要学习?怎么办?

对于以上两个方面,我的意见是,请专家来讲学,派学生出去学习,以前做不到,现在有条件了,应该努力做。

3)文献的收集、翻译和研读。这个问题需要多讲一点:

首先,我们对西方音乐史基本文献的收集状况如何,我们心中有没有数?比如,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文献有哪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当代西方音乐学的最新成果有哪些?另外,西方音乐史权威性的期刊②,国内哪个图书馆收集得较全?各个图书馆有哪些?缺哪些?是否可以认真做一个调查、统计,搞个目录,以便心中有数。

其次,是翻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国外人文学科相关的学科,其文献的翻译状况与本学科的发展水平一般成正比,换言之,从一个国家在这门学科翻译的数量和质量当中,即可大体上看出本学科在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我国的西方音乐史文献的翻译尚处于起步阶段,恰好反映了我们的西方音乐学科的发展程度。

许多人可能还记得建国后的17年间,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分别设立的编译室。这两个编译室所翻译的著述和文章之多,质量之高,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之大,至今仍令人由衷地佩服!只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及其它原因,他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诸如资料来源、语种、观念等方面的局限性。即便如此,他们的工作对处在封闭状态下的中国音乐界已经起到了与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的作用,功不可没。今天,我们的国门打开了,青年人外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不知什么时候这两个编译室消失了,真是非常可惜!

当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音乐学界逐渐出现了介绍国外音乐动态或综述性的文章,其传递的音乐信息和研究范围已经不仅局限于苏联,而是扩大到了西欧、北美,乃至亚洲各国和拉丁美洲等世界各地,对开阔我们的眼界,了解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包括了解西方音乐史及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情况,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本世纪以来,随着留学人员的增多和“海归派”的壮大,更有一批新的、音乐学的学术著述陆续从各种语种得到翻译和出版,或者正在翻译和出版之中。一些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正在组织翻译并取得初步成效。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看起来大家似乎都在做,但有没有在学科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形成规模?而具体到西方音乐史学,尤其是西方音乐史学的经典文献,究竟有多少已经翻译,或计划翻译,可以讨论和交流。

我想强调的是,要在学科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有计划地将西方音乐史的权威性经典著述翻译成中文,还必须保证翻译的质量。这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翻译队伍的水平要有保证。因为只有翻译者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又精通音乐中的某一门学问,中文还要好,才能翻译得好。有必要特别强调翻译者的责任感。在当前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对翻译者来说就是相当严峻的考验。我们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过分强调“集中”,非要成立“编译室”不可,但是,外文不通,中文不精,又缺乏责任感,就很难于保证翻译的质量,反而会出现误解、歪曲、漏译、编造等等问题。为此,建议组织翻译队伍时,应严格谨慎,同时还要严格注重审查和校对的工作。否则一旦出版,后果不堪设想!

总之,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上个世纪90年代,杨燕迪、孙国忠就曾发表文章呼吁组织翻译,并列出了书目。时隔十几年了,有多少进展?我们心中是否有数?

从我对学习研究西方音乐史的目的认识出发,感觉对文献的收集、翻译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换言之,它关系到我们西方音乐史学的教学和研究是否真正进入了学科的本体?这也是我们能否“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

与文献有关的,还有一个研读的问题。

对文献的收集、翻译固然重要,而提高西方音乐学的未来学者的研读能力,从长远看,更加重要。杨燕迪在2005年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论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精辟地提出音乐学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的四个方面――理论素质、音乐素质、人文底蕴和语言能力。我觉得非常好。其中语言能力(包括汉语和陌生语言,如古代汉语、外语)很重要。音乐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音乐学学科将来的发展。

对于负责音乐教育的音乐院校来说,应该帮助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我们的前辈张洪岛、廖辅叔、钱仁康先生们一代,以及于润洋先生等一代,都具有两门或两门以上高水平的外语能力,我们现在的学人、学子真是望尘莫及。英、德、法、意、西等语言问题,是学习西方音乐史的基本功或基本素养之一。这个问题谈了多少年,可是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实在有必要认真考虑怎么办?问题出在哪里?要不要改进?如何改进?何时改进?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西方音乐史人才的语言能力靠谁培养?如何培养?我认为这个问题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要从音乐院校的教育体制上根本改革。

