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第1篇

通过“三生教育”的学习,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懂得了“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也懂得了“三生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脉相承。

如今,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三生教育”手抄报,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对“三生教育”认识得更全本文来源:面,更深入。同时,在上语文课时,我也把“三生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如,在上《伤仲永》一课时,讲以了人要会学习、会生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对待学习态度也不同了,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后天的教育,不懂如何生存。其实,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的被新事物所代替,因此要懂得后天的教育。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第2篇

一、从作者着手,对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唤起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作者的生平事迹都将强烈的生命意识完整地展现出来了。虽然很多作者在生活中饱受着各种打击与挫折,但是他们并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而是以一种非常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笑对生活与人生,使得自己的生命能够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所以,教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可以将作者作为着手点,对作者的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这样,便能通过作者较为高尚的精神境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感悟与思考生命,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珍爱生命。

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以通过介绍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将较为强烈的震撼与启迪带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乐观积极的生命态度,并对这一生命态度进行学习。史铁生是我国著名的电影编剧、小说家与文学家。曾被下放到山西延川插队落户,插队3年后因为突发脉管炎,双腿瘫痪。虽然这样,他仍旧在北京的新桥街道一个工厂做工,直至后来病情加重才回家养病。即便是这样,史铁生仍旧没有放弃自己,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之中,将写作与生命完全地同构在了一起。可以说,史铁生是在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将最健全且丰满的思想表现出来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史铁生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但是他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与明朗,能够将我们的内心照亮。

二、通过文本的解读,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文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意志全都包含在内,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材料。通常语文课文的文本,主要来自于名家名作,大多蕴含着较为丰厚的精神底蕴。这些潜在的真实情感,容易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大的触动,并将学生的思维火花点燃起来。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到心灵的愉悦,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对生命的本真进行认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使得学生能够与作者、文本进行生命的交流,对生命真谛与意义进行感悟。

比如《散步》一文,通过祖孙三代饭后散步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对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与思考探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文中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义。“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这样,通过较为细致地对文本进行探究,可以让学生明白亲人以及生命真正的内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真谛。

三、通过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具有一定价值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将生命的理念转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从而对生命的质量进行提升。所以,教师在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积极地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使得学生的生命体验得以丰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实践感悟。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第3篇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一年多来,我校领导提倡了“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我们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导向,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为原则,将“赏识教育”运用到课堂教学、团队活动、班级管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边做边总结经验,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建立“表扬和鼓励”机制,赏识孩子,给他们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孩子,仅仅是以得到100分作为成功,因此孩子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一个学生考了90分,美国父母和教师会伸出大拇指说“very good”,中国父母和教师会说“为什么不得100分?”。其实得90分的孩子能力未必比100的孩子差,父母和教师也是从孩童时期过来的,对孩子苛刻的要求,不但不会起到督促作用,相反,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试想,一个没有自信的人能取得成功吗?

那么如何树立孩子的自信呢?表扬和鼓励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由为重要。首先,我们应该坚信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一个最基本性的评价。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才能。例如有些孩子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強,如果他考不上大学而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脑能手,你能说他没有成功吗?第三,创造一个鼓励性的环境。给每个孩子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一个成绩最差的学生,成绩由50分提高到55分再提高到60分,应该给予表扬。如果我们每次以100分来衡量,并对他们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话,如“真没用”、“笨死了”等,那他经历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如果动态地观察他却是在进步、在前進。

就拿我班上的一个接受能力十分差的男同学来说吧,他不光成绩差,还经常在课堂上扰乱纪律,老师和同学们很讨厌他。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他能积极的为班级活动出谋划策,写的作文篇幅较长等优点,我在课堂上都给予了肯定,并在课后给他指出了不足,鼓励他如果能改掉缺点,一定能成为最棒的学生,他逐渐树立了自信心,认为自己能做好,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他不再怕失败,害怕的是不能参加任何能表现自己的机会。刚开始,他由在班上积极参加各种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等,到参加学校大型的、演讲比赛、唱歌比赛,发展到参加市级以及国家级的各种比赛,终于在一次国家级征文活动中,他获得了二等奖。当他双手捧回奖状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找到了自信,不再认为自己是差孩子,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潜能的发挥,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推掉压在孩子心灵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而且可能势不可挡。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实施赏识教育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教师做到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并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科渗透、探索发现、审美心理发现等多种教学法,以其他学科的教师相结合施教。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自觉实践,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一)让学生把课堂当成表演的舞台

孩子在课堂上或因自卑、或因害怕、或因懒惰、或因等待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更谈不上快乐中求知。因此,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把微笑带进课堂,以微笑服务于学生,在老师的眼睛里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有待进步、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鼓励、赏识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表扬的话语无处不在,承认孩子的差异,甚至欣赏差异,允许失败,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坚信孩子第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课堂上老师一次又一次的赞赏,使学生在老师及同学们的赏识中,看到自己的力量,才会挖掘自己的潜能,满怀信心获取成功。

(二)每位教师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每一位学生

在课堂上,没有厉声地训斥,有的是灿烂的微笑,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教师的宽容,可以缓和师生之间的紧张局面,使学生消除了逆反心理,防止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使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建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别人的孩子;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投入到教育中,用生命的激情去创造另——一个美好的生命!以宽容大度作为自己的工作艺术,一定会深受孩子的敬佩。

