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一年级计算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4-5= 8+6= 8+30= 16-7= 11-2=
30+5= 20-10= 76+8= 6+4= 72-30=
25+3= 13-6= 25-3= 13-9= 28+2=
28+5= 64+5= 67-60= 8+40= 5+8=
13-4= 12-8= 11-5= 6+5= 70+20=
35+30= 17-8= 20+56= 60-30= 6+36=
14-7= 10+5= 15-9= 9-9= 43-8=
68-50= 48+6= 14-6= 40+20= 24+3=
6+6= 10-7= 6+57= 23-7= 79-6=
13-8= 9+3= 80-6= 35+4= 48-2=
15-7= 53-3= 60-20= 9+25= 100-30=
7+5= 26+5= 12-4= 8+7= 14-3=
45-9= 11-4= 36+4= 7+4= 44+4=
47-5= 27+2= 6+10= 45-7= 10+33=
一、落实基础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狠抓学生的计算。
学习计算,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打好基础,才能学好。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提出的具体目标。
二、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到、听得到的生活情境。
例如,进行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破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破十”的算理。我利用课件设置情境,小丽和小兰在热闹的商店中购买文具,小丽买了一捆铅笔(十支)后,店里还剩15支铅笔,小兰要买9支铅笔,想一想,店里还剩几支铅笔?为什么?你怎样拿给他? 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小棍代替情境中的铅笔,剩下1捆和5根,把15分成10和5,从一捆中拿出一根后,给小兰9根,另外5根和拿出的1根是6根。即把15分成5和10,进而说出10根给了小兰9根还剩1根,1根再加上5根是6根。接着列出算式:15-9=6,同样,教学“12-9”“13-9”,“14-9”“16-9”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
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退位减法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破十”的算理。
三、视听结合,强化口算
学生的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从口算开始。所谓的口算,实质就是心算。对于低学段的学生来说,口算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都是运用的口算。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口算,才能顺利地学会笔算,如:计算45+37,笔算时,每位上的数相加,都用的是口算。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并且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的热情,稳步提高口算能力。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有口算的训练,一般是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坚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把口算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口算的热情,稳步提高口算能力。的具体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重点,认真加以落实。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而推动笔算能力的提高,为我们的基本计算教学以及整个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笔算是不可缺少的提高计算能力的练习形式
学生口算能力提高了,不一定就能落实到笔头,因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的笔算练习。我利用早自习时间,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班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容易混淆的题目,及一些不同题型的计算题,如直接写出得数;看谁算的有对又快;在圆圈中填上大于号、小于号或等号;在方块中填上合适的数……让学生在辨析中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五、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切实有效的办法。
1.“一看、二想、三计算”的认真计算习惯
计算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但恰恰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那能不出错吗?例如:有位学生在计算3-3÷3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如果在计算时,只要仔细一点,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减,正确结果是2。难道是这个学生不会计算吗?不是,完全是不认真造成的。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习惯。
2.善于打草稿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爱打草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作业,有的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教学二年级下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这个内容时,学生的计算容易出错原因是很多学生不用草稿纸,只用口算的方法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教师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纸,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计算,教师要走下讲台,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才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道题初步计算完了,不能算计算完全结束了,学生在计算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仔细的检查。比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写错了没有等,有的还可以进行检验和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探索 习惯 兴趣 方法 培养
小学一年级学生刚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大多数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数学学习,因此,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翻阅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书籍,并经过有关专家的有效指导,我对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几年深入实际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自我见解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阅。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要知道上数学课前需要准备哪些学习用具、准备到什么程度,为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做好准备。在刚开学时,先就数学课上需要准备什么物品、怎样摆放提出了如下要求:练习本要用哪一页就翻开到哪一页;要用的文具(比如笔、橡皮、尺子之类)要提前从文具盒里拿出来;课桌上的东西按要求摆好,收拾利落……
2.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知道作业前如何准备,该怎样书写,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对于作业本的保护和使用,可采用评比展览的办法,不管是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还是作业时所用的草稿纸,统统拿来展评,不仅注意作业的书写质量,还要看看谁的作业格局安排得更合理,评选出优秀的榜样进行表彰。
3.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要学会检查的方法,做到注意细节。每当学生做完作业时,有的孩子就东张西望,不知道该做什么,要让他们养成检查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教给孩子检查的方法,尤其是计算题,应该把题目抄下来,在草稿纸上再计算一遍或者是验算。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1.建立宽松、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多表扬鼓励,多给予一些期待,使“教”为“学”服务。对教材中一些抽象、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要赋予感彩,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时时处处以大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给学生提供向老师提意见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应虚心接受,并向学生表示感谢。
