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用首先然后最后写一段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情景演绎式扩展:指提供一个具体情景,考生根据这一情景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像,进行扩展。
例1(2005年重庆卷第4题)根据要求,分别写一段话,每段话都要包括下面三个词语,词语顺序可以不分先后,且字数在20到30字之间。思想健康,语意连贯。
想像 雾 倾听
(1)表现“欢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忧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中提供了两种情景,扩展时要根据规定情景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使这些情景变得生动形象,丰富饱满;只要与这两种情景相一致,且分别融进提供的三个词即可。比如用三个词表达欢快情绪,可设想一个自然环境,在白雾缭绕的林间,倾听大自然声响,体现心情的愉悦;表现忧愁可运用比喻,写一个人心头的迷雾,表达心情的沉重。
示例 (1)我们的想像也随着林中的雾气弥漫开来,虽然到处朦胧,我们依然能遥看瀑布,倾听泉声,品嗅百草……
(2)倾听着泉水幽幽的哀鸣,蒙着愁绪不解的雾气,你说,我们忧郁的心中怎能容下想像的翅膀的翻腾。
2:添枝加叶式扩展:指提供一句简单的话语,要求考生为它增加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成分,使它变得生动具体,血肉丰满。
例2 由于原句很简单,有些语意表达得不太清楚,请依据某一道理,把原句扩展成一句具体丰满的话。
原句:飞蛾(或蝴蝶)值得赞美。
解析 给定语句是一个简单判断句,“飞蛾(或蝴蝶)”为什么值得赞美呢?平时我们对“飞蛾”扑火有着肯定(追求光明)或否定(自取灭亡)的认识,此处却已明确指向肯定的一面。因此考生在扩展时要注意立意,即从积极的人生意义方面去扩展。
示例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自己的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浸在油中的飞蛾,的确是永远值得我们这些有着高贵生命的人赞美的。
3:中心阐发式扩展:指提供一句话或一句诗作为扩展的中心内容,要求考生围绕这一中心内容进行阐释、发挥,使之明确、丰满,形成一个完整的语句或语段。古诗文佳句扩展,提供的大多是写景的句子,要善于依据意境,发挥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化语言展开,使之更具体、动人。
例3 将“感动是一种养分”扩展为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解析 生活中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感动”,不管是令人欢快的还是使人伤感的,只要我们“感动”了,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养分”。
示例 每一次小小的感动都会洗净我灵魂中某个小小的斑点和污渍,每一次深深的感动都有可能斩断我性情中某一段深深的劣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动使我的内心变得清洁、明亮、丰富而又宽敞,使我面对每一轮新的日出都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例4 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中的一句扩展成一段话,表现孤独寂寞的心境。
解析 此题涉及九种景物,只要求扩写任意一句中的三种景物,而且所写景物必须着上“孤独寂寞”的情感色彩,做到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比如以“枯藤老树昏鸦”为例,答案可拟为:一路征程,不觉已是黄昏时分。抬眼所见,是一棵缀着稀疏黄叶的千年古树,树身缠绕着几根枯黑的牵牛藤蔓,树顶的乌鸦“哇哇”叫个不停。不知这种漂泊异乡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
4:续写(或补写)式扩展:指提供一句话或一段话,要求能根据所提供的具体语境补写或续写一段话或一句话。补写或续写的句子必须做到与原文中心一致,文意相通,语境和谐,句式相似,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一致。
例5 (2005年北京卷第24题)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要求:①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②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③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笑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对于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近乎要求写一则简短的论文,且逼近生活实际,非常新颖灵活。扩写时要先摆出靶的,然后加以评价。同学们可从以下示例中体会答题要素的组织方法。
示例 有人说,当好影星得了,何必去抢戴“教授”帽?有人说,他既然能“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众多的小人物”,那他就是一位喜剧大师,做艺术系教授绝对够格!有人说,学校当自强,别老想靠明星扩大影响。有人说,艺术也要结合实践,这位著名影星就是实践专家。有人说,乱送“教授”帽子,反而显得太廉价。有人说,球队要有单项教练,大学也不妨请“明星老师”。有人说,这是学风的堕落,以后可能会自取其辱。
二、应试对策
1:看清要求,抓住重点
例6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__________同学们__________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__________我__________歌声
解析 所谓看清要求,首先指情景不同,一为“毕业典礼上”,一为“考试前夕”;其次指对象不同,一为集体――同学们,一为个体――我。所谓抓住重点,即都要以“歌声”为表达的中心,而且“歌声”是响亮的抑或低徊的,是温馨的抑或感伤的,要合乎规定情景。
示例 ①毕业典礼上,同学们真挚优美的歌声仿佛在讲述三年的学习历程,将我们带入了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之中。
②考试前夕,我听着那时而如溪,时而若泉,时而似海的优美歌声,逐渐消除了心中的紧张。
2:修饰限制,添加成分,
例7 扩展下面语句,要求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
梅花开放了。
解析 扩展这个短句就要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语句丰富生动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说成“(什么样的)梅花[怎么样地]开放了”。为了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还可以再加一些状语进行限制。这样答案可拟为: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3:合理联想,描写渲染
例8 扩展下面语句,使其生动、具体,字数在70字左右。
琴声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倾听。
