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塑造人格,读想结合,提升语感体悟。
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有一千个祥林嫂,每个人心中的形象不同,反映到阅读中的语感也不一样,言为心声,往往语感的表达大多是个人心灵的外显。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格,要从语文本身去渗透。纵观古今,大凡传世的名篇佳作,其光耀之处,首先就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正如德国大诗人歌德所讲:“要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激越,笔带锋芒,在于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尖锐,深刻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里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诗文境界开阔,语锋毕现,活泼鲜明,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怀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
教学中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在教学中“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列昂捷夫)。要培养优秀的语文人才,首先要塑造优秀的人格。
阅读与联想结合,想象是一切事物出现的根本,那些感彩强烈的文字,通过朗读,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有些作品在朗读的过程中就应该能够体会其中的韵味与含义,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诗句的画面通过朗读想象出来,体会作者及作品中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古人曰,“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书面文字先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感受,再把它转化为声音,把这种强烈的感受表现出来。
如:《祝福》教学片断:师:你从“你放着罢,祥林嫂!”读出了什么感受?生1:这要分析其当时的情况,这是作者在描写祥林嫂到土地庙捐门槛后,想坦然地参加冬至祭祀活动,四婶慌忙地大声说的一句话意味很深。生2:“你放着罢”只是一个简单的句子,理性意义也很简单,祭祀是个重大活动,不祥人是不能参与的,它的震慑作用就如惊雷。所以祥林嫂当时的反应——“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色,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生3:后来“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头发也花白,记性尤其坏,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直至被鲁家赶出门,沦为乞丐,最终倒毙在漫天风雪之中。
为什么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会产生如此能量?只有“心凝形释,冥合于言议之表”,因声求气,随着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掌握阅读的语调,才能深入地了解阅读的精髓,掌握阅读的方法,才能够保证真正感受到语句所表达出来的语感。语感像一股流水,要导引它流向既定目标,而不致使其随处漫流,从而影响它的冲击力。
二、内外结合,学以致用,促进语用达成。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这是语文教学带有规律性的经验,阅读教学也应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摆脱“文本位”的静止的封闭的课本观的束缚。从单一的课本阅读教学中走出来,开阔视野,把阅读教学放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可以写读书笔记,如佳句或精彩片段的摘录,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收集,内容简介、书评、读后感等。可以组织读书会。读物可自选,也可教师选,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心得体会。可以举办读报会、朗诵会、讲演会。自己选定内容,如诗歌、散文等,经过熟读,或朗读,或背诵;也可先读书,然后写讲演稿,再在会上讲演。可以举办墙报、板报、小报等活动。可因时、因地、因班、因人制宜,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阅读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以致用,静态的、以显性特征呈现的“语文知识”,可以以系统的方式传授和以记忆的方式获得,包括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语体和语法的事实、概念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是身兼两职的语用主体,对于教材而言,教师是接受主体,应尽量扩大知识量,充实知识容量,力求透彻理解教材,并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表达主体,应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是语言文字的接受主体,学生要提高语文能力,必须通过对语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筛选,使之与自己头脑中已存储的信息互相联系并重新组合。
例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教学片断如下:
1.请大家换位思考《雷雨》的人性或冲突等,有的学生说,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说完全虚伪,也不尽然,30年,别人可能早就忘记了,而他保留30年前的旧家具与侍萍的旧照片,甚至侍萍关窗的习惯;有的说,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而不只是一个冷酷、自私、伪善、专制的资本家代表和封建家长。对于他的所作所为,我想更多的恐怕是为自己考虑,而不是为他所代表的阶级考虑,如果我们非要把他的行为看做是维护他所在的那个阶级的利益,怕是“高看”周朴园了。
2.鼓励学生们自行截取某一段,排练一出短小精悍的小话剧。
3.讨论《雷雨》的角色设置或者现实意义。
4.教师给予指导性意见和总结。
首先,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特点决定了确定教学空间的必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受教的指导,教受学的制约,指导只有合乎学的需要才可能是有效的。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曾指出:“教学空间即教学活动范围,指学生的已有经验状态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而教学活动设计的中心就在于通过心理结构的构建以弥补教学空间。”可见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依据教学空间。其次,小说欣赏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欣赏阅读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发展是通过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广泛迁移,从而使这些不同的个体经验得到不断整合及类化而实现的。”这就是说,不仅要学生了解有关小说的文体知识与鉴赏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欣赏阅读小说的心智技能。
依据这一教学目标,借助学生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内容,我们设计了准备性测验;之后对高二学生实施测验并分析评价了测验结果,从而确定了教学空间。这次准备性测验共设计了六个题目。
一、我过去读小说的动机(包括增长知识、寻求刺激等6个选项)。
二、我喜爱这样的小说(包括情节、人物、主题、语言方面的10个选项)。
三、我喜爱的人物(以初中所学小说中的15个人物为选项)。
四、我喜爱的小说及喜爱的原因。
五、我过去读小说时的思维程序(设计成选择填空形式);我是怎样看出人物性格与小说主题的,我对小说表达的技巧有何了解。
六、我对去读小说的效果(包括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审美评价能力,了解了阅读方法等6个选项)。
