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知识在语文科的整体中是个独立于听说读写能力教学之外的自成体系的部分,它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所必需。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科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老师如何正确对待语文知识教学,意义也显得很重要。
一、正确认识语文科教学,摆正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知识是语文科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成系统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从语文课的整体及其同语文能力的关系看,它占有从属地位。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地位,认识上存在两种偏颇:轻视和过度强调。轻视的:认为学习它是否一定有利于理解听到的或者读到的话语。这是因为学习听说读写虽不一定以语文知识为前提,但学习它,却可使听说读写更为自觉、进程更快。对于已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中学生来说,更有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同时,不具备语言规则和逻辑定律的知识,在一般生活特别是听说生活中并无困难,但是听说读写四种语言功能是靠着综合、联结而扩充和深化的,有了语言和逻辑知识,就会加速扩充和深化的过程。强调的:过于崇信语文知识对于提高语文能力的作用,以为增强语文科的知识性是语文科科科学化的唯一正确的选择。依照这类看法,语文教学的科学化,首先意味着知识化,而知识化又要求体系化,因而主张加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主张以知识统辖能力。但这样会颠倒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导致语文科性质的改变。
作为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这个问题,不能同轻视的和过度强调的苟同,语文知识在语文科整体中的地位,既有独立性,又是从属的;既不能没有它 ,又不能过于强调它。这就是语文知识教育地位观,持这样的观点,对每一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需要的。
二、明确语文知识教学的内容,理性处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知识内容应包括哪些,涉及范围和达到程度如何,过去虽少争论,却无定论。比如逻辑知识长期被列为重点内容,而现行的教学大纲对此已不再提及,修订后的教学大纲重新划定了语文知识的范围,既有总体安排,又有基于年级区别的具体安排。它使教师有可以遵循的内容范围可以依据的教学顺序。我以为语文知识大致有一下内容:
(一)文字知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在传播文化、发展文明方面作用重大。在文字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常用汉字,能区别开常用的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多义字,还要使学生适当地了解文字的演变历史,并学会使用字典和日常应用的词典在文字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清楚、工整的写字能力和习惯。
(二)读写知识
语文知识教学从根本上说,是要教学生一些有关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知识,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读写知识主要是关于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等几种表达方式的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它们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学习应从低年级一直到高年级做循序而又交错的安排。
(三)文学知识
文学知识包括文学体裁知识和文学史知识。文学体裁知识又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知识;文学史知识主要是指我国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知识。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领会文学作品,二可以知道学生课外欣赏文学作品。
(四)文言文知识
对于文言文知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对课本知识范围做必要调整。语文知识内容范围的确定,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既要对它做切实的分析,又要对学生和教学现状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而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范围,并不一定适合任何对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三、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把握
(一)正确把握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
语文知识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听说读写水平的提高。因此,首先要理解并掌握语文。通常学生能说出词的定义、分类,却不能正确运用,能说出判断,却不清楚判断句和陈述句的区别。这种导致学生只会谈论知识而不能运用知识的教学,从根本上减弱甚至失去教学的目的性。
(二)充分增加语文知识教学的趣味性
学生普遍感到语文知识单调枯燥,特别是语法知识和逻辑知识。这有知识本身的问题,也有编写者对知识的表达方法问题,同时也有教师的问题——知识根底、对知识的态度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单从教学方法方面来说,教师应意识到趣味化的根本方法是使学生感到切实有用,用生动有趣的实例去说明知识的定义,用感性去补充理性认识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三)注意语文知识的统一性和生活化
语文科中的语文知识是个整体,前后应有一定的联系、照应。这个原则要大家接受不难,但对他的实际解释和具体运用,可能就不一样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知识变得枝枝节节,前后各不相干,看不出承接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避免这种现象。
总之,对学生来说,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也是能力、习惯和态度培养的过程,只有将知识与实践融合才能获得。教师应让学生多运用语言,在运用中养成习惯,形成态度,而不是更多地就知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骆奇,语文知识教学的再认识,湖北教育[L],2008年第2期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散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1散文结构形式
(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2方法小结
1.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思路
主要有两大题型:
(1)根据文章内容(线索)梳理思路
(2)梳理文章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逐层概括文意,追寻行文的思路、内容上的变化、表达方式上的变化和作者情感的变化。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的作用
主要有两大题型:
(1)分析局部语段在全篇的作用
(2)分析散文局部语段能否删除。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综合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知识3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点明所用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句内容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法的具体作用。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具体如下: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对象+特性
拟人——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排比——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反问——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如1998年第29题即可答为: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中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附: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
关键词:积累知识;习惯;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164-01
积累,是新课改中的热门话题。
老师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有话写,有话说!
家长说:要注意积累,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社会说:积累吧,这就是语文学习要走的路。
《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我们看到无数儿童踏上了积累的道路:积累阅读,积累写作,积累感受。也真有通过积累取得成功的。这足以证明积累的有效性。于是,更多的儿童跟上来了。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强调:积累!积累!只有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让我意外和心痛的事发生了:儿童积累成了摘抄,背诵,茫无边际的吸收。他们不知道这么做是否正确,是否有效,但周围的权威都这么说,成功的人也都说自己曾经这么做。管他的,先做了再说吧。为积累苦,为积累累,儿童投入了一场足以耗尽他们一生的运动中――积累!积累知识,积累词汇,积累名言警句……
这样的积累,究竟有用么?