解析 要使此句生动、具体,就要展开联想和想像,对琴声如何吸引人进行一番描写和渲染。比如可这样扩展: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白楼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行人情不自禁地停下了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4:前瞻后顾,紧密照应
例9 仿照画横线的句式扩展语句,要求语意连贯,并加一句抒情议论性的话作结尾。
童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在童真的爱的目光下,一只蝴蝶就是一只凤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做此题需要从前后语句中找出对形式和内容方面作约束的隐含信息,并根据这些隐含信息来进行扩展,填补空白,形成文意上的紧密照应。我们不难找出其隐含信息为:结构上必须构成排比句,内容上要表现“在孩子眼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新奇的”。据此答案可拟为:一朵轻云就是一条飞毯,一棵老树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一湾小河就是一片无比欢乐的海洋。啊,多么令人难忘的童年!
5:多用手法,增强意蕴
例10 根据下面的思路,合理展开叙述,组成80字左右的语段。
夏天和冬天,各有各的情趣。
解析 语言运用题对文采都有潜在的要求,比喻、排比、对偶和拟人等的综合运用是增加文采意蕴的法宝。因此扩展时要善于借助修辞手法,对夏天和冬天分别发挥想像,合理创造,写出各自的情趣来。答案可拟为:夏有夏的草绿花红,冬有冬的琼枝玉叶。夏天百川入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总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湖面溜冰,一样使人逸兴神飞,意趣盎然。
三、常见错误
1:另起炉灶:指扩展中改变原句的本意,甚至丢开原句,另写一通。
2:不合情境:指扩展后的语句和规定的语境不相符。
3:偏离话题:指扩展没有把握住重点,偏离了话题。
4:缺乏意蕴:指扩展后形式和内容上都符合要求,但扩展缺乏内涵。
【牛刀小试】
1:照应给出文句的意思,续写一段话。(2004年北京卷第25题)
听高雅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卢挚《秋景》)扩展成一段借景抒情的文字。
3:按要求扩展下面的句子
长城应该是有机整体。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合理地表述下列内容:(1)长城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系统组成的;(2)这些系统是相互联系的;(3)这些子系统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4)长城具有防御功能。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补入相应的内容。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去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1)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应该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不过事实上却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5:请将下面一句话扩写成一段话。要求:①所给的句子不得在文中出现;②不少于35字。
书应该成为奇妙的精神支柱,每读完一本书,就应该完成一次生命的感悟。
扩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在下面横线上写上一段话,使其与前面的引文在内容上融为一体。(不少于30字)
古人云:“无欲则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街道上”为重点,分别扩写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1)情景一:沙尘暴__________我__________街道上
(2)情景二:大雪__________我__________街道上
扩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以“好文章”为主体,分别从来源和作用两方面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听《高山流水》,让你心清气朗;听《命运交响曲》,让你扼住命运的咽喉;听《二泉映月》,让你在深沉中沉醉。
2.我一路登上山腰,此时已是夕阳西下。举目远望,西边那陡峭山崖上,悬挂着一棵苍松,枝叶下垂,紧贴崖壁。远处,如血的残霞映红了半边天空,一只野鸭飞翔着,渐渐消失在天际。
3.长城应该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4.(1)乐观(喜悦、高兴也可)(2)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3)悲观(悲伤、痛苦也可)(4)恰好相反
5.当简•爱告诉我们,“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们就应该明白人格的尊严;当裴多菲告诉我们,“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就应该懂得自由的价值。
6.这话不是叫人不要有欲,而是劝人不能贪欲。人的欲望如果过于强烈,就会丧失理智。
据此,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的说话写话训练;第二阶段,三年级开始习作训练。那么,怎样让一二年级的写话与三年级开始的作文有一个平稳过渡和有效衔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下足课外工夫和培养学生写作兴趣三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入选语文教科书的文章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篇篇都是精品,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学习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1.重视句式训练
低年级的课本中有不少句式训练点,例如《东方明珠》中的“……像……”,《怀素写字》中的“先……再……”,《探母》中的“一边……一边……”,对于这些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和积累。在训练时要注意适当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教师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说清所给句式的用法。接着教师可以创设语言环境,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语境用所给句式说话写话。最后,由扶到放,学生自主造句并修改。
2.进行段落训练
在低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中年级应加强段的训练,做好过渡到篇的准备。段落训练的目标是学生能写好一段话或几段话,做到段落分明,条理清楚。这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要能够将一段话写具体、写精彩。二是要能够做到在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前后连贯,几段话中段与段之间逻辑清楚。