准备性测验之后,我们又对测验结果作出如下分析评价:
一、大部分学生阅读小说的动机是消遣、愉悦身心和增长知识。阅读的效果是丰富了情感世界,提高了审美评价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
二、大部分学生喜爱惊险、幽默、通俗且结局圆满的小说,对于主题深刻、语言典雅、人物有悲剧命运的或灵魂丑恶的小说还欣赏不了。
三、大多数学生喜爱一部小说是由于情节动人或语言生动。《水浒》、《西游记》受到普遍喜爱。
四、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作用,情节的波折,伏笔与照应等写作技巧比较了解。
五、大多数学生阅读小说是按照由情节到人物再到主题这一过程完成的,说到读小说的效果,极少表示“了解了阅读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教学前测,可以看出学生已基本掌握小说的文体知识,初步具备了欣赏能力。但是审美趣味与评价能力还待提高,还需要给他们以程序性知识并反复训练以提高欣赏阅读和心智技能。这就是我们确定的整体性教学空间。
整体性教学空间确定后,还必需确定每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空间,以便具体设计教学活动。为此,我们不仅设计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还专门设计了“捕捉初感”这一活动步骤。要求学生初读后谈论自己的感受,提出疑问。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比如初读《祝福》,学生可怜祥林嫂丧夫丧子,却难以理解不能参与祝福祭祀活动对祥林嫂的精神打击。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已有准备状态,就可以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教到实处。学也就更有积极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空间也不是凝固的,对教学空间的把握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还要利用阶段性测验及时反馈,不断发现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活动计划。
由于贯彻了“教学空间决定性原则”,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到了实处,讲在了“点子”上,体现了程序优化原则,有利于心理结构的构建,加速了学生欣赏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本单元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关键词:文化早餐;创设美的情境;热情;参与
虽然进入教师这个角色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语文教学还是个新手,但对于教学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最怕的就是在我的课上学生没有激情。老师在上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现在的语文教学再也不是以前的“一言堂”和“填鸭式”教育了。那么,如何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变的鲜活生动呢?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发现具有“90后”特征的学生渴望展示自我,渴望诠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下面根据本人点滴的工作经验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我设置了一个叫文化早餐的活动,就是在我讲正课之前的三分钟里,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进行一些语文小活动。目的就是活跃活跃课堂气氛。形式不限,只要求能提高大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各尽所能,或讲故事、讲新闻、说笑话,朗诵,读后感、成语故事、谈感受等等,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他们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事物,收集周围的题材,有关于生命的话题,关于亲情的话题,关于理想的话题。学生们都很真诚,当一位同学看到菜市场发生车祸时,他在交流中告诉同学们骑车要注意安全;还有一次当一位同学说到“天气越来越冷了,希望大家要注意身体,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同学们和我都感受到了一阵温暖。这样一来他们的洞察力越来越敏锐,而且也大大提高了他们分析总结事物的能力。表达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浓了,他们内心深处最需要的是理解,是表达交流,是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既使学生展示了自我,又在无形中提高了成绩,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美充溢课堂。在很多同学看来语文课就犹如一幅陈旧的黑白图片,暗淡而模糊。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美,在教师――文本――学生的互动中,让它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首先要带领学生?感受文本之美 ,语文课本上的经典作品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着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心怀天下”的情操美,苏轼《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情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结构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语言美……把这些美充分挖掘出来,充分展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得到无比的享受、无比的喜悦,本身就是一种美。
其次教师还要创设氛围之美 。仅仅挖掘出作品的美,还不够,在课堂教学中,还要营造审美氛围,这一点,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力了。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渲染,使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动之以情”就是这个道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近而转化到学生自己的人际交往中。所谓“没有感情投入的课,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尤其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只有尽情流露真情实感,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激情。
教师只有自己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朗读吟咏,便于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良好的课堂气氛起到积极渲染的作用。如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教师就可以用激越高昂的语调朗读,来体现苏轼笔下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下阙特别是结尾兼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进行朗读,来抒发作者包裹壮志难酬的感慨。通过朗读,这首词高远的意境,磅礴的气势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了,从而更好地理解词的内容及苏轼词的特点。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这样,既根据文章内容融进了感情,又读出了其中的喜怒哀乐。
三、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的使课堂民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否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情意,是学习成败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角色,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互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对作品内容反复咀嚼、体验,并联系自身和社会,把自己经历的情感体验由联想想象状态转化成语言的现实一一写出来或说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把作品中的高尚情感真正理解并迁移,直至达到个人感情的升华。
