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人才培养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同时对旅游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研究了目前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特点,以及旅游人才的产业、政府、学校三位一体的多渠道培养方式。

【关键词】旅游人才 需求 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2007年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3187.3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1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23.5%;国内旅游人数16.10亿人次,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5.5%和24.7%。行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人才供不应求,旅游市场迫切需要适应时代、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1 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1.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

1.2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新兴的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高素质专门人才走俏人才市场,是由于旅游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国内的旅行社之间已经开始上演人才争夺战,各旅行社使出浑身招数吸收高素质人才。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

1.3国际旅游人才需求增多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也提出了由目前的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国的入境与出境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出境旅游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涉外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很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涉外旅游人才更加重视了,具有较好旅游管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人,正成为旅游界争相聘任的对象,懂外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了旅游界的宠儿。

1.4旅游人才分布不均

旅游人才的分布不均表现在不同的旅游行业人才分布不均。目前在国内,酒店、旅行社较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景点景区更吸引人才,也导致了酒店和旅行社比景点景区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而景点景区所招的人才素质偏低。目前最需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是一些稍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2旅游人才的培养

2.1搞好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人才战略规划是旅游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根据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旅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力求使旅游人才总量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旅游人才结构与旅游产业结构相协调,旅游人才素质提高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同步,实现旅游人才资源持续开发与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

2.2重视大专院校旅游教育改革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涉及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近30个相关专业的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旅游教育改革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专业的设置与发展应走向规模化和特色化。为了适应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的拓展、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必须在“规模化、特色性”上做文章。各院校要善于洞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实现跨越发展。

(2)专业培养目标应体现综合性与多面性。旅游业是涉及众多传统行业和社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其成功发展依赖于有关专业和部门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旅游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旅游发展的整体意识。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是个性化需求,市场机会把握、新产品开发、产品促销等环节将成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因此,未来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战略管理知识,经营决策、业务开拓、等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性。从国际旅游教育发展来看,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旅游教育的一大特色。当前旅游企业普遍认为,创造性人才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是接近企业需求;二是能迅速融入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旅游院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校企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3重视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为了保证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所有的旅游企业管理者几乎都坚持“员工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旅游企业的培训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决:

(1)高层领导和部门的经理一定要真正重视培训。现在很多企业、部门的培训都是交给培训部或副经理,有时是中层来抓。虽然口头上喊重视培训,但行动上不做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2)严格挑选培训教员。就如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旅游一样,不是所有的旅游从业者都能搞培训。培训教员必须是一个各方面素质都比较高的人员,要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质量意识,能熟练掌握饭店的经营理念,还必须懂得如何领导群体,并运用各种技巧使学员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

(3)对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分清主次,可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对于企业普通员工培训可采取定期从国内外权威的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聘请教授或专家来讲学。同时可挑选业务骨干,管理人员,找出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走出去,向其他的同行学习。

2.4加强导游员的考核与管理

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形象。要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加强对导游员队伍建设的管理,严格按《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严把导游人员资格准入关,加强对导游员的年审培训和淡季教育,不断提高导游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各方面的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结构较为合理、数量充裕的导游员队伍。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国家旅游局,2008,08.

[2]吴建冰,葛莉.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趋势的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第2篇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慧旅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慧旅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互动式

[作者简介]蔡洪胜(1969- ),男,北京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贾晓龙(1981- ),男,北京人,北京工业大学通州分校旅游管理专业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北京 1011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52-02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颁布,表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到了新的转型提升时期,“校企一体化办学”将作为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实践的深入,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遇到了许多实质性的困难,特别是如何建立具体可行的机制来持续推进校企合作,从根本上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达到校企合作的互利双赢目的成为普遍关注和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发展现状呈现两种态势,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深层次双向合作,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是一种多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合作关系。相对来说,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合作,往往表现是一种简单的劳务合作关系,校企双方由于各种原因对合作总是浅尝辄止,是一种被动的合作。因此,研究深层次的“互动式”校企合作来优化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了。

