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短语结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英语 并列结构 动词短语省略
省略是自然语言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过去数十年来,省略一直是理论语言学和计算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论题,其中,动词短语的省略是他们研究的焦点。自从Ross于1967年涉及此领域,学者们便就动词短语省略产生的允准条件展开了一场争论。
省略是一个语法分析术语,指一个句子出于经济、强调或风格的原因省去结构的一部分,省去的部分在仔细考察语境后可以恢复。使用“省略”结构是英语日常会话和书面用语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支配这类结构使用的规则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省略产生的条件,语言学界存在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解释方法(interpretive approach),认为省略的部分在句法表层结构以空成分呈现,而又在深层结构通过复写给出释义;另一种是删除方法(deletion approach),这种方法认为省略的部分先作为一个完整语类产生,然后删除与先行语相同的部分。上述两种方法虽然研究着眼点不同,但都是从句法限制分析省略存在的合法性的。不论使用何种方法探寻其存在的允准条件,通过对英语中的各种省略现象的对比得出省略都具有两种基本属性:(一)省略是一个句法成分;(二)删除部分的先行语管辖着省略(Fiengo & May,1990)。语言学者们是试图对动词短语省略的研究建立一个完善的“允准”理论体系,所谓“允准”在这里指动词短语省略的局部条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句法省略理论都不能完全适应英语中各种省略现象。
一、省略与并列结构
我查阅了大量英语语法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英语并列应用极其广泛,形式多样。而省略,尤其动词短语省略在并列结构中非常常见。一般说来,在后一并列句中凡是与上文相同的成分通常都会被省略,这使得语言简练流畅,层次清楚。但并非所有的英语并列结构都能采取省略形式,什么时候该省,什么时候不该省,省略与否是有原则的。因此,正确认识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动词短语的省略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或准确表达这类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并列句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省略现象,其中可以省略的成分有:主语、整个谓语或谓语的主要部分、谓语的一部分、表语、动词宾语、状语等。在这里,简单地提及并列句省略的前三种情况,以下例句中的小括号代表省略的内容。例如:
(一)省略主语
在由and,or或but连接的并列分句中如有相同的主语,可以省略,使语言结构更简练。[1]如:
1.She went to the supermarket and(she)bought some food.她去了超市,买了点食物。
2.You can do the housework by yourself or(you)can ask your sister for help.你可以自己做家务或者叫你的妹妹来帮忙。
3.She cut her knee badly,but(she)didn’t cry.她弄伤了膝盖,但是并没有哭。[2]
但是并不是在所有的并列句中,有相同的主语都可以省略。如复合从句中的并列从句中有相同的主语,不可以省略。
4.*He asked to be transferred, because he was unhappy and because saw no prospect of promotion.[3]
例4是由because引导的复合从句并列句,其中第二个because后的主语虽与前一主语相同,但不能省略;倘若把它省去,那后一相同的主语he就可以省略。因此,正确的句子形式应是“He asked to be transferred,because he was unhappy and saw no prospect of promotion.他请求调动工作,因为他感到不愉快,又看不到提升的希望。”。
(二)省略谓语或谓语的主要部分
在并列分句中,凡是相同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省略。英语中,有时会把相同的整个谓语全省略,有时省略谓语的主要构成部分。如下:
5.Alice will go shopping today and May will(go shopping today).
6.Lisa will dance in the party but Jane won’t(dance in the party).
7.Steam may be changed into water and water(may be changed)into ice.[4]
8.The boy was given a big apple and the girl(was given)a little one.
很明显在上述例句中,例5和例6省略了谓语的主要部分,而保留了助动词;例7和例8则省略了整个谓语。在这一省略的形式中,有时,除状语以外的整个谓语会连同主语一起省略掉,[5]这一点这里就不详加论述。
(三)省略谓语的一部分
在并列分句中,有时省去的是助动词,有时省去的仅是实义动词。如:
9.Jack is watching TV and his mom(is)preparing the supper.杰克正看电视,他的妈妈在准备晚餐。
10.Susan will have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by the end of next year and Jessie(will have)given a birth to a baby then.明年年底时,苏珊将已从大学毕业了,而杰西那时已生孩子了。
例9和例10使用时,分别省略了助动词is和will have.常见的省去的实义动词如:
11.John played football and Bob(played)basketball.