似乎有必要作一个统计: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够阅读西方音乐史的元典文献?大约能够读懂多少?他们占学生的比例如何?同时,我们似乎还应该反思一下,在这方面我们究竟做了多大的努力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如果学校和教师不设法解决基础问题,不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应该说是学校和教师的失职!我听说,有些学校开设了经典文献的阅读课程。这当然很好,但不知道对于文科基础相对薄弱、外语程度多数比较浅的音乐院校学生,能否仅仅通过一门“阅读课程”就解决西方音乐史文献阅读能力的问题,我深感忧虑。如果我们从长远考虑,从基础做起,相信可以改变现在尴尬的局面,而音乐学系的学生阅读元典文献的水平,应该有更大的提高。

具体如何解决?音乐院校现有的本科、研究生外语教学应该做大的调整,大力提高外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分量。对于我们音乐院校音乐学系的外语课程,我个人觉得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作曲系的“四大件”。从招生,到入学后的教学,音乐学系西方音乐史专业的教学必须大力提高和重视外语。目前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外语教学的学时究竟是多少?够不够用?学生是否“吃得饱”?教学上有什么问题没有?音乐院校的外语教师的待遇如何?地位如何?水平如何?教学效果如何?这些问题有必要做调查研究并认真加以解决。

此外,建议至少在目前,招收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可以考虑打破从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生招生的单一模式,而增加外语专业或其他人文专业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热爱音乐并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入学。人文学科的学生,文化基础更加宽厚,可能更有利于他们思考音乐文化现象的问题。如果外语能力强,更有利于提高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提出“在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其要点是对西方音乐史的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同时必须明确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不是目的,而是基础,是必要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当然应该传授知识,但是更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注意帮助培养学生自己不断索取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二、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建立和谐的世界与和谐的社会服务。

对于西方音乐史学科来讲,“在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才能做到“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建立和谐的世界与和谐的社会服务”。这里强调“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是态度,也是方法。重要的是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把我们自己摆进去,只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利,就加以研究。既要打破西方、东方、国界、民族界线,又要发挥东方人、中国人的特长和独特的视角;要了解世界,认识自己,在了解世界的对比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有意识地做出别人不能或不容易做的独特贡献。

我觉得承认并强调“多元的世界”和“多元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进步。它要求人们具有多元的观念和多元的意识,即承认世界的多元文化这个现实,认识到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多元文化的观念和意识要求我们具有多元的态度: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必须加以尊重与了解,并且提倡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学习与交流。所谓东方、西方,中国、外国,汉族、少数民族,高雅艺术、俗文化,艺术音乐、流行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属于世界村的文化大家庭。

多元文化的观念也要求我们具有多元的思维。而多元的思维是需要培养的,是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做好的。尤其在音乐学术研究中,从事某一领域的工作者和学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多元思维能力和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努力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学术研究之中。如果有了上述多元的观念和意识、多元的态度和多元的思维,那么,以多元文化的视野进行音乐研究才会成为可能。

为了培养今后具有多元思维能力的未来的、新型的音乐学工作者,迫切需要在现有的音乐学教育方面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目前,我们的学科分工很细,学科之间相互隔绝,缺乏交叉与交流,而音乐院校本科的教学中,对学生知识的基础教育又过于狭窄,学生过早开始专业学习,从体制上就没有多元化的空间。许多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一般知识了解过于肤浅,对中国的音乐史、民间音乐不熟悉,缺乏深厚的感情和兴趣;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相当贫乏,基础更加薄弱,这些都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学生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怎么能用多元的思维思考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的教学体制,恐怕难以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这个问题同样提出了很久,却没有改变的迹象,当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但是,我们可以在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在音乐院校当中,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调整,尽量做到多元化。

我们首先可以从局部做起,比如先打破音乐学内的子学科之间的界线,将西方音乐史与美学或中国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表演艺术史等学科联合举行研讨会,共同商讨一些可行的课题,有意识地组织跨学科(或跨“子”学科)的交流和合作。组织这类学科建设相关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无需过多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只需两个学科,几个人碰头,即可探讨具体合作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小型的专题研究不能只靠哪个学会二三年一次的年会才举行,而是一年内就可开几次,可开的先开,可行的先行。相信我们的教学与学科建设一定会有新的起色和进展。

可以研究和讨论的题目很多,我把自己初步想到的一些具体题目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是指大的方面,每一个都可以再细化成许多小题目。其中有些方面实际上有的同仁早已开始研究了,有的已经发表了很好的文章、论文、或学位论文,但是仍有相当的空间,可以细化,并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如:

