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1篇

一、紧密联系生活,建立自身经验与新知识间的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参与学习的,而是会带入自己的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学生的认识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识与自身经验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如能量的转化与煤、家庭液化石油气等燃料,化学反应速率与蜂窝煤的使用、冰箱保存食品、加酶洗衣粉,原电池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电池等,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过去已了解的经验,以此引入课题,学生能主动创造条件,身临其境,逐步深化自己对新知识的领悟。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方式多采用注入式、灌输式,往往重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这样学生记住的知识常常是片面的、零碎的,具体应用时提取知识相当困难,导致知识与应用能力严重脱节。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把原理、规律直接灌输给学生,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毫无帮助的。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循着原理、规律的链条,实现每一环节新的知识点的累积,使学生既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并顺应新知识,及时实现旧知识结构的改造与重组,逐渐形成完整的、结构化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应用中达到随心应手的程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的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积极、热情、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既有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教师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使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中构建完善的、有序的知识框架。我们教师要注意从旧知识的拓展中创设新问题,引发学生内心冲突,动摇原有的认知结构平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它是化学平衡理论的延续,教学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化学平衡及其特点激活旧知识,然后提问:饱和NaCl溶液中析出晶体有哪些方法?学生回答:蒸发结晶、降温结晶。追问:还有吗?实验:4mL饱和NaCl溶液中滴加1—2滴浓盐酸瞬间析出大量晶体。问:析出的晶体是什么?浓盐酸起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加入浓盐酸增大了Cl-的浓度。问:为何增大Cl-的浓度能析出NaCl晶体?由于前面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学生心理隐约明白,但又无法具体解说清楚,达到一种“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

三、积极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热情

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精心选择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利用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使之更有效地、合理地、完整地解决问题。如“沉淀转化的条件”的探究,我们以探究型实验为切入点,通过以下步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沉淀转化的条件是什么?

(2)设计实验专题:学习小组根据问题设计沉淀转化的实验进行探究。

(3)实验探究:学习小组根据设计内容开展探究性实验。

(4)专题讨论与小结:各小组以“沉淀转化的条件”为主题组织讨论,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作专题总结陈述。

(5)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反思与评价,完成知识结构的意义建构。

这种通过同桌互助、小组学习、团队探索等方式的合作学习,以及因此而为学生创造的学习情境与氛围,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原理、规律的感悟、理解,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而且其所焕发的团队精神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科学的热情。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2篇

【题目】2012年春节期间,一起镉污染事件备受关注,多部门积极检测并处理,采取了以下两种方法。

方法1:絮凝剂富集法

聚合氯化铝(PAC)分子结构大,吸附能力强,成本低,所以这次事故处理投放了大量的该物质作为絮凝剂使镉离子固体化。

(1)AlCl3水溶液呈 性(填“酸”、“碱”或“中”),该水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AlCl3在水溶液中也能产生一种絮状吸附物质,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产生絮状物的过程_________。

(2)一定温度下,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铝固体,每转移1mol电子,放热

a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

(3)Al2O3的熔点远远高于AlCl3的熔点,而工业冶炼铝采用电解熔融的Al2O3而不是AlCl3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氯化铝的二聚体结构如下,其结构中所有化学键类型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若不相同,分别是_________键和_________键。

方法2:弱碱性沉淀法

加入碱使镉离子形成沉淀,再加入絮凝剂使沉淀颗粒变大。此次处理加入食品级烧碱调节pH值。

(4)与用熟石灰相比,分别写出一条用食品级烧碱调节pH值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_________缺点_________。

(5)弱碱法沉淀形成白色的Cd(OH)2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沉淀溶解平衡:

Cd(OH)2(S)Cd2+(aq)+2OH-(aq)

常温下,Cd(OH)2溶液的溶度积Ksp=c(Cd2+)﹒c2(OH-)=4×10-16(mol/L)3,国家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镉不得超过4×10-8mol/L,要使柳江水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需要先将水的pH值调至_________(为了便于计算,所给数据与实际数据稍有出入),CdS为黄色,其溶液的溶度积为1.4×10-29(mol/L)2,向饱和的Cd(OH)2溶液中滴加0.1mol/LNa2S溶液,现象为_________。

(6)有关镉及其污染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污染物的排放实际是有价值的物质排错了地方

B.金属镉可做成原子反应堆中的中子吸收棒,广泛用于电镀上

C.镉因可能造成重金属污染不应开发

D.镉相关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操作

【命题意图】该题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运用所学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问题,提高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热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以镉污染为载体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机组合,并融入了结构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考查了盐的水解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键与其决定的物质类别、沉淀溶解平衡计算以及资源利用中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