12.Many girl students like romantic movies but boy students(like)action movies.
13.The son works in a company and the father(works)in a school.
二、省略的表层特征
并列结构中动词短语的省略都具有一个表层特征即句子结构内部某些成分不显现而被省略。有的是整个动词短语成分都被省略掉,如例14a,并列从句中love rice没有出现,很显然,此句的完整意义是I love rice,and my son loves rice too.同样,stay up late在例14b中被省略。有的则是仅仅省略一个动词,如空缺结构(gapping structure),如例15,went在并列小句中“缺位”。还有的是另外一种的伪空缺结构(pseudogapping strucuture)中的动词也被省略,像例16仅仅省略掉excuse,而没省略her mother。
14.a.I love rice,and my son does too.
b.Lori often stays up late,but his wife doesn’t.
15.The boy went to the park,and the girl to the zoo.
16.Ann did not excuse his father,but she will her mother.[6]
三、省略的条件
对于动词短语省略存在的条件,学者们普遍地认为可以用删除方法(deletion approach)来阐释,即省略部分是未删除部分的句法再现。这一方法主要着眼于句法省略,要求省略的动词短语完全等同于先行语,这样省略才可以发生。与删除方法相对应的另一则研究方法是语义限制,也叫语义同一条件(semantic identity condition),要求允准动词短语省略的条件与管辖省略的代词的语义条件相同。
17.Max went to the store,and Oscar did(?摇 ?摇),too.
18.Max saw his mother,and Oscar did(?摇 ?摇),too.
19.Max said he saw his mother,and Oscar did(?摇 ?摇),too.
20.Tom saw him yesterday,and Mary did(?摇 ?摇),too.
我们不难理解上述例17中省略的内容是“went to the store”,这一省略能够被句法省略―删除方法允许,删除了跟其先行语句法结构及意义完全相同的部分。而对于例18来说,省略的内容就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saw Max’s mother”,另一种是“saw Oscar’s mother”。句法省略能够完全允准第一种省略存在,而对第二种却是无效的,因为正像以上所阐述的,句法省略要求删除的部分无论在句法结构上还是意义上都完全等同于允许其存在的先行语。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例19、例20两句,类似这样的句子就有可能存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解释,完全从句法省略解释其存在的合法性是说不通的。
鉴于以上的情况,要求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着手研究这类结构存在的允准条件。例如18句的两种释法分别可以用严格意义(strict reading)和松散意义(slopping reading)理解,分别为:“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w Max’s mother,too.”及“Max saw Max’s mother,and Oscar saw Oscar’s mother,too.”但是如用这种方法来检测例19句,就会有多种理解,给读者阅读带来障碍。
四、省略的代形式
由于句法省略不能完全允准并列结构动词短语省略,语言学者继而提出省略的动词短语实质上是一种代形式(proform),继承了Hardt提出的代动词理论(proverb theory)。此观点通常被视为允准动词短语省略的语义限制,又称之为语义同一条件(semantic identity condition),它允许了动词短语省略的存在。
省略句中,允准动词短语省略的条件与管辖省略的代词的条件相同。允准代词省略的基本条件是代词语义上要与其先行词保持同一,这表明了省略的代词与其先行词所指代个体相同,省略的动词短语同样也与其先行语具有相同的属性。一个动词短语的意义通常储存在一定的语篇模式中。又进一步推论出一个动词短语是一个非限定词(indefinite),省略的动词短语是一个限定词(definite)。那么,一个动词短语首先在语篇模式中储存着一定的动态属性(dynamic property),省略的动词短语再从中抽取、选择这一属性。
五、结语
动词短语的省略广泛存在于自然语言,那么它们存在的允准条件和隐含的句法结构势必是理论语言学要探讨的问题。并列句中动词短语省略的形式多样化,可以省略谓语或谓语的主要部分,也可以省略助动词或仅仅一个实义动词。由于句法省略不能完全允准动词短语省略的存在,从而从语义上阐释了省略的动词短语实质上是一个代形式,允准省略的代词要与先行词保持语义上的一致,这样就保证了删除动词短语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黄关福.英语中的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7.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85.
