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曝十寒的故事

一曝十寒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曝十寒的故事

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第1篇

1、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合理安排孩子的寒假作业。在孩子拿到寒假作业的时候,家长要帮忙做出合理的规划。把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按放假的天数分摊开,每天要兼顾各个科目。然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好了。切忌一曝十寒,写一天玩十天,或者到最后几天才来加班加点,最是要不得。

2、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孩子按规划写作业,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了,绝对没有压力。这时,家长可以额外要求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是诗歌集,故事书,作文书,小说等等。最好是选择标有拼音的课外书,让孩子自主阅读。每天的阅读量,最多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用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适当的安排一些小家务给孩子去做,大人做家务时也可以请求孩子帮忙,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陪同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也能锻炼身体,防止孩子沉迷于手机或电脑游戏。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第2篇

上学了,每当书画展时,看到大哥哥 、大姐姐写的字又漂亮又潇洒,我就希望有一天我的字也会在这里展出。后来,妈妈决定送我去练书法,从此我慢慢走进了书法的天地里。

在书法班里,我看着老师神气的一点 、一横 、一竖地写着,挥洒自如,让我羡慕不已。老师强健的笔力 、洒脱的笔姿 、神采飞扬的书法作品,令我敬佩不已。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书法,写出漂亮的字来。

我开始练字了,先从最简单的横竖撇捺点开始,一练就是好几天。我练的有点烦了,兴趣头已过,就连看到老师的字,也不像开始那样漂亮了。这时,老师耐心的给我讲《王羲之临池学书》等历代书法家苦练的故事,告诉我学习毛笔字要有恒心 、有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就这样,老师把我带进了书法的海洋。

有一天,老师把我的书法贴在教室门口让同学们欣赏,那一刻我可高兴了。我的字虽然不算写的最好的,但是我的字终于能“晨出”了!我慢慢的从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书法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此以后,我就更加刻苦练字。古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勤练,必然学有所成。老师还不断的鼓励我,学书法的同时还要学习各种知识,比如:书法史 、文学 、历史常识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书法,书法才会有长进。

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润,而孩子的大量阅读主要在课外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家长要尽量成为孩子课外阅读的有益引路人。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当审视生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人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一个人要构筑自己的文化力量需要做许多努力,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读书,不仅仅是读狭义的教科书,而是读一切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素养书籍’。让孩子们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送给孩子们的一件终身受用的礼物。”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年级的阅读要求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而到了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字数量急剧增加,校内完成不了的任务就必须由家庭来承担。一年级学生识字量不多,需要家长在一旁加以指点,这给亲子阅读提供了机会。

一、家长言行引导,使孩子爱上阅读

孟母的行为启迪我们,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千方百计营造最有利的环境。同样,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场。

父母读书多的家庭,孩子也爱读书,这几乎成了规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言行自然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不寂寞,不爱读书的人一辈子不知所措。

家长不妨可以设计家庭书架、阅读空间、读书座右铭、阅读成果展示台等等,让孩子的房间不仅是休息玩乐的天地,更是读书的好地方。再次,节假日多带孩子逛逛书店、图书馆。安排更多的时间带孩子去读书的场所,这些地方特殊的读书氛围就像气功的“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还要在平时留心孩子的交友,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和爱读书的同伴来往,同伴的言行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

二、引领孩子的课外阅读,使阅读更持久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亲子阅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学习活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懈地坚持下去,实现量变到质变,更需要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只有孩子想读、能读、爱读,才能培养起孩子稳定的、持久的课外阅读兴趣。时刻记住家长的终极阅读目标,如果孩子渴望阅读,那么家长就完成了人生中的一项重要使命。

故事是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熟悉世界的门户。课外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渗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能力。

给孩子念书,教孩子阅读不仅仅在于训练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另一重要方面是,他们的性情和志趣可以从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同孩子一起看书,还可以调节家庭气氛,使孩子充分地感受母爱。 转贴于

三、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成就孩子的未来

帮孩子选择好书,选择杂书。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家长可以在家里孩子容易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头放着有趣的童话,安徒生或格林或中国童话都可以;有比较简易的世界历史、地理、名人传记、昆虫世界、水族介绍等,当然《金银岛》《格列佛游记》、童诗也是可以的,让他随时有机会就拿起来,开始读,发现了一个吸引他的世界。

孩子自发地爱书的时间极短,七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他对文字只是单纯地好奇和喜爱,不能从唾手可得的书籍中得到启发满足,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思便要被许多其他东西所吸引,他的身心会被许多成长的烦恼所占据,父母能帮他建立的一个阅读启蒙,以及可能的终身读书习惯的机会,大概也就从此失去了。幼年曾因为偶然得到的一册《水浒传》而开启了他日后对中国小说的钻研;鲁迅因为一册《山海经》,从此不能忘情于神话世界的迷人。很多伟人在艰苦的童年都曾因为得来不易的几册书,丰富了他们的成长期,改变了他们一生的方向,甚至造就了他们未来的志业。现代父母不需要多少花费就可以提供孩子这些伟人曾经梦寐以求的阅读环境,何乐不为呢?

