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2016上海高考作文

2016上海高考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6上海高考作文

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考英语;作文;高分特性

英语写作是对我们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考查,它既要求我们能够针对所给素材在短时间内构思成文,也要求我们能灵活体现英语的运用能力,包括词法、句法和语法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英语写作是高考英语必考内容,也是高考失分较多的部分。随着近年来高考对考生英语写作水平要求的逐年提高,我们在面对高考作文的时候,应对起来十分吃力。

结合老师对高考各种题材的分析和近几年高考英语高分作文的分析,笔者认为,高考英文作文要得高分并不难,只要符合以下特性就能轻松搞定。

一、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一定要注意谋篇布局

虽然高考时间紧,但磨刀不误砍柴工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在动笔之前要打腹稿。首先注意文章的题材,根据题材特点要明确中心和观点;然后考虑好要分几段,需要用什么样的单词、短语和句型,有没有特别注意的格式;再有要考虑好怎样体现文章连贯性和思想性;最后还要保证文章的用语准确。

二、高考英语作文一定要有条理性

清晰的条理既能很鲜明的体现我们写作的主旨大意,也能使得行文流畅。任何文章在表达上都要有一定的条理,无论是记叙文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还是说明文的空间顺序或者议论文的逻辑顺序,在全文的安排上,应该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协调性。在段落之间,我们要注意段落间的层次。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段首和段尾的主题句的总结等。这样阅卷老师很容易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并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内容。

条理性还表现在词法的刻意安排上。

如时间顺序的 first,second ,third,first of all ,first ,at the beginning ,in the end等。有时这些还是逻辑顺序鲜明的词语,放于句首或句尾使之条理鲜明。

表示逻辑思维的词语有 because,so ,although ,but ,even if ,however,no matter what 等表示因果、转折、假设、让步等。表示逻辑思维的连词能很大程度上体现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副词的适当应用也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光添彩。如: fortunately,indeed,surely,certainly,unluckily,really,at least 等。

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过渡性词语,如 in a word (总之),generally speaking,(一般来讲),to tell you the truth (说实话),finally (最后)等,连接上下文使之连接自然,逻辑关系明晰,既能体现我们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显示我们的语言功底。

三、高考英语作文要具有准确性

我们写作文时,老师要求要能体现自己英语语言的能力,所以我们就绞尽脑汁的运用学过的短语,从句,强调句型等突出自己所掌握的词法和语法。有时在写作文时我们还会不自觉的使用我们自己母语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这两种情况会带来两种弊端:其一,如果自己掌握的短语或语法还不十分熟练,出现错误不仅不能使得文章达到增分的目的,反而能让阅卷老师观察到我们的英语运用上的不足;其二,汉语的表达方式有时和西方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我们要注意体会汉英行文的习惯的不同。所以综上所述一定要注意高考作文写作的准确性。要用正确的表达,既不能死板翻译,又要用符合英语思维的写作模式。如:我认为他不正确,不能像汉语那样否定从句I think he isn’t right,而应该用否定转移 I don’t think he is right。

四、英语高考作文一定要做到书写规范、美观

所谓的规范、美观指的是卷面的书写要规范,t和f 的书写,r 和v 的书写时我们在时间紧急或情绪紧张时经常会带出自己书写习惯的几个字母,不要连笔,不要模糊不清。要卷面干净、整洁,尤其是在写错的情况下,可以用一条横线或斜线划掉,不要涂写成一团黑或一片黑。单词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以一个字母间距为好。要点要全,标点符号也要规范。不要小看书写的作用,如果我们书写不标准,引起的是阅卷老师对文章整体的否定。

五、思想性是文章的精神

在写作过程当中我们如果能够创造性的发挥,适当加入我们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使部分句子能够体现出感彩。这样就使文章添加了人情味,取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就必然会提高分数。比如在某次考试中要求考生给BOB写一封信,来描述住房情况。那么考生就可以根据图片信息进行叙述,在文章最后写上一句“Do you think you’d like it?If not ,I can try and find another place for you ”这样就充分展现出了写信者对朋友的责任心,增添了浓厚的感彩。

总之,高考英语作文要想拿高分,要特别注意这些高考作文的高分特性。只要在平时善于总结和模仿,就必然可以在考试中获取高分。

参考文献:

[1]尚晓燕,宋德云.高考英语全国Ⅱ卷阅读理解句法难点分析(2014-2016)[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09).