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组织起了“走上舞台”活动。就是将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和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阅读篇目由学生自主组成的小剧团改编成小剧本,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用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角度来诠释文章中的精彩。前段时间我们正好上古代戏曲单元,我让他们自编剧本,他们呈现给我的东西让我吃惊。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丰富的知识让我也受益匪浅!真所谓教学相长。 “窦娥”、“贾宝玉”、“祥林嫂”……都被学生搬上了讲台,并且这些人物形象经过学生们的重新塑造,又增添了一些时代感和诙谐意味。
【关键词】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新课标要求推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其中要尤其注意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另外,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高中语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目标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经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以及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尺度,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学生会由于畏惧老师而不敢发言,自主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认真听取学生的各种想法,不要轻易否定,要肯定答案中的合理成分,并借此机会加以引导。例如在学习贾平凹《我不是个好儿子》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认为生活在城市中不能照顾母亲,这是现代生活中很普遍的现象,不能仅仅凭此断定贾平凹不是一个好儿子。这在课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学生纷纷讨论课堂,气氛一时难以控制,若老师断然否定学生的观点,批评其不认真看课文时,很容易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可借此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探讨,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支持该学生的观点,也可反驳此观点,教师再对此加以适当引导。结合文本,从本来的写作时间,母亲为儿子所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贾平凹对母亲的感情以及文章的主旨分析即可得出,作者身上浓厚的孝道观念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使贾平凹心里产生了深沉的愧疚感。针对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应当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等等。如此将课文中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又肯定了学生自主回答问题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提供了解读课文的不同角度,有利于学生实行自主学习。
二、侧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侧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方法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指方法的重要性,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也不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而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并且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学生在课下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学习获得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以现代文阅读为例,如何理解标题在全文中的作用,标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自然与作者的写作主题、情感相关,可以说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观察到作者的内心。
当然,标题也可能与主旨相反,《祝福》虽有对祥林嫂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对鲁四老爷一行人的反讽与批判,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标题切入法迅速切入文章的主旨,节约阅读时间,这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知识极为重要,这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谓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相关的学习方法指导书籍,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
三、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人或者两个人以上参与的学习行为比一个人学习更有效率。这主要是因为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参与者不仅需要获得知识,更要输出知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加工信息的过程,能够提高参与者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而且,不同的参与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正所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能够为其他人提供思考的角度,通过集思广益,获得最佳的解决方案和问题答案。高中语文也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小组进行互动研究,搜集相关资料,探讨相关的疑难问题,解疑释惑,确定最佳方案。在此交流过程中,不同学生由于分工不同,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这篇文章时,由于叙述者的特殊性,与作者的感情态度未必相一致,其主旨和情感具有多重的解读性。教师就可以以此为题,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特殊经历、本文写作的相关背景、甚至与鲁迅故乡相关的文章,别人对鲁迅的评价以及与情感相关的表述在文本中的体现,综合考虑进行确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解读必定有所不同,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组内探讨和组间交流,分享心得,总结学习的方法与心得。
四、注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努力发掘生活中的语文材料,学会学习迁移,从而扩大语文学习课堂,这样的学习才能够真正叫作自主学习,即随时、随地、自发的学习行为。并且,教师要让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者写作读后感,组织学生进行定期交流,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