一、现阶段国内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

1.国际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最早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是在企业和院校同步进行,同时又以企业为主,特别强调企业实践和在院校理论教学的密切结合。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企业深度参与,其培养的学生具有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培训生双重身份。(2)澳大利亚TAFE教育模式。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即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其教育模式核心为行业在教育中发挥突出作用。在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实训基地建设等。这种模式的特点重在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突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往往由企业主导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如安排院校学生参与企业实际经营,将学生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在小学期的空余时间。合作教育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原则,分为工读轮换、半工半读、劳动实习、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四种基本模式。

2.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1)浅层次的实习基地式合作模式。此类合作模式主要指高等旅游院校专业按照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并充分利用旅游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旅游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合作协议,落实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并落实学生就业工作。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院校间的合作关系仅限于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实习实践岗位。(2)中层次的实习就业基地合作模式。高等旅游院校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由校企双方知名专家和技术骨干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旅游企业的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旅游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关系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与就业两个主要层面,属于中层深度合作。(3)深层次的全方位合作模式。校企双方相互渗透,高等旅游院校针对旅游企业的发展需要研究各类横向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提高整体效益。旅游企业也主动向高等旅游院校投资,建立各种类型校企合作实体,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的建立。在这种模式中,旅游企业与旅游高等学校间的合作关系不仅局限在人才培养与实习就业,更关注校企双方的自身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属于深层次合作。

二、目前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通过真实的实践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可现实是校企联系合作不紧密,缺乏长期协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往往根据教学计划把学生简单地推向市场,而不注重市场的反映;旅游企业也是消极被动地接收实习学生,对其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甚少,个别企业甚至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只是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

2.“双师型”教师缺乏。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特指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由于高教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专业教师“临危受命”,虽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储备,可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导致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符合市场需求。

3.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往往是校企合作的关键。目前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很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仍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实习安排不够合理,一般在第五学期甚至第六学期才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可由于旅游企业淡旺季明显,这种实习安排不能够产生削峰填谷的效应,结果是没有达到实习的目的。

4.合作机制不健全。从整体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尚未建起一套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双方义务、责任和权利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负责指导、管理、监督和考核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也没有较为权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或指导手册。合作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校企双方的利益很难得到相应的保障,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基于校企互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思路

校企互动办学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其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确定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等,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改革任务。旅游企业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充足,实际上,校企互动办学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而基于校企互动的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则必须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培养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理论知识,具备行业所需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从事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认知实习+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备行业所需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互动性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强化校企联合教学,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聘请行业专家,将行业内容不断渗透课堂教学中。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开放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从以前的单项技能培养转变为现在的综合能力培养。

3.机动的教学组织方式。改变现有的3学年6学期制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大、小学期混合制的教学组织方式以适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

4.多样化的教学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积极倡导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和互补性。对于通识教育的基础理论课程采取集中统考为主,辅助以作业、论文,注重考核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课程以考核应用能力为主,采取撰写调查报告、设计、策划方案、专题研究报告或口试答辩等形式。对于实习和实操技能,采取校企联合考核,并以企业考核为主的模式。

四、校企互动型人才培养方案内容

1.课程体系设计。(1)压缩部分模块,合并同类课程。压缩基础课程模块比例,将涉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内容贯穿到专业课学习中来,要求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融入相关内容。同时,合并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将相似或相近的课程内容由多位专业教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完成。(2)增加专业实践和实习模块。除了传统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和定岗实习之外,还应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增加工读轮换、劳动实习、综合实习实践等各种新兴的实习方式。(3)设立校企互动模块,开设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是校企双方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开发出的针对性强、适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此类课程应该是高等旅游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4)保留专业实操课程教学。保留茶艺、调酒、摆台、铺床、导游、计调、外联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放在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5)加大旅游英语教学,保持三年不间断。创新英语教学,在大一开设基础英语培养阅读能力,在大二和大三开设行业英语和职业英语,重点训练英语听力和口语。

2.构建校企互动实践教学平台。(1)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训平台,主要包括导游模拟实训平台、酒店综合实训平台及旅行社实训平台,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将基础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行业基本技能。(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高星级酒店和大型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找到满足双方利益的切合点,双方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建立灵活的“三学期”制模式。灵活把握学期制模式,除了传统的大小学期外,还可采用实行“三学期制”模式,即两长一短三个学期,不仅可以满足高等旅游院校实习实训要求,还可以满足旅游企业用人需求。

4.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企业共同制定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培养规划,利用企业资源共同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适时聘请有较高水平的在实际部门工作的客座教授和实习单位的经理作为实践课兼职教师,形成社会师资群。

校企联合办学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不断探索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在分析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基于校企互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达到旅游院校、旅游企业、旅游专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外比较研究――以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9(2).