[2]刘玉娇,旷贤媛.2016年高考英语全国课标Ⅰ卷学生作文评析(二)[J]. 高中生之友. 2016(17).

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第2篇

一、解读标准

个性特征:试题最终是通过考察学生个性写作,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思维反思来展示考生的才华。题目只是共性的要求,好的题目必然能够让无数的考生写出个性化的作文。

命题者意图:命题者有着明确的指向,这种指向是隐含的,隐含在题目的字里行间中,题目一定有暗示,指示的是立意的方向。

审题核心要素:审题关键在审核心字眼,如漫画在细节中的寓意,材料作文材料中的指向,命题作文的题眼。这些都构成核心要素。

立意切入点:考生揣摩最佳立意,立意的切入点在哪里,应该怎样去找最佳切入点,最佳立意必须符合命题者的意图,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前提下,考生应该写出最符合自身水平的文章来。

出彩方式:是按照常规出牌,还是独辟蹊径。考生写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鲜明,有着巨大的正能量。保证最佳立意,还需要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

可操作性:好的作文题目必须具有操作性,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符合考生的人生阅历。保证基础差的考生都有话可说,优等生有出彩的空间。题材应该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公平性:试题必须公平,考虑到考生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试题的背景知识对所有的考生应该是公平的,尤其是要考虑到落后地区的考生。题目的材料应该是考虑所有考生的情况,而不是只照顾一部分考生,而忽略了其余的考生。

二、综观解读

全国卷I:奖惩之后(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江西 广东 安徽 湖南 湖北 福建 山西)

在全国九套试卷中,全国卷I作文考题关于“教育和分数”的漫画材料,是唯一的漫画试题。作为漫画作文,考生必须读得懂漫画,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决定审题立意的成败。仔细观察漫画的细节,漫画用夸张、讽刺的笔法来批评社会上的不好现象,提炼出漫画的寓意。漫画的寓意是命题者隐含的指向,考生只有领会了漫画的寓意,才有可能把握最佳立意。考生看到分数,立马想到的是考试,想到的是成绩。这道作文题目的核心标致,“100到98”、“55到61”告诉我们是分数和教育;“唇痕”和“掌印”理解为“惩戒教育”和“粗暴教育”,总体定位为家庭教育。这幅漫画反映了追求升学的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问题。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孩子的成绩,教育有比分数更为重要的东西。人才评价的标准应该多元化,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家庭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办?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父母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家庭教育不要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全国卷II作文: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适用甘肃、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内蒙古、新疆、陕西、重庆、海南)

全国Ⅱ卷要求学生讨论如何提升语文素养。考生看到试题必然会大跌眼镜,如何学习语文?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让语文教师来回答这道题还的确有实际意义,可是让学生来做这道题目,很为难学生。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感悟学习心得,总结学习经验。问题就在于,学生要写好这个作文,审题是没有任何障碍的,激发好学生的情感,可是要考生写出情理交融的好文章,绝非易事。

第一眼看上去很突然,仔细想想后才发现,原来高考作文就在我们身边,或者说,它考查的就是我们平时所思、所想、所为。这个作文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身边事。高考比的是学生的底蕴、创意尤其是学生本身的积累。

全国卷III作文:小羽的创业故事(适用于广西、云南,四川、贵州)

表面上看是讨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策略问题,实则要求认识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作用。考生必须看清命题人的意图是在肯定小羽的行为,赞赏小羽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审题的核心就在于此。

本题有时代感和现实的社会意义,涉及到创新、分享、知识产权三大核心概念。人做任何事情要想到的是创新、合作、共赢、分享。

小羽的行为是创新,他有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这就需要考生深入思考,这道题目的实质还是在于,市场竞争还是苦练内功,比的是产品的质量,比的是技术含量,用自己的实力去取胜。全国卷Ⅲ作文题“小羽的创业故事”,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当前热点相关。这道题目考的是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

创新之后还要用于分享。做大事的人需要合作意识、阔达的胸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京东的许多应用都使用的是阿里的开源技术,正是阿里的无私共享才有了京东的发展。在计算技术领域“开源”思想倍受推崇,的_,分享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反观有些“藏起来”、“守护住”的观念,或者“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想法,格局太小。如果你也在借鉴别人的idea,为什么又选择遮遮掩掩?蔡康永说“只懂一种专业知识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者”,所要做的就是打开心胸放开眼界,如饥似渴地去汲取,勇敢share。

