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向沙漠进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直观法
即在导入新课时,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图片,音乐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形象,会使课堂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请大家和我一起边欣赏音乐,边观看图片(播放苏州评弹,同时用幻灯放映苏州园林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古老的苏州有着驰名中外的两大文化瑰宝,那就是评弹和园林,今天让我们走近这瑰宝――苏州园林,走进这如画般的世界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强化优美的学习气氛。
二、激趣法
1.情感激发。即通常所说的“以情动人”,就是用作者的情去熏陶学生的情,使之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犹如欣赏一件艺术珍品,从而怀着与作者相同的情趣进入学习状态。如:学习《醉翁亭记》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秀美、壮丽的自然景观,也有着无数蕴含深厚文化的人文景观。我们大家在赞叹黄山和九华山之时,可不要忘记了这么一个地方,它曾经令宋代大文豪家欧阳修迷醉,并因此而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雅号,那么这是什么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大家跟随‘醉翁’一起来领略醉翁亭的风采吧。”这个时候学生的情趣就被激发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美景让人陶醉,因此阅读兴趣也就大大增强了。
三作业区距离场部三十多里。当我们砍好红柳,加工成二尺长的栽子,再捆成捆,太阳已经要落山了。我们草草吃完饭,准备返回场部。运输工具便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当地职工帮我们把红柳捆子绑在驼背上,每峰骆驼两捆,驼背左右各一捆,中间用绳子牢牢系住。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就该起程了。一跨上驼背,骆驼还没起立的时候,我的心就开始狂跳起来。我从来没骑过骆驼,总担心会从驼背上摔下去。继而,骆驼的一起一站把我吓得够呛,大幅度的前俯后仰晃得我头晕。那一瞬间,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我下意识地双手使劲抱住驼峰,屏住呼吸,眼睛都不敢往下看。随着牵头驼的职工的一声口令,驼队缓缓前行了。我的紧张随着骆驼的脚步越来越强烈了。骆驼每前进一步,我就跟着晃荡一下。万一被晃荡得掉下去,还不被骆驼那如盘大脚给踩扁了。
等骆驼正式进入沙漠后,这就远不止骆驼本身的晃荡了,还要加上起起伏伏的沙丘,骆驼时而爬上了丘顶,时而下到了丘谷,坐在骆驼上的我感到了剧烈的颠簸。那种感觉真像是乘舟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走了一段路之后,我才慢慢地适应下来,心情也平静了许多。此时,我才注意到沙漠的夜景。来到林场很长时间了,从没有见过沙漠,特别是夜晚的沙漠。
仰望太空,浩渺无际,大地仿佛被一口硕大无比的铁锅扣着。墨黑墨黑的太空中不计其数的星星争相 眨着明亮的眼睛。偶尔有流星划过,留下一条发光的银线。如此美丽壮观的夜的苍穹,令人陶醉,让人遐想连篇。
夜,静得出奇,只有响亮的有节奏的驼铃声飘荡在空旷的夜的沙漠上空。
骑在结实温暖的驼背上,听着幽幽的驼铃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像是坐在摇篮里,听着身边母亲那轻柔婉转的催 眠曲,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乡。
开辟 kāipì 开拓 kāitu
【开辟】打开通路;创立。如:
1.哥白尼发表了地动学说,不但带来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2.我们向沙漠进军,不但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而且对交通线路也起了防护作用。
【开拓】 开辟;扩展。如:
3.天空海阔,真是开拓人的心胸啊!
一、恰当使用表示时间、空间、数字、范围、性质、程度等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如:《向沙漠进军》中的几句话:①“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用“主要”表明这两种方式是诸方式中主要的两种,并没有排除还有其它方式。②“我们有计划地向沙漠展开攻势,已经取得了若干成绩。”“有计划地”表明展开的攻势是多次而有步骤的。“若干”表明成绩不只一项。③“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字足以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之严重,“自然”说明了这“敌人”的性质,“之一”表明人类的自然敌人不只有沙漠,它只是其中之一,语言准确、周密。
二、恰当运用“模糊”词语:即不要把话说得太死、太绝对,恰当选用一些表示估计、推测和约数的词语。虽然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但这与运用“模糊”词语并不矛盾,因为有些问题只有“模糊”一点,才更显得准确。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两句话:①“《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表示估计、推测,如果没有这两个词语,说“旅人桥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就把话说得太绝对了,因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确切的资料证明它一定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个时间只是一种估计、推测,所以用“大约”、“可能”更显得语言准确。②(石拱桥)“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上”,“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泛指石拱桥雄跨在江河上的时间,因各种石拱桥历时长短不一,只能用约数来比较“模糊”的说明。这正是尊重客观事实,显示了说明的科学性。
三、恰当选用近义、同义词。我们汉语词汇丰富,近义、同义词相当多,但它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尽相同的,如范围的大小、程度的轻重、感彩的褒贬等等,应当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来应用。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修改过程中两个句子的词语选用情况:①原句:“还有的像山,像水……”改句:“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山”改为“峰峦”,“水”改为“河川”,因为“山”和“水”的概念太广泛,不如“峰峦”、“河川”的概念准确、形象、具体。②原句:“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气候。”改句:“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作者把握了“气候”与“天气”两个词语的内涵,将“气候”改为“天气”,显示了作者选词的准确性。
四、注意词语的搭配。说明文中前后语言的搭配要合理,顺序要正确。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苏州园林》)。“亭台轩谢”“布局”合理才美观,“假山”和“池沼”“配合”得体才有真实感,“花草”和“树木”相互“映衬”才出艺术效果,“近景”和“远景”要有“层次”。词语的前后搭配,完全合乎事理,非常恰当。
五、适当使用概括性语句。用简短的话概括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更能显示出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人类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出了人类语言的特点。再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准确的概括出了苏州园林的群体特征。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改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的想法及做法:
一、预习导入,开拓思路
鉴于学生很多没有自学的习惯,我每天精心设计了“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其要求去预习课文。预习指导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1)读通课文: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2)理解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3)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味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如《热爱生命》的预习指导是这样设计的:(1)通读全文,掌握重点字、词。(2)作者是怎样看待生命的?(3)找出自己暂时不理解的句子;(4)你对“享受生活”怎么理解?(5)认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预习指导意在引导学生怎样进行先学、从中领悟自学的方法。设计先细后粗,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逐步取消,让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自学,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顺利进行做准备。
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的一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那就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师生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的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压抑、紧张和自卑,顺理成章学生就会成为交流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将学业水平高、责任心强,且乐于助人的学生选作小组长,由小组长召集组员学习、决定学习内容、督促学习过程、检查记录组员学习情况等。再根据学生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对学习小组要灵活组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更有利于学生之间愉快地进行合作。力求小组之间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让学生去自行探求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讨论中争做发现者和创新者。