[2]鄂英子.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

[3]陈佳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项目训教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6).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培养;非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162-03

旅游教育目前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上都与旅游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多数旅游院校由于起步晚,没有经验,在办学上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是套用办学较早的旅游院校模式,没有根据旅游产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和灵活地安排课程,专业雷同,在教学内容上也大同小异,缺少针对性,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就业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不高,很多其他经济管理类,甚至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都可以从事这项工作,形成了一个单向替代的尴尬局面。因此,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非同质化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主要考虑旅游本科教育。旅游本科教育是旅游高等教育中一个独立的基本的层次,也是一个最重要最特殊的层次,它在一定意义上是旅游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志,不仅是为学位研究生教育做准备,而且也直接关系到旅游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本研究对高等旅游人才的界定为在旅游高等院校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正规本科教育,能够并且愿意从事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2)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完整培养过程;(3)为实现培养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与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这几大要素的综合作用。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非同质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将培养模式中的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进行调整,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降低其流失率,使湖南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1.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学者对旅游教育模式的研究[1]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理论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旅游教育现状出发。如李华闻(2005)从旅游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教学方法以及与科研分工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特色旅游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陆运洪(2006)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应该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段文军(2012)分析了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第二,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如徐峰(2006)从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指出旅游专业教育要通过人事制度、招生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达如罕(2012)探讨了如何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2)实证性研究。主要对具体院校情况进行研究。如施琼(2006)以中国地质大学旅游管理教学为例,提出我国旅游教学模式构建的路线;罗盛峰(2011)通过分析广西高等旅游教育现状提出广西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相应对策,如加强专业教师培养、改革培养模式、适应区域发展新需求等。也有一部分学者针对湖南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如阎友兵认为改变湖南旅游教育现状的对策主要有:加大旅游教育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旅游教育的规范化;教育层次的多样化;联合办学;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等。

2.国外研究概况。国外学者对于旅游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一般以区域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英国的Goodenough(1993)在分析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关系的前提下,提出旅游教育体系的建立应以地理学为基础[2];Deirdre Kelley-Patterson,Christeen George(2001)以心理契约为基础,提出旅游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旅游产业需求与学生自我定位之间的差距问题;澳大利亚:Sue Becton,Brain Graetz(2001)以维多利亚地区为例,定量分析提高服务技能对旅游产业、旅游教育方式的重要性[3];亚太地区的Shalini Singh(1997)分析了旅游教育和旅游培训的区别,建立适合印度旅游产业发展的教育模式[4]。在实践方面,国外旅游高等教育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瑞士和澳大利亚。美国旅游高等教育中办学特色表现为校企结合,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瑞士的旅游高等教育主要为饭店教育,最具代表性的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洛桑模式”的特色体现在“两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二是书本知识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指导相结合。澳大利亚的旅游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第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第三,政府、企业、院校建立合作体系。第四,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第五,注重继续教育。综上所述,国外对旅游教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职业培训方面,对于旅游高等教育的研究则一般以区域为单位,偏重于实证性研究,在本科教育的研究侧重于课程方面,结论具有区域针对性和指导性。国内的研究基础较弱,研究领域侧重于职业教育、教育培训、高等教育等,研究如何实现旅游高等教育非同质化教育模式的则相对较少。