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考生从反向论证的角度来写,其难度非常之大。

北京卷:①“老腔”何以令人震撼②神奇的书签

北京作文是全国唯一由微写作亦即小作文和大作文构成。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是由两篇命题作文组成,二选一。北京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微写作,还是大作文,都突出了基础性、开放性。北京的命题规则是全国唯一一个作为二选一的地区,出两个作文题目,考生可以在两个其中选一个来写。今年我们发现它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限定文体。

“老腔”已超越其形式成为一种象征。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创新和发展。书签,自然与阅读有内在而密切的联系。每个题目的考查指向更为明确清晰,通过更为广泛的素材和多样化的题目,引导考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也为不同考生发挥特长优势留有空间。尤其是将诗歌作为微写作的形式纳入考察,这是鲜明的特色,意义重大。诗歌在高考中一直被限制,微作文提出写诗歌,尽管只有10分,这仍然是巨大的进步。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

多元阅读时代,多元化的e时代,有形的阅读,传统的纸媒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的方式多样化。如果是对大自然的阅读,对他人的阅读,那必然将胜人一筹。考生反思自己十几年的阅读经验,引发联想和思考。题目聚焦在“青春”和“阅读方式”上,作文题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反思自己的阅读行为,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考生可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多维度地展开写作。文体的选择较为自由,开放有度,可议可叙,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写出精彩的文章。多元的题目视角,阅读什么?可以是阅读人,阅读事;可以写阅读的是书籍,同样可以写看不见的,如父母潜移默化对你成长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考虑,青春阅读,是在你成长过程中一系列有意义的事情,并不只是限制在阅读上,阅读的概念很宽泛。总体上,题目浅显、深刻。考生得基本分容易,但要得高分较难。

上海卷作文:评价他人的生活

上海今年高考作文的亮点,材料贴合生活,网络时代,微信、博客、QQ,互联网及新媒体时代,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几乎每个人的朋友圈多少都会涉及到他人的生活。题目“接地气”,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参与评价他人的生活,怎么评价,就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人人都有题目所需的素材,但考生并不好驾驭。

题目涉及考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评价要把握一个尺度,公正客观,辩证地看待。就题目本身来说,两个元素“评论”、“他人”,这是核心。认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群体,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关系,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最为重要的。

江苏卷高考作文:话长话短,谈个性与创新

江苏高考作文是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通过审读材料,考生可将之转换成命题作文:个性与创新。处理好个性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去做?考察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涉及人、事、物之间的思辨关系,重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分析。关注思维深度。

材料与题目前后逻辑联系并不强,容易产生思维误导。一般考生的审题导向是辩证地看待彰显个性和创新意识,但是彰显个性和提倡创新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包含或递进,需要理清彰显个性与创新之间关系再去写作文,这道题目本身还能够考察学生应变能力,特殊的情景之下运用发散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这对高中生而言并不好把握。这道题总体立足于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考生必须突破思维定势,理清关系,找到核心立足点。

浙江卷:虚拟与现实

浙江的作文题目,“虚拟与现实”,最为接地气。浙江作文题目比较超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高考作文题应该考虑公平,让来自不同生长环境的考生有发挥的空间,但是在现今形势下,考生只有不断加强对前沿科技的了解,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立论既然容易,那考的就是考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了。

这个题目涉及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辩证关系。浙江题讨论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和我们真实的生活空间的关系问题,话题新颖,紧扣社会发展,聚焦热点,有时代感,有讨论的价值,但思辨的难度并不高。

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

山东卷作文题有点浪漫气息,题干还有几分诗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行囊”指的是人生道路中需要准备的东西。“行囊”里有个人的“软件”和“硬件”,比如学生拥有的知识,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智,吃苦耐劳的品质,善良的美德……

我们该准备带上什么样的“行囊”才能走向远方呢?怎样去理解“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形”和“无形”的积累之间的关系,这道题其实质还是在讨论人生哲理,能够展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行囊”。