对于知识的积累,要谨慎从之。知识的更替日新月异,今天积累的知识到了明天可能就用不上,或者是过时,或者知识本身被证明是不科学,是错误的。教师同行的感觉最真切:读书时我们死记硬背的那些教育原理,教育科学,教学法,那些刻板的,正儿八经的知识,今天真正用上的有哪些?即便是用,变化的有多少?被批判的有多少?就算依旧适用,用“知识”本身的概率有多高。所有的知识都要“化”,和自己化为一体,和行动化为一体。所以,很多名人不积累知识内容,不积累数据。红学家周汝昌不记《红楼梦》中各种数字,他说可查的不记;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不记具体的数据公式,他说可查的不记。
这些死的知识,条目,数据,不能成为积累的主流。给一个词供大家参考――“知道”,只要知道了线索,出处,可查就好了。更不要说网络时代到来,查询那样便捷快速,我们要积累的是一种方法和渠道。有可爱的儿童问:古诗词,经典名言佳句要不要积累。适当积累很有必要,记忆力用在这些方面是值得的,性价比高。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接下来才是正题:积累,究竟该怎么做?
其一,积累是一种习惯,把积累变成习惯,积累的意义就大了。例如百字作文的积累,不是要求每日的百字要写得多好,关键在于每日写百字是习惯养成的过程,每日写,每日养,每天一次强化,直至成为终身习惯,这就是写百字的最大价值。
其二,积累是一种意识,主动上进的意识。总感觉不足,总希望有所成长,这样的意识靠积累。这里说的“积累”可以说是行动,也可以说一种念想,欲望,更可贵的应该看做是意识――知不足而后进。我需要进步,我想要提高,我能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我能探索世界的未解之谜……例如给儿童一个话题“关于开学综合症,你怎么看?你怎么办?”让其围绕主题做积累,就是一种自觉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
其三,积累是一种能力,自能学习的能力。自能学习,不待老师讲。这,就是学习的目标,是教学最期待达到的妙境,可以通过积累实现。积累过程中,积累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不言自明的。为了培养能力而积累就值得去做。例如学习如何写人,就给儿童一个小难题“积累写人的经典片段”“积累写人的方法”。这样的积累带有信息检索,选择,判断的味道,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综合能力就会得到锻炼,这比背诵记忆片段强多了。
其四,积累是最可贵的学习素养,把积累变成自己个体属性中的因子,积累就可能影响到你的一辈子了。之前说的有针对性阅读名著,积累名言佳句,让自己更具有文化意识,文化修养,文化理念,这样的积累关乎于“人”,是有必要和意义去做的。
其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语文知识积累的平台。比如每周在学生摘抄的好词好句中评选“最佳摘录词句”欣赏,以提高摘录的积极性,同时在欣赏中达到知识的吸收,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诗词背诵比赛,开展“走近诗人”小故事竞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累更多的知识。
其六、为积累插上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积累的东西是支离破碎的,死板僵硬的。在课堂上,我抓住各种机会,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扮演名人、作家,想象他们当时的处境和思想表演文章内容,调动学生多方面的积累,如词语、诗句、名言,古今中外文人有关故事在课堂上讲述交流,多肯定学生课外知识的掌握,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丰富的积累有丰富的想象。
关键词:积累;作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45-01
语文积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形积累,是事实性的、知识性的。它包括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知识、素材、典型的语言运用案例,包括用得精彩的巧妙的实例,有代表性的错误用例和语言修改范例,通过运用、积累成为自己的“语言库”。二是隐性积累,包括思想的积累,方法的积累,情感的体验,生活的经验,方法的积累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指导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我在教学中是这样指导做的:
一、诵读、阅读
记诵是有效的积累方法。典范的语言材料,包括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1、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2、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合作交流
转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75-01
学习语文知识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当中,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那么,教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呢?
一、在朗读中转化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随文学习知识,在朗读过程中把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
师:请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生1:“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声音没有啊?也不是”,这句话和我们以前描写事物的方法不同。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作者为什么明知故问呢?请大家仔细再读这句话,并与“海底是有声音的”这句话作比较,想想它们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的好处是什么。(生自由读,品评、比较)
生2:我觉得问句的形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生3:我觉得这种句式强调了“海底是有声音的”,更容易被读者所关注。
师:说得非常好,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式叫做设问句。这就是语言表达运用的妙处,它可以使人印象深刻。这段话中还有其他描写的方式,你能找出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吗?(师生就比喻句、排比句的运用着重品评)
在涉及设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句子用了哪些手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去发现,在读中把语文知识积累为自己的学习经验,逐渐转化为学习的能力。
二、在想象中转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让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的方法,实现架起言语实践与生活运用的桥梁,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抓住语言的脉搏,在语言的想象表达中顺利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转化。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的教学片段。
师:读句子“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大家想象一下,陶行知先生“慈爱地抚摸着”是什么神情?
生1:陶行知的脸上带着慈祥的微笑,眼睛里充满着浓浓的爱意。
生2:陶行知爱孩子,爱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他都是用慈祥的、充满深深爱意的目光看着孩子。
师:大家说得很到位,“慈祥的”“浓浓的爱”,这就是慈爱。
在教学中,教师没有采取通常理解词语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慈爱”一词显得鲜活立体,顺利实现了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
三、在迁移运用中转化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在阅读教学中,要顺利实现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通过随文仿写,学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以下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教学片段。
师:刚才大家默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生1: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姿态万千和瞬息万变。
师: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想一想:为了突出这两个特点,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着哪些区别和联系?
生2:描写庐山云雾姿态万千时主要采取了先总后分的手法,先总写庐山的云雾,然后分别描述庐山云雾的姿态。
生3:作者描写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时也是采用了总分的手法,并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庐山云雾的变化。
师:你们能运用这种描法把自己熟悉的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吗?
(师抛砖引玉:以“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为例子,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熟悉的景物来描写)
教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适当地进行迁移运用,既符合学生认识语言的规律,又在读写迁移中有效地实现了言语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