三、结合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赏识教育”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我校开展赏识活动以来,十分重视抓团队阵地建设,组织各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每次团队活动为契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树立自信心。让学生增强热爱班集体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把赏识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滋味。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第4篇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9―0090―01

初中地理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蕴涵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有利于德育的渗透。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揭示其德育作用,如何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的传授完美地结合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做法。

一、 在新颖的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将德育目标具体分解到三维目标中,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德育内容渗透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就初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来看,学生学习“地球与地图”,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初步树立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了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培养其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如,围洞庭湖造田“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自己的见解,与组内同学交流,推荐辩手发表观点。在辩论过程中,不求答案统一,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通过此次辩论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又如,在学习“地球仪”时,让学生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在乒乓球上画出南北两极、赤道和0°经线,每隔30°画出一条经线和纬线,让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掌握经纬线的形状、特征,经纬度的分布规律,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设计新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德育的渗透了无痕迹,水到渠成。

二、在联系生活中渗透德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围绕此理念,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地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经常挖掘身边与教材有关的生活素材。如,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兰州黄河段的水质如何,兰州交通现状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兰州新区是如何规划的,兰州的旅游现状,兰州有哪些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等,让这些素材与教材的相关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化,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触手可及,使之学以致用,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渗透德育

德育不仅要渗透在课堂之中,还要融于课外活动中。笔者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博物馆,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地震逃生演练活动,以此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热爱生命的意识;组织学生测定气温,通常一天进行四次:在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记下观测数据,这四次气温的平均值即为日平均气温。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要求学生记录气温时要准时、详细。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毅力;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他们围绕自己的兴趣进行分工,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小论文,制作PPT幻灯片等。这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会学习中提升了德育素养。

热爱生命的手抄报范文第5篇

一、彰显生命关怀,满足积极体验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愉受。积极心理学关注生命质量和人类幸福,注重个体积极的主观体验。因此,积极的品德课堂应当彰显生命关怀,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他们去体验生活[2],使其获得积极的主观体验。 

例如,在执教《可爱的小动物》(北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一课时,笔者课前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家庭都饲养宠物。于是,笔者请孩子们将小动物带进了课堂。首先,请孩子们与可爱的小动物对话:“我们一起和琦琦的小狗打招呼吧”“彤彤的小猫满月了,我们送上祝福”……让孩子们对小动物产生亲近感;之后,让孩子们和小动物一起玩,了解小动物的习性、性格,学会与小动物愉快相处;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分享与小动物相处的心得与快乐:“你是怎样照顾小动物的?有哪些趣事?你的心情怎样?”激活其生活经验,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热爱。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和愉悦氛围,不仅满足儿童积极的生命体验,让儿童切身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更由此种下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种子,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创造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是品德与生活重要的课程追求。积极的品德课堂必须以生命成长为起点,以培育生命、润泽生命为目的,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幸福,学会尊重生命,培养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能力,才能为其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关注社会生活,培育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包括乐观、专注力、毅力、勇气、真诚、勤奋及其他特质,是个体成功的基本要素。[3]但积极人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的品德课堂应当用社会生活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学会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养成积极人格。 

品德课程中,诸如“共同的责任”(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等教学主题指向学生责任心、诚实守信、友爱宽容等积极品质的培养。教师可围绕主题,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最美司机、“托举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平凡而伟大的事例,触动学生心灵;之后,让学生回顾曾经参加过的社会公益活动,或搜集发生在周围,尤其是父母、亲人的志愿行动,并通过制作手抄报,搜集家长志愿者证书与纪念品,家庭访谈DV拍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家长、亲人的高尚品质,激发其对美好人格品质的向往。例如,在教学“共同的责任”一课时,笔者邀请曾在十六届亚运会期间担任志愿者的本校党员教师走进课堂,通过现身说法让学生真切感受志愿者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表示要积极参加志愿行动,回馈社会。这样的教学用丰富而生动的社会道德生活激活学生的道德体验,引导学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逐渐形成健全而积极的人格。 

学生健全、积极人格的培养往往蕴含在诸多课堂细节之中,诸如面对教学情境所展现的社会现象,学生是积极主动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抵触不满,都折射着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教师要将追求幸福、成就健全人格视为品德课堂的本质特征,以此为指引,帮助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三、扎根生活实践,践行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重视社会组织对个体积极品质的作用,包括幸福家庭、和谐社区、校风良好的学校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媒体等,这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不谋而合。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和人格发展的源泉,品德课堂应当立足生活,并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践行积极品质,追寻幸福生活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购物场所”(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购物体验和访谈,感知社区商店、百货商场、专卖店、超市、小商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异同。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在学生感受与了解传统购物方式的基础上,教师展示网上购物定单,让学生体验网购的便捷,从中认识到新型买卖方式出现的必然性。之后,教师设计了情景“要过中秋了,妈妈为庆祝节日去购物”,让学生展开探究“该去哪里购物,为什么?”“家长喜欢去哪些网店购物,为什么?”以此创设愉快而轻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消费方式,学习理财常识,懂得合理消费,并践行环保观念,享受美好生活。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实践开始,又引领学生走进虚拟的家庭与社会场景展开实践,体验幸福生活,不断涵养积极品质。 

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实践资源。品德课教师要扎根生活实践,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选取鲜活的生活事例,营造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不断践行与涵养积极品质。 

参考文献: 

[1][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张丽黎.积极品德 自助成长[J].中小学德育,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