综上所述,2016年全国九套试卷,10道题目,各具特色,命题人从考生实际出发,考生有话可说。全国卷三套试卷,地域极为明显,综合考虑各地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全国卷I相对于全国卷II和全国卷III,这九个省的教育水平处于前列、漫画考虑到地域教育差异,比其他两套全国卷的作文题目在立意上要难些。而全国卷II审题立意都没有什么难度,可是要写出佳作来,绝非易事,保守平庸之作居多,作为选拨性的高考作文试题,区分度并不明显。全国卷III作文题与热点联系紧密,小羽创业故事,问题在于考生要领会命题者出题意图,难度相当大,尽管这道试题材料考生不陌生,但考生并不易于驾驭。

直辖市三套,在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下,有所创新。北京卷微写作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考生的选择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写作特长。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考察学生的思辩,学生需要关注生活,有自己的评价能力。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问题能力,考生需要有丰富的阅读面,关注自己周边的生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导向积极。

独立命题的三个省,江苏卷一如既往地保持其考察学生的思辩能力,多年以来,江苏卷在词语中做文章,今年要求学生阐述创新和保持个性的关系,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小。而浙江卷很接地气,从互联网中取材,不回避热点,考察的角度却有所创新。山东卷高考作文备好的“行囊”,则要求学生自己定义好“行囊”,自己心目中的“行囊”是什么?自己怎么理解好“行囊”的真实涵义,学生有很大的展示空间。

三、备考启示

1.“全国一张卷”正成为改革大趋势。试题具有稳定性、创新性、操作性;平民化和生活化、地域和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

2.作文题目越来越接“地气”。作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紧扣社会发展、不避热点。鼓励学生P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写真实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抒发独特的见解。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更注重考查综合能力。

3.阅读是核心。好的题材离开阅读的土壤,学生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吸取营养。引导学生阅读大自然这本书,阅读周围的人和事;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热情,热爱生活。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才会鲜活,考生才有话可说。

4.引导学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用形象说话,提供学生多种思维的可能,培养学生思辨、想象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第3篇

一、对作文材料的语法分析

①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②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③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段材料由3句话组成,在语法单位上是一个句群。语法单位分成五级:语素、词、短语、句子和句群。(肖泰《句群和句群教学》)对于句群的定义有多种,但都强调句群有一个明晰的中心意思,句与句之间有语法上的紧密联系。比如句群是“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①“凡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有明显关系、在结构上有紧密联系(有时还有语言形式标志)的句子的组合叫句群。”②“句群是最大的一级语言单位,它在形式上是句子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扩展,而在内容上,它是围绕一个明晰的中心所表达的思想。”③……所以,当作文材料是一个句群的时候,审题的首要任务是对这个句群进行语法分析,找出这个句群的中心意思。

①|(转折)②||(解说)③

这个句群有3个句子。层次如上:句①和句②为第一层,“却”表明前后呈转折关系。转折句群的表意重心和转折复句的表意重心是一致的。对于转折复句,胡裕树认为:尽管承认偏句所陈述的事实,但表意的重点总是放在正句上。在这段作文材料的第一层次中,句①的功能相当于转折复句中的偏句,句②相当于转折复句中的正句,句②是表意的重点。

在第二层中,句③:“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这是”和“是”意味着句③是对句②的解释,语意的重心在句③。

由此可见,这3个句子构成的句群的中心意思在句②。

确定句群的中心意思是审题的重要步骤,合乎句群中心意思的立意才不会偏题。这道作文题,符合句②的含义是基本要求。立意若脱离了句②,只讨论句③所说的个性或者创新则不妥,属于审题偏差。

鉴于句②是整则材料的重心,我们接下来对句②进行语法分析。

这是一个长单句,“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作“说”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两层复句。第一层为解说关系,第二层为并列关系。即:

(1)有话则短,||(2)无话则长――|(3)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4)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1)||(并列)(2)|(解说)(3)||(并列)(4)

(1)(2)和(3)(4)之间为第一层,是解说关系。(1)和(2)之间为并列关系,(3)和(4)之间也是并列关系。解说关系和并列关系的复句在语法上同属于联合复句,“联合复句内各分句间意义平等,无主从之分。”(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P152)所以,从理论上讲,学生立意抓住这4个分句中的任何一句都可视为切题。事实上,从语意上讲,“有话则短”此处的含义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无话则长”的含义为“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所以,考生能切入的含义也只有两条。