[3]黄关福.英语中的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8.
[4]陈运玲.试析英语中的并列结构[J].河东学刊,1998,(4):55.
[5]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651.
一、 在一句话中,弄清单独成意的词或短语的停顿,明确句内的“结构体”
在一句话中,有的一个字即一个词,有的几个字组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一个完整的句意,就是由若干个这样的词或短语组成的“结构体”共同表达出来的。很多人阅读时,只见汉字而不管其词意、句意,对句中的各个字只是用均衡的速度读下来。
例如,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如只是等距离地念成:此—其—近—者—祸—及—身……或念成: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则读很多遍也难理解句意。
我们必须边读边迅速地根据习惯和已掌握的知识,把句子分成以词为单位的“结构体”。这句话可这样念: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明确了句内的“结构体”,句子就容易读通和理解了。
二、 在一段话中,根据标点符号理清句子间的疏密关系,明确段内的“结构体”
根据标点符号,把句子间的“结构体”找出来,然后一读,意思就出来了。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梁惠王曰:‘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③河东凶亦然。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⑤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如果不能根据标点体现出的“结构体”读,就可能很难理解。
我们根据句中使用的标点可知:①句讲我尽了心;②③句讲我是怎样尽心的;④句讲经察邻国,他们不如我;⑤句讲结果却不一样,又是为什么呢?其中②③句以分号标明,合起来讲一个事。
依据标点符号把“结构体”看清楚了,读来就明明白白了。有的同学写作时不注意使用标点符号,阅读时也对标点符号熟视无睹,因而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时注意了标点符号,也就是注意了句子的“结构体”。
[关键词]教师收入;基本工资;津补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34-05
近年来,学者们对中小学教师收入作过的一些调查显示,教师群体内部收入差异很大。根据我国28个省份83个县(市、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数据,本文把教师总收入分为基本工资和津补贴两部分,从收入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的现状与特点:津补贴是影响教师总收入水平及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省级和县级津补贴政策是影响教师津补贴的主要政策因素。
一、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基于教育部2007年对全国各省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情况进行的一次调查,这次调查在每个省的高、中、低三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收集了各职级教师的月收入数据(浙江省只收集了高、低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的数据)。其中,教师职级包括初中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小学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对于每个职级,选取了工龄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月收入数据(由于多数地区没有小学三级教师,所以本文的分析没有包含小学三级教师)。因为除了与工龄有关的那部分工资以外,同一职级教师的工资是一样的,所以各职级的工龄处于平均水平的教师月收入大体上相当于该职级教师的平均收入。月收入数据包括总收入、基本工资、津补贴。由于个别省份数据缺失或数据存在明显错误,所以最后能够利用的数据仅有28个省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的83个县(市、区)。
由于此次调查不是随机抽样进行的,因此,本研究是在不考虑各地教师队伍规模的情况下,对教师月收入标准所进行的结构分析。
二、调查结果
1.全国总体情况
就全国总体而言,义务教育教师收入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其主要原因是教师津补贴的地区差异巨大。
如表1所示,从分属于28个省的83个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副高级教师总收入的地区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5倍以上;中级和初级教师的总收入地区差异更大,中级教师总收入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7倍以上,初级教师的相差6倍~9倍。
副高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倍以上,而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都不超过2倍。如表1所示,初中高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是其最小值的3.5倍,中级和初级教师基本工资的最大值都是其最小值的2倍多。
由于各职级教师津补贴的最小值皆为0,所以在理论上,教师津补贴水平相差的倍数能够达到无穷大。
副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地区差异与其他职级教师相比最大,但其总收入地区差异与其他职级教师相比又最小,这可能表明相对于基本工资而言,津补贴与职称的挂钩程度更松散一些,在职称等级序列上相对比较平均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教师津补贴地区差异是造成总收入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