1.基督教音乐文化的研究

2.西方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契合

3.各类音乐表演艺术的史学研究或流派传承历史演变的研究

4.西方音乐中的犹太(音乐)因素

5.中、西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及对后世的影响

6.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的比较研究

7.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西方文化与古代或与东方文化的契合

8.西方标题音乐与中国器乐的标题性研究

9.西方器乐音乐中的“升华”与中国文人器乐音乐的“韵律”问题

10.西欧不同国家撰写的西方音乐史或通史(法、德、意)的研究与比较研究

11.东方国家撰写的西方音乐史或通史(日、韩、印)研究

……

这里仅提出一些我所想到的,当然还有很多。我的初衷是通过一些跨学科(或跨“子”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以便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自己。只有“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才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世界,认识自己,才能达到“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建立和谐的世界与和谐的社会服务”的最终目的。

①上个月我开始考虑“2007年第二届西方音乐学年会筹备会暨本学科发展研讨会”的发言时,接到福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的“多元文化视角的音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王耀华教授从教45周年”的通知,其议题与这次的研讨很有关系,更促成了我的这篇发言和想法。

②西方音乐史权威性的期刊,如:

JAMS Journal of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1948―)

JM Journal of Musicology (1982― )

ML Music and Letters (1920― )

MQ Musical Quarterly (1915― )

MSD Musicological Studies and Documents (AIM)

RILM 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International Repertory of Music Literature)(1966―)

……

音乐学科范文第3篇

自从加入吴毅浩音乐学科带头人工作室这一年来,我觉得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了一个桥梁,在教育教学经验与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在过去的一年里,能认真参加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希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交流,我又重新审视自己.回顾以往的工作,可以说是个紧张忙碌,充实而又喜悦的.在XX年年里,希望自己能够加倍努力,在各方面有更大的收获.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也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今年要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多阅读工作室为我们推荐的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在课堂中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并认真完成研究课题报告.但是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墨守陈规,踏步不前是绝对不行的,一直以来,在实践中也是不断反思,在今年的工作室学习中更是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努力的目标.

个人发展目标: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1,认真理解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水平.

3,认真总结反思,虚心请教其她工作室成员,不断积累经验.

4,勇于参与实践创新活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音乐学科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当前,应试教育模式还主导着整个的中小学教学过程,在此情况下,音乐作为小学科往往引不起一些学校的重视。本文结合学校实际和自己的一些认识,阐述一下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它对其它自然学科的辅助教学作用,以及对于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学;素质;自然学科;整合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人作为主观因素是放在第一位的。要学习什么?怎样去学?有没有学习兴趣?怎样才能有最好的学习效果?种种问题,都是在围绕着“人”这一因素而展开的,没有人,就没有学习的主体。那么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没有学习的兴趣或动力,那么那种学习也无疑是一种被动的劳而无功的学习。也就是说,在人的因素里面,学习的兴趣又是保证学习效率的重要条件。对于处于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心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学习行为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其在学习状态下不至于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呢?我作为一位初中音乐教师,深感歌声对于缓解一个孩子的疲劳学习生活、开发其心智,活跃其情感的重要意义。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过程,来阐述一下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对学生全面素质塑造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其它自然学科教学的相辅相成的意义。不足之处,请广大音乐同仁批评指正。

一、音乐学科和初中其它自然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它是一门主要开发人的右脑功能的学科。相比语、数、英等其它自然学科来说,音乐学科虽然没有它们那么富有抽象性、逻辑性和概念性,但它独特的音阶组合以及要完美地表达出种种变化无穷的音阶组合,多半是需要一个人的天赋和灵感的,这种天赋可以表现为一个人有在某种形式上用音乐作为个人欣赏和放松的愿望,和他是否与音乐的表达产生共鸣,并依据音乐的特点来判断音乐两个方面。可以说这两方面就决定着一个人是否具备音乐素质。这种素质是音乐所特需的,没有这两方面素质的人一定搞不好音乐,但是没有这种素质的人他也可能会在语、数、英等学科方面出类拔萃。这就是音乐学科对于音乐人才需求的独特性。然而并不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人就不能搞音乐,音乐是大众的,是民族的,除了高雅的,还有通俗的。音乐可以作为调节人身心的一种工具,放在任何人身上又都是很实用的。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教学除了为培养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之外,另一个教学目的和任务也可以说就是为了缓释学生学习后疲惫的身心,能够以较短的时间里调整自己,从而高效率地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二、音乐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素质教育目标认为:情感教学在整个的教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作为教学改革中一个具有很高价值的科研课题。研究证明: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的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现在心理学家们又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而人与人之间的情商最初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有关。音乐教育就在这种后天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这方面曾进行过深入的调查。据笔者对于学校里历年来的优等生的考察研究后发现,大多数的优秀学生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的。其中上届毕业生中学习成绩第二的那名同学,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吃住在校,而是住在家里,也没有完全遵循学校的作息制度,没有上过早晚自习,每天只是到学校正常上上下午的正课,但是成绩优异。在走访其家长后得知,这名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音乐、舞蹈、绘画等多门小科,并且成绩优秀。在升入初中后,每天在繁重的多门学科的学习之后,还要坚持练琴、跳舞、绘画,从不懈怠。学生的家长也直言其孩子也并非天分很高。研究证明,这名学生正是能够合理地运用音乐、绘画等手段来缓释学习压力,从而来调节自己,其情商、智商等因素也在久而久之的音乐、绘画等手段的培养中得到了提高,最终能轻松地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也就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在称赞某个优秀学生时所说的“会学习”。