2、为学生创设合作情境,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和调控,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就会剥夺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时间,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挫。这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引导小组长组织、讨论、交流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集思广益,解决疑难。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起来,在讨论结束后由小组长提出,老师进行点拨。在合作学习中,学习优秀的同学要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注意引导他们合作精神,多鼓励,少批评。以便每一位学生保持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组内既要分工,更要合作与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自我展现和评价。在教学中,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只有保证合作的时间,学生才有机会进行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体现,学生才会产生求知欲望,把学习当作乐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教师做合作下的点拨者
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时,注意引导学生读文,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确实需要讲解的,简明扼要,只是点拨,而不是面面俱到,滔滔不绝。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一些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现在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或教师“教给”的现成结论,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则应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激发并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自主、合作、探究氛围的营造者
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低年级最为明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来不及举手回答,便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大声呼喊、不自觉的站立。对于这些现象很多教师因其扰乱了秩序井然的课堂,影响了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就想方设法来封堵学生的嘴巴,呵斥这些所谓过激的行为。其实这些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是正常的,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说多说少没关系,说对说错没关系,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意见和感受,有利于老师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否则,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都会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扼杀了,剩下的只是“俯首帖耳”、机器性的记忆。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这“度”为他们营造一个氛围,为他们创设一个自主的空间。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提问题的人,往往是积极思考,富有创造力的人。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在创设一定课堂氛围的情境下再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恰到好处的提问,可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此,进行探究性提问我认为应从几方面入手:
(1)提问要层层递进,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教师的提问应环环相扣,层层递近,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己尝试解开疑团,当学生的思维出现阻塞、中断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向沙漠进军》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思考题是:作者为什么提出要向沙漠进军,沙漠对人类有什么危害?风沙进攻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文中提出了哪些改造沙漠的方法?我国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前景如何?随着一连串有逻辑联系的设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
(2)提问要有开放性,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和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教师提问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受课本知识的局限,不刻意追求唯一的结论,要减少限制性因素,启发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如:在分析《热爱生命》这篇短文时,我问学生“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你是怎样看待‘生’与‘死’的?”“谈谈你如何‘享受生活’?”学生经过独立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集思广益、在排除谬误中获取新知,进而提高到理性的认识。
(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发性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如:《紫藤萝瀑布》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你会怎么办呢?”“作者加快脚步意味着什么呢?”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以延伸和升华。学生的想像是丰富的,只要善于诱导与启发,就能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
3、使问题具有探究性,为他们创设探究问题的氛围。
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现、探究。对问题的好奇,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用生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设置问题巧妙、新颖、悬念不断,再加上丰富的情态语言,就能把学生带进一个又一个思想境界,使他们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不断地用心思考,面对各种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为他们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他们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问题的本质。如:还是《向沙漠进军》这一课,我们通过认识沙漠,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长大为治理沙漠做出贡献,应该是同学们的共同愿望。在此基础上,组织进行一次交流、自励的语文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忧患意识。A、分小组对有关沙漠的知识进行搜集、整理。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家里的图书、图书馆或上网进行查阅。B、沙尘暴到来的日子进行实地观察,写出观察日记。C、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以增进对沙漠的了解。D、同学们做一次想像作文,幻想一下,如果我们积极的治理沙漠,将是什么样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又将是什么后果?这样的活动和探究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又如:我们在学完《春》以后,结合小组为他们提供活动范围,A、关于春节民俗的研究B、天津地区春季沙尘暴的研究C、春的文化丰富内涵。鼓励他们借助图书馆、互联网及身边的书刊,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对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探究。这样在他们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得以展示、发挥和创新。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要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并督促学生应用
4、允许学生犯规,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创新思维提供契机。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打断教师的发言脱口而出时,教师应用友善的态度允许学生犯规。因为很多具有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一闪念间迸发的。对学生的独到的见解,要充分鼓励;对学生的异见,要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见,要宽容引导。学生的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要通过知识的积累、大胆的探究、实践的应用以及内在的转化而逐渐培养出来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现并敢于提出问题。因为,学生要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分析、思考、观察。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自提问开始的。不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地引导,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教师决不可以包办代替,简单回答了事。此时,教师对提出设想的几位学生以及提出问题的同学要加以表扬,使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勇气和敢于创新的精神羡慕有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
5、注意多元化的课堂评价