此外,从表1可以看出,各职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都高于其津补贴平均值,并且教师的职级越高,前者比后者高出的就越多,不仅高出的额度大,而且高出的倍数也大。例如:初中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比其津补贴平均值高804元/月,初中一级教师高出了476元/月,小学二级教师仅高出了178元/月。初中高级教师的基本工资平均值是其津补贴平均值的1.9倍,初中一级和小学二级教师分别是1.6倍和1.3倍。这说明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基本工资在教师总收入中占主体地位,津补贴居次要地位。虽然个别省份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教师的津补贴高于其基本工资,但是绝大多数县(市、区)的教师基本工资还是高于其津补贴。
从表1还可以看出,各职级教师基本工资的中位数和平均值数额都比较接近,但是津补贴和总收入的中位数都低于平均值。这表明约有半数的县(市、区)教师基本工资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是多数县(市、区)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
2.东、中,西部地区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总收入和津补贴都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教师总收入和津补贴又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
从表2还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各职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都低于相应职级教师的全国平均水平。
3.省际差异
为了观察省际差异,对各职级教师分省的收入情况分别作图,每个省的数据都是该省高、中、低三个(浙江为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相应级别教师收入的算术平均值。限于篇幅,此处仅给出了初中一级教师的分省收入图(图1)。
观察教师分省收入图,可以发现以下两点:
(1)教师基本工资的省际总落差不大,但是,总收入和津补贴的总落差都很大。
各职级教师基本工资的省际总落差都远远小于津补贴的省际总落差,更小于总收入的省际总落差,详见表3。这表明造成教师总收入存在巨大的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津补贴存在巨大的省际差异。
(2)依据教师津补贴是否高于其基本工资,可以把28个省份分成两个组。津补贴高于基本工资的省份为第一组,只有4个: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教师总收入线的走势与津补贴线的走势相一致。教师津补贴低于基本工资的其余24个省份为第二组,教师总收入线的走势与基本工资线的走势相一致。
第一组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分别都高于第二组。虽然第一组仅有4个省份,但是在教师总收入的省际总落差中,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的落差占到63.5%以上,在教师津补贴的省际总落差中,两组之间的落差占了58.9%以上,详见表4。
4.省内差异
为了观察省内的情况,我们对各职级教师分省的高、中、低三个(浙江为两个)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县(市、区)的教师总收入和津补
贴情况分别作图。限于篇幅,此处仅给出了初中一级教师的总收入和津补贴情况图(图2和图3)。
从图中可以看到,东、中、西部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有区别的。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一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县(市、区)的教师总收入也越高的省份超过半数;一个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该县(市、区)教师津补贴也越高的省份就更多。然而,对于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而言,县(市、区)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与该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朗的;只有个别省份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随着县(市、区)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如内蒙古和广西等。
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对该县(市、区)教师津补贴影响较大,进而对教师总收入影响较大的省份包括北京、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吉林和内蒙古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广东。广东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区)与经济发展处于中、低水平的县(市、区)相比,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高出了4000元~6000元/月。
5.津补贴纵向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教师总收入水平及地区差异,津补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津补贴进行更细致的纵向结构分析。
一个津补贴政策出台之后,可能有以下几种资金提供方式:出台政策的政府提供全部资金;出台政策的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其余部分由各地方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负责某些地区的津补贴资金,其他地区的津补贴资金则由当地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不提供资金,所需资金完全由各地方政府筹措;出台政策的政府不提供资金,所需资金由各机关单位自行解决。
因为本文所用数据关于教师津补贴项目的政策出台政府与资金来源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在83个县(市、区)中仅有37个提供了津补贴政策出台政府的信息,几乎所有县(市、区)都缺乏津补贴资金来源信息],所以,本节仅从政策出台的角度作津补贴纵向分析。表5中的各级津补贴是指相应级别政府出台的月津补贴标准,并不代表由哪级政府提供了教师津补贴资金,也不代表依据哪级政府出台的津补贴政策所发放的教师津补贴总额。