3.练习看图说话
写话练习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类,即看图写话,这类写话练习可以通过观察图画、发散思维、想象写话、修改评议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完成。看图写话,看图是基础,但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无目的、无顺序,因而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看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时可以先指导他们从整体入手,弄清“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等,然后再让学生有步骤地、有顺序地观察图画。
4.增加语言积累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本中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和优秀篇目学生要常读常背、熟读成诵,久而久之便能信手拈来了。诚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这是为“倾吐”而准备的“吸纳”。
二、下足课外工夫
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做好低年级写话与中高年级作文的衔接,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课外下足功夫。
1.合理安排课外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作的基础正是阅读和积累,阅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相机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热爱阅读,乐于与书做朋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语文教师,也做好学生课外阅读的指路人,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2.不断积累生活和感受
特级教师魏书生说:“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倘若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材料,写作时便只能胡编乱造。教师在树立自身素材意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生活和感受。例如,在学生参加完各类活动后我会让他们写一写活动内容、活动有感;又如,下雪了,我会让学生们写一写雪景,写一写下雪天玩耍的游戏,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刚开始时,几乎每次都是我“命题写作”,次数多了,我便让学生自己独立地积累生活素材,一周写一段或几段简短的话来记录这一周的生活。
3.勤写多练,熟能生巧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勤写多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不二法门。只有多积累素材、多思考、多练笔、多修改,学生的习作水平才能日益精进。
三、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激发儿童写话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带领学生走进生活
生活、大自然常常令学生感到好奇、惊讶和兴奋,同时也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习作兴趣。教师可以把观察对象带进教室,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写作。教师甚至可以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充分感受大自然,学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后,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2.体会写作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兴趣,调动听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说兴趣,就能使听说训练成为自己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各种听话、说话的机会,激发学生听说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说,而且有内容可说。低年级教师的语言应是儿童化的语言,优美,具有艺术性,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想听,爱听,争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有意无意地进入学习情境,思想上产生共鸣。
其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录音、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语境氛围,使学生乐意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听说兴趣。如教学《聪明的公鸡》时,教师讲到公鸡发现自己身后有一只狐狸紧紧跟着准备扑上去要吃它时,有意停一停,让学生产生悬念:公鸡怎么跟狐狸斗的呢有没有被狐狸吃了呀以激起学生听的兴趣。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好表现自己的特点,要求他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以激起学生说的兴趣。
二、讲究方法,注意听说的指导性
低年级学生使用的语言常常是不规范的。要使学生的语言逐步趋向规范化,单靠老师用规范化的语言做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摹仿是不够的。我认为还应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听、熟记、学记,促使学生自觉地学习语言。
(1)加强听话训练,听说结合。
低年级的听话训练,应从辨音、听记练起。辨音练习在平常的教学中运用得很广泛,比如一个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后纠正字音,即辨音。而听记就不常用了。在听记训练中,应当循序渐进,可以先由词到词组,再到句子,最后到一个故事进行听说训练。在指导学生听话之前提出要求。比如听句子时,要求学生做到:①听清句子的主要意思和句子中各个词的先后次序;②听清楚几个主要词语之间用什么词连接起来;③如果这句话比较复杂,由几个小分句组成,那么还要听清这段话中各个句子的顺序。然后通过“说”的过程来检查学生听话的成绩。再如,在学生听故事前提出一些听的要求,或让其听后复述,或让其概括故事大意,或说明所含道理,或续编故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记能力,又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的形成。
(2)加强听说训练,听写结合。