三、音乐教学和其它自然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的教学,应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若仅从音乐角度去上音乐课,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力求在教学中让音乐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

1.音乐教学与文科知识教学的联系

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来,加上教师能用抒情的语调和优美的语言或者利用某些文学作品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就能为学生营造联想的空间,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乐曲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如在让学生欣赏民歌的时候,可以尽量把民歌所产生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背景讲清楚,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了解到相关的语文知识。又如在教授一些红歌的时候,又可以把红歌所表现的人物事迹、表现的时代风貌,相关知识背景,作者简介等讲给学生,这些方面的知识可以说都与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是交叉融合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能起到互惠互利的作用。

2.音乐教学和自然知识学科教学的联系

现代科学技术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演奏、演唱中广泛应用后,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世上众多的乐曲、乐器、乐声的合成与分离,计算机音乐创作的软件,无一不是音乐与数学的爱情结晶,就连当今时常出现的假唱现象也离不开音乐与数学的融合。20世纪2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和音乐教授约瑟夫.希林格,曾把纽约时报的一条起伏不定的商务曲线描述在坐标纸上,再把该曲线的各个基本段按照适当的、和谐的比例和间隔转变为乐曲,最后在乐器上进行演奏,结果发现这竟然是一首曲调优美、堪比巴赫作品的乐曲!他进而认为,根据一套准则,所有的音乐杰作都可以转变为数学公式。在物理学和音乐学科的联系方面,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现代声乐学和乐器声学的原理,都能在物理学角度找到其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音乐声乐学无不遵从物理声学的原理。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要提倡学科综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体会生活,并透过音乐了解社会、了解自然,理解人生的意义,进而培养他们健全完美的人格,使其成为合格有用的社会人才。

音乐学科范文第5篇

《澳大利亚音乐学科资格认证》是由澳大利亚非赢利组织――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负责制定章程和规范,并在它的监督下实施完成的音乐学科资格认定证明。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在澳大利亚有较高的威望,协会由1969年的伦敦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澳大利亚地区分会演变来的。自协会创立至今,一直致力于各级专业认证或资格认证的完善和评定工作,以此提高音乐老师的素质,适应社会和音乐产业发展的要求,同时鼓励专业音乐人员和音乐爱好者通过获得广泛的认证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业性。因此先行的资格认证在有关音乐产业的就业市场上有良好的口碑,深受好评。

对于个人而言,获得资格认证,意味着在澳大利亚的众多音乐或相关领域将有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他们可以在如下产业或领域中施展才能:

1)唱片业

2)表演行业

3)计算机多媒体行业

4)音乐销售和出版行业

5)音乐厅及相关音乐活动

6)音乐电视,电影和录像中的制作人,导演,音乐技师

7)广告中的音乐指导,音乐资料管理人及资源编辑者

8)音乐教师

9)音乐媒体中制作人,评论家,记者,撰稿人

10)音乐治疗师

它涵盖了澳大利亚音乐行业中的方方面面,所以澳大利亚各级音乐学科资格认证是音乐人从业的敲门砖,通过学习和考核获得各级资格认证对音乐从业人士及相关的专业人员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澳大利亚音乐学科资格认证体系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型:

A. 普及型音乐及相关戏剧类的证书和文凭认证,他主要针对从初学者到专业前的业余高级阶段。包括从一级到四级音乐证书;其中一级和二级基础音乐证书可以通过完成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组织的学习和内部考试自动获得,而三级和四级音乐证书必须通过每年两次由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组织的公开考试获得。

B.专业音乐表演或教师的职称和文凭认证。它的获得是通过在四级音乐证书或相等证书或资格认可基础上,进行更为专业的学习和考试而最终获得的由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颁发的音乐文凭。相当于我们的音乐专业本科水平。