如表5所示,省级津补贴所占比例是最高的,在48%以上;其次是县级津补贴,省级与县级津补贴之和所占比例约为70%;接下来是地级津补贴;中央津补贴所占比例最低,不超过10%。由此可见,省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的影响最大;在各级政府出台的教师津补贴政策中,省级和县级津补贴政策对教师津补贴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
三、影响教师收入的因素探讨
以上分析引申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即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教师收入水平至少有如下三个影响因素:
1.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就比较充裕,有较为充足的财力提供教师津补贴资金,教师收入就有可能比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该地区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的平均水平都是最高的。
2.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力度也是影响教师收入水平的一大因素。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倾斜力度较大,因此,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教师津补贴和总收入平均水平却比中部地区高。当然,较之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师收入的影响,政府财政倾斜对教师收入的影响力要小得多。
3.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高中阶段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沟通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9-02
一、“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模式
1.“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内涵
“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是指二者在保持原有学校建制和管理体系的前提下,双方学生互到两类学校进行学习的一种沟通模式。此模式有三种形式:
①在各自学校正常学习外,采取学分互认方式,两类学校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部分课程,领取相应学分证明及相关资格证书。
②两类学校的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后感觉自身不适合接受职业教育或普通教育,想重新接受另一类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在经过考察后,要为其创造重新选择的条件。学生转换学校后接受其相应教育并获取相应学历与证书。
③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公共教育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构建新型的沟通模式。获得相应学历与证书。
2.国内外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为谋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纷纷在自己国家国情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措施。
英国:中学阶段学生在职业志愿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多变特征,使职教与普教课程体系上的一体化问题成为当前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课题。为此,1992年9月英国推出一种新型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 (GNVO)课程。GNVO这一证书是双向的,修学者既可以在毕业后寻找工作也可以升入高等院校深造。GNVO的推行在英国教育史上有重要意义。为16―19岁青年接受全日制的、非直接职业导向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机会,弥补了高级水平考试机会少的不足,并同其他各种证书一起,在英国形成一个上下完全沟通、左右又能互转的完整的课程框架[1]。
德国:德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个完全不相通的系统。随着国际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结构亦开始发生变化,且趋于复合型。据此,德国提出教育改革方案,明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要相互渗透与延伸,并逐步实现普职的融合。德国教育界进行了以下的探索。
完全中学高中教育与职业学校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培训教程不仅教授一种职业技能,而且通过培训还要取得一定的学历资格,主要是取得上高等专科学校或者高等学校的资格。该培训中,学生须必修常规科目,如德语、数学、外语等。还有涉及众多职业领域的专业课,如农业、艺术等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发展和“补课”目的来确定选修课,或者是为了取得双重资格而确定选修[2]。
3.国内支持条件及值得借鉴的案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展任务部分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采用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来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这是实施“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政策支持条件。比如:江西省教育厅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举办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高中,实行普高和职高双重学籍管理。
二、“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模式建构
1.实施主体
“沟通式”的实施主体是两类各自独立的办学机构,一类是中等职业学校,一类是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它们之间可根据双方认可的标准建构模式。两类主体相互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为了便于管理,它们之间的联合应该是一对一固定的。