2.导入时设置悬念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问:1与60相等吗?如果有人认为相等,你觉得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心想知而未得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解决认知困惑。
3.在探讨新知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上了“圆形的认识”之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有关概念,任意从装有不同形体的实物的袋子里摸出物品,闭上眼睛说形状,也可让其他学生猜;接着老师指定形体,请学生摸出相应的物品来,并给说对的同学掌声鼓励。
4.采用积极鼓励的评价方式。教师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满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言语都散发着情感的动力。当学困生稍有进步就鼓励他:“今天你又进步了,老师很高兴!”当学生书写潦草时,幽默地告诫他:“你长得很漂亮,希望你的字也像你一样漂亮。”总之,教师应多一些肯定、鼓励、启发和希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学习方法的培养
1.鼓励质疑,让学生敢提问。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在主题图出示后,我启发学生仔细观察,提示学生:“看着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们有的直接表示图意:“图上有一把太阳伞”,“图上有5个小朋友”。有的则提出与所教问题不相关的问题:“为什么沙滩上的男孩与女孩不去划船”等等。面对学生提问的误区,一方面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肯定,从而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图中有几把伞?用数字几表示?’”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怎么表述问题了,纷纷提问。这样,在学习中学生的头脑中充满了好奇与疑问,并敢于大胆地提出,而且对提问充满了兴趣。
2.主动参与,让学生学会合作。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我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看录像统计1分钟内十字路口来往车辆的情况,开始学生各数各的,结果谁也汇报不清,于是我问学生:“怎么办?”学生马上想到了分工合作,即每人只记一种车辆的情况,最后汇总,结果各个组都顺利完成了任务。
每个单元结束,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开放性的作业,通过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方式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如:学完“10以内的数字”之后,我让学生写一写数字像什么;学完“加减法”之后,让学生画出生活中看到的加、减法问题;学完“比较”,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大小、高矮”等等。对这种作业形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不仅明确了学习数学的道理,而且关注了学习内容、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探究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一、营造鲜活课堂,纠正学生厌学行为
每个生命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好奇,可我们的孩子有一部分却偏偏不喜欢学习。有专家称厌学行为就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拒绝学习的行为,而我们的部分教师就是通过课堂成为学生厌学的制作者之一。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让学生乐于学习,让他们的数学世界活起来。
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一小同学回答:“还有4只。”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大部分同学保持沉默,眼睛盯着老师,好像在问老师:对吗?我适时问同学们,为什么不是3只、2只、1只呢?这时课堂氛围就活跃多了,一个同学说:“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地点着头。)“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我适时问:“怎么会是3只呢?有同学说不对、不对。”其他学生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我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这个同学说:“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
各位亲爱的同仁,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你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呀?”那么,他们还会厌学吗?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只有他们参与了、理解了、投入了,他们才会有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教师人为创造厌学现象的牺牲品。
二、对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进行纠正
1.稳定学生情感。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琐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教师就要利用计算过程反复训练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2.集中学生注意力。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由于计算题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在看题、读题、审题、演算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3.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抓重点的习惯。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天玩,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地做习题。如果一下子做十几或几十题,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的习题相对就多了,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的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改变训练方式。
三、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特别是低年级教学往往更注重引导学生熟悉概念、认知学科,而对计算能力培养则多停留在表面,学生学到的只是步骤,不是方法。有效的计算教学要充分利用学习元素,由浅入深,发散出层次,让学生由意识带动思维,由实践完善方法,感受到计算乐趣,能够创新运用。在实施中,结合学生心理,启发学生潜力是关键所在。
一、联袂生活,提升学生计算兴趣
数学计算对不少小学生来说是抽象而复杂的,学生们将计算被动化、机械化很大原因是没有了解计算的意义,没有进入到恰当的计算环境中,这便是由于生活化引导的缺失。让有效的生活情境与计算教学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投入到熟悉的认知中,激发起思考的动力,体验到计算乐趣。有的教师生活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有的则缺乏关联,没有将计算的抽象性彻底消除掉,学生的掌握理解可想而知。教师一定要发掘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元素,让学生体会到亲切感,进入到身边的数学中,以兴趣启发思维,以联想力催化能动性。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十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习中,我没有用“数数有几个人”或者动物的数字故事等常用导入法来引导学生,而是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身边事物设置情境:“开学了,同学们都要整理书包,我们来检查检查,发了三本课本,两本练习本,一共是几本书本呢?大家可以马上数数看。”“3加上2是五本。”“除了课本明天只需要一本练习本,所以需要带几本书本到学校呢?”“要减去1,是4本。”这样现实生活性极强的情境引导使学生兴趣都挺高,计算得也更有效率。
二、理清算理,优化学生计算思维
计算学习离不开对算理的掌握,顾名思义,算理就是计算的道理,也可以理解为方法路径。数学计算是建立在固定的规则和秩序上的,再复杂的计算也有它的层次性,学生需要保持对算理的清晰了解度,才能够摆正思路,找对捷径,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小学数学中的算理相对简单,教师对学生的算理导入关键是要灌输意识,启发学生的计算探究思维,让学生懂得结合已有的知识运用于计算过程,跟随算理进行深入探索。例如,在小学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教学中,在理解认识百位数、千位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掌握百位数与十位数、百位数与百位数的加减法。在面对600+400=?的计算题时,不少学生转不过弯来,第一反应是用竖式规规矩矩地计算,我于是用算理进行启发:
师:我们先来看简单的6+4=?