二、旅游人才培养同质化原因分析

高等旅游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1)专业设置缺乏规范。由于社会对传统学科,如历史、中文、地理等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迫使一些高校专业向外扩展进行自救,在这些学科下开设旅游专业,养出来的人才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限制,从而使其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规范。(2)教育规模效益差,培养目标同质化。很多旅游高校走的是数量扩招型的发展道路,局限于教育经费和起步较晚,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中没有针对旅游人才市场需求,没有准确判断办学的市场定位。(3)课程体系不完善,整体优化水平不高,多数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是由地理、历史等其他学科转向而来,课程设置因人而设,无统一规范,主体课程缺乏,学位课程不明确,课程设置滞后,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4)教学模式落后,缺乏现代化意识。部分旅游高等院校仍在沿用“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5)师资力量薄弱。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5]。

三、旅游人才非同质化培养模式研究

旅游人才非同质化培养模式流程如图1所示。

旅游人才非同质化培养模式可以从旅游人才培养目标非同质化、旅游人才培养体制非同质化、旅游人才培养过程非同质化、旅游人才培养输出过程非同质化入手。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目标规划方法,在预测旅游业从业人员规模和层次的前提上,按旅游业的发展指标,确定旅游教育的层次、方向和规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则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应该有所区别。(2)扩大对口招生的比例,适当降低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旅游从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门槛。录取时尊重学生意愿。(3)在办学体制方面,实行校企合作,校与校加强交流的办学体制,建立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布局合理的长期而稳定的实践基地。(4)改变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各旅游高等院校应改变单纯依附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以各种途径吸引企业资金参与办学体制改革。(5)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专业实践四个环节实现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非同质化控制。对现行课程体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按照“深化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挖掘学生专业潜质”的思想,由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实习环节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等3大课程模块,组成模块群课程结构。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录像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1/3以上。健全一套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实习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包括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基地的安排。(6)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专业自豪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鼓励学生报考导游员证、计算机等级证、职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金伟,胡天舒,苏彩云.近三十年来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状况与述评(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4):38-42.

[2]Goodenough R.A. Planning for Touris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1990s: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J].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1993, (1):57-72.

[3]Sue Becton,Brian Graetz.Small Business-Small Minded?Training Attitudes and Needs of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 (3):105-113.

[4]王敏,宋海岩.国外旅游高等教育研究文献述评[J].旅游论坛,2011,(03) :119-123.

旅游人才培养范文第5篇

(吉首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创新改革,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也进入了改革创新新阶段,传统的只单独掌握单独技能的旅游人才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复语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当前旅游人才培养在外语语言类单一状况的局限。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中部,幅员辽阔,是汉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未经污染的天然美景,因此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经济的主要命脉。而复语型人才的培养在旅游业内有着深刻的意义,本文将针对现阶段武陵山片区复语人才类型以及对复语型人才培养进行具体的剖析。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复语型人才;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XJK015QGD011);2015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5JSUJGB26)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的一支新队伍,我国运用“复语型”人才培养教学的学校现已有很多,比如:上海外国语学校,天津外国语学校,昆明外国语学校,大连外国语学校等等。而针对旅游业来说,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多领域外语人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武陵山片区高校也从自身的特定条件出发,从“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体制和对“复语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积极开发出不同类型的“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武陵山片区“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复语”亦可称为“双语”,或“多语”,“复语型”外语人才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讲的“双外语、多语复合型人才”。就武陵山片区“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而言,“复语方向”有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的传统培养模式,是一种具有复合型、创新型特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武陵山片区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注重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上也偏重旅游实用和实践,充分的满足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愿望,更符合该地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此外,对于其体制的特殊性,则体现于利用学生所学的外语与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从而丰富外语知识,偏重学生的实用和实践,以做到学以致用,目前武陵山片区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复合型”教育模式,在充分的激发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渴望的同时,也培养出许更多复合型旅游应用人才。而这种人才对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武陵山片区的地理优势和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植,促使武陵山片区各高校积极培养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复语型”旅游人才。并将培养“复语型”旅游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良好交际能力很重要,旅游业主要看中其应用性,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出从事旅游工作高度复合型外语人才。