如何最大限度的涵盖材料的含义?找到句群中心意思之后,我们还需回归句群本身。

我们先回到句群第二层,即句②③。前文说到:这两句呈解说关系。李仁甫老师提示大家关注“这”这个词语。“这”究竟指代什么?指代“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还是“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出我也许有话要说”两句?如果只指第2个分句,是不是忽视了“有话则短”?笔者认为,材料一直将有话和无话并置,此处没有理由只指向“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而如果指向破折号后面的两个分句,那么,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其实,“有话则长”或者“无话则短”,对于说还是不说,说多还是说少,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同样,“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原因也是相同的。所以,“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和“别人无话可说出我也许有话要说”的缘由也是相同的,所以,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其实是一回事,给人感觉看上去语言粘连了,无法并列。其实不是粘连,而是重复,是对一个现象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这样,在句群的第二个层次,材料的含义指向的是:在说与不说的问题上,与众不同的表达选择是个性的彰显或创新意识的闪现。

我们再回到句群的第一个层次。句①和句②③在表达上是相反的, 呈转折关系,语义上无法包含。句①的作用只是为了引出句②③,所以立意时可以不考虑。

所以,从对作文材料的句群分析看,中心意思是句②,是否切合句②“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即可视为基本切题。第2句和第3句呈解说关系,解说关系是联合关系的一种,联合关系句群两句语法地位平等。从语义的完整性讲,涵盖两句含义才是最佳选择。立意时同时切合句②③才真正切题。这里,句群的中心意思和句群的完整含义是两个概念,前者探讨的是句群围绕什么展开,是含义的向心性问题;后者探讨的是句群的完整含义,是含义的完整性问题。举个反例,如果脱离了句②,只讨论句③则属于偏题。

网络上有人质疑,“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和个性或创新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属于生拉硬扯。笔者认为,就是这看似没有必然联系的地方正是考生思考的,是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所在。一道题目,如果自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有明确的主题指向,那这道题目的立意必然为公理或者定律,观点是材料中现成的,考生在考场上能做的就只有阐释观点或者证明观点,难以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立意。新材料作文,重点是让考生思考,独立形成立意。给现成立意的作文题是封闭的,也许能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难以看出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下。

二、把握本题特点

和往年的作文材料相比,这道题目特点在于:论题介于“务实”和“务虚”之间。

除了2013年的“蝴蝶与探险者”,江苏历年的作文题比较“务虚”,关注哲理,显得比较抽象。比如,2015年作文题为“智慧”,什么是智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作文材料中提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可“经验”“能力”“境界”等还是抽象的概念,对智慧的理解依旧难成定论。再如2014年作文题“青春不朽”:首先,青春如何定义?朽或者不朽如何定义?青春看似与年龄有关,但18岁是青春,28岁算不算青春?这些都需要考生自己定位。再往前的《拒绝平庸》《绿色生活》《人与路》《好奇心》等,论题大都抽象,没有特定的限制和背景,能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显得十分灵动,却也有人评价其“虚空”,与实际的社会生活距离较远。

与“务虚”迥异的是“务实”的风格,关注现实,尤其以全国卷为代表。作文材料大都是具体的故事、特定的人物、常见的社会现象。比如去年女儿举报父亲高速上开车打电话事件,三个风采人物评选;往年的两人过独木桥引发的思考、切割钻石、同学关系等题目,均以社会现象入题,着眼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评论。

2016年江苏作文题有“务虚”的因素――“个性的彰显”和“创新意识的闪现”, “个性”和“创新”是抽象概念。什么是创新,什么是个性考生可以写自己的理解。但今年的作文材料也有“务实”的影子――“说”或者“不说”,并且限制了“说”的情境。对“别人已说”过的选择不说,在“别人无话可说处”可以选择“说”。“说”或者“不说”是行为,“说”可以理解为说话,顶多能抽象成表达,无法像“智慧”或者“平庸”有丰富的内涵。加上对“说”或者“不说”有情境的限制,这就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方向,不致于凌空虚蹈。但究竟是什么情境,又不像全国卷那样具体。别人已经说过了什么,别人无话可说处是什么情况,这可以视为对考生的限制,也可视为给考生提供思维的触发点,因而也是考生能够发挥的空间所在。所以,这个题目不似“智慧”那般难寻边际,又不似女儿举报父亲违章那般拘谨。它提出的是在某种境况下,说不说与创新或者个性之间的关系。这里,既要学生有抽象的判断,又要求考生对“别人无话可说处”或者“别人已说”的情况进行定位,考生对其的定位取决于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这里能考出考生的思想境界水平。