生:10
师:那么这道题大家这么看,六百就是六个百,四百是四个百,六个百加四个百是多少?
生:十个百
师:对了,十个百是多少?
生:一千
师:所以大家可以总结规律,整百相加直接加百位数就行了。
理清算理,调整思路,让学生学懂得了先想再算,多发现计算规律,而不是一来就埋头苦算。
三、操作实践,巩固学生计算能力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融入实践,让学生自主操作,在熟悉演练中强化、巩固能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有方向、目标明确地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会自主创新。
1.直观演示,动手模仿。小学阶段的计算学习具有可直观操作性的特点,对于难以理解的计算过程,可以通过利用工具、实物进行具体观察,经过实际的演练来获得正确答案,以及掌握计算规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心理,综合分析,设计切入点。小学生普遍具有好奇心、模仿力强、操作欲望积极的特点,但是他们综合分析能力,抽象理解力较弱。为此,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动手模仿,是较好的理解计算途径。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多设置动脑比一比、动嘴说一说、动手做一做等计算实践环节。例如,在学习小学二年级《表内乘法(一)》时,我没有一来就导入口诀,而是着重让学生操作理解。我用小棍两两一组,摆出两个2、三个2、四个2,让学生观察并先用加法求和,学生很快列出2+2、2+2+2、2+2+2+2的算式并顺利解答。在这基础上我再导入乘法算式和口诀,学生很快理解了乘法的意义便是将相同数加起来的快捷方式。接着我让学生也自己用小棍进行操作,对应乘法算式2×2、2×3、2×4进行摆一摆、乘法口诀背一背,在自主动手时,学生的计算理解力更加巩固加深了,计算思维也更加清晰,而计算学习过程也增添了吸引力。
2.创新方法,多样练习。计算学习中的常规实践大多来自于解题,这却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到抗拒的,传统数学课堂中的练多是呆板、单调的算式题,而教师的传统观念也是多用“题海战术”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巩固学生的理解。但其实计算练习更适合给予学生轻松的练习氛围,巧妙的、多样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实践,在互动与创新的基础上体验自主运用,强化灵活思维。教师可以用小游戏穿计算练习中,或者巧妙设定计算规则,设定出人意料的计算目标,让学生们把练习当作新颖的任务去完成,在玩乐中实践,在投入中巩固。例如,在小学一年级《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开火车答题”的练习游戏,让学生以轮流答题,点到回答,并且由上一个学生自编题目考下一个学生。新奇的练习法让学生们都情绪饱满,跃跃欲试,学生们出的题目也有模有样,如:“我有12本书,送给妹妹3本,还剩几本?”等题目。有趣的练习让学生们积累起快乐的心态,掀起阵阵学习。此外我还常用抢答、同桌合作、模拟情境等方法丰富计算练习。
小学计算教学关系到学生未来更深入的数学系统学习,更是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起航点,其教学意义是重大而关键的。在意识到位的同时,教师还要勇于探索创新,而不是一味借鉴别人的方法,要契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把准学生的认知心理,巧妙有序,拓展出行之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钟建春.对小学计算教学的理性思考[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