低年级的同学,在说过一个词语或一句正确的、通顺的话以后,时间长了就会忘掉。因此,在训练听话、说话以后,可以适当地布置听写作业。听说后再写下来,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先听说写词或简单的句子,以后逐步提高要求,听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听说写句子,按听、记、说、写的顺序进行,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根据句子的语气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如:学生听到“可爱”一词后,又听到用“可爱”一词说的一句例活,学生听记完毕,照例说后,可趁热打铁,要求它们记在书上或专门的本子上。听说写比较复杂的句子时,可以让学生认真听,抓住重点词,记住句子结构,然后根据重点词语把原句一字不漏地写下来。听说写一个小故事时,则要求学生首先听懂故事情节,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的内容写下来,但不改变原意。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听说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破译语言文字密码,打破语言发展瓶颈
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本精妙的语言形式是作者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为语言形式。教师应带领学生破译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表达方法,最终打破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的瓶颈。
1.体味意味深长的标点
标点不是无情物,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参与情感表达。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言语形式的作用。有时我们只要抓住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其中的真味。
《穷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师:请默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文中使用了许多的“?”、“!”和“……”。
师:请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能从这些标点符号中读出桑娜哪些心理活动?
生:紧张、激动、担忧、害怕、坚定……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桑娜,当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你会担忧什么?试着把第一个省略号补充完整。
……
师:原来桑娜担忧的是孩子和丈夫。那她又害怕什么?又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呢?这两个问题你们小组自己讨论解决,试着把后面的几个省略号加以补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你们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桑娜复杂的内心。
(学生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师:作者只用几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寥寥几笔,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
师:请你也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符号。
……
本环节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关注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尤其深入叩击省略号的内涵,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桑娜矛盾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善良,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2.关注点睛传神的字词
把字词孤立地看,大多平淡无奇,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灵动起来。
如,《与象共舞》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悠然而去”一般用于人的身上。此处,用于描写笨拙的大象,便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新鲜感,让人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产生丰富的遐想:大象会是怎样摇头晃脑,怎样甩着它的大鼻子,怎样随心所欲地卷着皮鞋……于是,读者在不经意间也会扑哧一笑:原来笨重的家伙也会这样“调皮”。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悠然而去”,感受词语的画面,体会作者用词的新鲜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让学生领悟词语的感彩,可谓“一词入手,百味皆生”,让人回味无穷。
3.发掘精彩典范的句段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精彩典范的句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要给足学生时间,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让他们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从而学习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学生言语能力。
例如,《触摸春天》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盲童安静拢住一只蝴蝶,创造了一个奇迹。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写奇迹的表达方法,掌握这一言语形式,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在词句中感悟奇迹后,展开这样的教学——
师:作者是如何把安静拢住蝴蝶这一奇迹写具体的?(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表示连贯动作的词语,还在这些词语前加上修饰词,把安静拢住蝴蝶这一奇迹写具体的。
师:让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在动词前加适当的修饰词,写写安静创造的更多的奇迹。可以写嗅闻花香,也可以是抚摸枝条,还可以写聆听虫鸣……