三、从接受美学探讨审题立意过程

综合以上两条,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材料中两个可以发挥的空间:一是“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的定位,二是“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与个性或创新之间的关系。前者能看出学生平时关心什么,阅读什么,思考什么;后者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水平,这种情况和个性或者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勾连。有老师认为这里是生拉硬扯,但高明的学生总是能扯上去的,甚至有的扯得还不错,思维的断层如何弥补,正能体现学生水平的高下。

所以,个人以为,这个作文题能够考查学生对语段、复句的解读能力,积累、思想认识的层次和逻辑思维水平。

但这个材料如何立意,恐怕还得从材料作文的立意过程考查。

有老师埋怨说,作文即考表达,不可以添加阅读障碍,审题完全可以放低要求。笔者觉得,高考是为了选拔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社会中任何表达都有一定的语境,或者基于一定的目的。写作前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写,要达到什么交际目的。文笔再好,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内容也不受欢迎。作文材料的设置就是一种模拟的交际环境,审题就是和命题人的对话,是依据命题人的要求确定写作任务的过程,这是现实生活的写作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如何审读材料?审读作文材料和阅读考查有何异同点?

若从阅读的角度看,两者的开放性不同。文本解读向来有文本中心、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三种理论。孙绍振教授认为:“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读者主体、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和调节。”④在阅读考查中,解读基本以文本为中心;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也有部分题目的解读以作者为中心,考生要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得出答案。一般不会采取读者中心的解读方式。即使是探究题,读者能施展空间也很小。但是,在作文材料的审读中,读者主体就被充分重视。作文考查的是考生自己的思考,作文材料只是一个召唤结构,对作文材料的审读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材料的融合或者对话,立意就在融合或对话中产生。

我们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作文材料的审读。接受美学认为,文本只是一个召唤结构。沃尔夫冈・伊瑟尔认为,在文本与读者的交互过程中,“文本的结构空白,刺激着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条件来实施的想象过程。”他的结论是:“文本含义只能在阅读过程中将各种透视交织在一起,才能被唤起。”⑤作文材料是纯粹的召唤结构。材料的含义上存在许多空白和未确定点,需要考生在审读时填补。就如“无话则长”是什么情况?它和个性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考生需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思想认识,将逻辑上的断层连接上去。伊瑟尔的学生英加登提出了“具体化”的概念:“把读者在阅读中对作品不确定点和空白的填补称为文学作品的具体化。”“在作品表现的引导和暗示下,读者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同作品联系起来,用自己在现实中形成的生活图像去想象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即使作品所描写的是陌生图像,读者也会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受。”⑥这同样适合作文材料的审读:别人无话可说时是什么情况?在我经历过的事件中,有没有哪次是别人不说,我有话想说的?这和创新和个性之间有什么关系?多想几件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路也许就这样打开了。

召唤结构还具有交流性和建构性。鉴于题目中的“也许”,这里也可以逆向立意。因为“也许”未必等于必然。也可能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无话说。从这个角度考虑,看似“创新”和“个性”也无须再谈。但可以生发出另一层含义:创新和个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事求不同并非个性或创新。有时别人无话处我同样无话,不可为追求不同标新立异。其实这一点在现代社会更为难得。人人都想吸引他人的目光正是浮躁的表现,提倡创新需理性,不可刻意求新。

所以,本作文题可以正向立意:认可材料,并且调动自己的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将其具体化,填补空白,在作文材料的框架内完成自己的立意。也可以和作文材料对话产生立意。

这里要强调的是:与作文材料的对话是读懂材料之后的对话,并非面对材料的想入非非,任意改动。原民主德国学者瑙曼提出“接受指令”这一概念,即作品文本所规定的接受框架。读者读解和再造文本都必须从“接受指令”出发,不允许读者主体随意解释。⑦这也就是材料含义的范围,是作文立意切题的标准,即本文第一部分的分析。

综上所述,2016江苏高考作文题,我们通过把握句群中心意思确定基本切题的标准――无话则短,有话则长。然后回归句群整体,确定立意的边界为探讨“无话则短,有话则长”和个性或创新之间的关系。和江苏往年作文题相比,本题的特点是“务虚”和“务实”的结合,探讨在特定情境下“说”或者“不说”与个性或创新之间的关系。作文材料的审读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考生通过和作文材料的融合或对话,形成自己的立意。