2 武陵山片区“复语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现阶段武陵山片区较多高校采用的是“复合型”教育的模式,“复语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在教学观念更新的基础上,教师应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为了使学生开拓视野,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层面上,应该在理论基础学习的同时,增添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再将必修课酌情减少,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真正的了解其意义所在,极大的弥补了学生外语之外专业知识的不足,实现培养“复语型“人才的实际意义。

其次,师资队伍不完善。武陵山片区参与复语型教学的教师,一般存在拥有较强理论教学实力,但是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阻碍了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复语型”任课教师,也应该加强培训和进修,学校提供教师到景区和国外深造的机会比较少,导致教师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再次,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度不完善。理论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却相对薄弱,这是现阶段武陵山片区“复语型”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在加大与企业联合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注重与企业内部的分工们不应该只是提供实践的场地,草草了事,应该做好与企业人员的具体分工,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真正的参与其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第二课堂的价值意义。大连外国语大学在“复语型”教学方面就值得借鉴,复语俄语系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俄罗斯十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每年选派大批学生出国留学,有留学经历的俄语专业毕业生大约占75%。近年来,复语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办学层次,教学模式多样化,现已形成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外语、2+2,2+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听、说、读、写、译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专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学生还经常作为志愿者参加大连国际服装节、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及国家、省、市组织的其他大型活动,均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3 武陵山片区“复语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

针对武陵山片区“复语型”旅游人才教学模式来说它结合了外语专业与旅游专业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国外“复语”教学的模式,制定教学策略,设置教学课程,加强教学测试,注重跨文化教学能力,发挥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旨在培养适合武陵山片区所需要的高素质,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其地域性特色与专业化挂钩的实用性教学理念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的特殊性、教学质量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突出性等方面,缔造出极具武陵山片区地方特色的旅游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程设置的双重性。专家曾说过:“扎实的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针对于“复语”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由于要学习两门外语,在时间上就比较紧张,所以设置科学的教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扎实的外语基础也尤为重要,扎实的外语基础可以说是他们的本色,而出众的第二外语能力则可以说成是他们的特色。设置科学的教学课程与专业的基础平台相结合,落实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夯实主修或者选修的多门外语和关于旅游业的专业知识。据调查一般接受“复语”型教学的学生接受相关专业第二外语加上基础阶段学时数总共约占专业课教学的18%。从第五,六,七学期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实际应用和旅游专业文化信息的导入。设置英语学科与旅游专业相结合的特色平台,使学生学为所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北外校长彭龙认为,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师资,目前“复语”型教学还处在初级阶段,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把握教材的尺度挑选适应“复语”型教学学习的教材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这时担任复语教师就应该根据当前最新动态将教材及时更新,保证教材的应用化和及时化,并具备创新精神,针对旅游业的复语教学,教师就应该及时掌握武陵山片区的风土人情,旅游区,旅游景点,及行政单位,使教材具有新意,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同时担任“复语”型教学的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每位同学在学习中的不同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如果说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过硬的师资队伍,那么复语型人才培养对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注重学习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复语”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一味的课堂学习是学生敢带乏味,而课外的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第二课堂的作用,比如说北京语言大学在“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上,学校主动适应国际人才市场和国内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发展边缘、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学校已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合理、内容比较充实的学科体系,在学生实践训练和对外交流上,北京语言大学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广泛。截止目前,同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法国、巴基斯坦、突尼斯、韩国、埃及、澳大利亚等二十多个国家的近百所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充分地给予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地作用。针对于武陵山片区的实践教学,教师可在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区设定学生的实践点,并与国内外相关企业联合,在旅游区内学生可作为导游,志愿者,向国外企业人员介绍湖南旅游景区内的景点,风土人情,进行沟通和交流,设置角色,练习情景对话,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紧急情况下处理事务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以说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

为适应全球化高端人才市场的需求,将武陵山片区的文化推广出去,进而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就需要培养高素质,多技能,宽领域的创新型“复语型“人才。因此必须在武陵山片区各大高校专业教学中积极实施“复语型”教学模式,促进了旅游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满足当前武陵山片区人才市场的需求,从而实现对旅游业外语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变革。

参考文献:

(1)马晓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新俄语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