C. 高级文凭和学位的认证,主要满足专业音乐人士或音乐教师对更高层次的认可。由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经过公开考试,向合格者颁发相当于我国音乐专业研究生水平的高级音乐文凭。

我们重点介绍一下普及型音乐及相关戏剧类的证书和文凭认证的特点。他同其他认证一样必须通过协会负责安排考试,考试范围包括:音乐实践,音乐表演,音乐理论和戏剧表演。前三类考试内容很容易理解,是音乐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但与中国音乐教育最不相同的地方是:澳大利亚音乐行业非常重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戏剧理论考试中还特意安排了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以此来判断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齿的清晰程度。

普及型音乐证书和文凭认证的课程安排更是体现了澳大利亚音乐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课程安排通常分为音乐和表达两大方面,音乐方面又分为音乐表现或正统音乐,学生可以任选一类。音乐表现主要关注于个人或音乐小组的音乐表演,对于音乐理论的要求并不太在意,现场音乐表演的水准和表演者所表达的综合音乐能力至关重要。正统音乐的重点要求是,学生必须熟悉音乐史中各个阶段的音乐特征,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到现代音乐,包括爵士等音乐形式。音乐实践和音乐理论作为课程设置的两项基本点至少要完成三年的学习时间。完全通过、并要求高分通过传统音乐的考试,是学生进入高级专业音乐学习的前提。表达方面的课程则通常由朗诵,口头交流,语言应用和语言表达等四部分组成。朗诵由演讲和戏剧艺术组成,以个别指导的方式使学生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朗诵和戏剧艺术的技巧,它可以为学生今后成为老师顺畅地表达自己奠定基础。而口头交流课程要求培养同学之间,班级小组和校外公众的交流能力,这对于他们今后离开学校适应社会交际很有帮助。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小组的形式,使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表现自己并向其他小组同学表达个人观点,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和团队协作课程讨论表述观点能力,还可以训练他们作为个体清晰表达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课程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完善他们表达中的措辞,清晰度和节奏。同时也强调锻炼学生表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反观我们中国现在的音乐教育,这些课程和培训不仅缺少或被忽视,而且没有如此系统和完善。而这恰恰是老师和学生为了适应教学和社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

协会组织认证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认证规范音乐教育、提高澳大利亚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工作也在协会的管辖范围内,如把所有这些考试科目都编辑成册或出版为辅导教材以帮助、指导考生理解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同时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在高级文凭考核中灵活采用了远程教育模式,为了要保障远程教育的高质量,规定远程教育必须由联邦各州认可的注册培训中心组织安排,所有的课程都必须是国家注册认可的,联邦音乐教师专家必须和当地的辅导教师保持直接联系,确保每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得到指定教授们的实况录像教学资料。联邦教师指导中心还要安排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分组集合在一起,参加重要的实况教学转播学习。

如上我们可以看到澳大利亚音乐教育和认证体系不仅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而且专业呈阶梯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方便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如音乐本科学位也可以通过累计在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组织下接受各级课程教育而获得。学生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模式完成前两年的课程,但是最后一年学生必须在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认可的大学内完成最后的课程。可以说,教育在体现以人为本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严谨和认真的教学要求。

每一级证书的获得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课时内容、难度、基础、时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安排:

1)一级音乐(基础)证书:包括三门必修核心课和六门选修课。它基本覆盖在音乐行业的一个特定领域。同时也要有一定实践或演奏的训练。

2)二级音乐(基础)证书:包括四门必修核心课和六门选修课。他提供在音乐行业中一个更宽泛的培训的内容。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音乐基本问题的能力。

3)三级音乐证书:包括三门核心必修课和十一门中选七的选修课及两个额外课程。增加了一对一教学技巧的训练,还有传递信息和表达问题能力的考核,以及自我指导、分析、判断、评价的训练和应用。

4)四级音乐证书:包括三门核心必修课和十三门中选七的选修课及四个额外课程。他需要一年全职脱产学习或两年不脱产的学习。学生可以有一个较为广泛的理论培训,同时发展个人音乐技巧和信息分析和资源评估能力。

5)音乐文凭:作为三年全脱产学习或六年半脱产学习的课程提供专业的音乐培训,它要求入学者必须有澳大利亚音乐和教育同业者协会认可的资格。在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发展规范他们的团队管理,监管和控制能力,分析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音乐理论和音乐史上有更深的培训。所有音乐文凭的学分都可以作为今后获得学位的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