本题为原创题,情景新颖而真实,曾用于2012年高三开学考试,有较好的区分度。题目的综合性较强,包含的知识点较多,凸显能力考查,难度适中。

【解题思路】(1)运用盐的水解知识解答,单一盐的水解难度不大。(2)写出并配平金属铝与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注明物质状态,根据所写反应方程式转移电子数计算出对应的焓变,注意焓变的正负号和单位。(3)依据离子化合物的鉴别方法或结构中电负性的知识找出原因,结合铝的价电子数和题目所给结构式判断铝周围既有共价键又有配位键。(4)从食品级信息入手,说明所用物质的安全性,也可从二者的价格差异分析,另外还可结合溶解度较大的强碱会导致配套使用的铝元素大量以[Al(OH-)4]-的形式进入水中,造成二次污染等。(5)用题目中的溶度积与国家规定的饮用水镉离子最高浓度,计算出最低浓度,再结合水的离子积与pH值计算公式得出结果,利用二者溶度积判断沉淀的转化。(6)结合镉元素知识和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常识进行判断。

[参考答案]

(1)酸;c(OH-)

(2)2Al(s)+3Cl2(g)=2AlCl3(s) ΔH=-6akJ/mol。

(3)AlCl3为共价化合物,Al2O3为离子化合物;不同;共价;配位。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52-02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化学学科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高考必选模块。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研究层次的多样性和交错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除模块的教学功能、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多元化的设计策略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从课程标准的研读中领悟《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教学功能价值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内容主要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以及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三个方面来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通过本模块的学习让学生在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认识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初步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正确观念。二是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所遵循的规律,知道化学反应原理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如何应用。三是赞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合成新物质对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能列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四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促进学生的化学素养。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怎样看待物质和物质变化、学会研究化学和化学变化的方法、学会怎么看待化学,学化学可以干什么,即化学研究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有志于从事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化学反应原理的相关知识,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好基础。

二、研究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总结得到的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涉及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方向、限度、速率以及机理等方面的问题。与原教材有相似之处,与《化学必修2》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变。内容变化了,增加了熵与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性、电离常数、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要求变化了,某些知识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例如,盖斯定律从“阅读”提高到“能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从“了解”提高到“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转化率”等;内容组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增设了很多栏目引导学生探究、分析、比较、归纳,更加关注化学与社会的联系,突出化学的应用价值。该模块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抓住两条线:一个是模块线,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模块的功能定位、教育价值、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不一样的;第二条线就是要纵向地看到必修、选修和高考这三个层级在处理相关内容时的学习水平差异性。不可盲目拓宽原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找准内容的定位。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衔接(原电池、电解池、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注意教材内部内容的衔接(反应焓变一反应方向的判断一化学平衡移动一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如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注意与大学内容的衔接(焓变、熵变、化学反应的方向、沉淀溶解平衡)。例如,原电池这部分内容在必修阶段就是为了建立“化学反应能够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这样一个观念,以原电池作为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能量转换的观点,所以它的重点不在于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的认识,也不在定量的计算。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的要求是理性的认识水平,要讨论电极反应、电池反应、原电池的本质,包括原电池的各种变式金属腐蚀的问题也会涉及到。不能因为看到高考题出这样的题就认为必修教学讲原电池也要讲到这个水平,这就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违背新课程“分阶段学习、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是不符合新课程的课程结构设置的。

三、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明确知识脉络,抓住认知脉络,设置问题线索,提供事实和证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基于以上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分别进行以下线索的设计知识脉络一已知脉络一问题线索一解决问题的证据,然后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2 重视运用逻辑推理,凸现原理形成过程。化学反应原理是人们通过对大量化学反应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的,它的形成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特征――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采用归纳法、运用逻辑推理得到一般规律性结论,达到深化对过程本质认识的目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实验、图像、表格、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常见的直观教学手段,将化学原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例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图进行直观教学;在电化学基础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观过程来直观演示原电池、电解池原理等。

3 重视概念学习的层次性,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概念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化学基本概念的层次性。概念教学的处理要把握四个层次: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教学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即如何去研究概念,如何获得概括性本质的认识;概念本身承载了认识的方法和认识问题的思路;不仅建立具体的概念,还要形成基本观念,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根据教学经验或问卷调查探查学生的已有概念,找到学生认识的生长点,再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来完成对概念、原理的认识。例如,在“焓”的教学中,既不要引导学生从化学热力学的严格定义上了解“焓”的概念,也不能避而不谈,要让学生知道“焓”是科学家为了便于计算反应热而定义的一个物理量,它的数值与物质具有的能量有关。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化学反应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选修4;整合;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6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化学的教材由必修和选修教材组成。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各章的许多知识点在必修1、2教材中均出现过。许多教师认为选修教材是必修的重复,编排很不合理,甚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按旧教材的思想去教学,必修课堂随意拓展加深,导致学生感到化学难学而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笔者认为新教材编排更合理,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知识由浅至深;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生成自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教学中若教师不对教材进行整合(以选定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以达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易变为重复教学,学生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低。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教学中注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可提高选修4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概念原理教学的整合