应当指出,为了提高课外指导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多读,只有自己是家庭教育读物的读者,才能成为指导者;其次,要加强计划性,明确各个时期的指导重点,鼓励学生在节日假期多读一点课外书,丰富课余生活。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读书支撑孩子的文化生命,让书香浸润孩子的美好童年,让他们踏上幸福的人生之旅。这是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衷心期盼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第4篇

一、用“爱心”做学生的朋友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想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可见,班主任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艺术,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拥有一颗爱心。师爱是师德之魂。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爱,犹如春风化雨,能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关爱学生,情满学生,真诚的师爱可以浇灌出绚丽的花朵。记得一天放学后,王合焕坐在位置上哭了起来,我走上前询问。原来是她买馒头的钱找不到了,这可是他们一家的晚饭呀,上次也是丢了钱没买馒头,回去被爸爸狠狠地批评了,所以今天就不敢回去了。多可怜的孩子啊,我忙从包里拿了五元钱给她,叫她不要把丢钱的事告诉爸爸。谁知第二天早上,她拿了五元钱,说这是爸爸叫她还给我的,还要谢谢我,最后,她还高兴地告诉我,昨天爸爸没批评她。从此,我叫她把带来的钱给我保管,放学时再拿走。现在,王合焕有什么话都愿意和我讲,班级活动中也表现得十分积极。

二、用“信心”使学生积极向上

信心是成功的起点。要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培养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那作为班主任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有信心呢?一次在书上看到的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一位小学校长曾对一位调皮的黑人小孩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拇指就知道,将来你就是纽约州的州长。”这个孩子记住了这句话,此后他的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也不再污言秽语,走路也挺直了腰杆,他成了班长……五十一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的州长。那位校长的一句赞美,点亮了他自信的火把,激活了他生命的潜能。原来,赞美可以催生自信。希望得到赞美,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求、一种愿望,特别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当他们听到老师的赞美后,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将会表现得极其努力,因为他们要证明自己能行,证明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用“耐心”转化后进生

大家都知道后进生的转化困难大,问题多,见效慢,这也成了许多班主任最头疼的事。我觉得对待后进生关键是要有耐心,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后进生之所以暂时落后,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习惯,缺乏坚韧的品质,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一曝十寒,三心二意。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时,如果拿不出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与他们“过招”,而是表现得和他们一样的不坚韧甚至脆弱,这时,班主任所做的努力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还可能助长后进生更后进,班主任的转化工作也就功亏一篑。所以,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贵在有韧劲,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要企图一劳永逸,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自己的真诚能熔化学生的顽固。

四、用“细心”温暖每位学生

“抓两头,放中间”这一直是我以前所信奉的班级管理方式,认为这就是最为省事的办法。现在想想这样做错了,我在以往的工作中忽视了一群同样需要关爱的孩子—中等生!他们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被人们注目,但又有谁能说,小草,不是春天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上,毕竟还是像小草的凡人多啊!作为教师,关注的目光也要更多地投向这些普通学生,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级的温暖,使他们找到在集体生活中唱“主角”的机会,使他们拥有被认可、被尊重的成就感,使他们获得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换得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使他们树立自己的见解和果断性……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忘多关注普通的学生,善于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利用各种机会为他们创造发挥特长、才能的条件,他们也会发光,也会让我们吃惊的。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每一朵花都有绽放的理由,让我们在工作中细心些,用爱的阳光照亮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吧。

一曝十寒的故事范文第5篇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她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使用性,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并恰当地将其融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去,那么,如何才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之中呢?

一、在欣赏课中体现德育

美术鉴赏活动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它是人们观察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没有美术鉴赏,美术创作就失去意义。以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美术作品,理解或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解释作品,甚至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加以丰富和补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们就能从中受到教育。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可以让学生从建筑中去感受、去理解、去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壮观,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教学水墨画时,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用笔的技巧,体验水墨的神韵,以及画家们如何去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喜爱祖国的传统绘画艺术。

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高度表现技巧,同时也要让学生们了解当时的绘画背景,以及画家的人品,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画家的绘画经历,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欣赏郑板桥的作品《竹石图》时,教师可以讲解郑板桥的竹是如何由“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郑板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画表达了郑板桥的什么思想,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一边欣赏作品一边从而领略到画家本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铮铮铁骨风采;再如:讲到齐白石老人所表达出“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我者死,学我者生”的作画原则;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民族气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向人品高尚和画技精湛的画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二、在绘画、手工课中体现德育

在绘画课上通过对各种花卉、动物以及人物的细致描绘,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各种花卉、动物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学生们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在绘画课上通过对各种花卉、动物以及人物的仔细观察,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花卉、动物、人物的特征,以及如何去观察它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加深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无限的遐想。

在手工课上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贺卡、蛋壳、玩具、油泥模型带来的乐趣,体会“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树立他们自尊、自爱的意识和自强、自信的信心。如:元旦即将来临,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作品展览,让他们的作品在众人面前展出,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工艺品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乐趣。当他们的工艺品得到别人赞赏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与自豪,同时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愉悦、心境开阔、斗志奋发等不同的艺术享受,从而也就起到了陶冶情操,培养高雅兴趣的作用。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人大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四川图书馆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文化厅

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兰州城市学院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