2.学籍管理
两类学生在各自学校学习三年考核合格的,获取相关高中文凭或其它资格证书,均由各自学校管理、颁发。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三年学习期间,“沟通”到对方学校学习并合格的,均由对方学校管理、颁发。学生在职高、普高学习半年或一年后,如果由于兴趣、能力等情况要求转校并经核查批准后,该生的学籍即转到对方学校管理。毕业考查合格后即与其他学生一起获得该类高中文凭。
3.“互通”时间安排
第一,转校的学生时间可分为两次,一次为一年级上学期期末,另一次为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职高和普高在第一学年都是学一些基础知识,转校生在转校后都能适应并且融入对方的学习环境。第二,普职两类学生在各自学习基础上的“沟通”,两类学校应该规定一个共同的时间。一般为一周两次,每次两个学时。
4.课程学习及管理
①转校学生:高中阶段教育转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应根据分流学生志愿,分专业独立编班教学。如果学生不足以独立设置班级,那么在分插到各班级后,学校应组织专门教师为其补课。
②日常沟通式:“沟通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开设课程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应该坚持传统优势课程,充分利用相关的的师资、实践场所和实验设备;二是开设那些技术水平不高,与生活联系大的课程,例如“电脑应用与维护、汽车驾驶”等等。
高中阶段开设课程的原则也有两个:一是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兴趣为主,如“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数学的奥秘”等等;一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文化知识,准备高考为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可根据自身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两类学校均应实施“学分制”管理。高中生达到学分,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习证明。中职生达到学分可获得参加高中阶段教育的考试机会,通过者可获取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书。甚至待两方学校均准备成熟后,采用学分互认制度。
三、“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模式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沟通式”模式特点在于两类学校在办学主体上各自保持独立,“各自为政”。在保证学校自身教学进度正常的情况下,再开设学校优势课程与对方交流,这样做符合现实条件。
②两类学校为学生在半年到一年内提供了转换学校的机会,并在转换后为其补课,这种措施为学生提供了再次选择的机会。
③两类学校“沟通”,真正体现了沟通融合的本意所在。两类学生都可以通过到对方学校学习来拓宽自身知识与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课程紧贴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发展。
2.缺点
①由于“沟通式”采取的两类学生互相流动,而高中生又处于身心发育、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两校学生的流动,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是极大的考验。
②目前我们国家已经为职业教育各个年级招收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流动”畅通无阻。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接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却无任何支持条件,在目前还不能实施。
四、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支持系统
1.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外部环境,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二者的发展都不平衡,中等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高中阶段教育。如要顺利沟通,政府需优化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支持环境。
2.统筹规划建立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统一协调机构
高中阶段教育的供给不断多元化,已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横向沟通也有多种形式。如要实现可持续的繁荣发展,各级政府应设立专门的统一协调机构。
在涉及到政策性及不同学校之间联系的问题上,由这一协调机构负责进行沟通、统一调控。另外,此机构还应负责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模式下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学习经历证明等的管理、评价、颁发及其它一些问题。
3.逐渐完善现有人才成长制度
个体成长中自身的兴趣、爱好、性向是各不相同、丰富多彩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方面、多规格的。高中阶段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沟通的沟通融合就是基于这种人才观的产物。目前高中阶段普职沟通的出现与多元化,既给个人发展提供机会,同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注释:
[1]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73页。
[2]石伟平著:《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第120页。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2]刘国瑞徐治中主编:《中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刑晖:《试论高中阶段职普教育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策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01年第4期。