参考文献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174页。

②黎译渝:《从句群说到语法的综合性教学》,《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88年第8期。

③徐义兴:《句群与自然段的关系》,《语文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

④孙绍振:《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和调节》,《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3期。

⑤沃尔夫冈・伊瑟尔,姚荃译《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作用》,《上海文论》,1987年第3期。

⑥李克:《具体化:对文学作品意向性客体的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2016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 媒介生态 新闻评论 功能 影响变化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时代,技术创新的速度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以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与新一代通信技术为开端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宛若一列和协号,呼地从我们身旁掠过,新媒体创新之快已经让我们来不及定义了。事实上,新媒体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与外延是与时俱进的。

一、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笔者研究了大量文章后发现:关于这个问题,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对新媒体的特征进行了不同地研究与判断,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认识,但在这林林总总之中大家还是有一些共识。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总结。

1.新媒体新技术

新媒体首先新在技术创新上。新媒体都有什么?门户网站、电子邮箱、搜索引擎、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博客、播客、手机短信、 手机电视、数字电视、手机报、微博、微信、微视频、QQ、论坛、网络杂志等等。这些五花八门其实都有赖四样东西:手机、电脑、数字电视和网络。其背后的真正“大佬”是计算机数据处理与通信技术。新媒体其实就是人类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在新闻业中的现实表现。

2.新媒体新采编

传统媒体在新闻的采编上形成了采、编、导、播等一整套十分成熟的新闻流水线。流程清晰、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通俗地讲传统媒体的采编队伍就是新闻领域中的正规军。新媒体由于技术创新带来了其采编方式地颠覆。新媒体的诞生掀起了一场新闻界的“人民战争”。全时、全域、全民、全速、全媒体、全渠道、全互动传播,正规军办不到的,通过“全民战争”的形式实现了。例如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在电视广播尚未报道时,已经有很多当事者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求助和消息,全国人民的焦点都集中在了昆明那个不眠之夜。2016年10月11日,上海虹桥机场两架飞机在跑道内发生的飞行冲突事件,该事件最快最全面的消息来自微信朋友圈。消息之快不仅跑赢了主流媒体,甚至跑赢了民航内部信息网络。新媒体无数次地将传统媒体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3.新媒体新传播

我们的古人有“三不朽”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做什么的,在成名后总是有写本书的诉求,哪怕是由他人执笔。其实表达自我的欲望人皆有之。新媒体使普通人的愿望有了得以实现的机会,谁都可以进行一下大众传播。因为是自我表达,所以其内容就可以去中心化或可称之为:“信息”与“意义”的无关。自我表达的个性化增强了受众感知度。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及传播内容有效地实现了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4.新媒体适应新需求

中国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节奏明显加快,每一个人都不断地面临着新挑战、新压力。因此人们对休闲、娱乐以及时g碎片化有了新的需求,新媒体恰逢其时。新媒体的方便与迅捷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的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我的时代我做主”,这不只是口号,更是新时代人们的诉求。在什么时间,想看什么这要由我说了算。便携、快速、菜单式的新媒体很好地适应了这一需求。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多为免费的受众享用,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免费需求。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空间,匿名登陆的特性即保护了个人隐私,也使用户自由地表达观点成为了可能。尽管新媒体的失真性遭到公众的质疑,但其隐秘性依旧受到众多用户的追捧。

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新特点

在认清了新媒体的特征之后,我们应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工作?首先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评论进行一番再梳理。

1.从概念上看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新媒体时布新闻评论的主体在变,评判的价值标准出现多元化,分析事件的方式多样化,评论的针对、指向性差,甚至出现混乱的状况。

2.从写作要求上看

传统新闻评论在选题时一般要求“三关”,即关心政治、关注民生、关心社会。在纵横驾驭表达方式上一般要根据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来正确选择表达方式。通常情况下,必须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叙述要精,描写要鲜活,要有强的现场感和动态感;议论要深刻,论点必须鲜明,论据必须典型,论证必须有力。从现实情况看,最先接触新媒体,最频繁使用新媒体的是所谓的“新人类”。在改革开放后出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生活经验并不丰富,知识水准较高,认识多元化。“新人类”在新闻事件中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均出现了较大变化,就连对事件的描述语言也产生了大量新词汇。据说目前高考作文一律要由年轻教师阅卷,因为老同志已经读不懂孩子们的语言了。新媒体新受众,我们的新闻评论也要有新变化。