4.抓住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布局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进行的合理安排,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这些独具匠心的文章布局,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更能为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布局谋篇提供多种蓝本。比如,《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布局独具匠心、新颖独到。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直没有捅破,直到结尾处才交代:“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原来,老太太不仅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儿子。读者为这悲烈的结局而痛心的同时,更为老支书的崇高品质深深震撼:原来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他为了保护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为了保护儿子,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大的形象赫然屹立于学生面前。教学时,先让学生改变文章原来的叙述顺序来进行理解;然后再加以比较,感受文章的独特布局所带来的悬念和感染效果;最后模仿小说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比较品评语言文字,促使语言表达内化
比较品评语言文字,是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方法的有效措施。这一方法能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并产生这样的想法:在习作中我也要写出这样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增减文字、变换语序、替换文字等方法让学生比较品评语言,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比如,《猫》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教学这一句时,我出示以下句子:说它贪玩,的确是,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感悟到同是写猫的贪玩,写法稍有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加上语气词写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后者却写出对猫的责备。
又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先将“我的母亲” 拿到整个句子的前面,让学生比较阅读;然后,在句子中只用一个“我的母亲”,再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反复强调有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从中感悟到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教学到这一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引导学生思考:“立刻”的近义词有哪些,这里可以换成这些近义词吗,为何连用四个“立刻”, 这种重复的用词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白了“立刻”一词不但没有重复之感,而且将母亲争分夺秒工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想象语言丰厚的内涵 ,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直觉、情感、想象等因素,触摸词句的温度,丰厚语言内涵 ,让言语形式的习得过程有如大雪无痕般的自然、顺畅。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教学时,我抓住“大雨没喘气”展开教学: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1:大雨面目狰狞,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田地,使村民家毁人亡。
生2:大雨顾不上喘气,一心只想着报复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们。
师:作者是怎么做到把大雨写得那么可怕的呢?
生:作者把大雨当成一个魔鬼来写。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想象说话,丰厚 “没喘气”一词的内涵,不仅领悟到“没喘气”之意,更是体会到了拟人手法表达之生动,在不着痕迹中自然习得表达的技巧。
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文本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能运用课内习得的文本言语形式,在生活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实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让语言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迁移训练可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感悟的过程中探究言语的表达方法。其次,教师拟定文本句型,让学生运用这一句式仿说仿写,初步掌握这一言语表达形式。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思维,自由创作,追求新的突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文本的表达方法,训练时可以先仿说仿写,再自主表达。
例如,《猫》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分以下三步进行:一是学习第一节,感悟猫性格的古怪。小组合作,探究出作者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采用这样的句式写猫性格的古怪。出示:
二是运用以上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习得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进一步感受猫的古怪性格。三是学会自由表达。课后运用这一言语形式写一写其他小动物的古怪性格。
又如,教学《落花生》一文,在学生明白作者借落花生的可贵特点,比喻人要做有用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后,我先出示以下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然后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运用本课习得的“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写一种事物。
【关键词】小学;写作;兴趣;提高
叶圣陶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它会使人更加努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开他们的心智,萌发创新意识,才能在满怀激情中体验到成功的,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摆脱“怕文”转为“乐文”呢?