关键词:短肢剪力墙;异形柱;抗震等级;延性;弯曲变形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1.结构特点分析
1.1短肢剪力墙结构
短肢剪力墙结构指的是墙肢的宽厚比为5-8之间的剪力墙结构,常用的有“T”字型、折线型、“十”字型、“L”型、 “Z”字型、 “一”字型等。它具有:在结构形式上肢长长短变化多,有利于调整刚度中心;连接各墙的梁可以隐蔽在短肢墙内,空间利用性好;刚度控制灵活,有利于抗震性能的提高等特点。
1.2异形柱结构
异形柱结构是指柱肢的宽厚比在3-5之间,相对于正方形与矩形柱而言是为不规则柱子,包括异形柱框架和异形柱框架剪力墙,常用的有“L”型、“T”型、“十”字型,一般角柱为L型,边柱为T型,中柱为十字型。它具有:由于截面的差异特性,墙肢平面内的刚度差异大,从而具有不同的各向承载力;弯曲变形性能有限,延性较差;较普通截面柱变形能力低,脆性破坏明显;其受力性能的复杂,设计中必须通过可靠的计算和必要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其强度和延性等特性。
2.结构设计分析:
对短肢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计算时,因为剪力墙开口大,所以基本上与普通剪力墙结构分析相同,可采用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或三维杆-系簿壁柱空间分析方法,最为常用的是空间杆墙组元分析方法,因为它计算精度高,计算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在进行了结构分析以后,根据工程的各项指标和设计要求,确定工程的整体结构平面布置,如下图3-1。然后再进行短肢剪力墙和异形柱的设计分析。
图3-1 异形柱布置平面图
图3-2短肢剪力墙结构平面图
1).结构和理性判断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则要求,对于短肢剪力墙的不规则结构设计的数量要控制,不宜全部采取短肢剪力墙的结构体系。并且由于短肢剪力墙的墙肢较短,刚度比一般剪力墙要小,所以短肢剪力墙的设计要考虑侧移、自振周期和数量、水平地震的剪力系数(剪重比)等因素。其中剪重比是水平地震剪力和重力载荷的比值,受自振周期影响,结构楼层的剪力应满足下式要求:
表3-1 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表
注:括号内数字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20g和0.30g的地区
2) 因为短肢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差,结构布置时要加强抗震薄弱环节:连梁布置要有两个方向的梁和每道短肢剪力墙相接,短肢剪力墙两个方向上都有连接,在另一个方向设置翼缘,避免出现“一”字型短肢剪力墙;可采用强墙柱和弱连梁体系;均匀布置短肢剪力墙,墙的轴向应力不可有过大的差别,刚度中心要跟建筑物的型心保持一致,提高短肢剪力墙的抗震功能;适当增加长墙的数量,或者利用楼梯、电梯等结构形成刚度较大的核心筒增强短肢剪力墙的刚度,避免强烈冲击时结构产生较大变形;加大配筋量和墙肢的厚度、减小轴压比、增大箍筋和纵筋的配筋率等措施,以提高抗震性能。
3)剪力墙体系的设计受实际受力状况的影响,加上地震作用时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设计时要采取一些构造措施:带有筒体和剪力墙的剪力墙体系混凝土强度等级要大于C25,墙肢截面全部纵筋的配筋率,底部的加强部位要大于1.2%,其他部位也要大于1.0%,见表3-3,结构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要大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以此限制短肢墙的数量。为达到抗震要求,短肢墙的高厚比不能小于5,短肢墙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和轴压比超限时,要设置边缘构件,短肢墙的厚度由层高来控制,底部加强部位的厚度不小于层高的1/16,其他部位不小于1/20(本工程中底部的厚度要300mm,其他的厚度为200mm)。
表3-2框架梁的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
4)剪力墙洞口的布置时,要满足要求:1)开洞要规则,洞口位置要规范,应力分布就比较规则,成排或成列的洞口,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减少了洞口设置使墙肢刚度的差异。2)在洞口设置时尽量避免错洞剪力墙和叠合错洞墙,避免因为洞口错开距离小或者叠合,墙肢不规则,洞口之间形成薄弱部位,使构造和应力分布复杂。3)采用多种模型简化处理不规则洞口,合理准确地计算和校核分析判断洞口的布置。
5) 确定剪力墙的加强部位时,要注意剪力墙顶层和楼梯间墙不能作为加强部位,抗震结构中塑性铰部位应该为加强部位,并且在剪力墙的底部塑性铰的范围内加强措施,以提高剪力墙的延性和抗剪切破坏的能力。
2.异形柱的结构设计
1)异形柱框架的计算
异形柱的不规则界面形决定了在柱截面对称轴内受水平力作用时,其翘曲应力很小,在6度以上烈度区在Ⅲ类场地,在水平力较大,这时水平力作用在非主轴方向,按平截面假定翘曲应力则误差较大,应对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有异形柱计算功能的计算软件有限元分析,决定内力和配筋位置及大小(配筋率见表3-1),能有效地满足结构安全性要求。
2)配筋构造
在确定结构和进行计算后,截面内钢筋的构造也是保证异形柱受力性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异形柱一般越靠肢端应力越大,因此在异形柱配筋时,应在肢端设暗柱,离端部厚度范围内设2Ф14的构造纵筋和箍筋,以此限制柱肢的砼裂缝的开展,提高异形柱局部抗压抗剪强度及变形能力。相同配箍率下,箍筋直径越大,其延性指标越好,因而箍筋选用Ф8、Ф10,其间距可比普通柱箍筋间距小。
3)轴压比控制
轴压比是影响砼柱延性的一个关键指标,对框-剪结构、框架结构中,柱的延性对于耗散地震能量,防止框架的倒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加箍筋用量在高轴压比情况下对提高柱的延性作用已很小,因此,要对轴压比进行合理设计。当高层建筑的高度达到35米以上时,水平力的影响会愈来愈显著,就提高了延性要求。可按不同的截面形式(L、T、十字型)与不同的抗震等级两项指标从严控制,对低烈度地区的这类结构是能够满足其延性要求的
参考文献:
[1] 赵云龙,胡国亮.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与异形柱结构受力分析与设计探讨[A].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09
[2] 胡欣,乔清朝.关于短肢剪力墙的若干问题[A].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