3.从功能作用上看

经典定义要求新闻评论具备:引导作用、监督作用、表态作用和深化作用。要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做出分析;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以正面宣传为主;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表达观点、态度;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知。现实中我们有诸多热点和关注并不是什么“高大上”,但它们却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吸引着众多的眼球。比如眼下时髦的韩剧,大型电视相亲节目,各类“溜光大道”,甚至于名人们的爱情、婚恋,众多的网粉刷爆屏。对于类似事件,我们的新闻评论要不要对事件发声?是不是我们只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上述关于新闻评论经典定义还能不能放置四海而皆用,显然,答案不解自明。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优化策略

经过对新闻评论的一番梳理之后,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在开放性、交互性等方面没有像新媒体那么突出的优势。如何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实现突围,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笔者对优化新闻评论的策略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

1.坚持新闻评论的本真

新媒体宛若是上海滩的魔术师,各类新奇的花样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但在所有的变化之后,魔术师永远是魔术师。新媒体再怎么变还是个媒体,以消息地传播为根本特征。与消息传播相伴生的新闻评论,它的本质也没有变,还是“对新闻事件发表的言论”。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无论是驾车、乘舟,还是插翅蓝天,变得只是到达的方式,而K点始终没有改变。

2.把握好新闻评论特有规律

既然新闻评论的本质没有变,那么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坚持并正确把握新闻评论所特有的一些规律。新闻评论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究其根本是因为人们在好奇或求知、求解的心理驱动下,不仅需要了解新闻事实本身,还需要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其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一个好的新闻评论必须要回答并满足阅读者的特定需求。读者在搞清楚怎么回事之后,在本能或是社会属性的作用下,往往还要对新闻进行一番意见表达。人是群体的、是社会的,在自己发声之后期许着他人的反应。人们在发表意见后还需要有一个意见交流。意见表达和交流是我们做好新闻评论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3.充分利用新媒体空间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工作者占据着新闻评论的主渠道,处于垄断地位。这个新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对什么事儿发表意见,意见的主基调是什么,全由新闻工作者把握。新媒体时代变了,新闻的原貌是个什么样子,这事儿的深层次问题或意见在哪儿,公众对这事儿是个什么态度,失去了垄断地位的职业新闻人又该如何应对?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职业新闻人不能正确把握新闻评论的规律,把评论工作做到极致就不会有人听、有人看。

笔者认为,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带来极大挑战的同时,也向传统媒体吹来了“东风”。新媒体的一系列创新,为新闻传播、评论生产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互联网平台,实现新闻评论最大程度的传播、讨论,最终增强其影响力。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了解掌握新媒体,充分地利用好新手段、新特性,让新媒体成为新闻专业者的新座驾,发挥专业水准,在新媒体时代依然是弄潮儿。

4.贴近生活贴近“新人类”,坚持正确导向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不能不食人间烟火,我们不能脱离受众。大家在看韩剧,那我们也要说韩剧,不过我们要说得更深、更透。要说清韩剧与韩国现实社会的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形成韩流。对于出轨的热门,也可以插上几句,不过要提醒大家这些只不过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聊资。“新人类”有新视角、新语言,要贴近“新人类”就要了解其所思所想,学习他们的沟通语言和方式。在无关大雅方面,不妨海阔天空与网民与群众与生活打成一片。需要提醒的是: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不能只是茶肆里的“神聊汉”,我们还肩负着社会责任。要心存敬畏,坚持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义务和天职。因此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相关评论员必须避免扭曲新闻事实的情况出现,否则再新的观点也只是谬论。

基于上文对新闻评论功能变化及影响的分析来看,在新媒体时代下,写好新闻评论,不管是对于新闻评论本身还是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涂光晋、吴惠凡:表达・交流・争论・整合――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与反思[J].国际新闻界,2011(5).

[2]赵振宇、邓辉林:新闻评论者的独立品格及培养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8(12).

[3]石凤艳、韩海鸥:新闻评论的功能定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9).

[4]叶俊.新媒介环境下新闻评论“对话功能”之建构[J].今传媒,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