一、讲究方法,激趣写作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所以,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形成不良的习作心境。因此,在教学中应讲究指导方法,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萌发对作文的兴趣。我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感觉颇为成功。他在指导学生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时,设计了这样一次练习:首先在黑板上写一句话:“今天很冷”,要求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说明,但不准出现“冷”字。当一个学生说出“寒风刺骨”后,大家就争相发言。有的说“大雪纷飞”,有的“寒风刺骨”……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说了很多,那位老师把这些话一一写在黑板上。接着,他提出第二个要求:给黑板上的话儿编组。凡属于学“环境”的编到第一组;写人物“衣着”的编到第二组,写人物“动态”的编到第三组。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最后按总起、分述的形式说话,要分别从一、二、三组里找出句子,依次讲述。结果90%的学生都能写上一段完整的话,例如有个学生这样写:“今天很冷。西北风呼呼地刮着,路上的一些小树也被刮断了。大家都穿上了冬装,小朋友尽管穿上了棉袄、棉鞋,还戴上了手套和围巾,依然冻得发抖。”这段话把“冷”字写具体了,而且言之有序。“再来,再来”学生们兴致勃勃,于是老师换了一个题目,写“今天很热……”
教学之声道无他,求其善导而已,这位老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蓄“争相发言”,然后再指导“编组”归类,让学生言之有物的同时,再训练他们“言之有序”,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知道“写什么”的同时又学到了“怎么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写“热”,使“总起——分述”这种表达方式得以巩固,这样就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提高了习作兴趣,培养了习作能力,让学生觉得作文其实是如此“轻松”!
二、联系生活,培养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引起动机是学习过程的首要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以为:动机来源于需要,需要的层次越高,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越高。据我观察,小学生的习作需要大致有两种,一是为了安全需要——完成作业,躲避教师和家长的指责,二是为了自尊的需要——获得尊重,追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崇拜,这些需要的层次比较低,难以刺激学生产生作文的动机。如何激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我认为必须把作文训练同生活联系起来。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为了让学生探索生活的内在底蕴,营造“一种处处有生活,处处有作文”的氛围,教师可以大胆地把作文教学带出课堂,带进自然,带进社会,拓宽作文教学的途径,激发学生作文的内在活力。
如写小动物《青蛙》,我们完全可以把作文教学带到自然中,把课堂搬到田野上,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外形、跳跃动作及捕捉害虫等情形,结合自己的一些想象,并让学生当场讨论交谈,教师随时点拨评论,这样,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成作文,就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欲望,作文就成为学生心理流泻出来的语言,那么作文就不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压力,而是一种兴趣。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三、采用游戏,玩中习作
游戏式就是把作文和游戏结合起来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玩游戏是学生最高兴的事了,所以我个人以为可以让游戏渗入到作文教学中,或者说让学生在游戏中作文,和作文一起游戏,玩中学写,写中再现玩趣,这样作文也就成为一件平常事了。游戏能让他们轻松、愉悦,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游戏所形成的场景,所营造的氛围,能冲淡习作课堂的沉闷气氛,使学生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写作的灵感、冲动可一触即发;游戏本身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他们不再担心去“搜索枯肠”了,而且,游戏内容就是生活的再现,孩子们在游戏中饶有兴趣地观察、遐想、体验、感受,产生了强烈表达欲望,这些蕴含于玩乐活动中的知识文化又会不断地充实学生的语言宝库。
这是一节游戏作文课。我组织了一场推方块游戏的比赛,我让全班学生围坐成一圈,再从学生中选出几对选手,让他们在圈中比赛,其它同学观看助威。学生自然分成两对手的支持者,气氛异常浓烈。甚至,我也加入到他们的比赛中,和他们一决高低,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赛后我趁机鼓动:“谁能把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描述下来?”意料之中,无人拒绝。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能和作文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再也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种“负担”了。
四、正面评价,树立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成正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正面评价,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十分重要。
(1)改变作文的评价方式,多给鼓励肯定。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习作,尽可能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信心,努力写作。比如对学生习作中新颖的题材,翔实的素材,甚至写得较好的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都用特殊的符号加以肯定,去保护他们的习作欲望,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
(2)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作文评价,实际是一次“再指导”的过程。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刚学习作文,其中问题肯定不少,教师评价时,应根据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以比较婉转的、中肯的语气,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然后有目的地指导修改。当他们有了些许的进步之后,再予以肯定,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的同时,再次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习作的欲望。
总之,兴趣是入门向导,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倪建伟.浅谈农村小学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