概念和原理是人们从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能指导实践。《化学反应原理》有许多概念、原理,能正确认识这些概念和原理,对学生认识化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但这本教材,由于编排的需要,许多有关联的概念原理分开了,这就易使学生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概念原理。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固体只有难溶电解质才有溶解平衡,而易溶物如NaCl,它的饱和溶液则没有,无法解析为什么可用排饱和食盐水收集Cl2。其实,教材在第二章P25-26已对溶解平衡作介绍,只要是饱和溶液,均存在溶解平衡。只不过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对象是难溶电解质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将这两个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对溶解平衡认识更全面。又如《弱电解质的电离》中“弱电解质”的概念教学,涉及到必修1电解质的教学,而电解质又与导电性、化合物有关,在教学时,教师可类似如下图整合这些概念,练习予以巩固,使教材顺利衔接,也可让学生学习后自我整合。

类似有关联的概念原理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还有很多,如电冶金、放电和充电等,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适当整合,使学生正确认识概念和原理。

二、把握教学的重点

《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大部分在必修教材已出现,但这些内容阐述的深广度并不同。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在必修2重点探究外因对速率的影响结果,而选修4在探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些外因引起速率变化的本质。又如,关于原电池这一知识,必修2重点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选修4重点探究双液电池即有盐桥的原电池。类似还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平衡”等知识,教学中,必须将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进行对比,找出2种教材的侧重点,防止上必修教材时就随意拓深,上选修4时又重复教学。

三、教学方法的整合

《化学反应原理》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概念、知识点多而抽象,学生每学到这一册书就头晕,特别是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古人云:“授人予鱼,未若授人予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整合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如第三章的四大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学生学习时觉得抽象,教师可采用实验演示法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平衡的存在;采用动画模拟演示微观的本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衡的建立和本质特点;当学习完这四大平衡时可采用实例对比的方法对平衡的对象、特点、影响外因、平衡常数等进行比较,加深对这四大平衡的认识和联系;练习法加以巩固等。又如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的学习,可用类比法,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有效碰撞理论中的活化能和合适的取向这两个要素,可类比投篮;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类似水池进出水的动态平衡、生活中的收支平衡等。

四、实验的整合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并进行科学探究、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化学反应原理》有较多的实验,有些实验教材间有关联或章节间有关联,若教师能将这些实验进行整合,学生易将知识联系起来,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符合考纲的能力要求。如课本实验3-1证明HCl、CH3COOH为强弱电解质的实验,可整合为:1. 请设计实验证明:等浓度的盐酸、CH3COOH溶液,它们的c(H+)是否一样。2. 相同条件下,将少量的等量Na2CO3粉末分别投入等浓度、等体积的足量盐酸和醋酸中,观察现象并讨论出现此现象的原因。通过问题1并实验证明,学生不但会想到课本的结论:测pH值法,还会想到与同种大小相当的较活泼的金属反应快慢比较或导电性实验证明,这便与必修教材导电性及选修4反应速率联系起来,且通过讨论学生投入度高,实验兴趣浓。实验2中,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现象:开始气球大小不一样,当完全反应后,气球的体积几乎一样,更能感受到电离平衡的存在。通过实验使抽象的电离平衡具体化并可得出电离平衡类似第二章的化学平衡受外因的影响而发生移动。又如实验4-1锌铜原电池实验,可进行如下整合:(1)再次演示锌铜片置于稀硫酸组成原电池,引导学生观察电流计指针的变化,锌片表面的变化。思考利用原电池制造化学电源应解决何问题。(2)演示4-1实验即有盐桥的原电池。这样学生对盐桥的认识较全面,除了起到形成闭合电路导电作用外还可提高化学能转化电能的效率。这比教材直接演示有盐桥的原电池实验要有价值,毕竟学生思考并真正通过实验验证。通过整合实验,学生将学过的知识有效联系,通过整合实验的探究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练习的整合

练习是巩固知识、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教材简洁明了,但要真正深刻理解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训练是难以达到的。现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资料都很多,有练习册、活页练习、测试卷,一节书的练习量很多,但许多是重复的。教学时,教师能将手中的练习,结合教纲和考纲对有关联的知识练习进行归类整合,以题串知训练、讲评,效果事半功倍。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可将知识点进行如下练习整合。

一定温度下,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如右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O”点为什么不导电? 。“a”点导电的原因 (用化学用语表示)。

(2)a、b、c三点的c(H+)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3)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程度最大的一点是 。

(4)在稀释过程中,随着醋酸浓度的降低,下列各项中始终保持增大趋势是 。

A. H+个数 B. c(H+)

C. CH3COOH D. c(H+)/c(CH3COOH)

(5)若使c点溶液中的c(CH3COO-)提高,在下列措施中,可选择 。

A. 加固体CH3COONa B. 加水

C. 加KOH固体 D. 加热

E. 加很稀的NaOH溶液 F. 加Zn粒

(6)已知250C时一些酸的电离常数,Ki(CH3COOH)=1.75×10-5、Ki1(H2CO3)=1.75×10-7、Ki2(H2CO3)=1.75×10-11、Ki1(H2C2O4)= 5.4×10-2、Ki2(H2C2O4)=5.4×10-5,若将1mol/L醋酸溶液逐滴分e加入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和Na2C2O4溶液中,有何现象?

。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 。

练习将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电离程度、平衡的移动、电离平衡常数、强酸制弱酸整节书的相关知识整合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整合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也让学生懂得一题多变,从各个角度考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